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24300000035

第35章 人在做,天在看——读哈维尔的《狱中书简》(1)

迫降

1979年5月29日,哈维尔在布拉格一位朋友的公寓里被捕。这天凌晨五点钟,警察便开始行动,同时被捕的共十五人。这回警方针对的是“保护受不公正审判者委员会”(VONS),这是一个松散的观察小组,一年前由朋友们自发组成。它的主要工作是“监督那些因为表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指控或被投进监狱的人,或者那些警察和法庭滥用权力的受害者的案件的审理”。他们将这些案例搜集起来,打印成报告,送给官方并公之于众。及至被捕,小组成员一共提交了一百五十五份这样的报告。(哈维尔《给奥尔嘉》英译本序言)

再次落到警察手中,哈维尔甚至觉得像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上回被捕是在1978年1月,这之后警察对他采取“软禁和陪护”政策,他走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在哈维尔夫妇的乡间居所,警察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监视哨所,并弄坏他的小汽车。什么时候再度抓他进去,就像一柄悬在空中的剑。“我的飞翔不可能有别的归宿。”

这年他四十三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他没有任何后悔。他觉得自己有充分的行事理由。他不去想自己的“案子”,因为那没有什么好想的。他也不担心面临严刑拷打之类,已经几进几出了,他对监狱的情况比较了解,觉得自己有一些把握。但是任何一个新的环境,总是意味着一个新的格局、一些新的因素,包括自己本身——不同环境或者处于人生不同的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自我。他称自己是“社会动物”,而与世隔绝,会对人的心情、智力和活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些哈维尔还是有些忐忑不安。

这就像是一次飞行中的“迫降”。刚刚进去时,他满脑子还是这个世界的种种信息,用他的话来说是“物质”方面的。在他给妻子奥尔嘉最初的几封信中,提到需要果汁粉、柠檬、乳酪片、雪茄、速溶可可,想到乡间居所的暖气、檐槽、草地、水塘与狗,他希望妻子能够学会开车,掌握有关“电力、管道、留声机、录音机、打字机”等一切家用技术。他亲自动手为妻子做了“三个小饰物”,它们带点“监狱气息”。他信中还提醒妻子如果看到“质地优良的深棕色灯芯绒料子”,请买上一些,他希望回来之后能够用它做一身衣服。他说到“朋友们欠他许多钱”。第二封信中又说,“要回这些钱不现实”,还不如要回朋友们借他的那些书,有些是非常珍贵的。

这个人不愿意脱离这个世界,他要尽量抓住一切可能的信息。他有过一个离开此地的机会,有人对他说,美国的百老汇请他去做一年的文学顾问,被他拒绝了。这件事情据说是从捷克出去的大导演福尔曼(《飞越疯人院》的导演)操办的,这让哈维尔非常生气。有一件事情还是有所改善,那就是他刚进去两个月时,他的父亲去世,在警察的陪同下,他参加了父亲的葬礼。

妻子奥尔嘉尽可能给他寄各种美味食品,想方设法调配口味。她买来各种各样的鱼,把它们分威一层一层放到洋葱里。她特地学会了摄影,不断地给他寄家庭成员的照片,照片中每个人的衣服、背景和摆设都多样化。每次探监,她都尽可能穿上鲜艳的衣服,化好妆,哈维尔喜欢这样。难能可贵的还有哈维尔的弟弟伊万,伊万在寄往监狱的信中,抄送了自己的哲学论文,还抄录了海德格尔的演讲,一些捷克诗和英文诗,以及一个叫作埃迪特·施泰因(Edith Stein)的生物图解提纲《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人的灵魂》。亲人们希望给他营造一种气氛,那就是——他与外界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

