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991800000007

第7章 卷十一(十六则)(1)

将帅贪功

【原文】

以功名为心,贪军旅之寄,此自将帅习气,虽古来贤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敛者也。廉颇既老,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致困郭开之口,终不得召。汉武帝大击匈奴,李广数自请行,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卒有东道失军之罪。宣帝时,先零羌反,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曰:“亡逾于老臣者矣。”即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虽全师制胜,而祸及其子卬。光武时,五溪蛮夷畔,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用为将,果有壶头之厄。李靖为相,以足疾就第,会吐谷浑寇边,即往见房乔曰:“吾虽老,尚堪一行。”既平其国,而有高甑生诬罔之事,几于不免。太宗将伐辽,召入谓曰:“高丽未服,公亦有意乎?”对曰:“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郭子仪年八十余,犹为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不求退身,竟为德宗册罢。此诸公皆人杰也,犹不免此,况其下者乎!

【译文】

把功名放在心上,热心于寄身军队之中,这自然是将帅的习气,即使是古代以来贤明的卿大夫,也不能够知道适可而止和自我收敛。廉颇老了以后,还一顿饭吃一斗米、十斤肉,披铠甲上战马,来表示还可以被任用,致使困窘于郭开的谗言,最终仍不能被召用。汉武帝大举进击匈奴,李广屡次请求参战,皇上认为他老了,不同意,李广请求了很久才同意,最后却有贻误军机的罪过。汉宣帝时,先零羌反叛,赵充国七十多岁了,皇上认为他老了,派丙吉问他谁可以当将领,赵充国说:“没有谁能胜过我了。”于是奔驰到金城,献上方略图,后虽然大获全胜,但却使他的儿子赵印遭到灾祸。汉光武帝时,五溪的少数民族反叛,马援请求出征,光武帝悯恤他年老,没有同意。马援请求说:“我还能够披甲跨马。”光武帝让他试一试,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来表示可被任用。光武帝笑道:“这个老者真是勇健啊?”于是用他为将,果然在壶头山遭到厄运。李靖当过宰相,因为脚有毛病辞职,遇上吐谷浑进犯边疆,就去见房乔说:“我虽然老了,但还能出征一次。”于是平定了吐谷浑国,却有遭到高甑生诬陷欺骗的事,几乎不能幸免于死。唐太宗打算攻打辽东,召他进来对他说:“高丽还不臣服,您也有出征的意思吗?”他回答说:“现在我有病虽然衰弱,但陛下真的不嫌弃我的话,我的病就会好了。”皇帝怜悯他年龄老了,不同意。郭子仪八十多岁,还当着关内副元帅和朔方、河中节度使,不想辞职退居,最后被唐德宗下令册封爵位,免去军职。这些人都是人中英杰,还不能免于贪功求名,更何况不如他们的人呢?

汉二帝治盗

【原文】

汉武帝末年,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寖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此二事均为治盗,而武帝之严,不若光武之宽,其效可睹也。

【译文】

汉武帝未年,盗贼滋生蔓延,大的盗匪群多达数千人,小的也有几百人。皇上派使者穿上绣衣,拿着符节印信,派军队进行攻击,把大部分盗贼都斩首了,有时斩首达一万多人。汉武帝于是建立“沈命法”,法律规定:“盗匪团伙出现没有发觉,发觉了而没有捕获到规定的标准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及主管吏员都判死刑。这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唯恐不能捕获,违犯规定连累郡府,郡府也让他们不要上报。因此盗贼渐渐增多,上上下下却相互隐瞒,好躲避法令条文的制裁。汉光武帝时,盗贼团伙到处兴起。汉光武帝派遣使者下到各郡,听任盗贼们自己相互纠察揭发,五个人共同斩杀一人的,免除他们的罪行。官吏们即使停留拖延、回避不前、故意放纵盗贼的,也都不加追问,以擒过盗贼的成效论处。那些郡守、县令犯了管辖区域内有盗贼而不收容捕捉的罪过的,以及因为害怕软弱丢弃城池和职守的人,都不看作过失,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只有包庇隐藏盗贼的人才判罪。于是互相追捕,盗贼们都瓦解逃散。这两件事都是治理盗贼的,而汉武帝的严厉不如汉光武帝的宽缓,它们的效果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汉唐封禅

【原文】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从此群臣不敢复言。后二年,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感此文,乃诏梁松等案索《河》、《雒》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遂奏三十六事,于是求武帝元封故事,以三月行封禅礼。

唐太宗贞观五年,群臣以四夷咸服,表请封禅。诏不许。六年,复请。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颠,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已而欲从其请,魏郑公独以为不可,发六难以争之,至以谓崇虚名而受实害,会河南、北大水,遂寝。十年,复使房乔裁定其礼,将以十六年二月,有事于泰山,会星孛太微而罢。

