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388300000010

第10章 漫漫夔门路(1)

一、艰难的抉择

投石问路

1999年8月12日,重庆酷热难耐。

傍晚8点,菜园坝火车站,人声鼎沸。

重庆库区4个县的864名移民已在候车室排好队,准备登上前往新疆的移民专列。每一个移民胸前都挂着一块牌,上面写着姓名、性别、迁出地的地址和迁入地“新疆建设兵团某师某团某营某连”的地址。

市长、秘书长、移民局长等政府要员都到站台为移民送行。但令人奇怪的是,如此“高规格”的送行,却没有安排鲜花、彩旗和欢送的人群,也没有多少新闻记者前来捧场,只有火车吭哧、吭哧的沉重喘息,给这趟移民专列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我汗流浃背地穿行在人群中,忙着拍照片。很快,我的镜头对准了一家移民,户主叫黄承奎,34岁,一家5口人。他最小的女儿胸前挂的牌上写着姓名:黄亚林;年龄:5个月。这一家子来自夔门康乐镇上坝村3社。

按官方统一口径的表述:这864名三峡移民是前往新疆“劳务合作,过渡移民”。而我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大规模组织三峡移民迁往外省的一次“投石问路”行动。

候车室有不少细心的旅客,他们也发现了与“外出务工”不相符的重要细节:务工不可能带着古稀、耄耋老人和孩子同行。

移民队伍中就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孩,母亲用一个挂篮把孩子挂在胸前排队候车,母亲的胸牌系在脖子上,婴儿的胸牌就系在挂篮上。由于天气闷热,年轻的母亲额前的汗水如珠子般往下掉,她一边擦着汗,一边用手给婴儿扇着微细的风……移民干部蒋为中对我说:“婴儿出生不到两个月,全家都要走,她不可能一个人留在库区,这可是一幅移民舍小家、为大家,令人感佩不已的图像啊!”

市长、移民局长把移民专列护送团团长郭晓峰、副团长陈刚等人叫到面前,一再叮嘱旅途中的注意事项。在移民陆续上车时,我和护送移民进疆的移民干部付远全、冯志华、李银国、曾道平、夏涛、杨盛金、赵德斌等人一一告别。由于我不能随移民专列到新疆,我就请他们做好日记,回来给我讲“移民旅途中的故事”,当然也说了“一路平安”之类的祝福语。

21点15分,火车鸣响启程的汽笛,这批来自开县(154人)、忠县(226人)、云阳(324人)、奉节(160人)四个县的864名移民启程前往新疆。

送别的人挥挥手,移民泪湿站台……移民乘了一天的船到重庆,转乘专列经过4天4夜的旅程,于8月16日18点53分进入乌鲁木齐站,然后又分乘汽车、火车分赴新疆建设兵团下属的各个连队。这批移民在新疆主要从事摘棉花及其他零活。这一次“投石问路”行动,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还是一石击破水中天,打开一个移民搬迁的突破口?是成功还是失败,谁的心中也没底。

这864名移民到底是到新疆临时打工?还是永久定居?当时社会各界、中外传媒均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果然,移民专列还没到达新疆,各种报道就出现在报刊、电视和各大网站上。让移民走出夔门,在世界上都是极为敏感、复杂的话题。

政府组织这批移民到新疆打工、摘棉花、干零活的真实愿景又是什么呢?事情还得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说起……当三峡库区就近后靠安置移民全面启动之后,紧迫感触动了重庆库区开县的农村移民。他们在确认漫漫江水将永远吞噬他们的房屋和土地之后,就开始掂量自己的生存之道,琢磨着为自己找一块新的栖息之地。

三峡水库移民分散在水库两侧约2000公里长的狭长地带内,涉及19个县(市)的331个乡,淹没35万亩耕地和7万亩柑橘。三峡的土地淹了,可外出打工的移民发现,库区之外却有不少土地荒芜、闲置着,他们看着既心痛又眼馋,于是就试探着联系县外、省外的亲朋好友。当地政府认为土地长期撂荒也不是办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同意移民迁到“耕者有其地”的地方定居了下来。

这种由移民个体自作主张、自己联系定居点的迁移方式,叫自主外迁。这是由三峡移民创造的、政府后来肯定的、一个也将载入三峡移民史的特殊词汇。

库区自主外迁的移民从一个到几个,从一家到几家,一天天增多起来。几乎同时,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的移民,也和开县的移民一样,“悄悄地”进行着自主外迁,并逐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三峡移民开始噙着眼泪走西口、闯关东、下湖北……三峡工程上马,大量土地被淹,峡江人口环境容量成为中外关注的一大焦点。管理层也在不停地思考:百万移民是全部就地、就近安顿下来?还是走出夔门寻求新的安置模式?