他被允许每周写一封信,用标准信纸只能写上四页。除此而外,他被禁止拥有纸、笔和其他笔记本。写信不能有草稿,也不能涂涂改改。在它们到达奥尔嘉手中之前,每封都经过严格审查。信的内容被规定只能写家务琐事,但是哈维尔渐渐地尝试摆脱限制,逐渐扩展到“个人的同一性”、“人的认同感”、“责任”,或“存在的根”,这让狱方感到有点儿不好办,他们会没收其中一两封“思想性”过强的信,同时也不得不适应这种不知所云的晦涩文体。他的典狱长咆哮道:“所有这些‘精神秩序’和‘存在的秩序’的废话,都是一些什么玩意儿?你们必须操心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监狱的秩序。”这位典狱长是希特勒的崇拜者,认为自己最风光的日子是在20世纪50年代,即哈维尔称之为“建设工地上的歌声掩盖了行刑室里拷打的喊叫声”的年代。

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认为这些信件无从评价,因为它们是在被监视的情况下写的。此言大谬。与当时许多西方左派作家不同,这位伯尔及君特·格拉斯始终坚决支持捷克和波兰人反对极权主义的民主运动,但是他们太缺乏在那种情况下的实际经验了。当然这些信件必须通过检察官的眼睛,但是这不等于说它们的价值因此而受到削弱。最有可能,当一个人从他的环境中被抽离出来,他也就有可能最深入地返回自身,清点自己的财富,盘查自己生命的墙角,发掘自己最深刻的行为动机。2009年3月,我与徐友渔等一行三人,在布拉格见到哈维尔时,这位传奇人物预先给我们准备好的两本书中,其中之一就是这本给奥尔嘉的《狱中书简》。这不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我一定要专门谈谈这本书的原因。

当一个人进入某种格局,他的思想、念头便会围绕着这个格局而进行;他在格局中越陷越深,他便越无暇顾及自身——他是怎么进入这个格局的?那个最初的动力是什么?他为什么走上了一条看上去毫无希望的道路?一群人在一起做事情,在别人看来他们都差不多,但是其中的差别可能非常之大。这就取决于他们各自抱着什么样的理由,依照什么样的理据。理由的不同,决定了这个人是怎样的人,他的行事方式为何有着根本的区别。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行为的理由甚至比他的行动还要重要。有了这个理由,他才如此这般去决定、去选择,才在这个基石之上建立起他自己的大厦。而这个理由,不会仅仅是反对的理由,他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

写作这些信件时,哈维尔同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较长时间内他是一个电焊工。身体恶化时,也会在监狱的洗衣房,干一些比较轻松的活儿。后来在一个废金属仓库,将电线和电缆绳上的绝缘材料剥下来。他始终彬彬有礼的外表,使得监狱的看守开始觉得他好欺负,但是结果往往相反,他们渐渐发现这位举止文雅的人完全不轻易就范。

他很快意识到,“重新塑造自我是首先的任务”。“仇恨向来不是我的行动的准则或出发点。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

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在某个地方得到记载

哈维尔形容在监狱中的处境“如同缺了一条腿”,而他必须适应这种情况,与之相伴、相处,而不是去设想从前两条腿俱在时的生活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当现实世界远去时,哈维尔开始沉浸到自己的思考中去。一年之后,他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r“一旦你到了这儿,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就不得不问这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

他发现这个问题只能从自身当中去寻找。“我越想越明白,最终决定性的回答不能从外在因素上找,因为外在因素依赖每天的信息,但没有任何一个信息能针对这个问题给我一个答案。最后,我只能在自身中找到一个答案。”所谓“外在因素”,包括他人的因素、他人的错误、他人的罪行。在哈维尔看来,这些都不能构成他行为最根本的那个理由。他的理由必须是自身的,而不是嫁接在这个世界的某些人身上。他不能从任何别人那里取得一个现成的生命意义,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独自承担起自身生命的重负,而不是推卸给任何人。

这当然可以看作一个存在主义者的立场。存在主义的“向死而生”包含这样的揭示——假如一个人只能自己去死,自己去面对死亡,那么他也必须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生命的起点,携带自身的意义而不是别人赋予的意义。就像现在坐牢,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这是自身行为的结果,需要仅仅由个人来承担和作出解释。在牢房这种极端处境中,将他打回了“一个人”的原形,而实际上这是人的日常(正常)状态,人们通常忘记这一点。

