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359700000030

第30章 人能弘道——《卫灵公》讲读(上)

本章的主旋律是“人能弘道”,但是由“道不同,不相为谋”开篇。孔子拒绝回答相问的卫灵公。是孔子故意卖关子?装清高?真不懂?都非如此。追求道行天下,是孔子的信念与追求,为了实现于此,他全力以赴,更有坚守的底线。他追求社会的“大同”,希望能够解决社会****,当然不希望乱上加乱。所以,对于卫灵公问的“军旅之事”,他说不知道,其实是不赞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追求道行天下,怎么就落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况呢?子路不解。奥古斯丁认为:“生活中的幸运和灾祸为善人和恶人所共有。”同理,生活中的幸运与灾祸为君子与小人所共有。但这不是讲善人与恶人,君子与小人就是一回事。绝非如此!尽管君子和小人都会遭受“穷”境,但不代表他们所受到的“穷”境没有区别,从而设想人本身没有区别。孔子认为君子的选择是理性认知,深深地安于现状。小人则无所不用其极,怨天恨地,甚至怨爹骂娘。读到此处,还可明白一个道理,人对于自己的选择要有着全然的担当,对结果要有全然负责的能力。

弘道,需要有德之人。真正的有德者,并不刻意表现其有德,不自认为自己有德,而是将“无为”当作是最大的为,也就是安分守己,尽到自己的本职与本分。在孔子心中,舜就是这无为而治的代表。他的本职与本分就是“恭己正南面”。修养自身,端然正坐。

对于君主来讲,他的本分是“恭己正南面”,明确价值体系是核心。但明确的价值体系要被执行,要“行”才有用。如何行?孔子认为要“言忠信,行笃敬”。做到此,即便是在蛮夷之地,也能行得通。反之,就是在乡里之间也行不通。

弘道,需要智、仁、勇。智者不失人,不失言。勇者明达杀身成仁并不值得追求,忍耐和生存才更为可取。但是,一旦底线受到冲击,总是要有人站出来,站在悬崖边,以便更多的人免坠悬崖。行仁,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照君子的美德,一名君子当以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为忧,并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别人不知自己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为不了解,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本就是无所作为,庸庸碌碌。孔子欣赏“在其位,谋其政”,一名君子有位,应该有为,应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此者,则人过留声,雁过留名,自然声名为人们所称颂。

本篇的末章,孔子以自己的行动表达相师之道。人能弘道,靠的就是身体力行。

问题索引——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关于行军打仗之事,孔子说他不知道。孔子真的不知道吗?

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

孔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博学多识是如何练就的?

有种方法到哪里都能行得通,是什么?

孔子认为智者应该做到不失人,亦不失言。如何能够做到?

治国安邦和乐有什么关系?为何要“放郑声”?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的远虑是什么?近忧是什么?

有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奉行?

孔子所赞誉之人,要经过怎样的考量?

何为“谋道不谋食”?

孔子尊师尚让,但有件事情,他说连自己的老师都不要让,是什么?

人当如何弘道?

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陈:通“阵”,军师行伍之列。

俎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此处是指祭祀礼仪之事。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关于行军打仗之事,孔子说他不知道。他说关于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军队方面的事,从来没有学习过。关于军队方面的事情,孔子真的不知道吗?

根据《孔子家语·相鲁》篇记载: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盟会,孔子担当为定公相礼的任务。他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他不仅如此说,还为定公的此次出行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面对强大的齐国,孔子既智且勇,不卑不亢,坚持以礼制行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国家利益,迫使齐景公返还长期侵占的鲁国土地,亦成就了孔子政治生涯的顶峰。

看来,对于文武之事,孔子深晓。孔子渴求有明君的赏识,为何当卫灵公相问的时候,他又说自己不知道了呢?这和孔子的理想、追求、信念紧密相连。

如果说孔子是一位“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其思想的特征就是将关注的目光落在社会治乱问题上。孔子的理想或者信念,就是社会的“大同”或者“大顺”。实现这个信念的方法,就是“为政以德”。他希望能够解决社会****,当然不希望乱上加乱。所以,对于“军旅之事”,他说不知道,其实是不赞成。

关于“用兵”这件事,老子这样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会有报应的。军队所停驻的地方,田地里会长满荆棘。善用兵的只要能够达到基本目的就应该停止,不要用来耀武扬威……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既然是道不同,就不相为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第二天,孔子一行就离开了卫国。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兴:兴起。

