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900600000003

第3章 脚踏实地,小生意致富不是梦

梦想人人有,实现致富的梦想路有千条,第一步应当是脚踏实地,从小生意做起。

踏踏实实,刻苦耐劳,把握好经营的灵魂和命脉是生意经中致胜不衰的法宝,也是小生意致富的动力和源泉。纵观当代许多从做小生意发迹的名商巨贾,无不具有这些精神和品格。小生意之所以谓小,是因为它自身的条件所决定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一些强劲对手的重压下,做小生意除要灵活把握市场外,更重要地就是要具有脚踏实地的经营作风和稳健的心态,这样,小生意就能在市场和行业中变得活跃而具有竞争力。所以,别瞧不起做小生意,它能让您创造奇迹,美梦成真。

本章将重点剖析几个经典的小生意案例,告诉你在做小生意过程中,如何调整好经营的心态,如何把握经营的命脉,进而一步步地创造出大财富来。

许镇国:从做小生意到创建大集团

新加坡大伟集团董事会主席许镇国先生做小生意兴家的故事,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和启发。

许镇国的家庭出身并不贫困,也不会受到饥寒的压迫。但他对家庭的过分溺爱相当反感,认为这样下去,只能成为纨绔子弟,将来一无所成。因此,为了改变自己的养尊处优的地位,许镇国执意要离家出洋,去经受一番磨炼,干出一番无本创业的惊人事迹来。

说做就马上行动。许镇国向他二姐借了100块银元,踏上了远涉新加坡之路。到新加坡时,除去路上盘缠及各种花销,只剩下5元钱了,他按照离家前联系好的地址,找到了经营商店的亲戚陈永章,在他的店里当勤杂工,晚上就睡在帆布床上,每月的薪金是12新元。

几个月之后,许镇国省吃俭用,有了一点小积蓄,他渐渐感觉到,在店里当杂工赚得太少,要完成创业积累太慢了,便改行到船上去打工。当时,陆地上的工作报酬相当低,即使是资历很深的店里老掌柜,也只有每月30多新元。而在船上工作,一个船工的收入都可以赚到100多新元。

许镇国清楚地了解了这些,便毅然放弃店里的勤杂工作,到船上来帮忙了。这次改行奠定了他事业的发展方向。

1941年,许镇国真是好事多磨。首先是婚姻问题。一波三折之后,他终于与来自印尼的南洋女中学生卓一春结婚了。之后,由于日军进攻新加坡,他便乘船携妻逃离,去了印尼。

来到印尼之后,许镇国和岳父一道合伙租了帆船,从事海上贩运生意。他先从印尼运输干粮到新加坡销售,之后,再从新加坡贩运些日用品回印尼零售。每次往返,许镇国都亲自押运。有一次,他的帆船被日军盯上了,被日军炮火袭击,满船的货物连同帆船一起沉入了海底。幸好许镇国水性好,逃得快,才免于一死。后来许镇国每提到这次历险,都有些后怕。但是,为了养家糊口,还得继续硬着头皮干下去。

许镇国一面做贩运生意,一面关心时局变化,在日军宣布投降的前几个月,许镇国便预感到了。因此,他毅然用积蓄的一点资产,全部购买橡胶、烟土等印尼土产品,囤积起来,等待时机。日军投降、新加坡光复之后,许镇国便把全部土产悉数运往新加坡,一并卖给同盟军采购部,从中赚了不少钱。这样,他终于有了不少的本钱,便在新加坡安扎下来,着手创业。开始时,他便从自己最熟悉的土产入手,与人合伙组织了振业公司,专门经营土产品。

许镇国经营土产一段时间后,发现另一行业更有可为,便于1957年退出了振业公司,同时与张先中、许天福等人组织了经纬有限公司,经营中国的冷藏食品生意,他从中国购入食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由于当时经营冷藏食品的公司在新加坡只此一家,许镇国因此赚了不少钱。

1967年,航运界形势大好,许镇国又与张先中等人创立了太平船务有限公司,许镇国任董事会主席,与此同时,他又创办了独资大伟有限公司,发展冷藏食品业务。经营独资公司有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受别人牵制。因此,独资公司在开拓市场、发展业务方面,有许多优势。

1982年,许镇国便退出了太平船务有限公司,一心一意去经营大伟公司的冷藏食品生意。大伟公司在许镇国的率领下,业务已伸展到东南亚各国、美国、西欧和南美洲。公司每月冷藏食品的销售量多达1000吨,共有牛、羊、鸡、鸭、鹅等100多个品种。目前,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冷藏食品经营企业。

许镇国这位冷藏食品业大王,当年离家涉洋,身无分文,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依靠的是什么呢?

许镇国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炫耀的,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对每一个没有本钱的人都适用,就是更刻苦耐劳。你没有本钱,又不肯吃苦,钱从哪里来呢?不刻苦耐劳,怎能取得成就呢?”

