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35300000014

第14章 古观残梦

当你漫步于罗浮山时,参天大树与成片的绿色林海和一簇簇盛开的鲜花便映入你的眼帘,耳边忽远忽近的水声鸟鸣,使你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仿佛已来到了世外桃源。你踏入朱明洞景区,在会仙桥休憩,桥下莲湖流水潺潺,犹如为远道而来的你弹奏一曲玄妙而优雅的仙乐,让你从内心深处感到轻松自如,使你情不自禁地忘掉登山的疲惫。再继续向前望,冲虚古观,像一位仙风道骨的道人在等待你的光临。罗浮山,曾几何时,道观林立。如今,一座座殿堂,在绿树掩映中巍然屹立,殿堂内众多的神像显得庄严肃穆。古色殿堂,清幽典雅的环境,着装古朴的道士和忽而传来的几声悠悠钟声,使人顿有脱尘之感,无怪乎人们称其为仙境。

然而,你可知道是当年葛洪匍匐上山,结庐而居,采药炼丹,著书立说,为开创罗浮山道教而铺石开路?

翻开尘封的历史,迈开沉重的步伐,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洞天胜境四百二峰峦朝紫府

罗浮山432峰,峰峰奇秀,有的像玉女,有的像罗汉,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狮子,真是“满山皆奇石,峰峰有灵境”。每一座山峰都有动人的神话故事,都有一首赞美的诗篇,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在众多的山峰中,较有名的有飞云峰、上界三峰、泉源山、凤凰台、锦屏峰、杜鹃峰、玳瑁峰、聚霞峰、铁桥峰、玉鹅峰、云峰岩、燕岩顶、阿公髻、阿婆髻、笔架峰、四方山、狮子峰、玉女峰、骆驼峰等。其中主峰飞云峰又名飞云顶,海拔1281米,直入蓝天,因为高耸入云而得名。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游玩罗浮山时,登上了罗浮山这座百粤群山之祖的顶峰,夜半观日出,写下了“咿喔天鸡鸣,扶桑色昕昕。赤波千万里,涌出黄金轮”这样有声有色的诗句。明代王宗沐在其《游罗浮山记》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山划然孤耸独尊,若人君秉圭负扆,而万山支分派衍若连若背,若复若竖,若起若顾,若屏若旗,若鸟若犊,仰朝山为容……(张成德等。中国游记散文大系。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郾26)

洞天奇景是罗浮山的一大特色,罗浮山的洞天除四周青山环绕、清静优美、林木森森、流水淙淙、山色迷人外,自然环境背风向阳,适宜道观寺院、书院精舍的建设。罗浮山洞景最佳的有朱明洞、黄龙洞、华首洞、朝元洞、酥醪洞、白鹤洞、明福洞、幽居洞、泉源洞(被道书称为第34福地)、桃源洞、白云洞、大慈洞、青霞洞(谷)、麻姑洞、蝴蝶洞、水帘洞、古白角洞和蓬莱洞等18个大洞天。有通天、罗汉、伏虎和滴水等72个小洞天,这些大小洞天各有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道书上称为十大洞天之七的朱明洞。论规模最大的是酥醪洞,人称为世外桃源、长寿之村。

道教认为,别有天地的洞天,与人间有严格的界限,普通人是无法涉足的。

“洞天”之后,又产生了“福地”,福地是安乐幸福之地,是人们容易得到神仙福佑的地方。所谓洞天福地,指的是道教仙修的理想境地。道教认为洞天福地是很神秘的,凡人是不能进去的,后来道门中人在这些洞天福地中大都修了道教的宫观供道士修道,凡人也开始进入。

罗浮山良好的地理环境为道教提供了理想的神仙洞府。罗浮山是道教进入岭南的名山。早期《仙经》指出:“可以精思合作仙药者,有华山、泰山、霍山……罗浮山。”罗浮山成为仙家渴慕之地和隐居之所。《广东新语》卷三说:自安期始至罗浮,而后桂(继)父至焉,秦代罗浮之仙,二人而已,安期固罗浮开山之祖也。其后朱灵芝继至,治朱明耀真洞天,华子期继至,治泉源福地,为汉代罗浮山之宗,皆师乎安期者也。

