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00200000004

第4章 引言(1)

首先我要感谢北方民族大学的老师,因为我平时的心思都在诗歌创作上,即使不写也没有停止思考。零星写过一些诗论,但并不系统,借此机会,我认真地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番梳理,准备了课程。还要感谢来这里听课的同学们,你们对诗歌还有兴趣,而兴趣就是天赋,我也因此而看到诗歌未来的希望。

我一直记着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奥斯托洛夫斯基)是的,诗歌创作是一项清贫而坚忍的劳作,与创作时间的长短无关,十年二十年甚至终其一生。当我们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首往事时,尽管收获甚微,但起码我们没有虚度年华,而且为作为“第三种艺术”(黑格尔)的诗歌付出了青春、才华和心血,便足以自慰。

诗歌创作需要天赋,需要天生的感觉、想象、领悟、观察、发现等能力;需要文化底蕴,需要对中外文化遗产的刻苦钻研,总结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经过一个较长的文化积淀过程,才有厚积薄发的可能;需要个性,需要高尚的人格魅力,并且不断地向真、向善、向美的修炼,向无私、救难、普世之境界的抵达。

我今天讲的主要是诗学的本体论部分,是对诗歌本身的认识、见解和观点,也可以说什么是诗歌的问题,什么是诗歌本质的部分。古今中外对诗歌的定义成千上万。我国古代把不合乐的称为诗,把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有人说“诗歌是有内在韵律的心灵之音”,也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诗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诗的概念。我认为诗是以抒情的方式、独特的想象、简约的语言、音乐的节奏等创造审美的意境。

诗学方法论部分就是要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和怎么修改的问题,下节再讲。

而诗歌素养和创作谈两个部分相对浅显一些。诗歌素养是以诗歌情趣、诗歌感觉和诗歌鉴赏为核心的综合修养,同时也包括诗作、诗歌史、诗歌理论等方面的知识积淀,最终表现为对人性、人情、人道的感悟。创作谈是谈一下我创作《西夏史诗》时的一些感受。

但大家对诗歌的认知程度如何、读过多少诗作、是否写过诗等等,我都不大清楚,所以我们换个顺序,让我了解一下同学。我出三道题,大家以写纸条的方式回答:一是你认为诗是什么,二是以《落叶》为题写一首诗,三是提出与诗有关的问题。

感 觉

感觉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感觉的飞翔。诗歌从感觉出发,经过想象提升、语言锤炼、结构全篇、创新求异等等,最后又回到了读者的感觉,即对某首诗的印象。

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觉之间相互交错,此起彼伏,稍纵即逝。比如我们感到的一片颜色、一些声音、一缕芳香等,那里都可能有诗存在。只是很多人错过了,而白居易被那一片颜色留住了匆忙的步履,便有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也只有敏锐的感觉才能发现平凡生活中不凡的诗情画意。

比如一个人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在华灯初上的傍晚,静静地望着树荫笼罩下的一把椅子。这把椅子从何而来,谁在上面坐过,有过怎样的故事,这些均无从谈起,只有椅子知道。他为什么如此关注这把空椅子,他联想到了什么,是别人的故事引发了自己内心的伤感,还是椅子本身与自己有过一段刻骨的记忆?他站了很久,夜色渐浓,喧嚣淡出,他终于感到椅子空出的那部分。那部分正好是诗意的部分,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说的部分,是诗人所感到的大自然或者人们心灵的秘密。

与其说是人类创造了灿烂文化,倒不如说这些灿烂的文化都来自人类的心灵,所以感觉客观存在和感觉内心世界同等重要。

感 悟

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感触来自敏感的心灵,或者说只有敏感的心灵才能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理;而领悟有渐悟和顿悟之分,是对所感事理的升华,都可抵达最高的境界。比如梵文Buddha的音译为佛,意译就是觉悟,所以佛即觉悟,觉悟即佛。世俗地说,觉悟低者自私为已,觉悟高者无私为众,所以觉悟与否是一个人精神贫穷与富裕的分水岭,觉悟到何种程度是一个人精神高度的标杆。诗人要有觉悟,其觉悟的高度决定其境界的高度,也决定其诗作的品位。

