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92900000024

第24章 人际交往的挫折应对

第一节 友谊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每一种生物都有一种与环境取得一致的倾向,表现为趋利避害,适者生存。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与他人联系交往是一种天然的需要,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乃在于“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其特点之一便是社交需要非常强烈,他们渴望友谊。如果限制青少年个体行为的自由或让某一个青少年脱离社会群体而离群索居,那么对这个青少年个体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孤独即产生焦虑,与人交往的障碍会酿成社会性缺陷及个性恶变。因此,我们所关心的是青少年之间的友谊是什么和怎样才能获得友谊等问题。

对友谊下定义,似乎对每个人来说回答并不难,友谊即朋友间的交情。但是如何来理解把握友谊却并非易事。对青少年来说,友谊是一种最重要的情感依恋和人际关系。青少年除了具有“归属”的需要以外,都力求追求友谊,即追求高度个性化的、牢固而深刻的情感依恋。其中包括人际接触的选择性、稳定性和心理深度(亲密性)的程度。当然,这些特点随着青少年个体的年龄、个性以及个人交际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青少年寻求友谊是随着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能力的成熟,即“自我意识”、自我发现的能力的成熟开始的,“小学全班皆朋友,中学一半是朋友,大学几个人够朋友”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多少还是反映了青少年在择友寻求友谊上的发展变化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过程的发展,青少年的兴趣日益扩大,择友的范围、标准和方式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正式群体的活动已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各种兴趣和需要,而自发地组织各种类型、规模不等的非正式小群体,比如,友谊小群体,文化小群体,娱乐小群体等。通过这些小群体的活动来弥补正式群体活动的不足。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也非常重视班级里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中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选择朋友上除了志趣、爱好相同以外,很重视“义气”。他们一旦确定了朋友关系,相互间的友谊将保持很长时间,其亲密程度犹如兄弟姐妹。如有朋友遇到经济上的困难会慷慨解囊,朋友遇到生命危险会不惜“两肋插刀”。这是很多青年在现实交往生活中的一种突出倾向。

当然,多数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并不限于非正式群体。而是以政治上、学习上或其他文化上目标相同,在正式群体中进行合作。实践证明,志同道合即认知相同、行为近似、情感相容、心理距离接近,这类人群一定会建立起比较稳定而牢固的友谊关系。一般说来,空间距离近,交往次数多,需求的互补(如独立性较强的人喜欢和依赖性强的人在一起),开朗的性格等因素比较能增进人际吸引。所以正式群体内的人际关系愈是和谐,民主气氛愈是浓厚,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也就愈广泛。这对群体的集体建设无疑是有益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在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上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矛盾倾向,即一方面,都渴望寻求更为广泛的合作与友谊;另一方面,许多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又变得互相不配合和关系紧张。正如有些青少年所抱怨的,现在是“交际热”,人人都在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但真正的“友谊”却越来越少。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从上述对友谊的分析和理解中,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友谊,是一种人与人际环境的和谐状态。它使人松弛、愉快、和谐、友好、彼此体谅与安慰,让人感到人生的乐趣。追求友谊,就是追求这种和谐状态。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一个人能离开群体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人际环境,另一方面要改造和优化人际环境,使它适应人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人与人际环境的现实状态。这个状态的和谐,使人处于友好、温暖、合作、友谊、向上、相互关心、互相支持的气氛中,反之导致冷漠、争斗、互相厌恶,严重紊乱则使人产生人格障碍、情绪反应异常,交往恐惧和孤独。

人,不管自觉不自觉,都在同时做着适应和改造人际环境这两方面的工作,只是在完成的圆满程度上存有差别。如果说人在适应人际环境方面还表现出较大差别的话,那么,人在改造和优化其人际环境方面,就越来越借助于“类”的力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现代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且迅速地改变着现实的人际环境,因此人在适应人际环境方面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不会相处,不善合作,不能调整相互矛盾等问题,这些适应问题不能妥善处理,一些碰到这样那样挫折的青少年就会产生社交恐惧,养成孤僻、怪戾的性格。正如人们期待改造人际环境使之更好为人的需要服务,而同时在另一方面又使人际环境状况越来越多地背离人们的初衷,人们在谱写的友谊乐章之中,却意想不到地出现了一组不和谐音——社交恐惧和孤独。

这样看来,希望人际交往中只有合作与友谊而没有社交恐惧与孤独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不断追求人与人际环境的和谐,才能消除社交恐惧,孤独等相当普遍的问题。

