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07800000008

第8章 悲壮的一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的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曾这样评价先后担任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的丘吉尔:“内阁中任何只需要进行纯粹思想活动的角色,都将使丘吉尔变得无能为力,除非他任首相。”

丘吉尔的能量和驱动力,使他在处于附属位置时,会使一些上级和同事疏远他。

中央苏区时的毛泽东,似乎也有相似的尴尬处境。

1934年五六月间,中华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高自立到莫斯科时,博古让他转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毛泽东“大事有错,小事没有错”,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想到苏联养病”。

不料王明听后,似乎也不愿毛泽东来莫斯科,他说:“泽东能抓得大事”,“这大的人物来,谁保险?”于是回电国内:“苏区离不开毛泽东。”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使最严厉的批评者和打击者,也不能不承认他能力非凡。

中央苏区离不开“能抓得大事”的毛泽东。

但中央最高决策者却并没有让他去抓大事。

当毛泽东在中央决策层失去发言权的时候,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打得越来越苦。

1934年4月,广昌失守,苏区的南大门陡然洞开在了敌人面前。

红色政权的命运危在旦夕。

这时的毛泽东,正在瑞金南面的会昌县文武坝养病,同时兼做一些巡视工作。广昌之败,毛泽东无可奈何。此前他曾接连三次向中央献退敌之策,但遭遇却像辛弃疾说的那样:“却将万字平虏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1944年,美国记者斯坦因采访毛泽东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处于少数方面而自己的想法不能实现的时候?”

毛泽东回答说:“我曾经是在少数方面,在这个时候,我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等待。”

1934年夏天的毛泽东,便是在等待。

等待的方式,就是去登山。

会昌东连福建,南接广东。县城西北有一处高峰叫岚山岭。1934年7月23日这天清晨,毛泽东踏着朝露登上了这座高峰,俯瞰被曙色笼罩的会昌城景。

往东极目远眺,起伏绵延的群山,似乎一直连接着福建那边的东海。向南挥手指看,应该是草木葱茏的南粤风光。

一派让人感慨万分的大好河山,就这样涌进了毛泽东那精骛八极、视通万里的胸怀——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清平乐·会昌》,既是对人生进取精神的高扬感慨,也是对革命根毛泽东手书《清平乐·会昌》

据地的热情礼赞。

赋闲等待的毛泽东,虽然没有消泯同中央决策层在识见上的歧异,但他乐观地承受了自己的命运并与之融合,进而主动地向可能世界追寻和挺进。

这里没有悲患,却很坚实没有悲壮,却也执著没有痛苦,或干脆无暇顾及痛苦。

诗人关注的是人生和革命事业的塑造。

最能体现人生观的,大概要算对时空问题的思考了。

于是,我们在《清平乐·会昌》里读到了诗人不断超越光阴流逝的进取精神,和打破时间限阈的奔突状态。

正是“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这种突破时间束缚的态度,才赢得了青春不老的人生风采——“踏遍青山人未老”。

有了超越时间、催人奋进的人生观,世界才显得如此的多彩而美丽。在诗人的感觉中,才有眼前“独好”的风景,以及“更加郁郁葱葱”的未来。

但若干年后,毛泽东依然说,写这首词时,“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但是,读者在词里依然不大能感受到“郁闷”的气氛。

他“郁闷”在何处呢?

郁闷在“独好”的“独”字?

有人解释说,“风景这边独好”,是指毛泽东在会昌期间利用他在红军中的影响,指导红二十二师打了一些胜仗。

郁闷在“莫道君行早”的“君”字?