但这远远不是意味着回到一个封闭内卷式的个人,不是成为自私冷漠的个体。恰恰相反,这样的个人,正是为了准备最大限度地朝向这个世界敞开,朝向这个世界“更高的”维度。换句话说,成为这样独立而锐利的个人,仅仅是抵达一个起点,而远不是终点。那么一个孤独的人是如何存在的?回答这个问题意味着:一度离开这个世界,是为了更加深入地返回到它。

在一次奥尔嘉的探视之后,他不断回味妻子所说的,“当你每天与朋友谈起我,就仿佛我仍然在场似的”。他试图在四页纸的信中解释这个问题。“与其他生灵不一样,人具有把不能直接看见或感知的事物,呈现在自己面前的这种能力。比如假设我现在闭上眼睛,便能看到赫拉德策尼(乡间居所)、布拉格的街车、挂着巴马肉排的烤肉店和一杯白葡萄酒。同样,我们也能够让一位不在面前的人出现在脑海当中。”

与街车或葡萄酒这些静止的现象不同,这位出现在脑海中的人,我们还可能设想他可能做什么事情,可能对某些事情有什么看法,仿佛他仍然与我们一道似的。“我们将他作为我们自身当下和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我们自身的潜能,来知晓他和体验他。我们‘知晓’他、猜测他;最重要的,我们总是与他建立新的联系。我们在行动的时候顾及他,仿佛他仍然与我们在一起,知道所有的事情。”即当我们更新我们自己的经验的时候,我们也在更新与这个不在场的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事实上从来没有中断过。甚至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我们也可能对他的性格有着生动的体验;一个已经死去多年甚至若干世纪的人,人们也可能会对他产生鲜明的印象。

当然,所有这些表述背后有着全部现象学的支持。问题在于哈维尔如何将它们融入自己的血肉,并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想象力和洞察力,加进了自己的处境和行为理由,它们也完全符合我们的经验。哈维尔不在场时,他的妻子和朋友们为他留下了空位,仿佛他在场,他们站在哈维尔的“身后”,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身后的”人,我们的亲人朋友、我们的子孙后人,他们或者理解和支持我们,或批评我们的行为。反过来,我们每个人也可能成为另外一些人的“身后”,尤其是那些历史人物的身后,评判他们的业绩、他们的功过,以及对民族的贡献如何。

这个身在狱中的人这样写道:“人的存在不仅停留在他的肉体存在的篱笆之内,并显然也超出了其他人对他的肉钵存在的经验之中。”人的这种可能性大于他的实际存在。一个人的“实际存在”有可能被“打断”,但是他的可能性的存在,却是绵延不绝的。像是经过一阵“助跑”,哈维尔思绪突然开始飞翔起来:“任何发生过的事情都不能抹去;都会以某种形式,永远记载在存在的记忆里。”“这不仅体现在‘当事人’进入另一个空间,他被囚禁甚至每个人都将他遗忘时,他不会停止他的存在,甚至他死后也不会停止;而且连同最后一个知晓他的、像他一样存在过的并将他遗忘的人,离开这个世界,他的存在都不会被停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将一个曾经存在过的这个人,从‘存在的历史’中抹去,他会永远存在那里。”

从牢房这个角度,哈维尔试图解释我们每个人存在的真谛:“人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发生过的事情,他还是一种‘世界的影像’、‘世界存在的一个方面’,‘对世界的一个挑战’。在我看来,他必然成为存在之网上的一个特殊的节点。他不仅仅是某个分离的个人,封闭和局限在他自身之内;相反——再度重申——他是整个世界。他是不断照亮整个世界的光束,是不断折射这个世界的水晶,是所有存在的力量的轨迹不断汇集的焦点。我想说的是,人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特殊的事实或素材,而且是一种福音,指向那个绝对的存在,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示世界之谜和表明其中的意义问题。”

