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95700000008

第8章 民俗民风(2)

旗袍的来历

旗袍本来是满族的服装,由于女式旗袍妇女穿上显得苗条秀美,后又经过改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旗袍,也成为了我国各族妇女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服装。

传说,很久以前镜泊湖畔有一个渔家姑娘,叫做黑妞儿,不仅长得俊俏,而且心灵手巧。那时候,满族妇女都穿着一种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黑妞儿以为常常在江边打鱼,树棵子挂挂扯扯,很不方便。于是,她自己动手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的多扣长衫。这种长衫两侧开衩,下河捕鱼的时候就可以将衣襟撩起系在腰间,平时纽扣一直扣到腿弯儿,当裙子用,既合体又省布料。

后来,黑妞儿被选进了皇宫,被封为黑娘娘。在宫廷里,黑娘娘见宫廷服装“山河地理裙”又肥又长,在地上拖拉半截,脚踩,鞋蹬的,觉得太可惜了,于是她就动手把这裙子剪开,改制成她从前穿的那种连衣带裙的多纽扣的长衫,谁知这一改却给她招来了杀身之祸。本来就很嫉妒她的娘娘、妃子们见她剪了裙子,就一齐上殿在皇帝面前告她的状,说黑娘娘剪开了山河地理裙,是有意剪断我们一统江山。皇帝听了便叫来黑娘娘责问,黑娘娘据理力争,被恼羞成怒的皇帝一脚踢中后心,死在皇宫。

关东人民听说黑娘娘死了,大哭了三天。旗人家的妇女,为了纪念黑娘娘,都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衫。后来,这种长衫就被称为“旗袍”了。

蒙古包的木杆

蒙古族人习惯居住在蒙古包内,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然而,蒙古包后面立着一根光秃秃的木头杆子,人们十分敬重它,平常不准外人走近,这还有一段传说。

据说,汉朝的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王流放在北海边。他刚到不久,降将李陵便奉命来劝苏武投降。被苏武痛骂一顿,还要举节棒打他,吓得他慌忙逃走。从此,匈奴王不给苏武饭吃,苏武便自己开荒种粮食。不论是放羊打草、种地做活,还是行居坐卧,出使的节棒一时也不离苏武的身边,日久天长,节棒上的飘带和旄球都磨掉了,他还是带在身边。当地牧民见了,都非常敬佩他。苏武被汉朝迎接回国后,当地人民怀念他,便都在蒙古包后边,立了一根光溜溜的木杆,做为苏武当年时时留在身边的节棒的象征。

放爆竹的由来

燃放爆竹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因为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称为“爆竿”,后来也称为“炮仗”。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很快成为一种驱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来之前希望邪去福来,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人们还用来志贺婚礼、开业以及重大的庆祝活动。

过生日吃长寿面的由来

民间有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其由来可有漫长的历史了。这个习俗源于西汉年间。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一寸长,就可以活到一百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一百岁,人中一寸长,彭祖活了八百岁,他的人中就长八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抓周的由来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据史书记载,此风俗兴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风操》有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

唐宋时期,抓周儿这一风俗已很流行,民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民间传说宋朝时的着名大将曹彬在抓周时,抓到了兵器和官印,令围观的人惊异不已。后来,曹彬果然以武功挂印,并先后担任节度使、检校太师、枢密使、鲁国公等职。明清,甚至到了清朝末年,抓周的习俗仍然在民间盛传。

据说,抓周的习俗源自物人相互感应观念。相信神明的古人也相信通过无人感应来预测人的未来。

(第二节生孩子发红蛋的由来)

在我国远古时期,北方易水中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氏族商。后来建立的商朝,就是由这个氏族发展起来的。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简狄是部族首领喾的妻子。

传说有一天,简狄到易水边洗澡,忽然有一只喜燕在她身边的一株大柳树下生了一个蛋,简狄见后,就将燕子蛋吃了下去。

一年后,简狄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整个氏族的人都为此而高兴,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首领喾更是兴奋,叫人煮了许多红鸡蛋,分送给大家共享。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以后接替父亲当了氏族的首领,成了商的始祖。

从此,商这一族的人就将燕子奉为神鸟,并认为,谁家妇女只要吃燕子蛋,就会生一个聪明而又本领高强的男孩子。

契的功绩和生孩子吃红蛋的古老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就是“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挂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做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淳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烽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猜灯谜的由来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效仿,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灯谜活动,可以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因此,一直传至今天。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突然遇到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这事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三阳地龙舞的来历