“君”指何人,诸家有不同理解。20世纪60年代因为要翻译成外文,袁水拍、叶君健等人便去问毛泽东。毛泽东解释说,这个“君”是指作者自己,而不是别人。

作为早行人的“君”,大概心里是孤独寂寞的吧。

1934年,毛泽东和警卫员在瑞金。

“郁闷”还在于那字面背后没有言传的形势。

就在毛泽东在会昌登山那天,中央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命令湘赣根据地的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西征。这无疑是为中央红军的撤退远行作探路准备。

几天之后,中央电令毛泽东赶回瑞金。

这时,中央机关已经搬到瑞金西面的云石山。

山顶有一座古庙,大门两侧镌刻有一副对联:“云山日永常如昼,古寺云深不老春。”

毛泽东被安排在左厢房住了下来。闲时便坐在一棵大樟树下的青石凳上读书。

寺院的右厢房住的是张闻天。张闻天原本同博古的关系很密切。可渐渐地,由于在一些问题上同博古他们发生分歧,便被排除在了决策层之外,眼下也是多半赋闲。

危险的时局成为了他们的共同话题。在交谈中,毛泽东知道了更多的中央决策内情,张闻天则更多地了解到毛泽东的想法,并且表示赞同。

一批批伤员从前线抬回来。敌人已经打到了家门口。

与此同时,一个关系毛泽东命运的计划开始实施了。

以博古、李德为首的中央最高决策层,在决定撤出中央苏区的时候,开始打算让毛泽东留在苏区。后来不知怎么,想到毛泽东毕竟还是中华苏维埃的国家主席,在红军中又有威望,便决定还是带他一道走吧。

这一念之变,决定了毛泽东的命运。且不说当时留在中央苏区的领导人中,瞿秋白、何叔衡牺牲了,活下来的著名人物也就只项英、陈毅、谭震林。把毛泽东留在苏区,即使生存下来,也至多是偏居江南的领导人。

这一念之变,也多少促进了中央红军的命运转变。没有毛泽东的长征,是否有遵义会议的及时转折,是否有四渡赤水的用兵奇迹?是否有同红四方面军的合而又分,分而又合?

历史确实不能假设,但又不能不让人惊心动魄地深思。

1934年10月18日傍晚,患病的毛泽东被人抬在担架上,渡过了被深红似血的夕阳涂抹的于都河。

他告别了一个存在三年的红色国家,踏上了凶险难测的长征途程。

当他回头深情地望着被渐临的夜幕掩盖的山影,只感慨地说了一句:“从现在起,我们就离开苏区了。”

伴着战马的嘶鸣,萧瑟的秋风送来身后依依不舍的苏区人民的歌声——

“九送红军上高山,一阵北风一阵寒。问一声啊红军哥,几时人马再回还?”

西去的红军将走向哪里呢?

那一路,即使没有亲历的人,也可以想象是多么地壮烈。

才走了一个多月,到12月1日渡过湘江时,近10万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了。

湘江之战,中央红军损失过半。

漂流在江面上的尸体似乎在发出某种悲壮的控诉。

一江鲜血给幸存者带来空前的震撼。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航船,驶进了最为狭窄的航道。

它等待着人们去跨越。

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翻开了最为沉重的一页。它等待着人们去重新书写。

仗还能这样打下去吗?红军还能这样走下去吗?

中央决策层的根基摇晃起来。

担架上的毛泽东开始和张闻天、王稼祥讨论并提出:要讨论失败的原因!

这当然不是只在担架上讨论。最终的政治舞台在中央会议上。

面对接连失败的巨大压力,面对红军官兵的强烈呼吁,中央允许政治局委员毛泽东重返中央决策层的会议。

1935年1月9日,毛泽东来到了贵州遵义城。据说那天他是骑着一匹大白马进城的。

随后举行的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军事路线。毛泽东成为政治局常委,进入领导核心,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

复出的毛泽东,开始真正地抓起大事,写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一笔。

这一笔,写在流经云、贵、川三省汇入长江的赤水河畔。

刚刚开过遵义会议的3万红军渡赤水北上,被蒋介石调集的大军阻挡。毛泽东避实就虚,先南下后东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一下子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随后,为调开挡路的滇军孙渡,红军又三渡赤水,做出北渡长江态势。蒋介石急忙调主力追击,红军却虚晃一枪,从川南折回贵州,四渡赤水,军锋直逼蒋介石坐镇的贵阳,使他不得不急调滇军前来救驾。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曾说自己打仗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毛泽东认为这句话“是聪明的指挥员出的产品”。

