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58700000011

第11章 数学家洪加威(1)

一、初露才华

早在中学时代,洪加威在数学上就已才华绽露。

那是在刚上初二的时候,一天,他看到上高中的哥哥在解这样一道数学题:两个正方形,一大一小,问切成几块后能拼成一块大的正方形。看到哥哥和他高年级的同学都在为此而冥思苦想,洪加威好奇地拿来题目,不料很快就把它做了出来。大家的夸奖并没使他中断思考,他又在想:到底什么样的两块图形能够切成有限块互相拼来拼去呢?

当时的《数学通报》上经常刊登一些数学难题征解,他非常喜欢动脑筋去解几道难题,随着本领的渐渐增长,他终于把上面的一般性定理问题的独立做了出来。

上了高中,洪加威更迷上数学了,这里面有诗画一般的意境,深入进去会使人流连忘返。他开始试着把自己想出的一些定理加以证明(实际上前人已证明),然后就写成一篇篇“学术论文”,不料有些文章还被当作学生习作在杂志上发表了。

数学成绩的突出并没有使洪加威因而影响全面发展,他的兴趣太广了。下棋、拉琴、作曲、演戏以至于集邮、航模,他简直无一不爱。各门功课的成绩都非常出色,使得他的中学老师对他格外器重:“好好学,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科学家的。”是的,洪加威对此也充满了信心。

1955年秋,洪加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从此,他告别了父母、老师,告别了培育他5年的母校南昌一中,来到这座向往已久的科学家的摇篮,美丽的燕园。从小就活泼好动的洪加威,在这里更是如鱼得水,他身体健康,性情爽朗,多才多艺。他是北大民族管乐队的二胡演奏手,绘画和书法也很不错。在学习方法上,他更喜欢标新立异,看数学书,别人仔细看定理的证明,而他却把一条定理都当作习题做出来。出色的学习成绩,很快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和好评。

到了高年级,系里开始分专业了,洪加威专攻数理逻辑和计算机专门化这个年轻的数学分支。数理逻辑课上,洪加威的才华受到系主任段学复和丁石孙老师的赏识,他们觉得像他这样有才能的学生在他们的经历中是不多见的。过了不久,计算机程序理论课程也开设了,洪加威第一次领略这门年轻学科的风采。当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我们和日本是大体上同时起步的,以洪加威当时的状况,如果继续深造,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是可以预期的。然而,由于一些其他因素,他的成才之路荆棘丛生,为了实现学用一致的愿望他付出了整整18个春秋。

二、种种考验

1960年,23岁的洪加威在北大毕业了。这位难得的高材生,即没能到科研部门,也没能留在高等学府,而被分配到北京市计量管理处标准化科当科员。那时,丁石孙是“反右倾”运动重点批判对象,段学复实际上成了一个挂名的系主任,对洪加威的分配,虽深表惋惜,但都爱莫能助。

刚参加工作的洪加威还是想认认真真干点像样的事情。他认真学习了许多政治理论著作,决心走出一条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新路。他打起背包,主动到京郊各地去搞实地调查。没过多久,他就根据实地了解,写出了《北京昌平县小农具质量情况的调查》、《北京市皮、布鞋质量情况的调查》等10多篇报告。几个月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重要社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洪加威的实践得到了证实。

在市计量处积极工作的同时,对于研究数学理论的渴望,有时又使他禁不住在同事们喝茶聊天的时候抽空读点专业书,演算几道数学题。不料这件事引起了旁人的不满,想抓紧时间多学点东西却被指责为“种自留地”,闹得他很苦恼,名声还挺“臭”。他曾提出请求调换一个和专业接近点的工作,但在当时那种条件下,他也只得照样天天干着近乎“打杂”的工作。“难道从此就这样离开心爱的数学了?”洪加威心里实在想不通,他感到茫然。

1962年,广州会议后国家制订的“科研十四条”下达了,在职人员有报考研究生的机会。洪加威满怀信心,跃跃欲试。深谋远虑的丁石孙老师,早就认为洪加威去搞计算机领域最能发挥他的特长,就介绍他去报考吉林大学王湘浩的研究生。王教授是搞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权威,洪加威是多么希望能投考这个专业啊!他马上向领导提出请求,但得到的答复是不能去外地上学,要考只能考北京的。但北京当时并没有招收这方面专业的研究生啊,这不是明摆着不让考吗?这样就放弃吗?不,改考别的专业。他立即找到了原系主任段学复,段先生很同情洪加威当时的处境,鼓励他改学“群论”。可洪加威原不是学习代数专业的,离考试期只有两个月了,他只有奋力拼搏才有希望。白天上班,只能利用早晚攻读,即使乘公共汽车他也争分夺秒看几页书。这一年招考研究生是解放以来最严格的一次,题目很难。段先生为能让洪加威有回旋余地,特意出了比规定多一倍的题目供部分选做,出乎意料的是,在指定的考试时间里,洪加威竟出色地答出了全部考题,终于成了段学复的研究生。然而就在同时,他却因患肺结核而病倒了,一个新的考验又降临了,为了能保全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洪加威决定抱病从师。

