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54700000010

第10章 中国哲学典型理论观点入世和遁世思想(2)

明清之际,封建社会危机已经明显暴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市民阶级开始出现,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尖锐的民族斗争。这些矛盾丛聚,造成了激烈的社会动荡,刺激着文化思想界。如同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各种思想在这一时期勃兴,大放异彩,形成了一股带有启蒙精神的思潮。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不是表现在个别的思想领域里,而是反映在思想的各个方面。尽管此时具有启蒙精神的思想家,只是少数进步的知识分子,而且他们的思想还假托上古三代的理想,运用着旧时代的语言,但是,他们能用旧的基础创造新的思想,冲破旧的传统和教条。他们不是要对已经破漏不堪的封建社会做“补天”工作,而是朦胧地向往着未来的新社会,表现了“历史的乐观主义”。他们眼界开阔,具有洞察和猜测能力,代表了进步的社会阶级即市民阶级的利益,因而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突出表现在黄宗羲所着的《明夷待访录》中的社会政治思想方面。黄宗羲主张民主、平等和“议会政治”,激烈批判了君主专制主义。他一反过去传统的经济思想,主张工商皆本,重视货币的作用。要求平均土地等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市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就关于其中土地平均的思想看,它实质上不同于这个时期在农民革命一中所提出的“均田”思想。农民革命的均田思想,是封建小农平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它是农民起义的思想动力,并企图以武装革命的手段加以实现,但它并不能带来近代的经济思想。而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大都是以历史的观点提出的。他们表面上用了“法古用夏”的手法,而实际上是在“援古筹今”,他们深信自己所憧憬的民主平等社会是历史进化的必然。黄宗羲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到了清代,章学诚继其传统,就史学本身提出了进步的思想。启蒙思想家之所以眼界开阔、思想奔放,是由于他们一般都具有“近代推论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是与他们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分不开的。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王夫之和后来清代的戴震等人。他们虽然是沿着张载元气本体论的思想发展而来,成为中国古典唯物主义的最后两位大师,但也是开启了近代思维活动的两位哲学大师。其中王夫之在气的根本问题上,摆脱了张载等人所理解的那种狭隘的实物性,而从哲学意义上概括出了物质是世界最本质的属性,因而能更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王夫之在认识论、辩证法等方面也达到了古典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并从中孕育出一些近代的哲学思维。戴震以其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唯心主义理学作了猛烈的批判,与明末以来的进步文学思想相呼应,表现了反封建礼教和要求民主、个性解放以及要求理性的近代市民思想。可以说,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不仅在哲学上,而且也在自然科学思想上萌芽着近代的思维方法。

李贽的叛逆精神

明末思想家李贽横空出世,不仅对当时的思想界冲击极大,即使到后世也仍有重大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是王守仁和王畿的心学的一个演变结果,但其独创性十分明显。其主要贡献在于他对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某些方面的怀疑和批判。这种怀疑和批判的理论根据是他的《童心说》。他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心之初也。”所谓“真心”就是普通人所说的真心真意,是对于假心假意而言的。李贽所要批评的对象,是当时那些“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假道学家。

他也批评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八股文号称是“代圣人立言”,其实是一篇篇假话空话。李贽进而把他的批判推及到整个的道学,他说所谓的经典,无非是那些迂腐的门徒,懵懵懂懂,记忆孔孟的学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名随其所见而胡乱写到书上。后来的读书人不能细察真相,就说出自圣人之口,奉为丝毫不可加以怀疑的经典。而其实,其中大半不是圣人的言论;即使是出自圣人之口的,也不过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发,就像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一样,这类临时药方怎么能当做万世不移的真理呢?李贽这样的说法,在当时简直是大逆不道。

李贽否定了儒家经典的真理性,提出以“童心之言”为标准,即一个人根据自己对于事物最初的反应来作独立的判断。他认为,“童心之言”才是最可靠的,这样的“言”可能和孔丘不合,但那是无关紧要的。他说,天生一个人,自会有一个人的完整性,不需要得着孔子才足用。千古以前无孔子,难道人就不是人了吗?王阳明只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他所说的良知只限于关于善恶的判断,李贽的“童心”不受这个限制,凡人生来就有的能动性,都在“童心”的范围之内。照他所说,人只有根据“童心”说话,所说的话才是真话;根据他的“童心”办事,所办的事才是真事;根据“童心”而生活,这个人才是真人。这就是李贽对于王守仁“良知”说的发展。

