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89300000037

第37章 古代印度文明(2)

《吠陀》共有四部,每一部都汇编了大量的颂歌、经文和咒语,以及散文的诠释。其中产生最早、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共有1000余首诗歌,以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在颂神诗歌中,以战神因陀罗的颂歌居多,约占《梨俱吠陀》的四分之一。著名的有颂扬他粉碎了“九十座城堡”“解放了七河”“杀死达萨”“使达萨瓦尔那屈服”等等。这些颂歌既反映了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征服土著居民的情形,也反映了雅利安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太阳神苏利阿的颂歌中写道:“当他像金色的宝石在空中升起时,太阳神所唤起的人们达到他们的目的,从事他们的劳动。”在夜神瑞特利的颂歌中,又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就像鸟儿飞回到它们的树巢”一样,回到了家。这些诗句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公社生活。与《梨俱吠陀》并存的还有祭歌集《娑摩吠陀》、祭祀论集《耶柔吠陀》以及成书最晚的《阿闼婆吠陀》。《吠陀》极大地影响了印度的社会和文化。

《奥义书》是附属在《吠陀》本集后面的文献,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00至前500年,主要阐发关于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哲理。《奥义书》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是“梵我同一”。“梵”指宇宙精神,“我”指个体灵魂,因此,“梵我同一”就是个体灵魂与宇宙精神在本质上的同一。《奥义书》认为,每个人死后灵魂都会转生为另一种形态,永远处在不断再生的轮回流转当中。只有通过瑜伽修炼,个体灵魂才能获得解脱。《奥义书》提出了最早的生命哲学和宇宙哲学。吠陀时代以后兴起的印度三大本土宗教都从《奥义书》哲学中汲取了精神滋养,这三大宗教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耆那教和佛教。尽管各宗教教义不同,但都把灵魂的解脱或涅作为精神的终极追求和最后归宿。

继《吠陀》之后,印度又产生了两部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均用梵语写成,篇幅极长,前者约10万颂,后者约24000颂。“颂”是印度的一种诗体,每颂两行,每行16个音。这么看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是世界文学中绝无仅有的长诗。

它们是以公元前1000年至前900年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至公元前5世纪基本内容已形成,但直到笈多王朝时才正式定型。

《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在印度,婆罗多族是传说中的月亮族之王婆罗多的子孙。

史诗说,婆罗多族的一个国王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持国有儿子100人,名为居楼族,次子般度有儿子5人,名为般度族。持国的100个儿子自恃强大,意欲独占王位。为此,他们建造了一座最容易燃烧的蜡宫,阴谋烧死般度的5个儿子,但阴谋破产。又设圈套放逐般度的5个儿子。般度的5个儿子流放归来后,他们又去争夺国土,双方进行了18天大战,印度北部几乎所有的部落和王国卷入了战争。最终持国的100个儿子战死疆场,般度的5个儿子取得胜利,般度族的坚战成了居楼国的国王。这部史诗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战争的宏大场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在文学史上可与古希腊的《伊里亚特》相媲美。

《摩诃婆罗多》在叙述古代战争的间隙,插入了一部分哲理性的对话,形成了伟大的哲学诗篇《薄伽梵圣经》,意为神之歌。它在印度受崇敬的程度仅次于《吠陀》圣典,它们实际上就是印度的《新约》,并且像《圣经》和《古兰经》一样,在法庭上被用来监誓,它是日后印度教的圣典。

《罗摩衍那》原意是“罗摩的漫游”,内容主要是叙述居萨罗国英雄王子罗摩战胜罗婆那的英勇事迹。史诗说,罗摩的继母陷害他,将他流放到森林十四年。罗摩和妻子悉达在森林中生活,但是,森林中的恶魔罗婆那设计把悉达抢到其居住地椤伽岛。罗摩千方百计寻找悉达的下落,在大猴王的帮助下,经过一场血战,杀死了罗婆那,救出了悉达。这时,罗摩的流放期已满,遂凯旋归国复位。这部史诗情节曲折,充满了以神话为基础的奇异描写。其修辞优美,对辞藻华丽的古典梵语文学影响极深。