第二节 交往挫折及其调适方法

一、交往挫折的表现形式

交往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联系。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生活。如果离群索居,其心理发展和行为方式将受到严重影响。当然,青少年在交往中并非一直顺利,交往挫折时有发生,可以说,谁都会经常遇到交往中的麻烦,并且常常给人带来烦恼、苦闷、孤独、失意的困扰。

精神需要是指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交往需要、道德需要和创造需要等。一般说,精神需要都是社会性的需要。通常认为,最早形成的精神需要是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交往需要。所谓交往需要是指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成友谊的需要。交往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期缺乏交往需要会导致抑郁、冷漠、交往恐惧及多疑妄想。

在人际交往需要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修兹两位。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说前已介绍,现重点介绍修兹的人际关系需要结构说。

美国心理的家修兹确立了人际关系需求结构说,又称人际反映特质论。修兹理论主要把人际行为分三部分:

(1)包容。这是指个体希望与别人进行相互接触(包括时空接触、心理接触、活动接触)、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包括合作和竞争,如学习竞争、工作竞争、生活竞争)。

(2)控制。这是指个体希望与别人在权力、地位等方面建立一种心理满足关系。如希望拥有权力、权威并控制、支配和影响别人。例如,群体中有一个资源(知识、经验、能力、令人喜爱的性格和外表、信任等)最差、最不具备影响别人条件的小女孩,声泪俱下地哭诉了她的不幸遭遇,引起群体所有人极大的关切、同情、激动,于是促使群体一齐想办法来支持帮助她。这种情况下,小女孩表现出最强有力的影响力,也可以说对群体产生了控制作用,使群体的活动都趋向对她的帮助。

(3)情意。这是指个体希望与别人在友谊、爱等方面建立一种良好关系,对别人表现出同情、友善、喜爱、亲密、爱情等行为。恋爱是青年的正当要求和权利,是青年生理成熟、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反映。但对于涉世之初的青年人,驾驭爱河小舟并不容易,特别是那些缺乏异性交往能力的人,或许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与烦恼。因此,青年人要想获得真正的爱情,应当健康地进行包括异性交往在内的各类交往,在交往中去学会如何爱人,去培养良好的处世之道和自身品质,去学会如何认识他人。

修兹的人际关系需求结构理论,把人际行为的取向划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类型。这样就会形成了人际行为互动的一种复杂状态。例如游戏群体中就含有社会情景和人际互动,它会促进人的改变,促使儿童学会适应调节。

当一个人的行为出了偏差(孤独、出走)或者行为的结果(自杀)超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人们便会责问:出于何种动机?可见,行为的背后是由动机支配着的。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个性需要的表现。一般认为,动机可分为生理性的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以有机体的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如饥、渴、性、睡眠等动机。社会性动机源于社会性需要,如成就、交往、威信、归属和赞誉等动机。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可见交往动机在社会性动机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成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人际交往动机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的要求。人要参加社会生活,要劳动,就必须与他人接近、合作、保持友谊关系。人际交往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个体心理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在交往动机的理论中,下面主要介绍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的亲和动机和侵犯动机。

亲和动机是指人们具有一种喜欢与他人在一起相处的意愿或倾向。人类发展史和人们社会生活实践证明,人类是群集的动物,人是害怕孤独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与他人密切接触和往来中度过一生的。对那种自愿孤立、离群索居、茕茕孑立的人,人们都会认为他是一个极端“孤僻”的人,或者干脆认为他精神失常,患了神经分裂症。由于人们具有比较强烈的亲和动机和意愿,才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群体之中。

麦独孤认为,人的先天的固定行为模式可以解释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其中包括逃避本能(惧怕)、好斗本能(愤怒)、拒绝本能(厌恶)、结群本能(怕孤独)。结群性本能驱使人们相互接近。

亲和动机是人际交往的最低层次。有了亲和情感,群体内部可以产生凝聚力,个体之间可以形成友谊,恋情可以发展成为爱情。

利他动机是指在任何形式下并不指望得到报答也要帮助他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如助人为乐、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欺骗、尔虞我诈与利他动机是不吻合的。

侵犯动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有机体为目的的一种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具有生活和死亡两种基本的本能。生活本能是来维持本体生存和繁衍种族。死亡本能则表现为个体具有贪婪、侵犯、破坏、毁灭以及自毁灭的欲望。对此,有的心理学家提出了“挫折——侵犯论”。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挫折可能是引起侵犯或攻击等宣泄报复行为的一个原因。