封建时代重农抑商,这是地主阶级的经济政策,也是地主阶级和商人进行阶级斗争的主要策略。商人阶级的态度就是地主阶级没落的开始,为私或重利是商人的特点,所以李贽为“私”和“利”辩护,就是商人抬头的标志。李贽也反对轻视妇女的封建传统。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很低的,妇女是低于男子一等的人,“妇女见短”就是说妇女没有远大的见识,而李贽完全否定这一点。李贽的妇女观,也是封建传统观念开始没落的标志之一。

清代朴学和乾嘉学风

清代的“汉学”,又称“朴学”,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以考据为主的学术。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清初顾炎武的治学方法,结束于鸦片战争时期。由于它影响巨大,历时较长,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术思想史上,常常与宋明时代的理学并称。

明末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促生了市民阶层的近代思想意识,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和满族人关致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激烈复杂,整个社会呈现出“天崩地裂”的动荡状态,从而产生了一批与民族斗争和社会政治斗争紧密联系的思想巨人,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这些思想家运用考据方法的目的,只是在于通过对古典经籍文字上的训诂考证,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所以不能称他们为考据学或汉学。到了18世纪的乾嘉之世,清代封建统治对文化思想进一步加强了专制控制,大兴文字狱,凡清朝统治者认为有忌讳的书籍,都被查抄烧毁;同时又采取软的手法,把大批隐逸的学者请到清政府设置的四库馆和明史馆,让他们脱离社会现实斗争,专心于一字一句、一笔一划的训诂考证,以消弭他们的民族意识。这就是乾嘉汉学出现的原因。它之所以称为汉学,又与它当初反对宋明空疏的义理之学有关,这就牵涉到所谓经学的历史问题。还在明朝末年,就有人指出王阳明心学流于玄虚,王学中人,口谈心性,实际却是呼奴狎妓,醉卧庵堂,不仅学术空虚腐朽,而且败坏社会风尚,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也毫无应对办法。于是有的人主张抛弃王学,尊崇宋学。因为朱熹他们毕竟还多少讲一点格物致知,叫人认真读书,研究事物,如果再掺入一些汉代的考据精神,这个宋学就比王学实在一些。后来,又有人进一步指出宋学的流弊也是空疏,直接提倡汉学,即汉代许慎、郑玄的训诂考据之学。汉学重实证,比空疏的宋学显得质朴,故也称汉学为朴学。

清代汉学已缺乏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所具有的反抗民族压迫和近代社会启蒙的思想内容。清代汉学的主要阶段即乾嘉汉学,先后分为吴、皖两派,吴派惠栋“其学好博”,但“识不高,心不细”,固守汉儒之说,不如皖派戴震能够“综形名、任裁断”,即能通过考证,综合归纳,按自己的看法作出判断。戴震在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所表现的,是“由字以通辞,由辞以明道”,这就不能算是为考据而考据。戴震不是尽用汉儒之说,只是用了汉人的训诂方法,而其目的仍是求其有用的道和理,即求其义理,故在哲学上能提出一些唯物的观点,并能提出“以理杀人”的反理学思想。但戴震仍不免“繁称博引”的烦琐趋向。他的学生段玉裁和二王,虽在考证中善于归纳和演绎。堪称精粹,在音韵、文字学上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然而他们却进一步把戴震烦琐主义的缺点,发展成为为考据而考据,走上了偏枯的道路,失去了反理学的精神。这在政治上正是迎合了清朝统治者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清代最初的汉学原本是因反对宋明理学而起的,清初学人对古代经史的研究,重训诂,凭实证,用以阐明其精义所在,为社会提供切实有用的东西。但是汉学家们越到后来,就越舍本逐末,这种倾向在戴震之后已很明显。他们把训诂考证视为目的,结果出现的是一批音韵派、训诂派、校勘派、金石派、辑佚派等等,他们对经史的研究,流于支离琐碎,忘记了现实世界。这就是清代汉学发展到极盛时期的情况。这种情况当时就引起章学诚、汪中、焦循等人的不满;以后的龚自珍、魏源和清末的康有为,他们眼看清王朝政治腐朽,外患又日渐严重,对汉学更是大为不满,于是把以前常州学派庄存与、刘逢禄曾提倡的公羊学,树为旗帜,大搞托古改制。因此,在鸦片战争前后,公羊学开始左右清代晚期的学术思想,而乾嘉汉学也就从此衰颓不振。但是,乾嘉汉学对史籍的考证、订伪、整理,对中国文化史贡献巨大,历史上不少的古籍,经过他们穷年累月的考订,才算斩去了葛藤,变得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条件。清末学者阮元曾将他们所考证训诂的着作,汇编为《皇清经解》和《续经解》、《经籍拫诂》、《十三经校勘记》等巨着,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总之,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经过“汉学”转化,已趋于暮气沉沉,思想的创造力枯竭了,这也与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行将没落是一致的。