他的体会是:这个“妙”,就是灵活性,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基于这种运用之妙,就能转变敌我优劣形势,就能实现我对于敌的主动权。

用兵的神奇之处,大概只有运筹帷幄的人能够体会。

四渡赤水,红军官兵不知跑了多少路,以至在前线领兵的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这位毛泽东的爱将,也受不住了,向中央发电埋怨,要求撤换毛泽东的指挥。

毛泽东后来只说了一句:你还是个娃娃,懂得什么。

用兵的神奇之处,大概只有靠获得的神奇之功来证明。

四渡赤水后,北上的道路就此打通,几十万敌军被甩在了川南。中央红军终于摆脱了长征以来遭受围追堵截的局面。

如果说毛泽东是一架人力发电机,眼前的事实不能不让人体会到,当他处于中心转动的时候,其能量同他处于外围嗡嗡作响的时候,是多么的不同。

正是在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的途中,毛泽东同时还写下他诗词创作中“颇为得意”的一首作品。

这就是《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坐落在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面。

这里山高岭大,如今公路上却是车来车往,很少有人旁骛。离此不远有一个大溶洞,是游客们览胜的好去处。零星的游客如果顺便光顾一眼娄山关,也大都扫兴而去。只有镌刻着“娄山关”几个大字的石碑,不避寒暑沉默地竖在这里,凝视着偶尔专程来此凭吊的后人。

历史真的被冷落了吗?

是近七十年的风霜湮没了毛泽东曾经在这里留下的诗韵风情,还是沧桑巨变消逝了红军官兵们当年在这里冒着炮火硝烟奋勇冲杀的身影?

当年,袭取娄山关一战,维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命脉。

红军是拂晓时分开始向这座防守遵义的天险要冲进发的。战斗打响后,经过反复的冲锋,来往的肉搏,一直到傍晚,才把敌人完全击溃,占领了娄山关关口。

在毛泽东登上这道雄关的途中,迎面碰上抬下来的一个被打断一条腿的伤员。毛泽东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钟赤兵,是红三军团的一个团长。很多年后,毛泽东还谈起这个细节。

登上山顶,太阳还没有落山。战场也还没有打扫干净,残留的硝烟似乎还轻抚着山坡上的血迹。

毛泽东走近在野草丛中竖着的这块石刻前,专门把上面的“娄山关”三个字指给身边的人看。

跨上娄山关的毛泽东,心情依然沉重——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沉寂三年重掌兵权后写的第一首作品。

写战前的凝重、战后的悲壮,在古来战争诗中都是少见的杰作。

为这首词,毛泽东后来专门作注说,此词的写作大背景是:“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难怪,这首词给人的感受是如此的苍凉和凝重。

因为战争本来就是在特别紧张和压抑的心理情绪中开始的。

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

没有光昌流丽的色彩。若明若暗的晨月,仿佛已被浓霜给封冻起来,在罕见的凝重气氛中,给人一种引而不发的情绪积累。灰蒙蒙的长空中偶尔传来一声雁叫,似乎带来一种殊死搏斗前的威慑和震撼。

没有嘹亮洪大的声音。“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马不是在狂奔,而是走着又急又细的步子。军号也不敢吹得太响,只能压得像哽咽的喉咙发出的哑声,仿佛是某种巨大的即将炸裂的东西被使劲地捂住了。

依然是殊死搏斗前的压抑和沉闷。

长风掠去烽烟。

夕阳立马高山。

战斗结束了。晚霞抹红了无尽的天空、绵延的群山,也斜照在诗人的身上,他身上的灰色军装透出淡淡的橘黄。

《忆秦娥·娄山关》下阕的描绘,视野放得开阔起来,但依然是在雄浑中透出沉郁和悲壮。

这里没有战斗胜利后的喜悦,全词甚至没有一字写胜利本身。

重领兵权的毛泽东,感觉到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这是只有悲壮战后的统帅才有的特殊感觉。这也是对未来征程的一种并不轻松的感觉——

