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67500000017

第17章 恋爱篇 此恨绵绵无绝期:民国婚恋(1)

你见过徐志摩吗?——徐志摩身边的女人

倘若林徽因没有像一道光那样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徐志摩恐怕不会那么匆忙而决绝地和张幼仪离婚。在世人眼中,徐志摩和林徽因如同贾宝玉林黛玉那样天造地设,然而太完美的爱情总是娇嫩得经不住世俗的目光。尽管徐志摩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痴情,但林徽因却不想重蹈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覆辙。生活中,林徽因成了别人的新娘;但在诗中,她却永远是徐志摩的佳人。既然生活中无缘缱卷缠绵,何妨在文字里耳鬓厮磨呢。

浪漫,痴情,执迷不悟,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浓烈而绵长。“情种”一词非他莫属。

张幼仪:相知却在分手后

张幼仪出生于大户人家,家境殷实,衣食无虞。但由于运气不好,经营不善,原本富甲一方的张家,一天天衰落下去。但张家没有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幼仪的两个哥哥,负笈异乡,苦读成材,终让张家一点点恢复元气。

那时的幼仪还不能为改变家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但两位哥哥困境中奋起的决心和毅力却为幼年的她上了生动的一课:“看别人赢,会学到一些东西;看别人输,学到的更多。我们遭遇的不幸使我们坚强,帮助我们成为今日的我们。”

根据那时的风俗,张幼仪的亲事只能听凭父兄安排。后来,正是四哥为她找到了徐志摩。当时,张嘉璈担任浙江都督秘书。在视察杭州府中学堂时,一位学生的作文引起了他的注意。作文的题目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文笔气势酷肖梁启超,书法也笔力遒劲气韵生动。张嘉璈被这位学生的才气所打动,经打听,这位学生是当地一位士绅家的独子,他立即致信这位富绅,提议将自己的妹妹嫁给这个才华横溢的学生。张家很快收到徐志摩父亲的亲笔回信,同意了这门亲事:“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张幼仪既然崇拜、信赖哥哥,当然也崇拜、信赖哥哥为自己挑选的未来丈夫。至于两人之间有没有爱情,当时的张幼仪无从知晓但也并不担心。传统教育的熏陶让她认同《礼记》对婚姻的看法:“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相片时,就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而张幼仪对自己的婚姻却充满了期待,她知道未来的夫君和自己的两个哥哥一样聪明好学,饱读诗书,思想进步,那么,既然自己和两个哥哥相处得很好,将来,和丈夫徐志摩的交流也不会存在障碍吧?然而,新婚之夜却如同兜头泼来的冷水,让她的心凉透了。

在那个本该温柔浪漫的洞房花烛夜,徐志摩只是潦草敷衍在她的身上行使了丈夫的义务,自始至终,一言未发。

后来,饱经沧桑的张幼仪谈到自己不幸的婚姻时,喟然长叹:“我们之间的沉默就从那一夜开始。”

为了成为公婆心目中的好媳妇,张幼仪每天早早起床,洗漱装扮,穿戴整齐,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向公婆请安,晚上,也只有在和公婆打了招呼之后才回卧室休息。这就是古书上说的“晨昏定省”。由于婆婆起得很早,而公公每晚都是半夜才归家,为了履行“晨昏定省”,她一天睡不了几个钟头。但她从无怨言,也从未间断,她认为侍奉公婆孝敬公婆是一个媳妇的头等大事,所以从不含糊。在讨好公婆方面她非常成功;可在取悦丈夫方面,她却一筹莫展。新婚几个星期后,徐志摩就先天津北洋大学后北京大学读书去了。两人之间的交流可谓一片空白。

那时的张幼仪把希望寄托在肚里的孩子身上,她相信,只要她肚皮争气,为徐家生个男孩,母为子贵,她不仅会因为延续了徐家烟火而博得公婆的好感,也会同样赢得丈夫的眷顾。她相信一个男孩能让丈夫的心变软,能让她等来期盼的爱情。

