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48600000004

第4章 行业特色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

第一节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

行业特色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本章论述的重点。面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诸多因素和问题,高校需要站在宏观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定工作重点;重构人才培养的体系结构,理顺人才培养中的各种关系,形成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氛围和合力;遵循教育规律,制定科学且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从人、财、物各方面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全面的支撑,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中心工作,以建设高水平现代大学为目标,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有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优化育人环境,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校企协同培养,加强质量监控,培养数以万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努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行动指南。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原则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为先

“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在高等学校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的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学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高等学校要把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理想、信念引导先行,将德育教育放在人才培养工作首位。坚决摒弃只注重学生技术能力培养,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做法,要将学生看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培养,而不是学校的产品,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个性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料来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科学思想方法教育为主

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运用的手段称之为方法,“方法”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做任何事情,方法头等重要,因为方法的好坏关系到事情的成功和失败。另一方面“任何知识都是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产生,新知识的发现、发明,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指导实践、认识世界的结果”,[资料来源:工程教育引入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所以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方法更重要。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高度重视,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加以论述。他曾指出:“中国科学之落后,不但是知识和技术贫乏,尤其是思想和方法之落后”。在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的开幕词中,蔡先生就指出,中国教育有不重视方法的缺点。他说:“昔日所教授者,如理化、历史、地理等科,皆为前人之研究成果,言进程及方法者极少,今当注意方法问题”。1921年6月,在一批中国留学生为蔡先生到达美国而举行的欢迎会上,蔡先生恳切地说:“诸位同学到国外留学,学一门专业知识,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学得到那个手指头,那就是科学方法。你们掌握了科学方法,将来回国后,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对中国做出贡献。”[孙小礼.蔡元培先生对科学方法重要性的有关论述.学习时报[2009-4-24].http://www.sinoth.com。]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指出:“我们希望学生到学校来主要是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无非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训练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科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和培养,在各种文件、报告中多次提及科学思想方法的培养问题。为此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承担的科技部重点项目“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创新中的探索与实践”于2008年正式启动,项目主要针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研究。围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以及学生的创新教育开展,并将研究成果固化,形成蕴含创新方法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相应理论成果,推进创新方法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产生广泛影响并起到示范作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方法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某种程度上还相当严重。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因此在对行业特色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将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并予以高度重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思维方法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整体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将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讲清楚,这正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3.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基

高等教育与高中、初中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大学生已具有较为成熟的世界观,特别是在网络、微博充斥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说教在大学生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教学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和创新。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方法,构筑起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环境和育人过程。在此基础上,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建好平台,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且取得实效。

那何为全方位、全过程呢?如果将学生放在一个无限的空间上去观察,学生作为空间的中心,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上加以考虑。

首先,从空间上考虑。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随着我国居民家庭收入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间的活动范围可以是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以学校作为一个参考空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活动范围又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校外的活动范围则更大。如果以学生所接触的人来考虑,无非是学校和社会,学校内接触的是同学和老师;社会上接触到的人则可能是形形色色的人。

其次,从时间上考虑。在大学的四年时间内,宏观上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从时间的连续性上考虑,则从学生入学跨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开始,到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大门的那一刻结束,学生每一秒钟都在接受学校的教育。从学习的内容上考虑,有文化知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专业课、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等。

因此从空间和时间上全面考虑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就构成了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要考虑到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环境对人才培养的熏陶、濡染、浸润作用,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锻造健康的体魄和独立的人格、增强创新意识、活跃创新思维、乐于融入群体、易于相互合作。要在课内学习知识,在课外提高能力,在校内增加才能,在校外丰富经验。要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4.系统优化稳中求新为策

人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但就人才培养而言,要解决好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教什么和如何教,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包含巨大的学问。在此我们只谈教什么这一问题。