诗是感悟力的艺术,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综合呈现。有感有悟方能有所发现,发现客观存在而他人熟视无睹的美,写出别人意想不到的诗作。感受、领悟、想象、独创等,这可以说是一首诗诞生的过程。诗意无处不在,只是忙碌的生活遮蔽了我们的目光,永无止境的欲望尘封了我们的心灵,那么此刻是否要放下一些身外的东西,走向自己的心灵。

怎样回到自己的心灵,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我以为需要的是反省,也只有敢于反省才有回归内心的可能。

有一次,佛印与苏东坡在林中打坐。佛印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说:“上人坐姿,像堆牛粪。”佛印微笑不语。苏东坡得意之余将此事告诉苏小妹,得到的却是苏小妹的奚落:“佛印心中有佛,看你似佛;你看佛印像粪,心中有何?”

这是一则传说,苏东坡在悟惮上逊色于苏小妹,是渐悟与顿悟之逊,但并未影响苏东坡成为一位大诗人,因为他具备其他众多方面的诗才。

是的,一个真善美的心灵,所看见的世界也是真善美的。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感悟事理,发现诗意,勇于独创,就是诗人向自己心灵的回归之旅,也是崇尚自然、回归人性、净化心灵的过程。反过来说,也只有一颗纯净无邪的心灵,才能具有敏锐的眼光,才能透过现实生活的表象,发现自然之美、天地之妙、人性之光,以及其中蛰伏的诗意。

想 象

诗是“想象的表现”(雪莱),“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布莱士列特),“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诗的想象在于使触及的一切事物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中写道,一个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而苦恼,于是他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听到野李树在唱歌,马铃薯在讲自己家族的历史。

诗的想象是为了创造形象,创造形象就是要寻找情思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慢慢洇开的那一点。马雅可夫斯基曾在火车上,为了表示对同座的少女没有邪念,他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他随意说出了诗。后来,他用《穿裤子的云》作了一首诗的题目。

想象来自生命体验,来自生活回忆,更来自心灵深处。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在一起,超越万物,超越生死,超越时空,将瞬间具体的体验化为普遍的永恒。只有想象,我们周围的事物才被赋予一种特质,犹如月光洒在大地之上。

从根本上讲,想象是诗歌的翅膀,就是要创造另一个时空。这个时间快似闪电,慢如花开;这个空间比针尖还小,比宇宙还大。从大地到月亮,从现在到秦汉,从一颗心到另一颗心,只在眨眼之间,一个新的世界便创造出来。所以我们在写诗的时候,与其说在写自由不羁的想象,倒不如说要创造另一个时空。

然而,想象是脆弱的,它的天敌就是经验。

抒 情

抒情一向都是诗歌的本质之一。诗在叙述之时常常抒情,抒情之际亦可叙述,二者往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如果说叙述是流水,具有线条的连贯性;那么抒情便是行云,具有面积的弥漫性。一个是奔流的河,常与时间纠缠;一个是行走的云,常与空间关联。然而,不管是河流还是云雾,都具水性,行云流水便是我对抒情叙述的一种浅释。

叙述即流水。不管是迂回还是直泻,不管是清澈还是浑浊,关键在于作者为流水提供了怎样的大地,为漂流的人物注定了怎样的命运。

抒情即行云。云行则需风,针对作者而言则需要气息,抒情就是诗的气息,或一气贯通,或一唱三叹,抒情的氛围便如云雾弥漫。而气息的强弱则取决于作者内心的情感,以及对情感的适度把握——既能放开又有所节制。正如云雾,太浓则遮天盖地,太淡则一览无余。

