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89300000045

第45章 古代中国文明(5)

好了,书归正传。当时的工匠已初步认识到漆膜的防腐保护性能,《考工记》就有:“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从西周到战国这段时期内,用漆彩饰的车辆、兵器把柄、日用几案、盘、奁、乐器、棺橔等物,都有大量出土,充分说明漆器的耐久性。

古代中国人就已将桐油与漆合用。桐油是干性植物油,也能产生高聚物薄膜。将油与漆合用,在技术的创新方面,是十分难得的。战国时,一些漆器就用油彩(桐油加矿物颜料)绘饰花纹,主要有红、绿、蓝、黄等色。

将桐油加入漆中,既可增强其亮度和韧性,又可降低成本,性能之优越显而易见。考古发现,我国古代曾用密陀僧(PbO)或土子(含MnO2)和蛋清分别作为漆和桐油高聚物薄膜的催干剂,所用颜料有朱砂(HgS)、石黄、白土、雄黄、雌黄等矿物质和靛蓝等植物性染料。

秦汉以后,油漆技术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关于制漆用“阴室”的记载。在阴室环境下,漆汁聚合成膜后容易干化和固化,阴室的建立正是为此创造便利条件。

汉代的各种漆器在各地有大量出土,比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就出土了许多完好如新的漆器。在汉代漆器上有时还饰以金、银、铜箍,名曰“釦器”。桓宽在《盐铁论·散不足篇》中也记载了各种釦器。汉代漆器的主要产地在四川蜀郡(成都)及广汉郡。这些地方都设有官吏监造漆器。据《汉书·贡禹传》记载,仅广汉郡一个地方,每年所造金银饰漆器就达5000万钱,当时,豪富之家竞相使用漆器,以炫耀自己的身价和地位。中国的漆器至迟在汉代就已流传到亚洲一些国家,中世纪末,又流传到了欧洲。制造漆器的技术也随之传到了国外。

13.造纸

造纸技术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一项最伟大的发明。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文明传递的信息载体。中国汉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纸的普遍使用。

可以想象,在没有纸以前,人类文明的交流和普及是多么的困难。造纸本身也是个杰出的技术,说到纸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我们很容易想到埃及的纸草纸,但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的发明,在中国,纸的生产和使用将近1000年后,世界其他各地才陆续知道了造纸技术。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造纸原料的植物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为了制得较纯的纤维素,必须用化学及机械方法,除去其他杂质,使纤维素大分子柔顺,再制成浆液。因此,纸的发明是用化学方法制得较纯的纤维素高分子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古代中国,没有发明纸以前,通常在甲骨和金石上记录发生的事情,其他一些国家则用埃及莎草、羊皮或贝多罗叶等记录历史。从西周开始,中国改用竹简、木牍和缣帛,截至目前,已经出土了不少这类实物。但所有这些材料在性能上没有一样能比得上纸,像纸那样轻薄、便宜、柔韧,甚至还可以重复利用。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文明的进步和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对于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的寻找就更加迫切,古代人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终于发明了以麻绳头、破布、渔网等为基本原料制成了植物纤维纸。

不同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纸的发明的记载,最权威的记录是6世纪时范晔的《后汉书·蔡伦传》,书中认为,公元2世纪时东汉的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了纸。但比《后汉书》成书更早的《东观汉记·蔡伦传》中,则没有类似的记载。《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的同时代人,在唐以前,《东观汉记》一直被视为东汉的“正史”。其中只是说“蔡伦典尚方作纸”,就是说当蔡伦任尚方令时曾主管尚方(宫廷御用的手工作坊)造纸。尽管《东观汉记》在宋代以后已散佚,但从隋、唐人的类书引语中仍可查得其原文。由此可见,“蔡伦发明造纸“的提法并不太可信。

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实践,也动摇了蔡伦发明纸的说法。1933年,在新疆汉烽燧遗址中出土了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麻纸,比蔡伦早了1个世纪。1957年,在西安市郊的灞桥又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的古纸。根据科学工作者对这种纸的分析化验,确认它主要是由大麻(CannabissativaL.)和少量麻(BoehmerianiveaG.)的纤维所制成,因而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73~1974年在甘肃省居延的肩水金关汉代遗址中,再一次出土了公元前1世纪时的麻纸。这些出土实物证明,最迟在西汉初年,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

