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962000000070

第70章 明朝后期(1522~1627年)(32)

除了这些著作以外,宗羲还撰有《弘光实录钞》、《明史案》、《行朝录》、《历代甲子考》、《易学象数论》、《孟子师说》。《太极图讲义》、《授时历法假如》、《西洋历法假如》、《回回历法假如》、《春秋日食历》、《大统历推法》、《测圆要义》、《割圆八线解》、《勾股图说》、《开方命算》、《四明山志》、《匡庐游录》、《今水经》,《律吕新义》,等等,涉及史学、经学、历算、地理、音乐等门类;至于自著诗文集,则有《南雷诗历》、《南雷文案》、《南雷文定》、《南雷杂著》……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胪列。

这30、多年中,黄宗羲还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始终保持了遗民的气节。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于是开博学鸿词科以网罗天下名儒。经筵讲官学士叶方蔼(字于吉,江苏昆山人)向玄烨推荐黄宗羲,宗羲门生陈锡根(字分后,当时在京为官)得知后大惊,说:“这只会使老师象叠山那样啊!”(谢仿得号叠山,南宋遗民,义不仕元,为官府逼迫北上,至京绝食而死。)便极力向叶剖陈利害,此事才算了结。当时被各地推荐的,还有顾炎武、吕田良等,顾、吕也都拒不应召。

第二年开设史局修《明史》,修史总裁徐元文又欲聘请黄宗羲出山,宗羲仍然拒绝。当万斯同应聘入京时,宗羲送行之诗说:“不放河汾声价倒,太平有策莫轻题”,明白地表示了自己不与朝廷合作的态度。季野入京后,也执意“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

康熙十八年(1680年),徐元文再次向皇帝建议聘宗羲修史,于是,旨下浙江督抚“以礼敦请”,宗羲以“老病”为由,坚执不就;皇帝又下特旨,令地方官把黄宗羲关于明史的所有论著“抄录来京,宣付史馆”。徐又一力延请黄百家,宗羲不得已而同意--也许,还因为宗羲认为“国可亡,史不可亡”,并给徐元文写信说:“现在我把儿子交给你,总可以因此放过我了吧!”不过,由于黄宗羲不反对自己的门生和儿子参与史局,同时,他本人的文章中也有一些赞扬康熙皇帝及当时大臣如叶方蔼和徐氏兄弟等人的文字,所以也有一些人认为黄宗羲“大节不亏,小节可议”,甚至认为“失节”。这种看法,恐怕也未必全面、允当。

清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三,即1695年八月十二日,一代哲人黄宗羲停止了呼吸,享年86岁。遵照宗羲“不用棺椁,不作佛事”(《年谱》,参见《南雷文定·梨洲末命》及《丧制或问》)的遗命,七月初四,黄百家率家人以极其简朴的礼仪,将梨洲老人安葬在化安山黄尊素墓北侧。

思想巨人

作为博学多才的一代大儒,作为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梨洲先生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当推政治思想哲学、史学三个领域。

梨洲有关政治思想的论著不少,而《明夷待访录》则奠定了他的民主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待访录》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等共13篇,对数千年来政制、法律、教育、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加以理性的反省和批判,从而提出了一个富含民主意识的全方位的政治大纲。

中央政制的核心是最高统治者--君。梨洲在《原君》篇中提出,君应该做到“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而己又不享其利”,这才是“君之道”,才是“君之职分”;只有合乎这个标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由此引申,“君”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人民是主人翁,君则是为主人翁获利释害而勤劳的人。这是一部《待访录》开宗明义的总纲。然而历史的现实却是“君为主,天下为客”,他们“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而且“视为当然”;梨洲认为,这样的君不折不扣是“天下之大害”。正因为自秦汉以来都颠倒了这个关系,为君者都视天下为自己的产业,做了君主就应当占有一切,所以才会演出一幕紧接着一幕的为争夺这个产业而血肉崩溃的惨剧!这里不存在什么“华”“夷”的区别,作者的批判锋芒是指向历代一切统治者的。仅此一点,就高过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梨洲还从根本上否定“君为臣纲”。他说:臣的职责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臣不是“君之仆妾”,而是“君之师友”,臣与君的关系是平等的:“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为着万民的利益来同心协力治理国家;若不出仕为臣。于君则为“路人”--这已跟“公仆”的含义颇为接近了。至于“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更是对忠君观念的彻底批判。关于法律,梨洲认为“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原法》),含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味;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与儒家传统思想“有治人而无治法”也针锋相对。在《学校》篇中,梨洲认为学校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更应该是立法议政的机构,他写道:“必也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大政出于学校,天下事的是和非,要由学校来裁判,这种“学校”及功能不正是近现代议会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态基本职能吗?梨洲先生的胆略和见识不能不令人敬佩。这些凝聚着民主启蒙思想精华的议论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是空前绝后的,跟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生相比,也要早一个世纪。

《待访录》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还说:“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待访录》内容丰富,有些观点也不免幼稚,不免带有理想甚至空想的色彩。这是历史的、社会的局限使然。