然而事实再次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她如愿给徐家生了个男孩,她如愿赢得了徐家除徐志摩之外所有人的好感与尊重。但丈夫那颗心犹如坚冰,并未因男孩的出世而有一丝的融化。

有了儿子,徐志摩认为他已完成父母赋予他的传宗接代的任务,当他提出远渡重洋负笈海外,父母也无法像以往那样阻拦了。从此,张幼仪和徐志摩天各一方。时空阻隔,让两人原本就有的隔膜愈来愈深。

二哥对妹妹的婚姻状况非常关心,他担心妹妹和徐志摩长期分居,结局定然不妙。于是他劝徐志摩的父母让妹妹出国和徐志摩团聚。经过一番犹豫,张幼仪的公婆最终还是同意让儿媳也出国,一则可以照料儿子的饮食起居,二来也可栓住儿子那颗浪荡的心。当时,徐志摩突然从美国转入英国,不读经济学却去读文学,父母已隐隐感觉,儿子变得不安分了。

在英国,张幼仪和徐志摩定居在一个叫做沙士顿的小镇上。徐志摩每天忙忙碌碌,像在老家一样,几乎从来不搭理张幼仪。每次出门时,他一脸阳光;一进家,满面乌云。有时,徐志摩回来看到张幼仪,脸上会露出惊讶的表情,仿佛在说:你怎么还呆在这里?

不久,张幼仪发现自己怀孕了,当她告诉徐志摩这一消息后,对方立刻说:“把孩子打掉。”丈夫的话让张幼仪目瞪口呆,在当时,女人打胎是有生命危险的。她颇有几分不满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徐志摩冷冰冰地答道:“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你看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一天晚上,徐志摩对张幼仪说,他要带一个爱丁堡大学的朋友回家吃饭,这位朋友是女的。当时,张幼仪凭直觉,断定徐志摩在外面追求别的女人,所以,当徐志摩说这话时,张幼仪以为丈夫打算娶第二个太太。当时的张幼仪竟然觉得这很正常,只要不威胁自己的原配地位和身份,她同意和丈夫的第二房太太和谐共处。

实际情况与张幼仪的想象完全不是一回事。徐志摩所请的朋友,人们称她为明小姐,谈吐文雅,穿着新潮。但张幼仪却不可思议地发现,这位明小姐出身高贵,且是爱丁堡大学的高材生,但一身洋装的她却有着一对三寸金莲。

客人走后,徐志摩问张幼仪对明小姐的印象如何,她脱口而出:“这个,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没想到,徐志摩听了这句话,情绪异常激动,尖声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张幼仪先是惊讶,随后才有所醒悟,丈夫骂自己“土包子”,原来不是说自己穿着落伍外貌粗俗,而是指自己文化浅薄观念陈旧。事实上,当张幼仪以大义凛然的姿态准备迎接徐志摩第二房太太时,她的所作所为与缠过脚的女人确实毫无二致。

一星期后,徐志摩突然消失了。因为语言不通,独守空闺的张幼仪陷入了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境。女人毕竟脆弱。无奈之下,张幼仪想到在法国留学的二哥,便写信求助。很快,二哥回信了。在信中,二哥给绝境中的妹妹指出一条路:“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本来,张幼仪并不打算要这个孩子。作为一个被遗弃的女人,身处异国他乡,养育孩子面临诸多困难。到法国后,她改了主意,决定留住这个孩子。她想,既然多年来忍气吞声事事顺从仍然打动不了丈夫的心,现在她要和丈夫唱反调——徐志摩不要这孩子,自己偏要。

离开英国之际,张幼仪下定决心:今后,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生活的磨难,终于让一个唯唯诺诺循规蹈矩毫无主见的“土包子”艰难蜕变为一个自尊自强独立自主的新女性。

在德国医院生下儿子一周后,张幼仪才有了徐志摩的音讯。此时,徐志摩突然现身德国,不是为了探望产后的妻子和刚出世的婴儿,而是托朋友给幼仪送来离婚通知书。在信中,徐志摩为自己的离婚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对自己莫名其妙的突然失踪,徐志摩在信中无一语交待;对刚出院的妻子和襁褓中幼子,也无一语问候。

