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95700000016

第16章 节日由来(3)

此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宰牲节”(又叫忠孝节)。每年过“宰牲节”时,凡牲畜超过一定数量的人家,都要宰杀一些牛羊。凡宰杀的牛羊,都必须有个规矩;绵羊要一百八十一天的,牛要两年零一天的。宰杀的肉,自家可食用四分之一,其余的送给最穷的人。

苗族的吃新节

传说很久以前,苗族人住的地方没有谷种,只有天上的雷公掌管的谷子国里才有谷种。而苗族人只好在深山老林里打野兽,猎飞禽,摘野果,挖蕨根充饥,生活过得很艰苦。

为了能够讨到谷种,苗家的老祖先高老用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最珍贵的飞禽走兽与谷子国的雷公换来了九石九斗九升谷种,存放在他们建起来的最牢固的仓库里,想等到春风送暖、桅子花开的时候好去播种。

可是,苗家人万万也没有想到,一天晚上,一个神仙一不小心把天灯碰倒了。天灯滚落下来,恰恰落在存放谷种的仓库上。仓库顿时被烧着了,刚好又刮起了大风,火借风威,风助火势,大火根本无法扑灭。就这样,谷种烧没了。

谷种没有了明年可怎么办呢?高老只好三番五次地到谷子国去交涉,愿意再出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宝兽换回谷种,但是不通情理的雷公死活也不答应。

高老回到苗寨,坐在竹楼上,他想啊想啊,动了九天九夜的脑筋,想出了九十九条计策。最后选择了一个最好的法子,那就是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条狗到天上的田中打上九个滚儿,然后赶紧往回跑,那样谷子就会粘到狗身上,就能把谷种带回到人间来了。

农历七月十三这一天,高老把自己选出的那条整装待发的狗叫到面前,向狗做了非常详细的交代。狗听了高老的交代,就飞快地向天上赶去了。

到了谷子国,狗跑到田中打了九个滚就往回跑。可是,它还是被雷公看到了,雷公便派出九九八十一名武士守在天桥的桥头。

狗刚刚跑上天桥,便被武士们打下了天河。武士们以为狗掉进天河肯定活不成了,于是,就乐呵呵地回去向雷公报功领赏去了。

可是,世事难料有奇巧,那只狗落人天河以后,急中生智,赶紧把尾巴翘出水面,坚持游过了天河,终于回到了人间。

在它的尾巴上,粘回了九粒金黄金黄的谷种。高老高兴极了,决定把原先准备拿去换谷种的珍禽宝兽全都给这只狗吃了,以示酬谢。从此,狗就学会吃各种禽兽的肉了。

春天来了,桅子花开了,高老在田里播下了谷种。他精心地照管着田地,那只狗也日日夜夜地守护在田边。它不准麻雀、耗子、兽类靠近田边。

果然,到了六月六,谷尖上结出了一串串狗尾巴似的谷子穗穗。不久,谷穗慢慢变得金灿灿、黄澄澄、鼓胀胀的了。

七月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是取得谷种的大喜日子,高老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大早他就从田中采摘来九株稻禾的谷粒。他留出一部分做来年的谷种,剩下的剥去谷粒的壳,用一半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另一半酿成香甜甜的米酒。

高老想,今天能收获谷米,是狗立下了头一功,应该首先让狗尝尝这劳动的收获。于是,他便盛出了三大碗香喷喷的米饭让狗吃,然后人们才吃。

从此以后,人间处处都有了谷种,人人都吃了香喷喷的米饭。

于是,每年农历七月中旬前后,当谷子即将成熟的时候,苗族人民便要欢度“吃新节”,并且总是先给狗吃。又因谷种是被狗尾巴粘回来的,所以谷穗就非常像狗的尾巴。而且,狗也留下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当它落水的时候,总是把尾巴翘着,因为它时刻都惦记着保护谷种呢!

