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19100000027

第27章 我们该怎么做认识自我……(1)

无论把自己解剖为几个部分,如果不知道其所受的文化影响,就看不清内心世界。

心理咨询师介绍说:一天,一位职工到咨询室请教小孩上学的事。这位职工说,他的小孩正读高中,平常在家里表现还可以,晚上屋里的灯熄得很晚,也经常说力争考个名牌大学,不让父母失望。他一直认为这个孩子很懂事,很努力。可是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说,他的小孩在学校根本就不好好读书,上课时有不少小动作,有时还领着其他学生一起起哄,很叛逆。判若两人的表现,让他很吃惊,就同小孩谈心说,如果现在不好好读书,没有知识,将来怎么办?没有想到小孩反驳,读书不一定就能当老板,他的理想是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大老板,挣很多钱,走在红地毯上,站在聚光灯下。

这位职工很迷茫地问:为啥小孩在家里家外表现差异会这么大?自己说的话又相互矛盾,现在不好好念书,靠异想天开就能成为一个大老板了?

人是一个矛盾体

心理咨询师接着说:“本来,我想告诉他,一个人,其实是个矛盾体。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把一个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个人潜意识形态下最为原始的、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像这个小孩贪玩、叛逆,都是本我的表现。自我是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存在的自觉性和理性,是人格的执行者,像小孩子在家里表现很好,给家长留下一个假象,是按照社会认可的标准自我控制的结果。超我是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中道德部分,像这个小孩内心里有自己的理想,希望当个老板,就属于超我。本我追求愉悦,超我追求完美,而自我则追求现实,三者构成了既分裂又完整的人格。这么抽象的理论,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听得懂。当时我不知怎么回答他。”

我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的是人的意识、人格,如果用这个理论解释现实人的行为,明显不实用。应该用另一种划分方法,让人们一听就懂。”

心理咨询师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你肯定有更高明的解释办法,说来听听。”

我说:“高明谈不上,不过跟职工谈话,得走出抽象的心理人格分析,只用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把一个人在现实社会表现形式,按照支配行为的因素由内到外来归纳,可以分为三类:本性的我、现实中的我、理想的我。就以这个小孩为例,‘本性的我’表现为青春期的叛逆、贪玩、自我约束力弱,其实多数人都觉得玩着比学着舒服。‘现实中的我’表现为,为了不让父母生气,晚上不管读不读书,都很晚才睡,显示出对父母的顺从,这是受现实评价标准影响的结果,谁会摆脱现实社会呢?‘理想的我’表现为有梦想、有追求,其实无论处于哪个阶层,都会有梦。这三个‘我’,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不同需求、不同感觉、不同行为,表现为不同自我,显示出一个人的内心需求、现实生活状态和理想愿望。内心的愿望、现实的要求和将来的目标在这个小孩身上矛盾着,也使‘三个自我’处于分裂状态,所以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表现。”

她十分兴奋地说:对呀!中国人的困惑,往往是因为自我的分裂。一个真实的自我,就是要达到三个“我”的统一,而实际上人往往是分裂的。用这种说法,职工能听得懂。

古代文化已经有这种划分方法,修身养性、修身养德,另外佛教还谈修行。这“三修”,核心是让人们心灵得到净化,但是却是从心灵、性情和行为三个角度加强修养,最后以心的统一,达到自我的统一。古代评价人有一著名对联: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事上无好人。这里的迹,即行。从心和行两个角度看一个人,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如果论心,穷人家的孩子虽然给不了父母什么物质享受,但是尽到孝心了,就是孝子;如果论行,穷人家的孩子没有能力让父母享受,就不能称为孝子了。对美色更是如此,平心而论,每个人都爱美色,如果动心就不对的话,世上就没有好人了;心想了,不去行动,就是好人。看来古代已经使用心与行相分离的方法来分析一个人了。另外我们评价人还说,某某是性情中人,性情也是分析人的一项要素。