予谓二帝皆不世出盛德之主,灼知封禅之非,形诸诏告,可谓著明。然不能几时,自为翻覆,光武惑于谶记,太宗好大喜名,以今观之,盖所以累善政耳。

【译文】

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年),刘秀乘车到东部巡视,众大臣进言说:“皇帝即位三十年了,应该到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光武帝下诏说“我即位三十年,老百姓怨气满腹。我欺骗谁?欺骗天吗!为什么要玷污来封禅泰山的七十二代帝王的记录呢!如果有郡县从远地派官员来祝寿,并以热烈的称誉作虚假的赞美,我一定判以剃发的刑罚,并让他去垦荒种田。”从这以后,大臣们不敢再说封禅的事了。过了两年,汉光武进行斋戒,在晚上读《河图会昌符》,书上说:“崇尚红色的刘姓皇帝第九代,应该到泰山盟会祭报天命。”汉光武帝对这段话有所感悟,就下令让梁松等查阅《河图》、《洛书》中说到第九代祭天地的文字,于是大臣们上报说有关的谶文有三十六条。于是推求汉武帝元封年间的封禅旧制,在三月举行祭天地的典礼。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大臣们认为四方各族都臣服于唐了,就上表请求皇上祭拜天地,皇上不同意。唐贞观六年,大臣又请求,皇上说:“你们都把祭拜天地的典礼看成是帝王的盛大的事情,我的想法却不是这样的。如果全国社会安定,家家富裕,人人丰足,即使不举行祭天典礼,又有什么妨碍呢?当年秦始皇举行过祭天地的典礼,而汉文帝没有举行过祭天地的典礼,后代难道会认为汉文帝没有秦始皇贤明吗?”再说敬奉上天只要清除尘土就可以祭拜了,为什么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筑起几尺高的土坛,这才可以表示对天地的崇敬诚心呢?”但事过不久他又想实行大臣们的请求,惟独魏征认为不可以,他发出六次责难来争辩,甚至说封禅泰山的大典只能是崇尚虚妄的名声而会造成实际的害处。又由于碰上黄河南北发生大水灾,这件事就停止了。贞观十年(636年),太宗又让房乔考虑决定这项典礼,将要在贞观十六年(642年)二月在泰山上举行,又碰上彗星冲犯太微垣而作罢。

我认为,这两个皇帝都是世上罕有的具有崇高威望的君主,他们清楚地知道封禅是不对的,并记录在诏令之中,可以说英明卓著。然而没有多长时间,自己又作出反复改变决定。汉光武帝是被谶语预言所迷惑,唐太宗则是喜好做大事,成大名。现在看来,封禅是拖累善政的实现的举动。

汉封禅记

【原文】

应劭《汉官仪》载马第伯《封禅仪记》,正纪建武东封事,每称天子为国家,其叙山势峭崄,登陟劳困之状极工,予喜诵之。其略云:“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谿谷,碌碌不可见丈尺。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纟亘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暗湿,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又云:“封毕,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道迫小,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欢,但欢石无相应和者,肠不能已,口不能默。明日,太医令问起居,国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迫前人,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国家不劳。’”又云:“东山名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凡记文之工悉如此,而未尝见称于昔贤,秦、吴、周三观,亦无曾用之者。今应劭书脱略,唯刘昭补注《东汉志》仅有之,亦非全篇也。

【译文】

应劭的《汉宫仪》载录的马第伯《封禅仪记》,记录的正是建武年间到东封泰山的事,每提到皇帝时就称作国家,文章叙述山势峻峭险要、登攀劳累困难的情状非常精细,我喜欢诵读。文章大致写道:“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常常因为道路险要陡峭,就下来牵马步行,一会儿走路、一会儿乘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抬头远望天关,好像从山谷底下仰看高峰一样。山的高耸,如同仰视飘浮的云彩;山的险峻,石壁深远,好似没有道路蹊径。远远地望见山上的人,很像腐朽的枯枝在行走,有的像是白色的石头,有的像是雪。长时间地看着他,白色的物体移动经过树木时,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散开来僵直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也幸好带着酒和肉干可吃,到处都有泉水可喝。于是又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我们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在那道路旁边,山的两侧,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山谷中的溪流,石块累累,不能看清它们的尺寸。又直着向上七里路,走的是那弯曲漫长的羊肠小路,名称叫做环道,常常有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的人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的人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就像画中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于是五六步就歇一次。休息时跌跌绊绊地双手支撑坐倒在地上,也不管坐在阴潮的湿土上,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文章又写道:“祭完上天以后,皇上命令众官员按顺序下山,皇上跟在后面。道路拥挤窄小,随从爬着斜上山坡,站起来举近火把,停下来时也连接不断。随从敲击大石头,石头的声音真是响亮,但却没有回声相应相和。饥肚鸣叫不止,嘴里也气喘。第二天,皇帝的医官询问皇上的身体状况,皇上说:‘昨天上山下山,想走就迫近前面的人,想休息就会被后边的人踩上,道路险峻危险。但我不劳累。”’文章还写道:“东面的山叫做日观,鸡一叫时,就看见太阳将要出来了,有三丈多长。从秦观那地方可以看到长安,从吴观那地方可以望见会稽,从周观那地方可以望见齐地。”这篇文章描述的细致,大致就是这样,却不见有先前的贤者称道它,秦、吴、周三观,也没有人曾经提到过。现在应劭的书有脱漏遗失,只有刘昭所补注的《东汉志》里还有这篇文章,但也不是全篇了。