蒙古族鲁班节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到了这一天,蒙古族人便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并把供在中村大佛殿中的檀香木鲁班雕像迎到各村瞻仰。奉迎师祖时,游行队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耍龙灯、划彩船、跳蚌壳舞,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欢庆鲁班节的前后三天,外出做工的蒙族工匠,必须在四月初二前赶回家乡拜师祖,如不回来过节者,将被认为是忘师欺祖之徒。

传说,最早学木工技艺的是一个名叫旃勒的蒙古族小伙子。他勤奋好学,聪明伶俐。他决心要拜木匠祖师鲁班为师,踏遍了崇山峻岭,走遍了城乡村镇,终于有一天他真的遇到了鲁班。祖师爷见这个蒙古族后生拜师虔诚,学艺非常认真,十分喜爱,就把自己的绝技传授给了他。当旃勒提前满师时,鲁班非常赏识他,特地送给他一本《木经》。师祖说:“勤学头脑明,苦练技术精。我一生的高招绝技都写在这本书上了,望你回去后,把书上的技艺传给你们的家族兄弟,让他们也像你一样成为一个高明的木匠。”旃勒立即手捧《木经》宝书,向鲁班师祖叩首谢恩。

旃勒回到云南家乡,始终没有忘记祖师爷的教导,将自己的名字改成旃“班”,并广收门徒。这样代代相传,云南蒙古族人民也就普遍的掌握了木工技艺,同时也学会了泥工、石工、竹工等技术。

因为鲁班祖赐《木经》和旃班每年收徒之日都是农历四月初二,所以旃班将这一天为鲁班节。每年此日旃班都要亲自讲授《木经》,并召来师的徒弟进行锯、刨、砍、钻、划线、雕花等技术大赛。他还选用最好的檀木亲手雕塑了一尊鲁班祖师爷神像,让徒子徒孙们奉拜,永远牢记鲁班的教诲和恩典。

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族人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  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做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香炉山爬坡节

香炉山因其山形酷似香炉而得名,位于凯里市西15公里处,苗语名“波别纠”,即屏风山。清《清平县志》载:香炉山“伏如香炉,岩石危峭,早晚云雾千态万状,莫可端倪”,“山四面壁立,只一线通,若塞之,虽攀藤附葛不能上,其绝顶处俯瞰群山直儿孙等,土人云八万兵马围半边,又可想见此山之大”。明清两代,苗族人民起义军多次以此为根据地,山上留有不少遗址。

香炉山每年六月十九有爬坡节,也叫爬山节。相传,当年天上的仙女阿别与人间的后生阿补曾在香炉山上幽会,生下女儿阿彩。后来,阿别上天了,阿补为了再和爱人相聚,就在阿彩十六岁那年,与白发老人相约,宁可将自己变成香炉,乘着烟云上天与阿别相会。于是,就剩下阿彩独自一人在香炉山顶,阿彩寂寞无聊,便在山上唱起歌来。

香炉山下,正在劳作的人们听到婉转的歌声,十分惊喜,纷纷跑上半坡。可是,阿彩是在山顶上,从半坡到山顶还有三层峭壁。半坡上的人们大喊大叫,谁都想第一个认识这位高山顶上的姑娘。阿彩听到人们的呼叫,便用歌声相应。可惜,她不像阿别一样是个仙女,就不能飘到半山坡。

然而,阿彩的歌声清脆、甜蜜,引得人们纷纷上山,最后山路上都已经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了。人们望着阿彩,都想走近她,盼着同她一起唱歌跳舞,同她谈心,希望晓得她的来历。于是,大家齐心协力,把一块块大石板、大石条、大石块堆向山顶,不到一个时辰,就堆到了阿彩的脚边。其中一个叫阿星的后生第一个爬上山顶,把阿彩抱了起来。爬上山顶的人们都围着阿星和阿彩跳起舞、唱起歌来。这天正是旧历六月十九日。

