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01200000011

第11章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3)

新鲜的事物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变换教学方法从中得到快乐,学习兴趣就会成倍增长。魏书生老师在校或外地讲课,课前总喜欢用气功冥想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他请同学们起立,两脚分开,与肩等宽,两脚掌平行,背直、头正、微闭双眼,以眼视鼻,以鼻对口,以口问心,然后意念,浑身放松。学生紧闭双目,意想自己像一片云,飘向空中;然后变成一轮月,俯瞰地球这个直径比月亮大两倍的浅蓝色的星体;再想自己是一颗星,在广阔的宇宙空间遨游,这时再看地球只是光亮极弱的一颗小星星……这样学生容易排除与课堂无关的杂念,集中精力于课堂。

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帮学生制订一些语文学习的规矩、制度、计划,在一些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让学生猜得透,但在具体一堂课的安排上,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越猜得半透不透的,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老师感情越近,对老师所讲的理解得越深。

有一次,有上百位教师来听课,讲的是《核舟记》。遵照学生意见,翻译时先易后难。最后剩下船头一段,因这段人物位置关系不太好理解,翻译效率可能不高。于是他就说:“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大家很容易理解课文。谁能猜一猜,老师想的是什么办法?”他说完,一位同学稍加思索就举起了手,说:“老师一定是想找三名同学,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佛印,让他们照课文内容去做自己角色的动作。他们边做,老师边指导,大家看书,难点就解决了!”魏老师一听很高兴地说:“你猜得太对了!你怎么知道老师这样想?”他说:“我上课时经常猜老师今天又可能用什么好办法讲?猜得多了,猜的能力就强了。”

用这种新奇的、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倍觉新颖,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

3.以“疑”激趣

兴趣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虽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产生兴趣,但是符合需要的事物,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疑,即疑难,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疑难,让学生思考,更是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位物理老师在对“惯性”进行教学时,讲述了一个免费环球旅行的设想:大气球下吊一篮子,人坐在篮中,升至空中某处,由于地球日行(自转)八万里,悬在空中的人岂不可以领略世界各地风光吗?这个设想可以吗?问题一出,学生争论激烈,思维活跃,用他们所学知识解决后,又感到成功的喜悦,新的兴趣油然而生。

一位语文教师讲《果树园》一课,引导学生分段时,先让学生用一个单音词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于是学生说:一个是“乐”,一个是“恨”。变双音节词一个是“欢乐”,一个是“仇恨”,又变成偏正词组,“农民的欢乐”,“地主的仇恨”,再变成动宾词组,“描写农民的欢乐”,“刻画地主的仇恨”,这一启发,使学生对“疑”层得以解决,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

霍懋征老师在讲《冬晚》“北方的冬天有它的威严”一句话时,启发学生还可以怎样描述“冷”,她要求学生不许说“冷”字,只许说出冷的意思,看谁说得好。这样一来,个个动脑筋,说出“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河里结了冰”、“窗户的玻璃上结了冰花”、“我们穿上了棉衣”、“弟弟围上了大围巾”、“小妹妹的脸冻得像苹果”

……学生既展开了想象,又使整个学习过程在兴趣之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疑”激趣的方法教学,更为老师们喜欢并常采用。一次,一位老师讲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引用了德国数学家高斯九岁时计算“1+2+3+……+100=?”的故事,引发学生疑问,激起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种种疑问,或让学生捧书解答,或让学生讨论解答……学生就会非常高兴,使学习兴趣倍增。

4.以“趣”激趣

我们一起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在听一位物理老师讲“热辐射”一课时,讲述了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1903年,在南极探险的高斯号轮船被茫茫的冰封住归路,挖、炸、锯、砍等“武力”办法使尽,结果冰层仍岿然不动。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船长突然想起以前读过的富兰克林的实验日记,于是便让船员把煤灰和锅炉烟道中的黑烟灰铺在冰层上。阳光照来,冰竟奇迹般地融化了。煤灰和烟灰为什么有这般神奇之功?

