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949300000020

第20章 “遵王之道”:师法之用(2)

但这只是“礼法”的一个方面。在荀子,推行礼的意义,不在于在理论上阐明礼的绝对价值,而在于使礼的这种绝对价值切实地体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礼法”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当他此前诉诸个人的理智或情感的劝说都告失败之后,它仍然能够保证礼在现实中具有普遍有效性。他特别提出“礼法”概念,突出地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礼不仅是规范,而且是有效力的规范。依他的思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礼法”还具有一般的礼所没有的政治意义,它表示,礼应当在政治权力的认可下成为普遍行为规范。就此言,礼确实“几乎变成法的同义语”。这种依礼义规范人群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法,虽然容易混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法——这大概也是有论者从现代法律的角度特意区分“礼法”之中“礼与法的界限”的原因之一;但其实与之有很大的分别。现代法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分离的基础之上,道德生活成为“社会”领域内的私人事务,而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法律则只考虑人们共同生活的权利和义务,完全不介入个人的伦理价值取向。因此,法律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技术问题,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法不应该也不可能触及人们的道德生活,更毋论要求人们遵循某种道德规范。从这个角度看,自然就不可能将礼与法等同。但问题是,现代法律的上述基础,不但对荀子来说极为陌生,也是他不可能赞同的——当他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时,其态度显然就与现代法律精神背道而驰了。

他将“礼与刑”同时视为“治之经”表明,他不会同意道德取向是个人私事。既然他认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是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旨在引导他们向“善”的法就更能为他所认可。这种法以政治权威的名义告知人们什么是“善”并要求他们遵从,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范。当其被视为道德规范时,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保障;当其被看做法律规范时,则包含道德要求。因此,荀子所说的“礼法”,形式上是一种法律规范,其实质则与“礼”相同。于此,就能澄清他为何将“正理平治”与“善”相等同,也可理解他何以一方面说“学至乎礼而止”,另一方面又讲“学也者,礼法也”。实际上,礼在更早的时候即是这样一种法。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于天下以为仪则,与立法无异。由此看,荀子主张“礼法”,并不见得是新奇之论,在相当程度上倒可以视为,在礼崩乐坏之时,他表明且坚持这样一个诉求:礼应当成为“法”。

荀子既然强调礼成为法的必要性,在谈论礼或礼义时,就不可能满足于它们作为一般行为规范(或原则)的普通身份,而难免于有意无意中表达他的“礼法”主张。这一点,特别适合于理解他以下的论说: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於圣人之伪,非故生於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於圣人之伪,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礼义恶生”的设难反映了“性恶”说的论辩性处境。由于“性善”说本身即可视为对“礼义恶生”的说明,荀子明确“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之后,就不能不回应这一问题。他的回应可看作是对“性善”说的进一步反驳,其中更显明“圣人”与“礼义”的关系。表面上看,他的回答很直接:“凡礼义者,是生於圣人之伪。”这似乎包含了一个矛盾。按他关于礼的正当性的论说,礼义之为“道”,出于势之必然,非人力所能任为,如何能“生於圣人之伪”?接着,荀子做了一个重要的补充:“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於圣人之伪”;重复回答了“礼义恶生”的问题,将“礼义”和“礼义法度”放在一个层面。“礼义”、“法度”并提,即是“礼法”的关键所在,这样,“生於圣人之伪”的“礼义”就有了特殊的含义,与“礼义法度”一起从不同的角度指向“礼法”。在苟子,“礼义之道”必化于具体的礼中,始能指导人的生活,而礼则应该成为法;简言之,“礼义之道”终归应该落实到“礼法”上。因此,只有在“礼法”的层面,“礼义恶生”的问题才有意义。通过回应这个问题,点明“圣人”“生礼义而起法度”,荀子突出了“圣人”在“礼法”中的作用,显示他所说的“圣人(王)礼义”其实具有相当独特的内涵。但问题是,“圣人”在礼成为法的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荀子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讲“礼义法度”“生於圣人之伪”?