大学里当然是教知识,传技能,最终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能力是广义的,应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知识、技能又从何而来呢?从课堂和实践中来,课堂讲什么课,讲什么内容都是由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一所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当把人才培养看做一个大的系统时,就要对支撑这个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使之适应相关行业特色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要解决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争的问题。美国是通才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在此教育体系下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人才,至今他们囊括了70%以上的诺贝尔奖,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科技、经济和军事大国。前苏联是专才教育的典型代表,其在空间科学、军事尖端技术和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我国在一百多年的大学教育中,两种模式都试行过。1949年之前,按照西方大学通才教育的模式,蔡元培校长领导的北京大学和梅贻琦校长领导的清华大学就是实行通才教育的典型代表,在此期间培养出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本上照搬前苏联的模式,进行专才教育,现在活跃在我国各条战线的高级领导和学科带头人都是在此期间培养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又把通才教育问题提了出来。回顾过去50多年关于“通才”与“专才”的争论,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到底哪一种人才模式更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呢?看来,要对这两种模式做出绝对的“非白即黑”的结论,似乎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们不是属于非此即彼性质的问题。近十多年来,大多数工科院校对人才培养都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上,且有不断拔高之势,“高级人才”、“专门人才”、“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等概念层出不穷。现在提出要培养行业特色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显然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既不能搞通才教育,也不能完全实行专才教育,应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在优化过程中要坚持稳中求新的基本策略和方针。

一是“稳”的问题。这里的稳是指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为什么呢?首先基于通才教育的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文学、历史、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内容在相当长时间内是稳定的。第二是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稳定性的要求,作为一个工科专业的学生,一些基础的专业课程是必须学习的,如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计算机基础等,这些课程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改变的仅仅是表述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任何一个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较长的时间内也是稳定的,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计算机原理等。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学习过电路分析基础课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学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同样没学习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逻辑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ARM9、FPGA、PLC。因此课程整体的设计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专业知识的结构要求。第三是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的要求,如果频繁更改课程体系,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困难,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人为障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在整体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是“新”的问题。这里的新是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为什么呢?首先基于技术发展的考虑。科学技术总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则更短,短到让人应接不暇,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性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综合性上。其次,基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考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性和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深刻性。可以说,新技术、新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典型的是无线通信和多媒体数字产品,这些产品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如微博的迅速流行。反过来,社会有这样的存在和需求,高校学校就必须培养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人才。因此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技术和社会的需求。

总之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过程中,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通盘考虑,慎重对待,采取稳中求新的基本策略,坚持改革不断,小步走。

5.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重

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而轻实验实践教学的现象。实验实践教学仅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能力不强,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更显不足,这已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必须加以解决。

另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大。行业特色高校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更多的就业于企事业单位,大多从事技术应用工作,而直接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少之又少。企事业单位不但需要毕业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不愿过多地承担新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而要求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独立承担实际工作,这对新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确实强人之难,但这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普遍现象。高等学校也无法回避,只能直面困难,加大改革力度,使高等教育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加注重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呢?应从工程的含义入手,工程被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按照工程与科学的关系,各工程领域应具有如下主要职能:研究、开发、设计、施工、生产、操作、管理及其他职能。

显而易见,工程是以“产品”为最终目标,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应以生产“产品”过程中每个环节应具备的能力而展开,当然包括了设计、施工、生产等环节。然而,学校不同于企业,学校面对的是对工程毫无概念和经验的学生,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时,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学自身规律与特点,统筹考虑、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应能力。针对具体专业,在突出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同时,应重点从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四个方面加以培养。

在这四种能力中,工程认知能力是感知,是对工程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工程实验能力是基础,是对工程问题进行验证和研究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是创造,是工程问题实现的条件和前提;工程实施能力是目标,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最终体现。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是一种递进关系,又是一种关联关系,需要在四年的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6.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特

发展学生个性,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学习上发扬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对学习内容、方法做科学的判断、准确的选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创新的能力,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同时又要利用差异,发展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如果每个学生都具有特长,那么学校办学也就具有显明的特色。

毋庸置疑,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社会和家庭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问题是高等学校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里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分级教学,但在大学里搞分级教学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不宜提倡。因此大学的个性教育应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自我发现,主动学习,自主发挥,决不能搞人为的个性培养或形式上的个性培养。为此,高等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营造一个宽松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能静下心来认真思索、认真考虑,这样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兴趣、爱好在那些方面,自己的人生将如何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等一些严肃的问题。相反这些问题的答案决不可能由老师强加给学生,结果是适得其反,必须由学生通过冷静的思考后,实现自我觉醒,自我升华。当今最大的问题是社会和学校急功近利的思潮和现象泛滥,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很多学生是人云亦云,缺少个人思想和个人主见,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加以纠正。要让高校回归教育,尽可能减少教育之外的功能,净化校园,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保证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

第二,建立利于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校园文化。这里的校园文化决不是单纯文体活动,应是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一切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进而做到自我选择。

