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07800000024

第24章 诗人谢幕

1945年在重庆,因为柳亚子的索诗,毛泽东在一封信中第一次谈到了自己的诗词风格。

他称道柳亚子的诗“慨当以慷,读之使人感发兴起”。接着说,自己的作品,“似与先生诗格略近”。

毛泽东把自己和柳亚子,都归于豪放一路。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在近代诗坛独执牛耳的柳亚子,从毛泽东的诗中,读出了不让苏东坡、辛弃疾这些豪放大家的独特品格。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开,在中国诗史上,毛泽东的确是一位别开生面的巨匠。

屈原,中国诗史上第一位个性化诗人,开启浪漫主义先河的大师,最大的愿望是辅佐明君。而毛泽东本身就是一位开辟时代的政治家。

屈原是在做大政治家的梦想破灭之后,成了诗人。毛泽东是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和理想的逐步实现过程中,写出了他的诗篇。

诗仙李太白的确潇洒、狂放,他鄙视“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高唱“为君笑谈尽胡沙”。然而,他一生没有赶上看懂一份军事地图的机遇。醉卧长安的诗人,不可能体会到万里戎机的玄妙和辛苦。

黄州太守苏东坡,以一曲音节高亢,景象开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领袖豪放词派。但他在一番“故国神游”之后,发出的却是“人生如梦”的喟叹。

稼轩居士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有一番驰骋疆场的风云生涯。但到得中年以后,便只能“梦回吹角连营”,低唱“闲愁最苦”,一腔抱负化作泡影。

历史上的浪漫者和豪放派走远了。

在20世纪中国的旧体诗坛上,又出现了毛泽东和柳亚子两位豪放大家。他们的诗交,成为中国文人佳话的现代回响。

清末秀才柳亚子,一生追求自由民主,是一位不凡的人物。他是同盟会元老,民主主义革命家,又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旧体诗社南社的盟主。

从1926年在广州同毛泽东相识以后,他多次在自己的诗中写到毛泽东,还频繁地赠诗毛泽东。

投桃报李,毛泽东一生只写过六首唱和之作,其中三首是步柳韵之作。

两位豪放诗人,似乎很容易实现心灵的沟通。

毛泽东在1949年进北京之初写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就是一个例证——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毛泽东手书《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坦诚直率的柳亚子,在1949年到北平后,连续遇到几件不顺心的事情,不免有些牢骚,甚至想像东汉名士严光归隐浙江富春江一样,回乡隐居。他还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首诗,传递自己的牢骚。

这首七律便是毛泽东读完柳诗的唱和之作。

作为政治家和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诗中回顾了两人于广州饮茶、重庆论诗的情谊,暗示共产党不会忘记长期合作的老朋友,随后委婉地劝说柳先生不要“牢骚太盛”,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先暂时住在颐和园昆明湖畔耐心等待,将来参政议政必定胜过回乡隐居。

4月29日写完这首和柳之作,毛泽东当即派秘书田家英把它送给了柳亚子。柳亚子把此事载入日记:“归得毛主席惠诗,即次其韵。”所谓“即次其韵”,是指他又作了一首《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其中有“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之句。

他显然是接受了毛泽东的劝说。

两天后,毛泽东又带着妻子和女儿,从双清别墅乘车到颐和园益寿堂造访柳亚子。他们先在屋里谈了一会儿诗词,随后出门,联步走过著名的长廊,又乘画舫泛游昆明湖。

毛泽东对柳亚子说:先生是位大诗人,有千百万的读者喜欢你的大作,我就是千百万读者中的一个。

柳亚子表示,自己写的都是老一套,很想写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诗,但是很不成功。最近读了毛主席的诗词,心里真是痛快。

与润之“谈诗甚畅”——柳亚子在日记里记下了当天的感受。

又过了四天,毛泽东和柳亚子一同去香山拜谒了孙中山的衣冠冢。随后邀请柳亚子夫妇到双清别墅共进午餐,还请来了朱德和田家英作陪。席间所谈,自然离不开诗词。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九四九年五月五日柳先生惠临敝舍,曾相与论及上述诸语,因书以为纪念。”

毛泽东在柳亚子的《羿楼纪念册》上,题写了上述诸语。

在20世纪中国旧体诗坛上,毛泽东是一颗高悬璀璨的明星,但不是一颗孤独的星。除了柳亚子,他还有很多诗友文朋。

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毛泽东同他们或相互唱和,或相互切磋。一片赤诚诗心相待,一派文人意气共赏。

因为他们生活在、追寻在同一个诗的世界。

在老一辈人中,他把自己新写就的《浪淘沙·北戴河》和《水调歌头·游泳》抄寄给民主人士黄炎培。他细读章士钊的百万言的《柳文指要》,写信同他讨论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的诗文……

