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03000000014

第14章 亡命之徒

小时候与人打架,碰上胆大蛮横的对手,情不自禁地会骂他一句“亡命之徒”。就是今天,也常听到人们把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人称为“亡命之徒”,那意思就是:“不要命的家伙”。

研究秦汉户口制度时,才发现“亡命之徒”的本意并非如此。《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说,张耳当年曾经当过“亡命”。后人解释说,“命者,名也。谓脱名籍而逃亡。”有关汉代的其他一些史料中,也有“亡命”一词的类似用法,都是指那些脱离当地户籍的人。因为汉代的户籍,又称“名籍”。古汉语中,“亡”与“无”同,“命”与“名”同,既含有命名之意,又含有生命所系之意。“亡命”,也就是“没有户籍”,“亡命之徒”,自然就是没有户籍之人。当然,除灾荒战乱之外,脱籍或没有入籍者之中,的确不乏胆大妄为、犯法作恶之徒。故后来“亡命之徒”,实际上也就与“不要命的家伙”成了同义语。

从“亡命之徒”的本意中可以看出,古代的户籍不像今天这样单一,就秦汉而言,有“名籍”、“名数”、“户版”等。其中有的只是叫法不同,有的则有内容与用途上的差别。“名数”,有时也单称为“名”或“数”,故当时自己申报户口,也叫“自占名数”或“占名”、“占数”。“户版”,则是因为古代尚无纸质或纸质缺乏时,把竹或木劈成片,在上面登记户口,故称为“版”或“户版”。汉以后直到中唐以前,在标准的户籍类文书中,一般都是以户口为主,同时登载土地、财产、赋税等情况。中唐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单行地籍,如“方帐”、“庄帐”、“鱼鳞册”等。同时,专门用于征税差役的税籍也应运而生,如“差科簿”、“赋役全书”、“编审册”等。也就是说,户籍、地籍、税籍相对独立,并都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但即使这样,在主要的户籍类文书中,也同时载有土地、赋税情况;在主要的地籍中,同时载有人口、赋税情况;在主要的税籍中,同时载有人口、土地情况。如隋唐的籍(户册)与帐(税册)中,人口与土地、赋役互见。明清的黄册中,附有土地、赋税情况;鱼鳞册中,附有人口、赋税情况。清代的人丁编审册中,则是人、地、税三者并列。

唐宋以后户籍类文书的多样化,虽然便于分门别类地掌握有关情况,却造成一些差错或误解。比如史籍中保留的宋代官方公布的人口数中,就户与口不成比例,一般每户只有两口左右,最低的元丰三年(1080)是1.42口,最高的天圣元年(1023)也只有2.57口。这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无法成立的,连当时的学者都感到不可思议。南宋著名历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一书中说,西汉户口数最多的时候,户与口的比例是每10户48口略多些。东汉时的户口比例,是每10户52口。而宋朝从元丰至绍兴年间(1078~1162)的户与口的比例是每10户21口。每一家只有两口人,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李心传认为这是由于故意分立了很多假户并且还有许多人漏报户口的结果。复旦大学的葛剑雄先生认为,李心传的话虽然不是没有根据的,但仔细分析一下,却还是解释不了真正的原因。以正常的家庭规模平均每户至少4.5口计,如果有80%的家庭按实际情况上报,其余的20%的家庭就必须每户分为11户;如果有50%的家庭按实际情况上报,其余50%的家庭也必须每户分成5户,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但是从宋朝的记载看,有资格、有必要人为分成很多户的家庭只限于大地主和大官僚。如果这类人占总人口的5%的话,那么他们的家庭必须都分成41户以上,才会出现全国平均每户不足一个半人的结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有一半以上或更多的人都这样做,这种做法事实上就成了合法现象。就在李心传自己的同一本书里,也记载了另一项数据:鄂州七县在绍熙四年(1193)有6万多户、31万多人,平均每户是4.73人。这位李先生没有解释,为什么在鄂州居然不存在与浙江和四川同样的人为分户现象。很明显,宋朝实际实行的制度就连当时的学者和官员都搞不清楚。对此,中外史学界有过多种解释,至今意见不一。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籍与帐的分离造成的。因为史载宋初有“令诸州岁奏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预”之诏,意思是各州每年要登记上报20岁至59岁的男丁人数,女子不在此列。宋代登载丁口的册子叫“丁帐”或“户帐”,是国家征税差役的主要根据之一;帐外还有籍,即户籍、户帖,登记每户所有人口情况。因为国家重视有用人口的掌握,州县在户口登记时,往往只在丁帐上略作增损,便上报户部,形成户口不成比例的情况。

