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25000000004

第4章 长安十年(1)

二次落第

杜甫的功名欲望如此强烈,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家族传统和家庭教育。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杜甫在他的一篇赋文中提到过他的家族传统归纳起来就是“奉儒守官”。他的第十三世祖杜预在晋朝的玄学思潮中以《左传》为基础,对儒学进行专门研究,终成一代儒学大师。而杜预的父亲也是个尊儒学、贵德行、重名节的善良君子。还有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也是个儒学文人。儒家思想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自然与他的先祖们一样,处治世而忧国忧民。儒家又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因而杜甫要走向追求仕途之路实在理所当然。

杜甫不仅遵从儒家道统、遵守礼法、忠君爱国、关怀政事,他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救世热情,有“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思想。虽然与李白等人交情深厚,但并没有受到他们那种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影响,他卓然自立,有坚毅的现实人生观,肯定纯粹入世。

受着这样理想和热情的一再激荡,杜甫鼓起勇气,来到了长安,这时他已经35岁。

凡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很少有没到过长安的,他们都爱用美丽的诗句写出长安的雄浑地势、统治阶级豪华的生活,以及日日夜夜在这里上演的一幕幕兴衰更替。

当年李白到长安时,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对他极为崇拜、景仰,他也着实过了一段极为风流荣耀的日子。与之相比,杜甫的情形就显得逊色了。

到长安的第二年——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杜甫36岁时,他鼓起勇气再次参加科举取士,很不幸的是,他再次落第了。

满怀热切的政治抱负,鼓足勇气走上入仕的唯一途径,不幸又告失败。当时杜甫的心情,我们可想而知。他30多年前的人生并没有显示出他于仕途没有天赋,相反,他的才华和资质足以高中状元,那么为什么他一再失败呢?

天宝六年的科考由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一手操办。时年,玄宗终日在深宫里纵情声色,由一个精明有为的帝王日渐变成一个糊涂天子。他偶尔会想到自己的子民,心血来潮地减免赋税,但他所任用的那些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往往比他减免的数额还要多好几倍。

李林甫生平最忌恨文人,因为这些人来自民间,不识“礼度”,他怕他们任意批评朝政,对自己不利,于是巧施诡计,使得科考时无一人及第。之后,他反而上表皇帝以示祝贺,说这足以证明如今的民间已经没有剩余的贤能。

这样一场欺骗文人的科考无疑让所有人悲愤难平,杜甫也不例外。但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大权独揽,直到他死后,杜甫才敢说出这些年来的悲愤: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

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杜甫在这场政治阴谋里遭到打击,他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他的父亲是在这个时期去世的,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

幸好杜甫具有热烈的感情,却不是屈原式的殉身主义者,他的坚强理智恰好和热烈的感情保持平衡和统一。他有着光明远大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浪漫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是和现实紧紧融合在一起的。因此,杜甫在伤心之余,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决心重新振作起来。

奔走朱门

为了维持生活,杜甫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当时的普遍做法是到贵族府邸充当“宾客”。这样除了可以享受闲散的生活之外,还可以结交一些文人画师。如果运气好的话,还会被贵族人士举荐给朝廷,受到青睐和赏识。

满身倨傲的诗人,竟不得不向人卑恭屈节,为求获得青睐,只好压抑着自尊。对于重视尊严、自负高傲的读书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悲哀!这种看人脸色、受人奚落的艰辛,委实令人难以忍受。不过,拥有强烈理智的杜甫却将它忍了下来,他隐藏起心底的悲哀,把这种情形当作是过渡时期,脑海里幻想着居官在位大展抱负的生活,那才是他追求的目标。为了远大的前程,他咬紧牙根忍耐着。