从1985年移民试点到1998年以前,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方式基本上是就地后靠。三峡工程库区113万移民,按当时国家制定的三峡移民政策,60多万城市和城镇移民全部在新城市和新城镇安置,40多万农村移民主要采用“以土为本”的办法,通过开垦荒山荒坡、调整原有土地、改造贫瘠坡地等手段,将移民后靠安置。

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这40多万农村移民一人开垦一亩地,就要新开40多万亩荒山,这大片土地又从何而来?

曾经,在对待移民是否外迁问题上,库区管理层一直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难以启齿。

就因为几十年来,水库移民外迁的教训举不胜举,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修的众多水库来看:移民外迁之日,就是移民返迁的开始,几乎所有的水库无一例外。水库移民成规模返迁回老家,是中国水库移民从没有走出来的一大怪圈,其风险性更是难以估量。三峡库区各个管理层都相当清楚,当初之所以让移民全部就地后靠安置,就是担心移民形成返迁大潮。三峡库区政府机关、移民部门的办公桌上,都放有中国水库移民外迁方面的资料,不管是公开的和不宜公开的各种书籍、材料、通报和水库移民方面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一位移民干部直言不讳地说:“在水库移民问题上,很多时候的经验全是他妈的无稽之谈,相反,很多教训才对三峡移民工作有用。”

每当我读到水库移民返迁的一部部“辛酸史”,心中都像塞进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丹江口水库移民返迁共计10万人次,占41万移民的26%左右。移民返迁主要有五次大的高潮。第一次发生在1959年至1960年期间,库区河南淅川县向青海省移民2.2万人,结果到1961年底返迁1.5万人。第二次发生在1968年,湖北省荆门县的河南淅川移民与荆门老居民发生武斗,导致1万余人返迁。这些返迁移民是1966年、1967年分两批迁入荆门的2.5万移民中的一部分。第三次发生在1969年至1970年间,宜城、襄阳、沔阳、随州、嘉鱼、京山的丹江口水库移民又有约2万余人返迁。1973年、1981年先后又发生第四、第五次移民返迁,每次返迁人数均超过4000人。

三门峡水库迁移移民41万人,发生规模较大的移民返迁活动,前后算下来就达17次之多。其中一大原因是水库设计的水位线下调,原计划淹没的土地大部分没被淹没,移民要求返迁态度强硬,写下了黄河移民大返迁的一部艰辛历史。后来经国家批准,库区驻军和农场职工退还30万亩土地,安置返迁移民15万人。

新安江水库移民涉及安徽省歙县、浙江省淳安县、建安县,共移民30.9万人。移民从1958年全面搬迁,但是不久就出现返迁,仅1960年就有2000多人返迁。1961年到1964年又有6000多人返迁。几年后就有2万余人回流库区。另外,从1961年到1970年间,又有8万多人从浙江的安置地重新迁到江西抚州、九江、吉安3个地区的16个县及安徽省的一些县中重新安置;也有少部分移民重新迁入浙江其他地方安置。

山东平湖水库产生移民27万多人,省内安置15万余人,东北三省安置11万人左右,还有1.3万人投亲靠友,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但从1963年开始,移民陆续返迁。到1973年,总计有20多万人返回库区,返迁率高达80%。

河南陆浑水库是20世纪60年代在黄河支流伊河上修建的大型水库,该水库移民4万多人,先后经历了三次搬迁安置,每次搬迁后都有返迁。1960年水库兴建时,移民迁移安置采取不打乱生产队建制的方式,生产队集体层层上靠库区周边附近的社队,结果至1961年底移民几乎全部返回库区。1962年5月,洛阳决定对返库移民进行第二次迁移安置,仍采用集体层层上靠的办法安置,结果大部分移民又陆续第二次返回库区定居。1973年7月,洛阳不得不决定进行第三次移民,迁移安置方式有:就地后靠,嵩县县内近迁,外迁到偃师、伊川、汝州、汝阳4县(市)安置区进行分户插队安置。也许是事不过三吧,第三次安置效果较好,但是仍有部分移民滞留库区。

从以上几个水库的移民情况来看,移民外迁是“轰轰烈烈”开始,但最后仍以大部分移民返回库区而告终。在这么多充满血泪的历史教训面前,谁不对移民外迁畏惧三分?因此,10多年来,三峡水库移民是就地后靠安置,还是外迁安置?