舞龙《二龙戏珠》是句容市赤山湖畔郭庄镇三阳地自然村开展的一项民间习俗表演活动。舞龙表演,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赤山湖东南岸,有一方圆不满两平方公里的地方,相连着四块“宝地”。一块叫做三阳地,上有三阳地村;一块叫做船地,上有芦亭村;一块叫做荷叶地,上有神巷(后改称陈巷)村;一块叫做燕子地,上有赤岸村。

船地的芦亭村是个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长的,南北窄窄的,很像条大船。村子中间有一条用长条青石板从村东头一直铺到村西头的石板路,这路是船上的跳板。东头有一棵高大的白果树,树龄有三百多年,这树是船上的桅杆。因此芦亭村人对船是非常崇敬的,凡是对船有利的话和事都表示欢迎,相反的则表示坚决反对,如“沉”、“翻”、“破”这三个字就非常忌讳。荷叶地则忌讳“干”、“枯”、“旱”三个字,而燕子地就忌“冲”、“散”、“捣蛋”等,唯有三阳地信奉的是“三阳开泰,龙兴四方”。这样四块地方就产生了相生、相克和相友、相仇的现象。

那时赤山顶有座天岩寺,内供祠神张大帝。传说张大帝是张庙人,辅佑夏禹王治水有功,深受乡里人爱戴和崇敬。周围各村,每年元宵节都举行敬神会,祭祀张大帝,祈求全村兴旺发达,四季平安。元宵节这一天,哪个村先上赤山进入寺内,进奉第一炷香的,就可任取一种祭祀物品做为“吉祥物”。每当元宵节时,附近各村,争先恐后上赤山,为此经常发生流血事件。

清朝康熙六年元宵节,各村民众抢先上山祭祀,都拥挤在庙门口,由谁先进,相持不下,眼见一场殴斗又要发生。这时三阳地有一吴姓女子,长得浓眉大眼,像个男子模样。为了制止这场争斗,她勇敢地站出来说:“大家何苦要这样相争?不就是力大为王嘛,现在我把这庙门前盛满茶水的石臼送到树丫上去,谁能取下石臼,喝了茶水,算谁获胜。”接着她就一手托住石臼,一手攀着树干,把石臼送到高高的树丫上去。结果,谁也取不下来,自甘认输,于是三阳地村的村民先行上山,从祠山行宫夺得了两座“神亭”、一张四脚雕龙的香案和两架龙灯。回家的路上,村民举着两架龙灯,一路载歌载舞,欢呼雀跃,这两架龙灯从此成为该村的祭祀用具和娱乐道具,并由此形成了龙舞《二龙戏珠》。

舞龙的来历

每年春节,人们都要敲锣打鼓,耍龙舞狮庆祝元宵节,为什么民间要耍龙来庆祝元宵节呢?

相传很古的时候,世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有一年,天下突然灾难降临,在很多的城内,洪水泛滥,淹没了不少民房,淹死了许多百姓。在城外,却发生了从来没有过的干旱,田地开裂,阳春冒烟,弄得人们真是活不下去了。有一条居住在一座大山里的青龙,心地非常善良。它看到天地间这样的惨景,很可怜受苦受难的人们,决定去上界打听个究竟。

同类推荐
  • 如是初心

    如是初心

    诗集《如是初心》,包含写景、状物、抒情等方面。《峨眉冬韵》《忆西江苗寨》《春回大地》《夏日》等,无不抒写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向往热爱,对人生的认真敬畏,对信仰的执着坚守。字里行间附着作者真实的灵魂,跳跃着生命的交响符,弹奏着世间的一切真善美,氤氲着世间的正能量。每一首诗作无不是美丽的初心与坚定的信念,每一行诗笺即是作者发自生命的声音和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时代、社会的一份化不开的爱恋与担当。
  • 点亮自己 你就是一束光

    点亮自己 你就是一束光

    可是,无论怎样的时过境迁,那扇绿色的门都将永恒地存在于我的记忆中。尽管父亲已经不在人世,可是推开那扇记忆的门,屋里有父亲的身影,有我们点点滴滴的往事。那炒菜的香味,阵阵飘来……
  • 解放的日子