但早期的西汉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到了公元2世纪,在宫廷中任尚方令的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先前积累的经验,监制并组织生产了一批性能优良的纸,于公元105年作为向朝廷的献礼,从此,造纸术逐步在国内推广起来。蔡伦是古代社会的技术官僚,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权力和调集、组合各方资源的力量,想必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是起了大作用的。

从这个角度看,在历史上,蔡伦是作为纸的监制者和推广者的身份出现的,他所拥有的权力和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使他成为推动造纸技术发展的重要人物。

20世纪以来,在新疆、内蒙古等地不断发现了公元2世纪时制成的写有字的纸,从这些出土文物中,我们也知道,东汉社会还用树皮、特别是楮皮造纸。说明造纸原料来源在进一步扩大。

根据科学工作者的模拟实验,我们对汉代的麻纸制造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首先是将麻头、破布等材料先用水浸湿,使之润胀,再用斧头剁碎,放在水中洗去污泥、杂质,然后用草木灰浸透并蒸煮,这个过程成为碱液制浆的基础。通过碱液蒸煮,原留于造纸原料中的木素、果胶、色素、油脂等杂质可进一步除去,再加以清水洗涤后,即送去舂捣。捣碎后的纤维在水槽中配成悬浮的浆液,再用滤水的纸模捞取纸浆,滤水后晒干即为成品纸。经必要的砑光,即可用于书写。

由此可见,汉代的劳动人民用这些简陋的设备,从纺织品废料中制成植物纤维纸,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是化学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

造纸术得到推广后,就成为简牍和缣帛的有力竞争者,到公元3~4世纪时,基本取代了帛简,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公元3~6世纪的几百年间,造纸术本身在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了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出现了活动的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窗放在框架上,可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纸,而不必一模一纸,工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技术方面,加强了碱液蒸煮及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增加了产量,出现了一些加工纸。

从甘肃、新疆等地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标本来看,当时已能造出纤维匀细、纸质强韧、外观洁白的高级纸,还有各种色纸,填料纸、“发笺”等工艺美术纸。6世纪时的科学家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章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

公元3世纪初,造纸术由中国传到朝鲜,7世纪由朝鲜传到日本,向东传播的路线短暂,国家也有限。向西,因为自古有丝绸之路这一贸易通道,传播的路线也就更远些,地域范围也更广大。公元8世纪,造纸术经中亚传到阿拉伯世界。有趣的是,在阿拉伯(古代称为“大食”)的包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撒马尔罕等地组建第一批造纸工场时,是由中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的。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也是以破布为原料,采用的不但是中国的技术,连设备也是从中国模仿过来的。阿拉伯世界生产的大量纸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短时间内,欧洲各国的造纸业也开始兴旺发达了起来。公元12世纪时,西班牙和法国造出了自己的第一张纸,13世纪时,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建厂造纸。到公元16世纪时,纸张已流行于整个欧洲,传统的羊皮纸和埃及莎草就开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4.建筑

根据我们的想象,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群肯定会经常利用天然岩洞作为栖息之所。这一点也被考古研究的结果所证实。《易经》中就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对古代神话的考察,我们也能隐约发现历史的某些影子,有相当多的神以山洞为住所,《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人万物尽有”。

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建筑。由此看来,建筑是原始人所栖洞穴或地窝子的延伸。中国人把第一个设想和建造最简陋茅棚的人叫“有巢氏”,严格说来他并不是一个人,仅仅是一个象征而已。从那以后,建筑就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全程。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建筑是人类最基本的冲动,建筑的灵感来自对宇宙的幻想和秩序的构思。

浙江余姚姚江之畔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古老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的特征是先在地上打入木桩,然后在木桩上架木板,按一定的距离竖立木柱,上面架龙骨承托楼板,铺上稻草做屋顶。这种建筑适合多雨潮湿的地区。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构件有龙骨、板木桩、圆木桩、木板、木梁、榫卯结合等。证明自古以来那里的气候没有多大的变化。

中国的古代建筑非常强调与环境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就体现了一种人与环境相互和谐的思想。在具有巫术色彩的风水观念中,也包含着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对于山脉的走向、河流的位置有一种超自然的理解,以便使这种超自然的东西和人的吉凶祸福相联系。而所谓“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同样表明了人与环境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理想信念。宗庙建筑是中国礼制建筑的一个体系。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在二里头、殷墟、周原的宗庙遗址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宗庙。周代称王有六宫六寝,《周官·宫人》云:“掌王之六寝之修。”周代的都邑建在今陕西岐山、扶风,在那里发现了那时的宫室遗址。其建筑群采用对称布局。