从那时起,罗浮人的梦,就这样凝固成了那片幽深的灰色建筑群。所有的浪漫情怀、缥缈梦幻,一直伴随着那座古观香案上的缕缕青烟和声声钟鸣,游荡飘移。

早在东汉,道教名士就云集这里,道教初创时期,道士多入山修道,大都居山洞,或于其旁立茅舍。奇峰、怪石、岩洞(室)不仅构成了罗浮山的脊梁,而且成为道士活动的天堂。魏晋时,罗浮山已经成为中原内地大量道教徒频繁活动的地区,宋邹师正《罗浮指掌图记》记载道教的十大洞天中,独罗浮邈处海上,天下想闻之而恨不至其地。间有能至之者,非遣世高蹈之士,必希仙慕道之人。因此,许多道教名士都在此结庐修道。

朱灵芝,隐居罗浮山朱明洞。

华子期,隐居罗浮山泉源福地。

阴长生,隐居罗浮山铁桥峰。

苏元朗,修炼于罗浮山丹霞谷。

葛玄,修炼于飞云顶。

呕心沥血葛洪结庐炼丹修身

虽然葛洪常常被后人称作葛仙,当成道教炼丹烧药的鼻祖,但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实还是一位通晓诗书、能征善战的儒将。据说,葛洪小时候家里贫困,但自己爱好读书,靠卖柴换取纸笔。渐渐地,他学问做出了名,被当朝宰相司马睿看中,走上了仕途。这在士族世袭制度森严的两晋,几乎是一个神话。再后来,葛洪因为帮助大都督顾秘平定叛乱而当上了伏波将军。

但残酷的战乱让葛洪萌生倦意,他选择了急流勇退。东晋政权建立后,司马睿当了皇帝,他下诏书赐予葛洪高官厚禄,却被葛洪婉拒。从此以后,葛洪过上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往的“清心养颐,闲游方外”的生活。几经辗转,葛洪来到了杭州宝石山西岭,对这座灵秀的小山情有独钟,他对徒弟说:此地背山面水、龙脉环抱,如乘辇而绝尘,是养丹之所也。

此后几年,葛洪一直在宝石山西岭结庐炼丹,修行自身,普救世人,也在这里写成了道家传世经典《抱朴子》的一部分。后来,宝石山西岭就被人称为“葛岭”或者“葛洪川”,葛洪曾经的印记,让这座小山多了一种神奇玄妙的味道。唐朝著名的三生石故事,一说就是发生在此地。

而葛洪当年所结的草庐,后来成了著名道教圣地抱朴道院。今天从西湖边远远望去,还能从葛岭半山腰的层林掩映中,看到抱朴道院的黄瓦飞檐,宛若一位隐士,凝望着杭州的变迁。

公元305年,是西晋惠帝御宇的第十五个年头,世事一言以蔽之,曰:“乱。”“石冰之乱”刚被平定,“八王之乱”进入了白热化。秋天在这一年里已经走得很远,一个再也不愿卑躬屈膝事权贵的人,投戈释甲,绝意仕途,抛下福禄,离乡背井,葛洪流离于徐、豫、襄、江、广诸州之间,搜求异书。但是,“北道不通”,又“归途受阻”,南下广州,而“频为节将见邀用,皆不就。……将登名山,服食养性……”,他来到了其曾祖葛玄曾经隐居传道的罗浮山。因为他一路走来,打听到罗浮山乃一方清静炼丹修道之地。袁宏《罗浮记》记载葛洪乃憩于此山,即隐居在罗浮山修炼。这是历史上有关葛洪早年曾隐居罗浮山的唯一记载。

葛洪在此开始结庐而居,采药济世,悟道炼丹,著书立说。后来,追随其修道者日益增多,又相继建东庵、西庵、北庵授徒。后来,葛洪建立的罗浮山南庵、东庵、西庵、北庵成为冲虚观、九天观、黄龙观和酥醪观。从此,罗浮山成为岭南道教的祖庭。