我开玩笑说:“看来认识自我至少有三种方法:一是弗洛伊德人格分析法,一是古人的心、性、行分析法,另一个就是咱刚发明的内心、现实、理想分析法。”

两人都笑了起来。

现实的自我

2012年7月,在走访职工中,我发现不同时代的人,对现实的看法大相径庭。

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交谈,对社会的抱怨情绪有所增加,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为公有制经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年岁渐增,精力不济,处于弱势地位,想想自己曾经的付出,与现在工作的人获得丰厚的利益相比,心里感到十分不平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只感到压力太大,上有老下有小,一切都需要花钱,只有拼命地挣钱。为了平抑内心的烦躁,信教者日益增多。

与新生代农民工谈,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最务实,谁给工作岗位,谁给的工资最高,谁对他好,就给谁干,就感恩谁。他们认为,社会与我无关,什么也不信,什么也不想,人生的逻辑是:干活——挣钱——开心,其他什么都无所谓。在企业干,如果老板批评狠了,撂下工作就走,谁怕谁呀。

我和80后的大学毕业生接触后感受到,年轻一代有着足够的创新精神,有相当强的能力,更追求被社会、单位和周围人的认可和肯定,有强烈的表现欲,敢于直言。在国有企业,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因在校时一直是优秀团员,可年终时在单位没有被评为优秀团员,就直接打电话质问总公司的团委书记,他为什么没有被评为优秀团员。团委书记是第一次被这样问,感到特别吃惊。因为年龄大的人,即使内心特别渴望得到表现,仍然会“见荣誉就让”。这一代人中的激进者,现实中的自我是:反对论资排辈,认为自己干了相同的工作,却获得不了同样的收入,得不到同样的奖励,是没有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社会的不公平。他们心中遵循着社会与自我是等价值交换原则,我付出多少,就应该得到多少。

就不同年代人的社会心理,我请教了心理咨询师:“你如何评价不同年代人的现实表现?”

她说:“现实中的我,是以现实为原则,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位置。我们经常说,某某人太自我,就是指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更谈不上互助与友爱。这些表现形式可以解释为‘太自我’。现在的年轻人,内心怎么想的,在现实中就怎么表现,现实中的我越来越接近本性的我,换句话说,人们在现实中越来越突出自我了。”

我反驳道:“现代人把追求个人的社会地位、财富拥有、高官厚禄作为最高追求,目的是为了光宗耀祖,而不是个人的理想目标,这是内心的需求吗?”

我接着解释道:“受现实的影响,也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现实的看法不同,其实是文化思维的不同。现在每个人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为所谓的荣耀而奋斗着。只是有些人投机钻营、煞费苦心、苦苦追求,表现更强烈罢了。每个人内心,都觉得这样很烦、很累,但是为了高高在上、为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为了家族的‘荣耀’被动地付出了并非自己乐意的辛苦和努力。我们往往把他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受到他人的肯定才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实现。据此可以说,在中国,现实中的我,就是无我。”

心理咨询师又说了一番话,好像最后作了结论:“你说的和我说的是一个意思。古代对‘现实中的我’的行为规范,制定得很具体。‘三纲五常’把人们的行为予以了基本限定。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没有自我,活着是为别人,活着是让别人看的,这些人依然存在,所求与内心所想不一样,你说的就是这类人。真实的我,应该是现实追求与内心保持一致,要追求内心之所求。不同年龄的人,在现实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不同。越年轻的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越少,越接近内心需求。年轻人已经开始追求自我价值、自我需求,这不就是追求本我吗?当然,同一个年代的人,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阅历、职业、接受的教育、处世方式不同,往往会造成个体差异。咱们两人只是举了不同年代的人作为例子,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一样。”

本性的自我

中西文化对人性的看法是有差别的。

美国对军人的要求,当没有武器时,当没有粮食威胁生命时,当被包围突围无望时,可以投降。中国人把生命看得很轻,为了伟大的事业,牺牲生命在所不惜。我们倡导宁死不屈,投降了就是叛徒。这其实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也是西方和东方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的冲突。

