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24300000007

第7章 海子神话(1)

在当今诗坛上,海子作为一个巨大的神话存在,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有人将这称之为“现代造神运动”,然而实际上,“神”是无法被造出来的,它总是基于人们共同分享的某种悟性。如果一种东西被看作“神话”,除了其中所带有的神秘、神圣的色彩,必然是由于它提供了某些“原型”,这些“原型”成了不同地点、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所享有的共同话语。因此,揭示海子诗歌中所建立的那些原型,是揭开这个神话的客观态度,也是本文的兴趣所在。

一、拒绝渗透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与现实相分离的意志,是对现实的弃绝。追溯起来,这种分离是自“朦胧诗”开始的对现实不信任、怀疑主义态度的进一步延伸。它甚至不再对现实产生任何兴趣,不再表示愤怒,而宁愿采取一种完全脱离的姿态,拒绝来自现实的一切消息,拒绝对现实作出任何反应:“把眼睛闭成两根绳索。”(《但愿长醉不愿醒》)

这样一种执意的、不计后果的生存情绪,在海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反复出现的“睡”、“埋”、“沉”等这样一类动词意象。

而在九泉之下,黄色泉水之下/那个人睡得像南风/睡得像南风中的银子(《太阳·断头篇》)

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孤独》)

让诗人受伤/睡在四方(《青年医生梦中的处方:木桶》)

两座村庄隔河而睡/海子的村庄睡得更沉(《两座村庄》)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麦地》)

这种“睡”法,的确是少见的,它是一种意志,彻底封存的意志。这种封存的冲动还通过“尸体”这个意象来表现——“那是我睡在大地上的感觉/用雪封住我的尸体”。(《土地》)

与“睡”相媲美的,还有“埋”。比较起来,“埋”更进一步,它是一种“遁入”,遁入地下,并一去不复返。

埋着猎人的山岗/是猎人生前唯一的粮食(《粮食》)

我把包袱埋在果树下/我是在马厩里歌唱(《歌与哭》)

这地上/有人埋过羊骨/有人运过箱子、陶瓶和宝石(《歌:阳光打在地上》)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

背靠酒馆白墙的那个人/问起家乡的豆子地里埋葬的人

(《泪水》)

“埋”这个字还可以引起其他多样化的联想:失踪、密谋、冥界。海子的“埋”的意象,对后来其他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较起“睡”、“埋”来,“沉”这个动词显得有一种速度,一种自甘如此的决断——自沉。它更能表明某种自身灌注和自身同一。在很大程度上,“沉”的反复使用也是他最后结局的多次预演。

那是我最后一次想起中午/那是我沉下海水的尸体(《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

于是他/一直穿过断岩之片、断鹿之血/笔直堕入地狱/……/拖火的身体倒栽而下,轰轰填塞地狱(《太阳·断头篇》)

王啊/他们昏昏沉沉地走着/(《肉体和诗下沉洞窟》)

我/如蜂巢/全身已下沉

我在太阳中。不断沉沦不断沉溺/我在酒精中下沉……(《太阳·土地》)

这的确是很奇特的,“睡”在地里,“埋”到地下,“沉”到地底下,仿佛地心深处总有一股力量拉着他下沉,使他复归到它们中间去,应该说,在这种弃绝现实的强烈冲动中,同时有一种自“渎”的成分,一种不惜以毁掉自己来毁掉地面、以对自身的诅咒来诅咒现实的要求,包括他为自己选择的死亡。这些都构成了一个彻底否决、断绝的形象。

他经常提到“王”,所谓“王”的第一个含义便是这种坚固的、自我决断的意志:

“多少年之后我梦见自己在地狱作王”(《太阳·诗剧·司仪》)

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内,海子的诗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与现实断绝联系的原型。

二、自我的分裂、断裂

任何意义上与现实的分离、分裂,最终都必然导致自我内部的分离和分裂,因为现实正是自我本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个人游离于环境时,他内心不和谐的声音也变得清晰可闻。并且随着现实的身影在视线中逐渐消失,越来越置于前景的便是这种自我的分离、分裂乃至断裂。

海子是从1984年“寻根”开始踏上他的创作道路的(此前1983年他在北大毕业时油印了一本叫《小站》的小册子,署名“查海生”,那主要是些处于“朦胧诗”影响下的习作)。虽然那是一场民族性的广泛而深入的文学潮流,但它对海子的意义却是特殊的。在他那里“根”意味着对日常事物的剥离、剥落,是日常的亮光消失,另一种黑暗升起:

根是一盏最黑最明的灯(《传说——献给中国大地上为史诗而努力的人们》)

夜里我把古老的根/背到地里去(《新漫游》)

这里伴随着“根”的出现升起的“黑暗”,是海子内心分裂的第一个信号。“黑暗”是分裂的标志。客观地说,在诗中出现的“黑暗”、“黑色”并不单单属于海子,而是属于与海子一道出现的那一批人,可以将他们称作“分裂的一代”;但像海子这样迷恋于分裂、于分裂中生长起来的却十分少有。

分裂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所谓“实体”、“元素”。它们看上去像是“物的自体”,来自对象的意志。在这一点上,海子得到了许多热烈的评价,说他能够跳出自身、克服抒情的主观性。其实,这基于一种对“实体”的夸大的和不正确的理解。

“实体是什么?是分裂出去的主体。所谓‘自在之物’,说到底乃是一个关于‘自在主体’的设想”3,也就是说,是另一个“他者”的想象性主体。海子本人对这一点便有过清醒的认识:“实体就是主体”,是主体沉默的核心,“诗人的任务仅仅是用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把这黑乎乎的实体照亮”。(《寻找对实体的接触》)

因此,被人误解为存在于对象世界的“实体”,其实乃是主体放进其中的一个“核”。

勃兰戴斯说:“浪漫主义者一味关心那个核,关注那个神秘的内在,他们刚一把它塞进去,就设法把它掏了出来。”4换句话说,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实体”,一种客观的制约和尺度,海子原本是可以通过它避免个人内心的无限分裂的,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实体”恰恰是他自我分离和分裂的产物和标志。将它视作一种“可能性”。无非是将不断的自我分裂视作一种“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海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正源于这种自我的不断分裂,由分裂产生出新的自我、新的面貌。

3 [德]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59页。

4 [丹麦]盖奥尔格·勃兰戴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第二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页。

从一开始就存在内在的异己力量,它导致了海子诗歌中特殊的视角和独异的面貌。

1.“他者”的立场和视点。他的许多诗篇,我们只有将它们放在一起联系起来读,才能发现其中贯穿一致、更为深入的东西。如《北方门前》中“……她突然发现我。/她眯起眼睛/她看得我浑身美丽”,更为著名的《答复》中“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以及《太阳·诗剧》中“仿佛一根骷髅在我内心发出的微笑”,都有一个“他者”——“她”、“麦地”、“他”——的存在,并且“我”明显地感到从“他者”处反射来的目光,接受这个“他者”的质询。“麦地”则可以读作“他者”的一个象征,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是站在自己背后的另一个(或无数个)自我,是接受这个“他者”的自我质询并感到芒刺在背。包括那篇经常被人提起的关于荷尔德林的文章,其中谈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都是这种“他者——异在”立场的进一步体现。

2.无限生长的可能。这就是所谓浪漫主义的冲动。在某种意义上,浪漫主义的冲动,即自我和自我分裂的冲动。由分裂产生出无数个“自我”,显示了“自我”的无穷生长的可能性,“我在地上,像四个方向一样/在相互交换中延长人类的痛苦。”(《太阳·断头篇》)在海子的诗歌中,“我”是最最不确定的,它有无限多个化身、无数多个形象,并且它们从一个角色到另外一个角色的转变是通过最简捷最迅速的方式达到的。在1986年写的《太阳·断头篇》的开头,他宣称“我是○”、“我是一颗原始火球、炸开”、“宇宙诞生在我肉上、我以爆炸的方式赞美我自己”,这令人想起郭沫若在世纪之初的激情,“一切的一/一的一切”。但在短短的三年内,海子就释放了几乎是一个世纪的能量,走到了世纪末:“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其中“十个海子”和“这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有什么关系?站在“你”对面的那个说话者又是谁?他们都只能看作是裂解出去的众多个海子。

