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949300000014

第14章 “接人用摧”: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3)

所谓“好荣恶辱”,主要以“名”论。按荀子,即便寡信之“小人”,也不愿有“不信”之“名”,而必欲有“信”之“名”,因为前者辱而后者荣。故求“名”当以荣“名”言:人之好“名”,正意味着期待得到他人的称誉。荀子将“好荣恶辱”与“好利恶害”一同放在“材性知能”的层面上进行讨论,表明他首先将“名”视为人进入群体生活后的一种自然需要。这种需要与人的感官欲望一样,均自发产生并总是要求获得满足。就此而言,好“名”与求“利”颇为类似。在这一点上,荀子的态度显然更靠近法家——韩非曾言:“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这种对“名”的现实的看法意味着,荀子一开始就剥除了“名”可能激起的热情的超越性想象,而以一种冷静的务实理性将它视为人类重要的行为动机之一,这就使他即便不公开讨论“名”,也能够不动声色地将它植入其劝说之中。好“名”同好“利”一样,是人的自然需求;也倾向于要求当下实现,“当世之名”较“没世之名”似更令人感觉亲近,因此,荀子并没有在二者之间作严格的价值区分。从某种角度看,这种区分可能是很重要的:相对于“没世之名”,“当世之名”往往很难与随之而来的“利”完全分开,甚至经常容易相互混淆。故顾炎武有言,“名之所在,则利归之,故求之惟恐不及也。”荀子不但没有回避“名”的这一具有功利倾向的特点,还明言“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显然认可“名”背后的某种“利”。但这仍与直接以“利”诱人有所不同。因为,“名”是对行为的评价和约束,动之以“名”,原始动机在“名”,这一方面使得,即便人们求“利”,也求之有道:“先义而后利者荣”;另一方面,当“名”和“利”不能一致时,尚有可能使人们为遂其“名”而不悔其行。这样看来,荀子以“名”劝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他并不十分苛求行为的内在动机,而更加关注行为本身。这也很符合他“接人用?”的劝说原则。

所以,按荀子,“君子”、“小人”之分,主要不在于欲求不同,而是在于他们为实现欲求所采用的截然相反的方式,故其言“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即为“小人”,也莫不恶人称其为“小人”,而切愿人誉其为“君子”,但他们“必遇其所恶”,因为他们的这个愿望与实际行为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

缘此,荀子有可能且有必要淡论“君子小人之分”: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缚绌以畏事人。

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炻嫉怨诽以倾覆人。

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类似的对举,苟书中不在少数。荀子使用“君子”、“小人”之“名”及相应的行为表现互为对照,并非任意为之。这两种“名”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有相当强烈的评价意味和感情色彩,即便那些不认同儒家价值系统的人,也会运用这类“名”,经过再定义来表达其主张。这类传统上具有固定的褒贬意味的“名”,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语境,使得生活于这一语境中的人们,会自然而然地由这类“名”激起相应的或荣或辱的感受;而促成他们作出行为选择的,很可能恰好是这类感受。因此,“君子”、“小人”与“善”、“恶”一样,均具有劝导或警戒的作用。对此,斯蒂文森曾作相关的讨论:“这是善的”这个判断,除了“善”这个术语有一种赞扬的情感意义,使之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赞成并倾向于引起听众的赞成外,它还有这样的意义,即指出“这具有x、Y、z……等等性质或关系。

苟书中,荀子不但常言“君子”,并多以“小人”作为对照,这正所谓“分别以明之”,愈加强化了“君子”之“名”的评价色彩及其劝导意味,从而更有可能促使那些崇尚“君子”之“名”的人遵从他的教导。同时,通过明“君子小人之分”,他指出“君子”之所当行,教导人们如何求为“君子”。这正如王船山所言:“为之名以使之顾而思,抑且欲其顾而思而不但名也。”

显然,荀子论“君子”、“小人”,完全以行“道”(礼义)与否为二者的本质区别。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翱,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僳。传日:“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

通过讲“君子两进,小人两废”,荀子进一步劝导人们勿为“小人”而应学为“君子”。他又指出,即为“君子”,也有“智”、“愚”之分。由此,愈明“君子”、“小人”之根本分别不在天生材质,而在于是否立心行“道”、“綦于礼义”。

不过,一方面,人天生之智力“或厚或薄,常不齐均”,其他禀赋也不可能没有差别;另一方面,荀子的“谈说之术”也要求“宽容”,故他在明确“君子”、“小人”之根本区分的基础上,又谈论他所主张的“名”的各种层级: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矣。

……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日知之,不知日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Ts;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

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您,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也。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

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悫士者,有小人者。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不下比以阉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於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