按当时的法律,徐、张两人离婚,要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张幼仪问徐志摩:“如果可以的话,让我先等我的父母批准这件事。”徐志摩急切地打断她的话:“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后来,当有人把徐志摩的离婚拔高为“革命性行为”时,张幼仪的回答是:“No”。真实的情况是,徐志摩是为了赶在女朋友回国前定下两人的恋爱关系,才突然现身德国,逼刚生下孩子7天的妻子签字离婚的。

张幼仪爽快地签了字。因为投靠二哥之后,她决定不再按过去的观念行事。她不想再忍气吞声做丈夫的附庸,而是靠自己走一条自尊自强的路。

离婚后,张幼仪一面在德国接受幼儿教师的培训,一面独立抚养幼子彼得。她的自立渐渐赢得了徐志摩的尊重和赞誉。后来,彼得因病3岁不到就夭折后,在悼念彼得的文章里,徐志摩用手中生花的妙笔开始赞颂曾经不屑一顾的前妻了:

“就是你妈,彼得,她也何尝有一天接近过快乐和幸福,但她在她同样不幸的境遇中证明她的智断,她的忍耐,尤其是她的勇敢与胆量;所以至少她,我敢相信,可以懂得我话里意味的深浅,也只有她,我敢说,最有资格指证或相诠释,在她有机会时,我的情感的真际。”

无论如何,逼一个刚刚经历分娩之痛的女子签字离婚,徐志摩这一做法还是招来很多人的指责和批评。他的老师梁启超就为此专门给他写了封信:

“吾昔以为吾弟与夫人实有不能相处者存,故不忍复置一词。今闻弟归后尚通信不绝,且屡屡称誉,然则何故有畴昔之举,实神秘不可思议矣。人类恃有同情心,以自贵于万物。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

但徐志摩并未接受老师的劝说和批评,而是在回信中以慷慨激昂的语句为自己辩护: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郎照我深奥之灵府。”

徐志摩这番大义凛然、舍我其谁的铿锵表白已广为传颂,但和他朝夕相处多年的张幼仪知道,文弱而怯懦的徐志摩说出这番剽悍之语不过是往心口“贴胸毛”的壮举。她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徐志摩连看部电影都不会痛快做决定,所以,若没有一个女子在背后鼓动,他哪里做出逼妻子签字离婚的果敢行为?

由于幼子彼得因病夭折,张幼仪失去了精神支柱,选择回国。

在异国的一番遭遇和历练,让张幼仪变的坚忍不拔和精明能干。不幸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变得强大。回国不久,她就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昔日的“土包子”一跃成为上海滩的女强人。身为上海女子银行的副总裁,白天上班,傍晚请家庭教师为自己补文化课,同时还经营着一家名为“云裳”的女子服装店。

在遭遇婚变的人生关键时刻,张幼仪选择了自立自强,于是拥有了灿烂的事业精彩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她实现了自我之价值。

“你碗里的米是谁给你的?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张幼仪的人生为这句话作了最鲜活的注释。

张幼仪的独立、自尊和事业上的成功,渐渐赢得了徐志摩的尊重和信赖。婚后,两人如同相熟的朋友相处得很好。那时徐志摩已和陆小曼结婚。陆小曼不愿住在北京,徐志摩只得北京上海两边穿梭不停。陆小曼有芙蓉癖,时常躺在烟塌上吞云吐雾,无暇照顾徐志摩的生活。购买衣服和领带时,徐志摩就去“云裳”让张幼仪帮自己参谋。在飞机失事前一天,张幼仪还见到了徐志摩。当时徐志摩急着去北京,为林徽因的一次讲座捧场,张幼仪劝他不要乘中国航空的小飞机,徐志摩哈哈大笑,说不会有事的。没成想第二天果然出事了。