胡塞尔“视域”(horizon)这个概念在哈维尔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人的“视域”是他所看到的世界,也是他的地平线,同时这个“视域”(地平线)是不断开放的、无限延伸的。之所以是开放的,因为总有未被感知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目前拥有的地平线,总是有限的。哈维尔所拥有的牢房这个“地平线”,妻子奥尔嘉拥有的与朋友在一起这个“地平线”,那位典狱长拥有牢房的钥匙这个“地平线”,它们都是个别的,因而是受限制的,哈维尔又将之称为“相对的”。而这种“相对性”的性质,并不是说其中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是相对的,不是说一个人不同于另一个人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相对性。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每个“相对性”处于与“绝对”的关系之间,是绝对造成了它们各自的相对性而不是其他。因而哈维尔又发明了“抽象的地平线”、“永恒的地平线”、“绝对的地平线”、“地平线的地平线”,来进一步说明居于每件事“之后”和“之上”的那个维度。

同类推荐
  • 情忆·名人·美文

    情忆·名人·美文

    蔡先生回国后住在上海的时候,似乎曾经跟了吴先生到他的府上去过。但是除上一所一楼一底的房子之外,什么也不记得。也许这一楼一底的房子还记忆的错误,实在不曾去拜访过也说不定。但是那时候一个印象是相当清楚的。也可以说是蔡先生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大约是在张园举行的许多群众大会之一吧,蔡先生的演讲是在那里第一次听到。《情忆·名人·美文》讲述了名人的生平事迹和经典著作。
  • 吴趼人全集·点评集

    吴趼人全集·点评集

    本书收录了吴趼人点评过和编辑过的作品,考虑到吴趼人评点过的作品很难见到,同时为了帮助读解吴趼人的评点,本书全部保留了原文,校以《新小说》和《月月小说》所载,并加以新式标点。这些作品包括侦探小说《毒蛇圈》,二十三回;《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弹词小说《贾凫西鼓词》;写情小说《情中情》,五章,未完;《新庵谐译初编》一、二卷,卷一收录《一千零一夜》《渔者》两篇,卷二收《猫鼠成亲》《狼羊复仇》等十五篇。
  • 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

    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

    本书从文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文学的多维结构和多种性质、艺术特性的审美场,文学对象的内涵整体性等角度阐述,探讨了创作美学的奥秘。
  • 荣宠来去,我自倾城

    荣宠来去,我自倾城

    为了争夺爱情她们勾心斗角、费尽心机,阴谋与算计,痴爱与怨恨,执着与从容,一座金牢笼,千年红颜梦。在惴惴不安与寒冷长夜后,她们选择了释然,而非继续惦念。一朝醒来,青丝已泛白。金雀钗、玉搔头依旧华美,却终究成为梦中一场宿醉。比《甄嬛传》更虐心、更真实、更感动的后宫情仇,新一代古典文学小花旦秦弋天最新力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青春没了,痘还在

    青春没了,痘还在

    本书用轻松幽默而又不失尖锐的笔调,记录下一个80后的工作、生活、爱情以及思想片段,给全社会展现一个真实的80后——我们已经长大了。全书按照80后的工作生活、日常趣事、爱情、记忆、思想片段、等共分为八个部分,共约90篇文章,11万字,全面展示80后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
热门推荐
  • 说话要懂的22个分寸

    说话要懂的22个分寸

    本书告诉你,说话要懂得——谎言的分寸:有的谎言让事情更圆满;真诚的分寸:把诚意表达出来实则大有奥妙;说服的分寸:说服的话要值得听;幽默的分寸:风趣与轻浮只有一线之隔;拒绝的分寸:让对方自然接受你的拒绝;赞美的分寸:说得漂亮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批评的分寸:批评也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倾听的分寸:有时不说比说还管用;
  • 快穿之许你三千界

