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898300000003

第3章 香港往事(3)

胖大婶立即满足听众们的好奇心,报出我的名字。虽然她不认识我的名,念了白字,可我还是感觉大家的目光“嗖”的一下聚焦在了我的身上,我的脑袋轰的一下涨大了,脸发烧,心跳加速,身体竟至不听指挥地发起抖来。好像我真的变成了帝国主义反动派,在革命群众雪亮的眼睛面前无所遁逃。

后来——一直到我离开大陆去香港定居之前——我从来不肯在任何一张表格上如实填写“香港”这一出生地。十二岁那年填写报考中学的表格,我就自作主张,在出生地这一栏填上了“北京”。那种在革命群众雪亮目光面前颤抖的体验太可怕了。

母亲后来也默认了我的选择。她看到了我篡改后的表格,并没有把它改回来。事实上,我这样做是受到了她的启示。自从我们离开了大兴安岭,她就对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三舅妈和长沙所有的亲友隐瞒了父亲的右派身份。理由是:你爸爸是遭人陷害的。好在大部分表格只有“政治面貌”这一栏。“右派分子”总不能算一种政治面貌吧?她便指导我们用“群众”一词搪塞。所以母亲的行为充其量只能算是装傻。而我的行为,就有欺骗之嫌了。

我曾经为我擅自改动出生地这种欺骗行为而不安吗?回答是:当然。不过不是因为懊悔,而是因为恐惧,害怕这种行为给人发现。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周遭空气中阶级斗争火药味日益浓烈,我不仅不思悔改,反而越来越为自己的欺骗行为庆幸。初一时,一位高二女生被派作我们班的辅导员,她是印度尼西亚华侨,一张可爱的娃娃脸,说一口带广东腔的普通话。为人非常热情友善。我们都把她当作大姐姐,特喜欢她。但是到初二时,调换了另一位女孩来做辅导员了。同学们私下里对这一撤换议论纷纷,一个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是因为她父母在香港。政治上不可靠。

“那为什么之前没认为她不可靠呢?”我问。

“因为之前她说她父母在印度尼西亚,”同学告诉我,“现在她要申请入团,才只好说了真话。”

“好在我没写入团申请书!”我心里想。

其实就在不久以前,我的班主任老师曾找我谈过入团问题。我在班上学习成绩倒不数一数二,只是作文常拿高分,还得到过全校作文比赛年级第一。班主任教我们语文,自然就对我另眼相看,想培养我入团。一天下午,在他的办公室,他跟我谈了整整一堂课,引导我写入团申请书。真可谓循循善诱苦口婆心了。但他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听不进去,我始终面无表情,一言不发,那种冷漠与阴沉,跟他的诚恳热情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连我自己都觉得变态。老师不可能不奇怪。他当然不会想到我这样貌似怯懦的女孩,竟然会在学生情况登记表上做手脚。他说得口干舌燥,我仍一脸无动于衷。班主任是位特有修养的老师,最后,他只好将长篇大论的革命道理简化成一个简单疑问句:

“你到底想不想入团呢?”

当然不能说不想。在当时,不想入团就意味着“不求进步”,“不求进步”就等同于对党没有感情,是十分严重的问题;而从功利的角度看,我其实有着强烈的入团愿望。我明白入团对前途有利。党团员证的种种优惠价值,那时还不像如今这样清楚,不过从传到我耳中的有关升学的信息中,我已确然知道,如若我成为共青团员,便意味着朝着我一心向往的大学之门,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我的问题在于那张表。

如何应付那份要命的入团申请表呢?

如果说我之前对于出生地的那项篡改,还可以以年幼无知搪塞过去的话,现在,作为一个有了入团资格的先进青年,再那么填写,便有刻意欺骗组织之嫌了。但我肯定是不能照实填的。因为即算这位老师对香港的诠释比那个粮店大婶高明,谁知道我那班革命兼无知的同学会怎么看呢?谁知道我家的那项更加非同小可的秘密——父亲的右派身份——会不会从这个缺口泄露了出来呢?

