黄帝称帝
【原文】
黄帝者,少典【少典:诸侯国号,远古部族名。】之子【子:指后代。】,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神灵:有神异之气。】,弱【弱:幼弱,这里指出生不久。】而能言,幼而徇齐【徇(xùn)齐:古音与“迅疾”通,敏捷,这里指智虑敏捷。】,长而敦敏【敦敏:敦,敦厚,诚实。敏,勉,勤勉。】,成而聪明【聪明:本为听力好、视力好,即耳聪目明之意,这里指见闻广,能明察。】。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世:后嗣,后代。】衰。诸侯相侵伐,暴虐【暴虐:侵害,侵侮。】百姓【百姓:指贵族,百官。百姓在战国以前是对贵族的总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习:演习,操练。】用干戈【干戈:古代兵器。】,以征不享【不享:指不来朝拜的诸侯。诸侯向天子进贡朝拜叫享。】。诸侯咸【咸:都。】来宾从【宾从:归顺,归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振:整顿。】兵,治五气【五气:五行之气。古代把五行和四时相配:春为木,夏为火,季夏(夏季的第三个月,即阴历六月)为土,秋为金,冬为水。“治五气”是指研究四时节气变化。】,艺【艺:种植。】五种【五种:指黍、稷、稻、麦、菽等谷物。】,抚万民,度四方【度(duó)四方:指丈量四方土地,加以规划。度,丈量长短。】,教熊罴貔貅?虎【熊罴(pí)貔(pí)貅(xiū)?(chū)虎:都是猛兽名。】,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平者:指平服的地方。】去之,披【披:开,打开。】山通道,未尝宁居。
【译文】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欺凌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貅、?、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
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鏖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
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师说】
这段讲的是皇帝的优异品质,他做领袖时实行德政、讨伐强暴、安定天下百姓、让人民安居乐业地生活的政绩。这样一种强调领导者的个人品质和行德政、除暴虐、为求人民过好生活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评价,对历史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知识卡片】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故事链接】
黄帝问路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半途迷路。他们巧遇了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孩,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给他们指点路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在哪里吗?”
他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小小年纪,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的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大禹治水
【原文】
禹为人敏给【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克勤【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劳苦。】;其德不违【德不违:品德不违正道。】,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律:音律。】,身为度【度: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亹(wěi)亹穆穆: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勤勉肃敬。】,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兴:发动。】人徒【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以傅土,行山表木【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定【定:指测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鲧(gǔn):姓姬,字熙。黄帝的后代,昌意之孙,姬颛顼之子,姒文命(大禹)之父。】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宫室,致费于沟淢【沟淢(yù):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jú):古代的一种登山用具,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左准【准:取平的工具。】绳【绳:取直的工具。】,右规矩【规矩: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载四时【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以开九州【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通九道【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陂【陂(bēi):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猪、猪野九个湖泊。】,度【度(duó):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岷九座大山。】。令益予众庶【众庶:庶民,平民。】稻,可种卑湿【卑湿:低湿之地。】。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均:使均衡。】诸侯。禹乃行相【相:察看,考察。】地宜所有以贡【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及山川之便利【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涤原:疏通水源。】,九泽既陂【既陂:筑起了堤防。】,四海会同。六府甚脩【脩(xiū):治理。】,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流沙:沙漠。】,朔【朔:北方。】、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锡:赏赐。】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译文】
禹的为人,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他仁爱之怀人人可亲,他讲的话诚实可信,发出来的声音自然得如同音律,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乃至重要规范准则都可从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肃敬,可作为人所共遵的纲纪。
禹和伯益、后稷一起奉帝舜之命,命令诸侯百官征集民夫,展开平治水土的工作。随着山势树立标识,确定那些高山大川。禹伤痛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自己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他赶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泞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齿的檋。经常随身不离的东西,就是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画图的圆规和方矩、用于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不论走到哪都带着它们,用以从事于开划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同时,叫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低湿的地方种植。当群众难于得到食物时叫后稷发给他们食物。缺粮少食的地方,便调余粮来补其不足,务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禹又巡视各地所特有的物产以定其贡赋,还视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况。
……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师说】
大禹治水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史记》记载的大禹让我们更加深了对他的认识。文章讲述了禹接受任命治水并取得成功的事迹。其中也描述了禹的个性为人。因为是节选,所以文章没有具体体现他是如何治水的,但对其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恰当的评价。这也是他后来成为夏禹的一个重要平台。
大禹用智慧治水,卓著业绩和高尚道德因司马迁述说而千古传颂,令万世景仰,为华夏民族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知识卡片】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
【故事链接】
大禹治水
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们总结以往失败的原因,改变了他父亲“堵”的做法,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采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作。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上又可以种庄稼了。
相传在治水过程中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口而不入。
成汤撤网
【原文】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奸(gān):求,请求,这里指求见。】汤而无由【由:道路,门径。】,乃为有莘氏媵臣【媵(yìng)臣:古代贵族女子出嫁时陪嫁的人。汤的妃子是有莘氏的女儿,所以,伊尹愿作有莘氏陪嫁的男仆以便见汤。】,负鼎俎【鼎俎:古代烹饪的器具。鼎,用来煮东西的器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俎,切肉用的砧板。】,以滋味说【说(shuì):劝说。】汤,致【致:送达,这里有进言的意思。】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处士: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素王:指远古帝王。一说指没有“王”“皇”等名号,而有王皇之实的德高望重的人,因无名号,故称素王。】及九主【九主:指三皇、五帝和大禹。】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适:到……去。】夏。既丑【丑:以为丑,憎恶。】有夏【有夏:就是夏,这里的“有”没有实际意义。】,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祝:祝祷,祷告。】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这里意思是向左。】,左。欲右,右。不用命【用命:从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译文】
伊尹名叫阿衡。阿衡想求见成汤而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去给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成汤,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劝说他实行王道。也有人说,伊尹本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成汤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前来归从,向成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位君主的所作所为。成汤于是举用了他,委任他管理国政。伊尹曾经离开商汤到夏桀那里,因为看到夏桀无道,十分憎恶,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他从北门进城时,遇见了商汤的贤臣女(rǔ,汝)鸠和女房,于是写下《女鸠》《女房》,述说他离开夏桀重回商都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