总之,人们的一切交往行为可以分为接近他人或疏远他人两类。人们的交往动机则相应地可分为亲和、利他和侵犯三类。不同类型的交往动机激发着人们各自不同的社会交往活动,从而建立和发展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造就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

青少年从幼儿到青年的整个成长历程中都离不开与人交往,与同辈建立伙伴关系,否则会造成个性缺陷。幼儿时期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同他一块玩,儿童就感到伤心;小学生学习与同辈及成人打交道,开始形成要好与不要好的同学关系;到少年期,一些关系紧密的群体出现,并尝试与成人对抗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是在他人比较和评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到青年期,随着成就需要的逐渐形成,和交往需要发生矛盾,在向成年人的正式社会关系转化过程中,往往家长和教师强调成就需要而忽视或贬低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和社会性的成长,有时甚至于会责难和限制学生的交往。因此,青少年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停留于自发的、无指导的状态。由此而产生的不会相处,不善合作,不能调整相互矛盾等问题也就特别突出。因而挫折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

人际交往挫折是指当个体在与他人或团体的关系上,感到难于处理或没有把握,遇到交往障碍或干扰,其交往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一个人的交往需要受到阻碍时如果经过各种尝试,阻碍无法克服,其交往需要最终未得到满足,就会受到挫折。由此可能产生行为偏差、情绪困扰,诸如孤独、交往恐惧、自卑、焦虑。可见交往恐惧,孤独是处于挫折情景下的情绪状态,他们是个体遭受交往挫折的直接结果。例如,亲密的朋友之间因纯情交往、坦率倾诉而非常愉快。如果有这种交情的朋友,在别人面前揭疮疤,如她有“惧高症”或者“香港脚”之类的隐私,朋友间的相互信赖就会被打破,产生龃龉,导致交往挫折,孤独就会趁虚而入。又如,有的人因自卑而行为退缩,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才疏学浅,天生愚笨,情绪消极,缺乏信心。无论什么场合,跟什么人打交道,总是面红耳赤,局促不安,处于紧张,惧怕之中;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一点挫折(被人嫌弃、拒绝),缺乏勇气,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愿望,久而久之助长了他的交往恐惧、减弱交往的欲望和行为。

一般说,一个人是否感受到人际交往挫折归纳起来不外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客观方面,引起人际交往挫折受到空间距离障碍,就会受环境的制约。例如,交往双方空间距离过远,纵有说不完的衷肠,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联系也会越来越少。如果信息失真或被歪曲误解,交往挫折由此便会引发,使人感觉失败。

主观方面,包括个人条件和个人的动机冲突。如有的人认为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因而自惭形秽,主观断定成不了大气候,不会被人喜欢,把自己活动的阈限定到了最低值。自生烦恼、焦虑、苦闷、沮丧、恐惧等复杂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便会产生。

三、解决交往挫折的方法

交往恐惧,孤独令人不愉快甚至痛苦。有这些症状的人经常感到无端苦恼,惶恐不安,心烦意乱,注意力不能集中,使人身心疲惫,易于遗忘,并逐步丧失工作的兴致和生活的乐趣。为了避免或减少受挫时交往恐惧,孤独的发生,个体必须不断学习和强化自己某些应付和适应挫折以调适自己的行为方式。

(一)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它是用强化一种行为以达到抑制或减弱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反应的目的。如个体与人交往愉快、友好的状态是与焦虑状态相容的,强化前者会减弱后者。一个孤独的人,当他独处寂寞的时候,可教他主动去和人接近、攀谈。

系统脱敏法用于对某物或某种环境(如人际环境)过分恐惧的人十分有效。具有交往恐惧的人可用此法加以矫治。在系统脱敏法的角度看来,惧怕交往的人,是对人际环境的反应过“敏”了,需要解脱和消除这种过分的反应。重于系统一词是指矫治过程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的过程。在矫治交往恐惧症时,应由恐惧对象系列的最弱刺激开始,逐渐增强,最后达到完全消除恐惧。

(二)示范疗法

示范疗法又称模仿疗法,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仿效或从中识别出一般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准则,来矫治其不良行为或神经症反应。例如,从幼儿园中挑选13名具有社会性孤独的学生,这些儿童不善于和同伴交往,喜好独处。其中6人被选为实验组,施以示范法;其余7名作为对照组,只观看一部有关海豚的录像。示范法的具体做法是让实验组的6名学生观看一部幼儿园儿童活动的录像。在录像中,一个学生先观看其他小朋友交往,然后他也参与进去,这时其他学生立即跟他谈笑,给他玩具,一起看书,搭积木,玩游戏,对他的参与表示欢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后,实验组的6名学生开始愿意与同伴交往。而且交往次数与正常学生相当,而对照组仍表现出社会孤独行为。