后来,人们为了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好伴侣,每年六月十九都爬到半坡或山顶唱歌、跳舞,形成了以男女青年“游方”为主要内容的香炉山爬山节。

水族的借霞节

相传在古老的云南有条隔乌河,河两岸的居民都靠着打鱼捞虾过日子。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越来越多,而河中的鱼虾却越来越少了。人们单靠打鱼捞虾就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口子越来越贫困。

一天,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带着虾笆来到河里捞鱼虾,捞来捞去,竟连一个小虾仔也没有捞上来。他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捞着,突然,他感到虾笆沉甸甸的,老人高兴极了,以为一定是捞到了一条大鱼,便连忙把虾笆提出水面,低头一看,却是块大石头。

这石头真有些怪,长成了一个人形。可是,老人哪有闲心看石头呢?就把那块石头扔进水中,又一心一意地去捞鱼虾了。

说来可怪了,老人左捞右捞,这块石头回回都在虾笆小。老人有些生气了,就跑到河的下游去捞鱼虾。嘿,奇怪的事出现了,那块石头不知为什么又跟到下游来了,回回又都在虾笆中。老人又带着虾笆去了上游,可当他提起虾笆时,那块石头又稳稳地在里头。

老人这回倒不生气了,他心中暗想:在下游捞到算是水冲下去的,倒也说得过去;在上游也捞到,莫非也是水冲上去的不成?这块石头肯定有点儿神奇。老人决定把石头带回到村寨去,让人们都来看一看,发表一下见解。

人们听说了老人在河边的奇遇后,都争先恐后地来看那块怪石头,观看的人越来越多,在那里议论纷纷。

正当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响亮的声音传了过来:“从前,你们的祖先都靠打鱼捞虾为生,那时这里人口少,现在人口稠密了,鱼虾少了,你们再靠打鱼捞虾就不能维持生活了,你们必须另外寻找新的谋生办法。”

人们被这声音惊呆了,因为这声音正是从石头里发出来的。人们马上跪在地上,向石头磕头,那神奇的石头又说:“我想,大家可以分头离开这里,朝四面八方走,遇到有水的地方就住下来,然后开垦荒地,种上五谷。女人则要学会织布,这样男耕女织,你们就能创建幸福的家园,就会有好日子过了。”

人们听了神奇石头的话,便异口同声地说道:“这是神仙在为我们指点出路,我们一定要按神仙说的去做。”于是,人们一群群、一队队,先后分头离开了隔乌河,到各地去开田地、种五谷,从事农业生产去了。一晃12年过去了,居住在各地的人们都十分怀念自己的故土,就相约带上自己的物产回来看望。可是,人们回来一看,原来的隔乌河却不见了,找遍了全山也找不到。他们还发现,人们也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说的话各有各的音,穿的衣各有各的样,而上面的颜色和图案就更是千差万别了。再把各自带来的物产放到一块儿,那更是形形色色,各具特点,真是丰富极了。

老人们看到这些变化,都高兴地说:“幸亏当时那石头神仙的指点,大家各去一个地方,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生活,说起了不同音调的话语,穿上了不同样式的衣服,这才使大家的生活变得这样丰富多彩。”

为了纪念过去的生活,感谢石头神仙对人们的指点,有人提出了一个建议,在过去供石头的地方打一口井,以后每隔12年的第一个“子”日,各族人们聚集在一起,以示庆祝和纪念。这一天,要杀12头猪,供在井边的香案上,各民族各村寨共同推选出12个代表,他们共饮“交杯酒”,击鼓敲锣,吹响芦笙。这就成了水族的借霞节。

盐城立夏节

自古以来,盐城境内居民对立夏节颇为重视,这天的饮食可谓丰富多彩。有熟煮蛋、熟莲藕、裹粽子、蒸粘饼等等,南北地区,各有侧重。此外,还有两项特殊的习俗:称体重和吃黄烧饼。这种风俗何时开始的呢?