上上下下属于“争论无果”的迷茫状态。

但是,三峡移民的现实状况,还是把这一谁都不愿碰的超级难题推到了库区各级政府面前。

湖北库区秭归县县委书记汪元良算了一笔账,全县43万人,有50多万亩土地,包括海拔2000米以下的所有土地。如果世居江边的4万多农村移民全部就地后靠安置,“两个人吃一个人的饭”,人均只有2分地,海拔超过600米的地方,移民说什么也不愿去。加之秭归地处峡谷深处,山高坡陡,行路困难,移民即便是去了也难以生存。

县委、县政府对大批无地安置的移民忧心如焚!

农民无地不农,无地不安,无地不稳!不管是古时候陈胜、吴广和李自成、张献忠的揭竿而起,还是现代打土豪、分田地,无数血与火的历史证明,农民失去土地、无法生存,往往是引发社会动荡和剧变的前奏。农民几千年的血泪史换来了一个朴素真理:土地,不仅仅是教科书上说的生产资料,还是农民的立身之本,是农民的命根子。

汪元良找到宜昌市市委书记罗清泉(现任湖北省长)诉苦:秭归县无论如何也无法安置自己县里的移民,移民必须外迁。罗清泉当即拍板,就在宜昌市所辖的14个县(市)安顿秭归的移民。

于是,经过精心的谋划,1995年4月20日,秭归县香溪镇官坪村移民开始了迁出县安置的历程……巴东县有10268名需要生产安置的农村移民,但大量土地被淹之后,竟有3353名移民根本无土地安置。没有土地,还叫农民吗?

农村移民没有土地,就会变成一群“无业游民”。历史是一面镜子,三峡农村移民没有土地,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干出来?巴东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制订出一份“不敢公开”的计划,提出了对3353名农村移民的“消化”办法,就是让移民出县不出省,外迁安置1500人,投亲靠友1853人。当时高层的三峡移民政策倡导就近、就地、后靠安置,这份在省内大规模迁移三峡移民计划也处于一种“地下状态”。

有了秭归移民率先迁出县安置的先例,管理层也没过问,湖北省又“悄悄”批准了巴东县的这份“悄悄”的计划。

湖北省认为这样做也有充分的道理。因为,三峡移民管理运行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分省(市)负责,县为基础”,自己省内的移民自己负责安置。把巴东的三峡移民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安置,还是在本省之内,符合“分省负责”的要求。

“各自打扫门前雪”,也是一种责任制。这种既可以叫外迁,又可以不叫外迁的做法,也是严峻的现实给逼迫出来的。湖北人的聪明,“九头鸟”的智慧,又一次在政策框架下机智地展示了出来。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麻雀飞过也留有影子。不论是移民发明的自主外迁和地方政府“悄悄的行动”,还是惊动了管理层。不过,这一次管理层并没有像很多人预想的那样“大动肝火”,也没有缄默不语,而是决定因势利导,摸着石头过河。具体方式就是以“劳务输出”的形式,组织三峡移民到海南、新疆、黑龙江、山东等地打工。

政府的真实意图是:如果移民经过一段时期打工,习惯了当地的生活,最后愿意留下来定居,则由当地政府提供各种便利,库区政府就拨给移民补偿资金,这部分移民也就可以“销号”了。

重庆组织864名移民举家迁到新疆务工,由于是“投石问路”,还是显得比较谨慎。为让到新疆的这批移民有一个逐步适应期,他们在三峡老家的房子不拆除,移民承包的土地也不划转给别人。

试点的一大特点就是:期望成功,也允许失败。

200多位多巫山农村移民,在政府组织下到海南国营农场打工割橡胶……开县政府也组织了200多位移民到黑龙江打工,主要方式是在黑油油的土地上种粮……但是,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移民在生活习惯、劳动方式、生产技能等方面很快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几个月后,移民就不再愿意“务工”,开始举家迁回库区。

同类推荐
  • 等一个人的时光

    等一个人的时光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等一个人的时光》精选哲思创刊十年来最走心的情深故事,慰藉所有在等待中孤独的人。等待是孤独的,任何人也无法触碰,任你烦躁,任你恼怒,却依然无法决绝地离开,只为心中那个无法磨灭的信念。等待不是逃避,只为不再错过。只要你足够勇敢,也能像何以琛那样,将所有人都以为的“错过”,变成重新相遇。《等一个人的时光》有等待中的全部思绪:我们曾许下的地老天荒的誓言,成为彼此的一念执着,最后散落在天涯……等待,只为把时间倒回最初的遇见。
  • 写在岁月一隅