示范疗法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加以模仿,从而完成学习。它适用于某些恐惧症、攻击行为、社交障碍等8心理问题。

(三)敏感性训练法

敏感性训练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首创。敏感性训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团体互动以提高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敏感性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被研究者的参与,结合自我感受与心理学家的观察,以坦诚和坦率的态度,让参与者学会如何有效地与别人沟通和交流,如何有效地倾听和了解他人的感情和感受。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心理小组,可以使参与者如实地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行为又如何影响别人,以及自己又如何受到别人的影响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操练的行为非常多。例如,学会接纳和关心别人;学会提供支持和信任;学会平等地传达自己的信息和接收别人的信息;掌握处理矛盾的技巧;练习如何请求,如何给予,如何回报……如此等等,都不是认知上明白了就能见诸行为的。通过敏感性训练,可以更多地来了解自己、更多地了解他人,丰富自己的生活。

【事例】

无助的男孩

初一、二年级时A学生虽然称不上品学兼优但也是各方面都还可以的学生,老师也很喜欢他的懂事和有礼貌。但他的家长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

A学生父母不让孩子到外面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担心会学坏样,染上坏习气,不好好读书。“读书,读书,还是读书”。除了上学,A学生几乎都呆在家里。家里电话铃声一响,父母就抢过去,不许A学生和同学通话,久而久之,A学生几乎不再和同学来往,心中的苦恼也无人倾诉。与此同时,A学生由于父母对他学习的要求过高(这给学习上并不冒尖的他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使他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忧心忡忡,担心考不好受到父母的责难。在这种心理下,他越来越怕考试,怕学习,到最后甚至是逃学,而这带给他的是父母的打骂相加和老师的批评,他越来越沉默自闭,不和同学讲话,不和老师交流,学习不感兴趣,作业不认真做并经常不完成,对考试具有一种恐惧感,平时的言行举止都体现出这是一位孤僻、自卑、彷徨的学生。

【操练】

均匀分布沟通网络训练

操练目的:训练成员主动适当,抓住要领地与人交谈,克服有的学生讲话罗嗦不得要领,有的又不敢讲话的不良交际行为。

操练步骤:

(一)用教室桌椅围成一圈开会。8个人,每人分发一只记时秒表,教会使用。邻座二人互相记录发言时间。

(二)讨论要不要组织一次郊游活动,去哪里,如何丰富内容及如何筹备等具体事宜。要求每个人积极发表意见,但要简明扼要。谁发言,他的邻座计时。15分钟时,公布发言者所用时间,得出平均值。对低于平均值或尚未发言者加以鼓励。

(三)继续讨论。辅导者加入语言干预强化:“讲得简明扼要,好!”或者“不必重复”或者“你没针对别人的要点”,或者“好意见,讲详细些”或者“你占用时间太多了”等等。既有正强化,也有负强化。又进行了20分钟时,再次公布各人讲话时间,对占时少而受称赞多者给予表扬;对仍不敢大胆讲话者给予指点帮助;对超过平均时者指出毛病所在。

(四)再继续进行讨论、记时。大家的发言大体接近平均时,而且在简明扼要方面果有提高。辅导者继续给予系统强化,一小时结束,参与者的语言交际有很大改进。

说明:活动过程中,除了辅导者的强化之外,成员的主动也很明显起了作用。A总找不到插话机会,B讲完时就说:“做这件事A最行,A你说说。”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强化也起作用,有人好争着说,他的邻座连忙拉他衣服悄悄做一个球场比赛暂停手势;一个退缩型的学生憋红脸发了言,我的朋友竖起大拇指示意:“棒!”