葛洪一生两度隐居罗浮山,且与罗浮山缘分甚深,对道教在罗浮山及岭南地区传播发展有深远影响。在道教洞天福地体系中,罗浮山是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罗浮山成为岭南道教发展的中心。对于罗浮山来说,因为葛洪的开发,奠定了罗浮山的基调,也成就了这座山的独特气质。不仅如此,葛洪还是中国道教殿堂化的创始人。

葛洪第二次到岭南,是在咸和(326—334)初(黄丽英。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郾119)。葛洪晚年居罗浮山,是有史可证的。北宋初年乐史《太平寰记》卷一六茵“罗浮山”引袁宏《罗浮记》说:以年老,欲炼丹自卫,闻交趾出丹砂,乃求句漏县,于是选焉。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岱以丹砂可致,请留之,洪遂复入此山炼神丹。“晋书·葛洪传》也有类似记载: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趾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爷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

葛洪最后选定罗浮山炼丹并于此终老的原因,首先是罗浮山作为秦汉魏晋以来的名胜,符合道教金丹修炼的要求。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云:“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又引用三国时代《仙经》曰:可以精思合作仙药者,有华山、泰山、霍山……罗浮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神必助之为福,药必成。”在葛洪所列举的可以炼丹合药的二十多座名山中,岭南地区唯有罗浮山。据传,葛洪初次登罗浮山,以及在罗浮驻守多年,是吃了不少苦头的。但这方面的历史记载的材料不多。初到此地,他站在飞云顶一看,古松参天,奇峰罗列,云生幽谷,雾漫琼台,林木茂盛,泉水清芬,山色旖旎,幽静至极,这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教中,端的是个洞天福地,是座好山。师兄们都称赞他的选择,在这仙境中炼丹,肯定能长生不老,修成正果,登天成仙。于是大家一齐动手,砍茅草的砍茅草,编帘子的编帘子,松为柱,杉为椽,很快就把家安顿好了。

其次是葛洪家族一直与罗浮山有缘。据有关记载,葛洪从祖葛玄曾率领众道士到罗浮山活动。“精思念道,常服饵术,能绝谷,连年不饥。……恒周旋括苍、南岳、罗浮。……弟子有五百余人。”北宋霍晖《冲虚观记》认为葛洪晚年求为勾漏令而停滞于罗浮山,“盖自从祖仙翁孝先吴时在(罗浮山)飞云顶修丹以来,风流相承,岂特咸和而避地远行而然也”。

葛洪隐居罗浮山,不仅在阐发道教理论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实现了事业、爱情双丰收。

葛洪在初进罗浮山时,绝意仕进,潜心研修道学,深得当时南海太守鲍靓的赏识,鲍靓将道书《三皇文》传授给他。永嘉六年(312),鲍靓将女儿鲍姑嫁给葛洪为妻。《晋书·葛洪传》有记载:“葛洪)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葛洪此时已经潜心修道,服食养性,并继续《抱朴子》的写作。因此,葛洪在罗浮山留有众多的遗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遗履轩”,相传是葛洪与其师鲍靓常常彻夜谈经的地方。关于此轩还有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

一天,师徒两人谈兴正浓,一直到拂晓时分仍无睡意,忽然,只见一对玄燕朝他们飞来,可是,当他们将这双燕子网住后,却发现哪是燕子?分明是一双靴子!当然这也不是普通人穿的靴子,所以,便留下了神仙遗履于此地的传说。此轩得名即起于这个传说。在这个遗履轩上,还有一块青石板,长约五尺,高一尺,阔半尺,背倚巨石,恰似卧榻。然而这样窄的卧榻,也只有仙人才可以享用,所以也就留下了另一个传说,说的是古代曾有一位仙人在此静卧,因此古青石板又称仙人卧榻。

《罗浮志》卷二更指出遗履的地方:“遗履轩,在蓬莱阁后,鲍仙、葛仙夜谈之所。”(陈梿郾罗浮志·卷二,轩辕集)意为:遗履轩在罗浮山蓬莱阁后面,是鲍靓和葛洪晚上交谈论道的地方。