第三,构建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要打破学院、专业限制,给学生一个自我选择专业的机会。同时要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机会。

第四,打造校内校外学生实践平台和基地。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培养一批热爱学生、热心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工作,以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

7.学校企业协同培养为要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从何而来呢?从企业来,这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只有深化与企业的联系,才能了解社会到底“需”什么,社会在“用”什么,社会在“想”什么。克服目前高校实验实践环节主要停留在理论知识的验证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题目主要来自教材或“想当然”上。提高实验实践项目、课程设计题目、毕业设计或论文题目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实现所谓“真题”化教学,即实践教学内容取自于现实社会亟待解决的真实课题。

只有学校企业协同培养,才能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等人才培养的各个具体环节上,听取企业的意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定技术、定技能、定方向的人才培养,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同时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

“走出去、请进来”是实现学校企业协同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请进来”就是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走进学校,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总之,要遵循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既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放任自流,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个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行业特色类工程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工作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但要抓大放小,根据轻重缓急逐步加以实施,根据实现情况,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构人才培养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一章的标题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这足以表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才能成为可能。

重构人才培养体制,关键是更新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和国家已将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关键是高校要真正将工作重点从规模增长、数量扩大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到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内涵建设的模式上来,要正本清源,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最根本功能。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思想,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要贯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唯有如此,重构人才培养体制才有方向和目标。

重构人才培养体制,难点是实事求是,核心是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任何一个学校和个人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多年来,我国高校盲目发展,盲目攀比成风,千校一面现象十分严重。高校都要建综合性大学,已严重脱离了高校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许多原本有行业背景,与社会和企业结合密切,办学特色十分明显的高校已与社会和企业渐行渐远,特色消失殆尽,学生毕业即失业、出门就落伍,导致社会、家长对高校的不满,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道远。

重构人才培养体制,重点是发展特色,核心是特色如何体现。学校之间其实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强”的竞争。提起清华大学,人们自然会想到清华的工科,提起北京大学一定会提起北大的人文精神,提起浙江大学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浙大的机械学科等,这些都是学校通过几十年办学形成的独有的特色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值得高校传承的特色。所有高校要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根据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逐步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以及表现这些理念、风格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办出特色,创出一流。

重构人才培养体制,要求是人民满意,核心是服务社会。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由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主办的,因此高校就必须为纳税人服务,这是一个十分简单明白的道理。对于高等教育,人民满意就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服务社会,找到一份学生和家长都满意的工作,能独立生存,且有一定的余力照顾父母;服务社会就是毕业生能做到学以致用,有社会责任感,有事业心,能胜任工作,并做出应有的成绩,其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民满意是学校提高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最好途径,服务社会是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两者密不可分,高校都应努力做到。

重构人才培养体制,其根本是评价体系,核心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是指挥棒、是风向标,它可以引导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发展目标和投入方向。人才培养最大的特点就是复杂性和滞后性:复杂性体现在高校培养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对人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滞后性体现在高校的教育成果显示度很低,学校和教师精心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显出其才能和能力,为社会所认可。因此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合理确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克服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现象,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用人中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合力。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应遵循系统优化稳中求新的基本原则,坚持改革不断,小步走,尽早修订,不断优化。在优化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六点。

第一,学科、学术优先原则。坚持学科和学术的独立性,尊重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二,关注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实施性。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实验实践教学环境、教师队伍等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克服盲目效仿和照搬的倾向,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第三,要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有关高校课程设置的规定,参照国家相关行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专业标准的要求,同时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

第四,强化实践环节。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十分注意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同时要通盘考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注重实效性。

第五,加强调查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调研活动,更多地借鉴国外、国内兄弟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更具时代性和前沿性。

第六,社会、企业的深度参与。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意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邀请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适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符合技术发展的方向。

3.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社会需求为牵引,调整课程设置,合理设置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程。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实际工程案例“进”教材。针对行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编写有针对性的系列教材。实验教材是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的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同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名师工程为引导,精心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秀教师群体,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师资保证。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工作,需改革不断、创新不止。

4.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深入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胡锦涛主席2009年5月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要求大学生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温家宝总理多次要求,大学生要多读书、多实践,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要身体力行,融入实践。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实践育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实践育人已成为人才培养中的短板。许多高校学生参与实践时间不足、渠道不多、投入不够,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则更为不利。