    解放的日子

    作者以不同叙述视角的转换和没有修饰的朴素语言,回溯着沂河边苗家庄的革命岁月,沸腾斗争。抗击土匪的奇胜与老爷爷的死去、村庄的衰落,沂南民众抗日与爷爷的离家从戎。革命时代与父亲的少年时光同刚到来,从儿童团长的翻身解放和文化运动中成长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照耀下的解放区孩子诗人,在解放的第一个春天里去北京见到毛主席,离家工作,南下上海。小脚的老奶奶、奶奶,年幼的姑姑,她们智慧而坚韧,对生命充满渴望激情,如同千万个同样的沂蒙家庭,她们坚强地撑着没有男人的家庭,经受多少不堪回首的饥饿、寂寞、恐惧,留下对我们这些后辈无尽的深深疼爱、期待。滚滚历史变迁,多少真正英烈走过。
  • 宝珠

    宝珠

    《宝珠》辑选了古代小说中胡人识宝的故事,及现代流传的回回采宝的民间传说故事26篇,透过这些故事可以追朔回回先民的活动足迹,多角度地体察回回民族的独特气质。
  • 鲁迅杂文经典全集

    鲁迅杂文经典全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本书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学大师鲁迅的杂文,让您可以充分领略大师的文学风采。
热门推荐
  • 沈少爷的流星剑

    沈少爷的流星剑

    沈亮是谁,他拥有酒坊上百座、歌舞坊上百座、上等旅店遍布大陆,还有十几个国家的连锁钱庄,无数美女都想接近于他,但沈亮从不正眼而视...可怕的是,沈亮不但富可敌国,他还是武功天下无双,没有师承,没有学院,但沈亮却爆发出超人的天赋,自己修炼出无敌的剑术。他就是从一开始,直到他辉煌,统治的人生巅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山村小子修仙路

    山村小子修仙路

    一个平凡的山村小子,因村庄惨遭横祸。家人惨死,朋友无辜失踪。被逼走上了一条修仙之路。看乌岚少侠如何演绎自己不一样的修炼之路。
  • 梦醒与嬗变

    梦醒与嬗变

    百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悠远的时间区限,讳言说死,而称“百年之后”,祝愿婚姻久长说“百年好和”。百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活不到的年限,所谓“人生不满百”,“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百年也就成了时间久远的代名词。一件事情过了一百年,即使在节奏很慢的古代,也算是有历史的了,而一个事件过了一百年还会让人想起它,仅仅这年限就足以证明这个事件意义不同寻常。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性质与当年的戊戌维新已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在当年改革者的足迹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不少教益。比较起来,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没有像戊戌事件那样离我们今天的事业那样近。
  • 寒窗秘语

    寒窗秘语

    学生时代对于我和你最好的诠释是:你的名字在我的书上写了又划,写了又划。
  • 偏执校草的甜心馅

    偏执校草的甜心馅

    言情小说大神顾黎穿越到自己写的校园文里,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一天江沐桓发现自己的青梅不仅不粘着自己,还想一个人独居到校外,没办法他只能跟着她一起到校外住。当他看到小姑娘一脸诧异又害怕的表情,双眼无辜地盯着她道:“怎么我不能住这里?”顾黎当时害怕极了,皮笑肉不笑地将人劝着住下来,晚上偷偷的将行李打包好准备半夜回家。谁知才跨出门槛就被某人拦了下来。江沐桓捏着她的下巴,将唇凑到她耳边道:“小黎今晚要是走了,往后余生我都得当你的拐杖了。”顾黎听出他的威胁之意,当下便扔了手中的行李抱住他以示忠诚,内心傲娇道:我惹不起大佬,难道还哄不起嘛。(作者:宝贝女儿先控制住你自己打颤的双腿再说这句话。)
  • 魔焰道心

    魔焰道心

    孤儿院出身的张雨天,带领户外徒步时掉入山谷,成为了道宗第66代惟一传人和掌门……他这才知道,修道,并非空穴来风。利用自身能量为引,和周围物体产生同频共振,再以心念牵动,居然可以无中生有,变幻能量组合,相信如果修到一定境界,改变物体形状,甚至偷天换日也未为可知!他如何在现代都市传道授业解惑,如何把道藏三千一一消化,在道、魔、妖、鬼、佛的多维世界里举重若轻?……
  • 深圳第一代农民工

    深圳第一代农民工

    以一个普通打工者的亲身经历,以平铺直叙的朴实手法,重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深圳第一代农民工的酸甜苦辣。“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
  • 召唤人才系统

    召唤人才系统

    秦宇来到异界,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只有帝王,烽烟,冷兵器!他文有诸葛亮,武有楚霸王,医有孙思邈,助他在异界成就霸业!不过,系统召唤的人才,并不是无敌的…………
  • 贰叁闲事

    贰叁闲事

    除却生死,不过二三闲事。煮茶把书且关心,尚点浓香只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