许镇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确保货源的品质,他常常不辞劳苦,四处奔波,亲自到各国的畜牧场去实地考察,了解供应地的环境设备、卫生条件。

大伟集团是经营嘴巴生意的,许镇国在经营手法上,特别讲究货色齐全,薄利多销,他认为,冷藏食品行业竞争过于激烈,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只有薄利多销才能争取到更多的顾客。即使有时候有些产品是亏掉老本,但为了稳住市场,蚀本生意也要做。只要品种齐全,花样繁多,顾客购买时省时省力又方便,就不愁没利润了。再说,生意做大了,有些小项目亏本也很正常。

许镇国在从事冷藏食品业中,十分注意自己的商业信誉。他认为,做生意必须诚实待客,讲求信誉。不诚实的欺瞒经营手法,或许能骗顾客一时,但终归要露馅失败的。只有以诚相待,才能细水一样长流不息。

许镇国本身原先并不贫困,为了创业,他也尝试了无本发财的办法,并且取得了成功。而对于那些家境清贫、无依无靠的创业者来说,刻苦耐劳应当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古往今来,在中外声名显赫、富甲一方的许多大富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辛勤劳作而实现零的突破,进而实现从小生意到大集团的飞跃的。他们创业发家的传奇般的经历,归结起来,集中到一点上,就是要吃得苦中苦。古话所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把这话放到发财空手道来研究,也是相当有借鉴意义的。许镇国从零开始走向富豪的创业路,又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许镇国说,我永远相信,刻苦耐劳是致胜的法宝,是小生意致富的动力和源泉。谁会怀疑呢?记住吧:第一就是要刻苦耐劳。

谁先做到了,谁就有了从小生意上发大财的希望。

王国利:山中飞出的金凤凰

茫茫商海,对于山里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就在大都市的各色人等把“下海”作为一种时髦的时候,他——一位曾在山谷中挣扎的年轻人,却已在商海中畅游自如了。

王国利,29岁。眉清目秀,举止潇洒。谈及市场,他口若悬河,能讲出一套又一套令人信服的生意经,真诚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人、经商,他在怀柔县个体劳动者中堪称楷模。十余年来,他在艰难的跋涉中留下了一行深深的足印。

山清水秀的汤河口,大栅子就坐落其间。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它是一幅画、一首诗。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山民们,却祖祖辈辈感受不到它的诗情画意。一个幽灵——贫穷的幽灵在山谷中徘徊着。王国利兄妹六人,在饥饿中挣扎着生存下来。酷暑中,严寒里,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挥洒热汗,可一年下来反而倒欠生产队的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用汗水换来的是生命的延续和债务的积累。穷则思变,王国利开始了深沉的思索:莫非是大山封住了山民所有的路么?恰在这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山谷,他眼前一亮,出山闯路的念头油然而生。于是,王国利成了家乡人“下海”的先驱。

1982年,他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他借来30元钱,作为起家之本,只身闯入北京的商品展销会,买了些价格低廉的鞋袜回山自销。当时他连一辆自行车也没有,只好到镇上找父亲要车。而后他走村“练摊”,每天收入十块八块,高兴得心花怒放。再后来,他购置了摩托车,跑到河北丰宁倒牛肉,数九寒天冰冷刺骨,腰带冻上解不开,咬咬牙硬是熬了过来。从北京城里买烟到山乡出售,他蹬车往返几百里,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正是这种顽强的拼搏,使初试商海的王国利虽收益微薄,但摆脱了封闭意识的束缚,拓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984年夏末秋初,王国利走出了层峦叠嶂的大山,在怀柔西大荒兴建了自己经营的饭店,短短一年成了小有名气的万元户。

他是农民,而且是山里的农民,小富则安、知足常乐这种农民固有的传统观念自然要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但王国利敢于破除旧观念,他不满足于吃穿不愁的生活,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就一番事业。

靠合法经营,他根据本地需求销售香烟、食品。经营中,他坚持货真价实、薄利多销的原则,处处为消费者着想,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有了信誉,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来,他不仅在物质上积累了财富,而且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个体户,受到表彰。在怀柔县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上,他还被选为个协副会长。

1992年,受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王国利在北京最大的商贸市场——北京下元综合贸易市场创办了怀柔县国利商贸公司,经营烟酒茶糖、副食、罐头的批发零售业务。这是他创业道路上树起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在经营上,他继续把好进货关,优质服务,薄利多销,很快拓宽了业务渠道。在效益分配上,他不搞缺乏活力的固定工资制,而是实行效益工资制。公司员工20余人,月工资低则三四百元,高则七八百元,上上下下都有了积极性。在个人生活上,王国利把事业上的追求放在首位。按经济实力,他可以掏出十几万元购买商品楼房,而他却至今租用民房,把自己的钱作为公司的流动资金,使每年利润增加几万元之多。

靠30元借款起家,经过十余年艰苦奋斗,“国利”公司已拥有四部汽车,固定资产近30万元,注册资金达50万元,并在丰宁、滦平、兴隆等县设立了分公司。与“国利”建立了直接业务关系的生产厂家已达100多家,长期从“国利”进货的销售单位已达1000多家。一个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诸多省市联结形成的“国利”业务网络业已建立。1992年商品成交额达到1000多万元,到去年,王国利已累计上缴国家税金25万元。这些数字标志着他的公司已经走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个辉煌的现在是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王国利从不松懈自己的意志,更不改变自己作为一个劳动者的本色。在公司里,他既是老板,又是职工。开车、装车、卸车及送货,样样离不开他。也许正是这种“拳打脚踢”的紧张状态,才使得“国利”公司充满了盎然的生机。

有了钱,王国利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的公益事业。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他向县残联捐资5000元;为了支持体育事业,他向全县环城长跑活动捐资6000元。在灾区人民最困难的时候,他同样慷慨解囊,雪中送炭。仅1992年,他就捐献出2万多元。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商海。王国利,这个山里走出来的“下海”人,正以更大的力量向前搏击。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1992年3月到1993年3月,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全国共注册营业执照350多万个,其中90%,即300多万个的营业性质是个体。这表明一年中,全国至少有300多万人加入了个体创业的队伍,开始了从做小生意创业的生涯。而且,还有更多的人正跃跃欲试。