在户籍类文书多样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官方的“户籍”与百姓的“户帖”分离的现象。至迟在唐代,已有“户帖”名目,可能就是官府发给百姓的登载该户人口情况的符帖,由民户自己保存,类似今天由家庭保存的“户口簿”。北宋初年,令全国“作版籍、户帖、户钞”,其中版籍是官方掌握的户籍和计帐,户帖是发给民户保存的符帖,户钞是纳税凭证。到了明代,则规定得更为明确。《明史·食货志》说,从明初开始,国家在登记户口时,按规定将各户人口、姓名、年龄、住址、土地等情况登记完毕后,逐级汇总上报直到中央户部,称为“籍”;单独登载各户人口等情况的册子发给各户,称为“帖”。这已与今天的户口登记大体相似。

户籍类文书的多样化发展,是与书写工具及对象的进步相一致的,特别是纸质类书写材料发明后,为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与此相应,对造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书写对象,唐以前可能是纸、帛以及木札并用,唐以后则以纸质为主,并有统一的要求。书写时,正文原则上是楷体,数字一般要大写,空白之处要标写“空”字,田亩要标出“四至”,即东、南、西、北各至什么地方为界。纸缝中,一般都有所属行政区域的标识。为了确保户籍质量,造籍时,要挑选专门的书写手,查阅可以参考的各类簿籍;明代还规定每次造籍完毕后,要给各户留底,以备下次参考,称为“执照”。在人口、土地、赋税和每年填注的变动情况等处,要加盖官印,以防篡改。据说,北齐皇帝的印玺之中,有一颗专门用来骑缝户籍的印章,平时保存在宫中,需用时,主管全国户口的官员要奏明皇帝,方可启用。印玺上有“督摄万机”四字,反映出户籍在最高统治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户籍的上报、保管,历代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唐代的户籍,通常一式三份,户部、州、县各保管一份。其中户部保管的那份,由各州进京的庸调车(即赋税运输车)捎运到京。如果没有进京的庸调车,要专门雇人运送,费用原则上由官府负担。户籍的保存期限,一般是“州县留五比,尚书省留三比”。比,即案比,每三年进行一次。五比,是15年;三比,是9年。但也有尚书省保存27年或更久的规定。无论是州县还是部省,都要有专门的地方保藏户籍,有专门的人员管理户籍。明初黄册到户部后,即送后湖(今南京玄武湖)的东西二库保存,并有专人掌管,湖中的船只,由司礼监和户部分掌,不许外人往来。朱元璋还曾下令,在举行郊祀礼时,尚书省大臣须将天下户籍供奉在祭坛之下,祭祀礼毕后收入内库。以后,就成为定制。

《史记·萧相国世家》说,刘邦入关后,大家都忙着收拾财物,萧何却独自进入秦朝的丞相、御史府收集律令图籍,刘邦因此得知天下户口多少。这说明秦朝户籍上报中央后,由丞相府和御史府保管。《史记》和《汉书》中都有“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的说法,可知当时各地上报的户籍类文书,正本由太史公保管,副本由丞相府保管。此后,户籍上史馆成为历代通则。正因为如此,汉代以后,全国户口数字大都见诸于史籍而保存下来。

同类推荐
  • 国学泛舟(上)

    国学泛舟(上)

    近代以来,世界文化的挤压、碰撞、交流和融合越演越烈,极大地改变着全球文化地图。在这一前所未有的进程中,包括“民主、科学”在内的西方观念,推动了中国向现代的转变,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同时,西方观念的普遍影响,在客观上也导致中华民族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价值也面临失落。文化在逐渐转型,传统须重新定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学”的概念应运而生。
  • 参禅要义

    参禅要义

    本书是果如法师近年来参禅说禅总结性的著作。内容有参禅入门、禅学要义、悟禅要诀、禅式生活、禅的参悟、禅的修炼等。本书将帮助读者快速地从一心直接进入无心,然后无心也不住,到达真心,顿时从那境界里出来,发觉一切本来如是。这就是本书讲到的禅门参禅配合棒喝的威力。
  • 浙江有意思