天命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思想有极广泛的存在市场,其意义也十分复杂。在传统语言中,天、天命、天道、命等概念有极大的相通性。最初,天命的意义等同于天神、天帝,后来,随着人们认识自然的深化,其涵义有了变化。大致而言,对天命有两种理解:一是把天视为无意志的自然,天命即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一是把天当作有意志的至上神,天命即上天的意志和命令。由于孔子有五十而知天命的自许,天命思想受到后人极大的重视。

在夏、商、周三代,天被视为至上神,人们认为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它能够发布命令指挥人世的一切。三代革命之际,天命往往被说成是社会变动的根据。《尚书·汤誓》中汤说,夏人罪恶深重,天命我杀之。殷商时代,占卜成风,人们把一切人事活动都看成是由天意来决定的。帝生子立商,是商人牢固的信念,盘庚迁殷被认为是续命于天;纣王将亡,他还自认为是有命在天。周灭商后,周公继承并发展了殷人的天命思想,认为周的天下是上天授予的,文王获有天命,才进行灭殷行动的。殷周倾覆,使周公提出了上帝可能改换人间代理人的观点,他说“皇天上帝,改厥元子,皇天无亲,授予有德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统治者实行德政,顺从民意,上天才会让他统治平稳。西周末年,有些人对天的正义性提出了怀疑,认为上天无德而降灾,进而开始否定上天。春秋时叔向、子产等人的无神论倾向,就是这种否定天命的新思考。与当时无神论、怀疑论思想兴起相一致,孔子对天命问题持一种比较折中的态度,倾向于把天视为自然,把命理解为包含异己的不可知因素的东西;但受殷商以来原始天命思想的影响,孔子有时也把天看作是有意志的主宰,认为获罪于天就没有祈福处了,所以要求人敬畏天命,这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孔子的天命思想奠定了儒家天命观念的基础。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天命神性思想,荀子则发展了孔子的自然天命思想,把天命看作是自然规律。《易传》的天命观大体不出孔孟。庄子好谈命,认为一切都是命定,人们对现状安之若命是至德的表现。墨家则否认天命,力倡非命,认为天有意志,天鬼能赏善惩恶,有了天鬼,就不会有预定不可改的命。西汉董仲舒把以前的天命学说神学化、神秘化,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是对前人思想的一种倒退。汉代人多讲三命,东汉《白虎通义·寿命》说命有三种,即寿命、遭命、随命。赵岐也认为命有三名:

行善而得好处叫受命,行善而得恶是遭命,行恶而得恶叫随命。王充继承了唯物主义的传统,批判了神学目的论,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认识,从根本匕否定了大帝鬼神和福善祸淫的天命迷信思想。但他却相信命,认为人一出生,就有命定的吉凶。到唐代,韩愈重新提出贵贱、祸福决定于天的天命思想,把天看作有意志的人格神。柳宗元则认为上而玄的是天,下而黄的是地,天地是自然,批判了天能赏功罚恶的迷信,认为功者自成功,有祸自得祸,天人不相关。后来,刘禹锡进一步发挥了柳宗元的思想。

宋明时代,天命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哲学家们把它与气、理、性联系起来,天命的原始、世俗色彩少了,而思辨性加强。张载认为义命合一,义是当然之理,命是自然之理,两者是统一的。程颢、程颐两兄弟言义言理而不说命,主张注重人事天理而不必说命,是天命思想发展中的新思想。南宋朱熹对二程的天命观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前人所未发,但他自己却说命,认为人的生死寿夭、贪贱贫富是命中注定。朱熹有时又把天命看作是事物当然的理,是天道流行而赋予万物的那个东西。明代王良承认有命,却不赞成听命、安命,而要求造命。王夫之也要求造命,但提出人可以为天下造命,却不能为自己造命。清代颜元主张主宰命运,掌握乾坤。传统的天命论思想,至近代随着帝制的推翻,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在民间一直留存着。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天命有时还指善性的本原,儒家经典《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从赋予上说是命,从禀受上说是性,天命是人本性中仁义礼智的根源。从宋到清,不少哲学家受《中庸》影响,都从此义上解释天命。

阴阳五行观念

同类推荐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在民间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在民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 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本书首次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世界各地部落的历史起源,发展走向,及其生活状况,人文风俗,语言文化,礼仪庆典等。书中信息涵盖全面,内容考证翔实,且文字清新自然,人文气息浓郁,既是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研究世界各地部落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广大读者了解其文化风情与生活习俗的最佳读物和旅游时的指导手册。
  • 祠庙陵墓对联(上)

    祠庙陵墓对联(上)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对联。
  • 中国人需要阅读的道德进修手册