前进途中还不知要越过多少雄关漫道,迎接多少悲壮的挑战。

所以,毛泽东说他写这首词时,心情是“沉郁”的,尽管娄山关一战是在他的指挥下,红军长征以来打的第一个胜仗。

这就是毛泽东不同于单纯诗人的地方。

只有那些纯粹的诗人,才会把领兵打仗看得易如反掌。

比如,“诗仙”李白,你看他说起历史上的战争,是何等轻快:“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安史之乱时,突然奉诏,甚至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为君笑谈尽胡沙”。

战争的胜败,仿佛真的是袖里乾坤一般。

伫立娄山关的毛泽东却深深地体会到,对自己的复出和这场战斗的胜利,还不是庆贺的时候。

尽管从“会昌城外高峰”到娄山峰上的漫道雄关,毛泽东的人生难关和中国红军的命运险关,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这是一段多么悲壮的行程啊。

历史更需要“从头越”。往前看,依然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里没有一览众山小的灵透豪迈,只是茫茫的山海和血红般的落日。

山海茫茫,茫茫谓之浩阔。浩阔征程且看路遥知马力。

落照殷殷,殷殷谓之悲壮。悲壮革命应是疾风知劲草。

面对未来,诗人的感受,竟如此深邃而又遥远。

面对未来,诗人的联想,竟如此沉着而又回环。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希尔顿

    名人传记丛书——希尔顿

    本书讲述的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酒店大王希尔顿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少年往事、早年经商、弃商从军、经营旅馆、艰难度过经济危机,成为世界旅店帝王。青少年通过阅读希尔顿一段段真实而又理智的故事,从他的坎坷履历中学习他乘风破浪的勇气和经验,为自己的未来做个规划,并为之而努力。
  •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3)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3)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俞敏洪的人生江湖

    俞敏洪的人生江湖

    本书与读者分享俞敏洪的创业经验、处世哲学、人才策略、管理之道、危机应对及发展之道,是俞敏洪创业精神、创业真经与商道智慧的精华所在,汇集了俞敏洪艰辛创业历程的自述,集中了俞敏洪创业、管理、用人以及励志人生思想的精华。《俞敏洪的人生江湖》将从不同的角度带你走进俞敏洪的人生,翻开的每一页都将为你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精彩故事,为你带来不一样的视野!本书是对创业者、管理者的忠告与提醒,是俞敏洪创业精神、创业真经与商道智慧的精华所在!它汇集了俞敏洪艰辛创业历程的自述,精彩的创业、管理、用人以及其励志人生思想的精华。
  • 创投中国:优秀创投家

    创投中国:优秀创投家

    编辑出版《创投中国》系列丛书,是优质创业投资项目评优表彰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优质创业投资项目评优表彰活动,系依据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的通知》所保留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的优质投资项目评优表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投中国》系列丛书包括创投家篇、创投机构篇、创投案例篇三本书,60万字,案例生动、资料翔实,集中展现了各优秀创投家、创投机构和创业企业的成长历程和风采。丛书将成为树立创业投资行业标杆,推广行业最佳实践,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更好地支持创新创业的重要文献。
  • 烟雨孤鸿,民国才子的情与往事

    烟雨孤鸿,民国才子的情与往事

    民国才子有一股今日不复再见的气质,在那个独特的时代里,他们用各自独特的性格,演绎着人生翩翩风采。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他们有着怎样荡气回肠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又曾被多少人误读?本书以唯美的笔触,为读者还原那一段段璀璨的传奇故事,讲述那些民国男子的款款深情,人生得失;为读者拾起那些陨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珍贵老故事,还有那些久违的感动。
热门推荐
  • 黑蔷薇传奇

    黑蔷薇传奇

    小小的雇佣兵团队因为队友的背叛而几乎全灭。李承志在海中漂流两天两夜被路过的游轮黑太子号救起。他迫切的想要查明背叛的真相,并且施加报复,然而麻烦总是不期而来。遗失的记忆、未明的身世、奇怪的噩梦,除了枪林弹雨,还有新鲜火辣的美女。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黑龙的诸天之旅

