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166000000021

第21章 战略(10)

如果麦克唐纳能够很好地执行交给他的任务,并且拿破仑又能充分利用他在徳累斯顿的胜利成果,那么有一个看法肯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同:拿破仑的作战计划一定会取得非常辉煌的胜利,这主要是基于他的行动计划的基础是内战略线和内战略阵地,采用的是双向心半径形式的作战线。如果你对他的1796年的意大利战局和1814年的法国战局有详细的研究,那就一定可以判断出他的计划会获得很大的战果。

根据拿破仑在萨克森作战的遭遇来对中央作战线进行评价,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为了对此进行证明,还必须补充一个重要的情况:他的作战正面的右翼和后方,都因为受到波西米亚边境的地形而被包围。这实属少见!不过,我们决不能将具有这类缺点的中心位置跟没有缺点的中心位置同等看待。当拿破仑在意大利、波兰、普鲁士和法国境内采用这一个体系的时候,他是不会让敌人有机会从翼侧和后方来突袭自己的部队的。虽然在1807年奥地利能从远处对他造成威胁,不过当时的奥地利已经跟他保持了和睦的关系,并且已经被解除了武装。

在对一种作战体系进行判断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大前提,即交战双方的利弊条件应当一样,但是1813年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双方部队的情况上,都不一样。我们虽然可以不具体论述这一事实,但是它可以证明对我进行严厉批评的人是多么的轻率。当时拿破仑虽然运用了这些原理,但是都是最基础的、最简单的态度,以致不仅没有像过去那样认真研究战斗,反而变得更加轻率。那些严厉批评我的人却引证拿破仑部将在卡茨巴赫和登涅维茨的这些失败战例作为推翻这个基本原理的依据,这不是非常荒谬吗?事实上,如果一支军队将自己的全部力量向其他地点投递,自己受到了削弱,结果犯错了,对监视军的作用不满足,而是硬要进行致命的斗争,那这种自我吹嘘中心位置体系又会有什么优越性呢?按照这种逻辑,正确运用原理的有可能变成敌人,而不是采取内线作战的部队。除此以外,继莱比锡会战之后的会战很快证实了这些有争议的原理的正确性。拿破仑在香槟的防御战,从布里安会战至巴黎会战,都完全可以证明集中主力于中心作战线这一原理的正确性。

这两次著名会战的经验可以表明,出现了一个战略问题是用那些以理论为基础的简单论点难以解决的。据此可以说明,当军队拥有非常强大的兵力时,内线作战的体系就相应地失去了它的优越性。我深信,就算是最伟大的行动,也会因为想要保障他的胜利而进行规模巨大的准备工作而遭遇失败,对这一问题,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深信如果一支十万人的部队占领了一个中心位置,与各自拥有三万至三万五千人的三支孤立部队进行作战,就一定会比一支四十万人的部队与各自拥有十三万五千人的三支部队作战,更有将敌人各个击破的把握。其主要理由如下:

(1)如果仔细加以注意,我们会发现要想在会战日同时将如此多的军队投入战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一支十三至十四万人的部队,可以更加容易地与兵力上更为强大的敌军进行对抗。

(2)如果这支部队被逐出了战场,那它至少还拥有十万人的兵力,足以保障自身有秩序地撤退,这样做可以避免出现过大的损失,并方便与另外两支辅助部队中的一支进行会合。

(3)人数多达四十万人的那支军队,虽然居于中心位置,但是它所需要的给养、弹药、马匹和其他一切物质器材都要相应地增加。这便会导致部队的机动性大大降低,使其难以由战区的这一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更不用提那些天然环境的限制,如此众多的部队的给养很难由这个地区获得保障。

(4)最后,显而易见,如果军队居于中心位置,其用以针对敌军两个外线作战的两支部队都各自需要有八至九万人,这是因为它们接到的命令是各自对十三万五千敌军的行动进行迟滞。如果监视军的指挥官十分愚蠢且十分好战,那么就有可能遭遇失败,而这样的结果所导致的危害将远远超过主力部队所取得的胜利。

虽然我们面对了这些疑问和不太充分的理由,但是如果是我来指挥军队,一旦面临我在上文中提出的最有利的时机,我一定会让我的军队占领内线位罝,这是毫不动摇的;但是,如果出现了任何其他情况,我会根据上述原理命令军队指向敌军作战正面的一翼,然后任凭敌军按照与此相反的原理行动。这已由欧根·萨瓦、马尔波罗、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的战争实例证实了我的信念,我坚信这些信念一定能够实现。