在听一位语文教师讲《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段插曲:“成仿吾与反动文人梁实秋论战,成仿吾在文章中说梁实秋是‘资本家的走狗’,但文章并未击中梁实秋的要害,梁实秋反倒振振有词地问:‘我是哪家的走狗’?为了彻底揭露他的反动本质,灭掉他的反动气焰,鲁迅先生以强大的逻辑力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写了这篇著名的论战文章。梁实秋拿到刊登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报纸时,大惊失色,‘哐当’一声,牛奶杯子掉在地上。”

很多学生在读古诗或文言文时总感到乏味。霍懋征老师在讲古诗时,总是以趣激趣,一幅画、一个故事……她给学生讲曹植和曹丕的故事:“曹植非常聪明,哥哥曹丕嫉妒他,想杀害他,就说:‘我限你走七步作一首诗,做不出来就杀你的头’。”学生问:“老师,曹植作出诗来了吗?”老师说:“作出来了,而且感动了他的大哥不杀他了。”这时学生兴趣倍增,急着问:“是什么诗啊?”老师就教:“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位英语教师在教“现在完成时”重在区别与“一般过去时”的不同,改变那种先概念后公式枯燥乏味的教法,而对一个学生说:Gotothedoor,please!再说,Openthedoor,please!然后问:Whathaveyoudoneaboutthedoor?学生答:Ihaveopenedthedoor.接着向全班介绍说:Hehasopenedthedoor.Heopeneditamomentago.再问学生:Whendidyouopenthedoor?学生答:Iopeneditamomentago.

据有关报道介绍,成都一业余音乐学校的钢琴老师教授学生钢琴时,自有一套办法:他将枯燥的音符变成快乐的乐章,将十指练习变成有趣味的游戏,将古巴艺术家打响板的动作用于训练孩子们的节奏感和全身的动感。

以“趣”激趣,实质上是让学生“乐学”,老师们都应像魏书生一样,让学生从愉快中获得知识。“趣”,既可活跃课堂,又可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一定沉浸于欢乐之中。

教学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因教材内容而定。可从其他报刊上引入一段文章做研究,也可用一段故事来启发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处于欢乐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以实激趣、以情激趣、以境激趣。

很多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无趣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语文课学了没多大用处,学多学少没关系,学不学没关系。针对这种情况,魏书生就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入手,将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等有联系的实用知识引进课堂,这就打破了统编教材的单一乏味性。比如他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引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就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不认真学好是不行的。

很多学生都喜欢新奇的事物,课堂教学中希望有更多新颖的因素。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兴趣。魏书生善于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语言方面,他就采用变换音量、音调、语速等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枯燥的说教只能使学生大脑疲倦和沉闷。而创设一个逼真的诱人的情境,就可以激活大脑,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魏书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自学比赛活动,创设一个个竞赛情境,诱使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情和学习的效果也有紧密的联系。因为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欢快的心情;而欢乐的心情又巩固原有兴趣,从而产生新的浓厚兴趣,以致使人沉迷于学习中。魏书生善于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其实就是以欢乐的心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课堂中如何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所说的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上的疑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使学生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情境。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对外界事物好奇,富于探索精神,在遇到问题、产生矛盾时,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便高涨起来。因此,魏书生在教学中,总是恰当地设计给学生提出一定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识“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精神集中了,思维积极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1.做好课堂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上好开头课的艺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的开始部分,要设置好问题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一种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出现“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状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头课意在达到引起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兴趣。魏书生在开头课中设计问题情境,总是遵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趣味性,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并和旧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只有符合这样要求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一接触到问题情境,就像吸铁石一样产生一种定向反射“生理机制”,随即产生不随意注意,继而转化为随意注意“心理机制”。这时不管问题有多困难,也要力求解决,于是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