据说,称体重与吃烧饼的习俗是明洪武年间从苏南传入境内的。元末,白驹场盐民张士诚揭竿起义,在苏州建国,号称昊王。朱元璋来张士诚之后,把吴国的大批居民赶到苏北沿海,这就是历史上的“洪武赶散”。这些移民来境内定居后,仍保留了吴国的风俗。那么,吴国这一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这要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孙刘联姻”。

立夏节称小孩相传,三国时刘后主阿斗是赵子龙在长坂从曹军百万军中救出来的,因阿斗母亲已投井自杀,刘备把阿斗带在身边。后来周瑜误施美人计,刘备遂娶吴王孙权的妹妹为继室。刘备要出征领战,带着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交给孙夫人抚养。那时,孙夫人住在吴国,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让孙夫扶养阿斗,既平安又放心。于是,刘备准备了许多礼品,特地做了许多蒸饼,装成20担,层层相叠,中间用青菜叶子隔开,由赵子龙护送去吴国。

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欢喜。但孙夫人也有顾虑,毕竟是晚娘,万一有个差错,不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内外也会留下话柄。美丽聪明的孙夫人想了一个办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小阿斗在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翌年立夏节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打定主意后,便立即将小阿斗过秤。赵子龙觉得新鲜,也顺口讲了一句吉利话:“娘娘,孩子钩住了,准平安,养得好。”

接着赵子龙高高兴兴地把礼物一一呈上。但20担蒸饼,已压得不成形了,怎么办呢?赵子龙灵机一动,说:“主母娘娘,依我们蜀国的风俗,立夏节家家都做塌饼送人,请主母娘娘收下。”孙夫人高兴地收下了这些塌饼,并把它分给宫女们吃,个个称赞说好。

从此,每年立夏节,孙夫人把小阿斗称一称,向刘备报平安,又仿制大量的烧饼分给宫女,因而在江南一带就形成了立夏节称小孩和吃塌饼的习俗。随着苏南移民的北迁,这一习俗在盐城一带传至今。

福州立夏节

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并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到明代民间始有尝新风俗,清代更有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脚笋、五虎丹、三两半等“吃补食”的饮食风俗;云南宣威地区则有大门插皂荚枝、红花以压崇,围灰墙脚以避蛇之俗。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亦有过立夏节的习俗。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成为福州着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立夏煮鼎边,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借以联络感情。

同类推荐
  •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

    本书跟据末代皇帝溥仪之妻李淑贤生前口述,作家贾英华亲自记录整理的笔记撰写。书中从李淑贤与溥仪相识、相恋开始,直至溥仪去世,讲述了末代皇帝鲜为人知的私生活内幕和极为珍贵的溥仪历史之谜。透过上个世纪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末代皇帝,解读中国百年历史。加之作家对书中所涉人物、事件的考证,使本书成为新纪元最有史料价值、最可读的一部奇书。
  • 文人的骄傲

    文人的骄傲

    卢一心编著的《文人的骄傲》内容介绍:天空上同样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银河或者天河。神通过这条河观看大地的原形。我猜想,那里附近应该同样也有草地和牛羊,包括青蛙和萤火虫等,反正大地上有的天空上也应该有。否则,神又如何生存,未来的人类又如何在上面安居?可见,天空原来也是大地的另一座家园,或者说,大地只是天空的一张床铺而已。但无论如何,神是从天上往下看,而人是从地下往上看。这样一想,神也是人,人也是神了,无论是从天上往下看,还是从地下往上看,人神都是一样的。一起来翻阅《文人的骄傲》吧!
  • 我们还会再见吗

    我们还会再见吗

    人生多戏谑,世事总无常。缘聚缘散,离别无可避免。本书精选50首英文离别诗,收入约翰·多恩、罗伯特·彭斯、济慈、雪莱等著名诗人的代表诗篇,配以优美的人声朗诵和别有意境的内涵设计。
  • 鲁迅诗释读

