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64400000035

第35章 语言力和翻译的关系(1)

把一种文字准确无误地转换成另一种文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般来说,翻译只是用一种文字对另一种文章做解释。因为两者是不能绝对相等的。梦娜·伯克在她的《换言之:翻译教程》里就提到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词的对等、语法对等、语篇对等这一类的问题,实际上她的意思是说在翻译时是很难做到对等的,甚至于是根本不能做到对等。我以为她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在她之前哈佛大学的奎恩教授就说过翻译中存在着译不准原则。(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美国文化和美国哲学》一书里有过比较详细的叙述。)另外,我在上世纪50年代读大学时曾经和施蛰存教授通过信,我曾向他提出不少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诗歌翻译方面的。施蛰存先生在给我的一封长信里就谈到翻译是不能完全对等的,特别是诗歌的翻译,当时他叫我千万不要公开这封信的内容。现在我觉得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现在公开出来,我想他在九泉之下是不会责怪我的。当然我们不能够说所有文体的翻译都绝对不能够对等,比如,科学名词和科学着作方面的翻译是可以对等的,而且是必须要对等的。有关这些问题在本文里不准备讨论。

在一般的文学方面,甚至于普通日常语言方面,有时大家认为是对等的译文,事实上也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因为读者一般都是用自己所知道的事物来考虑译文。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古罗马的文学里一句日常语言“国王正在洗澡”,中国读者会联想到罗马国王在洗澡的景象。可是读者在大脑里关于罗马国王洗澡的图像是否就和古罗马国王洗澡时的真正图像相同呢?当然是不同的,无论国王的模样,洗澡的情形,浴室的具体情况等等都不会完全相同。只能从语言上把原来的意思翻译出来,实际上,这样一句“国王正在洗澡”的翻译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因为这一句翻译并没有表现出原文的语言力,只是表现出一般的意思。这就表明翻译要做到绝对的准确是相当困难的。文学翻译的对等,特别是诗歌翻译的对等,不仅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做不到,甚至于在一种语言里也不能完全做到。我记得在上个世纪50年代,冯雪峰同志到杭州大学讲学,在论述到郭沫若和文怀沙《楚辞》的白话翻译时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你要真正了解屈原在《楚辞》里的意思,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请屈原先生复活,问他自己才能够说清楚。”当然,他的话有些极端,不过这里的确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翻译时不仅仅要注意语词的一般意义问题,而且要注意历史的实际情况和作者的个人心理特点。忽视了这一点,翻译是不能够达到完美,也不能够表现出原着的语言力。

20世纪以来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方面都有了创新的发展,几乎大部分外国的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都已经介绍到中国来了。尽管在翻译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继续在发展之中。许多重译本的质量都已经超过前人的译文。今天我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语言力和翻译的关系。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下什么是语言力。所谓语言力是把物理力这个概念运用到语言里面。我们可以设想,同样一句话可以使不同的人在心理上起到不同的变化。比如:“天下雨了。”

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是一条陈述句,表示现在外面正在下雨,这说明了一件事实。你可以看到雨正在下着。如果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描写到若干学生在老师家中玩,而老师并不喜欢学生在他家里,因为这样就影响了他的工作,他这时候说了一句“天下雨了!”当然这句话也是事实,外面确实在下雨。可是在这句话里面,老师的着眼点不在“下雨”上,他作用力是:“天已经下雨了,那么你们还是回去吧。”当然,这个意思作者并没有在文章里说明,本国的读者是自明的。但是在将其翻译成为另一种文字时,翻译者应该如何处理呢?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就没有能够把这句话的语言力翻译出来,译文的读者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又比如,领袖的一句话可能会造成一个国家的兴亡。当年的蒋介石一句话使得整个中国大乱,而邓小平的一句话使得整个中国兴旺发达。

这就是语言力的问题,也就是说翻译时必须要注意到语言力的问题。语言力的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的简单,要把作品里的语言力翻译出来,绝对不是词、句、语篇以及语法等的对等问题所能够解决的。有一些翻译家认为在翻译英语十四行诗时,不仅要注意到用韵,还要有十四行,而且也要在五步抑扬格上做到对等,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翻译的特点,才能够达到信达雅的标准。有些翻译家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的这种努力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是是否能够把原作里的语言力烘托出来,这仍然是一个问题。因为形式上的对等并不能说就表现出了原着的原貌。下面我们先举一首杜甫诗的英语译文为例。

月夜

今夜俯州月,闺 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簪寒。何时倚虚恍,霜照泪痕干。

这首诗一共有八行,用的是隔行韵。每一行五个字。在译成英语时,该如何翻译呢。是否也应该翻译成为八行,用隔行韵呢?