同类推荐
  • 细品趣味语文

    细品趣味语文

    博大精深的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而流传于民间最为精彩经典的语言,就像埋没于泥土中的金子,在拂去尘埃后方显出其光芒和价值。本书这些活生生的语言文字故事,都是直接从古往今来的语文实践中采撷、提炼、概括、总结而来,它关照社会语文现象,注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劳动、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是鲜活的原生态语文。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幽默谐趣,富有人文气息,是引人入胜的文字魔方,凭借巧妙智慧的形式,叙事、讲理、传神,彰显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凸现出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智慧。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 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

    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

    2005年,宁波市政府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针对当时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问题,设计了“基于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及实现路径研究”课题。该课题后来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 中国人的脸谱

    中国人的脸谱

    《中国人的脸谱》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第一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的特性,引证丰富、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有据。
  • 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教师

    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教师

    本书围绕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提出新时代当一位好老师的必备条件和方法,是广大教师快速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好教材。本书教育的对象是班主任、家长以及学生们,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热门推荐
  • 丽端中篇合集

    丽端中篇合集

    本合集由五篇中篇小说组成,与神话改编、奇幻爱情、古代传记等,故事离奇曲折,结局出人预料。
  • 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

    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

    本书概述了从“五四”到建国三十多年的文学思潮、理论、社团、论争史等,统称现代文学运动史。这部文学运动史稿,对每一个时期发生的文学运动的起始、过程、终结,都运用了翔实的资料作了尽可能完整的陈述。以期给读者提供有关事件的真实的来龙去脉。
  • 魔亦有道

    魔亦有道

    曾今的魔界之主,大陆最强,如今的小人物,能否再度颠覆世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倾听与改变:“我”小学的最后一学期

    倾听与改变:“我”小学的最后一学期

    作者花费8年时间,用类似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整理学生的日记。本书上篇《倾听:“我”小学的最后一学期》以小学压力最大的六年级下学期为倾听的时间段,从开学第一天到学期的最后一天,每天至少选取一篇学生日记,完整记录孩子们这学期的生活,呈现了一个老师、家长并不完全了解的世界。
  • 三国大航海

    三国大航海

    李宗吾云,刘备厚,曹操黑,孙权又厚又黑。面对这个又厚又黑的叔叔,作为孙策的独子,孙绍表示压力很大。他隐忍,他藏拙,可是无数的牵挂让他无法独善其身,超出时代的眼界让他无法遮掩自己的光芒,没有实力就没有尊严,面对厚黑叔的步步紧逼,孙绍拍案而起,誓与厚黑叔战斗到底。东风吹,战鼓擂,要比厚黑谁怕谁?水密舱,螺旋浆,本来就领先世界的大汉水师如虎添翼,纵横四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爆笑豪门:少夫人迷糊日记

    爆笑豪门:少夫人迷糊日记

    在这样一个时间就是金钱的世界,看豪门女修成不死老妖婆。
  • 远志剑神

    远志剑神

    天人以法传世,神通万千,昂然立世。神族血脉为尊,神权至上,安坐神位。可天魔降世,神通不敌,血脉无用。一个被离奇怪病所折磨的异世人来到这方神奇世界,发现折磨自己的怪病成了自己封神证圣的力量。神通不敌?血脉无用?那便学以天下万法,伟力归身,力敌万夫而救世。
  • 烟云楼香

    烟云楼香

    自古修仙者甚多,凡人向往的仙界也不在神秘。因打开了这仙界的大门,扰乱了仙界秩序,仙界派下恶龙,降祸人间。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一名绝因阁的女修只身犯险,仅凭一人之力,活捉那恶龙,将它封于绝因阁密牢。可惜,这天下还没太平出十个年头,就又乱了套,关于当年的屠龙弑仙之战,那可是纷争不断,绝因阁怪事层出不穷,鬼怪横世。一群少年随之踏上妖魔不离手,鬼怪不离身的调查之路,只为找寻一人的尸首……
  • 神奇法师异界游

    神奇法师异界游

    张晨一名21世纪标准宅男,沉迷于众多游戏之中,由于意外的电击,穿越至艾洛克斯大陆,成为一名魔法师,幸运的是,张晨随身携带汇聚众多游戏法师技能和英雄宠物的游戏系统。平静的艾洛克斯大陆突然出现一位化名‘盖伦’的神奇法师而变得不再平静。张晨:你们这群异界的土鳖,看我如何拯救你们吧,哈哈。魔法师?垃圾,我可是会瞬发全系魔法呦!战士?闪耀术,可能摸到我的衣角?比人多?呵呵,各位英雄宠物们亮相的时间到了!!!感谢阅文书评团的支持!!!本书感谢墨星免费小说封面支持,百度搜索“墨星封面”第一个就是!
  • 首席大少的千万小妻

    首席大少的千万小妻

    他是A市最尊贵的首席大少,霸道,邪恶。她是叶氏集团的大小姐,冷清,淡定。那日,她父亲去世,未婚夫强硬退婚,叶氏面临倒闭。他却突然跳出来用2000万买了她的一夜。叶氏经济危机解除。谁知?一夜纠缠之后,他却吵着要她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