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度教虔诚运动高涨,虽然如此,固守传统文化的印度教也受到了伊斯兰教苏菲派平等观念的影响,这对印度教内部不平等的种姓制度是一个冲击。北印度民间诗人卡比尔(1440~1518年)自称是罗摩和安拉的信徒。在朴素的诗歌中,他强调净化自己的灵魂,亲身体验对神的虔诚,反对偶像崇拜、种姓制度和宗教隔阂。在莫卧儿时代,印度教虔诚诗歌特别是牧神克里希纳与牧女拉达恋爱的传说,成为印度土邦拉杰普特细密画最流行的题材。

五、宗教

印度是一个神秘的国度。那里到处笼罩着宗教气氛,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而且,与文化多样性相伴随,印度人信奉的宗教也极多,同一宗教还有许多教派。在印度,婆罗门教即印度教最为流行,而发源于此地的佛教却不太流行,相反在东亚和东南亚拥有广大信徒,真是应了“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古老的说法。印度人的历史也笼罩在云里雾里,古代印度人不注意记述自己的历史,他们喜欢讲神话故事,后世历史学家只得从神话故事中发掘考订印度的古代历史。

在古代印度文化中,宗教的地位尤其突出。雅利安人信奉多神教,这在《吠陀》中有充分体现。在众多神灵中,太阳神地位最为显赫。雅利安人把日神叫弥陀罗,雷电神和战神叫因陀罗,火神叫阿耆尼,风神叫伐由。

从相对贫瘠的地区远涉而来的雅利安人既信奉自然化的神,也信奉人格化的神。在他们的观念里,高山、河流、湖泊及动植物皆可抽象化为表象的神,成为人们的膜拜对象。古代印度人对死亡极为恐惧,但对死后的世界又持乐观态度,认为死界之上是“阎摩”,阎摩是一个理想的天国。

1.婆罗门教

雅利安人属于高加索白色人种,印度土著居民属于澳大利亚黑色人种。雅利安人以血统高贵自居,当他们征服了占多数的土著居民以后,根据肤色和职业把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商人、工匠)和首陀罗(农民、仆役)。种姓最初的意思是指颜色和肤色。各种姓职业世袭,不同的种姓间禁止通婚和共食,避免被不洁的血统和食物玷污。违背种姓禁令所生的子女被逐出种姓,沦为不可接触的贱民。在这种种姓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宗教就叫婆罗门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550年。

婆罗门教信奉“毗湿奴”和“湿婆”两神。婆罗门教最根本的思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承认有一个绝对存在物主宰着世界,这就是“梵天”;②现世的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只有灵魂和梵天才是最高的实在;③人生可以轮回转世;④摆脱人生的苦恼,须争取梵我合一。婆罗门教对印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婆罗门教没有创始人,它是由世袭的祭司们集体创造的宗教。婆罗门教把《吠陀》奉为天启的圣典,相信祭祀仪式能解决一切问题,规定主持祭祀的婆罗门享有最高的宗教特权。婆罗门教崇拜的对象已从吠陀诸神向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转化。

创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奥义书》哲学中的抽象概念“梵”的人格化。传说他是从宇宙金卵里孵化出来的,或者是从一朵莲花中诞生的,然后开始创造世界万物。梵天通常是婆罗门祭司装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莲花上或乘骑天鹅,居住在须弥山(即喜马拉雅雪山),辩才天女萨拉斯瓦蒂女神是他的神妃。

保护之神毗湿奴原来是吠陀时代的太阳神之一,在后来的印度教中,他是维持宇宙秩序的主神。毗湿奴躺在无边大蛇阿南塔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他一觉醒来就是宇宙循环的一个周期,所谓的一“劫”(kalpa)(一劫相当于人间43亿2千万年)。一劫之初,从他的肚脐里长出一朵莲花,莲花中诞生的梵天开始创造世界,劫末,湿婆又毁灭世界。毗湿奴反复沉睡和苏醒象征着宇宙的不断循环和更新。