在同一辈人中,他同郭沫若、周世钊唱和,还屡屡请郭老帮助修改自己的诗词,仿佛经过郭老“斧正”之后,他才放心。

在文化界人士中,他和周谷城谈《离骚》、谈李商隐;他请臧克家改诗,讨论诗歌的发展方向;他看了袁水拍发表的新诗,立刻写信表示自己的意见。

在党内领导干部中,他评改陈毅的诗作;他称道董必武的五律和叶剑英的七律写得好;在报上读到叶剑英的《七律·远望》后,当即背诵下来,几个月后又书写给自己的孩子们。

在身边工作人员中,他几度为胡乔木改诗,更是一段佳话。只要读一读胡乔木晚年在《人比月光更美丽》这部诗集的“后记”,便可体会毛泽东鼓励后学的殷殷之情了。

胡乔木说:自己的诗词“是在毛泽东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写出来,经过他再三悉心修改以后发表的。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激,难以言表。经他改过的句子和单词,确实像铁被点化成了金……”

毛泽东生前比较集中地公开发表自己的诗词,一共有三次。

1957年1月,在《诗刊》的创刊号上面发表了18首。

1962年5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由别人收集的6首。

1963年12月,出版《毛主席诗词》,共收37首。

为编选《毛主席诗词》,诗人倾注了大量心血。

正式出版前,他让人专门印了一个征求意见本,还召开了一个有20多人的高层会议进行讨论。与会者有朱德、邓小平、彭真、郭沫若、周扬、田家英、何其芳、冯至、田间、臧克家、袁水拍……

光看这个名单,就知道毛泽东对出版自己的诗作是何等重视。

这本诗集的出版,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1964年1月,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发表了一组“笔谈学习毛主席诗词十首”的文章和附词。其中有该校中文系教授高亨写的一首《水调歌头》。由于该词对毛泽东的创作概括比较恰当,仿佛毛泽东的自述一般,便很快流传开来,甚至被一些人误为毛泽东本人之作。

此事惊动了中央领导层。1966年2月,康生在武汉当面问毛泽东,以求证实。毛泽东哈哈一笑,说:词写得不错嘛,有气势,不知是哪个知识分子写的。

查实之后,为正视听,《人民日报》1966年2月18日第六版右上角,用花边框起重新发表了这首诗,说明为高亨所作。

这是一首怎样的词呢?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隹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文采风骚,从来靠的是大手笔。

金戈铁马,总会唱响起大风歌。

毛泽东,这位承续中国文化根脉的诗人,不再写古人的怀才不遇,不再写古人的看破红尘,不再写古人寒蝉凄切,不再写古人的报国无门。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就像诗人自己描述的那样,他的那些气贯长虹的诗词,如同一条五彩缤纷的长长画廊,把人们,也把毛泽东自己,引向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奇峰异景之中。

这些奇峰异景,也极大地感染了外国人。

在会见外宾的时候,常有人主动谈起毛泽东的诗词。

1960年5月,来自拉丁美洲的客人对他说:帝国主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主席的诗在拉丁美洲流传很广,人们非常喜爱,很受欢迎。

毛泽东回答:我没有准备我的诗在国外得到赞成。我过去的诗是反帝反封建的,全世界现在还是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诗是人民创造的,我们是人民的代言人。

在外国人面前,毛泽东时常感慨,新中国成立后,自己写诗太少了。他甚至说,一些政治问题把他的诗意都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诗人似乎格外怀念战争年代骑在马背上哼诗的写作状态。

1955年,来访的法国前总理富尔问起他的诗歌创作,毛泽东回答说:“这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确曾经写诗,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有时我回想起来,还觉得留恋。”

有人说,少年是童话,天真浪漫;青年是诗歌,热情奔放;中年是小说,丰富动人;老年是散文,含蓄隽永。由此构成了不同色彩依次变幻的人生四季,并进而使人拥有了不同的感受和丰富多彩的情感底色。

对毛泽东来说,充满诗意地去感受世界、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似乎是他相当浓重且颇为一贯的情感底色。

毛泽东一向不赞成对他的作品作统一的注解。

1963年《毛主席诗词》出版后,郭沫若曾经问他:是否要出一本主席诗词的解释本?毛泽东回答:没有必要。唐诗三百首,流传多少代都没有统一的解释,我的诗词也让别人去理解吧。

1964年,周世钊打算撰写评论文章,连写两封信向毛泽东请教对诗集中一些作品作何理解。

毛泽东回复:“拙作解释,不尽相同,兄可以意为之。”