杨虞卿

【原文】

刘禹锡有《寄毗陵杨给事》诗云:“曾主鱼书轻刺史,今朝自请左鱼来。青云直上无多地,却要斜飞取势回。”以其时考之,盖杨虞卿也。案唐文宗大和七年,以李德裕为相,与之论朋党事。时给事中杨虞卿、萧浣、中书舍人张元夫依附权要,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上闻而恶之,于是出虞卿为常州刺史,浣为郑州刺史,元夫为汝州刺史,皆李宗闵客也。它日上复言及朋党,宗闵曰:“臣素知之,故虞卿辈,臣皆不与美官。”德裕曰:“给事中、中书舍人非美官而何?”宗闵失色。然则虞卿之剌毗陵,乃为朝廷所逐耳,禹锡犹以为自请,诗人之言,渠可信哉!

【译文】

刘禹锡有《寄毗陵杨给事》诗,诗中说:“曾主鱼书轻刺史,今朝自请左鱼来。青云直上无多地,却要斜飞取势回。”根据写诗的时间考证,杨给事可能就是指杨虞卿。据考证,唐文宗在大和七年(833年),用李德裕当了宰相,跟他谈论朋党的事。当时给事中杨虞卿、萧浣,以及中书舍人张元夫依附权贵大臣,向上干扰执政官员。向下阻挠主管官吏。皇上听说后,很厌恶他们,于是把杨虞卿贬出京城去做常州刺史,萧浣做郑州刺史,张元夫做汝州刺史。这三个人都是李宗闵的门客。后来有一天,皇上又说到朋党,李宗闵说:“我向来很了解他们,因此像杨虞卿这些人,我都不给他们美官。”李德裕说:“给事中、中书舍人不是美官是什么?”李宗闵窘迫失色。这样的话,杨虞卿当毗陵刺史,应当是被朝廷放逐的,刘禹锡还说成是他自己请求,诗人的话难道可以相信吗?

屯蒙二卦

【原文】

《屯》、《蒙》二卦,皆二阳而四阴。《屯》以六二乘初九之刚,《蒙》以六三乘九二之刚。而《屯》之爻曰:“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蒙》之爻曰:“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其正邪不同如此者。盖《屯》二居中得正,不为初刚所诱,而上从九五,所以为贞。《蒙》三不中不正,见九二之阳,悦而下从之,而舍上九之正应,所以勿用。士之守身居世,而择所从所处,尚监兹哉!

【译文】

《屯》卦、《蒙》卦两卦的卦象,都是两个阳爻四个阴爻。《屯卦》的六二爻位在初九之上,呈阴柔凌驾阳刚之象;《蒙》卦的六三在九二之上,也呈阴柔凌乘阳刚之象。但是《屯》卦的爻辞说:“女子贞洁,不生育,十年才生育”;《蒙》卦的爻辞却说:“不要娶女子,她见到有钱的男子,就会失身”;这两卦的正直和奸邪是这样的不同。《屯》卦的二爻在下卦位里处在中间,因而得到正气,不受初交的阳刚诱惑,而且在上卦位里是九五,上下卦位阴阳都处在中间,相互呼应,这就是贞洁的道理。《蒙》卦的三爻不在卦体的正中,见到九二的阳刚之象,就喜悦地向下跟随着它,而舍弃了与上九的正当呼应,这就是不要娶的道理。士人守身处世,选择跟随的对象、处世的方法,应当借鉴于这些道理呀!