    浙江有意思

    《浙江有意思》是作者王寒多年来生活所感杂记,主要包括作者对浙江省十一地市风土人情独到的见解,文风戏谑,多以当地名胜古迹、美食趣事为题材,以片段的形式对每一城市进行描述,令读者得以快速阅读中体味到浙江各地的城市形象。
  • 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本书考察了面向现代化的中国文化进程与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统一关系,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文化前进的三大历史进程,即:以文化主体和主体文化转变为主要标志的政治文化变革,以商品经济和市场改革为导向的价值重建以及正在进行的以培育大众文化为重要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以此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历史和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作简要论析。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墨西哥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墨西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热门推荐
  • 中国1864—1911:大清最后岁月非官方记事

    中国1864—1911:大清最后岁月非官方记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落幕;1911年,清室退位,辛亥革命催生出了一个新中国。前者尴尬地意味着中兴,后者一度被寄望为民族新生。在这似是而非的中兴与新生之间,有一个王朝日趋一日地走向穷途末路;更有一个新时代艰难地萌芽和恣意的生长。洪秀全不满足于只做精神领袖、斌椿努力想用儒家术语把西方“清廷化”、曾国藩深信可以用“以命抵命”的模式处理教案、那些归国的幼童成了有原罪的“思想犯”、维新领袖康有为的作伪成癖……这些历史的细节背后,都潜伏着成败的契机;也唯有在这些细节里,才能窥见那一段历史的真实表情,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作为关注“辛亥革命”这一话题的通俗读物,本书另辟蹊径,把探索的目光远眺到辛亥革命发生之前的50年,细致梳理了从1864年太平天国彻底失败、清政府得以乱中求生,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在炮火声中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作者逐年考查了这一历史进程中清政府寻求变革、寻求国强民富及国家安定的努力,同时着重探究了政治精英群体的观念转型,以及统治阶层面对世界大变局的畏缩、试探、沮丧等心理。同时本书稿以资料扎实见长,对史料的解读很有分寸,并在可读性上作了一定的尝试,每篇文章都以“年度事件”“相关言论”等几部分构成,全书可看作是一部1864—1911年间的简略编年史。
  • 末世重生之再世为王

    末世重生之再世为王

    从灾变元年返回古纪元2020年,一切的一切从头再来,上一世的遗憾,心爱之人因为自己而死,这一世,我要补偿,上一世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狩猎者,生活在灾变的最底层,这一世,我为帝王,当主宰天下!
  • 秋凉冬暖

    秋凉冬暖

    秋色渐渐凉下来,本以为昆明的冬天会很寒冷,但是因为在冬天又一次与你重逢,所以冬天也变得温暖起来,温暖的就像一个美好的春天一样。你就像冬天卧在滇池水面上的西西伯利亚红嘴鸥一样呆傻可爱,却还要在我面前时时假装机灵。谢谢你回到我身边,做我唯一的天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在另一个地球

    我在另一个地球

    游玩时坠崖的肖鉴,意外穿越到地球的平行世界,成为一个名为萧剑的大一新生。两世为人,仍旧不改低情商的人设,却收获了无比珍贵的爱情,友情,亲情。
  • 情迷大西南

    情迷大西南

    每个人这一生都有一个无法忘怀的人,每个人的所成长的经历都是一本优秀的小说。然而这个世间总是会有那么遗憾,那么多迷惑。再花心的流氓,心中也都有一个真爱存在;再痴心的君子,也都有另一个梦想中女孩。一本日记,让我带着十万个为什么的疑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被逼去了大西南。有神仙吗?我没见过,我也不相信,但是我朋友见过,所以我去了大西南。知道什么蛊到底是什么吗?我没见过,他见过,所以我去了大西南。还有很多很多疑惑与不甘,所以我去了大西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前往大西南,将会开启你一个全新的世界。
  • 初恋的那颗星辰

    初恋的那颗星辰

    一场宴会上,从未露面的韩家小公主闪亮登场,可她一直赖着苏家小少爷是个什么意思?
  • 瘸神

    瘸神

    “瘸子?你只注意到了我的腿,却忘记了我的拳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乔斯达家的老祖宗

    乔斯达家的老祖宗

    没有境界的区分,也没有能量的压制,没有所谓无敌的能力,只有出其不意的战术和永不放弃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