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43900000005

第5章 记

梨园剧目《陈三五娘》——这个古远甘香的恋爱故事,由于反封建主题思想的强烈和故事情节的深入人心,得到闽南观众的普遍喜爱。

1952年夏,省文化事业管理局选定它为本省第一回审查剧目。同年秋间,晋江大梨园在省文联帮助下,进行该剧整理工作。我们根据蔡尤本、许志仁两位老艺人的口授,参考《荔枝记》、《荔镜传》首先整理出上下集本,把五十三场压缩为十三场,分两次演出。

1952年11月间,省文化局在泉举办两期戏曲研究班,我们又根据晋江专区、龙溪专区、厦门市200多位艺人就大梨园演出所提意见,进行修改,并把上下集压缩为一次演出。1953年春,晋江专区戏曲初审小组又根据当时演出材料,初步整理出《晋江专区陈三五娘初审本》。

5月间,省戏改会进行该剧初审工作,我们掌握省座谈会总结精神,再作一次修改。这次修改系根据主题及剧情发展,重新确定了睇灯、忆郎君、训女、投荔、磨镜、梳妆、赏花、留伞、绣孤鸾、催亲、出奔等十一场,把繁杂的精简,不够的补充,在若干细节上也作一些改变。希望通过这一次修改,丰富五娘内在的情感,体现五娘思想变化——将她对陈三爱的发展步步铺陈,一直推进到“出奔”高潮终剧。

由于水平的限制,一年来的摸索,只能写出这回未定本,希爱好戏曲先进,多多指教。

编者1953年6月

【本剧特约责编】泉州文化学者 郑国权

郑国权先生编读手记

晋江市的《晋江文化丛书》第六辑,计划编入许书纪先生(1912-2008)于1953年6月改编的油印本《陈三五娘》。在付梓之前,该书编辑要我写点评介之类的文字。于是,我反复拜读了油印本的打印稿,并为其造了若干字库所无的方言俗字。至于评介,我想,要谈《陈三五娘》,首先要介绍这部戏文的历史渊源和这台戏六十年前重获新生的历程。

《陈三五娘》这部梨园戏戏文,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历史悠久,传播面广。从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于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征集整理、编校出版的戏文来看,在公元1500年前后,泉州、潮州已各有一本《荔枝记》在上演,因而在明嘉靖年间(1566)福建建阳才有合编本《荔镜记》的刊刻出版。15年后的万历辛巳,广东潮州也有一部《荔枝记》刊行。它们都是搬演泉州陈三与潮州黄五娘的爱情故事的。进入清代,三本更接近泉州舞台演出实际的《荔枝记》戏文,先后于顺治、道光、光绪年间问世。据此可以说,《陈三五娘》戏文一脉相承了五百年。但新的史料的发现,证明这部戏的发端远不止于此。因为明嘉靖本《荔镜记》的上栏,有个“新增勾栏”,当中竟然隐藏一个以陈三为主人公的完整的短戏文。由此可推断陈三登上戏剧舞台也许在宋元时期。

至于在戏曲舞台上及弦管馆阁中,《陈三五娘》的戏剧与曲目,更是传遍海内外闽南语系地区,包括台、港、澳和东南亚及南洋各地,盛极一时。但随着岁月蹉跎、社会变迁,在泉州一带,《陈三五娘》全本戏(要连演六七个晚场),已难能再现,通常只由雇主“摘出”上演。及至20世纪40年代后期,古老的梨园戏濒临消亡,擅演《陈三五娘》的“七子班”也已所剩无几。幸得“自娱自乐”的弦管界,则仍然大唱荔镜奇缘的曲目,维系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戏改”的新形势下,时任晋江县文化馆馆长的许书纪先生,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满腔热情地把“散如烟”的“梨园子弟”邀集起来,在一座旧庙安身,重操旧业。当时首选恢复的传统戏,便是《陈三五娘》。由老艺师蔡尤本口传、许志仁等补充,许书纪记录为二十二出,整理成十三场,分为上下两集,首先以一个晚场演出上集,果然观众涌至、好评如潮。