3.触目可见的断肢残臂和支离破碎。以分裂作为源泉产生出来的“自我”不可能是完整的,而且仿佛受一种虚无主义的力量的催动,从那些尚未来得及站稳脚跟、取得自己身份位置的“自我”身上又要裂解出“新的‘我自己’”(《太阳·诗剧》),如此不停地推演,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巨大的“自我”实验室,这个实验常年所呈现的面貌是“血肉横飞、尸陈遍野”。它的主要工作是解剖学的:“头”、“头颅”、“断头”、“头骨”、“头盖”、“鸟骨”、“腿骨”、“骨髓”、“爪子”、“人皮”、“内脏”、“肝脏”、“胃”、“尸体”,等等。如果说海子的诗中挟带着一种暴力(他反复使用“斧子”、“刀”、“砍杀”、“刽子手”、“凶手”这样一类意象),那么,这种暴力不是针对他人的,而是针对他自身的:自我分裂也是一种自我撕裂,他在这种给予自身的暴力中——自我撕裂——成长着。“我越长越繁荣。”(《太阳·诗剧》)

只有在这种自我分裂的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海子的矛盾:天空和大地、天堂和地狱、黑暗与光明,彼此对立的两极在他身上同时存在,并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无限延伸开去。这种生长是断裂:

在黎明/在蜂鸟时光/在众神的沉默中/我像草原断裂(《太阳·土地篇》)

那时候我已被时间错开/两端流着血/锯成了碎片(《太阳·诗剧》)

荒凉大地承受着荒凉天空的雷霆/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有时像一个阴沉沉的今天/圣书下卷肮脏而欢乐/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我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体/的圣书,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黎明(之一)》)

在脱离了现实的约束和羁绊之后,个人如何在一个主观想象的情境中发展,如何自我分离、分裂直到断裂,这就是海子所提供给人们的另一原型。从某个角度来说,他诗歌中支离破碎的人和世界的图景,乃至支离破碎的文法、句法,的确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现代神话。

三、狂欢的庆典——《太阳·土地篇》

长诗《太阳·土地篇》的出现,对海子和中国现代诗歌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对于海子,找到土地作为自己想象力和痛苦的承载,实在是幸运的。对于中国现代诗歌,《土地》所提供的狂欢文体,的确是空无前人的。

同类推荐
  • 漂

    该作品集收录了作者自2002年至2012年这十年中创作的现代诗歌、格律诗词、诗体小说等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历史的思考。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本书包括了亲情之暖、友情之暖、爱情之暖、陌生人之暖四部分。全书收录《十四岁少年失忆事件》、《永远的粉丝》、《不寻常的生日礼物》、《神秘的刘教授》、《我欠父亲一颗真心》等36个故事。
  • 点亮自己 你就是一束光

    点亮自己 你就是一束光

    可是,无论怎样的时过境迁,那扇绿色的门都将永恒地存在于我的记忆中。尽管父亲已经不在人世,可是推开那扇记忆的门,屋里有父亲的身影,有我们点点滴滴的往事。那炒菜的香味,阵阵飘来……
  • 奥威尔书评全集(中)

    奥威尔书评全集(中)

    “承认现实的恐怖,以这种方式将它消解。葬身鲸腹——或承认你就在鲸腹中。”——乔治·奥威尔。【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内容简介】奥威尔可谓是20世纪最发人深省且文笔最为生动的随笔作家之一,他以过人的精力和毫不妥协的语言,用笔和纸与其时代的偏见进行抗争,也因此而闻名于世。本书收集了迄今所能搜集到的奥威尔在不同报刊、文集中发表的长短书评,横跨奥威尔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中包括《查尔斯·狄更斯》、《在鲸腹中》、《评》等多个名篇,以近百多万字的篇幅,呈现奥威尔书评的全貌。本书为三卷本套装的第二册。
  • 我的唐宋兄弟:穿越千年的诗词人生

    我的唐宋兄弟:穿越千年的诗词人生

    读一句诗容易,读一个人却难,更何况是三十二位多思的诗人。在作者心里,唐诗是一个赤诚率性的白衣少年,迎风放舟,击剑长歌,有心怀天下的壮阔,有舍我其谁的激昂。宋词则是一个冲淡含蓄的青衫客,月下徘徊,倚栏望断,有晓风残月的天涯,有灯火阑珊的醒悟。唐诗是一曲高亢入云的羯鼓,宋词是一首呜咽低徊的埙曲;唐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正午,宋词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黄昏。就算相隔千年,那些阴阳平仄、长短错落的字句,无论是千般豪迈还是万种柔情,永远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
热门推荐
  • 人文教育读本

    人文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然适用,也趋同于国家、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追星路漫漫不如谈个恋爱先