1966年,在胡乔木主持下,一些人编了一本《毛主席诗词》的注释本,送到毛泽东那里,依然被否定了。

毛泽东的理由是:“诗不宜注,古来注杜诗的很多,少有注得好的,不要注了。”

然而,对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注解,诗人也并非全不在意。他曾经有过一次主动的注释。

1958年12月,在广州的小岛宾馆翻阅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时,毛泽东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因而写了下面的一些字,谢注家,兼谢读者。”

毛泽东为诗集中的12首作品写了说明性的批注。

这些注解当时没有公开,实际上成了诗人对自己的创作心境的“个人回忆”。

1973年7月,在中南海游泳池那间卧室兼书房里,毛泽东和来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有过一次别有深意的对话——

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1973年7月)

杨振宁:“我读到主席的《长征》那首诗,很受鼓舞。”

毛泽东:“长征是我们同蒋介石作斗争,那首诗是我们长征快结束的时候写的。”

杨振宁:“毛主席的诗我都念了,起头不懂,看到注释后,懂得多一点。”

毛泽东:“有些注释不大对头。就像《诗经》,是两千多年以前的诗歌,后来做注释,时代已经变了,意义也不一样。百把年以后,对我们的这些诗都不懂了。”

这是诗人的谢幕词吗?或许是的。

这样的谢幕词,仿佛有点忧虑。

这种忧虑,不知是属于诗人的,还是政治家的?

倒是一个外国政治家,觉得自己读懂了毛泽东诗词。

两次和毛泽东见面都谈论过诗词的法国前总理富尔说——

“诗歌不仅仅是毛泽东生平中的一件轶事,我的确相信它是了解毛泽东的性格的关键之一。毛泽东和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一样,他不是一本书读到老的人。他在这些简短诗歌里表达的思想,不受教条词藻的束缚。他用简单的形式,表达深刻而生动的革命题材,是国内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都能够理解的……这位革命者带着人道主义的气息。单是这点,就足以说明中国共产主义的某些创新。”

1976年,诗人走了。真的谢幕了。

诗人走时,把一个时代带走了。

他曾经被这个时代喻为心脏和发动机,旗帜和灯塔。

历史是一位挑剔的批判家,犹如淘沙洗石的江河大浪。

它无情地挑拣着属于永恒的东西,冲刷着伟人们留在政治和文化沙滩上或浅或深的脚印。

毛泽东经受住了淘洗,从而使他的身影和脚印,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依然是那样地清晰。

因为,中国曾经由于有了他而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和命运。今天,他又成为中国一面映照历史岁月的镜子,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渡桥,一种给人们带来多种启示的人格象征。

上个世纪30年代,一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并听他讲述自己生平的西方记者就曾断言:“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

毛泽东走了,在历史的横断面上,他留下读不尽的诗篇。

这样的诗人或许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时候,深情地赞美道:“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巨人与时代,时代与巨人,总是相互需要,交相辉映。

对巨人来说,他们借以兴起的环境,并非他所独有。

和他们共同享有这一环境的人,岂止成千上万。

但在一大片池塘之中,只有一株或那么几株青莲出污泥而挺立独秀。

它们所凭借的,除了共有的环境,更有主体上那些恰到好处的要素组合。

毛泽东,在他的时代环境中,便是一个出色地兼具了常人看来难以相容的多重角色的人——

他是学生运动的精英,是工人罢工的领袖,是农民运动的旗手,是富有魅力的宣传家。

他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是吐故纳新的哲学家,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家,是经济天下的政治家,是别具一格的书法大家,是豪放不羁的浪漫诗人,还是博览多识的学者。

就像屈原、李白、苏轼这样的诗人一样,毛泽东这样的诗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可遇而不可求的诗人写的诗,似乎再也没有人写得出来了。

毛泽东的歌唱,成为绝唱。

有的,诗人活着,诗却死了。

有的,诗人死了,诗却活着。

岁月推移,没有磨灭不朽的诗篇。

时光流逝,没有沉埋诗人的形象。

诗篇注入了心血,自然会生命绵长。

形象经历了沧桑,更显得新鲜明亮。

如果读懂了毛泽东,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着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如果读懂了毛泽东的诗,似乎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中国大舞台上演的悲欢离合。

因为,历史不会随风而去,滚滚向前的时代也不会凭空而来。

同类推荐
  • 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

    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汉武大帝刘彻(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汉武大帝刘彻(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代最重要的皇帝之一,景帝刘启第三子,母王美人,4岁时被封为胶东王。因受景帝姐姐刘嫖的喜爱,7岁立为皇太子。汉景帝后三年(前141年),16岁的刘彻登上皇帝位。第二年,首创年号为“建元”。从此,我国历史开始用年号纪年。
  • 王阳明为臣智慧