《陈三五娘》获得新生,随即引起福建省文化局的重视,陈虹局长决定把晋江大梨园戏剧团迁入泉州市区与晋江专区文工队合并,组成福建省闽南戏(后改名梨园戏)实验剧团,同时在全省第二期戏曲学习班中,在观摩上下集之后,讨论修改《陈三五娘》的初步整理本。当年多数人认为上下集全部上演已不合时宜,应以反封建婚姻为主题,把无关的场次割爱,结果遂将上下集压缩至“出奔”为止,精简为一个晚场的单本戏,然后在排练过程中,集思广益,反复加工,直至定稿。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新版梨园戏《陈三五娘》参加上演,果然不负众望,一鸣惊人,荣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舞美、演员(6人)和鼓师等共六项大奖,轰动全国剧坛。原来寂寂无闻的梨园戏剧种,遂矗立于全国优秀剧种之林。所谓“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陈三五娘》对于梨园戏剧种来说,在全国戏剧界无疑是开了先河。而许书纪无疑是抢救梨园古剧种、复活《陈三五娘》并使之走向辉煌的第一人。1956年,梨园戏《陈三五娘》在上海拍成彩色电影。

《陈三五娘》从1954年华东获奖至今已近60年,梨园戏剧团一再上演的仍然是这个华东获奖本,虽然后来因演出时间限制,多次压短,但仍然广受欢迎。

回顾这段历史背景,纵观《陈三五娘》的传承过程,可以充分表明,华东获奖本是以许书纪的整理本为基础的,而后经剧团的编剧人员林任生及张昌汉等的加工,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名剧。据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第46页刊载1953年剧团《演出说明》称:“剧本:蔡尤本、许志仁口述,许书纪、林任生、文丁整理。”同书第53页摘引1954年11月编印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登载:剧本“整理者林任生、张昌汉;原整理者蔡尤本、许志仁、陈啸高、许书纪、林任生、张昌汉”。同书第49页《剧目初步整理说明》:“除此之外,省戏改会又编写陈三五娘国语本及许书纪同志编写的方言本。”

时光流逝、岁月悠悠,本文提及的人士,都先后成为古人。上述整理者排列次序的微妙变化,已无从稽考。但他们生前都经历过或短或长的非常时期,有的人过早地死于非命,有的人头上有帽、身上有包袱,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对于人的伤害显而易见,而对于文艺事业的损害则是难以估量的。其中许书纪尤甚,1957年开始受罪,还坐过牢,拨乱反正之后才还其清白。人们记得,1954年华东会演梨园戏还有个《吕蒙正》中的折戏《入窑》,获得剧本二等奖,其主要执笔整理者是许书纪。而主要由许书纪整理定稿的《桃花搭渡》,由福建省高甲戏代表队排练参加华东会演,也获剧本二等奖。总而言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华东首次戏曲大会演中,许书纪一人荣获大小剧目三个剧本奖,在当时恐无人出其右。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当年他是晋江地区第一个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会员,更是名至实归。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当年剥夺他手中的笔,在蒙冤的20多年中,不知他还要整理出多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不但如此,在过去有关的文宣资料中,有关作者的尊姓大名大都被一笔抹煞,一概成为无名氏。许书纪的历史性贡献自然没人敢提及。

那么,“许书纪同志编写的方言本”在哪里?有幸的是,许书纪把它视为至宝,秘存起来。20世纪90年代中,笔者在启动编纂《泉州传统戏曲丛书》时,曾与同事何勋去安海拜访许先生,他曾出示过这本油印方言本。由于油印方言本与《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一卷编入的华东获奖本的大框架大同小异,而且华东获奖本整理者,已确定把许书纪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所以《丛书》没再将该本编入。许先生于2008年以九十六高龄谢世。而他收存的油印本,晋江市文化部门至为重视,决定把它编入《晋江文化丛书》第六辑。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

许先生的油印本《陈三五娘》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整理本,今天读来,仍然感到文词优美,情趣盎然。更重要的是它为泉州戏剧文化史留下一份重要的历史档案。