毗湿奴通常是王者衣冠,肤色绀青,佩戴宝石、圣线和花环,四臂手持法螺、轮宝、仙杖、莲花、神弓或宝剑,乘骑半人半鸟的金翅鸟伽鲁达,居住在须弥山顶的韦孔塔,吉祥天女拉克希米和大地女神普弥是他的神妃。为了拯救世界、人类与诸神,毗湿奴屡次化身降凡,主要有十次化身,分别是:灵鱼、神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克里希纳、佛陀、白马。在《西游记》中,玄奘骑乘的那匹白马也是一匹神马,大概是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吧。

湿婆是生殖与毁灭之神,他的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的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时代的风暴之神鲁陀罗,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双重性格。因此,湿婆常呈现各种不同的相貌,诸如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三面相、舞王相、持维纳者相、瑜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等。林伽(男根)是湿婆生殖力最基本的象征。

湿婆通常是苦行者打扮,椎髻高耸,腰间围着一张虎皮,四臂手持三叉戟、斧头、手鼓、棍棒或牝鹿,额头上长着第3只眼睛。这第3只眼睛可以喷射神火,能够把一切烧成灰烬,曾经就把干扰他苦行的爱神烧没了形体。所以说爱是无形的。

湿婆的坐骑是一个叫南迪的公牛,是一头瘤牛,也是雄性生殖力的象征。湿婆居住在凯拉萨山(即冈底斯山)上,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又名乌玛(是光明、美丽的意思)。湿婆的女性配偶起源于印度土著居民崇拜的母神,也兼具生殖与毁灭双重性格,呈现温柔相与恐怖相等不同的相貌。帕尔瓦蒂的形象通常是温柔娴淑的妻子,他的另一配偶杜尔伽(也叫难近母)则是美艳而嗜杀的复仇女神,坐骑是一头狮子,曾杀死水牛怪摩希沙。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儿子伽内沙是可爱的象头神,坐骑是一只老鼠,另一个儿子卡尔蒂凯耶(也叫塞建陀)则是可怕的战神,坐骑是一只孔雀。想一想《西游记》中的某些情节描写,不难体会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遥远的古代,印度人心灵中已显露出神秘主义的倾向。神秘主义的宗教倾向和心理行为虽有吸引力,但逐渐不能满足意识增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沉思玄想的观念就产生了。

这种观念在《奥义书》中处处可见,《奥义书》写于公元6~前7世纪,是吠陀圣典中一部带有自由探索性质的宗教哲学著作。

《奥义书》宣扬轮回转化说,即一切众生永无穷尽地投生转世,今生的祸福都视其前世所行的善恶而定。《奥义书》认为,人格(灵魂的本性)和神格(宇宙的本性)是同一的,这种精神上的一元论决定着人对宇宙及自身的理解。

在这种宗教情绪的熏染下,多数婆罗门苦行师(即瑜伽行者)在思考《奥义书》中的类似问题时,都遁世林栖,修行冥思,只是为了心灵深处求得对无尽轮回的解脱。后来的耆那教和佛教就是在这种心境的驱使下孕育而成的。

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祭祀仪式,特别是婆罗门的宗教特权引起了刹帝利等种姓的不满。公元前6世纪,随着印度文明中心的东移和恒河流域众多城市国家的兴起,印度进入了列国纷争时代,直到公元前4世纪告一段落。刹帝利王族和吠舍商人的势力日益增强,对婆罗门的宗教特权提出了挑战。当时的印度,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很有些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思潮异常活跃。在与婆罗门教的对抗和争胜中,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大雄和释迦牟尼,分别创立了与婆罗门教分庭抗礼的耆那教和佛教。

2.耆那教

耆那教(Jainism)创始人大雄(约公元前599~前527年)出生于印度摩揭陀国(今比哈尔邦)吠舍里城郊的一个刹帝利种姓家庭。他30岁出家,42岁在一棵娑罗树下绝食两天半后悟道。他彻底制胜了自己的情欲,因而被称作耆那(Jain,胜利者),耆那教由此得名。此后30年,他一直在摩揭陀诸国漫游传教,72岁在比哈尔南部去世。