秦汉时代的建筑主要是实用的,结构复杂,富于装饰性和建筑结构的表达,但艺术风格较为粗狂。秦兵马俑和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在线条、形体和人物形态及整体构思上都严谨、肃穆而充满力量,有一种雄浑的品格。前者人物造型严肃、群体庞大,构成一个整体,后者形象地表达了天地人三界的结构。从中可窥见秦汉之际建筑的风格和影子。后汉时代,建筑和绘画在内容和手法方面都更和谐和丰富,画像砖和镇墓兽充分张扬了其内在的感觉和浪漫的高古风格。

四、春秋百家及其影响

1

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有两个哲学流派,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儒家的创始者是孔子,道家的开山鼻祖是老子。

2000多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及宇宙本原的哲学最有影响的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独特视角。和儒家思想相比,其对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影响要小些。而对于中国后来的山水画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因为它迎合了人们致虚守静的特殊心境。

《史记》上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曾做过东周掌管文献典籍的小吏,那是一个叫柱下史的小官。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老子》一书中,《老子》共五千余言,在这本书里,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所以《老子》又叫《道德经》。

《老子》阐述的中心思想是“道”。老子笔下的道,涵盖了从宇宙间的最高本源,到自然的基本规律,到人生的准则等,全书贯穿了一种浑圆融通的精神特质。老子的《道德经》,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哲学和史学,也成为道教的理论源头。

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既然派生于道,也就必然在派生中体味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样的思想左右下,老子特别强调“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本,不可以常言道之,即“道常无名”。它是世间万物的真谛,是宇宙运作的根本法则。

古代中国从来就没有一个神或神的代言人把一个民族从旷野中带领出去。因此,印入他们记忆中的远古生活画面是模糊不清的。这可以从最早的神话中窥见一斑。不过,这种简洁又蒙胧的原始神话正好迎合了人类的心理渴望和幻想的境界。把一个复杂多变的体系和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过分地理想化了。就连最简单的数字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同凡响的角色,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看下面一段话就能体会得极为深刻。

“道缘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之为物,思维的发达。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段话是不是有一些玄学的色彩?请读者自己体味。不过从中也可窥见老子思维的发达。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体现了老子的物质观和宇宙观。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我们非常熟悉的这句话里,体现了老子的人生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话的前一部分体现了那时人们的人生理想和对世俗生活的渴望。从后一部分,我们隐约知道了那个时代国家的大小。国家虽然不大,但一般也不能随便往来。因为那毕竟是走出国门,对普通百姓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今天仍然熟悉的这句话就出自《老子》一书。

《老子》的文学性,在于它玄妙的哲理中所蕴涵的艺术真谛和诗化的语言。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是第一个强调人的独立价值的人,而这种强调,对后来的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与之相表里的“文的自觉”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时世动荡、新思想与旧体系激烈碰撞的时代,即现今我们叫做春秋战国的那一个漫长历程。当时,思辨之风盛行,科学的精神始兴。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对既成世界各个层面的重新审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老子应合了这样的需要,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思和冥想之后,他试图重新阐释世界的本源问题。当然,老子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变得神秘和虚无缥缈,这是他所处的时代不可超越的。这种饰以玄思包装和笼罩着哲学光环的记述是那个时代对宇宙本源最合理性的解答。

2

同类推荐
  • 千古将军

    千古将军

    他,是横扫天下的千古将军。勾心斗角,计谋百千,他一次次地与人心奋战。一个小小的政权,如何一步步吞掉庞大的帝国,走向成功?卧底计,鸿门宴,连环计,这场棋盘究竟谁输谁赢?手持蛟龙剑,一统江山,千古将军势必会永载史册!
  • 枭曹

    枭曹

    熹平二年,穿越成曹。这个曹操不一般,好似嘈仙下凡间。平凡的曹小满穿越成18岁的曹操曹阿瞒,但他穿越前既不是历史系大咖,也不是理工科大拿,而穿越后既没有接收曹操的记忆,也没有系统宝物加持。说好的金手指呢?说好的工业种田呢?感觉自己好平凡,爱吐槽的曹小满变成了个总是腹诽不休的懵逼曹操,却依旧走上了一条剿土匪、会诸侯、收英杰、平乱世的枭雄之路。这是一本轻松欢乐的三国争霸文,这里有一个不好人妻好吐槽的另类曹操。
  • 渡劫,帝国之殇