固穷:固,固守,安于。穷,当为窘,即窘迫,困厄,穷困。

滥:水满溢,这里比喻行为越轨。朱熹《论语集注》引何氏曰:“滥,溢也。

关于“在陈绝粮”的前前后后,《孔子家语·在厄》篇讲述详细,可与本章对读。电影《孔子》中关于这段的场景是:大雪封山,北风呼呼吹,断粮已经多日,外无所通,连野菜汤也吃不上。随从的人病的病,伤的伤,无精打采,心神不定,焦躁不安。这就是“从者病,莫能兴”。子路带有怨气,自己以前听老师讲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追随孔子积德怀义,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做的,可为什么还会沦落到这种穷困的境地呢?这穷是穷困,是困厄,是穷途末路。

奥古斯丁认为,“生活中的幸运和灾祸为善人和恶人所共有”。同理,生活中的幸运与灾祸为君子与小人所共有。但这不是讲善人与恶人,君子与小人就是一回事。绝非如此!尽管君子和小人都会遭受“穷”境,但不代表他们所受到的“穷”境没有区别,从而设想人本身没有区别。奥古斯丁作了比喻:就好比在同样的火里,黄金闪光,而糠秕冒烟;同受连伽敲打,秸草扁瘪,而谷粒洁净。所以,同样力度的伤害,对善人是一种考验、净化和纯洁,而对恶人来说是遭殃、毁灭和根除。受到同样的伤害后,恶人会咒骂、亵渎上帝,而善人会求告和赞美上帝。所以重要的区别不在于遭受什么苦难,而在于什么样的人在受苦。同样受搅动,污泥发出熏人的臭气,而香膏则满是馨香。

同样面对“困”境,君子的选择是理性认知,深深地安于现状。小人则无所不用其极,怨天恨地,甚至怨爹骂娘。

本章与上章相应,还可明白一个道理,人对于自己的选择要有着全然的担当,对结果要有全然承负的能力。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家语》中有一篇《辩物》,记载了多处关于孔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小故事。在常人的眼中,孔子当然是博学、多识。但孔子的博学、多识是如何练就的?通常的方法当然是多学、强记。孔子问子贡是不是这样认为的?子贡的答案是肯定的,然后反问:“难道不是吗?”结果孔子认为不是,他说自己是“一以贯之”。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一以贯之”,即有一个根本的道贯穿始终,但是二者的落脚点不同。《里仁》篇的“一以贯之”落脚在为人处世上,即曾子所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儒家重视修身,推崇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之道。本章的“一以贯之”,则侧重于学习方法。孔子告诉子贡自己博学的原因,即学习过程中善于用一个根本理念贯穿始终。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上章言孔子谈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再一次申明的是,孔子所言“学”的内容,首当其冲是学道,是奉行美德。遗憾的是,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乱世,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孔子感叹知德的人很少。正因为如此,他更是要勉励自己的弟子要注重德行的修养。

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上章孔子言德,感叹知德的人很少。那么,至高的德是什么?老子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至上的德不刻意表现为有德,不自认为自己有德,实际上是真正有德。真正的有德者,将“无为”当作最大的为,也就是安分守己,尽到自己的本职与本分。在孔子心中,舜就是这无为而治的代表,他的本职与本分就是“恭己正南面”。修养自身,端然正坐。

这修养自身、端然正坐的核心就是明确“道”与“德”的关系,就是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这是古代明王之道的核心。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称谓,蛮在南方,貊在北方。

州里:周代的居民编制,五党为州,每州两千五百户,每里二十五户。后泛指乡里或本土。

参于前:显现在前面。

舆:车。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上章言无为而治。对于君主来讲,他的本分是“恭己正南面”,明确价值体系是核心。但明确的价值体系要被执行,要“行”才有用。所以,在《孔子家语·王言解》篇中,子曰:

政之不中,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

君主的职责在于定政策,定方向,定调子。定政策有着最为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正”,也就是“公平合理”。为了实现“公平合理”,就要延伸出一套系统的任贤、奖罚机制等。在这套“公平合理”“任贤选能”“奖优罚懒”的运营机制下,臣下才可放手去为,贯彻政令,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无为而治的核心亦在于此。