在哲学上,梨洲受蕺山先生的影响极深。然而,在生存的历史环境与经历的历史事件这两大方面,师生之间毕竟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梨洲哲学思想不尽同于蕺山,也不全来自蕺山。

梨洲多次论述理气心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建立了理气心性统一论。他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心体流行,其流行而有条理者即性也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见,见之于气;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孟子师说·〈浩然〉章》)。所谓“气”,是客观物质之气、即自然界之气;所谓“理”,即物质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理与气是“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明儒学案·诸儒学案》);“在天为气者在人为心,在天为理者在人为性,理气如是,则心性亦如是,决无异也”(《诸儒学案》),理气心性是统一的。所以,不能“离气以求心性”,也不能心外求性。

梨洲在这里力图用心性理气统一论解释历史社会现象,以克服前人在自然观与社会观之间存在的理论矛盾,无疑是理论思维的一个进步,但仍然存在流于机械比附的缺陷。

其次,梨洲提出了“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学术史观。他在《明儒学案·发凡》中写道:“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一本万殊”是学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不能强人就己,而“一偏之见”、“相反之论”也一定有其合理的成分在内;但是,如果不加以“会众合一”的学术归纳,混“金银铜铁为一器”,则令人茫无头绪,难以把握“数百年之学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儒学案》正是梨洲“一本万殊,会众合一”学术史观的结晶。

“梨洲一-以史学为根抵”(梁启超语),在史学领域贡献甚伟,既撰有大量史学著作,又有一整套具有真知灼见的史学理论,实为一代史学大师;由他开山的清代浙东学派,也以史学成就最为著称。“经世应务”是梨洲治学不容移易的原则,因此,其治史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不仅著有长达244卷的《明史案》,对南明时期史料的搜集保存也极为注意,有《行朝录》、《弘光实录钞》等,一方面探讨、总结有明一代“治乱之故”,同时也借以寄托故国之思。

同时,梨洲也十分重视史料的搜求考证,提倡严谨求实的学风,批评那种“不能通知一代盛衰之始终,徒据残书数本、谀墓单辞,便思抑扬人物”(《谈孺木墓表》)的浅陋轻躁习气。在梨洲自己,无论是摆述历史,还是应人之请而作的碑志序铭等,都是遵循了上述原则的。为明修史,是梨洲的夙愿,但是,出于民族大义,清政府几次礼聘都被他拒绝了。然而梨洲却始终关注《明史》的编写情况。他认为:“一代是非,能定自吾辈之手,无使淆乱,白衣从事,亦所以报故国也”,因而同意自己的得意门生万斯同等参与史局(万斯同“不署衔,不受俸”,却是事实上的修史总裁)。梨洲虽身居草野,对《明史》的修撰仍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全祖望所说:“公虽不赴征书,而史局大案,必咨于公”,“历志出吴检讨任臣之手,总裁千里贻书,乞公审正而后定”,“地志亦多取公《今水经》为考证。盖自汉唐以来,大儒唯刘向著述强半登于班史……而公于二千年后起而继之”。可见《明史》无论在编撰方针上,还是具体内容上,都有不少地方得自梨洲的贡献。

除了以上概略介绍的几点之外,梨洲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卓有成就,还为文化学术界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各种人材,同时,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当中国学术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前夜,他的学术思想承先启后,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那种一生奋斗不息、目光永远向前、不倦追求真知的精神必将永远激励后来的中国人。

张溥

张溥(1602年~1664年),明末文学家。字天如。太仓(今属江苏)人。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后改庶吉士,与同里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名声很大,复社影响甚广。《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案未结而溥已故世。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七子、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

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

徐渭

徐渭(1521年~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徐渭天资聪颖,20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与有司”。

同类推荐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巴金郭沫若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巴金郭沫若

    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中外名人成功以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成功前的历史鲜为人知。本书对巴金和郭沫若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进行详细的描述,他对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我们身边的名人

    我们身边的名人

    本书集纳了中外诸多优秀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及文学大师们精彩的人生片断,在这些精彩的人生片断中,无论是大到对手之间的过招,还是小到友人之间的戏谑,无不闪现了思辨的灵光和语言的机智,是名人们在人生这个舞台上的上佳表演。本书以翔实的材料,有趣的意境和诙谐的语言,展示了名人们与众不同的人生。读者在轻松阅读、感受名人们独特魅力的同时,可启迪思想、丰富知识、提升心智。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名人就在身边。
  • 历史的履痕——名人在历史激流中

