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74900000032

第32章 生产力与人的解放(3)

由此看来,按照马克思在各种语境中所谈到的生产力至少有上述五种含义。活的生产力是人的活动,是人这个生产力本身的现实活动,是人的劳动能力或生产能力的现实运用,死的生产力是吸纳活的生产力的容器,同时机器这样的劳动资料具有最大限度地保存死的生产力的作用。“只有使用机器,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力才有力量使代表大量过去劳动的产品(即)巨大的价值量全部进入劳动过程;使它们作为生产资料全部进入劳动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71页。而影响这个死的生产力和活的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过程的因素很多,即是说实际的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力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从本质上讲,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容方面的表现。正如林剑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生产力作为人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变换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力量,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化与物化的产物,因此,生产力虽然具有物的外观,但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物化。”林剑:《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第3—7页。生产力就是人的力量,死的生产力即生产工具是人的劳动的产物,是过去时的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人的活动是进行时的生产力,是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凡是提高和发展人本身的因素都是发展生产力的因素。当我们说发展生产力时,如果只是强调生产了多少物质财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多少,那只是意味着生产力仅被看成是一种物性的对象,而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究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人本身,人本身发展才真正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节生产力与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人的解放受人的活动规律支配,相应地,人的解放的过程及其解放的程度则体现了人的活动过程和发展的程度。前面已经阐述过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的活动基本规律。在第四章《劳动与人的解放》§§§第二节《物质生产劳动的生成》中,论述了劳动是人的生存方式,阐明了物质生产劳动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基础,但并没有讨论劳动解放本身所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问题。劳动解放也是需要物质基础的,那就是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劳动解放的根本是把人从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解放出来,让人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去享受劳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物质生产力发达到足以全面实现人类劳动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全自动化和智能化这样的程度。

另一方面,把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表现为异化劳动的扬弃,也就是要把人从异化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础的活动,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了人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位的作用,似乎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在西方学界里是大有人在。还有人以恩格斯晚年的“合力论”来反对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而如今在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同样的倾向。

在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受到了许多资产阶级学者的责难和歪曲,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说成是“经济唯物主义”,说恩格斯到处扩张“经济结构的概念”,还有人认为马克思否认意识形态和政治的作用,断言唯物史观是轻视人的活动的宿命论的公式,同时还出现了一股把马克思理论庸俗化、简单化以及宣扬机械决定论的风气。鉴于此,恩格斯于1890年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阐述了“合力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被看做为一个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在我看来,人们是无法用恩格斯的“合力论”的观点来反对生产力的第一位作用的观点。从“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句话中,恩格斯已经说得很清楚,人的意志是由他们的生活条件决定的,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也就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所以,毫无疑问“合力论”的前提是基于生产力的决定地位而提出来的。人们只记住了恩格斯的这段话,而忽视了这段话表明的仅仅是第二的作用,还有第一位的东西在它之上:“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索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恩格斯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历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作用,这应该看成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的一种补充,而不应视为一种理论反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观点就更能说明生产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他是这样论述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马克思表明了这几层意思:其一,旧生产关系的灭亡问题。人的解放从人的自主活动形式来看,自主活动形式的更替即为社会形态的更替,这表现为人的社会形式的解放,旧的社会形式会不会灭亡,这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的水平和要求,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无法再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才会提出消灭旧生产关系的要求。

其二,新生产关系产生问题。新生产关系既不是人为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新生产关系要取代旧生产关系是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这个物质条件不是无中生有的,也不是可以先建立生产关系然后再去发展生产力,这个物质条件是在旧社会的胎胞里发育成熟的。其原因就在于生产力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这表明新生产关系是在旧社会里孕育的,旧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也就意味着新的生产关系开始要取代旧生产关系。新旧生产关系的更替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来决定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写道:“无产阶级在普遍激动的时代、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随着这些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而出现的革命文献,就其内容来说必然是反动的。这种文献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只有在充分的物质条件发展的条件下才会取得胜利。

其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解决自主活动和自主活动形式对抗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意味着人类史前时期的结束,真正人类历史时期的开始。

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解放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提出了人类历史发展模型,变量主要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以及阶级斗争)等几个因素。在人类社会系统中,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第一位的,它的作用是决定性。生产力产生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产生了经济基础,一旦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产生之后,这三者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马克思并没有否认这一点,生产力决定理论中已经包含着相互作用原理,这与那不分主次的相互作用原理的诡辩与相对主义是有原则性的区别。马克思正是通过这几个最为根本性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看似简单,与自然科学中的理论一样乃是大道至深亦至简,却恰恰是马克思给予人类的最大贡献。

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在他的劳动过程中逐步实现他自己的解放,这表现为人逐渐丧失劳动资料的性质和角色,而同时向活动的自主性、自由过渡;与此同时,他的自主活动形式逐渐向人的本质回归;在以上两方面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的思想也必然发生变化。在生产力的各种因素规定中,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