君主当正,臣子当行。如何行?本章,子张问行。行是奉行,行是行走,行还是行得通。孔子认为要想通行于世,离不开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一言一行要奉行的原则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做到此,即便是在蛮夷之地也能行得通。反之,就是在乡里之间也行不通。所以,要时时刻刻将此铭记于心中。站立之时,见这“言忠信,行笃敬”在眼前晃悠。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这原则将自然四处通行。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本章最后一句“子张书诸绅”透露了许多学术信息。《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语的著作。我们认为,《论语》应该是在孔子裔孙子思的率领下完成的。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把自己的“笔记”汇集起来编成关于孔子的资料,取其“正实而切事者”纂为《论语》,其余“则都记录之”为《孔子家语》。《孔子家语》长期以来被视为伪书,但是随着新出土文献的面世,证实了《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孔子家语》中有很多与“子张书诸绅”类似的记载,由此可以想见《论语》与《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

蘧伯玉:卫国大夫,名瑗。

如矢:形容像箭一样直。矢,箭。

这能够行得通,不仅要考虑在蛮貊之邦行得通,在邻里乡间也要行得通,还要考虑在邦有道时行得通,在邦无道时还要行得通。卫国大夫史鱼是个非常直的人,孔子作了个比喻来形容他,“如矢”,像射出的箭。一方面箭本身就非常直,再者,“开弓没有回头箭”。

《孔子家语·困誓》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卫国的蘧伯玉非常贤能,但卫灵公并不任用他。弥子瑕不贤,卫灵公反而任用。对此,史鱼多次进谏,卫灵公不听。史鱼临终之际,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卫国朝廷任职,却不能进荐蘧伯玉、斥退弥子瑕,作为臣子的不能匡正君主,这是我的失职!活着不能匡正君主,死了就不值得举办丧礼。我死后,你把我的尸体放在窗下,对于我来说就够了。”他的儿子就按他说的办。

卫灵公前来吊丧,对此感到奇怪并询问原因。史鱼的儿子就把史鱼的话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愕然失容,深知过错。于是命令将史鱼的灵柩停放在宾客的位置上。起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

孔子听到这事说:古时极力劝谏的人,死了劝谏也就停止了,没有像史鱼这样,人死了却还要用尸体来进谏,忠诚感动了君主的,怎能不称为正直呢?

这就是史鱼的直,有了矢志不渝的决心,还有什么不能实现呢?

一名大夫当是要在其位,谋其政,以进举贤能之人为贤。史鱼所进举的贤人蘧伯玉是怎样一个人呢?是孔子心中的君子。他和孔子一样,不仕无道之君。国家有道,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政治黑暗,就把自己的本领隐藏在心里。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到底可不可与言?追求的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的高度统一。讲得通俗些,就是“话要讲给对的人听”。在《孔子家语·六本》篇中,子曰:

是以非其人,告之弗听;非其地,树之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会聋而鼓之。

理要说给讲理的人听。反之,不是合适的人,讲给他这些道理,他也不会听。不是合适的土地,树木不会繁茂生长。所以,遇到合适的人很重要,就像是在聚拢的沙上倒水那样,全部被吸收了。而人不对,就是对聋子敲鼓。

时间对了,空间对了,人对了,才是真正的智,才可以做到“不失人”“不失言”。“人”与“言”才能各自发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不因人失言、不因言失人,本质还是“不迁怒”,不由人迁怒到言,也不要由言迁怒到人。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若非统治者的暴行激发了儒者的良知,使之受到极端的考验,那些英勇无畏的抗议行为本来是不会发生的。对于孔子来讲,杀身成仁并不值得追求,忍耐和生存才更为可取。但是,一旦底线受到冲击,总是要有人站出来,站在悬崖边,以便更多的人免坠悬崖。为此,即便付出生命很无奈,但也适得其所。如此,再来理解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实在是儒者的可贵,此乃儒者之勇。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上章言对于“志士仁人”来讲,有“杀身以成仁”的情况,但不代表杀身就必然成仁。杀身成仁是无奈的选择,并不需要主动追求。如何真正地实现仁?要讲求方法,才能更有品质与效率。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再具体一点,他对子贡讲,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夫之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中的仁人。子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可为“择处仁”作注。如此,为仁则为智。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夏之时:夏代的历法。夏朝用的是自然历,也就是传统的阴历,它以建寅之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春夏秋冬合乎自然现象。至于今,人们还是按照阴历的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

殷之辂:辂,大车。殷之辂即木辂,古代多以木为车,至商代而有辂之名。与商代的车子相比,周代的车子“饰以金玉,则过侈而易败”。因此,商代的车子要自然质朴一些。孔子崇尚“殷之辂”,见其尚质朴。