油印本《陈三五娘》末尾有一篇许先生1953年6月写的《后记》,记录了当时整理剧本的过程。《后记》中还提及“我们根据蔡尤本、许志仁两位老艺人的口授,参考《荔枝记》、《荔镜传》首先整理出上下集本”,这说明许先生早年就有这方面书籍的收藏,并继承传统,把明清刊本某些精粹“古为今用”融入其改编本之中。其所指《荔枝记》,据说是他早年从菲律宾带回的清光绪刊本,而《荔镜传》则是明代文言小说,历来坊间少见。巧合的是,笔者2010年主编出版的《荔镜记荔枝记四种》,其中的光绪本《荔枝记》为梨园戏剧团藏本,见其扉页盖有“书纪许印”阳刻朱印。原来这就是许先生原物,即他当年“参考”的《荔枝记》,说明他侨居海外之时就关注陈三五娘的戏文。而明代小说《荔镜传》的刻本复印本则来自台湾,手抄本复印本则由时任泉州市副市长周焜民惠赠。2011年,笔者将两本复印本互校编入《荔镜奇缘古今谈》一书中,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对于《陈三五娘》这部戏文,近60年来广大观众熟知的应该是梨园戏华东获奖本。这个本子显然是以许书纪的整理本为基础,再经过反复排练、一再修改、集思广益的成果。而许先生的油印本则是经过多次修改但未经排练的案头文学。正因为如此,若与经过舞台磨练的传统本或华东本比较起来,或有所差异。如“留伞”这场重头戏,油印本也许被多处“精简”了,传统名曲《因送哥嫂》也未保留下来。据介绍,许先生于1953年初便被调到省文化局戏改会工作,在福州期间他写完这个本子,之后又调回到晋江专区文化局工作,这期间剧团准备参加华东会演的反复修改排练,他都不曾参加。所以,才会有这种大同小异,但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整理本。如今将其加以编校出版,供爱好者阅读,并传之后世,很有意义。尤其是对于研究《陈三五娘》古今版本的学术界人士,是不可忽略的一本。

编校说明:

许书纪先生这本《陈三五娘》所以标明为“闽南方言”本,因戏文中采用大量方言俗字。这类方言俗字为泉州戏曲弦管抄簿以至刊刻本所经常使用。但对于当今的读者,尤其是不了解闽南方言的人士,是难以卒读的。许先生当年也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油印本中就作了许多页脚注。此次编校,编者在此基础上作些补充与修改。其所作的补充与修改,都以右侧括号标示,原来文字则保留于左侧,以备校勘。谨说明如下:

1.油印本中的方言依音自造字,适当采用本字或训读字加括号附于右侧,如大量的“穀”字,有的表示“不”,有的表示“不能”,便分改为:表示“不”的改为“穀(不)”,表示“不能”的则改为“穀”。

2.油印本中的借音字,如“事”作“代”、“的”作“伢”、“不会”作“袂”、“大事”作“代志”,则改为代(事)、伢(的)、袂、代志(大事)。

3.有些方言字能找到本字的,也在原字的右侧加括号放上本字,如某(娶某)、阮(挈阮)、碟、脄(投)、爻、企、骑(胊)。

4.个别有错漏的,包括原注有不完善的,亦适当修改。如“析离”是拆离之误,则改为“析(拆)”、“绝狼狈”改为“绝(拙)狼狈”,“出钱共恁估”改为“出钱共恁估(沽)”。

同类推荐
  • 中国寓言与小品名作欣赏

    中国寓言与小品名作欣赏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何处是他乡

    何处是他乡

    《何处是他乡》记录了作者游走于东西方文化的心得感悟,一半是海外经历、一半是海归思考,旨在为那些准备出国的朋友提供有益的视点,告诉他们国外的生活绝非那么美好,但也并没有那么艰辛。同时也为那些准备回国或已经回国的朋友增强留下来的信心,不知何处是他乡,只因为,处处皆是故乡。作者文字间大城、小城之美丽,不在于美食、美景或历史的沧桑往事,而是那种游离于周遭之外,对美的审视和享受美的过程后的缤纷感,是有意无意地在东西文化中间穿梭的沉淀与收获。
  • 常春藤诗丛北京大学卷·骆一禾诗选

    常春藤诗丛北京大学卷·骆一禾诗选

    《骆一禾诗选》是《常春藤诗丛·北京大学卷》的其中一册,共分为短诗、中型诗、“祭祀”系列诗三辑。通过“深意象”模式,将两种不同的比喻对象以同一节奏、同一行动的合一关系展现出来,翻新了固有的诗歌“意象论”。
  • 高平作家丛书:一个人的旅行

    高平作家丛书:一个人的旅行

    自然为上,是秀琴的语言最彰显的特征。艺术法则是依据事物的理、事、情。不能离开客观事物,以一成不变之法去套万变不息的自然事物。方法是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但“由工入微,不露痕迹”的工巧和自然是并不矛盾的。她的许多质朴流畅的语言也不乏锤炼之功。锤炼达到自然,要遵循自然之法。以工力造平淡,于精炼处见自然。自然之法是无法的法。
  • 孤旅

    孤旅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作品,写于1935年10月。该作品语言凝练含蓄,据作者自云,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该诗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
热门推荐
  • 如果能一直这样就好了