群论,是代数学里的一个重要分支。段学复教授早年曾在加拿大和美国留学,在有限单群方面颇有建树。洪加威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读完了段先生指定的代数基础课程,接着他开始攻读群论方面的英文专著《有限群的模表示论》。一年以后,他参加了由段教授和王莒芳老师主讲的一个群论讨论班。良师益友加个人勤奋,洪加威登堂入室,很快就到达了这个领域科研的前沿。1965年,他完成了一篇数学论文《关于P(KP+1)(KP+2)阶的单群》,它的水平已相当于国外一篇很好的博士论文。13年后,这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成果奖。然而,洪加威当时对这项工作总感觉有点不过瘾,他希望能搞点更具有开拓性的和更有思想性的工作。接着,他相继又写了第二篇、第三篇论文。使段学复先生多年感到遗憾的是洪加威的第三篇论文,这篇论文里涉及一个找到世界上第六个零散单群问题,因为前五个“零散单群”是本世纪以前人们发现的,段先生十分了解当时洪加威的研究进展,觉得如果再深入一步成功大有希望,然而人为的因素终止了这项研究。不久终于让国外同行抢先找到了第六个零散单群。

1965年底,洪加威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中断了,他还是被专业不对口的原单位要回。疑惑,苦闷,忧虑,3年多的艰苦努力结局竟还如此……洪加威的肺结核加重了,无情的手术刀切除了他的右肺下叶,使他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平静的生活使他时常感到空虚和不安。后来他想,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受国家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总应该为国家、民族做点最有价值的事,站着等,不如干着瞧。这样,一旦有用武之地,也不致悔恨自己磋跎岁月。即便等不到那一天,在我们临终的时候也可以对自己说:我一生虽无做成什么大事,但对生我养我的祖国母亲,也不能算是交了张白卷吧。从此,他更加发愤了。为了进城求知识,他只得经常借宿同学家,有时干脆躺在西直门火车站的长椅上过夜。为了想一个问题,他甚至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十几年没有一个固定专业,他不得不在数学许多分支里东碰西撞。然而,这却激励了他,磨炼了他,他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在事业中大显身手。

三、XY语言的研制

1974年,洪加威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市计算中心”工作。在这里,尽管他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难以施展,但他很快就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创造才能。

事情是这样的,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生产一种加工精度很高的数控机床。经过几年这一新产品就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各工业部门用来制造模具和加工精密零件的重要工艺装备。然而,这一先进装备在当时却拖了我国模具生产的后腿。

原来,所谓“数控”机床就是利用数字来控制机床的运行。每当生产一个零件时,工人们必须根据图纸进行计算,再把计算数据做成一卷凿着一个个圆孔的纸带装入一台光电机里,它就能“指挥”机床自动加工零件。然而,这种靠手工编制加工程序的方法非常麻烦,有时工厂为了编出一套模具程序,组织五六十人“会战”三四个月,但是在机床上一加工,零件却成了废品,原来不知是谁又计算错了!难怪有的老工人说:“我国线切割机床的切割速度是世界第一流的,但手工编程却是老牛破车!”

为了解决当时我国模具生产直接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看来只有请计算机“出马”了。

北京、上海等许多拥有计算机的研究部门、大专院校都投入力量开展了这项应用计算机进行自动编程的研究。所谓自动编程,就是要先给电子计算机编制一个“软件”,只要把模具图纸的形状、尺寸告诉它,这个软件就可以指挥计算机自动地计算、编程,并输出一条控制模具加工的纸带。当时在美国已有一套大型数控语言——APT语言,但直接在国内使用它还有许多障碍。因此,许多研究部门都想把APT语言搬用一部分内容,经改造用于线切割机的自动编程。

北京计算中心也投入这项研究工作。外地取经、下厂调查,大家从不同渠道,热火朝天地搞起这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来。

洪加威在实际接触中感到,美国的APT语言尽管是一种高级数控语言,但对我国线切割行业的实际问题存在着许多不便之处,它在设计上也有许多缺点。“我们何必都只在APT语言上做文章呢?”洪加威心想,“应当根据面临的实际情况,搞一个新的语言系统。”

