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963700000016

第16章 太阳系之谜(13)

突遭毁灭的星球

火星是个包含着许许多多奥秘的行星,火星的历史只是我们的猜测,火星在太阳系里的意义至今尚未弄清。我们所能确定的一点,仅仅是火星上曾经有过雨水、河流、湖泊和海洋,而它现在却荒芜死寂了。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火星是被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一次无比巨大的碰撞杀死的——而说火星被那次轰击判处了死刑,也并不算过分。火星那伤痕累累的表面上,布满了几千个巨大的深坑,都在默默无言地为那次碰撞作证。

科学家认为,那次碰撞很可能也造成了一次灾难性的大洪水,然后完全夺去了火星以前的浓厚大气,从此,液态水便在火星沓无踪迹了。

火星还处在黄金时代时就被完全毁灭了,这可能是一次什么性质的灾变呢?

火星的一些奇异之处

第一项:火星的轨道极度偏离中心,呈极扁的椭圆形,这样的轨道使火星每年都十分接近太阳,然后又距离太阳极为遥远。

第二项:火星的自转速度比应有的要缓慢得多。

第三项:火星几乎没有磁场。

第四项: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火星的南北地轴在空间“上下起伏”,极为剧烈地改变着火星与太阳之间的角度。

第五项:有证据表明,在过去的某个时刻,火星的一块外壳可能向内部塌陷了几层,使两极的陆地物质向赤道地区转移,也使赤道地区的陆地物质向两极转移。

第六项:火星上广泛分布着撞击而成的深坑,比正常统计的应有数量要多得多;它们都集中在所谓“二分线”以南的半球上。

第七项:火星的北半球上只有比较浅的坑,并且是个广阔的盆地,其高度比南半球低3千米。

第八项:火星南北半球之间的二分线,被高地上悬崖绝壁的陡峭边缘实际地标志在了火星表面上。这种独特的地貌围绕着整个火星,其大致完整的圆环以大约35度的角度穿过赤道。

第九项:火星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水手谷”的庞大裂谷——它有7千米深,4000千米长——裂开在火星地表上。

第十项:最后一点,但也是同样重要的一点,火星上有太阳系里最深、最宽阔的深坑,即埃拉斯深坑、伊斯迪斯深坑和阿吉尔深坑。而火星另一半则有极乐高原和广阔无垠的萨西斯高原(从它的东部边缘空然出现了水手谷),作为对那些深坑的奇特的“补偿”。

一颗小行星与火星大碰撞

我们不妨先从二分线的奥秘说起。地质学家承认:“尽管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一直在增加,这种认识也表现为对它形成的性质、方式和年代的集中研究,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种立论坚实的假说能够描述它。”

少数几位科学家认为,这条二分线完全是火星内部的地质过程形成的。但是,大多数科学家却赞同威廉·哈特曼的观点。1977年1月,哈特曼在《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

一颗直径1000千米的小行星横向撞击一颗处于原始发展阶段的行星,这可能使该行星的原始非对称性有所提高,也许是因为撞击摧毁了行星一边的外壳……这样的碰撞可能使火星地貌呈现出非对称性:火星的一个半球上布满了古老的深坑,而另外一个半球则几乎完全被火山活动改变了模样。

处在火星二分线以北的半球,其高度比南半球低,因此,那里必然会产生自动的补偿。所以,遭到撞击、并且失去了地壳外层的,就必定是火星的北半球。惟一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同意见是:造成这条二分线的,究竟是北半球遭到的多次重大碰撞,还是“一次极为巨大的撞击”?