根据耆那教的传说,大雄只是耆那教的第24位祖师,祖师被尊称为蒂尔坦卡拉,意思是引渡迷津者。耆那教规定的五戒是:不害,不欺,不偷,不淫,不贪。不害即非暴力,不仅包括一般的不杀生,甚至连伤害其他生灵的任何行为、语言和念头都必须禁止,我们知道,圣雄甘地在领导印度人民反抗不列颠殖民统治时就特别强调了“不害”的思想。

大雄主张裸体苦行,认为衣服也是世俗羁绊的标志,应该抛弃。这就有些走极端了。大雄死后,耆那教分裂成两派:一派叫天衣派(裸体派),以天空为衣;一派叫白衣派,只穿一件白袍。后来的耆那教祖师和圣者造像多半是裸体,以裸体显示苦行的坚毅和灵魂的纯净。

3.佛教

佛教(Buddhism)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大雄的同时代人,他的生平比大雄更富有传奇色彩。有关资料说,他出生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一个刹帝利种姓家庭,这个地方在今天印度与尼泊尔的交界地带。传说他29岁出家苦行,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中的圣者。35岁时,他在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经过7天7夜,终于觉悟了解脱之道,成为佛陀(Buddha,觉悟者)。在汉语中,佛陀简称为佛,佛教也由此得名。

佛陀首先来到鹿野苑说法,他认为人生即痛苦,纵欲与苦行是两个极端,都没有价值,都应该避免,只有走适中的道路才能得到解脱。随后,他开始建立佛教僧团。佛陀主张种姓平等,4个种姓都可以加入佛教僧团。佛陀重返故乡迦毗罗卫,教化释迦族人。传说他的一个堂弟提婆达多企图篡夺僧团领导权,屡次谋害佛陀未遂。有一次,提婆达多用酒灌醉了一只大象,大象疯狂地冲向佛陀,却被佛陀用法力驯服。佛陀在恒河中下游传教45年,80岁在俱什纳加尔城外的娑罗双树间涅。

传说当时他头朝北,面向西,右手枕在头下侧身而卧。他的弟子阿难忍不住哭泣,佛陀安慰阿难说:“有生必有死,精进勿懈怠。”这是佛陀留给弟子们最后的遗言。满月之夜,佛陀进入了涅。涅原意为吹灭、熄灭、清凉、寂静,指解脱生死轮回的一种安静平和的精神境界,这里是指佛陀的逝世或圆寂。千百年来,这一盏伟大的智慧明灯在亿万人的心灵中点燃了永不熄灭的圣火。

如果说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离我们还比较遥远,那么佛教则离我们再近不过了。虽然我们一般不认为自己是佛教的信徒,但佛教的思想无处不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是一种信仰的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上的魅力。

我们在很多地方的很多场合,都见过佛陀释迦牟尼的各种造像,一副慈祥、豁达、洞穿世事的样子。事实上,释迦牟尼并不是神界的虚拟,而是真有其人。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恒河流域东部度过的,考古学研究认为,释迦牟尼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63~前483年,在那个年代,能活到80岁就是一个非常高寿的人了。

同类推荐
  • 圣武版三国

    圣武版三国

    “天外陨石!”“武极神将!”“妖兽!”刘睿抬头望向天上的明月,这真的是三国?……“什么?”“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些都是虚构的故事?”刘睿握紧手中长剑感叹道:“既如此,那就让我来当导演重现这些经典故事吧!”本书又名《武极三国》,《玄幻版三国》
  • 绝代枭雄

    绝代枭雄

    莫名其妙穿越到大唐,想想二年后就是大唐乱世,李俊可坐不住了。为了得到兵权,他开始出动,运用现代的知识,一点点爬到了权力的顶峰。乱世最终还是来临,他带领着强大的军队,平定安西,横扫契丹……成为了当世最著名的枭雄。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大明之帝国时代