这是因为,我要开始对看似是无比正确的原理进行辩护,在此,我要利用这个机会来回答那些虽然闻名遐迩,却十分狂热和不公正的作家向我提出的那些根本毫无根据的异议。

首先,我要对巴伐利亚上校克西兰德的意见进行回答。这位作家在他自己编写的《战略教程》中,经常会将我认为是基础的原理进行错误地解释。诚然,他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但是他在最新出版的一本小册子里和一个期刊上承认,他之前对我的著作的评价是不公正的和具有讽刺意味的。早在发表我的答复之前,他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这些言论并没有妨碍他在第二版中重复他对我的攻击。

他的认错是如此真诚,让我认为没有必要再一次重复我对这一问题的意见。可是,因为他的著作会披着真正科学传统的外衣去诱惑读者,所以为了保证战争艺术的利益,我还是应该发表意见,以反驳他对我的指责:他如此指责我,说我曾经费尽心机将一套离心体系拼凑出来,可是最后又回到了向心体系。

在这里,我重申:完全不存在这种矛盾,把它加在我身上的言行是轻率的,在我看来至少是不合乎逻辑的。过去,我从来不曾绝对主张过一种向心的作战体系,抑或是离心的作战体系。我全部的著作,目的都是为了证明,战略原理永远是不会改变的,同时为了进一步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作战,如果想要符合艺术地取胜,就一定要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所以,不管是离心的作战还是向心的作战,其结果可能非常好,也可能非常坏,而上述的结果完全要依据当时敌我双方所处的情况而定。比如说,如果主力从中心位置转移出来,准备沿着分散的方向行动,以便对两支采取外线作战的敌军加以分割并各个歼灭时,我军就比较适合采取离心体系作战的方式。1767年,腓特烈就曾经采取过这种机动,从而于战局最后在罗斯巴赫和莱顿(利萨)取得了非常辉煌的胜利。而拿破仑所有的作战绝大多数采取了这种体系,精确计算行程是他最喜欢的机动,他十分善于将人数众多的主力部队集中在中心位置,这样做就使部队在突破或迂回敌人的战略正面后,采取离心方向分兵对敌人实施追击。分割被击败的敌军就是这种机动的目的。

与此相反,向心作战体系也有其优点,不过却要在下面两种情况下:a.作战的目的是企图在敌人到达之前,把我军已经分散的几部,先行集中于某点;b.我军可以分兵两路,以同一点为进攻目标,同时在外在环境特别有利的情况下,不会被更集中的敌军察觉并各个击破。

但是人们还是可以就此提出一套与此相反的体系,当然,其结果也将完全相反。由此我们便可以确信,原理绝对是不可违反的,但是原理也不能与作战体系互相混淆。实际上,在上述两种如此有利的情况下,采取向心作战,会取得胜利,但是如果敌我双方所处相互位置完全不同,如果还是采取这种向心作战,反而会带来坏处。举个例子,如果我方有两支军队,同时从相距很远的两点向敌人做向心运动,当时敌人的兵力正处于内线,

彼此间的距离又很近,那么这一运动的结果可能是敌人先于我方会合,这样就导致我方两支军队的机动必将遭受失败。1796年,莫罗和茹尔当在对卡尔大公的作战中,这种情况就曾经发生过。甚至当从一点出发,或从比杜塞尔多夫与斯特拉斯堡之间的距离近得多的两个点出发,都有遭遇这种危险的可能。维尔姆泽和克瓦斯达诺维奇的向心运动的纵队,曾经试图沿加尔达湖两岸向明乔河运动,这样做导致了怎样的结果呢?难道由于拿破仑和格鲁希向布鲁塞尔的运动所造成的大祸已经被他们遗忘了吗?他们两支部队由桑布莱夫出发,向该城做向心运动,前者途经卡特尔布拉,后者途经瓦夫勒;而布吕歇尔和威灵顿就在战略内线作战,因此比他们更早地集中。结果,滑铁卢一役遭到了惨败。这个例子向全世界证明,如果违反了战争原理,必然会遭到惩罚。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任何作战体系,它之所以很好,那是因为它符合战争原理。我从来没有说过这些原理是由我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其实它们永远都是存在的公理,这些公理已经被恺撒、西庇阿和古罗马执政官尼禄和马尔波罗及欧根·萨瓦等一样地(如果不说是更好地)应用了。但是,我坚信我是第一个在一本书中证明了这些原理存在的人,并且指出了应用这些原理的一切主要好处,并从证明中引出了具体应用这些原理的原则。只要是那些在军事问题上的有识之士,一定都会理解这些原则并且遵守它们的。一种教条的形式,对于教授们来说,或许更为适用,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是,如果对象是青年军官,那我就有理由怀疑了,这种教条形式能否像《论大规模军事行动》中所采用的历史形式那样能够清楚,简单,易懂,并且富有教育意义。