百感交集之中,我终于挤出了一句话:“我……我肚子痛。”说罢,转身就逃出了办公室。

1989年我移居香港,并没有用到那张卡介苗接种卡。70年代末,大陆与香港之间来往刚刚解禁,父亲老友宋伯伯便在北京找到了父亲,他见面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从皮包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其事地交给他。那是我的香港出生纸。原来宋伯母后来去医院领取与我同一日生的那个女儿的出生纸时,将我的出生纸也一起领了回来,并将之保留至今。

“‘文革’那些年我们听说你人已经不在了,”宋伯伯对父亲解说,“但我还是一直留着这张纸。我想,说不定哪一天对这孩子有用。”

十年之后,我果然用这张纸移居到了香港。在香港人民入境事务处,那打素医院那张蓝色的小卡片被证明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但我还是没把它丢掉。经历过无数次的搬家,淘汰掉了无数贵重物品、心爱的书,这张蓝色的卡片却至今留存。

1993年,我在香港纽约剧院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从头至尾,我一直在颤抖。那些日日夜夜担惊受怕、被窗外每一阵风吹草动从噩梦中惊醒的岁月,随着电影那阴森恐怖的音乐和画面,又回到了心里。突然之间我理解了母亲当初为何销毁了一切,独独留下了那张卡片。那是一根救命稻草!那是一个自知对保护女儿已经无能为力的母亲,对一个可能给予女儿庇护的安全之所的遥望。就像电影中那些把儿女搂在她正在冷却的怀中的犹太母亲一样,那是她能够给予儿女的最后一线生机,明知希望微乎其微,却也拼尽最后一点力气抓牢。不过,看《辛德勒的名单》时令我发生顿悟的,还不是这绝望的母爱,而是那种贯穿全片的沉默,铺天盖地的沉默。即使空荡走廊上施暴者的皮靴声响彻心扉,那沉默,依然地久天长地延续着。

一张张麻木的面孔,一双双惊恐的眼睛,老人、孩子、男人、女人、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他们都呆呆坐在那里,在窗外皮鞭的呼啸声中、在受难者的惨叫声中,在行凶者的咆哮声中,沉默着。

还有一件与香港有点瓜葛的陈年往事似可一提。

1967年的一天,一帮红卫兵跑到我们巷子里六号的胡娭毑家抄家。胡娭毑是个孤寡老人,不过她有个在北京当国家干部的女儿,女儿从没来看过她,但每月都给她寄来四十元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了,足以让她衣食无忧。但胡娭毑还是每天到处捡破烂,大家都说她因思念1949年去了台湾的儿子,已经疯了。

六号院是我们巷子里最高档的小院,那座带个小花园的洋楼里,共有四间房子,住了三家人。胡娭毑住了其中的一间。不过,据她邻居投诉,她把那间房变成了垃圾屋,里面的垃圾堆起半人高,她自己就睡在垃圾之中的一张藤躺椅上。街道干部们不止一次想要对这有碍卫生的情况予以治理,都被胡娭毑挡了回来。胡娭毑的对策就是不管谁来,就往房门口一躺,哇哇乱叫,想进去的话就得从她身上跨过。谁能跟一个疯老人斗呢?胡娭毑成了街道卫生钉子户。

到了1966年,我猜就是那些街道干部之中的某人想出了这个毒招,要借红卫兵之力将这一钉子户拔除。那些“全无敌”的红卫兵,果然了得,他们那“要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千钧棒,一个疯老人如何抵挡得了。他们抬起躺倒在房门口的胡娭毑往院子里一扔,就冲进了屋子。可疯子就是疯子,胡娭毑面对这伙凶神恶煞毫不畏惧,她从地上爬起来就往屋里冲,但她哪里是革命小将的对手,不到一分钟,她就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了。胡娭毑是被当场打死的。

那是在一个炎热的傍晚发生的事,我记得那冲腾在六号院子上空的火光,还有空气中刺鼻的焦煳味,我家的窗户关得紧紧的,但还是不时传来一阵吼叫或是吆喝声。突然之间,传来一声长嗥,我的心一下子猛地抖颤起来,就在我快要忍不住、拉开房门要去外面看个究竟时,嗥叫声戛然而止。“胡娭毑死了!”母亲脱口而出。在巷子里,她是少数几名跟胡娭毑有过交流的人之一。胡娭毑大概也曾风闻我们家与香港的瓜葛,有时候,她在街上碰到母亲,便要拉住她神神道道地问一句:“你在香港看到过我仔吧?”