    追星路漫漫不如谈个恋爱先

    一心只追星的研二学姐被大三小学弟搞定的故事,最后变成两人一块追星的故事。
  • 这个杀手又乖又憨

    这个杀手又乖又憨

    我,芙蓉,“云上”的招牌杀手,年少成名,风评不一。有媒体报道说我杀人放火,烧杀抢虐,无一不做,是个不折不扣的女魔头。也有说我不!分!南!北!是憨憨界的扛把子。对于这些谣言我只想说“funnymudpee”!我只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杀人”小天才,随便就敢上天入地的小可爱嘛。But现在,各网站最关注的居然是那个传说中我的白月光,呃……确有其人!害,谁让我这个颜控只一眼便深陷白月光先生的温柔乡呢!咳咳,传闻都说我的白月光是仙人转世,下凡来渡劫的,不然怎么被我看入眼呢。嗨呀,承让承让啊。就当我费劲心思把白月光拐到手准备洗干净一起睡觉觉的时候,我猛地发现这个骗子居然是我的大BOSS。呃,一众公司员工惊呼“房子塌了啊,连地基都没剩呀”。<br>哈哈哈,吃瓜不易,小心噎死你。<br>反差呆萌小杀手×腹黑霸道大老板
  • 一河春水

    一河春水

    谭岩以“一河春水”作为他新近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书名,作为读者多半会先看《一河春水》。这篇小说讲述一位叫明德的打鱼佬的故事,有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影子,不同的是这位打鱼佬是在他家门前的河里打鱼。从前欢腾的河流如今变成呆滞的小沟,也许是过度打鱼和气候变化造成的,这条河流除非连日大雨才可见昔日风采,更多时候,门前的这条河是断流的,或是一条浠水,很难见到鱼的踪影,连猫猫吃的细鱼也难打到了……小说集《一河春水》似乎就以此为基调,展开转型期乡村全景画卷的扫描。
  • 李长与张短

    李长与张短

    【BL短篇】对于张段来说,他现在对孽缘的定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何为孽缘?他和李长就是孽缘中的超级孽缘。张段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象过,如果没有李长的出现,那么他这样一生就不会像是一朵被蹂躏后,凄凄惨惨戚戚的小菊花一样悲催,他将会是一朵向阳的向日葵,充满朝气与活力,是永远面向阳光的祖国花朵!
  • 强扭的爸比好甜甜

    强扭的爸比好甜甜

    魏若心与前男友鲍大同在同学聚会中,发生了醉后一夜的故事。一个多月后,魏若心发现自己意外怀孕,更惨的是犀利老妈也知道了这件事,逼着魏若心交出“元凶”。无奈之下,魏若心找到了正开始新恋情的鲍大同,要求鲍大同当自己的替身男友帮助自己度过老妈的难关。魏若心的“馊主意”害得鲍大同被女友狠甩,迫于老妈的压力和为人父母的责任,俩人开始了冒牌准爸准妈的同居生活,一场无厘头温馨闹剧正是拉开了序幕……
  • 总算遇见了总裁

    总算遇见了总裁

    相了这么多次亲,总算找到一个像样的了 傅书映:“你,什么职业?”厉曜辰:“公司管理者。”傅书映:“说通俗点!” 厉曜辰:“总裁……”傅书映:“嗯,行,就你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娇女倾城

    娇女倾城

    我叫陈阿娇,我的母亲是馆陶大长公主,我的父亲是一品堂邑侯,我的夫君,也是我的表弟。幼年时,他一句“若能得阿娇为妻,必贮一金屋藏之。”于是,我陪上了一生。可阿娇终究没能等来他的金屋……巫蛊之祸,长门一赋,她孤注一掷,终是郎君负妾身。再醒来,她是另一个陈阿娇,这一次,她要活成真正的陈阿娇……若阿娇不再爱刘彻,这若大汉宫又是否会有不同?这一次,这若大汉宫,将只有陈阿娇的时代……
  • 者之王的遗孤

    者之王的遗孤

    神,并不是圣洁的,他们,同样有着肮脏的一面,神,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之上,有着掌管三境轮回的人,他们,掌管了人,仙,神的一切,他们才是世间最强大的存在,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也从来不屑让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称之为---者。但是,再强大的存在,也抵不过被利欲熏心的众生,者之境被自诩处在红尘之外,无情无欲的神族摧毁,因为神族的贪婪,者之王---创世者和王后---毁灭者的后裔被迫成为遗孤。当者之王的遗孤回归,当神的假面被揭穿,王者的后裔该如何复仇,三境又该掀起怎样的一场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