杜甫曾写过一首诗给韦济,诗中体现了他备尝艰辛却寒贫自负的性格、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以及攀附权贵的悲哀、恳求青睐的无奈等。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徵,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祗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韦济时任尚书左丞,颇有政绩,史评其“从容雅度,以简易为政”。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其诗雍容典雅。他和同僚们宴饮聚会时,时常称赞杜甫的诗作,他可以说是当时长安唯一一个因为诗而器重杜甫的人。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的一开头杜甫就阐述了他所看到的社会现实,纨绔子弟,高官厚禄,珍馐美酒,真正有文才的儒生却终身不得所依。之后,杜甫用了很大的篇幅述说了他早年的抱负,以及今日的失落,读来令人心酸。这是杜甫的第一首自白诗,也是他穷困生活的开始。诗的最后,杜甫还说了今后的打算,他想东去大海,西游蜀地,却始终舍不得渭水清清的长安。这种想走又舍不得的心情在杜甫之后的人生里屡次出现,可以说是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在作祟,这种性格导致了他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这一时期的杜甫穷困潦倒,早已不复少年时的意气风发。物质上,父亲的去世使得杜甫几乎完全断了经济来源,那时候的文人,除了自己入仕能得到俸禄之外,基本上只能依靠家庭。精神上,看人脸色、遭人冷落的痛苦滋味,杜甫已经饱尝,对于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他也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即使环境再窘迫,衣食再无依,尊严尽失,抱负无门,杜甫仍然没有忘记忠君爱国的初衷,就像上面那首诗中写的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渴望走上仕途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地位,而是为了百姓,为了整个国家。他立志要辅助天子使天下太平,民风淳朴,打造一个清明澄净的世界。为了这唯一的志向,杜甫不惜牺牲一切,这样的执着,实是可敬!

天宝八年,即公元749年,神色黯淡的杜甫,回到洛阳度过了这个冬天。他到洛阳城北参谒了那时已经改名为太微宫的玄元皇帝庙,欣赏了吴道子的壁画《五圣图》,还写了一首诗,以表示自己对玄宗过分推崇道教的不满。杜甫在洛阳没住多久,大概第二年春天就返回长安了。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第四年了,他的仕途依然遍布荆棘,情况没有什么改观。

大典献赋

唐朝的开元盛世发展到天宝年间已日薄西山,开始显露出晦暗腐败的趋势。

内部政局混乱,宰相弄权,李林甫等人勾结权贵,逢迎皇帝,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妄兴冤狱,诛逐忠臣,整个朝廷被弄得乌烟瘴气。奸佞小人得以亲近皇帝,而贤达之士、忠良之臣反遭隔离摒弃而不能见用。

外部边患无穷,守边将领好大喜功,为支持战争,只能加重赋税,百姓苦不堪言,国无宁日。这里着重阐述一下唐朝的边患,因为后期的安史之乱也与边患有着莫大的关系。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四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有时候用和平的方式——比如和亲——来解决,有时候则诉诸武力。唐朝时的外患,北有奚、契丹、突厥,西有吐谷浑、吐蕃,南有南诏,东北有室韦、靺鞨,他们觊觎中原的富庶和繁华已久,屡犯边境。

奚和契丹是唐初的两个少数民族部落,太宗时依附于唐;武后时起兵叛唐,被平,于是倒向突厥;玄宗即位后,于冷陉(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之战打败奚、契丹,两部落重新属唐,唐设幽州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以防御;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就任幽州节度使,欲以边功邀宠,屡次侵犯奚和契丹;天宝四年(745年),和亲公主被杀,战争再次爆发。

吐谷浑位于今青海一带,一直依附于唐朝。吐蕃自松赞干布完善法律、整顿吏治后,一跃成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宗时,金城公主和亲,中原地区与藏族的交往日益密切,两者也在经济文化上互相影响;后为争夺河西走廊、安西四镇,以及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唐与吐蕃之间矛盾渐深;天宝八年(749年),玄宗为夺回战略要地石堡城,以哥舒翰为大将,倾举国之力奔袭,6月间,此战告捷,然唐军死伤数万人。

南诏位于今云南、四川、贵州一带,太宗时曾设都督府管辖;玄宗时曾册封南诏王为“云南王”,并助南诏统一了西南的其他部落;统一后的南诏与唐朝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唐有意借南诏之力以抗吐蕃,而南诏也图谋自身的发展壮大;天宝十年(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南诏,结果兵败而回,唐军牺牲六万余人;此后南诏与吐蕃结盟,不断威胁唐朝的西南边境。

各边境战事不断,死伤无数,兵源自然越来越缺乏,政府开始不断征兵。招募不到足够的兵士,就各地抓人,戴上枷锁送往军队。除了兵役之外,战争还需要大量的物资供给,国内赋税日益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民生凋敝。