比如“那夜/好凉/你我/相别雨中的小站/灯光稀疏/和着细雨洒落长长的站台”(朱安宁《雨别小站》)。这首小诗犹如抒情的墨点落在宣纸上,并且向着四面洇散而开。尤其是“那夜/好凉/你我”的另起成行,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独伫之感,而且使人感到一种《天净沙·秋思》的苍凉。这就是抒情的魅力,让人感到火车站台的悠长,感到秋雨的冰凉,感到灯光的若隐若现;让人联想到眼眶里的泪水,心中尚未说出的话语,何时才能相逢的无可奈何,最后只剩下一个轻轻的挥手,并且连这一挥手也被汽笛声无情淹没。但读者从中感到了美的历程和情感的分量。

所以,叙述是事件的流动,抒情是情感的弥漫。

语 言

诗的语言一直被误解,被看成表现情感的工具。实质上,诗性语言并不是为了表现什么,而是为了清除挡在我们与真物之间的东西——一种我们知道却看不见的东西。

我们首先需要认清,我们与真物之间充填着什么,并有多远的距离。比如我们看到一片竹林,“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白居易)、“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李峤)、“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等等诗句会在脑海跳跃,并遮蔽了我们的视线,甚至辨不清竹子的青绿。此刻,我们要走进竹林,看看竹子的颜色,摸摸竹竿的茎节,听听竹叶的声音,哪怕被竹子扎了手指,也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被附加了意义的僵死的东西。

清除这些挡在我们与真物之间的东西,需要创建一种自我的全新的语言,并且体验自我语言的活动,自觉抵制其他语言的阻挠、干扰和侵略。如此以来,自我语言就有了原初性和独创性,有了风格与生命,并且超越生命——即存在于生命里,离开生命又存在于另一个生命之中。

正如庞德所言,找出明澈的一面,不要解说,直接呈现。也就是说诗歌创作要遵从语言的指引,删除常识的、概念的、理性的等没有新意的东西,摈弃附在事物上的其他语言的象征意义,从而抵达真实的事物,直接呈示。因为万事万物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象征体,是一只鸟就说一只鸟便已足够。

意 象

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不管是日月星辰、风云雷电,还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等,都是具有诗意的事物。诗人就是要把万物情思化,把情思具象化,从而达到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即意和象的浑然一体。在万物面前,诗人要心存敬畏,要看重万物的生命,感受万物的灵魂,让万物活在诗中。只有这样,当作者长眠,他诗中的万物还在呼吸,意象还在跳跃。

“它们生活在我们旁边,/我们不认它们,它们也不认识我们。/而它们有时和我们说话”(帕斯《物体》)。这里看似没有什么意象,没有时间的踪影,但谁能说这里没有意象和时间?意象已经融在“说话”里,“它们”已经具有了时间的性质——恒久性。帕斯去了,他用过的物体可能已被损坏,但他的这个《物体》依然完好如初。

庞德在《一位意象派者所提出的几条禁例》中,提出诗要具体,避免抽象;要精练,不用废字,不用修饰等等。他说一个意象要在转瞬间呈现给人们一个感情和理智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意象的形成意味着感情和理智融为一体。

现在我们再读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在人群中突现的这些脸庞,黑黝黝的潮湿枝条上的花瓣。”尽管这首被尊为意象派代表之作,追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感。尽管我们联想到“黑黝黝”就是黑压压的人流,“潮湿枝条”就是雨中或雾中人们的身体,“花瓣”就是人们的脸庞,但也仅仅如此,我们还能从诗中感到什么?