面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任务,把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路径,着力完善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体系,推进能力为重、知行统一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方法,建立和完善支撑实践教学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工作环境,形成重视实践教学的校园氛围。以搭平台为重点,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一批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践、社会实践实习相贯通的现代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校企联合、区域协同、产业化运营等多种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实践教学平台;从实际需要出发,科学规划,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学校育人的重要平台、教师展示独特教学艺术的舞台、学生向往的实践创新乐园。继续做好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并纳入学校经常性的财政预算,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学校涉及实践教学各部门的关系,明确人事、财务、教学、设备、国资、学工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协调,形成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合力,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实践教学工作提质量、上水平、见成效、出成果。

5.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在理清“教什么”的问题后,需要了解“如何教”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摸索、形成的一些好制度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好的做法在一些学校有所淡化,所以,首先要恢复和继承前人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加以推广和应用。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的教学模式及多元化考核形式。要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研究性、创新性教学方式的运用,推广自主性实验、课外科技活动、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多种实验实践教学形式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要探索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推动各类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利用,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改造传统的教学资源,实现已有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组织优秀师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技术设计和研发具有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特色、适应时代变化、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资源。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建设适应校情的教学资源。加大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力度,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

总之,教育教学方法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种适用于一切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各种教育教学方法要综合运用、灵活运用,同时还要因人而异,而如何使用这些方法还要靠掌握了这些方法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恰当的运用。

6.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决不可忽视。

第一,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达成共识,这是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的前提。第二,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需要学校多部门齐抓共管,单凭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是很难做到的。第三,学工部门在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优化校园育人环境,营造利于工程应用型人才成长的校园氛围,需要必要的经费保障,必须列入学校的财政预算之中。第五,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有长远计划和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第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需要一批有文化、懂专业、有专长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耐住寂寞,甘愿做人梯,更需要无私的奉献精神。

第二节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结构设计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在教育理论、培养目标、指导思想等确定之后,关键是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与方式,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到底如何做的问题。下面按照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具体的思路进行论述。

一、人才培养宏观体系结构

1.厘清人才培养的因素,形成人才培养作用合力

学生从跨进大学校门的时刻起到大学毕业的四年时间里,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可以形象地加以说明。

学生处于学习环境的中心位置,从空间概念上可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又分为课内和课外。学生接触的事物可分为人和物,人包括任课教师、教辅人员等,物包括硬件设备、软件条件等,这些就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然而,仅从表象上描述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没有从本质上描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人的教育实际上是通过外部作用得以实现的,如教师的教育、家庭的培养、同学之间的交流、社会的影响、环境的熏陶等外部因素,加上自身学习、实践和感悟等内部因素。随着岁月的流逝,外因通过内因发生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高,各种能力不断提升。

其次,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若把外部的作用借助物理学中“力”的概念加以表示,就可以得到人才培养作用力场分布图。这里的“力”实质上就是影响学生,促使学生进步的人、财、物等各种因素的总称。用F0表示父亲母亲对学生的影响力,F1表示学生所学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F2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由于大学教师更多的是通过所教的课程影响学生,所以教师排在了课程之后。从F3到F13的顺序不代表其影响力的大小,因为它们之间很难给出一个排序结果,而且各种作用力会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随时改变。必须说明,所列的“作用力”仅仅是一个初步研究结果,还有许多“作用力”在没有标出,如校园广播所发挥的“作用力”等。分布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情况比图示的要复杂得多。

在人才培养作用力场中,“力”是时间的函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力”的大小、方向及分布都会发生变化。以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为例,可以画出一般性变化曲线。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对其影响力逐渐增大,然后很快减小,到青春叛逆期达到最低,然后增大,再减小,直到老年后,反过来,父母要听子女的安排了。对其他力的变化情况,在此不做进一步的说明。

根据力的概念,力是相互作用的,学生通过眼、耳、鼻、舌,即视觉、听觉、嗅觉接受外“力”。若外“力”作用于学生,但学生不接受这个“力”,则“力”无效,这正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论述,引入了人才培养“作用力场”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改变人才培养“作用力场”的分布,以达到一种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可以从形态学、能量消耗和因果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和谐的“作用力场”分布。先观察,从直观上看,分布整齐,有条不紊,给人一种美感;而分布凌乱,杂乱无章,毫无美感。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理想的就是的“作用力场”分布,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里的“一处”不言而喻就是学生。