不过,这两种理论各自描绘了一幅图景,两幅在本质上都相似,那就是:碰撞的破坏力大到足以在火星的整个半球上造成一个盆地的碰撞。这两种理论也都假定,火星的北半球也曾一度存在着与南半球数量大致相等的深坑。然后,这些理论假设发生了一次由几颗小行星(或是一颗体积巨大的小行星)引起的、格外巨大的撞击。

出于某种原因,那次撞击只落到了北半球,完全摧毁了北半球的外壳,降低了它的高度,抹掉了那里以前存在的深坑。接着,新鲜的熔岩从火星内部奔涌出来,迅速覆盖了失去了外壳的北半球,遮蔽了那上面的伤口,有效地重新塑造了它的表面。后来,尽管一些小行星有时还会继续碰撞火星,但次数大大减少,而北半球此后也没有经历过剧烈的撞击。

这两种碰撞理论都回避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既然厚达3千米的地壳物质似乎被从北半球剥去了,那么,这些数量极大的地壳又到哪里去了呢?科学家已经计算出了这些外壳物质的数量极为庞大,不可能被侵蚀掉,即使用数十亿年时间,也不可能。正如美国地质考察署的麦克尔·卡尔博士所说:

北半球过去的古老外壳被如此集中地摧毁,我们对这个过程的精确机制的了解十分贫乏……单独的侵蚀作用无法解释地壳的消失……因为不存在一个足够大的深池来容纳这些残骸。

这两种碰撞理论都求助于北半球遭到异常巨大的撞击,却无法描述任何一种机制,作为造成这种大碰撞的、令人信服的原因。因此,这两种理论也都暴露出了弱点。

最合理的推测是:那个撞击火星的天体是被吸到火星轨道上来的,原因是“小行星带上天体的偏离和碰撞”,也许是由木星大气层的引力造成的。但是,反对这种意见的人却说,这种偏离和碰撞不可能从小行星带喷射出足够的物质,造成我们在火星上见到的创伤。至于为什么这些创伤都集中在火星的北半球,而力量又如此猛烈,竟把外壳毁掉3千米之深,这也是个谜。正如这些科学家指出的那样:

任何试图用碰撞理论解释二分线成因的说法,都要依赖火星北部低地汇聚数量足够的碰撞……除非北部低地上受到的碰撞,其数量确实明显大于其他地方受到的碰撞,否则就绝对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火星的北部低地和其他地方存在区别。

那么,火星北半球受到的撞击是否“数量确实明显大于”它的南半球呢?有些科学家提出,一切情况可能会按照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

太阳系第十颗小行星

天文学家一致认为,在太阳系的早期发展史上,曾经频繁地发生小行星和行星相撞的现象,但后来,这种情况就以统一的、可以预测的速率逐步减少了。这样一来,“任何已知的行星”就都被认为“其相对年龄是清楚的,因为其布满碰撞深坑的区域的年龄要比其深坑稀少的区域更古老”。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科学家才通常都认为,火星布满深坑的南部高原比它“最近才被重塑出来的北半球更古老”。

地理学家唐纳德·W·派顿和工程物理学家萨缪尔·L·温泽尔则另有见解。他们认为,受到“力量异常巨大的碰撞”的,并不是(像其他所有学者想象的那样)火星北半球,而是南半球。他们说,彗星的巨大残骸群是使火星北半球布满深坑的推一原因——这就是说,火星南半球地表的年龄并不比北部平原夏古老。于是,尽管他们并没有谈到因此而引起的一个结论,但他们的发现却暗示了一种有趣的可能性:火星北半球地壳的丢失,或许并不是因为对北半球的任何直接撞击,而可能是南半球遭到毁灭性撞击产生的“碰撞”效应所致。

太阳系目前有9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派顿和温泽尔的理论是,太阳系里还曾经有过第十颗小行星,其轨道在火星与土星之间(位于现在发现小行星带的区域)。就是这颗星,与火星发生了碰撞。他们把这颗假想的行星命名为“阿斯特拉”,并且认为它被吸向火星,如同飞蛾被火吸引那样,然后,在进人这颗比它大的行星的“引力场范围区”时被毁灭了。

所谓“引力场范围区”,是天文学家使用的一个技术术语,用来表示一个区域,它围绕着任何一个由可观物质构成的大型物体,并且在该物体半径2到3倍的范围内产生引力场。实际上,它是个危险区,任何进入这个范围的物体,若其质量小于该物体。或者其引力场弱于该物体,就或者会被这个范围的电磁迅速排斥出去,或者更常见的是:因为受到周期性压力的影响而解体。