    如果能一直这样就好了

    无论过去多少年,安然和吴漾都不会忘记那一天,那是他们第一次对话。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心意指引,或许是上天的刻意安排。安然进到班级的第一眼,目光所及便是吴漾。……‘’你好,老子叫吴漾。‘’吴漾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是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我会一直做你的光。‘’安然怎么也想不到,她与他后来会发生这么多的故事。……‘’因为老子喜欢你啊。‘’安然和吴漾的故事,有点甜……你于银河之上,走进我的世界,给予了我千万星辰。无论过去多少年,安然和吴漾都不会忘记那一天,那是他们第一次对话。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心意指引,或许是上天的刻意安排。安然进到班级的第一眼,目光所及便是吴漾。……‘’你好,老子叫吴漾。‘’吴漾怎么都不敢相信,这是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我会一直做你的光。‘’安然怎么也想不到,她与他后来会发生这么多的故事。有些人的遇见,就像是上天安排的命中注定。你来时,携着星光洒遍银河。你笑时,春花拂过,面如桃花。“因为老子喜欢你啊。”安然与吴漾的故事便从此开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极乐三国

    极乐三国

    想知道现代的机关枪在三国里面是什么样吗?想要知道刘备在三国到底是怎么样恶搞曹操吗?一切精彩都在极乐三国,让你笑的肚子疼,让你看了一边还想看~~(极乐三国并非是本人观点,而是梦游结果,不喜勿喷哦!)
  • 倾城郡主

    倾城郡主

    现代的财阀公主,古代的王府郡主;她,从来都不是受制于人的人。数年的谋划,只为了守护温暖的亲情;数年的经营,只为了得到纯粹的自由。王妃、皇后?她不稀罕!若她愿意,她便是这天下之主!&nbs
  • 网游之武当小道长

    网游之武当小道长

    从不玩网游的小白领林南笙被好友召唤到一款网游《江湖》里帮忙做任务,没想到机缘巧合之下留在了这个游戏里。侠骨柔情的江湖,里面有为国为民的大侠,有无恶不作的老魔头,有亦正亦邪的还在之人,道佛之争,正邪之战,尽在本书
  • 赛迪尔奥特曼

    赛迪尔奥特曼

    内容,人物都是原创的,和M78没有太大的关系。
  • 欲望的旗帜

    欲望的旗帜

    《欲望的旗帜》(1996)是格非创作转型期的一部长篇力作,是他经历了先锋实验阶段之后,试图介入现实的一次有力尝试。在上海市某高校哲学系,一场重要学术会议召开前夕,大会的发起人兼执行主席贾教授毫无预兆地跳楼自杀身亡,会议不得不中断。贾教授生前的信息通过其他人的回忆一点点拼贴起来,故事也随之展开。随着会议的筹备和开展,其他人物也纷纷登场:贾教授的弟子曾山是一名坚定的理性主义者,却总是陷入对自我的怀疑之中;宋子衿是曾山的师兄,终日于谎言和游戏感情中浑浑噩噩,最终陷入了疯狂。身处事件核心的还有曾山的妻子张末、佛学大师、经济诈骗犯、资料员等等,他们都在各自欲望的深渊中沉沦。当欲望的旗帜张开,有的人倒下,有的尚在挣扎,有的已经奔赴另一场狂欢……
  • 从写死主角开始崛起

    从写死主角开始崛起

    我已经想不出新点子写书了,真的!大家一定要相信我!我新号,老号,大号,小号写的书不下一百本了,写死的主角都有九十九个了,但没有一本能签约。可是为啥我刚写的新书主角死了就来了一个签约站段!凑够了一百种奇葩死法激活了“写死主角”系统?!求你了,我不想写了,放过我吧……
  • 废材女逆袭记

    废材女逆袭记

    都市的花痴废材少女,竟然是九生九世轮回之后的神女,生死轮回之后注定又是一场恩怨情仇的浩劫。人生最悲凉的不过是轮回九生九世,也逃不开宿命的安排。苍茫隔断回忆寻觅遗失千年前的一个谜底。轮回之间,前尘已凐灭。当温柔俊朗,妖孽霸道,痴情守护,风华绝代的各色美男围绕着自己时,该从哪下手呢!一块和氏璧遗物,激起了了都市的风风雨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到底还是被无情的卷入其中。
  • 仙入

    仙入

    仙入凡尘,寻仙路,斩仙魔,印苍生,一切尽在仙入。(不是套路文,武侠仙侠文,新人新书希望大家多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