按《性恶》,“礼义法度”之“生”,乃基于“圣人积思虑”,并修习过往旧文(“伪故”),那么,荀子这里所说的“生”当不是就“起源”说,而是别有所指。这个问题,对照章学诚论周公的一段文字会比较清楚:

周公以天纵生知之圣,而适当积古留传、道法大备之时,是以经纶制作,集千古之大成,财亦时会使然,非周公之圣智能使之然也。盖自古圣人,皆学於众人之不知其然而然,而周公又遍阅於自古圣人之不得不然,而知其然也。

此处正可作“圣人积思虑,习伪故,生礼义而制法度”的注脚。荀子曾盛赞周公,称之为“圣”,但在他看来,周公之为“圣”,并不在于其普通意义上的道德力量,而是由于他表现出的非凡的政治才能:“善调一天下”。这个评价与荀书对“圣人”的描述是一致的。在荀子,“圣人”是具有超群智虑的政治家。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另起规矩,而恰恰表示,他们能够继往开来,在饱阅古今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为人群指出一条正确的生活道路,制定相应的规范——从前面对“法”的讨论看,这可以视为一种立“法”。另一方面,圣人“集千古之大成”,也不仅是经验借鉴,而应理解为“道”的传承。这一点,不只从孔子论三代礼制之“损益”可见,并且,就荀子在“道法先王,法法后王”的意义上主张“法先王”与“法后王”,也可得进一步的说明。由上可见,荀子强调“圣人(王)礼义”之必要,是基于从政治的角度、在道法传承的意义上理解“圣人”与“礼义”的关系。所谓“礼义法度”“生於圣人之伪”,并不表示圣人能凭空自为“礼义法度”,而是说,继往圣之大成,开制度之新貌,立“礼”

为天下大“法”,非“圣人”莫能为之;就礼的完备及其成为“法”的可能性而言,确实可以说它“生”于“圣人之伪”。

能以“礼法”统率天下的“圣人”,当然即是“圣王”。由苟子将“圣王礼义”之必要归宗于“礼法”的统治,就可理解他批评“性善”说“去圣王,息礼义”的真实含义。孟子主张扩充人的“善端”、“反身而诚”,荀子所看重的“(礼)法”确实不太可能在他的“性善”说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前文已述荀子为“重圣王礼义而主性恶”。由于“圣王礼义”本质上意味着“礼法”,也可以说,显明“礼法”之必要性,是他论“性恶”的重要意图。“礼法”一方面表明,礼义作为“人道”,要真正落实于现实层面,不能仅仅诉诸人们的内在体认,而必须更多地依靠具有强制色彩的外在规范:“法”;而一种需要政治权威予以引导管理的“人性”,不可能被说成是“善”的,因此也不应该任其自为。从这一角度看,并考虑到“性善”论的影响,“性恶”的判断显然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礼法”也可以理解为,荀子所说的“法”,并不着眼于形式上的合法性,关键在于“法”的实质内容是否正当,或者说,是否合于礼——这一点,从他“非礼,是无法也”的说法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印证。他的这一态度,明显与现代西方的程序正义观念背道而驰。确切地说,在他,“礼法”绝不可能表示“正义就是指合法性”,而毋宁说,只有符合“正义”(礼义)的规范才具有“合法性”。在此意义上,就可以理解荀子何以在《正论》中反对“尧舜禅让”之说,而在《成相》中却又认可“禅让”。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是互谐的。反对“禅让”的说法,是因为天子之位可以“德”有,而不可以授受,与论汤武非“篡”实一脉相承;认可“禅让”,则意在明推贤让能之意。在荀子,“禅让”说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否描述了一个历史事实,而是它所隐含的“天子唯其人”的正当性诉求。顺此,也可以对一种关于苟子未将“君位”之承接纳入“法律轨道”的批评稍作回应。