这个“引力场范围区”具有磁性,是一个看不见的磁力场。如果一颗行星的引力场范围区受到了侵犯,这颗行星就可能产生自我保护反应——如同一个人那样,奋起摧毁入侵者。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那颗自卫的行里便会遭受严重的、甚至是无法修复的创伤。这些创伤来自入侵者撞在行星上的成千上万的碎块,有些碎块非常巨大。不过,和两个完整的天体之间真正的碰撞造成的损伤相比,这样的损伤往往显得不那么严重。

派顿和温泽尔认为,“阿斯特拉”进入了距离火星5000千米的范围,完全处在火星的引力场范围区之内,于是被引力和电磁力分裂成碎块——纷纷落到火星朝向它的那一面上,如同一场高速度抛射物的突然倾泻,从同一个方向同时向火星轰击。这两位科学家发现了大量的证据,证明火星南半球曾经遭到过这样的轰炸,他们指出:

火星上存在的明晰边线(或者叫边缘),说明火星上密布深坑的地区曾经受到猛烈的外部撞击。那条边线(即二分线)标志着“炮轰截止的范围”。这颗红色星球的“和平区”(即北半球)也正是从那里开始的。任何人只要想到火星引力场范围区的那些碎块,都会清楚地看到这条边线。迄今为止,那些并没有想到行星大灾变的天文学家们,也看不到这一明显的事实。这条边线隆起于火星最北部的西北区域,位于北纬40度、西经320度……这条边线的南头位于南纬42度、西经110度。如果有意识地寻找和辨认,深坑的边界线并不难确定。正是在那些地方,火星只有一边仿佛经历了一场突然的、密集的、15分钟的碎块风暴的袭击……

和那些提出火星北半球曾受到密集撞击的科学家一样,这两位科学家的理论的最薄弱点,也是他们提不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机制,使它能够把他们假设的那颗“阿斯特拉”星置于和火星碰撞的轨道上。实际上,他们的有关想法的基础是,他们相信太阳系只是最近才形成目前的形式,而各个行星以前的轨道与现在极为不同。

在这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赞成派顿和温泽尔提出的假说,但是,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们是错误的。何况,即使他们关于这种机制的见解真的错了,他们对其他问题的见解也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例如,他们说,也许存在过那颗“阿斯特拉”星或者某种非常类似它的天体,这就有可能是正确的。当然,在原则上不会有人反对把一个爆炸开的第十颗行星作为无数岩石导弹的来源,这些岩石导弹有大有小,它们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里运行。

早在1978年,华盛顿特区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汤姆·凡·弗兰登就在专业杂志《伊卡路斯》上详细探讨了这种情况。他虽然承认自己无法说明一颗行星为什么会被炸碎,却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第十颗行星的确可能被毁灭了。他认为这颗行星的毁灭发生在大约500万年前,并且不仅造成了这个小行星带,而且使彗星进人了太阳系。

派顿和温泽尔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这场无比猛烈的碰撞有选择地集中在火星北半球。至少,这个见解并不比那个被广泛接受的看法包含更多的必然性。那个看法就是,火星北半球曾经受到“数量非常密集的多次碰撞”。不仅如此,火星南半球还确实有可能成为一次如此巨大的碰撞的目标。

抛射物杀手

太阳系里3个最大的冲击深坑——埃拉斯、伊斯迪斯和阿吉尔深坑,全都处在火星二分线以南。埃拉斯深坑是个椭圆形盆地,位于南纬40度、西经295度,深5千米,面积为1600千米×2000千米。它是如此巨大,连它边缘线上的盆壁都宽达400千米。

根据派顿和温泽尔的计算,这个庞大的深坑是一个直径为1000千米的物体撞击造成的结果——这个物体相当于阿拉斯加州、华盛顿州和半个俄勒冈州加在一起的面积,是德克萨斯州面积的两倍,此大多数西欧国家的面积都大。