    王阳明为臣智慧

    《王阳明为臣智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王阳明的权谋与智道,研究并探讨他的思想理论,通过王阳明做官时的韬光养晦、荣辱不惊、居安思危、中庸之道等各个方面,告诉了读者如何左右逢源,并建立一个强大的人脉网,如何在危机来临时应对自如等等,进而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王阳明为臣智慧》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王阳明在仕途之路上的种种遭遇,深刻剖析了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王阳明的权谋之道,而且也看到了在王阳明的影响之下,他的众多弟子与同僚们因与王阳明的接触而发生的仕途上的转变。
  • 清史·人物传记迭编

    清史·人物传记迭编

    本书主要介绍了清朝时期的一些优秀人物,包括他们的家世,主要事迹,对当时朝代的影响等等,希望可以对后人有一些教育意义。
  •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二)

    本套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热门推荐
  • 恋爱游戏

    恋爱游戏

    一个是纵横商场的花花公子,一个是娇艳霸气的狐狸精,他们碰撞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爱情火花?
  • 源来是你—我的天使

    源来是你—我的天使

    (此书不是和正在发布的大哥文还有小说阅读网的千玺文是一个系列的,系列里的二源文不知道怎么写还。)源来是你,远来是你。梦中是你,心中是你。从小到大,跟你一起臭屁,陪着你成长的女孩就此离开。亲爱的,我的天使,我的王源儿,你要知道,分开或许是对我们最好的结果。可,心心念念,又为何都是你。作者QQ954681047,欢迎勾搭~
  • EXO素年之愿

    EXO素年之愿

    你可知:“待我长发及腰。”原诗有多美?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挽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挽正,笑看君怀她笑。时待我发齐腰长,愿与梦郎诉衷肠。半生缠绵报君享,此情绵绵意长长。时待我发齐腰长,轻舞霓裳意飞扬。襄王神女应无恙,巫山云雨梦得偿。
  • 北冥之剑

    北冥之剑

    本书讲述北冥长老护剑奇谈,三界之争,各种好看,各种好读
  • 魔路女帝

    魔路女帝

    我欲成仙,你们欺我!我已成魔,你们等着……
  • 隐婚老公超有钱

    隐婚老公超有钱

    一场乌龙她错认了相亲对象,没想到他却认真的答应和她在一起,从此被宠一生。某人:我老公开宝马!她:我老公最次宾利了!某人:给我一百万否则这事没完!她:一百万太少了我老公说拿不出手!【1V1甜宠,轻松不虐无条件宠】
  • 新世碎片

    新世碎片

    跨越一个临界点,改变了未来,也见识了另一个世界。
  • 将夜重生

    将夜重生

    一场地震让李坤重生到将夜的世界。且看李坤如何改变前世小说中的遗憾。故事就从这里开始ps.[单女主,莫山山]再ps.[新手写作,文笔不好,望见谅。]
  • 摄政王他老不按剧本来

    摄政王他老不按剧本来

    前世她遇人不淑,受尽欺凌,一朝重生,她涅槃而归,定要将前世欺她辱她负她之人血债血偿!只是亲爱的摄政王大人,您……是不是拿错剧本了!?(剧场一)夜凌殇:“颜颜快来,今天连荣坊将桂花糕改良了,我们去尝尝看!”夜倾颜:……“颜颜,春熙的湖水涨潮了,随为夫前去观赏一番可好?”夜倾颜:你他喵的大冬天的泛舟?!说好的高冷呢?我亲爱的摄政王大人!!!(剧场二)“夫君,听说县令把他娘子给休了。”“然后呢?”“听说是因嫌弃他娘子如今不如初时好看了。”“然后呢?”“若有一天我变得不好看了,夫君你会不会也这般待我?”“娘子你多虑了,你其实从未好看过,为夫不也没嫌弃过你?”“……帮我收拾一下东西,等下我要回娘家。”好吧,他还是那个摄政王,啊啊啊啊啊!晚上请睡地铺,我那傲娇的沙雕夫君!(剧场三)“夫君,你觉得我贤惠么?”“贤惠。”“夫君果然诚实!”“没有。为夫怕说了实话,今晚你又让为夫打地铺。”“……今晚不许踏进房门。”“……”当晚,某夫翻窗入房。颜颜,自从遇见了你,我满腔热血化作绕指柔,宁倾天下也不负你一人。怪只怪你太好,可当年叹惊鸿一瞥,误入眉眼,欢喜多年。
  • 寒食雨草期

    寒食雨草期

    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祭祀故去的人;但故去的人,却不一定喜欢你的祭祀,或许,它更喜欢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