离遗履轩不远处就是蝴蝶洞,听名字应该与蝴蝶有关,或是能看见大群的蝴蝶。钻进去看,洞内宽约两米,高也有两米左右,曲曲折折,灯光虽暗,却增加了几分神秘感。有人到处找蝴蝶不得,很困惑。何谓蝴蝶洞?传说葛洪炼丹服后仙逝,罗浮百姓前来送行,只见葛洪遗留下的道袍顿时化为碎片,变幻成数不清的彩蝶盘旋起舞,后聚于此云峰山岩,成为“蝴蝶洞天”。后来此洞便常常飞出五彩大蝴蝶,于是人们叫它“蝴蝶洞”。虽是传说,倒也有趣。

道法自然,罗浮道观气势恢宏

隋唐时期,罗浮山已成为南方重要的道教名山。这里不仅道观林立,而且高道云集。不少著名道士隐居罗浮山,许多有名的高道都将罗浮山作为自己修行的地方。最为出名的是苏元朗、轩辕集等先后隐居在罗浮山修行。

苏元朗。据《罗浮山志》记载,他曾经隐居在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学道,得司命(三茅真君)真秘,修道成仙。开皇(581—604)年间,修道于罗浮山青霞谷,自号青霞子。为发明太易丹道,作《太清石壁记》及《茅君歌》,后发明太易丹道,作《宝藏论》。从游的弟子闻朱真人服灵芝得仙,竞相谈论灵芝春青夏赤秋白冬黑,只有黄芝产于嵩高,远不可得。元朗笑着说:“灵芝在汝八景中,盖向黄房求诸?”谚云: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成之宝,此之谓也。“于是撰著《旨道篇》阐明内丹修炼之法。自此,道教才知道有内丹。又鉴于《古文龙虎经》、《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诀》三书”文繁义隐“于是纂写为《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归神丹于心炼“用外丹名词解说内丹,提倡性命双修”,以此为内丹修炼的核心。

轩辕集。唐代惠州道士,号称罗浮先生,武宗会昌三年(843),居京师。宣宗即位,诛赵归真,流集于岭南,遂居罗浮山白云洞修道。人传其数百岁,面容不见衰老。更为奇特的是,他居暗室之中,却可以看到数丈远。据说他每次去深山中采集药材,毒蛇猛兽不仅不伤害他,而且还来保护他。他治病时,只要用布巾一挥,病人立时痊愈。《东观奏记》中有一则故事印证了人们的传说:唐宣宗晚年酷好仙道,广州监军使吴德励在离开京师赴任时,脚已得病三年,行走时蹒跚不便,可是三年后,他从广州返回京城时,脚病却完全好了。宣宗感到十分奇怪,问吴德励原因。吴德励说是罗浮山人轩辕集治愈的。宣宗一听,迅速派人召见轩辕集赴京师。这个故事在《旧唐书·宣宗本纪》中有详细的记载:大中十二年(858)正月春,罗浮山人轩辕集抵达京师,唐宣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秘诀,他的回答是: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虽尧舜禹汤之道可之,况长生久视乎?……南海奏先生已归罗浮矣。[陈梿。罗浮志·卷四,轩辕集]唐皮日休《题罗浮轩辕先生居》云:

乱峰四百三十二,欲问徵君何处寻。

红翠数声瑶室响,直檀一炷石楼深。

山都遣负沽来酒,樵客容看化后金。

从此谒师知不远,求官先有葛洪心。

在唐代的许多政治事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罗浮山道士的影子。例如,在著名的会昌灭佛中扮演主角的唐武宗,即位后十分宠信道士赵归真,对赵归真的话是言听计从。赵归真利用武宗对他的宠信,举荐了号称有长生之术的罗浮山道士邓元起。邓元起被迎入禁宫中后,与衡山道士刘玄靖一起和赵归真结成帮派,共同诋毁佛教,攻击释氏,最终导致了会昌灭佛事件的发生。

隋唐时期,罗浮山的道事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罗浮山的道观建设如日中天,唐代由于皇室大力扶持道教,道士之居所进而被建筑为“如王者之居”,称为宫、观。从此,宫、观作为道士祭神和居所之名被确定下来,不再使用治、靖、庐等名称。此后,规模较小,或未被皇帝敕封者,仍有精舍、道院等称谓,但宫、观始终是它们的代表名称。为了区分和确指的需要,众多宫、观又各有具体名称。其命名之根据,或据经书,或据其他神祇名,或据道士名号,或据地名,或据历史传说故事,由于罗浮山具备道事活动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上皇朝的大力支持,至隋唐时期,罗浮山道教宫观建设已经迈进了“中国道教殿堂化”的行列。