伊斯迪斯深坑宽1000千米。派顿和温泽尔认为,它是由一个直径600千米的物体撞击而成的。阿吉尔深坑的直径为630千米,是一个直径为360千米的物体撞击的结果。在派顿和温泽尔对这场碰撞的重新构想当中,埃拉斯深坑是3个深坑里最先遭受到达火星的抛射物杀手攻击的地方。那些抛射物杀手以每小时4万千米的速度呼啸着穿过火星大气层,落到二分线以南半球中央的一个“靶心”上:

落在埃拉斯的那个碎块几乎垂直而降,直接打击着火星外壳。它穿入火星内部的岩浆里,造成巨大的压力波和切变波。埃拉斯碎块并没有从火星外壳的另一面穿出……但是,它的撞击角度和力度却的确使火星遭受了突然的、巨大的内部创伤,因此在北半球造成了两块巨大的高原……埃拉斯碎块继续向前钻进,一路旋转,穿人火星岩浆。在火星受到“阿斯特拉”碎块撞击大约100分钟以后,萨西斯高原突然开始隆起……与此同时,至少另外有两个碎块钻入了火星外壳,那就是伊斯迪斯碎块和阿吉尔碎块。在伊斯迪斯深坑受到撞击的另一面,则隆起了火星上的第二块大高原——极乐高原。

几个世界之死

在成千上万个较小的深坑当中,在3000多个直径大于30千米的深坑当中(包括十几个直径达250千米的深坑),埃拉斯、伊斯迪斯和阿吉尔深坑都是火星地貌里幽暗而隐伏的巨怪。

派顿和温泽尔对造成这3个深坑的3颗小行星直径的计算是不正确的,它们分别被估计为1000千米、600千米和360千米。根据对地球深坑的研究,我们知道,直径为10千米的物体的撞击能够造成直径将近200千米的深坑。对撞击火星的物体的更精确计算表明:埃拉斯深坑的撞击物的直径是100千米,伊斯迪斯深坑的撞击物的直径为50千米,而阿吉尔深坑的撞击物的直径则是36千米。

对一个和地球一样大小的行星(火星的大小至多是地球的一半)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到一点,即任何直径大于大约1千米的物体的撞击都是一场灾难。

的确,一些比这小得多的物体曾经给地球造成过非常严重的损害。美国亚利桑那州著名的“巴林格深坑”,深180米,直径大于1千米,是一块直径不到50米的陨铁造成的结果。

同类推荐
  • 探究式科普丛书-生活中离不开的化学

    探究式科普丛书-生活中离不开的化学

    你知道魔术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吗?你知道煤、石油等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吗?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大力治理和保护我们的环境吗?其实,这一切并不神秘。只要你想知道,本书就将给你解答。
  • 海洋护卫——海上武器

    海洋护卫——海上武器

    海上武器是蓝色领海的保卫者,它们随着科技进步而日益改变了各国海军的面貌。为了让青少年进一步了解海上武器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知识,我们特别编写了《海洋护卫——海上武器》这本书。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聪明而智慧”的现代海上武器,包括护卫舰、驱逐舰、航空母舰和其他战舰,语言浅显易懂。另外,为了使青少年对海上武器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直观的感受,本书特意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另外,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后,我们还附加了一些知识链接或扩展阅读,添加了与知识点相关或相对应的小知识,让青少年在享受趣味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探寻到更多有关现代海上武器的秘密。
  • 现代武器

    现代武器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人类地球未解之谜

    人类地球未解之谜

    本读本是我们在新时期为当代青少年量身定做、专业打造的一套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全方位提升青少年素质水平的优秀图书。它涵盖了青少年在成长的重要时期不可或缺的科普知识,带领青少年探索神秘的大千世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及未知空间的求知欲。我们希望以此引领青少年探求无穷的科学知识,让青少年在对知识的渴求与完善中不断成就自我。
  • 我的第一本百科知识书