    历史的履痕——名人在历史激流中

    本书共收录了九篇文章,包括中国第一位现代买办——唐廷枢、清末军医——何守仁、中国第一位周游世界的平民旅行家——潘德明、中国近代新音乐教育家——杨仲子、等。
  •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传奇故事,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的不凡经历。安德鲁·卡内基,13岁来到美国的时候,他是一个苏格兰穷孩子;多年以后,他成为了美国钢铁大王。他从小爱好学习,争强好胜,力求自立,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乐观地笑对困难,因为“乐观的性格比财富更值钱”。他以给家人和朋友讲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写出了这部自传,书中主要介绍了父母和童年、邓弗姆林和美国、匹兹堡和工作、安德森上校和书籍、电报公司、铁路司、主管、内战时期、造桥、铁厂等内容。因此本书读起来朴实自然,真实可信。我们仿佛在听他娓娓道来,听他讲述富于传奇的精彩故事,从而获得一种难得的阅读快感。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政治家下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政治家下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热门推荐
  • TFBOYS垂眸之下仍是你

    TFBOYS垂眸之下仍是你

    “其实我们总有很惊奇的际遇,就像前些年,我没想过会认识你”“所以是缘分吗”女孩儿垂眸,笑的淡然“是历经多年的必然吧……”
  • 月影仙途

    月影仙途

    我等你在空旷的轮回伫立成一座永不倒的碑凝结一滴流过千年的泪赎罪为了那飘渺的来生不再后悔我等你凭借前世回眸一笑的那一阵心醉……
  • 祭之漠然

    祭之漠然

    有点呆萌,有点搞笑,有点叛逆,有点伤感。霁然和易清尘的青葱岁月在道不破的情愫暗生和遮遮掩掩的你追我赶中渡过了,那原本该相濡以沫的华年在短暂的交集过后打破了原有的格局枉然生出了枝节。再见面,依然是一个爱得热烈一个爱得深沉,只不过,这次,能走到一起吗?
  • 五次元之俗人

    五次元之俗人

    一觉醒来天旋地转,整个人都蒙逼了,这是2010年,这是一个小说影视改编权平均才10多万的年代,这是一个小米还没发布手机的年代……等等,他好像记得好多期的彩票号码……59分的文笔……文章都从来没有写好过,因为看得多了就想自己也来讲讲故事,一讲故事才发现原来将故事付诸于文章是多么的困难,这是我的第一本小说,请带着吐嘲的心态来观看,但请轻喷,观看本书特别注意: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 温柔一点

    温柔一点

    高中时代,纯粹友情.天天嚷嚷着要遇见爱情,直到遇见了他,这爱情就开始辽,可可爱爱沙雕女主碰见高冷男主?!哈哈哈,朋友神助攻,有趣极辽!女主苏晗男主白霄,逗比爱情。女主:对不起,我有喜欢的人辽,我喜欢ta十几年辽。男主:嗯,我等。女主:哈哈哈,我喜欢我自己,我这么可爱,我一直深爱我自己。男主:……我能怼你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半拍澄澈

    半拍澄澈

    在场主义的叙述手段,不是纠偏和规范,更不是抹杀和提纯。叙述的力量就是尊重“场”或者“场的档案”,因为它——不可“毁灭”。强调日常写作的“在场”,抒写亲历和经验,为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提供方便——将外物投射于内心,获得视觉的奇异感,揭示出“场的档案”的本真面貌和内在能量。
  • 悄悄暖进你心房

    悄悄暖进你心房

    父母离异,家人暴躁,悲惨生活了十几年并且雷打不动保持母胎单身且爱穿拖鞋的陈小沫,突然被表白了?对象还是自己的好兄弟姜新?闺蜜不信,她自己也不信!装傻充楞假装不懂,却发现这样似乎不能解决问题啊。那该怎么办?他不动声色的对自己好,保护着她的伤口,捂好了她假装坚强的外衣。除了他,谁也不能看到她脆弱的样子。慢慢被暖化了心,她也开始尝试着主动回应姜新的付出,努力对他好。但两人终究都太年轻,还不太懂爱,都爱的太过满溢。渐渐姜新开始有些受不了她的依赖,态度也开始有些许冷淡。陈小沫也开始暴躁,情绪几近崩溃。小沫有点慌了,想尽办法努力回到从前。却几度更让姜新反感。分手几年,陈小沫渐渐不再想起姜新,直到某一天突然在马路上撞到他……我知道未来的生活很长,未知的变数也很多,但你能不能多给我一点信心和鼓励,让我也慢慢暖进你的心房,彼此成为对方的星星和眼里的光?
  • 景年安得梨雪

    景年安得梨雪

    一个富家小姐孟梨雪,也是现代的神笔算子,能预知未来,为自己早早选好了穿越后的身份,但代价是失忆,所以带走了两个包袱,一个安景年,一个叶暖。以求唤起记忆,结束穿越之旅。。。
  • 朕该如何暖你

    朕该如何暖你

    “皇后。”他突然笑了起来,风轻云淡的说道:“你若是爱朕,就去替朕把燕珺换过来,如何?”字字诛心。“顾年,我没资格和你谈条件?那江燕珺这条命,能不能和你谈?我肚中那死不瞑目的孩子,有没有资格和你谈!”说到最后,慕容尘烟咆哮了起来!“两条命,再加上我替你去换的这一条,三条命!”慕容尘烟满脸是泪,字字泣血的说道:“三条命,够不够?”“只要本宫此去不死,本宫远都要是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