当然有人的确是想这样翻译,或者也已经这样做了。可是,英语国家的人们首先在思维习惯上就和我们不同,如果按照原样翻译,他们就会感到这不是诗,而是一种很奇怪的语言组合,他们是难以接受的。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在中国生活几十年,可以说是一位中国通。他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很有研究,他的译文如下:

MOONLIGHT NIGHT

This night at Fuzhou there will be Moonlight,and there she will be Gazing into it,with the children Already gone to sleep,not even in Their dreams and innocence thinking Of their father at Chang’an:

Her black hair must be wet with the dew Of this autumn night,and her white Jade arms,chilly with the cold;when,Oh when,shall we be together again Standing side by side at the window,Looking at the moonlight with dried eyes.艾黎的译文有12行,他的译文本没有什么规律,虽然他用了一些韵,但韵用得很不工整。他主要就是尽力把该诗的意境表达出来。他的译文可以说基本上把原文的语言力传达给了英语国家的读者,原文里的内在和隐含的意思在译文里也表达了出来。比如she(她)和father(父亲),在原文里都是含蓄的,而在译文里就表达出来。如果在译文里没有表达出来,西方读者是不可能理解的。另外,原诗里的时态也表现得很含蓄,而英译里的时态就非常明显。艾黎在他的译文里没有从形式上把中国古诗七绝的特点表现出来。他所注意的是如何把原诗的内在意义传达出来。西方读者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并不是喜欢中国诗词的格律和其他形式,而是喜欢它的内在含义,也就是中国诗词所包含的特有的意境,这一点译者注意到了,而且也在译文里表达了出来。

我国的一些翻译家在翻译时喜欢用韵,以为只有用韵才能够表现出语言的精神实质。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当代的英美诗歌早就摆脱了韵律,他们认为诗人如果把注意力放在韵律方面,就会使整个诗篇矫揉造作,失去诗歌的真正意义。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曾经写信给戴乃迭女士请教过诗歌的翻译问题,她回信告诉我不要用韵文翻译,因为当代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并不喜欢这种译文,而且他们不能够从韵文的翻译里体会到中国诗歌的优点。

当时我对她的话既不理解,也没有放在心上。后来,我读了许多当代英国和美国的诗歌后才慢慢地体会到,西方读者的确不愿意读中国人用韵文翻译的诗。他们认为在读到庞德、威里和伍代儿女士所翻译的中国诗歌后,才体会到中国诗歌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中国的翻译家没有注意到语言力和译文的关系。我们知道庞德和伍代儿都不懂中文,他们都是根据别人的译文加以重新改写。庞德说过,他是用感觉来衡量翻译的,特别是用与伟大原作所接触的感觉。(见R‐HUMPHREES 所写《翻译复兴》一文,收集在1952年版的THE NEW AMRICAN LI-BRARY 一书中)海伦·伍代儿虽然只翻译过二三十首诗,而且她完全根据理雅各的译文加以重新改写。结果她的译文比理雅各的原译更加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这里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什么直接从中文翻译的英语译文没有对英美读者产生更强烈的影响呢?庞德的翻译方法是捕捉诗歌里的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其实就是语言力。他用恰到好处地把英语原诗里的语言力表达了出来。庞德的译文以菲若罗沙的一本笔记为蓝本。其实菲若罗沙本人也不懂汉语,他只是在日本时听了一些有关中国诗歌的讲座,记下了一点笔记。庞德的翻译基础本身是不可靠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庞德的译文就已经完满地表现出原文的语言力了。其实庞德的译文仍然还需要推敲,因为他本人毕竟不懂汉语,如果他懂汉语的话,自然他的译文就会更加好了。余光中先生对庞德的译文有过如下批评:“庞德的好多翻译,与其称为翻译,不如称为改写、重组或是剽窃的创作。”余光中先生的评价是有的放矢的,我同意他的看法。他的译文的确能够表达出一部分原作的语言力,但是他的译文也失去了原文的全貌,就是说,他还没有能够完全表达出原文的语言力。

这里我们又回到了语言力的问题,语言力只能够说是翻译诗歌的一个标准,其他的标准我们现在不讨论。语言力应该是原作精神实质的力度。泰勒(A.F.Tytler)说过,“翻译就应该把原着里的内涵传达出来。”原着里的内涵就是前面庞德所提到的意象,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语言力。为了说明庞德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举一个朱生豪先生的译文例子,了解一下有关语言力的问题。

莎士比亚在《一报还一报》的第四幕里有一段小诗如下:

Take,O take those lips away

That so sweetly were forsworn,

And those eyes,the break of day,

Lights that do mislead the morn;

But my kisses bring again,bring again...