虽然和徐志摩的婚姻半途夭折,但张幼仪没有记恨丈夫,反而对他多了一份理解并暗藏一种谢意。后来,谈及自己和徐志摩不成功的婚姻,张幼仪的肺腑之言耐人寻味: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林徽因:“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当时,尽管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经订婚,徐志摩也开始和陆小曼往来,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情丝难以斩断,虽然他和她是有心人难成眷属,但他相信,他和她的相识,犹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其意义非同凡响,因为他俩“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不仅照亮了各自的人生,也照亮了中国的现代诗坛。

当徐志摩在英国认识刚满17岁的林徽因后,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顾两人悬殊的年龄差距,不可遏止地爱上对方。他狂热地给林徽因写情书,那些滚烫而美丽的诗句从他的心间流淌而出,汩汩不息:

同类推荐
  • 胡竹峰作品:竹简精神

    胡竹峰作品:竹简精神

    胡竹峰十年创作笔记短文精选集。遥遥呼应古人所推崇的竹简精神,把一个字一个字刻在竹简上,字挟风霜、声成金石。故每篇文字短者十来个字,长也不过三五百字。追求文字的精炼,并以短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核心。其所写内容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
  • 把爱留在最好的时光里

    把爱留在最好的时光里

    人,存于天地间,就是为了既美又好地活着。我们努力做美好的事情,留给这个美丽的世界一个美丽的背影。世间美好的事情太多,一个人所能展现其最为美好的地方,我以为永远是在爱情里。关于爱情,想起的总是太多太多,多到让我这样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无法用一两个词汇形容。爱情里的悸动、热烈、暧昧、痴缠、忧伤……每一种滋味在回忆里不免有无可奈何的惘然,正是这一点惘然构成了爱情里一个永恒的词汇:美好。在美好的时光里,遇见一个美好的人,谈一场美好的恋爱,然后用岁月的酒浆将记忆灌醉,留待老了的时候,每开封就微醺,还没品尝已经沉醉其中。
  • 素颜之美

    素颜之美

    《素颜之美》包括爱之禅、爱之初、爱之季、爱之切、爱之歌几部分内容。收录了沈力男多年来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跨度较大,有青春之作,也有中年时期的作品。选录的诗的风格,也是霄壤之别,韵与无韵,新体与旧体,诗词杂陈,都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相同的是诗人真情的投入,真与爱。读这样的诗集,能够让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留一方属于自己的纯净角落,发现生活不止眼前,还有诗和远方。
  • 鲁迅和那个时代的战争

    鲁迅和那个时代的战争

    这是一本关于鲁迅和他“论敌”之间的论争文选,记录了鲁迅的笔战经历。其中有鲁迅与陈西滢关于“闲话”的是非之争、“鲁、梁”论战、鲁迅与林语堂的意气之争、周作人与鲁迅的矛盾等论战双方的文章,再现了那个时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一群文化精英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阅读鲁迅与对方论战的文章,在这样的场景“对比”之下,或许可以弄清楚原先单看一面的文章难以明白的许多事情。比如,人们会发现,原来鲁迅之被骂远多于他之骂人,在许多问题上他都是出于被动的反击;鲁迅对别人多是“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他自己却是一再地被人指为的“学匪”,等等。这些“论战”的文字,是鲁迅文笔最为犀利、最精彩的一部分,鲜明地表现了鲁迅的特点。
  • 闲聊江湖

    闲聊江湖

    本书作者采用了随笔、散论的文体,展现了千年武侠文化,给大众了解武侠文学打开一个清新的窗口,并借机表达笔者自己对武侠创作问题的一些拙见。
热门推荐
  • 狂妃倾世废材逆天

    狂妃倾世废材逆天

    她,是穿越而来的顶尖杀手,行动诡异,脾气古怪。当她遭到背叛,带着搅动四方风云的决心而归时,又将会掀起怎样的风浪来?他,是来自地狱的修罗,亦是来自地狱的王者。当他遇见了她,是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还是就此沦陷了进去,交付真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人生只需要你