这几类层级中,有一些相互重合之处,如“大儒”较类“圣人”,“通士”也略近之。“圣人”无疑是最高的“名”,故苟子言“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在此意义上,“名”的层级体现了“学”的次第进阶。不过,由于“圣人”、“大儒”是知通“统类”者,就智之天赋不均而言,实际上并非人人能学而至。因此,荀子标榜“名”的不同层级,尚有另一层更为现实的意义。树立“名”的层级不但表明他劝勉人们从爱好较低的“名”进至渴求较高的“名”,并且,如果考虑到他“接人用摧”的“谈说”技巧,这也说明他在相当程度上认可不同层次的“名”及相应行为标准的伦理价值。这一点,由他使用“可谓”的句式可得以进一步明证。从语用定义的角度看荀子的表达方式,“‘可谓’属于宣告式、认可型的定义”,“其要旨之一在于说明或赞美个人品德时所依据的判准,它带有倡导正面或积极性的价值之意向”,因此,即便是较低的“名”,也自有其激励价值。另一方面,荀子使用这种“可谓”句式的动机,也可以部分地理解为,“以正面肯定式的方式提示儒家所企求的种种道德理想境界,并急切地以此鼓励人们由较低的境界提升到较高的境界”。只不过,如若不能达至较高的境界,较低的境界仍然自有其价值。

荀子以“名”劝人的努力,从他引孔子关于“友”的相关议论可得到更清晰的理解:

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势不可也。

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孔子曾言“无友不如己者”,盖“友所以辅仁”,故上引文是否出自孔子未可知,但确表达了荀子对“友”的一种理解。按荀书,荀子并没有将“友”列入伦常,而于此处言“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明显将“友”视为君子立“名”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君子之实者不可能自举为“君子”,唯贤“友”有了解他的机会和眼光,也更有容人之量,故而有可能为其扬“名”。通过强调“友”与“名”的关系,荀子愈突出了他以“名”劝人的论说动机。但是,即便是“友贤”则“名”立可待,在现实中,名实相应也仍然是不能完全保障的,因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故荀子又言“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这就涉及了一种超然于当世的特殊之“名”。

所谓“遇不遇者,时也”,“当世之名”固然如此,“没世之名”也很难例外。历来为时间淘洗出来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该当享“名”的人,不免于被湮没在历史的茫渺之中。

史迁有言: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不过,“没世之名”与“当世之名”仍有某种区别。具体地说,后者有则有,无则无,当下立知;而前者,则可通过想象在相当程度上延续人们对它的期待。但是,史家的经验和见识很有可能会削弱甚至打碎这种期待。因此,荀子试图劝导人们努力摆脱对声名的过于急切的渴望:

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且夫芷兰生於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此处劝人“博学”、“修身”以待时运的意味虽仍较为浓厚,但是,荀子以“芷兰”喻“君子”,表明其劝说的重心已开始有所转移。“芷兰”之芳香,非为悦人,而是既为“芷兰”,不得不然;“君子”处世,亦当如是。荀子以“芷兰”激勉人学为“君子”,其深层的意义在于,劝人看淡外部世界的毁誉荣辱,将目光转向内在的自我评价。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名”,但已不再是人无法自主把握的外在声名,它意味着对一种更高的超然于世的精神境界的向往。正是这种向往,而非他人的称誉,驱使人渴望成为“君子”。当人想及自己如同深谷之幽兰,自有其“名”、自享其芳,由此产生的满足感或非任一种外在之“名”稍可比拟。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名”,屈原的体会当最为深切:“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虽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故屈子多言“香草”、“美人”,乃是自许“修洁之名”。

荀子以“君子”比于香草,实可谓“欣驩芬芗以送之”。

谈及他的这一劝导进境,就不能不提他的《劝学》。苟书诸篇中,《劝学》或许最为典雅动人,其文采斐然、气象不凡,显然有某种激情潜贯其中。文中,荀子以一种极为优雅的方式描述了君子之“美”: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乎!

从文气看,此处所谓之“闻”并不意味着闻达于世,而更多地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感:“君子”芳香如此,理当享誉于世。不过,正如“瓠巴鼓瑟”,虽非为引“流鱼出听”,但当其自娱之时,“流鱼”却自然为之吸引;君子立身行世,也自显其光泽。《劝学》所蕴含的激情实际上是一种身为“君子”的自豪感,当其形诸文字,则表明荀子试图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读者,鼓励他们乐于学为“君子”。他的这一努力,在以下引文中表现得更加清楚: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此处的豪迈堪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媲美。君子德馨如此,虽无名矣而必名于天,虽无闻矣而必闻于地;君子与天、地并提,同享其光,在荀子,这不过是“与天地参”的另一说法。这样一种劝说角度,显然已没有太多诱导的成分,而是通过彰显一种超迈于世的无名之“名”,从而激发人们内在的向往与激情。从荀子的论说看,他显然最为称许这种“修洁之名”,故其“宝之,珍之”,不徒出于劝说的需要,同时也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当他论及“大儒”,称其“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时,“贵之,神之”的色彩就更加浓厚了。

4.2.2另一种正“名”