他根据自己的初步想法拟定了一个方案,但刚一提交就被否决了。“自己搞一个语言系统难度太大了,还是借鉴美国的APT型照搞一个吧!”有人说道。

少年时代就形成的强烈创新意识没有使洪加威就此罢休。“不,要搞就应创新,要自己设计搞中国式的。”他决心已定,宁可单枪匹马,也要大干一场。

1976年深秋,洪加威在一间矮小的地震棚里,开始了紧张的设计工作。搞一个应用系统的软件,对一个人来说的确是件异常艰巨的任务。在这项工作里,洪加威多年养成的“注重方法”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新起炉灶,重新设计一个像APT那样的大型数控语言,至少要花费几十个人一年的工作量,这条路显然行不通。如果在某种现成的算法语言上简单地添一点内容,来实现自动编程的功能,工作量虽小,但它的功能不强,工厂的同志用起来也很不方便。洪加威苦心积虑,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时国产计算机上使用一种科学计算语言——BCY系统,他十分巧妙地给这套语言系统做了一个“大手术”。打个比方,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一个花盆,把原有的BCY语言系统比作生长在盆中的一片大的仙人掌,那么,洪加威设计的这种线切割语言就好像是嫁接在仙人掌上的蟹爪莲,由于它可以从母体中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所以它的枝叶更为繁茂,它的花朵兼有二者的特性。为了使这套语言最精练、最有效,洪加威用上了一切可能的方法,夜以继日地赶写着。

仅仅一个月,手编程序就完成了。下一步要在计算机上进行调试,对这套程序做逐项检查。然而,当时计算中心的计算机总是忙得昼夜运转,像他这样的“单干户”,就更难有足够的机时。出于无奈,洪加威马上想出了一个“高招”,他调试之前设计好一个通用的模拟程序,利用别人停机做准备工作的空隙,就能很快地上机打出一卷他所需要的数据,从这些数据纸带上,就能方便地获得调试手编程序所需要的一切。这巧妙的方法竟使调试应花时间奇迹般的缩短了。

3个月之后,一种高效的国产线切割语言诞生了。根据特征,洪加威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XY语言。

1976年以前,我国计算机基本用于科研,XY语言是第一个被广大工厂、工人所接受的直接用于生产第一线的应用软件。洪加威在设计语言时考虑到,要想迅速使自己的研究化为生产力,就必须在语言的易于普及上下大功夫。因此他在设计时将大量难度较大的专门知识“隐藏”在软件内部,同时采用中文和拼音描述模具。这种“深入浅出”的处理便于记忆,易于书写,语言精练,容易掌握,功能极强。投入使用后,工人们反映:这个语言降低了线切割编程人员文化水平要求,消除了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一般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学上3天,就能掌握。

如同一篇结构严谨、结论漂亮的数学论文,XY语言中倾注了洪加威那精湛的数学造诣和良好的美学修养。因此,XY语言一诞生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生命力,受到生产部门同志的一致称道。首先,众多的“老大难”模具编程问题被解决了。某工厂过去想生产一种“人形杠杆”,由于它形状奇特,几次手算都算不出来,先后拖了两年之久,但XY语言一上马,这个技术难关只消半小时就被迎刃而解了。一些过去认为形状古怪难以计算的零件,现在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这套语言编出程序。同时,由于在编写上极为严密准确,使得这套语言体系所有语句都准确无误。多年使用XY语言的同志都知道,凡计算上出了毛病,一定是计算机硬件系统出了故障,因为软件绝无问题。这套语言投入使用后的近10年里,竟不需要修改任何一条指令,也没有碰到一个解决不了的线切割编程问题,这在同行业中是极罕见的。它足以反映洪加威当初设计时的良苦用心。1980年一位美籍华人软件专家回国时看到XY语言及其应用高兴地说:“想不到,祖国在这方面有这么高的水平。”美国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一位教授1984年回国看到它时说:“今天把这种语言开发到美国去都是很受欢迎的。”

科学技术一旦被开发出来,交给生产者掌握,就会迅速化为生产力。计算中心和北京机电学院的许多同志,为了能让XY语言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第一线,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深入的工作。

同类推荐
  • UFO——外星人的星际列车

    UFO——外星人的星际列车

    神秘的百慕大、金字塔,神奇的恐龙世界,千奇百怪的动植物,还有遥远的太空及外星人,以及历史上数不清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生物知识、未解之谜等特别感兴趣,而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孩子增加阅读量,加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潜能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
  • 神奇的新材料(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神奇的新材料(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新材料。然而对于新材料,大多数人都觉得他们离我们很远,更甚者认为其很神秘,其实他们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神奇的新材料》带你走进新材料的世界,给你一场别让的旅行,让你在感受新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可思议的特效外,同时也可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感受一份新的体悟。
  • 仿生趣谈(新课程百科知识)

    仿生趣谈(新课程百科知识)

    本书讲述仿生学中的许多趣闻,带广大读者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受益匪浅。
  • 低碳旅游:你的习惯改变的是地球的命运