    我的第一本百科知识书

    少年儿童求知欲强。浩渺神秘的宇宙,广阔神奇的大地,百变玄奥的自然现象,复杂万象的人体,稀奇有趣的动植物,以及现代高科技产品等,都是少年儿童渴望了解的知识领域。本书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动物、植物、科技及生活等方面,内容丰富、科学有趣、通俗易懂,不仅能够丰富少年儿童的课外知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
热门推荐
  • 生产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生产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本书全面覆盖生产工作12个工作系统,提供生产工作87个知识点,84套标准生产工作制度规范,49个标准生产工作流程,84个生产工作实用工具表格。本书通过最新流程图的绘制方法,将每一个工作流程以最清晰、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得到最实用的工具。制度范例从现实工作中的细节入手,对每一项工作环节都作了切合实际的论述,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具有可操作性的考评依据和培训蓝本。
  • 末日之荒岛召唤师

    末日之荒岛召唤师

    曾经张良赫赫有名的一帝三皇中的一帝,拥有着召唤荒岛砸人的能力,拥有着无数基地羡慕的热武器。召唤巴雷特,召唤火箭筒,召唤航空母舰,召唤超强坦克等…重生到末日爆发前的那一刻,召唤的不仅仅是普通的热武器。刺激的荒岛特训+黑化的主角=冷漠君亦是张良在末日生存下去最大的底牌,他要踏着敌人的尸骨,走上无尽的王者…
  • 揭露骗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揭露骗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字前,苏德两国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1939年8月15日晚上8点,德国驻苏联菲斯科大使舒伦堡求见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向他转达了希特勒的旨意,称德国外交部将到莫斯科谈判,以解决苏德关系紧张的局势,此时的苏联已经注意到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意图,并十分着急地想和其他几个欧洲大国,像英国、法国等建立同盟,以阻止德国继续扩张,确保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但是英法两国仇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苏联几次提出的建立同盟的建议,都碰了“软钉子”.......本书带你详细解读。
  • 我想看的故事

    我想看的故事

    世界之大,千奇百怪;没见过的并不代表没有,只是不知从何人口中传出神鬼妖狐的故事,精彩着别人的人生,同时给无数普通人留下无限的惊羡与遐想!
  • 鹿晗,我们要形影不离到白头哦!

    鹿晗,我们要形影不离到白头哦!

    男女主身心干净哈,男强女强,女主绝对牛掰,小三超级多,男主超招风。(前面几张爆粗比较多,后面几乎没有,因为这是女主为男主而改变的过程)
  • 轮回武皇

    轮回武皇

    无量武界,唯我独尊!大世之中,一个从荒城之中走出的少年,身怀轮回武典,战尽天下!粉丝群485694863
  • 无妄余生

    无妄余生

    过去未来,时间混乱。幻想人物,多元宇宙。主神系统,惊世阴谋。一个普通人幽幽入世,见证,引领,改变。
  • 听风说我暗恋你

    听风说我暗恋你

    ‘点关注不迷路,送礼物看麋鹿’米陆猛抬头,发现他表哥又在用他营销了。直播间的小可爱们礼物瞬间刷起来,弹幕上一整哈哈哈。坐在电脑前专心看直播的女子看着自己稳扎稳打的榜一不可超越,眼眸中露出了得意。殊不知,小鱼儿已经上钩了...
  • 宇琪麻烦你不要在作了

    宇琪麻烦你不要在作了

    宇琪作为职业穿梭在各个位面行走盗窃的混蛋人物,他最大的宗旨就是只要死不了那么世界的意义只有刺激与作死,正所谓死亡如风常伴吾身,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刺激啊!功法不错我就先收了,这奇兵玄铁就当破烂发仓库了,什么那位大神家里的宝库最近要开门参观了那我可要去顺点东西!嘿嘿这里居然还有极品的凶兽,把它当狗逗一逗!“嘿!孙贼!麻烦你不要在追我啦!!东西我是真的不会还给你哒!!”
  • 花心女王

    花心女王

    擦的,不就是前世太受男人喜欢了,至于把她扔到青楼吗?青楼女子又如何?她依然我行我素,继续营造精彩人生。呦,这么多帅哥,都想跟她?成,按照她的标准一个一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