当阶级斗争的风雨还不那么猛烈时,母亲还会敷衍她两句,“没看到过。”“我怎么会认识你仔。”等等。有时,还试图跟她解释,“我们一解放就从香港回来了。再说,香港离台湾远得很呢。”

1965年以后,阶级斗争的风声越来越紧,母亲就不再搭胡娭毑的腔了。每次在街上碰到她回来,还会余悸未消地对我们抱怨:“我真的怕了她,她哪壶不开提哪壶。”

可是,当母亲从那声嗥叫推测胡娭毑可能遭到了不测时,她是拉开房门打算冲出去看看的,“可怜呐!”她说。

这一回,是我把她拉住了,“你干什么?”

“去找涂四爹管一管。”

涂四爹是我们街道上的治安小组长,几名街道干部中,他是为人比较厚道的一位,我妈平时有问题总是去找他。

“用得着你去找吗?”我阻止母亲道,“涂四爹他自己听不见吗?他们没把红卫兵引到咱们家来已经算好人了。你不记得上次你去找涂四爹他说了什么话吗?”

一听这话,母亲不响了。她当然记得涂四爹那天对她说了什么。本来那天她去找涂四爹,是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一张证明上签字之类——那年头屁大的小事都要街道治安组长签字,以证明你并非阶级敌人,可以享受人的待遇。涂四爹平时对母亲还是挺客气的。那位老爹自己虽然“没文化”,但很尊敬“有文化”的人。可那天却板着脸对母亲说:

“以后你要签条去找居委会。我这里签不了你的条。”

母亲本来就心里有病,一听这话自然立即想到是否隐瞒多年的问题露了馅,但还是强自镇定地问:“为什么?”

“你们家是香港来的吧?香港那里尽是牛鬼蛇神。我这里负不了你们的责。”

母亲立即闭了嘴,毕竟心虚嘛。就算涂四爹对香港的认识存在偏差,母亲也不得不承认,涂四爹的阶级警惕性还是有点道理的。我们家的确禁不住无产阶级专政的照妖镜来照。她要是跟涂四爹一争,把他惹恼了,反映到居委会,他们只消发张外调函到我父亲单位,我们就立即变成“地富反坏右”家属——牛鬼蛇神的同义词,那还不成红卫兵的下饭菜呀!母亲这么一想,便忍气吞声唯唯诺诺地退出了涂四爹的家。

母亲退回了房,仍旧跟我们一道从窗帘缝里窥测窗外风向。我们看见,从六号的院墙上空升腾起了一道火光和浓烟,四下里静悄悄的。终于,归于沉寂,无论是暴徒们的号叫还是胡娭毑的哀号,都沉寂了。所有那些在窗帘后面窥测的人们,都像我们一样,默默无言爬上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吗?

80年代初,胡娭毑的台湾儿子回来了,他到了我们巷子,说是要查找他母亲的骨灰。当然,他没有找到,谁会保留一个被红卫兵打死的疯老婆子的骨灰呢?离开长沙那天,他曾由一名街道干部和一名户籍警陪着,挨家挨户谢谢大家对他孤寡老母的照顾。那天我虽然在家,却把自己关在门后面没出来应门。我没有勇气面对他那张悲伤的面孔,跟大家一样,我也没有勇气告诉他真相。

选自《收获》2013年第1期

生于香港长于内地,在20世纪80年代末移居香港,十余年后复归内地的女作家王璞,带着沉重的大陆记忆和在两地间游走所致的无根的恍惚感,以及身份无法定位的孤独感,书写出自己的“香港往事”。

小说写了生于香港的“我”,在1949年随父母回归大陆,在经历父亲被打成“右派”和“文革”中的种种身心恐惧后,终又回到香港的故事。小说描写的重点是,香港背景让家人遭受的身心折磨以及一家人的香港情结。

小说以小家庭写大时代,形成两个鲜明的故事层:外层是,1989年“我”带着身份认同上的困惑,从大陆移居香港;内层是,1949年父母带着“我”从香港回归大陆,引出对“文革”记忆的书写。从叙事逻辑上看,内层故事是外层故事的“前因”,外层的“逃离”源自内层的“回归”。在“回归—逃离”的人生轨迹背后,是“心安—身安”的选择困惑。

对于回归的种种经历,若说父亲日记中的寥寥数语是“标准新闻记者式”的叙事的话,那么母亲的絮叨则是充满世俗情感的生活叙事,在两种具有不同感情色彩的讲述之中,隐藏的是有关“回归”正确与否的价值判断分歧。而更深一层,则是对身份认同的困惑,回归到底是为了什么?何处才是家?