冯志久:小本经营成事业

冯志久原来是四川的一个农民。由于家乡人多地少,种田只能提供一些零用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90年,冯志久跟着民工到珠江三角洲去打工,可是却发现这里早已人满为患。工厂一般只需要青壮劳力和有技术的技术员,冯志久的年龄偏大,又没有技术专长,因而没有工厂肯留用他。

冯志久在各工厂找工作都没找到,身上带来的钱也快花光了。他看到许多民工下班后都走出工厂,在街上端着饭盒吃饭,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他忽然灵机一动:工人吃饭要走这么远,怎么就没有人开一个专门供这些打工者吃饭的店铺呢?他决定要开一家这样的店。

他拿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又向同来的民工借了一部分钱,就干开了。他租了一间小民房作厨房,每天中午和晚上,他都担着两桶饭菜到工地和流浪的人群中去叫卖。生意十分兴旺,一天下来赚了30元。

很快,冯志久凑足了7000元钱,在靠近民工工作的地方租了一间50平方米的店铺,办了执照。随着喜庆的鞭炮声,冯志久的快餐店开门了。

冯志久的快餐店一开张,就招来了大批顾客,一天到晚生意不断,有时还排起了等吃饭的长队。冯志久经营的主要方法就是薄利多销,他的一份快餐价格为1元钱,而当时广州的饭店的快餐最低价格也有2元。再加上冯志久服务热情,和民工们关系很好,生意自然就发达了。

冯志久勤奋工作了一个月,月末一结算,发现扣除各项开支后仍净赚了2000元,这可比一些打工仔还挣得多呀!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干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增添了桌椅餐具,雇用了临时工。扩大门面后,他每天早晨卖粉,中午和晚上卖饭,价格仍是1元一份。这样,他每天的顾客少说也有五六百人,最多时竟有1000多人。

冯志久这样经营了几年之后,他的快餐仍是1元一份,可这时他的财产却已有几十万了。冯志久的成功在于他能发现机会,说干就干。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经营时坚持薄利多销,吸引顾客。因为每份1元的饭菜实在没多少赚头,可是由于他计划得好,每份快餐竟也能挣3角钱。试想一下,如果每天能卖1000份,就可挣30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9000元,接近一个万元户了。

殷继刚:连锁书店卖书旺

五年开了七间连锁书店,连锁店的优势多多:可以统一进货、发货,减少开支,各书店之间的书可以灵活调配,并能为企业树立成功的、与众不同的形象。

殷继刚自幼爱读书。但那时,家里住房小,全家五口人仅有一间18平方米的居室,人都没有立足之处,又哪有放书的地方?所以,书一看完,就得拿到旧书店或废品站处理掉。

每次看到心爱的书被当成废品贱卖,殷继刚都心痛如刀割,他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有一间自己的书房,来摆放自己喜爱的书。

殷继刚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走过了上山下乡——回城——读电大——工作的道路。生活变了,环境变了,工作换了近十次,但爱书的习惯却没有一点改变。

因为爱书,殷继刚经常钻书店,逛书摊。就连去一趟香港,他都只留意书店。在旺角,他就逛了20多家书店,细心观察别人是怎样卖书的。

广州举办了几次大型书市,殷继刚总是流连忘返。从争先恐后踊跃购书的市民身上,殷继刚深受启迪:有这么多爱书人,如果自己开间书店,既是一条生财之路,也合乎自己的爱好……从此,他便打定主意,开书店。

1991年,殷继刚在广州梓元岗开设了他的第一间书屋,取名为“彩虹书屋”。店铺很小,只有7平方米,手中钱也不多,只有东拼西凑的1万元,付完了店铺的费用后,连进货的钱都不够了,只好再找亲友借了些。

尽管困难不少,但殷继刚不气馁,他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去圆自己的书店梦。

铺位不是旺铺,书店又没有名声、店誉,殷继刚便想了许多方法,拓展服务内容,尽量增加业务量。

小书店靠近酒楼,周围多是经销皮具的店铺,没有多少文化氛围,殷继刚便兼售香烟及小学生用的文具。

他还打出直销工具书,提供送书上门业务的招牌。送书上门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别的书店都不愿意干,但殷继刚不畏劳苦,大胆去做,深受工商企业的欢迎,还拥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户。

接着,殷继刚又开办了电话送书上门的业务,成为广州书店业界的首创者,很受顾客欢迎。

回想创业之初的艰难,殷继刚笑说:“当年曾试过代人印一盒名片,还要送货上门……”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切努力和付出,慢慢都收到了成效。书店的效益渐渐提高了,殷继刚也积攒了办店的资金和经验。

殷继刚开了第一间书店后,不到两年时间1993年便又在五羊新城开了第二间。

殷继刚熟读过有关连锁式经营的理论书籍,认定被誉为“现代流通革命”的连锁经营,在占领市场、降低成本上有独到的优势。

五羊新城的店铺也不是旺铺,且位于二楼,人气不旺,生意清淡,殷继刚灵机一动,因地制宜,用它做邮购生意。

过了几个月,殷继刚得知位于石牌的大学区有间店铺要转租,转手费较高,要8万元。

殷继刚立即萌生了开第三间店的想法,他马上去实地相看了环境,心里更加有数了:这里是教育文化区,正是开书店的好环境,生意肯定好做……

他倾尽全力出资装修了这间店铺,设计成文雅庄重的风格,突出书店的书香气和宽松舒畅的氛围,书架之间间隔宽敞,方便读者阅读。

这家书店一开张,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的读者,许多爱书如命的莘莘学子在此流连忘返,朝夕眷顾,营业额居高不下。