宋·霍日韦《冲虚观记》曰:今冲虚观,乃(葛洪)都虚(庵)之遗址,(晋)义熙(405—418)初,始置祠以祀之。逮唐天宝(742—755)中,令守者十家,已而为观。……视罗浮二山诸观为甲。九天观,在冲虚观东,五代南汉时建。宋改名明福观,苏东坡书额。长寿观,原葛洪西庵基,五代南汉时建,名天华宫,俗呼南天华,宋改长寿观。酥醪观,葛洪北庵基,建观年不详。宋苏轼有《怀酥醪观安期生诗》,或许唐时已建。会仙观,在增城县南凤凰台,传为何仙姑旧居,唐大历(766—779)间改建为观,于观左立仙姑祠。隋唐时期,罗浮山已成为南方重要的道教名山,建起一批宫观。其最早者,当推冲虚观。

《罗浮山志汇编》卷三引宋代郭之美《罗浮山记》曰:“晋咸和(326—334)中,葛洪至此以炼丹,从观者众,乃于此置四庵,山南曰都虚,又曰玄虚,又改名冲虚。”可见,罗浮四庵,就是葛洪第一次隐居罗浮山时建的四庵,著名冲虚观前身为都虚观。葛洪“羽化升天”后,晋安帝义熙初于此置“葛洪祠”。时至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逐步将其扩建为“葛仙祠”,并置守祠十家。后至宋元祐二年,宋哲宗赵煦称帝时,赐“冲虚古观”匾额始名,该名沿用至今。当然,这段历史,也是借鉴一些史书整理出来的。然而,冲虚古观,依然“道貌”凝重,道味浓烈。有文字介绍,冲虚古观,历代均有修葺,冲虚观几经修建,现观是1985年香港圆玄学院等道教团体捐修的,经一番修葺,基本恢复了昔日金碧辉煌的原貌。冲虚观因为是葛洪所创建的道教圣地,所以现已成为岭南所有道观的祖庭。

冲虚观至今较完整保持了古观样貌。有文字介绍,冲虚古观,大体保持了清代同治年间的样貌。古朴内敛,不见张扬,很有“道法自然”的意趣,与周围的环境甚是协调。观后,苍松古柏,郁郁葱葱,为古观挡风避雨;观旁,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为古观作“嫁衣裳”;观前,碧波荡漾,杨柳水岸,为古观藏风聚水。清幽静谧的岭南园林风景,让古观充满着厚重与神秘。一排排绿色的琉璃瓦,犹如一行行厚重的文字,记录了古观1600多年的历史;殿脊上那些反映仙风道貌、历史典故、花木楼阁的彩雕,在黛墙青瓦的衬托下,展现出仙境独特的气势和氛围;脊顶那栩栩如生、精巧的双龙戏珠浮雕,使这座古观更显得庄严肃穆。

宋元时期,罗浮山又建了一批庵观。广莫庵,原罗浮道士莫洞观修道处,莫卒后,史东岩捐金营建,成于绍定五年(1232)。见日庵,创建于南宋,道士王宁素曾居此修道。

宋元时期也有大批道士在罗浮山修行,知名道士亦不少。陈楠、白玉蟾、邹葆光、邹师正、张月窗、梁真素等著名道士隐居罗浮山修道,这种兴盛的势头一直保持到明清时期。

白玉蟾,又名葛长庚,南宋道教金丹派南宗教派创立人,南宋道教中杰出的人物。《罗浮志》曰:“白玉蟾,字如晦,世为闽人,……得翠虚陈泥丸(陈楠)之术。……往还于罗浮山,……其在罗浮山多有诗文。”(陈梿。罗浮志·卷四,白玉蟾)他原名葛长庚,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据传白玉蟾天资聪敏,童年时即熟读了《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诸经,12岁举童子科,可见白玉蟾聪颖过人。宋开禧二年(1206)冬,随金丹大师“泥丸真人”陈楠至罗浮山学道。经过九年苦修,“始得其道”,后被尊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被诏封“紫清真人”。