从他的“礼法”主张看,这种关乎统治的形式合法性的问题,很可能是他不会考虑的,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有“礼法”的统治才是最为根本的,而一旦将“君位”的承接归为形式上的合法性,礼是否成为“法”,有可能会退居至次要的地位。

“礼法”的上述两层含义——无论是礼应当成为“法”,还是“法”应当合于礼义——都表明,“礼法”的问题最终决定于政治权威,换言之,取决于他们怎样看待“人性”及人之所当为。由此,就可以解释荀子何以在《性恶》中特别提到尧舜的一段对话:

尧问於舜日:“人情如何?”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於亲,嗜欲得而信衰於友,爵禄盈而忠衰於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

这一节是出于荀子的设想还是实有其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由于尧、舜特殊的政治身份及其政治功绩,上述对话使“性恶”说的意义更加清晰。荀子表示,在这些具备“圣人之知”的圣王看来,礼义忠孝无疑是人之所当为之事,但它与人的天然情性之间显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由于“礼法”正是为了弥合这一裂缝而设,其必要性就自然地突显出来了。由此可以考虑:荀子为“礼法”而言“性恶”,很可能在相当程度上采用了政治权威的视角。关于这一点,他实际上已经有所暗示: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后王之成名也。

表面上看,这似乎不过仅仅在作概念区分。但是,“名无固宜,约之以命”,“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性”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一个约定的问题。譬如孟子“性善”说以“人之为人”论“性”,若久而成俗,也似无不可。然而在荀子,必须将“性”定位在“生之所以然者”,因为这是“后王”成“名”之所在。换言之,荀子之所以把人的欲望本能看成“性”,并进而据礼义标准断言“性恶”,是基于“后王”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而这一角度,无疑与“(礼)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苟书中这个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既在相当程度上说明荀子主张“礼法”的深层原因,也透露了,他论“性恶”,不只针对一般人,而且特别预设了一群拥有政治权力的宣讲对象。就此而言,他的“性恶”说其实具有比较鲜明的劝说色彩。从“礼法”的角度看,这一劝说或许可以理解为,告诫那些已领受过“国之命在礼”的训示的在位者:人性如此,礼应当成为“法”。

但是,如果仅从权威性规范(法)的角度理解荀子谈“性恶”的目的,有可能将他所说的“人性”之“恶”绝对化。实际上,这种“恶”并不意味着人冥顽不化、全然封闭于自己的“恶性”之中,因为,在申言“性恶”的同时,苟子也表示,人是可以被教化或影响的。正因此,他特别在《性恶》篇末劝人学于“师”、“友”: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於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此节之前,荀子又勉人以“上勇”、“中勇”,更突出了这里的劝说意味。他对举事“贤师”、友“良友”同“与不善人处”的完全相反的后果,显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巨,戒人慎择其所学所处。这里,荀子没有再讲“性恶”,反而甚至言及“性质美”。这不必视为其表达上的矛盾或疏忽之处,而应该看成他的一种极而言之的说法:即便“性质美”,也需学于“师”、“友”,更何况人之“性恶”。由此,他不仅缓和了由“性恶”说可能带来的紧张感和悲观意识,予人以“善”的希望,更为重要的是,愈发突显出“师”、“友”之必要。这并不是荀子在《性恶》中第一次谈论“师”。《性恶》开篇即点明人“必将待师法而后正,得礼义而后治”。篇末再论“师”,除示人以为学之道外,从论说策略上讲,也可以视为对篇首讲“师法之化”的一个照应。这一照应并未完全把握“性恶”

同类推荐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 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冯友兰所作。《中国现代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晚年回归自我,“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产物。冯先生以他的漫长的学术生涯和辉煌的学术生命铸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学术品格。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哲学、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具有很深的认识意义。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这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名著。
  • 大家小书·译馆:君主论