    快穿之许你三千界

    无尽天出了了不得的大事,方云作为一个炮灰,除了拉后腿没有别的用处,重明仙君就将她打包打包扔下了三千界。方云随身携带一幅画,画中封印有重明仙君一魄。什么时候那一魄散去,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去
  • 豪门之逆转女王

    豪门之逆转女王

    她,任雪若,原是旭天集团高高在上的千金。原本无忧的生活却在父母亲的意外车祸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究竟是媒体口中的意外,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爱情,权势,金钱,她该如何选择?且看任雪若如何完美蜕变,成为叱咤商界的豪门女王和国际首席设计师。他,顾煜城,海亚集团的首席总裁,家世优渥,却偏执地爱了任雪若十年。当十年后她以国际设计师耀眼归来的时候,他的目光是否依旧?而他的执著能否让她冰冷的心复苏?一次次地绝望,却又一次次偏执地守护。一次次心碎,却又一次次固执地守候。本书将为你讲述豪门的纠缠虐恋。
  • 死亡就回档

    死亡就回档

    在生命所剩无几时,文泉进入轮回之境,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寿命。魑魅魍魉,未来科技,生死轮回等待着幸存者。而文泉发现,自己死亡就能回档!于是本该谨慎,步步为营争取活下来的前提下,尽量完成任务的轮回之境,出现了一个莽夫。“没有什么我完不成的任务。”“如果有,那就是没死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世缘之三世桃

    九世缘之三世桃

    这里的桃花似乎连年都开闯进来是要付出代价的哦!她坐在桃树上晃荡的双腿仔细的打量着他,打量着这个千百年来进来的第一人他空张了张朱唇,什么也没有说,但是此后这林里多了一个扫花的男子你每天都在这里帮我扫花,你累不累啊?要不,我做桃花羹给你吃吧她笑眯眯的望着他他为她扫了千年的花,她替他做了千年的桃花羹。她渡了雷劫,成了仙,他呢?他渡不过的,她知道。他的气力全部用在帮她渡劫,他渡不过的。他的雷劫到了,那一日桃花林里的桃花似乎发疯似的长她换上了他的衣物扮作了他的模样望了一眼竹屋里昏迷的他。抚了一曲凤求凰那一日,桃林尽毁。他醒了,看到了案牍上她娟秀的字来世相见,勿等
  • 咱们结婚吧

    咱们结婚吧

    卫建东从没想过会在八年后,会遇见那个曾经伤过他的女人。尘封的记忆好像又想起来了,希望他们不要再有任何交集。
  • 我是大庄主

    我是大庄主

    我的山庄,我做主!在这里,只有我是老大!
  • 高冷少女的命运

    高冷少女的命运

    她因十年前一个看似是意外却不是意外的事而封闭了自己的内心而变成冰冷。一年后因某种原因而进入一个强大的情报组织进行秘密训练两年。两年后离开开了组织进入了演艺圈成为歌手一年后离开了歌坛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帮派、势力。势力在不断的扩大,三年后回国…
  • 重生之心愿

    重生之心愿

    主角死前未完成的事,重生后统统完成。爽文。上有老母病危,下有弟妹要养活,就连美男也跟在身边求包养,看一代重生女如何手持修仙神器,养家糊口,完成前世所有心愿。常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铭,非常铭”。一切都不能用常人的脑袋去思考。一个是国际暗隐家族最年轻的族长,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从此深埋心底。一个是才华横溢,冰冷如霜,看似很难接近实则内心渴望温暖的冰冷寒人,只因一个温暖的笑容,而默默守候多年,最终还是身死。一个是青梅竹马,一个是暗恋多年,一个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情关难过,蓝颜与我,天道茫茫,奈何桥下,问苍茫大地,怎过?怎过?杨青青,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因和无良丈夫吵架而被丈夫砸死,重生回到了九岁那年。老奶奶给的一对耳环,竟是修仙神器,从此走向不一样的命运轨迹。一手神针,可治百病,也可杀人。看女主创造世界最强医馆,打造世界最牛学校,改革世界佣兵团体,收尽天下美男,成为世界上最牛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