    鲁迅诗释读

    鲁迅先生写下了许多光照千秋的不朽著作,诗歌作品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书收录其全部诗作,计旧体诗六十三首,新体诗十二首,是迄今篇目最全,考证最细的鲁迅诗歌研究著作。
  • 草原上的太阳

    草原上的太阳

    《草原上的太阳》是一本介绍尼玛先生生平事迹的力作之一。尼玛先生仙逝之后,较全面、系统的写先生的生平事迹的著作主要有三部:一是1991年,由阿坝州教委徐长富同志写的《尼玛办学模式》;二是1997年,由先生的高足之一、藏族青年学者供秋仁青根据先生《自传》,按藏族传记体写法,用藏文写成的史料性专著《尼玛传》;第三本是1993年阿来同志写的这本《草原上的太阳》,这是一本以一个藏族青年作家特有的眼光,运用纪实文学的表现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尼玛先生不平凡的生平和事迹的书。这三本书的共同点是,完全忠实于尼玛先生其人其事。
热门推荐
  • 困陇

    困陇

    我们不经意间做出的抗争,却又在不经意间变成新的囚笼……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帝国集团系列之夜恋倾城

    帝国集团系列之夜恋倾城

    一个是玩世不恭的豪门千金,看似玩不经心实则步步为营。一个是温润如玉的豪门太子,外表风流倜傥内心非她不可。“我要这天下”“等着,我给你打下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知竹马是否骑马来,又是否绕床弄青梅。『不太想写简介,将就看吧』本文纯属虚构,切勿当真
  • 竹马殿下超冷的

    竹马殿下超冷的

    一不小心,惨遭父母“抛弃”,6岁不到便被寄养在竹马的家里,小时候睡在上下铺,一起上学一起放学。转眼间,竹马家有青梅初长成,两人已经到了分房睡的年纪,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依旧同上一所高中。本以为是两小无猜,原来只是扮猪吃老虎。他腹黑恶魔洁癖狂,她冰雪聪明爱抓狂。“我把你当哥哥一样看待,你特么却把我当女朋友了。”一世英名将要毁于一旦。“胡说,你小时候可是一直都想睡我。现在你的机会来了!”步步紧逼,另类告白。“你诚实点能死吗?”千万只草泥马在内心呼啸而过。“没有人能够在我的心里兴风作浪,唯独你。从了我会怎样啊!!”强势固执,步步为营。终究,俏青梅醉倒在恶魔竹马的温柔乡。他宠她入心入肺。
  • 重塑九州

    重塑九州

    七年前被人诬陷,父亲不得不带他回到东瀛,七年后寻母归来,他又亲眼目睹了一桩惨案,殷红的血污染了他的衣襟,也蒙蔽了他的心。十年后,他成为了东瀛最年轻的剑圣,重归中原,只为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 婚后相爱,陆少独宠娇妻

    婚后相爱,陆少独宠娇妻

    她是公司的小员工,他是a是所有女人心中的白马王子,多金,帅气,不该有交集的两人因一张结婚证绑在一起。当她慢慢打开心扉,却发现她的挚爱归来,她该放弃还是坚持
  • 镜头与大地

    镜头与大地

    三流影帝和女地质研究生的故事如果真的沉迷于自然大地,就会感觉这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不算什么,因为人太过于渺小,但是沉迷于你会让我回到现实与你共同面对烦恼。无论在镜头下我经历了什么生离死别,我最爱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芳草青天阴如雨

    芳草青天阴如雨

    我爱她,她却未必爱我!小小人物苏宇的离婚翻身记
  • 公主殿下的四号帅锅

    公主殿下的四号帅锅

    当公主变成灰姑娘,骑士归来。当灰姑娘变成公主,王子前来。当公主再次堕落成伪天使,又会是什么在迎接她。命运的轮盘一次次的转动。只是为了拉近她与他。命运一次次的挑弄她,只因让他在她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