    大家小书·译馆:君主论

    《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西方文明经典文献之一。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以科学家的智慧和化学家的严谨为统治者开出政治处方。马基雅维利以“性恶论”为逻辑起点,从研究君主个人行为出发,将政治斗争与谋略技巧在心智上做了诚实并饱含深意的思考。
  • 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

    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

    《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充满了哲理的语言和丰富的思辨。为了使广大读者朋友能够比较容易地读懂《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并能够从中汲取幸福的智慧,《相约在微博:罗素的幸福之路》特采用“与罗素相约在微博”的这种当代流行的文化形式来拉近读者与罗素这位伟大哲学家的距离,通过“微博式”方法,将罗素的精辟话语进行深刻阐述、剖示和拓展,让读者对幸福这个概念以及获得幸福的方法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能够实在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中,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
热门推荐
  • 你的世界幸亏有我

    你的世界幸亏有我

    ‘老婆,帮我做个饭呗。。。’‘哎?你知道吗我昨天好像看到谁哭的稀里哗啦的。。’‘老婆你想吃什么?’‘我想吃。。。’
  • 第九舰队

    第九舰队

    2350年,人类联邦已经成为半个银河系霸主,光是纯种的人类联邦政府中就已经有了10组舰队。分别是第1,2,3,4,5,6,7,8,10舰队和在建的11舰队。唯独没有第九舰队。因为那时候,9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但还有一种说法——第九舰队,一直存在.......
  • 全民穿越进游戏

    全民穿越进游戏

    2130年4月1日,地球上所有人,一起穿越到了异世界中。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世界,和一年前发布的一款名叫《新启》的游戏,一模一样。玩过这款游戏的人,自然能取得相当大的优势。上一世,陈秋没玩过游戏,在异世界屈辱地死去。他重生回到《新启》刚刚发布的时候,用了一年时间准备,掌握了新启世界中几乎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一年后,全民穿越如期而至。这一次,他将改写一切。
  • 天文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天文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本书介绍天文学常识的理念,将古今中外的天文知识融会贯通。书中收录了天文学史上的大量的重大发现,帮助我们了解天文知识;解说了从古至今所出现的天文现象,为我们驱除了心里的疑惑;搜罗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天文工具,让我们了解如何观测天体;囊括了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著名天文学家,用他们的成就帮助我们拓展天文知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诛神鼎

    诛神鼎

    废物少年杨林逆天修行,修神功与天挣命,剑指苍穹神魔泣,诛神在手定乾坤,傲世九界谁与争锋!诛神交流群161752837
  • 云游神州志

    云游神州志

    神州大陆,芸芸众生皆以灵力为修仙的根基,修行之始,以灵力凝聚气旋,待气旋转化金丹方为御气境,金丹九转化莲为化形境,接着的修炼顺序是:阴阳师丶涅槃丶至尊丶仙尊,然后才是传说中的神王。乱世之中,人如蝼蚁,圣灵教出世,言:神州子民皆是天神圈养之物,生死掌控都由圣灵教掌握。在圣灵教的挑唆下,三个帝国矛盾激化,点燃了战火……深山中走出来的少年,却有着独特的身份,佟小焱心系神州,为解救苍生,怒斩天神!
  • 大唐荣耀之挽君天下

    大唐荣耀之挽君天下

    贞懿皇后独孤氏爱一个人,短,不过昙花一现;长,不过天荒地老。昙花一现,虽只一瞬,但所经历的却为永恒。
  • 我很笨是吗

    我很笨是吗

    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你的世界别人谁都进不去,自己清楚就罢了。我不过是一个你永远不知道爱你入骨的人而已,,,
  • 不为人知的科学奇迷

    不为人知的科学奇迷

    本书内容囊括了宇宙海洋、动物植物、应用科学、人体奥秘等百科知识。在具体材料的选取上,从历史观点到科学理论,充分与各个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数据接轨,让青少年能够紧随世界发展的脚步。希望青少年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体会到自然界的奥秘、生活中的神奇,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