    低碳旅游:你的习惯改变的是地球的命运

    低碳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低碳生活也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一件利在千秋万代的大事。节水、节电、节气,摒弃高碳模式,崇尚低碳生活……就是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可以让低碳生活变为现实,让我们为低碳环境、绿色地球作出自己的贡献!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白云蓝天、雾霭流岚、花香鸟语、蝶舞莺飞……如此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不要让小河的水总是恶臭,不要让机动车的尾气令人掩住口鼻,不要让草丛里的塑料袋不计其数……让我们牵起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使地球更美丽,更精彩。
  • 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在我国璀璨的古代文化传说中,开天辟地是关于地球形成的最早传说。传说天地本是一片混沌,这时我们的祖先盘古氏用一把巨大的斧头将天地分开。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的身体也随之无限地长高。后来,盘古氏再也无法顶住天和地,累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美丽的神话讴歌了幅员广阔的中华大地
热门推荐
  • 雍正熹妃传

    雍正熹妃传

    入府时,她年方十三,所嫁之人是雍容华贵的皇四子胤禛。第一次见面时,他温柔地将她嘴角的桂花糕渣擦掉,淡淡地笑问:“府里的糕点你可还喜欢?”那双略显薄凉的清眸在淡笑中染上暖意。他从未许过地老天荒,她却自觉会爱到天长地久。康熙说他沉稳,她却笃定他不但任性而且小气……她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他会称帝她会为妃,当她终于心死,他却死死地看进她的眼!“钮祜禄·妍华,你生是朕的人!死是朕的鬼!”最后,她终于明白,一切恩宠到头来不过都是那南柯一梦……
  • 唯美蜜恋:霸道殿下的甜心小丫头

    唯美蜜恋:霸道殿下的甜心小丫头

    只因一抹笑,华丽丽的捕获了星尘集团继承人的心。在这个不平凡的莫雅岚帝学院终将发生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 师傅息怒

    师傅息怒

    “我乃修道之人,修的是什么,为的又是什么?道法自然,天下苍生八个字而已,如今你做的一切,违背了我的意念,我自然义不容辞。”“烟儿,为师觉得,人生短短几十年,不应该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不要叫我师傅,你我师徒二人缘尽于此,他日若是再见,汝命休矣!”“我认命,但是并不代表我不认输!当初我活着,如履薄冰,现在我活着,全天下都要看我的脸色……呵呵……”“以前都是我跪在别人跟前,这回走到哪里都有人护驾,谁见了都要下跪,有何不快?”“你、你有什么资格替他死!”
  • 风中的甜味儿

    风中的甜味儿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故事通过描写“一木”毕业后回到家乡,乐观地面对清贫的生活,度过了一年的“务农”,三年的“乡镇”,七年的“机关”时光。从刚毕业的“毛头小子”,逐步成熟起来,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整个故事情节平实细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写实人生,窥探人性,治愈心灵。在这个“穿越剧”“神剧”颇为盛行的当下,也许并不怎么迎合读者的“口味儿”,算是个不讨巧的创作,但是对于那些于苦难中不走歧路,积极成长,努力活成自己心里美好的样子的人来说,这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就是他们自己直面人生的“影子”。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木”“百合”“牡丹”“玫瑰”……的故事中吧!
  • 气象成语

    气象成语

    绝对实用绝对幽默此系列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一整套趣味成语学习书。用有趣的动漫图例诠释成语,便于小读者巧记知识:既能轻松理解成语含义,又能通过例句学以致用。此外,还为读者增加了趣味科普知识栏目,扩大小读者的知识。
  • 在风里

    在风里

    跑步真的很有趣么?也许吧。你不是在跑么?有时候也想停下来。那为什么不停下来?因为已经跑起来了!想不想用一次马拉松结束?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
  • 农门商女之第一女首富

    农门商女之第一女首富

    高智商,高情商,高学历的三高女强人夏舒蕾被人陷害,胎穿到一个历史上所没有的但文化相似民风淳朴开放的一个朝代。一部主写古代商业的小说。男主角出来的可能晚但会有惊喜。
  • 生化战争之梦魇喰种

    生化战争之梦魇喰种

    软弱即是罪恶。梦魇喰种,以制造梦魇,让人类沉迷其中,从而吸食人类的精髓得以生存繁衍……夏子勋,搜查官,责任,维和。请随作者,一起解开一个个盘根错节的谜团……
  • 天启:武者

    天启:武者

    繁荣昌盛的百年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群雄并起,种族林立,披着人皮的魑魅魍魉,嚣张跋扈的四处横行,百姓民不聊生———天若无能制裁邪恶,我等将会于黑暗之中给予消逝
  • 俏厨娘闯情关

    俏厨娘闯情关

    本文讲的是一个吃货爱上另外一个吃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