汉诽谤法

【原文】

同类推荐
  • 三国之第四帝国

    三国之第四帝国

    这里有你耳熟能详的人物。也有你曾经忽略过的好汉。有经典的战役。也有不经典却很重要的战争。公元189年,永汉元年,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董卓从此控制了朝廷.自此天下大乱。所谓乱世出英雄,且看李腾在这乱世之中如何斩将夺城,建立丰功伟业,成为一代帝王。
  • 玄朝纪事

    玄朝纪事

    一个人的天下浪荡之旅,江湖、皇族、道门、儒家,吾所求者,小舟泛五湖,沧海寄余生。自由而已。
  • 我本状元及第

    我本状元及第

    我八岁过县试,十岁过府试,十四岁举子,当年考上状元时,也不过才十八岁,以我的资历,别说教你们过府试,就是教你们当个进士也绰绰有余了。“私教?没问题,半个时辰一百两,概不还价。”
  • 红颜情仇

    红颜情仇

    末日来临,他幸运又或不幸的回到了东汉末年,命运的巧合,那些命运坎坷的女子不断出现在他生命里,他那卑微的怜悯心,该怎么拯救那些人比花娇,命却比纸薄的乱世红颜,改变她们千古不变的悲剧宿命呢?夹杂在她们的爱、恨、情、仇中,他又该如何抉择?用柔情化解仇恨?还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血溅三千里,为她们报仇雪恨呢?
  • 晋廷

    晋廷

    凡日月所照皆为晋土,凡江河所往皆为晋水。普天之下,唯晋独尊。
热门推荐
  • 终湮之墓

    终湮之墓

    我天赋不算天才,但我自通万物。领悟万道。大千奇宝,我有着无数,有青龙助力甚比仙宝。我是死神的代言人,我代死神收割生命,杀尽坏邪之人。杀尽我前进路上的了物,只要阻我者必死。我就是你们生命的最后,我就是坟墓。我以杀成仙,以意成神。哈哈。。。
  • 斗罗之武魂三生

    斗罗之武魂三生

    他姓道,叫不明。他的武魂——三个!他第一个魂环——红色——十万年!(特此说明一下:因为这本书的故事是发生在斗罗大陆唐三时代之前的故事,所以有些设定与你们想的不一致。例如,圣魂村不叫圣魂村,魂兽森林不是天斗帝国圈养魂兽的地方,魂师与魂兽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请稍安勿躁。这本书写的就是环境慢慢改变,逐渐变成斗罗大陆Ⅰ的过程)
  • 尸解图

    尸解图

    西京城突现帽妖,其形如盖,嗜血伤人,猖狂作案,人心惶惶。她是西京知府王嗣宗之女王溪亭,自幼生在衙门,精通骑马舞剑,师从各派,性格刚硬,天性聪颖,不听天命,只听真相。帽妖一事惊动朝野,侍御史吕言奉命协助办案,故事由此展开。侍御史之子吕珂,西京仵作何月,助手叶溟,京师少侠张远辰,京师第一仵作石真……这些人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故事发生在宋真宗天禧年间,这个时期的北宋,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呢?(本文根据北宋历史背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杜撰,如有违背之处,还请各位见谅。)
  • 弃氓

    弃氓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虽爱你如骨,然若被弃之,愿剔骨伤心,不愿狼藉满地,哀跪求生。弃氓,弃无情之人,弃负心之人,只求再得一知心人。良辰美酒,笑谈月下。
  • 绝世倾城小王妃

    绝世倾城小王妃

    慕雪歌盗个慕,穿个越,架个空,有那么难吗?魂穿的人长得还丑还废材,慕雪歌真心的倒霉。斗心机婊,闹黎王府,蹲地牢,恶作剧,美男乖乖送上门。哈哈哈哈哈哈~~
  • 死神降临:冷酷魔妃

    死神降临:冷酷魔妃

    死神是世间第一个神灵,无聊让她沉睡,当她再次醒来世界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 网游之堕落人生

    网游之堕落人生

    征战江湖驻地内,当征战江湖看到死亡骑士盟的降级,高兴得差点脑溢血。城门外原本意气风发的Denver,却‘嗷’的一声晕倒了。而Denver的同盟突然看到死亡骑士联盟降级,都惶惶不知所措。这边联盟升级并没结束,刘彦那边也同样如火如荼的进行。战术不变,最实用的战术就是好战术,势如破竹的攻进联盟内,接过不变太子盟降级……
  • 创世临仙传

    创世临仙传

    修行者无论最后修仙还是入魔,都会在临仙三界过渡。人生朝看青丝暮成雪,有几人真正看到过沧海变桑田,众生只不过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而正是这些芸芸众生在这临仙三界里演绎一段善恶情仇的传奇故事。
  • 都市丽人生存报告

    都市丽人生存报告

    在一座偌大的城市中,两座冰山相撞,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
  • 前厅运行与管理

    前厅运行与管理

    本书通过尽可能少的理论和文字,结合学习者的需要推导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阐述了目前酒店前厅各岗位工作在做的内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对前厅的概述,酒店产品,房型、房价、房态,预订,前台(含入住、销售、退房、外币兑换、问询与出留言),行李服务,总机,商务中心,投诉处理,前厅管理共十四个方面。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不熟悉酒店实际工作的高职学生和有志于从事酒店前厅工作的人知道前厅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学会操作且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为实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书适合用作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及旅游管理类专业前厅课程的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