    写在岁月一隅

    本书用一颗平常的心,描绘平凡琐事,叙写主人公王强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在六十年间,王强从牙牙学语的幼儿长至花甲,其中有十年的乡村生活、十四年的读书经历以及近四十年的工厂生涯。每每回想起经岁月沉淀的往事碎片,他既有感慨、懊悔,也有欣慰。过去的已经过去,断不可成为包袱,却也着实不该忘记,唯温故才可知新矣。
  •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本书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 菩萨的境界

    菩萨的境界

    一个无梦的孩子,肯定无法将快乐的色素织入人生的锦衣里。正因为“孩童与成人,都需要精神的草原”,尤今伏案疾书,“写写写,一心只希望以文字为读者的精神世界开拓出一片又一片怡情养性的草地”,她关注着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关注着新科技带给人们的惶惑与快捷,关注着被现代生活所吞没的感恩与奉献……在《菩萨的境界》里,尤今是母亲,是教师,是作家,同时也是妻子,是女人,是朋友。《菩萨的境界》是被岁月打磨后产生的舒适的温暖,是尤今几十年的修为所悟道的禅机。
  • 朗诵中国

    朗诵中国

    《朗诵中国》是一部以歌唱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诗集。从几十年前一摞摞泛黄的报刊和一部部珍贵的诗集中采撷百余名诗人的经典作品,缅怀激情岁月,歌颂美好生活。这些诗歌感情饱满,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非常适合在各种活动特别是歌颂祖国的庆典上朗诵,能极大地激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见证党和国家的历史进步与非凡成就,聚焦深刻改变中国方方面面,记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热门推荐
  • 巫界小队欢乐多

    巫界小队欢乐多

    换一个世界,和想象的不一样。一个巫师小队的搞笑故事。
  • 我在等风吹也在等你回

    我在等风吹也在等你回

    还记得那个花开的九月吗?“我知道我一直是一厢情愿。”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谢谢你,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同时也对不起,未经允许,喜欢你。
  • 钓个绝色仙君

    钓个绝色仙君

    墨白与天帝定下契约,以心换取法力,成为神鸟,其心则放于贴身宠物白狐身上。因此心十分可贵,不少妖怪觊觎此心,墨白一次不留神受伤跌落凡间,遇到凤凰,并与其相爱。凤凰以第三者的身份破除契约。墨白脱去契约,法力犹在。为与凤凰厮守,墨白造成假死。天帝大怒,下令雷公火烧九阳县。七公主不忍见九阳县百姓枉死,遂通风报信。墨白让全县百姓于正月十五当日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天帝见状,以为九阳县民全数陪葬,便就此作罢。九阳县躲过一劫,县令温一壶求助墨白帮助厨神秦少华续命。
  • 桑田已是良顷

    桑田已是良顷

    陆桑桑从小打架,群殴都不在话下,可是突然有一天陆桑桑竟然会穿裙子了,而且还化了妆,不再打架了,这一切都因为他
  • 神级选择玩崩全职法师

    神级选择玩崩全职法师

    主角莫辰穿越获得系统成了莫凡的第第(不是舔狗)
  • 问天真解

    问天真解

    一个在地球上为了真道,苦苦追寻的绝世剑客,终是因为末法时代的无奈突破失败,身死,醒来已不是那个世界。重获新生的他,是泯然众矣?还是依然失败?又或者是......“即便踏遍这千山,荡遍这万水,也不会放弃,追寻了两世的道!”“天,我来了”
  • 骑士与玫瑰

    骑士与玫瑰

    权力的纷争,鲜血与美酒,铁剑与王冠,玫瑰与骑士!
  • 我在天堂等你

    我在天堂等你

    离休将军欧战军在得知三女儿有外遇闹离婚,小儿子经营的超市被查封的消息后,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议不欢而散,欧战军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欧家陷入混乱。沉默寡言的母亲白雪梅终于开口,讲述了五十年前,那群进藏的女兵的真实故事,解开了萦绕在六个子女心中的身世之谜。半个世纪的时空交错,三代人生存环境和观念的巨大落差,世界屋脊瑰丽奇异的自然风光,以及那遥远的、轰鸣在进藏女兵身上纯真而动人的爱情圣歌,构成了色彩斑谰的时代画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每个人都能成为亿万富翁

    每个人都能成为亿万富翁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能捧住饭碗已属不易,更别提拿出多少闲钱来赚钱,亿万富翁更是遥不可及。但这一切都将画上句号!台湾逻辑训练大师陈光提出网络时代,对一般人,正逢前所未有的绝好时机。加上他独创的一道公式,熟练运用即可将负债转变为资产,再利用倍增,轻松拥有上亿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