1994年5月,殷继刚又开设了第四家连锁店,这家书店位于广州的黄金地段——东风东路,周围是广东工学院、羊城晚报社,爱书者众多,开张后购书者便络绎不绝,是真正的旺铺。

1995年,殷继刚又开设了他的第五间彩虹书屋。这间店位于江南大道中的新安大厦首层。因为位居商厦,殷继刚将它的服务对象定位于女性读者。

该店以专售女性读物为主,书屋的规模和档次在彩虹书屋中都首屈一指,开张后吸引了大批的女读者,白领丽人,衣香鬓影,好不热闹!

由于定位准确,这间号称女子书屋的连锁店,销售额也不俗。

接二连三,殷继刚在五年间开办了七家连锁店,广州市区的东、南、北、中都可看见彩虹书屋的招牌。

连锁店开得越多,连锁店的优势就越明显。说起连锁店的好处,殷继刚可以扳着指头数出一大串:

如可以统一进货、统一发货,大大减少了开支。

再则,各书店间的图书可以互通有无,互相调剂。有时甲店滞销的书,到了乙店反而畅销,相互交流之后,图书售出率就提高了。

而更深一层的意义是,连锁店树立起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成功形象,善于思考问题的殷继刚说:

“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的作用难以估量。”

小本创大业,卖书赚大钱。殷继钢从开小书店到做大书商,从数以千计的小书商中脱颖而出,原因当然在于他经营有道,有一套善待上帝的良方。

殷继刚爱书懂书,很注意书店的色调和陈设,他说,书是一种高级精神产品,要根据它的特点来布局。

殷继刚的书店,店店有特色,处处讲氛围。书店布置得宽松、敞亮,无局促、挤迫感,令读者在轻松、安适的环境中流连忘返。

殷继刚的书店,不设那类警告、罚款的告示牌。他认为这类牌子,拉大了读者与书店的心理距离。而偷书者毕竟是少数,只要加强防范即可制约。

殷继刚的书店,还从不驱赶那些只看书不买书的“书钉”。对这样的读者,殷继刚持宽容而达观的看法:如果书店无人光顾,更不利于吸引顾客。

殷继刚选书有眼光,注重书的品味、档次。他的小店敢买贵书、套书,一些精品书籍如中外名著、精装图书等更是大批进货,既方便了顾客,又提高了销售额。

他的小店,曾卖出过一套标价1.2万元的新管理制度百科全书,在业内人士中引起了轰动。

殷继刚的彩虹书屋善待顾客,以书店优良的服务品质吸引顾客,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日积月累,赢得了好声誉,生意越做越红火!

1995年元月,殷继刚宣布,成立广州彩虹书屋有限公司,这标志着彩虹书屋连锁店将有更大的发展。

臧健和:卖水饺成大王

臧健和,是一位从水饺摊走向成功之路的妇女。如今她已是一位新闻人物和富商,但在当年,她曾贫困交加。

臧健和是山东青岛人,一场不幸的经历把她推向了绝望的境地:1977年,她从老家带两个女儿去泰国与丈夫团聚,到了泰国却发现,3年前离开祖国的丈夫已另娶妻生子,她不愿过屈辱的生活,便毅然带着女儿离开泰国,独自来到香港。

初到香港,臧健和立即陷入了窘境:语言不通,举目无亲,没有文凭。为了生活,她开始了艰难的拼搏。

最初,臧健和靠打工谋生。她一天打三份工,拼命地出卖劳力,可是不小心摔裂了腰骨,这次连苦力都做不成了。

无奈中,她只好包水饺去卖。水饺是山东姑娘人人都会包的,臧健和每天包好饺子,推车到湾仔码头去卖。

“最初是很辛苦的。每天要早起备料,然后在码头旁边包水饺卖,直到最后一班轮渡过后才收拾回家。”臧健和回忆道。

她每天从早上8时做到晚上12时,从不早收工。

渐渐地,由于她的水饺货真价实,味道鲜美,饺皮“薄、滑、爽”,来光顾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明星和议员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臧健和的“北京水饺”开始出名了。

就在臧健和的饺子卖得有点起色、一家三口的生活刚刚安定下来时,警方清查无证小贩,明令湾仔码头不许摆摊。臧健和是无证小贩,自然在被取缔的范围内。

这样一来,臧健和一家三口的生活又成了难题。

臧健和没有气馁。码头不能摆摊了,她便将摊点搬到了码头后面,搭起一间木屋做生意。

过去的老主顾照样来找她买饺子,有的还介绍亲朋好友上门来买。

臧健和提到顾客,总是满口感激:“我的顾客真是好,我搬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再隐蔽的地方,他们也能找到。”

顾客留恋难舍,关键在于饺子的质量。

臧健和对饺子的质量要求很严格。采用的配料、肉类一定要新鲜,味道要调到最好。绝不以次充好,以假欺客。

臧健和诚心对待顾客,了解顾客心理,始终诚恳、热情地对待每一位顾客。

老主顾到来,她必以批发价卖饺子。臧健和说:“我以批发价格卖给他们,我觉得是一种感情,若以公价卖,我就觉得没有人情味。”