杜甫看到这样内外交困而统治者尚不自知的现状,心里十分着急,他想尽快谋得一官半职,好为天下黎民请命,为他们谋福祉。天宝十年(751年)的正月,机会来了。

这一年的正月初八到初十之间,玄宗接连举行了三个祭典:祭天地、太庙及玄元皇帝。杜甫趁着这千载难逢的时机,献上了自己写的三篇赋文,同时,又上表请求予以任用。

在呈给玄宗的表中,杜甫说杜氏一门自先祖杜预就一直心存儒学,奉守官位,到他的祖父杜审言仍然承继先代传统,官至膳部员外郎。而自己从小耳濡目染,七岁就能作文吟诗,到如今已不惑之年,依然于仕途没有什么成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保证。他请求玄宗能够看一看他的赋文,发现他的才华,恩赐给他像先祖那样的官位,使他能够得偿所愿。终于,杜甫的辛劳和苦心没有白费,一丝曙光悄悄地透进他黯淡落魄的生命,为他带来了希望。这时候的杜甫已经40岁了。

玄宗读了这三篇赋文之后,大为惊讶,视杜甫为奇才,他马上下令要杜甫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校他的文章。这是杜甫在长安的十年里最辉煌闪耀的时刻。集贤院考试这天,很多文人学士围绕着他,他一时间声名大噪。然而杜甫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丝曙光并没有划破黑暗,迅疾如闪电的光亮之后,依旧是黑天。

诗酒年华

在等待官职的这段时间里,还好有朋友们的陪伴,他们丰富了杜甫的生活,慰藉了他的愁苦。在这些人当中,着重要提到的是三个人,他们是高适、岑参、郑虔。

先来说说高适和岑参。高适在宋州和杜甫、李白分别后,浪游数载,最后在时任河西节度使的哥舒翰府上做幕僚,天宝十一年(752年)随哥舒翰入朝,到了长安。岑参,这个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从天宝八年(749年)起就在时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高仙芝府上做幕僚,天宝十年(751年)秋随高仙芝入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年)初又离开长安去了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

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与高适、岑参及其他友人一同去拜谒长安东南面的慈恩寺。诗人们一起登上寺内七层的高塔,俯瞰着这渭水与终南山之间的古城,它是如此地气象雄浑,正如岑参写下的诗句一样: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据说,当天同去慈恩寺的人都写了一首诗,诗中表达的情感与岑参的这首大致相同。而杜甫的诗却不然,他的诗并没有那种面对壮观美景不知今夕何夕,仿佛游离出世的感觉,他只看到了山川破碎、泾渭难分的时代危机,他用对比和借喻的手法写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太宗贞观之治的怀念,以及对玄宗日渐昏庸的惋惜: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和高适时常一起宴饮畅谈,谈及的内容上至时事,下至黎民,几乎无所不包。相聚过后没多久,高适就要随着哥舒翰离开长安,杜甫知道今日一别,只怕再见无期。他感慨良深地写下了一首送别诗,诗中不仅透露出他对政治和时事的看法,也娓娓地道出了依依不舍之情: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送高三十五书记》

同类推荐
  • 原来李鸿章

    原来李鸿章

    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前进的时代里更是如此,更多的人希望能了解我们的过去,借以关注我们的未来。历史大讲堂”系列的宗旨便在于此——将过去以简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将历史纳入读者的理性思考和人文观照之中。由此,历史便不再仅仅意味着过去,它更将使我们注意到将来。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派遣留学生……暗沉沉的大清帝国涌进来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也同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
  • 双面帝王:朱元璋

    双面帝王:朱元璋

    在中国历史这条长河中,有一个王朝很特别,历史在这里拐了一道弯。在众多英雄背后,他毫不起眼,和尚、乞丐,流浪、漂泊……家破人亡的悲痛,举目无亲的流浪。也正是因为这样,要用三尺利剑,打出一片天地来。乞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先驱者……
  • 文治武功传奇皇帝:朱棣

    文治武功传奇皇帝:朱棣

    本书主要内容有:生乱世受封燕王、隅之兵图霸业、端礼门兵变显雄心、转守为攻取金陵、登帝位安内攘外、建内阁刚柔并举统四方等。
  •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傅雷经典译注,罗曼·罗兰倾世巨著《巨人三传》之一—《贝多芬传》,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罗曼·罗兰将贝多芬的遗嘱、书信,整理成集收入其中,不仅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音乐大师贝多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更将一个伟大心灵展现在读者面前。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破”与“立”相冲突的时代。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难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
  • 释迦牟尼佛传