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使学生概括了解教学内容,造成覆盖整册教材成一节课的问题情境,通过丰富有力的例证使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产生学习这些知识的愿望。魏书生老师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课时,他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教科文卫、工农兵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财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致哀。”这样,全班同学的情绪便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怀念中,学习这课的兴趣更浓了。在讲《人民的勤务员》这课时,魏书生这样开头:“老师像同学们这么大的时候,校园、工厂、部队、田间,到处都传颂着一个人的名字,传颂着他的光辉事迹。那时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真心诚意地学习他,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理解、信任、关怀、帮助。那时我们国家比现在穷,但人民群众都感觉精神上很充实、很幸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雷锋精神深入人心。”“谁具备了这种精神,谁就会是精神富翁。”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看看怎样才能变成精神富翁。《论语六则》这课书的导语,他这样说:“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六则》的兴趣就高了。

好的导语就如有磁石的魔力,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起来;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2.不断用积极有趣的课堂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难题激发起来的兴趣。因为这样的兴趣是从学科内部各种元素的关系中派生出来,又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学科的内核去,从而成为一种不断催化智能的刺激,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形成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魏书生老师在讲《核舟记》时问学生:“核舟有多大呀?”学生一时竟说不上来,再看教材,写的是“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接着他请学生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了,像半根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又请同学们在这上面画上五个人,八扇窗……同学们试着画,可怎么也画不下,魏老师这时说,“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神情毕肖……”魏老师这样一说,学生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更加叹服。同时,学生也时刻对魏老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而充满乐趣。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飘渺的空间

    飘渺的空间

    浩瀚宇宙中,有这五个实力极为强大的星球,哈格雷斯星球和托迪尼斯星球就在其中,可这两个星球又会发生何种趣事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亲亲我的妖精未婚夫

    亲亲我的妖精未婚夫

    他,是娇生惯养、高高在上的神界大将的儿子;她,是受尽各种屈辱,又一次次勇敢站起来的平凡女子。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和神在一起,会擦出怎样有魔力的火花呢?尽请期待吧!作者qq:2231719319(18861507584)
  • 仲夏蝶影

    仲夏蝶影

    一只蝶,在他的脑海里,生活里。带他成长,经历痛苦,也让我们明白了大爱所致
  • 鬼来敲门

    鬼来敲门

    一张旧书页引发的盗墓,三人历经苦难,桩桩精彩诡异的探索的故事,死里逃生的艰险,不为人知的嫌疑事件
  • 仙迹难求

    仙迹难求

    任玄被挂在玄女庙中的兵信神符砸中额头昏迷了过去,在醒来接触了长生不老之道。
  • 千界树

    千界树

    我心有花树,花开千界众生苦。(这本纪念一些事的书终究是完结了,总体来说不满意,缺陷太多,有些剧情有些勉强,有些想写的剧情没有环境写,太多人物并不太饱满,不过正因为如此,下本书才有进步的空间,下本是古典仙侠吧,当然,其实算玄幻拉,书名还没想好,确定的是下本书要写很久很久,如果各位看官还愿意和我征战下本书的话,那么加个QQ吧。QQ:2113644545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逃爱上上签

    逃爱上上签

    本书已出版上市!(网络原名《被美男追杀:销魂逃亡路》)不是常说美男都会掉下山崖绝处逢生吗!花雅辛苦守在山崖下打算捡个身受重伤的绝世美男回家过日子,没想到掉下来的却是一柄大名鼎鼎的附身宝刀,随后花雅便踏上了被美男追杀的悲惨日子,皇帝王爷少主围着她团团转,却一个都吃不到嘴里……她可是制毒一流的天才铸剑师,看她怎么在这销魂逃亡路中桃花朵朵开!
  • 快穿之我不想做审判者

    快穿之我不想做审判者

    魔幻苏凝在线走位。完成任务?可以。乖乖完成任务?呵呵。委托者:我要皇上和王爷都对我念念不忘!苏凝:OK!史上最威武草根女将等你来当!委托者:我要让雄霸天向我认输!苏凝:OK!史上最感人兄弟情等你回应!委托者:......苏凝:有事吗?委托者:没,没事总之,这是一个毒舌又喜欢恶搞的苏凝“乖乖”完成各种各样任务、经历各种各样的人生的故事。(无CP,主角怎么高兴怎么来。)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三十人僭主集团倒台后的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最后因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蚀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饮毒堇汁而死。他长期靠教育为业,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