那些批评我的人,对我采用的“作战线”这个概念进行了指责,他们并且得出结论说,河流才是真正的作战线。这种论断是非常奇怪的,因为没有人会相信,多瑙河和莱茵河是军队可以在上面行动的作战线,这些河流顶多也就能够作为补给线,用于缓和运输,如果要勇于防御和机动,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最髙统帅能创造奇迹,他的军队能够在水上行走。或许我的批评者会狡辩说,他所说的是谷地,并不是河流本身。那我就必须指出,河流和谷地完全是不同的两种概念,谷地也是面,一定不能看成是线。

因此,无论是从地理含义来看,还是从教学法理论而言,这样的定义

都是非常不确切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容忍这种说法,我们就会看到,这条可以用作一支军队作战线的河流应该始终顺着这支部队运动的方向流去。不过事实并非如此,甚至是相反。大部分河流如果作为防线还是比较有利,但是作为作战线就不一样了。莱茵河不论对法国或德国来说,都算得上是一个障碍。多瑙河对土耳其和俄国是个障碍,而西班牙的障碍是埃布罗河,意大利进攻法国的障碍是罗讷河,易北河、奥得河和维斯瓦河,对从西向东或由东向西运动的军队来说,则是一个障碍。

提到道路,它的说法也不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不能够说,通过施瓦本的一百条道路就是一百条作战线。毫无疑问,如果没有道路,就不会有作战线,但是道路本身并不能够成为作战线。

我对这一点说得可能有些多了,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战略运动的基石。读者们可以对我的观点就行论战,并且发表意见。至于我,从内心里是真诚地想促进科学进步。此外,我还想要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已经对此做出了贡献,但这绝不是因为我自尊心的缘故。

战略线

我们在中,曾经提到过主要功能不同于作战线的机动的战略线。给战略线下个定义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有很多军人常常将战略线和作战线张冠李戴。

在中我们讲到,战略线一般有好几种。在这里我们不对由于其所处位置和国家地理形势关系而属于一般性重要战略线以及永久性重要战略线多做研究,如多瑙河和马斯河之线,以及阿尔卑斯山脉和巴尔干山脉。之所以将它们略讲,是因为它们包含在之前讲过的战争区的决定点和防线的范围;从自然地理角度去看,这些完全是研究欧洲军事地理范围应该处理的课题;再者,如此大范围的地理讲解,也没办法在这个领域做出了经典范例的卡尔大公对南德意志的细致讲解完全一致。

“战略线”也代表所有由某一要点至另一要点之间的、所有最短的和最有利于我方的交通线,以及连通我军的战略正面和所有各目标点的交通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大量的这种交通线交错于整个战争区内。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路线,仅仅是其中至少在某一时机为我军执行某种任务时所必须使用的路线。因此,在为整个战局而设计的中心作战线同战略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战略线是不固定的,是像军队的作战行动一样随战局而动的。

最后,除物质战略线和地区战略线之外,我们之前讲过,还有一种在配置和选择方面包含上述两种战略线特征的战略线。这种战略线能够影响各种不同类型的行动的制定,因此被称为机动战略线。

同类推荐
  • 新四军令人称奇的十大战役

    新四军令人称奇的十大战役

    多位军事专家鼎力推荐,真实再现我军历史王牌战役。众多战役资料首次公,翔实准确的战争纪实,军事专家的全面分析,大量权威的作战地图,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
  • 代言人

    代言人

    天黑了,大雨还在下着。从教室出来的时候,走廊里已经没有一个人了!Dingo那个混小子不是说要给我送雨伞的嘛,怎么还不来?我掏出手机,惨啊,没电了!算了,多等一会吧。我可不是什么统招生呦,成绩不好没考上大学,只能参加自考,混个文凭呗。唉,中国的教育体制害人非浅呀,教育部的那些蛀虫,每年钱贪得倒不少,投资却比不上邻国蒙古,真他妈的,实在不是小弟愚鲁,只怪这种教育方式提不起我对学习的一点兴趣。烟都抽三根了,这雨怎么还不见停,送伞的人也不见来。我又点上一根烟,深深的吸了一口。雨丝在灯光照射下一闪一闪的。老妈也是在这么一个下着雨的晚上因为我没考……
  • 火炮科技知识(下)(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

    火炮科技知识(下)(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

    弹药火炮是基础的武器种类,我们学习弹药火炮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学得武器的有关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基础军事素质,也可以增强我们基本的军事科学知识。在成员众多的火炮大家族中,榴弹炮有特殊的地位。榴弹炮的初速比较小,射角比较大,最大可达75°左右。弹丸飞到目标区的落角也比较大,有较好的爆破和杀伤效果。
  • 极限特种1王