批量来买的,只要有要求,她一定送货上门,风雨无阻,准时准点。

不管客多客少,臧健和都坚持薄利多销、货真价实,使回头客有增无减。

臧健和全心全意,使出看家本领做好“北京水饺”。长期以来,质量稳定,引来了许多回头客,水饺的销量不断上升。

她的老主顾又介绍亲朋好友及熟识的人来买水饺,口碑之佳,令销售面不断扩大。

这时,一位买饺子的家庭妇女建议说:“臧姑娘,你还可以做生饺子卖,顾客可以买回家,自己煮。”臧健和一听,是个好主意,随即与人合作,开始做生饺子的生意。

生饺子又引来了更多的人光顾臧健和的生意。

一传十,十传百,香港食家纷纷闻风而至,臧健和的水饺卖出了名,终至于一饺风行。

1983年,臧健和的小木屋被清拆了,她又没有了档口。

此番,朋友帮忙,借了一笔钱给她。她用这笔钱加上3万元港币的拆迁费和自己平时的一点积蓄,在湾仔买了一间工场,做起了批发生意。

有许多老主顾帮衬,又不断有新顾客加入,臧健和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做了批发生意后,臧健和注重包装,令她的“北京水饺”在包装上独树一帜,从“湾仔码头”发源风靡了港九。

她也同时登上了“北京水饺大王”和“北京水饺皇后”的宝座。

就在臧健和顺风顺水踏上坦途后,1988年,她销售红火的“北京水饺”却出了问题,一时使她处境尴尬。

这一年,年底生意依旧很忙。为了赶时间,臧健和在工厂里用上了自动包饺机,自然效率很高,产量大增。

不料,这却引发了一场风波。

这批饺子上市后,臧健和收到了无数来自百货公司、超市的顾客投诉和退货。顾客非常不满,指责“北京水饺”质量下降,味道也大不如前。

向来视质量为生命的臧健和,收到退货和顾客的投诉后,十分震惊,她的第一反应是:必须查清问题所在,要对得起自己的顾客。

臧健和东奔西走,反复调查化验,终于查清,原来是馅料上出了乱子。肉品公司在她订制的肉馅中加了防腐剂,而臧健和不知道,用了这些肉馅来包饺子,捅下了大娄子。

“北京水饺”素来以“天然材料,人工制作”为自身有号召力的品质,这件事差点毁掉了“北京水饺”清清白白的声誉。

事出之后,臧健和反复解释,一遍又一遍地检讨,花费很大努力,来减少副作用。

她还停止并放弃了机器生产,恢复手工制作,加强质量督管,全力恢复和挽救“北京水饺”的声誉。

这场风波令臧健和倍加警醒,饺子质量不可有半分松懈。她更加小心翼翼,亲力亲为,以避免损害顾客利益和“北京水饺”声誉的事故出现。

她常常亲自监督水饺馅料的调制过程,并派质量检查员到各大超市去了解货品的处理及销售情况。

今年,臧健和与美国品食乐跨国公司合作,在上海浦东开厂,将她从“湾仔码头”起步,风靡了港九的水饺,推向祖国各地,使“北京水饺”走向世界!

臧健和的饺子又上了一个台阶,她的事业也面临着又一次重大的飞跃。

已是知名企业家和拥资百万的臧健和不改平民本色,从不讳言自己艰难的奋斗历程。她曾说:

“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自己不能趴下,不要等着别人来拉,要自己立起来。”

“做自己能做的事,靠劳动吃饭,这才是自尊自强。”

范岁久:“小春卷”卷出大财富

有许多人做生意总想做几千万、上亿元的大生意,但对大多数白手起家的人来说这只是一种想像而已。其实,小生意也可以带来高利润,小东西一样可以赚大钱。丹麦华人富豪范岁久的发家史证明了这一点。

1965年,华人范岁久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谋生。他想起许多华人在海外都靠开饭馆谋生,就想利用自己的手艺干一番。于是他就开了一家中国春卷店,开始时生意并不好。范岁久琢磨后明白了,纯粹的中国式春卷并不合欧洲人的胃口。他重新进行精心选择和配制,不再运用中国人常用的韭菜肉丝馅心,而是采用了符合丹麦人口味的馅心。经过这一改变,原来生意清淡的小店变得顾客不断,应接不暇。积累了一笔钱后,范岁久决定扩大生意,他放弃了以前的手工操作采用自动化滚动机新技术来生产中国春卷,并投资兴建了大龙食品厂,还建了相配套的冷藏库和豆芽厂。

生意越做越大,范岁久的春卷开始向丹麦以外的国家出口。他坚持中国春卷西方口味这一秘诀,针对欧洲各国人的不同口味,采用豆芽、牛肉丝、火腿丝、鸡蛋或笋丝、木耳、鸡丝、胡萝卜丝、白菜、咖喱粉、鲜鱼等不同原料来制作,生产出来的春卷营养卫生、香脆可口、风格各异,因而深受欧洲各国人的喜欢。由于大龙春卷价格稳定,又适合西方人口味,范岁久的订单滚滚而来,生意扩展到欧洲各国。

20世纪70年代末,经美国国会的专家化验鉴定后,美国政府每天向范岁久订购10万只符合美国人口味的大龙春卷,以供给美国驻德国的5万士兵食用。1986年,墨西哥举办了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大批球迷忙于看球连吃饭都顾不上。范岁久抓住这个机会,按照墨西哥人的口味习惯,生产了一大批辣的春卷销往墨西哥,结果被抢购一空。