白玉蟾是内丹理论家。其内丹学说的中心为“精、气、神”,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其理论多融佛家与理学思想,声称“至道在心,即心是道”,与佛教六祖惠能提出的“见性成佛”、“心即是佛”的禅理心心相印,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沧桑罗浮,千年道教。罗浮山道脉源远流长,一脉多承。传承关系复杂,这里既有金丹派系,又有符箓派的灵宝派,同时还有全真龙门派。正因为罗浮山道脉传承千年未断,因此,罗浮山道观的建设随着道教的兴衰曾几度起落,经过千余年的屡废屡兴,有的早已荒废。延至近代,再经兵燹和人为破坏,多毁于一旦,留存至今者,仅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惟其留存甚少,更弥足珍贵。现存的冲虚观、酥醪观、九天观、黄龙观等,不仅是罗浮山悠久历史文化活的见证,更以其历史的厚重向世人诉说其悠久。无论是现存的,还是消失的,罗浮山道观所展现出的无穷魅力,总让我们无法抵挡。于是我们去体味那流传的动人故事,走进岭南最丰富的原始森林,穿越时空隧道,顺着崎岖的山路,披荆斩棘,去寻找那千年罗浮道教古观的文明遗韵。

冲虚观为葛仙南庵故址,前面已作介绍。宋代哲宗赐额改为“冲虚观”。“冲虚”一词,见老子《道德经》,“大盈若虚”,“道冲,而用之不穷”,意即只有“无”,才能显出“有”来。当人们进入观后,再度回望时,才发现这意境的妙处。空旷的门洞中,生出许多有来,确有仙境之妙了。有诗三首:

闻道丹砂可驻颜,兵符自解向君前。

罗浮半夜梅花月,看到仙书第几篇?

懒游大海龙常伏,寂守空山虎亦瘖。

自把瘿瓢浇药去,洞门花落昼沉沉。

蓬莱阁上紫烟生,朝斗坛边斗柄横。

云卧三更仙梦醒,满天明月步虚声。

黄龙观为葛仙西庵故址,始建于南汉前原金沙洞,后改为黄龙观,传有南汉王刘岩飞龙在天的梦境。创建于康熙年中(约1682—1702)为冲虚观住持张妙升创建,毁于文革时期。于1993—1995年,由香港青松观拨巨资在原址重建。规模超过罗浮山各道观。有诗三首:

何处天华有故宫,降王执梃去匆匆。

秋风吹醒黄龙梦,牛角河山夕照中。

一径陡如盘鹘起,万松怒作老龙号。

伤心别有先朝史,落日空山吊汝曹。

西风木末一亭孤,梦里黄龙忽有珠。

我自寻秋舒倦眼,青山尽处莽平芜。

酥醪观为葛仙北庵旧址,始建于晋代,有“安期神女会玄丘”的传说。有曰:失修,清代几经兴废修复,历年居诸屡易,尘劫又生。清康熙末年(约1717),龙门全真派第十一代传人曾一贯任冲虚观住持,其徒柯阳桂在浮山处选址重建。

九天观原建于泉源福地,原名明福观,南汉所建,此处为泉源福地。读书人多在此攻读,有官至尚书者。宋神宗赵顼曾为明福观门匾额题字。有诗曰:谁言九天高?今忽在平地。仙院阒无人,松阴双鹤睡。

白鹤观始建于晋前,为葛仙东庵旧址。现存有宋时摩崖石刻,已被转移。

长春观始建于唐前,原为孤青观,唐时改为长春观,宋代又改为孤青观。

茶山观始建于清乾隆末年,为供奉赤松大仙黄野人而建。有诗曰:云中鸡犬声,仙家在何处?一径入云深,落日携筇去。

何仙观始建于宋代,为奉祀何仙姑而建。

丛林观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为响应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寺观合并为一而建。

在罗浮山道观的修建历史中,道教承袭和发展了古代神仙居于天上、海中或名山的传说,陆续衍生出一些仙山蓬莱的神话,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宗教神学理论。