    黑龙的诸天之旅

    一头诞生在实验室中的黑龙,在诸天万界的成长史。吴博士:“我觉得它可比暴虐霸王龙凶残多了!”芹泽博士:“让它们斗!”灭霸:“地球上那只怪物,谁能解决它!”太阳神拉:“真是神奇的生物,你从哪来?”“吾名尼德霍格,吾乃龙之王,黑暗的终焉,世界终结者,尔等向我臣服!”罗零一爪子把基多拉拍在地上,咆哮道。
  • 幸福像花儿一样

    幸福像花儿一样

    本书绕着某军区文工团舞蹈队里一位令人瞩目的女演员杜娟的情感命运展开。她在收到了两封求爱信,同时面对两个男人,三个人,两份爱情,一段曲折的别离情在深秋里种下了它的种子,再现了绿色军营里的悲欢离合,质朴感人。本书已拍摄成同名电视剧,由孙俪等主演。那一年秋天,文艺兵杜鹃同时收到了两封求爱信,一封来自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儿白扬,另一封来自少年沉稳的文化部干事林斌。同时面对两个男人,美丽的杜鹃犹如站在了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每一条路都诱人,每一条路也都莫测。现实没有给入犹豫的机会,杜鹃选择了两条路同时走。然而人是不能同时走两条路的,错误的开始将导致怎样的结局?等待着她的,将是那一年深秋里的苍凉。
  • 诸天配角交流群

    诸天配角交流群

    想明白生命的意义吗?想真正……活着吗?yesor额,串词了。那谁,主神是吧,你不是主角,你手底下那个郑吒才是。还有那个波罗斯,千万别去地球,主角在那,能把你一拳打爆那种。贝利亚是吧,额,你那个世界主角有点多,奥特七兄弟,赛罗,迪迦……额,好多了,对,你儿子也是。等等,别退群啊,对,说的就是你,弗利萨,你虽然不是主角,也被主角杀了三四次,但你真的是群里最幸福的……君羊:971110024这书不是后宫,看之前最好先看一下评论区里的设定,现在只是京级别之前的小打小闹,还有一点,这是本正经书,什么交啥啥的都是谣言,对,谣言。
  • 武虚分

    武虚分

    同一个世界的两人,轮回到不同的空间,最终再次相遇会是什么情况
  • 汪洋之下

    汪洋之下

    一位平凡人类女子与美人鱼之间的缘分,我与你之间,不止爱情。
  • 总裁你站住

    总裁你站住

    在校园里他们是人人羡慕的金童玉女。毕业后因为一些误会而分道扬镳。多年后再相遇却是在他的婚礼上。他早已成为了一个霸道的总裁。然而误会澄清真相大白时才发现这一切都是骗局。
  • 重生之寒门教父

    重生之寒门教父

    重生回到1990年,一介平民能否改变世界?这一年,国际局势激烈动荡,东欧剧变余波未平,波罗的海又扬起独立风帆,老牌霸权红色苏联的行将就木使得中东权力真空,野心膨胀的萨达姆悍然入侵科威特,另一侧东西德国的走向统一则彻底击碎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铁幕;同样是这一年,国内外向型工业体系尚未成型,经历前年物价闯关失败与去年的首都风波之后,生产资料价格飞涨,国民意识形态高度紧张,本就羸弱不堪的乡镇私营企业在严防打压中艰难前行。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新世纪共和国经济腾飞的前夜,是无数草莽下海称雄的黎明。一个胸怀理想的男人站在深城街头,目光狂热而坚定地奔向他那注定光辉璀璨的命运……
  • 当然选择原谅她

    当然选择原谅她

    活在未来世界的老古董房东小姐一不小心撞见连吃饭都觉得是浪费时间的天才科学少年天雷勾地火?没有针锋对麦芒?不曾二十四节气是她一直遵循的生活习惯也是他走向她的倒计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