稳定的“作用力场”分布。根据物理学的理论,当系统中的所有对象都处于低能态时,系统达到一种低能级的稳定。同样,在人才培养“作用力场”中,当所有的力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时,就最大限度减少了“力”之间的相互干扰,即减少了内耗,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最大的效能。

成长的“作用力场”分布。当“作用力场”中的所有的力都将学生推向同一个方向时,势必加快学生成长的步伐,减少学生成长的“成本”。例如,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某种困难后,首先去找年级主任,年级主任说解决不了,让去找学院教学秘书,教学秘书又让去找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又让去找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又让去找教学秘书,结果还是没有解决,最后找到学院院长才得以解决,这样学生既费了时间,又费了精力,增加了成长的成本。反之,当学生找到年级主任时,年级主任通过电话直接和学院院长联系,很快解决学生的困难,这不就是一个利于学生成长的“作用力场”分布吗?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要理顺高校中的各种关系,明确各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利于学生成长的“作用力场”分布。

2.统筹考虑学校资源,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并结合人才培养“作用力场”分布理论,构建了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图。该体系结构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和重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基于系统的概念,引入了双反馈机制,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自适应能力。教师队伍是改革的基础,是改革得以正常运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改革选取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等11个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改革的对象。整个体系由理论课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保障体系、大学生创新实践园和科技创新学院等部分组成。

该体系结构体现了“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基”的基本原则。包括了“学生学习环境”描述的所有环节,在空间上包括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理论与实践;时间上包括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即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学习等,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接收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促使其成才。

该体系结构体现了“系统优化稳中求新为策”的基本原则。对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要求在四年内保持稳定,体现了“稳”的要求;同时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其对应的实验课所占的课时数也最多,体现了“厚基础”的要求。对于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根据需要随时做出调整,用了“调整自如”加以说明。

该体系结构体现了“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的基本原则。实验实践教育贯穿整个四年的大学学习,构筑了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一整套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体系,从时间上和强度上予以保证。

该体系结构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特”的基本原则。规划了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系列课程”,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园”、“大学生创业园”,成立工程应用学院,这些都为学生发展个性、增长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任由学生去展现、去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地成长。

该体系结构体现了“学校企业协同培养为要”的基本原则。体系结构中有五处安排了企业协同培养:实验教学专家指导小组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高年级学生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资格认证;聘请企业参与职业生涯教学;企业直接加入大学生创新实践园;以企业方式经营大学生创业园。

3.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人才培养教育平台

为了较好地处理教学计划的相对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关系,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准确定位,注重特色,发挥优势。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加强了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培养,构建以宽厚的文理教育基础为支撑,且能满足不同专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教育平台。

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是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而人才培养教育平台则是实现教育体系的载体,或者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客观反映,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点

人才培养方案按190学分左右制定,其中理论教学130学分,实践教学60学分(含课内实验上机等),要求学生在3~6年的时间内修完规定学分。

1.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课程体系

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电子信息类学科知识变化快、创新性强的特点来把握变与不变的规律。不变的是学科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这是厚基础的前提。变的是技术手段、实现的方式和方法、使用的器件和设备,据此构建了“4+6+X”的课程体系。

“4+6+X”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下:

4-核心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程序语言设计。

6-核心专业基础课:工程数学、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EDA技术。

上述两类课程内容和体系相对稳定,实现厚基础。

X-专业课程:强调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可列出专业的多门核心课程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选修更能发挥其优势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X类课程突出的是“变”,即主动适应技术发展、适应社会需求、适应企业需要,从而实现需求牵引。

2.强化基础教育,培养文化素养

在课程安排中,充分考虑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长期性,课程安排做到“四个不断线”——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不断线、外语教学不断线、计算机教学不断线和实验教学不断线。

以国家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为例说明。

(1)外语不断线计划安排(通信工程专业)

(2)计算机不断线计划安排(通信工程专业)

(3)主要课程实验教学不断线计划安排(通信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验课教学由“课内实验—单独设课实验课—综合类实验—全开放性实验”构成。实验教学不断线是指单独设课的实验课(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别选课,分别计算成绩,是两门相互独立的课程,但一般在同一学期开出)。

(4)思想政治与素质教育不断计划安排(通信工程专业)

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坚持课堂教学为主,二是发挥学生工作主阵地作用。在课程安排上,在一、二年级的每个学期安排了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三、四年级安排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有一个既是传统又是特色的做法,即每周晚点名,以此为长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同类推荐
  • 综合布线技术教程