罗浮山的道观建筑完全符合“道法自然”的思想,这种人文景观处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追求。罗浮山道观的人文景观大致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以道教宇宙观进行总体布局,构思精巧,多而不乱;二是单个建筑物的造型、选择都尽量和自然地形相结合,努力展现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罗浮山的道观建设按照《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置观品》所规定的宫观营造法式。在总体上由两部分建筑组成,一为奉祀神灵之宫殿,此为主体建筑,形制较大;二为道士居室,包括方丈室及道士各种生活用房,此为附属建筑,一般从简。主体建筑中,必有一两座主殿,处于突出位置。此主殿奉祀何神,有同有异。

根据“凡修建宫观者,必先构三清巨殿,然后及于四帝二后,其次三界诸真,各以尊卑而侍卫,方能朝礼圆全,无慊于焚修夤奉之心”之原则,罗浮山的道观皆以三清殿为主殿。“三清”是道教最高的尊神,分别是:“玉清”之元始天尊,“上清”之灵宝天尊,太清之道德天尊。

现存的罗浮山道观,与罗浮山的风景融为一体,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罗浮山东西南北麓,被群山叠翠所包围,殿堂瑰丽,山水秀美。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诸神之殿、碑亭廊苑,赋予自然山水与人文的重新诠释,山水与宫殿、自然与人文,在这里得到圆满的结合。

也许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许是古代文人的经典之作,但是罗浮山在道教的意念中,在道人的眼里,在百姓的心中是一块风水宝地。

空山鸟语兮,人与白云栖。穿过一片静谧的青山幽林,一座座千年古观悄然而立,红墙绿瓦,金碧辉煌,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境界非凡,香火鼎盛。而那些泉枯树折,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古观遗址,显得那么沧桑与凄凉。那不是千百年,数万载,时间如流水,划过有声有息;片刻间,永恒逝,残梦如微风,拂过则留痕?

同类推荐
  • 戴建业作品集(套装共9册)

    戴建业作品集(套装共9册)

    “戴建业作品集”,是华中师范大学博导、数千万人点赞的网红教授戴建业作品的首次结集出版,共九种,涵盖戴建业教授三十年来撰写的经典普及作品、学术专著和社会随笔。整套文集既能窥见戴建业教授扎实的学术功底,也能品味他机智迷人的表达方式,更能感受一名大学者真率洒脱的风范。《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国民教授三十年研究,讲透《世说新语》。《戴建业精读老子》国民教授逐篇精讲,带你畅快读懂《老子》。《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自然真率,楚人风范,陶渊明千年之后真知己。《诗囚:孟郊论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国民教授带你走进“诗囚”的心灵世界。《两宋诗词简史》272首两宋绝妙诗词大盘点,苏轼、李清照、陆游等54位名家全收录。《六朝文学史》国民教授趣解陶渊明“种的个鬼田”,讲透迷倒众生的六朝文学。《文本阐释的内与外》国民教授精选论文首度结集,深度剖析庄子、陶渊明、李白的文学魅力。《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不懂典籍分类,就不明白两千年知识传承,国民教授带你摸透古代学问的路径。《你听懂了没有》国民教授80篇精选随笔首度结集,有才有识,有情有趣!
  • 闲适中的挣扎

    闲适中的挣扎

    本书收入的文章分为四辑,“阅人”部分以亲历及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所涉主要是做编辑的父亲和他熟悉的作家朋友:“涉世”部分是个人经历,包括下乡、就业、旅美及退休生活;“读书”部分包括旧案钩沉、读书札记和影评,其中涉及刘大杰、程鹤西与鲁迅的纠葛,吴清源的民族操守,各依据前所未见的资料做出了澄清;“译文”部分大致是上世纪80年代所作,那时作者泛泛关心过日~本文学,所以译文也包括了不同的文学体裁。
  • 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

    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

    本卷包含契诃夫经典名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按创作时间排序,并收录焦菊隐写于1943年的《<樱桃园>译后记》。这三个剧本,虽然故事不同,所表达的都是契诃夫始终关注的主题:他憎恶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随处可见的、只知道用一些不连贯的空谈,对“未来”的空想,以充实当下空虚没落偷懒的生活的灰色的人群,他同情勤苦劳动却被毁灭了幸福和希望的另一群人,他用抒情诗一般的结构和台词、背景描述,创造了现代戏剧的开端。
  • 看见