古代对“本性的我”的态度是,加强个人修养,控制内心的愿望,最终能够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存天理,去人欲”,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指压抑自己本性中私欲与封建道德的要求相一致。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我国古代文化研究如何做人,但很少研究人的本性,所以对人内心的感受并不重视,一切都为了一个社会目标。当然,也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思想,这也只是孝道的延伸,而不是真正对个体的尊重。只有陶渊明《桃花源记》,到社会之外寻找到一片世外桃源,才能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想起这两段材料后,感到十分困惑:究竟西方尊重个人追求是本性的我,还是奉献社会是本性的我?

于是我问:“现在人都说,要尊重人性。难道中国人追求一种道义,就是不尊重人性了吗?”

她说:“你说的人性,就是内在的自我,类似于精神分析法中的本我。内在自我的目标是寻找快乐。同样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是因个体有着差异。现在谈得最多的是追求一种幸福感。什么叫幸福感?是自己对幸福的一种感觉,是内心的体验。人生本是一个过程,快乐在于体验,这是内在自我的感觉。西方人认为,只有满足了个人的自然需求,才是尊重人本性;中国人认为,只有给每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才是尊重人本性。西方人愿意早点退休,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中国人觉得退休了没有事干,让退休都不愿意,特别是领导干部,退而不休,都想在社会上多混几年,不愿意过个人的生活。应该说二者都是尊重人本性,因为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个体的内在需求是不一样的。”

她接着说:“让中国人回答‘我是谁’,多数人的答案是,我是社会中的一员。中国传统文化是群体文化,常把个人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目标联系在一起,每个人是社会的一个元素。儒家认为,信仰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通过修身和实践,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这样的人,就是有信仰的人。也就是说,本性的我,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内心领悟到值得自己去努力奋斗和坚持追求的东西,就是有信仰的人。这样的信仰,是把社会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内心的追求与社会目标相一致。儒家所提出的‘养性’,是对本性的自我修养,把人性定位于对社会目标的追求上。”

谈到这儿,我理解了今天提出“以人为本”的意义:解决了个体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2011年,首次把“幸福感”一词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说明,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满足了公民的内心共有的愿望,让每个人有幸福感,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做到了,激发出了内在为社会奉献的愿望,社会才会充满活力。因为对中国人来说,衣食再丰足,没有得到社会和周围人的认可和肯定,仍觉得是个失败的人,所以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让每个人有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

自己尊重自己,就是要坚持以快乐为原则,学会平衡好自己的心态,实现内心与外在的统一,就会使人本性舒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从内心角度,对君子与小人的一种界定。我们常说,某某很本分,就是指其内心与行为很一致,不去欺骗,心与行统一。这样的人,活得很踏实和坦然,这是真正的快乐。

理想的自我

中国人最重视社会理想。儒家所说的实现自我,主要是指为社会做贡献。“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意指大丈夫志在四方,岂可害怕吃苦?“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意指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缰之马,漂荡放纵,到底何处去呢?由此可见,古人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指的是最终要奉献社会。自我的目标,如果不与社会相结合,就是“小志”。古人所说的“立志”,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而马斯洛则认为,只有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生活、有了安全保障,情感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去追求自我实现。在中国,“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意指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

同类推荐
  • 中华国学经典(文心雕龙)

    中华国学经典(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本书分上下两编,每编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等五部分。本书的文学思想是传统观念与时代思潮的集合。本书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反对南朝“浮诡”、“论监”的文风。同时,也有意于纠正文论“各照隅隙,鲜观衢路”的严重缺点。
  • 有间文库:准风月谈

    有间文库:准风月谈

    《准风月谈》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3年所写的杂文六十四篇。包括《夜颂》,《“吃白相饭”》,《晨凉漫记》,《秋夜纪游》,《四库全书珍本》,《男人的进化》,《电影的教训》,《关于翻译(上)》,《喝茶》,《外国也有》等。
  • 老舍散文集(名家经典文集)