Seals of love,but seal’d in vain,seal’d in vain.朱生豪先生的译文是:“莫以负心唇,婉转弄词巧;莫以薄幸眼,颠倒迷昏晓;定情蜜吻乞君还,当日深盟今已寒。”

朱生豪先生的莎士比亚译文从整体角度来讲,无疑是最佳的译文,但是在有些方面也会出现不够的情况。首先读者读了该译文之后,并没有感到莎士比亚诗歌的特点。因为这是用纯粹中文的格式译出来的。这里他没有用白话来翻译,想用古典的语言浓缩原文的含义。应该说,从中文来看译文当然是非常好的,也涉及原作的精神实质,但是原文的语言力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在个别地方还失去了愿意。比如“婉转弄词巧”就没有把原文里的forsworn表现出来。如果有人再从译文译回英语,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我认为如果朱生豪先生用当时流行的白话来翻译,效果就会更加好,而且能够看到原文的特点。下面我们再看晓星的译文:

“去取,哦,去把那双芳唇取走,

它曾那般甜蜜地发过伪誓。

还有那双明眸,开启时犹如黎明的曙光,

叫人错把黄昏当清晨。

但是我的吻再一次带来,再一次带来——爱情的封印,确是徒然的封印,徒然的封印。”

这一译文比较忠实于原文,按照与原文对等的方式译出,但是并没有用韵文和原诗的音节翻译。原诗用ababcc 押韵,译文是无韵的。然而这个译文可以管窥出一些原文的风格,虽然语言力表达得仍然不够强,但是读者至少能够体会到英语里的语言特点。

同类推荐
  •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表达自由”的学理脉络,并结合媒介融合的生态特征论述了其生存的可能性,提出“媒介融台为体,表达自由为用”的观点,并提出“技术前提论”以取代“技术决定论”,指出在法治社会中,表达自由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权利前提-媒介融合则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技术前提。作者关于表达自由,媒介融合及博客自媒体等内容自有心得,而展望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表达自由的实现前景,更显出其对社会进步所持的理性态度和人文情怀。
  •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新课程下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学生探究学习方式、学生合作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运用。
  • 新课程校长必读书系——课程改革新实践

    新课程校长必读书系——课程改革新实践

    本书介绍了山东省高中课程改革探索与经验、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探索与经验、海南省高中课程改革探索与经验、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中课程改革探索与经验、江苏省高中课程改革、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全国高中课程改革前景展望。
  • 秋获集

    秋获集

    本书分中国春节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年节两部分,介绍了春节的形成及演变、春节的习俗、古代宫廷的春节礼仪、港澳台地区的春节活动、中国春节在海外等内容。
热门推荐
  • 高贵之嫡女不要拽

    高贵之嫡女不要拽

    她是拳道,柔道集齐一身,穿越古代,却成了不受宠的嫡女。一开始就悲剧,不就是看不起?废材变成天才,人人争夺。仇人也纷纷上门,不好意思,有仇必报,不化解,只求越来越深。
  • 龙腾之主

    龙腾之主

    这是一个图腾和纹章的世界,没有绚丽花俏的魔法师,只有象征绝对实力的纹章。
  • 小艺往昔岁月

    小艺往昔岁月

    一个普普通通家庭的人,遇到了一群兄弟,遇到了一群不同的女孩,遇到了一个普通人一辈子都遇不到的事,也造就了他的往昔岁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腹黑boss:总裁老公求放过

    腹黑boss:总裁老公求放过

    事业有成的黄金剩女,被家里人催婚,一年相亲38次均以失败告终。阴差阳错遇到顾云勋,却不知道对方的身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身孤注掷温柔

    一身孤注掷温柔

    夷桐国宣华年间,皇帝崩,宫廷大乱,国家一分为二,皇室后裔三皇子北宫瑛据守南方建扶摇国,前朝将军南荣韶环占领北方建楠康国,两国交战,天下混乱,盗匪四起,疾病蔓延,在那动荡的年间,一位名为郑梓柔的奇女子飘荡于乱世,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爱戴,芳名流于乱世。她是一夕之间亡国的蛮横公主,改头换面决意走上复国之路,却遇上了不喜王位的敌国之王,两人赏美景,共游玩,逛青楼,戏美男,不知谁是真情谁是假意,她惦记着他的王位,他顾虑着她的梦想…流落公主,逃跑君王,将门之女,书香之弟,权倾朝野的温润丞相,痴傻俏丽的落难王子,各种机遇,不同的相遇,交织着悲欢离合。各自心思玲珑,却难诉衷肠,到底是众人皆醉唯己独醒,还是身在棋局旁观者清?不虐不腻,互相扶持!各自成长,喜怒哀乐,平淡中生出迷茫,愁绪中诞生治愈。
  • 回溯次元

    回溯次元

    错的不是我是世界。”“错的不是世界,而是被世界改变的肮脏的你。”
  • 大神祇

    大神祇

    “要下地狱的人,若要祈求,也绝不祈求苍天!”这是一个恶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