范岁久就这样不断抓住机会扩大自己的生意,从白手起家成了大富翁。由于大龙公司一流的食品、一流的服务,范岁久多次受到丹麦政府和美国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他使中国菜在国外的名声更加响亮了。

杨惠民:葵花籽变成金瓜子

1984年,农民杨惠民在上海的一家工厂当合同工。干完工作他常出厂去闲逛,发现市场上瓜子生意特别好。看见小贩面前小山似的一堆瓜子很快就没了,他十分吃惊,一打听才知道,一个小贩有时一天竟可以卖出上百斤瓜子。杨惠民立刻觉得如果做瓜子生意一定会有所收获。回到家乡后,他利用周日到附近做了一番调查研究。由于附近有较近的葵花籽来源,生产成本不会过高。他想自己所在乡和附近的三四个乡总共有6万多人,一年说不定能卖出十万斤瓜子,扣除原料和加工费,每年能净赚2万多元。

在心里打了一番算盘后,他有了把握。他买了一个大炒锅,又买来一些生葵花籽来试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终于炒出了脆而不焦、味道很香的瓜子。他抓住农村过春节对瓜子需求量大的机会,雇人来和自己一起炒瓜子。春节过去后,杨惠民一结账,发现售出的瓜子竟达到20吨,赚了一大笔钱。

这一次成功使龙桥瓜子名声大振。借着这个有利时机,他又炒起了南瓜子、白瓜子和西瓜子。杨惠民十分喜欢看毛泽东军事著作,这次做生意他又特意研究了各种兵书,把兵书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经营管理上。他吸收了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经营路线,先让自己的产品广泛地占领了农村的贸易站、个体商店、国营商店的瓜子柜台,然后昂首向城市挺进。他先让产品打入了江苏、浙江一带,接着又让“龙桥瓜子”这块招牌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在扩大经营范围的同时,杨惠民十分重视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和产品种类的开发,使得龙桥炒货由单一的炒瓜子发展到现在包括有核桃、松子在内的近30种炒货,年产量也由最初的350吨增长到3000多吨。

炒货是季节性食品,一到夏天,炒货厂便到了淡季。龙桥炒货厂是乡办企业,用的工人大都是临时工,一到淡季,由于没什么工作可做,工资少,许多临时工都辞职到别处找工作去了,而且往往就不再回来。这样,当炒货旺季来临时,企业又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重新培养熟练工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深谋远虑的杨惠民决定投资生产冷饮的设备,充分利用炒货淡季时间来赚钱,并留住熟练工人。他自筹资金4000万元,迅速上马三套生产冷饮的流水线。两个月后,杨惠民首创的果仁冰淇淋面世了,这种冰淇淋以葵花籽、松仁、花生仁等为配料。由于当时电视上正推出深受儿童喜爱的电视剧《小龙人》,杨惠民就以“小龙人”作为龙桥厂系列冷饮的商标。这种产品投放市场后,立刻受到了消费者的喜欢,尤其是小朋友们十分喜欢,赞不绝口。经过这一系列努力,龙桥厂终于成了上海市为数极少的没有淡季的食品厂之一。

“公兴祥”:小菜卖出了大名堂

在香港的湾仔露天街市,占据第一档菜档的,是一家名叫“公兴祥”的摊档。档主是被大家称为“大家姐”的李太太。

李太太原来在这个市场卖海鲜,转行卖菜不过几个月时间,但凭着她在商界十几年的老经验,她在这一行当已做得风生水起。

“公兴祥”卖的菜,从蒜头、姜到甜豆、西芹、西生菜、包菜等共十几种,大多是中档菜,顾客也大多是消费水平在中上层的顾客。

过去跟着妈妈做食品生意的李太太,很有一套生意经。她认为菜的卖相最重要,每天卖菜前,她都要给菜“化妆扮靓”。

李太太说:“拣好菜后,我会替菜‘化妆’,先批好菜口,然后再摆好菜,将它砌成圈,再洒上水。至于番茄、萝卜和马蹄等,我会用水先冲去泥,然后再用湿布抹干。”

化过妆的菜,神气十足,漂亮显眼。李太太觉得,菜贵贱倒不是主要的,菜贵、菜贱,都有它的顾客。关键是令顾客有信心,相信你,认为你老实。

李太太卖菜,奉行顾客至上,称一定是足秤,从不搞小动作。老主顾黄太太称道:“公兴祥不错,她的价钱不算贵,也不算贱,但胜在足称,菜很好。”

李太太对顾客耐心、周到,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她代人削过红薯皮,又切好节瓜,她相信,只要顾客满意下次就会再惠顾。

她对顾客很用心,常在她摊档买菜的顾客,她都认得,并熟知他们的喜好和要求,为他们提供极周到的服务。

一位常光顾公兴祥的家庭主妇说:“虽然我一星期才光顾一次,但她都认得我,主动问我要什么,又说给我平价,还教我煲什么汤用什么配搭。”

李太太的主顾有不少是写字楼客和半山客(半山为富人居住区)。有些半山客有时会来电订货,叫李太太替他们挑好共百多元的鲜菜(菜心、菠菜、芥菜)及干菜(红萝卜、红薯),然后驱车来取。

碰到这种情况,李太太总是乐呵呵地答应下来,然后抽空替他们一一拣好、称好。客人不在场,亦不可偷奸耍滑。每次,李太太都拣好的给他们装好,令他们满意而归。

碰到麻烦的顾客,李太太秉承“和气生财”的古训,不轻易跟客人动怒,她说:

“有次六元一斤菠菜,有个男人只买两元,却要我帮他切两刀,又要切头,做好后竟说不要,要我还给他两元,我都没发火。”

菜市的高峰期和人们用钱的规律,李太太都了如指掌:“卖菜最旺的时候是下午五六点下班时。”而工薪阶层的花钱规律是:“发工资人们多会外出吃饭,月底则缺钱花,菜都会卖得少些,月中菜卖得最好。”

进货是李太太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天上午九时许,李太太就动身去进货。

她一般选择去长沙湾菜市场进货,因为:“那里本地、特区和大陆等都有。”三地的菜源齐集此地,自然选择的范围就大些。

而只卖本地菜的菜场,价格高,价钱贵一倍,当然不是首选的目标。

到了菜市场,李太太通常先绕场一周,看看菜场都有哪些货,到处比价,到了十时左右就开始进货。

先买最难买的时鲜菜,如豆苗、新鲜蘑菇,各种时令菜。这类菜好销,又很抢手,因为“客人爱买新出的菜,越贵越吃”。

接着再买些主力货如菜心、菠菜等,还有干菜、包菜等。

买菜时,要眼到手到。大箩菜,要伸手去“探底”,看看有没有烂菜夹杂其中。为防少秤,李太太一般光顾相熟的摊主。

每天,李太太要进货40箩菜,大约1200斤左右。买好,再等货车来运一趟,一般要花四五小时。

天气因素,也要考虑进去。“没雨时我会进多些干菜,因为容易储藏;反之落雨时我会少进些。”有时刮风下雨,菜场货不多,李太太一天要跑两次,进两次货。

到了蔬菜淡季,进货就成了个难题。李太太记得有一年:“农历年时就试过40元一斤菜心,因为怕买入后卖不掉,试过买28箩菜要9800元,平时40箩都是千余元,带去6000元还不够,幸好有得赊。”

李太太进货时,倒不怕货贵。因为贵些、好些的菜,回到铺头可以节省时间不用挑。

而卖价嘛,反正贵进贵出,也许有许多半山客照顾生意。李太太对菜价贵贱独有心得,她说:

“菜越贵越易卖,因为顾客见到价钱,怕其他档口更贵,于是毫不犹豫就买;但越贱越烂市,客人喜欢到处比价,总觉得其他地方会平(贱)些。”

买回菜后,按什么标准定价呢?李太太一般先和行家谈,看看他们用什么价,然后再比照自己的菜,估算一下大概值多少钱。

当然不能保证次次一口准,定出价后,还要看市场的行情,如果不被市场接受就立即降价。李太太说:“这些主要靠工多艺熟。”

一般来说,定出的菜价。通常要有一倍毛利。如果菜心进价2元,她要卖五六元,因为还要算30元100斤的运费和3元一个的竹箩钱。

自己忙不过来,自然要找帮手。说到找帮手,李太太大叹苦经。

她说,她原来卖海鲜时,因为合伙人非亲非故,收入常拿来中饱私囊,所以做来做去都没得赚。

李太太感慨:“帮手一定要找自己信得过的人,要不然,全部都是现金交易,自己落下袋也没人知。”

现在她的卖菜生意,比卖海鲜要好,每月赢利有3万元左右。这个摊档是她和妹妹合股开的,除了妹妹和妈妈来帮手外,她还得请工人。

李太太曾请过专业买手代她买货。“但他见货买货,不理价钱,钱就少赚了。”

现在她请的是一名内地工人和两名本地工人,都是朋友和熟人介绍的。外地工人包吃包住,每月6500元工资,本地的则要7000元。

因为许多事要自己亲力亲为,李太太很忙,每天要做十几个小时,幸好她过去做惯饮食业,有长时间工作的习惯。

平时最怕生病。有一次生病,她急得用中西药夹攻,主要是病了就没人帮手进货了。

行家建议,是否应采用让员工分红的办法,增加他们的积极性,稳定员工,减少自己的后顾之忧?

李太太买了一台二手冰柜,为她解决了蔬菜的保鲜问题。说到冰柜,李太太喜滋滋地说:

“这个冰柜与普通的不同,主要用冷风风干,时常保持在15摄氏度。虽是二手,也要2万元,全新的价钱要贵一倍。”

除了要留好一部分菜第二天早上卖以外,每天进的菜通常都可以卖清。

为了避免积货,李太太每天会卖一些新鲜菜给酒楼。俗称卖行货,现在每天有30斤的量。

虽然批量买卖,价格便宜些,但李太太希望多卖些行货,因为它“胜在销路够稳定。如果够交租,就等于吃了定心丸”。

晚上七点半收档时,李太太就会点货,看看哪些需要明早补添,逐一写下,然后用湿布盖好放入冰柜。

李太太说:“幸好有了这冰柜,我们不用像以前那样一层冰夹一层菜,往往做到半夜一两点钟。”