是的,诗歌与雕塑、绘画等视觉艺术相比,其长处在于表达视觉艺术难于表达的或细腻、或奔放、或深沉的情感,以及形而上的一些理念。再如“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也是一首典型的意象诗作,不仅形象丰富,而且意义深远。所以说庞德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学到了象,而没有学到意,或者说他未能将意象熔为一炉。

节 奏

诗歌节奏就是在朗读诗作时,声音所表现出来的或轻重、或缓急、或高低、或抑扬、或间歇的状态。节奏是诗人情感抒发的节拍,也是情绪流动的涛声。诗歌的节奏与呼吸、心跳有关,甚至能与生命融在一起。

小河的淙淙流淌,大海一浪一浪的涛声,森林里的阵阵风声,还有生活中的音乐,都让我们感到节奏的无处不在。要谈节奏离不开语言,因为节奏隐藏于语言之后。这也正是诗歌与小说、散文等文本的区别之处。但诗歌发展至今,歌的元素在不断减少甚至消失,只在歌词里尚有其迹,诗歌已经成为诗了。关键是诗的节奏也在减少甚至消失,我们现在读到的很多诗作,如果把诗行连接起来,就成了小散文或小故事,毫无抑扬顿挫之感。所以写诗不仅仅是写,而是要读,反复地读,直到读出节奏,再对语言进行修改,从而形成自己的诗歌节奏。

比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这是一首现代汉诗节奏优美的典范之作,个中节奏的韵味在吟诵之中自然能够感到。

简 约

同类推荐
  • 为你开门

    为你开门

    鲁兴华的散文以《为你开门》为名结集出版。从兴华50余篇散文里可以看得出,她所写的都是她亲身经历的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都是她当时的情感与心境的真实倾诉与表达,是作者由物、景、人、事所引发的挥之不去的浓浓情思与人生追问。文章内容广泛,选材视野涉及风景静物、日常生活、地方风俗、往事回忆、情感述怀以及对生命的思考等等。她的作品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是质朴的心灵之歌。
  • 华池歌谣

    华池歌谣

    本书共收集革命老区华池县在各个时期的较优秀的歌谣四百篇,包括传统歌谣,革命歌谣、当代歌谣三部分。全面反映华池歌谣的发展过程,目的在于弘扬传统文化,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热爱华池,建设老区的时代责任感。
  •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4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4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思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编者从浩如烟海的散文卷帙中遴选出数百篇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辑录成书。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
  • 大风歌

    大风歌

    本书是作者的诗歌集,字里行间尽是作者洋溢的才华,抒发了作者的心声。
  • 走进耶鲁

    走进耶鲁

    苏炜的散文,无论是记人或叙事,均坦诚投入。本书是他对耶鲁这片校园热土的深情随笔集。书中既有他在耶鲁讲学的一些趣事,又有校园文化留给他的思考,还有对一些名家著作的读后感。耶鲁对他来说就如同枕书而眠的梦乡,另他深深依恋。这就是缔造了300多年传奇历史,以“光明与真知”为校训的学术圣殿——耶鲁大学,让我们跟随一个很“美国”的中国人一起走进耶鲁,探寻一个旅美作家的生活点滴……
热门推荐
  • 神厨辣妈很美很狂

    神厨辣妈很美很狂

    【男强女强异能宝宝,1V1,轻科幻,苏爽宠,美食文】失踪六年的神厨女王热辣登场,燕京城一众吃货疯狂。电竞小鲜肉抱着碗笑得讨好:女神姐姐,今晚能做红烧肉吗?妖孽影帝捏着筷子满脸期待:女王大人,酸菜鱼考虑一下?……做美食,开餐厅,虐贱女渣男,摘厨神金牌,姜恬混得风声水起,偏偏不小心惹上两个吃货。小吃货讨好地抱住她的大腿,“妈咪,求喂养,以后虐渣渣我负责。”大吃货宠溺地拥住她的细腰,“老婆,求包养,以后赚钱养家我负责!”
  • 童话