    老舍散文集(名家经典文集)

    本书为老舍先生的散文精选集,收录了《宗月大师》《趵突泉的欣赏》《一些印象》《猫》等70多篇散文精品,根据内容和风格特点,本书共分为四辑。这些作品或描写风物人情,细致入微,极尽渲染;或针砭时事,幽默风趣,一针见血;或叙写家庭生活,深情款款,令人慨叹;或谈论文学创作,别出心裁,令人激赏。
  • 天下无欺:全国开展“三一五”保护消费者权益日活动

    天下无欺:全国开展“三一五”保护消费者权益日活动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
  •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本书选取了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与评论家、翻译家的多次有关文学问题的对话,追寻土地、介入现实、谈论语言、评论世界文学,在观点交锋和激情碰撞中,勾绘出一幅文学图景。这是一本写作宣言,一次生命剖析,一场从土地出发的文学之旅:阎连科畅谈自己三十年写作历程,细数笔下故事与人物的诞生,纵论世界文学名家。第一次提出了“神实主义”创作观念,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热门推荐
  • 孤城与双城

    孤城与双城

    每个人都是一座城,为一人开,为一人闭……
  • 妖孽配冰山

    妖孽配冰山

    她,就是一个冰山大小姐,人人说她倾国倾城聪明绝顶可惜冰冷无情,从未有感情。却被一个说是她发小的人给逼急了。她怒道“你再亲下去,信不信我让你们家死无葬身之地,断了你们所有的后路!”他只是邪邪一笑,手用力勾住她,温柔道“那也得亲了再说,而且我可是你发小,你不能对我这么无情的,乖。”他知道她要和别人订婚,。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他就一直追。“媳妇,乖和我回家”“谁是你媳妇,滚。”生气再也不理他。人生何长,追“妻”之路更是漫漫长路。冰山能否感化?妖孽又能否追回?
  • 逆战之门

    逆战之门

    短篇小说,已完本。一个特种兵,成为一个特工,最后却死亡的结局。仅此而已。
  • 葬花人:此生若见

    葬花人:此生若见

    他本是受宠皇子,无奈被人所害,只能装疯卖傻。长姐本和他有婚约,可长姐不愿嫁这痴傻之人,她便成了替代品嫁给他。第一次见他,她觉得,这人真是傻的让人心疼。为了他,她学会了杀人,做生意,最后从新帝那夺了本该属于他的皇位还给他。他告诉她,他并不傻,给了她皇后之位,可帝王的宠爱又能有多久?
  • 行天纵云歌

    行天纵云歌

    我欲踏天而行,放纵高歌。与天地斗,与英豪争;见前人所未见之景,登今人所未登之巅;以其志憾天意,以其心震天穹;品人生之百味,道岁月之风流;持手中之锋刃,抒写一段可歌可泣的传说。在武道之路上,体会一段热血沸腾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配角大佬

    配角大佬

    重生在修仙时代,得到配角系统,既然当不成主角,那就当一当幕后大佬吧!
  • 青春泪—成长悲—未来光

    青春泪—成长悲—未来光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无比的世界,有很多人依旧幻想着美好的生活无所事事,最后却不得不被现实和命运而打败和改变,承受着本该不属于这个年龄发生的成长痛苦,经历着残忍的爱恨离别,抛弃与背叛。让我们重新开始,活出自己,在这个世界自由并且精彩的活出属于我们的世界,乐观的面对一切的事情发生,挑战别人不敢触碰的地方。璀璨人生,从这里崛起。
  • 郎岳夜

    郎岳夜

    朗岳夜,生命体征保持在25岁,皮肤白皙,眼睛黑亮,高配置的美男子,却每隔20年要假死一次换个身份换个地方生活,这个谜一样的美男子,跟他梦中不经意叫出的江暮烟,到底是谁?
  • 薄荷味的初夏物语

    薄荷味的初夏物语

    她,清纯甜美。他,霸道腹黑却走到了一起,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