    渡劫,帝国之殇

    古中原大地上,分布这大大小小的国家,各国之间为了领土、地位、金钱,互相征战,最终以北方梁国和南方楚国脱颖而出。梁国通过数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把楚国的得狼狈不堪,在统一中原的收官时刻,梁国的大臣白晅却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秦国,且顺势灭了楚国,统一了中原,把国家逐步发展为帝国,就在此等辉煌之时,正直壮年的秦帝白晅却离奇溘然辞世,这是天意?与此同时,前朝旧部又在积极的进行复国行动。各派势力暗流涌动,白晅诸子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却发现最终只是渔翁得利……秦帝国的公主白蓁爱上了一介小吏“王温”,但发现“王温”跟父皇白晅的驾崩又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 东欧之弧

    东欧之弧

    一个穿越到2010年乌克兰的年轻人,拥有了随身携带的“战争系统”,美国陆军武器系统,波音公司的航空航天武器,英国军情局的情报系统等等的装备和人员都可以廉价兑换出来。在动荡的东欧中,面对奢侈糜烂的西方,虎视眈眈的美国,不怀好意的俄罗斯,暗中操控世界的能源组织和共济会,主角怎么样才能制造出东欧弧形带?
  • 新编历史小丛书:长城史话

    新编历史小丛书:长城史话

    1985年,罗哲文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了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长城史话》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系统介绍了秦始皇时期的长城,秦朝以后的长城和明朝长城,讲解了长城的用途和构造,说明长城是如何修筑的,最后还列举了几处重要的长城遗迹。为读者全面了解长城提供很好的参考。
热门推荐
  • 盐有七分甜

    盐有七分甜

    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短片,书写了人间大爱与身不由己。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狐仙历尘缘

    狐仙历尘缘

    淮南王靖铄语带悲呛,道:”九弟,你我兄弟一场,就一定要煮豆燃萁,互相残杀吗?“玉川遥望远方,一时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坚毅的眼神渐渐迷蒙,就像一直压抑在心底的伤痛终于缓缓浮出水面来,他道:”我当初也是这样求你的,我求你放过她,可你放过了吗?“淮南王悚然一惊,心想:”她?她是谁?“他脑中飞快运转,极力思索这个问题,忽地,他身子一僵,如遭雷击,神色惶恐地看着玉川,难以置信地道:”你竟然是为了她?不过是一个女子而已······“说道后来,他声音已微不可闻,几如呓语,他连声苦笑。玉川回过头看靖铄,眼中已恢复清明,道:”对,我只是为了一个女子而已,这万里江山我本没有兴趣,只是想要一个女子而已。“他双眼微眯,眼神忽转凌厉,深深呼吸一下,轻笑一声,道:”是你们让我知道,但凡喜欢一样东西,就必须拥有权力,否则,你喜欢的任何东西,哪怕再微小,再不会妨碍别人,你也没有办法守护她。“
  • 这只妖灵有点帅

    这只妖灵有点帅

    叶明在一个深夜里遇见了一条黑猫,而黑猫又意外的对他露出了微笑。(一个善意的微笑)于是......奇妙的人生开始了。妖灵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是谁在搅弄着灵力,是什么在黑夜里涌动。穹顶之下,本是灵气的蒸腾。古老的卷轴,有人在低语。妖灵的诡术,萦绕于废墟。如果可以,我想重来一次。
  • 尤恩和伍兹

    尤恩和伍兹

    是压抑天性,让社会这个庞大的生存机器把自己变成固定模具和行尸走肉,越冷酷越不尽人情。还是听取内心良善本能的指引,做个活生生的人,去挑战束缚自己的那些无形又邪恶的力量呢?我的选择从未曾变过!
  • 首楞严义疏注经

    首楞严义疏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南朝豪侠传

    南朝豪侠传

    他,是一个无名的江湖后辈。她,是一个出身名门的闺秀。江湖的血腥争斗,总离不开江山的饱经风霜。是敌是友,是爱是恨?
  • 网球王子之幻梦

    网球王子之幻梦

    幼小的憧憬追求者真正的光和热寻找展翅的那一瞬间即使这是个孤独的希望想要跨越的界限身体里的这个梦想不断满溢着我的希望如朝阳迈腿寻找你和远方......
  • 力倾天下

    力倾天下

    历经千锤百炼,我以一力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