    综合布线技术教程

    本书从综合布线系统技术性和工程性相结合的特点出发,系统地介绍了综合布线技术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的概念与关系、常用传输介质及连接件、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工程项目管理、管槽及设备安装技术、线缆安装技术、综合布线测试与验收、综合布线典型案例等。
  • 学生口才学习手册

    学生口才学习手册

    我们青少年常常要参加许多文化娱乐活动,我们只有懂得了表演,才能够积极参考各种活动,才能够欣赏各种活动。
  • 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下)

    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下)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漆器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漆器

    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到楚汉漆文化的繁荣,直至明清达到顶峰,中国可谓世界上最早用漆制作器物的国家,并将漆艺绵延传承,走过了7000年漫长而辉煌的历程,为世人塑立了一座丰富而又绚丽的漆工艺殿堂。
  • 歇后语大全

    歇后语大全

    本书选取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民间歇后语,加以重新编写、审订,其内容新奇有趣,语言通俗易懂,更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能帮助青少年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字能力。
热门推荐
  • 重生咸鱼系统想杀我

    重生咸鱼系统想杀我

    终于!苦逼人生的江河终于还完了外债,不料掉进下水道重生,睁开眼睛时他发现自己回到了高考前三个月。坑爹的咸鱼系统一来就让江河赚一百万,不然就抹除江河。这系统就是想通过任务杀了江河,不曾想江河这个小强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任务。不得不成为娱乐圈巨星,不得不成为商业大佬,不得不成为极限运动者,不得不成为英雄。随着等级越来越高,江河也发现了系统的秘密,这个咸鱼系统为什么这么想杀了自己?
  • 神帝

    神帝

    天大地大,没有我的拳头大;你们他们,我用一根小指横扫。我是神帝,这是我的世界,法则我定,规矩我立。这是我的世界,这里我说了算!
  • 向北向北

    向北向北

    不言语,却暖人心。不谄媚,却万人喜。向北是光,是信仰。
  •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本书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自述性散文、师友交游、自述性质的序言及后记等几部分,对进一步了解余光中先生生平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本书系余光中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
  • 初次爱你,为时不晚2

    初次爱你,为时不晚2

    恶霸学神与考渣校花的青春故事后续,甜蜜爆笑,万千少女梦想的校园爱情大结局!学神任初——口碑差,脾气臭,还爱作的恶霸。校花卢晚晚——软萌可爱的考渣学霸,做甜品超好吃的小迷糊。这对CP我可以追100集!两年后,大洋彼岸的任总很暴躁——什么,安嘉先买车就为送晚晚回家?他俩还有个女儿?给我查!!!什么,晚晚为了开店都要卖房了?知道创业艰难了吧,让你甩了我!火速回国的任总,一个大写的ZUO!任初:卢小姐,我下个月订婚,请你为我挑剔的未婚妻设计全套甜品。卢晚晚:……难道不是来挽回我?不约!任初:想毁约,你确定赔得起?卢晚晚看着天价条款:……算你狠!一句话剧透——口碑差、脾气差的恶霸学神,毕业后的漫漫追妻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此人不一般

    此人不一般

    古神历1835年,异魔侵入古神大陆,危难之际,一个因连夜打游戏猝死的地球宅男周乐被召唤到大陆,强制灌输了极强的修为后被迫去拯救这个对他来说的异世界。正当战争胜利的时候,等待他的却不是荣誉傍身而是背叛。最终在击杀背叛之人后,自己也落得修为尽失,身体也被冰封的下场。百年之后,周乐破冰而出,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的他想要将这个世界彻底毁灭,但在恢复实力的路途中他见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心中的仇恨被洗涤,他还会再一次拯救这片大陆吗
  • 我的征途靠系统

    我的征途靠系统

    玩游戏的时候,叶楚文一不小心穿越到平行世界的古代。 关键是这个世界比战国还乱,诸侯林立。 刚穿越就登基成为一个小国之主的叶楚文,他的内心是崩溃的。还好,有一个稍微靠谱的系统。 PS:这是一部披着历史羊皮的游戏小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二师兄出来背锅

    二师兄出来背锅

    “你又偷看人家洗澡?”“那是三师弟”“你又欺负新手弟子”“那是小师妹”“你修炼又偷懒”“那是大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