周之冕:朱熹在《四书集注》说:“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黄帝以来,盖已有之,而制度仪等,至周始备。然其为物小,而加于众体之上,故虽华而不为靡,虽费而不及奢。夫子取之,盖亦以为文而得其中也。”到了周代,礼乐文明的发展已近于完备,是三代文明损益的结果,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礼制的完备方面,孔子亦重文而取其中。

乐则韶舞:指正声雅乐。

放郑声:放,禁绝。郑声,郑国的乐曲,因为音乐多变,容易吸引人的兴趣而沉迷其中,只是听个热闹,既没有伦理的表达,也没有美德的彰表。子夏认为听这样的音乐易于“淫志”,消靡志向。《乐记》认为郑卫之音是乱世之音。

远佞人:远离花言巧语、巧言献媚之人。

殆:危险。

综合前三章,谈到了一名志士仁人的美德,有智、有勇、有仁,这是一名君子修身的基础。将修身再向外推延,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就要谈到为邦之道。本章,颜渊问为邦。

面对颜渊的提问,孔子带他进行了一次穿越,穿越到距离孔子时代二三千年前的时光,从夏朝开始谈起。首谈天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耕大国,重农事,当是要知时节。夏朝对于历法的研究是最为精到的,为孔子首选。

接着到了商朝,商代的车子是木车,要自然质朴一些,为孔子所崇尚。实际上,孔子崇尚的是殷人的质朴。

再到周朝,文明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与积淀,周代的文明本身就是夏、商两代文明发展与损益的结果。孔子崇尚周代完备的礼制,既尚质也重文,他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再接着谈到具体的教化问题,我国的先王之道重德治,重乐教,音乐本身就是教化。这其中的作用,首在“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随着音符及节奏的回旋,其间唱和有应,使一个人的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再进一步,则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一个人听什么样的音乐极为重要,孔子推崇《韶》《武》,称后者尽美,称前者尽善尽美。郑声是淫乐的代表,自然要远之。但是有时候,害人的东西会非常吸引人。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魏文侯就向子夏请教过这个问题。他说端冕而听古乐,就想睡觉;一听郑卫之音,则不知疲倦。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像极了某些人一读书、一开会就发困,一玩起网游就来精神。

由此看来,喜欢看热闹,喜好轻松,此亦为人之本性,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如此。但谈到志向与追求,理想与信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有修养、有追求、有境界的人才可企及。而修养与追求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

最后一项就是“远佞人”,远离那些巧言谄媚之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危险。

本章,孔子所言仅数语,但天时、地利、人和,尽在其中。尤其是人和,重的是文质彬彬,重的是礼乐兴盛,重的是尽善尽美,还重人心淳朴。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上章就是远虑,穿越几千年,集夏、商、周三代精华于一体,为国治邦。没有这样的远虑,眼下就是近忧。眼下的情况是礼崩乐坏,是苛政猛于虎,是邦分崩离析,是更多的有位者为了一己私利而谋动干戈于内。

同类推荐
  •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古代中国人是怎样看待传统中国文化圈以外的世界的?他们对外部世界所具有的文化心理,是在什么地理环境中形成,并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受到哪些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进一步强化的?这些问题对于认识近代中国士大夫对西方挑战的消极的态度和反应,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就从考察这些问题开始。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文字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文字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

    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

    本书从天津运河,天津漕粮,天津漕船,天津海运漕粮,漕运对天津商业的影响等七方面介绍了天津漕运1368-1840年间的历史。
热门推荐
  • 原来清朝有神棍啊

    原来清朝有神棍啊

    如果仅读史书,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原来清朝年间曾经发生过这么多离奇古怪的事儿。波诡云谲,光怪陆离!且看秦九一一为你道来!
  • 下一站天晴