§§§第三节科学技术与人的解放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一)从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来理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科学活动是人的历史活动的一个方面。如何理解和把握科学活动及其本质呢?马克思认为,“如果科学从人的活动的如此广泛的丰富性中只知道那种可以用‘需要’、‘一般需要’的话来表达的东西,那么人们对这种高傲地撇开人的劳动的这一巨大部分而不感觉自身不足的科学究竟应该怎样想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页。显然,仅仅从对人有用的方面来理解自然科学是不够的。不能“撇开人的劳动”来理解自然科学,必须联系人的生活来理解自然科学,因为人的劳动就是人的全部活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人认识自然界是在为了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形式上进行的,相对来说,“很少人对无关生命的事情抱有某种纯粹智力上的兴趣”[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90—191页。,而从整个人类来讲,人的认识不是为认识而认识,相反,“人的认识一开始就企图达到一个性质不同的目的。并且,他知道得更多这一点还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即他的行为及他的活动或不动以一种与动物不同的方式发生,而知识在其中则是一个更为相关的预备因素和中介因素”。[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90页。追求一种对人来说是应该如此的对象物就是人们行为的动因,为了创造这种对象物,人就必须去从事认识外界对象的活动。追求这种对象物就是要掌握、占有和改变人的需要所指向的对象;追求这种对象物的强弱决定了认识动力的大小,决定了人们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决定了人们投入多大精力、采取什么方式去认识什么。可见,要创造出属于适合人的自然界,人就必须从事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活动。人的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自然科学活动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近代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生长起来”,这个奇迹再次归功于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0页。归功于资本生产。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页。首先,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资本生产的条件下,大工业“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而资本对价值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主要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由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自身的局限性,迫使资本主要依赖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它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第一,要求在量上扩大现有的消费;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来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8页。这就“要求探索整个自然界”,从而“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9页。资本生产对科学技术有无休止的需要,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2页。

同类推荐
  • 皇权的战争

    皇权的战争

    对于权力之残忍,春秋时的范蠡有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讲,“对于君主作恶比行善更有利”。拿破仑的密码塔列朗也曾说过:“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只能给后人留下历史的笑柄。中国历史上,有的皇帝为了追求最高权力,可以不顾父子之情,母子之恩,兄弟之义,朋友之谊而大开杀戒。弑父弑兄、屠杀功臣已成为他们打败敌手,爬上或坐稳皇帝宝座,获取最高权力的惯用手段。
  • 国情读本

    国情读本

    本书是《新世纪农村青少年必读》的其中一本。本书主要从伟大祖国国情概况、专题国情两个大的方面讲述国情知识,其中第一编又分为我们的家园、硕果累累的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三大块,第二编分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对金融危机三大部分进行讲述。内容浅显易懂,文图并茂。
  • 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书系)

    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书系)

    本书系统、深入地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实现中国梦与城镇化道路、破除城乡壁垒、国企监管、收入分配等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联系,科学总结出在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策选择和努力方向。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对广大领导干部在改革攻坚期进一步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促进中国梦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

    黄利鸣、宋俭、王智、杨建国著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以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主导,从中国政党政治协商的历史演进、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党协商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党协商与参政党实践,以及加强参政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政党政治协商的渊源以及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语境下政党协商的理论与实践,旨在探求当代中国政党协商发展的合理化路径。
  • 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

    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

    本书总结了我国内部控制的过去和现在,展望了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展现了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并剖析揭示了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摘要回顾了会计控制和工商企业内部控制。
热门推荐
  • 韶华剑画

    韶华剑画

    傲古大陆,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傲古历1380年,十大帝君之一紫微剑帝陨落在飘渺星辰之颠,傲古大陆一片哗然,十八年后,风云古国云家降生一子,云扬,且看他如何搅碎这风云,扬名于天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TFBOYS之雨后的星空

    TFBOYS之雨后的星空

    这本书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老规矩大家还是来看看吧,意见或建议来加我QQ或讨论群来跟我说我随时恭候哦。
  • 青年男女的恋爱物语

    青年男女的恋爱物语

    朴通的学生小故,一名二次元死宅,在漫展上偶遇了受人欢迎的女生向乃田,他的故事就此展开……
  • 游走在世界的彼端

    游走在世界的彼端

    沉睡的巨鲸伏着死寂的城市被扼住的咽喉发出声声呜咽青灰色的布蒙住了天空深红色的血浸透了绒毛麦田翻滚,麻雀轻轻的鸣叫老旧的杂货店,阳光暖暖的照耀残破的寺庙前我向神明许愿愿你一生安康,仅此。
  • 快穿之美人总在攻略我

    快穿之美人总在攻略我

    #史上第一谜之宿主#由于一场意外,柒俞绑定了一个系统,带她穿梭于名个位面之中,有很多美景可以看,还有美人可以撩,只是……这美人怎么一直跟着她?!#巨甜!……吧#
  • 尾异

    尾异

    上官琦萱从小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尾巴,她不敢出门,甚至都不敢见人,怕别人笑话她。在她13岁时,她的父母离奇去世,而这个案件却证明了不只是她一个人有尾巴......
  • 特工皇妃:皇上我要废了你

    特工皇妃:皇上我要废了你

    “跟我走,我娶你为妻。”女子缓慢里拉开头发,露出魔鬼似的半脸,淡淡的道:“这样,你还要我跟你走吗?”她是帝国家喻户晓的丑女,废物。却一言惊天下,王子,不嫁。王妃,我不稀罕。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谁知道如此的废物身后却是那惊才绝艳的所在。谁知道丑颜本是倾国倾城貌。风云悸动,凤飞九天。万里苍穹,唯我独尊。这一生,谁能共我真正生死与共。
  • 花想叶

    花想叶

    人啊浪啊浪,生死谁执掌。酒啊晃啊晃,烟波日夜长。
  • 梦蝶落之血玉桃木

    梦蝶落之血玉桃木

    血玉缀璎珞,桃木弄裙裾。那场蓄谋已久的落水,竟落出了一段命定的姻缘。一只白玉盏,竟砸走了自己的后半生。在这场名为阴谋的故事里,让人辩不出真情和假意。多年前,白若曦着一袭桃红色绫罗,血玉桃木一展,闻者慌不择路。一年后,白若曦着一袭血色嫁衣,她手握血玉,桃木扇却已被焚。如今,在一棵名为芳华的桃树下,白若曦一袭桃红色绫罗,发髻歪歪散散的,唯有那支青玉凤尾钗插在其中。那一年,花开半夏,去了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