如果说回归是求心安,那么在笼罩着阶级意识,充满政治话语暴力的世界里,出生于香港这样一个事实,仿佛是一颗不定时炸弹,成为一家人担惊受怕的来源,连本该处于无忧无虑的青春期的“我”,都在日日忧虑着有朝一日出身被人发现的后果。于是,在“文革”愈演愈烈的抄家风暴中,于极度的心里恐惧之下,母亲销毁了与香港、与过往有关的一切,却独独留下了“我”和姐姐在香港出生时,医院开具的卡介苗接种卡。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证明香港出生的卡介苗接种卡,既是让一家人恐惧的由头,又是假想中可能得到庇护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心安无法求的情势下,代表身安的香港成为可遥望的唯一寄托。于是,回归的结果带来的是逃离的渴望。原本想做“归人”,最后却成了“过客”。

带着沉重的过往记忆,带着逃离的渴望和对香港的情结,最终“我”拿着“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出生纸移居香港。可对于香港,我仍然是个无根的过客。在双重边缘之中,无法摆脱过往记忆的“我”就像一个孤独的旅人,心依旧无处安放。

归人抑或过客?

——评王璞的《香港往事》

张小玲

同类推荐
  • 前生4

    前生4

    青年女作者王晓燕最新长篇小说《前生》,以其特有的视角与简练的文笔将一个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把都市里职业男女的爱恨情仇描写的淋漓尽致。评论家称,在这样一个小说家已经被贬为毫无意义的故事复述者的年代里,王晓燕所坚持的叙述方向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之外的寓意与叙述的技巧,其作品叙事诡秘,没有随传统或流行叙事的方式而自成格调。
  • 天意: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作品

    天意: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作品

    本土历史科幻第一神作中国科幻银河奖特别奖作品,《天意》最完美修订版新作《飞升》首度面世,半人半蛇的伏羲,大禹铸造的九鼎,长生不老的彭祖……数千年人口繁衍和智慧开启背后,竟然是极其可怕的阴谋。故事,就从贫贱潦倒的韩信被“神”选中开始。
  • 爱在西元年

    爱在西元年

    巫女后代夜心是21世纪一个独立自信的酷女生,因为宝物“夜心之链”的力量,她被带往一千多年前美男云集、烽火连天的东晋时代。在那儿,她一会儿教古代美女美容护肤,一会儿利用商业知识开连锁冰店;一会儿没事搞搞现代光电效果的演唱会,一会儿又做做消除瘟疫的冒牌神医;一会儿探探蜜蜂杀人的古怪案件,一会儿又挫挫“梦魔”操纵他人甜美梦乡的锐气……夜心的古代之旅五彩缤纷。不信么?原来公元380年的超级男生比21世纪的现代男士更令人眼花缭乱呢,总不能与他们都只做好朋友吧?那就挑那个表面上臭屁骨子里温柔的少年将军谢挺之谈谈情好了,但为什么又要面对分离的命运呢?无意中邂逅性格恶劣的绝代美男子慕容冲,真的不是故意的啊!
  • 终极兵锋

    终极兵锋

    退役特战士兵陈逸龙,被人类研究中心选中,执行名为“达尔文”的秘密培养计划。曾经的特战士兵用一腔热血和对国家的忠诚,谱写着自己的誓言。经他倾囊相授和铁血锤炼,骄傲自满的女兵浴火重生,成长为真正的超级女兵。在随后成功化解二战遗害,挫败精英特战队,对抗邪恶生化博士……一系列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战斗中,特战士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世界,亦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达尔文”定律。
  • 大家族