    看见

    本书精选了阿来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40篇,反映了其行走的经历和读写心得。其中,有对熟悉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的新观察,有对在病床上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有对文学新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新的反思。文字清新、朴素,充满了抒情的气质。读阿来的小说,就像在听他讲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和传奇;读阿来的随笔,则像走进他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品读诗文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品读诗文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热门推荐
  • 爱与不爱在于心动不心动

    爱与不爱在于心动不心动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错过的人和事,总有你值得纪念的,也总有教会你成长的
  • 吞天洪荒

    吞天洪荒

    一次精心预谋叛乱,庞大的王朝在一夜之间解体,天才修士及其家族惨遭灭门之灾。浑沌间,上天却竟然让他重反少年时代……拥有了第二次机会,少年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让前世悲剧不再上演,前世的遗憾此生统统了却!化龙池,万魔灭。少年偶得上古传承,修炼天品神技,游于天地间,成就至尊。一粒尘方可填海,一根草斩便日月星辰,弹指间天翻地覆。大域群雄并起,万族林立,诸圣争霸,惊天动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切,从这里开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围城浪子短篇之2

    围城浪子短篇之2

    《围城浪子》短篇之2,一个关于教练的故事
  • 屿归处

    屿归处

    得入修真界,真是意外之喜。只是我拿你当师父,你居然拿我当媳妇儿!!!修真界都是这么玩的吗?
  • 火影之曼珠沙华的诅咒

    火影之曼珠沙华的诅咒

    曼珠沙华,又称彼岸花,彼岸花被当作一种诅咒和惩罚,凡是惩罚的人身体上都会出现一块彼岸花的Tattoo,随着时间渐渐变深。这块Tattoo会诅咒被惩罚的人永远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就像彼岸花的花与叶,花开时叶已落尽,叶长出时花已凋谢,即使是同根生却生生世世永远不能在一起。她明知道是不可能,可还是爱上了他。。。
  • 我是坏人我怕谁

    我是坏人我怕谁

    “沐峰,你觉得我美吗?”说着女子摆了个性感的姿势。面前的男子似乎对于女子的诱惑早已习以为常,一脸严肃的点了点头没半点多余的表情女子似乎也习惯了男子那冷漠的反应,但又接着问道:“你说像我这样一个美人,随便拆散一对情侣,或者是一个家庭,应该是很容易的事。”“先生,你难道不怕做了这事之后的后果吗?”男子有些担心女子的安危。女子伸出一只手来,像是在欣赏昨天在美甲店做指甲后的效果,突然那双魅惑的大眼睛冰冷的看着面前的男子,薄唇间不紧不慢的吐出几个字:“我是坏人,我怕谁!”(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雨声不断

    雨声不断

    《雨声不断》散发出一股清肃的正气,饱含着世道人心里的坚硬与柔软、沉重与轻盈、虚伪与真实,语言老道而实在,不矫饰、不夸耀。于寻常处见光亮,从日常里书抒性灵,笔触细腻。内心丰富。《雨声不断》分为真实生活、往事如烟两辑,主要收录了悬崖上的舞蹈、凝望、那人、光头、倚窗而立、面对石头、我身体的伤疤、夜的体验等作品。
  • 火影之斩断六道

    火影之斩断六道

    普普通通的大学生,重生于火影世界,身为战争遗孤的他,在这个战火纷飞的世界里他却是一代废柴,然而,当一个系统觉醒的那一刻,一切……都不一样了。他势必要守护自己爱的人,在这战火纷飞的世界里,求的一线生机以及一处安宁的地方!
  • 袅袅生烟

    袅袅生烟

    死后做了N年孤魂野鬼,都快要淹没在时光尘土中的孙家大小姐孙妨烟机缘巧合之下又重生了。物是人非,佳人已变,她以孤魂之体寄居她人之身,从前迷雾竟在眼前一一撩开,各种诡谲之事纷呈上演,她恍然惊觉上辈子自己死的冤屈。重来一次,势要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