    大明之帝国时代

    林伟为了“天下苍生”披甲上阵,逆天改命,为大明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使中华民族不受外族欺压。此文架空,并不是历史上的朝代
  • 明末忠臣

    明末忠臣

    以明末为主题,讲述世代镇守云南沐王府的沐家的故事,主角以沐家世镇云南280为基础,扛起明朝这杆大旗。
  • 卿本木匠奈何做官

    卿本木匠奈何做官

    清朝的贪官穿越到明朝天启年间当清官的故事
热门推荐
  • 图解不生病的中医养生法

    图解不生病的中医养生法

    本书内容包括:中医饮食观念体质养生法,因人而补脏腑调补最关键常见保健品应怎样服用运动是最便宜的长寿药中医养生功等。
  • 忘忧酒馆之醉痴

    忘忧酒馆之醉痴

    洗耳恭听忆中事,一樽忘忧解千愁。守一人,护一城。??????忘忧酒馆,每晚亥时开业,只等待一位客人,一个故事。
  • 零碎的片刻案件

    零碎的片刻案件

    一位青葱葱年华的少女,在同学老师眼中,是一个不学有术的学霸;在亲人朋友眼中,是一位不定期发疯的腹黑女流氓;在同行敌人眼中,是一个碰到过就不想再招惹的强悍女战神。一位神秘的、帅气的少年,是老师亲友眼中的骄傲;是家人的16年华老光棍;在俱乐部,学习,解剖、警员中誓要挣第一的倔性子。两位拥有相同属性的男女神经,相遇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请让我们一起期待他们惊险、刺激的相爱旅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别叫我爱上你

    别叫我爱上你

    书中的男生并不是现在所谓的宅男,或者屌丝,他只是被自己的一厢情愿打败,成功转型成为暖男,没有出众的相貌,也没有出众的才华,但他心目中的那位一直是他心中的痛。
  • 圣之录

    圣之录

    原风叶殿少殿主,因意外来到了地球,得知自己本为阴阳大道之化身,体内蕴含着“第二人格”而“第二人格”正是杀戮的化身。并且还在体内潜藏着阴之主、阳之皇,两位奇妙的分身。被时空道·晓日月风强行带到各个世界中,却没有说明原因。在不觉间,叶晓成为了真正的阴阳道……他,究竟会做出何种选择?
  • 足彩预算师

    足彩预算师

    诸葛卡,一个足球场上的天才中场,贺师傅,一个足球圈中高明数学分析师,刀克,一个靠敏锐第六感预知比赛结果的人,在一次世界级的洲际比赛中他们相遇了。而关于足彩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 帝龙吞天

    帝龙吞天

    天地异变,万族崛起,变异兽纵横,仙灵出世,强国征战四方,东西方大军咆哮!有背叛,有忠义,有爱恋!欲永生者在披荆斩棘,安于现状者在醉生梦死!这是弱者的末日悲歌,这是强者的梦幻天堂!这是一个广袤恢宏的神奇世界,这是一个血流漂橹的大争之世!一切都要从一名囚徒说起…
  • 微生物工程原理

    微生物工程原理

    本书内容包括:发酵生产的基础部分、发酵生产的核心部分、发酵生产的下游加工过程和发酵废弃物的利用和处理(清洁生产)、微生物过程的经济问题。
  • 仙娘逃婚记

    仙娘逃婚记

    陶仙娘,俗称媒人。此仙爱好牵红线,远古时期众生芸芸的红线都由她掌控,只要她手指轻轻一牵,谁就是谁的佳偶。在西方,她还有个特别可爱的名字,叫丘比特。轩辕大帝和拓跋姬是由仙娘牵线而成的,然而仙娘恶作剧般地让轩辕大帝追拓跋姬追得好惨,轩辕大帝在一次偶然知道了真相,他堂堂大帝竟然被一个这么小小的神仙玩弄,气地下令把陶仙娘赐婚给招摇山上的某一男妖。陶仙娘一惊,连夜收拾包袱,逃之夭夭。于是,她开启了她的逃婚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