    下一站天晴

    一场车祸,一封信让一直活在阳光底下的唐心堕入充斥着仇恨的深渊。“你要知道,东升集团本来该是你们家的,应该把它抢回来,也让那个人尝试失去一切的痛苦!”就这样,她踏上了不归路……*他,东升集团的总裁,女人心中的最佳情人与最佳结婚对象,希腊里面的完美的神一样有着让所有女人垂涎的外貌与魅力的他,却对她说:“做我的女人吧。”在知道了她的目的不单纯后便想把她缚在身边好好地惩罚这个女人。“想要我放过他?那就看你的表现了。”声音在她耳边缭绕,挑逗着她每一根神经。说完坐在床边对她勾了勾手指。她被蛊惑般缓缓走了过去,她没有别的办法了,她欠了另一个人太多,现在轮到她为他做一些事了。那晚,她哭了也笑了……*他,一个流连花丛的完美混血儿,放荡不羁,俊逸潇洒。却在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认定了她,甚至可以在危险来临时把她纳入自己的羽翼当中,不让她受一点儿伤害。“只要你在,我的爱才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你如果走了,那我的爱也随之幻灭。”深情的话语在她的耳边徘徊。处处护着她,爱着她的他最终却没走入她的灵魂深处……*就在一切阴谋付出水面后,她才知谁是最爱自己的人,谁是自己最爱的人。“白念辰,今天的一切全是你咎由自取,你不配得到我的爱,从此我的世界再也没有你。”声音里头没有一丝温度,像坠入地狱般让人心寒。“书秦,我不想做狡猾的女人,在爱上他之后还能若无其事地投入你的怀抱,请忘了我吧。”除了无奈,更多的是愧疚……*她走了,走得无声无息。可命运偏偏跟她开个玩笑,让她再次回到这个给了她太多的回忆的地方,她带着一颗已经不再热切跳动的心和她最爱的宝贝回来了。她华丽地转身,不再是那个曾经沦陷在阴谋里的女孩,她拥有着可以俯视一切的尊贵身份。这一次,就让她笑看一切……
  • 繁花如锦

    繁花如锦

    紫色的眼眸便注定她的一生.在亲情面前又似乎变得什么也微不足道.她只想生活的平淡.却还是逃不开纷争.他看着自己爱的女人.成为他人傀儡.他可以大义灭亲.变得冷酷.遇到生命中注定的她却像块冰."璟唁,对不起,我...真的累了.."她手里提着那把滴血的剑.衬得身影更加瘦弱..转身向那半壁悬崖走去.."不..."他伸出手,最终还是拉不到她.只留下一片染血的布料.声音回荡在空荡的山间.一双眼睛在一块岩石后面看着这一切.不知不觉眼角滑落一滴泪珠.直直的打向地面.当救起她,她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我..是谁?"眼角再次湿润..许琰说.我爱她,哪怕是失这江山又何妨.夜璟唁说.我..宁愿她爱的人不是我..
  • 修道诳尊

    修道诳尊

    修仙一途,逆苍天之意,夺天地造化,改自身之命。修者无情,为利益可屠亲弑友,为利益可灭杀万千,为利益可认奶为娘……李四说,既然我的命注定要修道,那我就荡平世间所有的恶,屠掉所有的邪,还这天地一个朗朗乾坤!!!新书《修道诳尊》发布,求各位亲们关注一下啦……
  • 婚姻保卫战

    婚姻保卫战

    文轩和沈茹结婚六年,过着平静而恩爱的生活。一张不经意的相片,打破了这份宁静,阴影笼罩在文轩的心头,为了查明妻子背后的真相,在困惑和矛盾中,他不得不以牺牲信任为代价。面对丈夫的质疑,作为妻子的沈茹在爱和背叛之间该如何做出抉择?美丽的故事一开始,悲伤就在倒计时。
  • 武道.魔途

    武道.魔途

    武道,魔途。战火纷乱,烽烟四起只要还有牵挂就不可能逃脱一个小小的元素法师,带着上辈子剑客的记忆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 在梦里爱过你

    在梦里爱过你

    【多时空+1V1+独宠+伪姐弟】孟汤汤经常会做到同一个梦,在那个梦里,“她”爱一个冰山皇帝爱得死去活来。然后,她居然就在现实世界里见到了“他”?!不过“他”到底是她们公司的那个冷面霸道总裁呢?还是那个对她紧追不舍的电竞天才少年呢?。这个时候的孟汤汤还并不知道,有一场天大的阴谋正在等着她。————————————————————故事已接近尾声,大家可放心入坑。每天11点固定更新,如遇特殊情况会加更。
  • 云落叶间竹悄然绿

    云落叶间竹悄然绿

    【新文:《仙人掌的刺不扎人》预收了解一下?】原本打算孤独终老,不愿与任何人永结同心,直到遇见你。云散,花开,竹绿,你来了。*【高糖日常小甜文】【简介废】【文也废别入坑了】
  • 异界之猿临

    异界之猿临

    重生成泰坦巨猿,带着修真版龙象波若功,做兽,做巨兽,做一只霸气十足的猿族巨兽!
  • 玄鬼幡

    玄鬼幡

    自万鬼老祖开创鬼道一法,正统金丹大道便受到质疑,万千旁门是否有缘天仙?金丹一法是否独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