    释迦牟尼佛传

    人类需要宗教,因为宗教是关于生命的哲学;人类需要信仰,因为信仰是人类生存的指针。本书以崭新的角度客观认真地叙述佛陀的生平及教义,阐述佛教的精神、佛陀的真实人格,并扼要介绍佛陀出世时印度社会的背景,以及僧团成立的状况及其矛盾和困境。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亦在人间。他是我们长夜漫漫的人间慧灯,他是我们苦海茫茫的人间舟航。他的人格已经到达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净不染,他解脱了世间上一切束缚烦恼,他己经远离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说法四十余年,告诉我们求得解脱的方法,指示我们应行的大道。他所留在这人间的佛法,无一不是从他大智觉海中流露出来,无一不是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
热门推荐
  • 余光浅浅余生有你

    余光浅浅余生有你

    又是一片很蓝很蓝的天,很暖很暖的阳光照在人身上却是一片疼痛。我努力睁开眼却又希望那年眼睛要是睁不开该有多好,这样就记录不了这悲伤的一幕,永久性驻扎在心里剥夺往后所有的欢乐,以至于忘了笑也忘了哭泣。直到十七岁遇到了一群哥哥,黑暗无光的心里才逐渐被点亮,拥有了想要追逐的梦想…相识中收获一份爱情让我重新学会了笑,收获一份友情让我体会到了泪光中的感动…往后余光浅浅的时光里,我把我们的一同走过的时光当作幸福的定义…
  • 邪王宠妻:神秘太子妃

    邪王宠妻:神秘太子妃

    她一朝被打下凡尘,被好心人收留,竟是入了深宫。他冷漠无情,却对她情有独宠。他愿意放弃皇位皇权,成为她的唯一。自古帝王最无情,他亦是如此,她更是如此。她背负着永世轮回的命运,永远无法和他在一起。他背负着东魏的生死存亡,被卷入神魔之战,亦是选择了放弃她。所有美好的承诺,竟是在一夕之间,变成了他们之间的束缚,痛不欲生。这一段禁忌之恋,能否经历时间的考验?是在时光中延续,还是在时光中沉淀?
  • exo愿时光善待你们

    exo愿时光善待你们

    花开花落,物是人非,往事如烟。若少年青涩如初。
  • 都市之至尊修仙

    都市之至尊修仙

    二十年前,天龙大陆年轻辈最杰出的天才被其恋人毒害,含恨而逝。二十年后,地球上一座孤坟突然开裂,凌昊破棺重生。他身怀最强功法,诛神灭魔,誓要复仇。为求最强,他一双拳头敢与上苍叫战,逆天崛起,终成至尊狂神。
  • 女皇持刀而来

    女皇持刀而来

    曾经,她以前一直以为她是幸运、幸福的,可谁曾想到,她以为的幸福,让她彻底落入无尽的黑暗中,痛不欲生。忍受着常人想象不到的痛苦,只为讨回别人欠她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 我在诸天万界送快递

    我在诸天万界送快递

    灵气复苏世界,宇星。大学学费惨遭后妈扣押,平日里受尽欺负的尚先,得到了一台旧款式手机。“叮!你有新的订单哦,请把货物送到太和星,点击【确认】按钮开始空间传送。”本以为是恶作剧的尚先,选择了确认。自此之后,尚先穿梭诸天万界送快递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外星资源。他生活变成了这样的:“什么?你十年突破一个境界啊,我用太和星的方法一个月就成了。”或者是这样的:“总督,我这有神级丹药,比这世界的高级多了,就卖你百万一颗吧。”尚先内心:我用汽水换的药居然这么值钱?没办法,谁让大焱星没汽水,他们的领主又那么爱喝呢……人生巅峰,从诸天万界送快递开始!
  • 虞央辞

    虞央辞

    北銮女尊彧泽蛊国东圩君主三国鼎立波涛暗涌。女尊易主蛊国覆灭,谁站于城楼笑看苍生眸倾天下,谁曾言有你的地方便是江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骆家小医女

    骆家小医女

    神秘小山村,发生了一场令人恐慌的疫症,女主通过治病救人与男主一起一步步抽丝剥茧,寻找幕后真凶,终于得到这场伤及全国的疫情的真正原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