    童话

    季红真在这部小说里写了很多好人,如于思的父母,于思的邻居李家伦和他的女朋友楚冰。她还写了很多的好孩子,如会拉琴却早夭的小丹,红颜薄命的罗伊洛,于思的哥哥于省。她也写了一些坏孩子,一些坏人;但这些坏人在季红真笔下都是可怜的、令人同情的;那些坏孩子,虽然干了一些坏事,但却都带着几分可爱。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实在是太多了,季红真这部小说的贡献就是把对人的宽容、同情和理解,贯彻到小说的字里行间。也许,这也才是那个时期人性的本来面貌。
  • 夜妃:无爱不欢

    夜妃:无爱不欢

    她原本只是个孤女,却被当作贡品一样献给了逐月国的君主。她与皇帝斗智,斗勇,却渐渐迷失在他强势的温柔中。本以为幸福就在指尖时,却发现自己原来身负血海深仇,她竟然是个亡国公主,而他竟然是她的仇人,国仇家恨一切叫她情何以堪,她该何去何从?
  • 九指集

    九指集

    待指倚苍林,极九而成灾。一月澄若水,木然而得青。
  • 乾宇情天

    乾宇情天

    “萧忆墨,朕最后再跟你说一遍,跟朕回去,否则朕定将踏平北亦!”南宫毓瞬间失了先前的柔情,满眼嗜血冰冷。“南宫毓,那你也听好了,只要我萧忆墨活着一天,就绝不会让你踏入千朝半步”。“朕到要看看,一个身残之人,究竟有何本事阻止朕的百万勇士踏平北亦!众将士听令,攻城!”自此,乾宇和北亦相持近三年的战争揭开了序幕。
  • 界之柱

    界之柱

    【叮!恭喜玩家来到午夜十二点界之柱世界。根据游戏记录,玩家刚好是第10000位,除了新手礼包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礼包,请在游戏世界查收。进入界之柱世界,倒计时正式开始】张毓语正玩王者农药玩的兴起,结果乐极生悲,来到了所谓的界之柱世界。礼包奖励——职业。节奏大师?这是什么破职业!!!自此,张毓语的升级之路与众不同。别人在打怪,她面无表情的跟在别人身后用脚踩着乐谱,每一个节奏都要冒出一个‘PERFECT’、‘GREAT’、‘GOOD’、‘MISS’……
  • 血证

    血证

    本书讲述了一群国内外正义人士保护南京大屠杀惨案证据的惊险而感人的故事。支持中国抗日的美国记者詹姆斯怀着正义之心,搜集了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照片、日记、摄像带等带血证据,拟送美国大使馆,途中被日军发现,并被打伤,抢走了血证。之后,码头工人江龙、基督教医院的中国医生乔子琴、共产党游击队长陈明和爱国的国民党军官等,和詹姆斯一道想尽一切办法、不惧流血牺牲、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夺回血证,将其送至美国大使馆,为日军一手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增添了一条无可置疑的证据。
  • 异世风云:微微一点墨倾城

    异世风云:微微一点墨倾城

    亭前倚翠影犹长,墨染清秋叹月凉。她有一双世间最美的血眸,绝世无双的面容,却被父母无情抛弃。她,墨染瞳,是黑道王者,冷漠如她,傲气如她,却因为一场刺杀,她变成了倾城公主,有了父母的疼爱,而今生的墨染瞳,莫若天仙的面容下是一颗伤痕累累的心。谁知她却落入那残酷无情的他的心中。她的笑颜为谁绽放?他的心又被谁融化?且看墨染瞳如何在这异世争霸天下,如何将这里弄得天翻地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倾城公主。
  • 我的超能事务所

    我的超能事务所

    灵气复苏的世界,超能者横行。生而平凡的杨帆,意外继承了祖传产业,迈入另一个世界。明明祖上都是碌碌无为的富N代,凭什么到我就要被迫营业?种族战争?星球武神?老板一脸无奈:“成为大佬,其实一点都不快乐。”
  • 三国之帝星崛起

    三国之帝星崛起

    本作者第一次写小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请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