    大家族

    本书讲述了清乾隆、嘉庆时期,“湖广填四川”移民第二代赵岱聪在重庆荣昌县兴办书院,倡导移民后代“读书成才”,他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不能行之事,终将移民教育思想普及到全川,成为荣昌第一大家族的故事。赵岱聪率家族子弟与洋教对抗,为此失去状元称号;为化解天宇会与朝廷的矛盾而提出“教化土匪”主张,更招来弥天大祸;为抵御土匪的骚乱,他修建大荣寨保护学生……本书可以看做是闯关东、下江南、走西口、填四川之后,“四川移民教育”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热门推荐
  • 葬神地

    葬神地

    初出茅庐的修者陈杰在游历中意外卷入了一场和自己毫不相关纷争,这场纷争涉及到世界最大的秘密——琨的宝藏!他想跳出泥潭却无奈越陷越深。直至最后,他才发现这个古老的传说竟是一个弥天大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召唤兽不可能是团光

    我的召唤兽不可能是团光

    花间在拯救大陆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也发生了各种有趣悲伤的故事,最后发现自己原来是整个世界最后的boss。(文章开头有点崩几章,希望大家见谅。嘻嘻)
  • 邢太太是柠檬供应商

    邢太太是柠檬供应商

    正当红,却淡出娱乐圈两年的唐谨杺,某天突然活跃在热搜榜上。原因是:唐谨杺不接戏是想傍大款做豪门阔太太。而且傍的还是邢家那个短命鬼。等待唐谨杺回归的粉丝,大失所望,纷纷粉转路、路转黑。大家只知,唐谨杺为了嫁入豪门无所不用其极,花光积蓄整容,还想母凭子贵,被扒出来的黑料层出不穷……却不知,唐谨杺就是懒!她懒得整容,懒得嫁入豪门,懒得母凭子贵,懒得理会那些流言蜚语。所有人都在幸灾乐祸等着她守寡的那一天,只有唐谨杺知道,这个所谓的短命鬼走路健步如飞……后来,有记者采访唐谨杺:“邢太太为什么这么懒?”邢先生替她回:“一个家庭有一个勤快的就够了。”
  • 女主又跑了

    女主又跑了

    颜酒倾又又又跑了!!!景华年:“小姐姐,别跑呀~”邻居家的大锅锅(白慕):“倾倾,无论你逃到哪里,我都会找到你的!”迟墨:“呵,你是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的!”(咬牙切齿)颜酒倾:“小辣鸡,你等着”系统(小辣鸡)“嘤嘤嘤~”
  • 心底的小甜蜜

    心底的小甜蜜

    男主和女主在女主的中考状元宴会上认识,女主得了京城中考状元,却跑到了临安市职高去上学。男主已经提前大学毕业掌管公司,为了自家小媳妇儿跑去职高上学,把公司交给姐姐掌管。开启了自己的漫漫追妻路……
  • 东周烩(上):春秋篇

    东周烩(上):春秋篇

    《东周烩(上)》以轻松、诙谐的笔法,给大家带来一场名为“春秋战国”的历史盛宴。书中囊括了从周王室东迁洛邑,到秦始皇赵政灭掉六国,一共515年的历史;描写了包括周幽王、郑庄公、管仲、楚武王、宋襄公、先轸、楚庄王、晏子、老子、孔子、吴起、墨子、孟子、庄子、赵政等数十位历史文化名人;记载了包括“烽火戏诸侯”“颖考叔劝孝”“齐桓公称霸”“泓水之战”“晋国雄起”“阖闾战楚”“勾践兵败”“三家分晋”“窃符救赵”“王翦灭赵”“中原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作者笔触简约、细腻传神,让两千年前的前尘往事浮现眼前,可读性甚高,值得有兴趣的人一同品读。
  • 炮灰女配要晋级

    炮灰女配要晋级

    本以为可以开启新生,没想到差点变成人形花肥,成了土狗的晚餐,为了生存,狠撕白莲花,暴虐花心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经历一个又一个任务后,终于拥有自己的锦绣人生。“对了,系统,如果我任务失败怎么办?”“呵呵,垃圾。”……
  • 魂梦道谱

    魂梦道谱

    横跨仙界的亲情与横跨魔界的爱情究竟该如何抉择?一个人历经万般磨难,挺过千般风霜,然而在前方等待着的,会是希望的曙光么?亦或是无边的黑暗?
  • 明月本无心

    明月本无心

    一个初中生穿越到射雕世界,与那些女人不得不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