同类推荐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文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格言体人生智慧书,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涉世待人,如何过好生活,如何面对命运等方面,从方方面面教导人们如何超越现实人生的苦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正心、修身、养性、育德,让自己能够正义有效而又悠闲从容地活在世间。本书以武进陶湘1927年序刻的《还初道人著书二种》之一的《菜根谭》刻本为底本,从中精选264条,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以方便现代读者阅读理解。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中国经典诗文集——论语

    中国经典诗文集——论语

    本书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是儒家思想千年经典绝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集结了国内政治哲学界的顶尖学者,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束缚,克服哲学史教材化的通病,用大论文的方式深入剖析以赛亚·伯林、列奥·施特劳斯、卡尔·施米特、约翰·罗尔斯、尤尔根·哈贝马斯等20世纪著名政治哲学家或者思想流派的观念,在精神源头和哲学根基处重新审视和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动机资源,辨析西方现代性的动力与不足、优势及缺憾。
  • 惟在妙悟

    惟在妙悟

    中国艺术将妙悟作为创造的根本途径。妙悟的根本特点是对知识的超越,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存在方式的确立。在知识、秩序的羁縻中,人真实存在的意义常处于遮蔽状态中,通过纯粹体验,归复真性,去除遮蔽,让存在的意义澄明呈现。“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灵的气象和格局,创造由生命真性跃出,才有真正的价值。妙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既不能单纯归于认识论,又不能归于工夫论。它与西方艺术心理学中的直觉说有根本差异。
热门推荐
  • 婴幼儿乳品喂养228问

    婴幼儿乳品喂养228问

    全书共分六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奶粉常识、辅食添加、问题奶粉的危害及附录。
  • 一时兴起得来一世欢喜

    一时兴起得来一世欢喜

    她的一时兴起,他的恰好出勤,得来他们一世的欢喜。白梓轩:“若当初你未想自杀,我懒得出勤,那我们是不是可能永远不会相交,我们是不是过着各自的生活。人们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那么我们在前世有多少次回眸,才换来今世我和你在这大千世界的相遇。所以...我又怎么会放你离开!小辞,我爱你.”于是,之后的乔小辞开始了打BOSS,生猴子的路程。本文为暖暖的宠文,无虐无纠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袁宝华文集第一卷

    袁宝华文集第一卷

    本套书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封弥录

    封弥录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万族傲立于世。强大的血统,先天的灵魂,传承的天赋......上天将这些赋予了很多种族,唯独没有眷顾人族。人族沦为最弱小的种族,长期受到打压。直到人族先辈意外夺取天地气运后才开创道法逆转乾坤,人类登上大道绝巅。此法名为修道,而诞生就获得天地气运的人被成为修道圣子。晨元身为圣子,他说他定要屹立在万物之巅。
  • 诸天无敌降临

    诸天无敌降临

    书名又叫《无敌降临》《魔王穿越影视世界》【驯龙高手】觉醒万花筒写轮眼,斩杀红死神,邪恶阿尔法龙王,结束了人与龙族数个纪元阴死斗争的罪魁祸首。【精灵王座】屠龙的勇士终将成魔,存活到最终的魔做了救世主!【环太平洋】两个超级文明的种族之战,外星人生物兵器‘怪兽’与机甲的超燃对战,苏扶驾驶在系统中兑换的第五代战神机甲,穿过虫洞杀向外星文明!
  • tfboys之苦涩的明天

    tfboys之苦涩的明天

    “小莫我爱你”少年羞涩的说。“我知道!!!”少女微笑着,“当我女朋友好吗???”“对不起,我已经嫁人了!!!”少女关上了门也关上了少年的心??“我很,爱你”“不要,走”男生抱住了女生,“对不起!!!你跟着我就只要痛苦!!!”女生推开了男生,“不要,走”男生再次抱住了女生,“我讨厌你,在这个世界上我最讨厌的就是你!!!”男生不肯放手“媳妇儿~可是,我很,爱你”
  • 如果没有李俊基

    如果没有李俊基

    李俊基,这个长着中性脸孔的韩国男子,他的名字注定被镌刻在人们心中。他在整个亚洲掀起了一阵中性美的狂潮。如果没有李俊基,你就不会知道一个不信基督教的大男孩,竟然戴着十字架耳饰。如果没有李俊基,你就不会知道曾经有一个大男孩,竟是大钟奖上三项大奖的独揽者。
  • 树人文库-回味一生的历史故事

    树人文库-回味一生的历史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 X末日录

    X末日录

    曾正东是东国王牌特工,他在一次偶然的任务中,追查到了一个培养超级士兵和变种人的神秘的机构“暗天使”。然而,他拿到手交回国家的资料,却成为了一场神秘的末日浩劫的开端。灭绝的阴影笼罩在这颗失落的星球,人类在末世中建立起了聚集地,对抗着变异、怪兽、还有复杂的人性。每个人,都要为生存而战,同时也要为自己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