    我的人生只需要你

    青春的我们,是最好的我们。儿童时的我们,一定程度上都受着父母的管教;长大成人的我们,虽然少去了父母很多的管教,但也变得更加的成熟,不得不考虑生活带来的一切。愿我们永远记住那青春岁月。
  • 圣咒传说

    圣咒传说

    在这亚利斯特大陆,一直有一个声音。“如果命运是违背你的意志,你会怎样?弗朗西斯?如果毁灭和火焰终将吞噬一切,你会怎样?”面对这落寞的世界,其实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许,没有什么比找回曾经的自己更加困难。北方与南方的纷争仿佛从未停止,美好往往只是短暂瞬间。而弗朗西斯该如何面对这些选择呢?只是最后发现这一切本不该是如此模样,而自己却已经身在天涯的边界凝视过往。
  • 开局无敌蛋

    开局无敌蛋

    唐玄穿越了,却悲催的穿越成为了一颗脆皮蛋!在万兽丛生的大陆,且看这颗脆皮蛋如何逆天!
  • 疑云迷踪

    疑云迷踪

    新书《人生不再见》求关注。迷途不知返,路遥不觉晚。白天,黑夜,交替更迭。一张无形的大网渐渐张开,拉长,收拢,是谁在幕后操纵着这一切?
  • 小僧传奇

    小僧传奇

    当熟悉的现实变成游戏的场景,当生存的难题面临巨大的考验,作为一个正太型和尚11C,周凯表示压力很大。尤其是本来了如指掌的游戏一夕间变得面目全非,所有的数据资料都慢慢向现实靠拢,周凯觉得自己作为和尚也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有可以查找物品所在的系统,什么武功秘籍都不在话下;有能够连通科技分支的纹身,所谓神兵宝甲都只是浮云。上得了佛堂下得了斋房,写得了代码打得了流氓,丢得了舍身泡得了娇娘,走得了天下睡得了木床。重建少林寺,组建六扇门,复兴大丐帮,带着一群大侠闯荡江湖。“洪熙官、方世玉、黄飞鸿、叶问、霍元甲、陈真去摆下十八铜人阵!”“我说田伯光,这种货色你也看得上?业务水平要向老段看齐才是!”“喂喂,别总是楚留香西门吹雪的了,难道小僧不够帅嘛?”
  • 残缺的成全

    残缺的成全

    小说以大秦古都咸阳、十三朝古都西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背景,以秦诏版、西周愙鼎、四神瓦当、斯托拉蒂瓦里小提琴、《秋山晚霁图》等四十多件珍贵的文物遗存为线索,以一个江南青年画家的视角,讲述了民间收藏家金晍慕古、好古、藏古的故事,讲述了他如同“古董残件”般残缺的爱情和他对完美爱情执着却令人叹惋的向往与追求……
  • 唯爱:老婆大人太凶狠

    唯爱:老婆大人太凶狠

    她有着绝色容颜,过人家世,却秉持不作就不会死的观念将身边所有疼她爱她的人一一作向别人的怀抱。青梅竹马,宠她入骨的恋人因她一句你什么都不是而转向她亲妹妹的怀抱,大学四年的舍友终于在某一天彻底爆发,从此形同陌路,可是即便如此,她依旧坚决秉承作的性格,将大学爱了三年的男友作的远走他乡,不复相见。原以为一次次的决裂会让她有所领悟,却不曾想她竟将生身父母作的一病不起,而家中企业也在一夜间改名换姓。而她,终于一无所有。
  • 命运的安排

    命运的安排

    因为一个梦,让我人生从此不同。。。。。。
  • 梁上有阿燕

    梁上有阿燕

    梁上有只小宝贝:“阿梁,阿梁,我饿了。”小胖崽嘟嘟嘴说。“饿了,吃饭。”小正太一本正经的说……(这是一本架空文,嗯,就是那种不是现实空间呦,小宝北们。不喜轻喷,不可以重喷,我我我我会会会会伤心的π_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