    中国人需要阅读的道德进修手册

    本书收集了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和辜鸿铭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
  •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在中国当干部最应该向国学借智慧!《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是专门为领导干部量身打造的国学常识必读书。与其他介绍国学常识的书籍相比,本书不仅罗列了历代职官政事、法律典章、社会经济、哲学宗教、教育科技、体育娱乐、民风民俗、风水命理、书画艺术和医药养生知识,而且收集和详解了大量前任和现任国家领导人著作及谈话中涉及的国学常识,是国学常识中精华的精华,助力领导干部发现国学之美、领悟政治智慧、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三怕修仙记

    三怕修仙记

    许三怕,是个从未签约成功的网络小说作家,于是他便带着这份遗憾,穿越到修仙界!他想打破三界的不公!让华夏的正能量发扬光大!将小说里的内容,在这里成为现实版!但光靠烂笔头真的有用吗?
  • 诡异怪梦录

    诡异怪梦录

    梦,每个人都会做,但天天都做,而且是那么清晰,便可能是某种暗示了。追寻梦得尽头,那诡异的天地,不为人知的秘密
  • 帝破天道

    帝破天道

    他原本是一个宗派的天之骄子,却因为一件宝物宗破亲亡。他原本天赋卓越,却因为意外·经脉俱损,灵力朝丧。………意外之下却拜入杀父敌宗为徒,是为父报仇?还是报宗授师之恩?是继续潜伏修行,还是实行复仇计划?精彩尽在《帝破天道》
  • 毒医邪妻:废材也嚣张

    毒医邪妻:废材也嚣张

    她身世不明,在族中她受尽族人嘲讽。六岁的一次家族殿试,使她背负“废物”之名,在逃出族时,她无意救了身受重伤的他,却换来他的真心相待。一次来自灵魂深处的测试,唤醒了她那远古的记忆,原来,她不属于这个世界。后来,她以一支惊鸿舞来了结前世红尘,却不料它在兜兜转。再次相逢,她猛然发现他竟是如此的像他……一身医术,绝代风华,起死回生,独占天下!“触我逆鳞者,轻则死,重则生不如死!”“挡我路者,诛九族也不为过!”“若天要我亡,我便要天亡!”
  • 傅少傅少奶奶又跑了

    傅少傅少奶奶又跑了

    傅晓钰是y市傅大少爷,人称傅少,家世过亿,没有绯闻,暗地里都传是“断袖”,身边常有两人,陈秘书,马基友林落落是乡下来的天真丫头,常常幻想,很轻易脸红,在一家大医院工作,不能喝酒,一杯倒!会说醉话!唯一好友余欢欢看他们两个人如何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 绝色杀手:王妃有点狂

    绝色杀手:王妃有点狂

    本文一对一女强爽文,男主腹黑女主也腹黑斗智斗勇型。她是云王府最废柴的三小姐,娘死爹不疼,空落下一个废柴之名,受尽白眼。她上一世为天才杀手却被最亲密的人杀死,穿越异世王朝改写废柴历史。她云子姝不再相信任何人,曾经受尽的白眼她都要一一讨回来,遇神杀神遇鬼杀鬼,这乱世江山颠覆了又如何,大不了重新书写一片锦绣山河,她今朝绝不再让任何人而负。缘起缘灭一身白衣不染尘,恩怨情仇一起携手,共赏这万里山河。看废柴如何逆袭成功。有人说她不尊礼数,纨绔不化,好那就纨绔到底,闹皇宫谋天下一样都不落下。看有谁能耐我何。(小剧场)“本王的王妃向来刁蛮任性,本王也无可奈何”奕瑾摇摇头,有些无奈的说道。
  • 人去玉楼空

    人去玉楼空

    某天,大成寺里,一个身穿鹅黄色衣服,面若出水芙蓉的女人。身后跟着一个庄严无比,神圣不可侵犯的男人。“喂,你就不能走快点吗?”女人抱怨道。“嗯嗯,我知道了。”那个男人没有想象中的怒火,反而格外的乖巧听话,竟然给别人萌生一种呆萌的感觉。李轻云冲着上官明熙做了一个鬼脸,转身就跑开了。上官明熙紧跟着她的脚步,在后面看着她玩闹的背影只是温柔的笑了笑。
  • 飘荡的一场梦

    飘荡的一场梦

    你我皆为过往的行人,生活在这场梦中。既在现实,也在梦中,每天的事情很多,糟心的事也很多,但是故事中剑枫,却可以在梦中自由穿梭。
  • 日常生活中的吐槽笔记

    日常生活中的吐槽笔记

    生活杂事,趣事,心中的不满与悲伤,对人生的理解与感触等。不喜勿喷,作者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