    极限特种1王

    ???????“在你准备开枪射击之前,是否能命中十环,只取决于你对这颗子弹所赋予的那种不受任何干涉般的——稳!”——陈伟军“穿一次猎人迷彩,就要面对一次死神的审判!因为这是作为猎人的资本!”——赵军“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就做一个能打败将军的超级士兵!”——徐晓闫“想要学会打架,就先学会挨打!真正强大的人,是能够把所有经历的事,都能看做成一种好处!”——李小虎“学习,要么学到力所能及!要么学到无人能及!再要么就不学!因为你没有必要为一个学不明白的知识而浪费精力!”——张震源
  • 赤地1940

    赤地1940

    被人民解放军枪毙的大地主徐子谦穿越到9年前自己娶二房姨太太的那个晚上,他痛定思痛,决定一生只取一个老婆,誓死不当汉奸卖国贼。然而自己不想娶姨太太,可现实却逼着他娶了一大堆姨太太,漂亮淳朴的村姑,性格热辣的女特工,美丽温婉的女大学生,活泼可爱的女护士……这是一个大地主铲除汉奸,智斗卖国贼,扛枪杀鬼子的抗日故事。“赤地千里,鲜血浇筑,寸土不让,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徐某人拍案而起。“谨以此书致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誓死保卫家园的前辈先烈”
热门推荐
  • 问仙为生

    问仙为生

    “双子垂寞,仙门当开。”这是仙谕。千年未曾寻得的仙路有了迹象,这片大陆风起云涌。人魔之势,鼎足而立。半隐三族,暗流涌动。“千年双子,莫非光暗。”这是大陆流传的后半句。余恍本是普通人族,因缘际会,得悟光明。这是幸运,也是挑战。老而不死是为贼,余恍在知己,兄弟,家人甚至宿敌的帮助下,一路腥风血雨,直至斩杀那遥不可及。踏入仙门的刹那,蓦然回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生存。
  • 平义传

    平义传

    一个资质平平,且出身平凡的农村小子,一次上山砍柴,在返回之时,偶得机遇,从此人仙两隔!
  • 一世倾城,妖娆皇后

    一世倾城,妖娆皇后

    诺大的婚房空荡荡的,一片嫣红单薄级,床边有一个人,一身赤司红的嫁衣是绯霞轩的第一绣娘所制,精致的苏绣盖头点缀数颗鲛人泪,盖头下一座凤冠。一抹明黄踉踉跄跄进入……
  • 鹿鸣之什

    鹿鸣之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日来临之无名者逆袭

    末日来临之无名者逆袭

    沦丧末世,人性尽无,叶宇陈晨,被迫入营,卑微苟活,被人践踏,终喂丧尸,将死之刻,忽然重生,回溯时光,重生大吉,心怀大志,势要报仇!
  • 专属影后

    专属影后

    什么?这个男人居然是那个中外闻名的君氏集团的当家?晴暖掂量了一下自己的份量,决定趁早躲得远远的……可是……晴暖亮晶晶的眼睛眨巴眨巴:君少,我就是个小演员而已,你为什么不放过我?男人笑的儒雅:我想,养个影后在后院也不错……
  • 娘子,你就从了为夫吧

    娘子,你就从了为夫吧

    林谨尘,风佑国的宰相之子,江湖上无人不称颂的俊朗少年。苏愔兮,江湖人称“苏女侠”,武林盟主掌心的宝贝,最无奈却又是最心疼的女儿。当一次女侠英雄救美男,美男以身相许时,女侠却说要行走于江湖之间。且看美男以腹黑、温柔一步步的诱拐女侠回家,娘子,你就从了为夫吧!
  • 忍界之将行

    忍界之将行

    火之国北境贫苦蛮荒,向来是被称为不堪教化的蛮子才会待的地方。来自北地的少年便想问问,这是什么个道理。所以,他提刀向南,天下无双。
  • 勿惹腹黑女王

    勿惹腹黑女王

    NO,NO,NO,她沐依璃可不是那种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公主,从小就被爹地的爹地无情的送到英国,那该死的哥哥也不为她求情,笑个毛线,哈哈,这么多年,虽说每年都飞过来看我,但看本公主这次华丽丽的回归,嘿嘿,接招吧,沐以澈。[勿惹腹黑女王]
  •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一书中所收的这些散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面貌。作家以他准确细腻、酣畅淋漓的笔触,深情地描写了首都莫斯科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面貌。布尔加科夫是一位捕捉心理表现和细微心理变化的大师,他的这一特点在本书所收早期散文著作中即已显露无遗。他深刻而犀利地剖析了时代人物的繁复心态,他们的追求、欢乐和苦恼,使读者在深入到形形色色人们内心世界去漫游的同时,对那个众说纷纭的时代有了更丰富的感性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