蔬菜是人们“日日餐餐不可少”的东西,李太太转行卖菜虽时间不长,但悉心揣摸生意经,以期卖小菜卖出大名堂,只要稳保质量,必能长做长胜。

同类推荐
  • 穷小子的翻身日记

    穷小子的翻身日记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面对这个世界,绝不向命运屈服,走出贫穷,走向富裕,是每一个“穷小子”心灵深处的呐喊。没有注定的穷人,只有自定的贫者。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王贵水编写的《穷小子的翻身日记》是一本最值得借鉴,最值得复制的“穷小子”追梦宝典。谨以此书献给不甘落寞、不甘平凡、不甘孤单,努力改变命运的后飞之鸟——“穷小子”。当现实生活中的“穷二代”与“富二代”越发成两极化时,越发与龟兔赛跑相似,身为“富二代”的兔子一跃千里,留给“穷二代”的则是一个落寞的背影。难道身为“穷二代”就真的要卑微的低头向命运屈服吗……
  • 处世心理误区你怎样跨越

    处世心理误区你怎样跨越

    本书共分7章:告别自我迷路、破解生活迷梦、穿越成功迷途、驱散情感迷雾、跨越心灵迷津、走出病态迷宫、自测处世心理等。
  • 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精华版

    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精华版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解读三分做事,七分做人,我们精心打造了关系到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书籍——《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精华版)。本书以成功人士的真实事例为引子,深刻解析了现代社会的做人做事之道,并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技巧。阅读此书的读者,可以少走一些弯路,更好地找到自我,给人生定位。它告诉你: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让自己灵活自如地去做人做事,以便解决棘手和麻烦的问题。让你在现实的世界里成为强者,成为一位成功的、受人尊敬的人。这是一本解惑之书,帮助你实现人生梦想,会做人、善于做事是巩固人格魅力的两大法宝。打开人生之书,你能找到成功之路。
  • 必须改变的207个小毛病

    必须改变的207个小毛病

    绝大多数人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无不努力的追求成功与幸福,但是人总有一些坏毛病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对于追求成功与幸福的人而言,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坏毛病,自身的努力显得尤为重要!
  • 性格决定命运全集

    性格决定命运全集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识别自己的性格特征,发现自己中的优点和弱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高效地开展工作、事业,经营生活、婚姻、家庭,从而把握机遇,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和谐圆满的人生,获得成功和幸福。
热门推荐
  • 黑白宠物店

    黑白宠物店

    穿梭道路的黑猫,在巷子里的店铺,还有一个早就注定好的继承人,到底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 仙路是非多

    仙路是非多

    穿进故事中,面对自己只在字面上见过的人。楚婧表示这个,真心受不住,不过这有什么办法呢,来都来了。只能选择接受现实。但是甘做炮灰?还是完美逆袭?她只有这两个选择么?大道三千,她自有其去处。(本文吐槽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全球导演

    全球导演

    多年以后,他拿到了导演可以拿的所有奖项,获得全球赞誉,仍有人提起他拍的第一部十万块投资的科幻大烂片。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说,那部电影是他现有成就的最坚实的基石。
  • 开店赚钱有门道

    开店赚钱有门道

    本书从13个方面100个门道入手,细致的回答了开店不吃亏的问题。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了开店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宜;下篇列举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行业。
  • 小姑娘是孜然味的

    小姑娘是孜然味的

    绝对甜宠,积极健康正能量,还可能会有一丝沙雕,没有过多的奇葩人物,剧情简单,保障身心舒畅!凌雨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小姑娘,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本想着再找一个差不多的嫁了,这一生也就可以了可是自从叶铭出现后,她的生活就像开了反转一样,说好的平淡生活去哪了?本来是想开启小奶狗养成记,可面对这匹大灰狼她也只能扶额了,到底是哪个步骤出错了呢?来自凌雨的人间迷惑:为什么这货有门不走偏偏翻墙啊!!!叶铭视角:夫人今天看到为夫也很激动呢~美滋滋~
  • 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爱智之思:西方哲学的趣谈与启迪

    本书是西方哲学的通俗读物。与现代社会流行的此类专著、教科书不同,它不是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哲学家的哲学理论观点,而是挑选出其中某些哲学问题、命题或名言进行论述与分析。为此本书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趣味性”。既然此书为“趣谈”,就必须从西方哲学中挑选出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哲学问题、命题或名言,使读者见到此题目就能够吸引他,并迫不及待要去读它。第二“哲理性”。既然是西方哲学的读物,当然不能离开哲理性这条主线,尽管不是全面论述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观点,但无论写那方面的问题、命题或名言,都是从一个侧面、一个视角反映哲学家思想,而且应该从中揭示出其深刻的哲理性的内涵。第三“启发性”。就是让读者读后不仅增长了哲学知识,而且无论在看问题上还是在思想方法上得到一些启示、帮助与提高。
  • 虚情

    虚情

    江枭儿在生命的尽头的回忆像走马灯一样走过她的大脑,她还可以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的哈哈大笑,还可以亲手把自己的青玉玉佩系到何谙的身上,还有他的好朋友苏馗,她还可以看见他娶姬晚,然后幸福的在一起。有时候她真的会想,这世界上如果没有她那该多好。
  • 秘密(下)

    秘密(下)

    这里埋藏着一个隐藏2000多年的富有、成功、健康的秘诀。自从有人类的那一天开始,人类就开始寻找这个秘密,这个决定人类发展的终极“大秘密”。许多次它被发现过,后来又丢失了。古代的各个种族、部落也对此都有过模糊的暗示,这一点可以从古时候传来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得到证明,如阿拉丁和他的故事,或者,阿里巴巴和他的打开财富大门“芝麻开门”的咒语。
  • 仙侠奇缘之箫末悲歌

    仙侠奇缘之箫末悲歌

    他深知她唤他的一声声师兄,是他们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也罢。她苦追他九世,换来和果?这一生他会赴命保护,可怎逃命多殊途?终成神妖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