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09300000047

第47章 批评家的实践(2)

这一分析为余华的写作姿态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性格源头,在作家、文本、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互文”的语境,从而使余华的生活与创作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发展链。在这个系统中来理解余华对死亡的书写,那就不仅仅是一个中国的青年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被动接受,而是有其自然的生长点,有着相互间不谋而合的重叠处。洪治纲还十分注意研究医院,死亡背景在余华成长道路中留下的烙印:

也许是他早已习惯了医生们对待生命的自然常态,也许那时候他还根本不理解生与死对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任何生命的躯体在他的眼里早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总之,异常胆小的余华,无论是面对死人还是面对寄放死人的太平间,都毫无恐惧之感。不仅如此,到了夏天最为炎热的午后,他还不时地跑到阴暗的太平间里,美美地躺在那里享受一个舒适的午觉。……显然,余华为自己找到这么一个绝妙的“避暑胜地”而兴奋不已。那是一个少年内心的秘密。它以静谧的方式,与余华的胆小构成了一种奇特的呼应。正是这种奇特的呼应,在多年之后,使余华在叙述死亡时,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惊异的平静。

童年与成年,“胆小”与“习惯”死亡之间,恰恰就在余华这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为特殊的人生经历,作家的写作也成为区别于其他的“仅此一个”。对作家、文学文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系统关系,新历史主义学者格林布拉特曾以“社会能量流通”的理论来进行表述:“文学性文本只是社会能量流通中的一个环节,其他含有相同社会能量的非文学性文本的存在是文学性文本产生的前提。……文学文本作为社会能量增殖的重要环节,强化既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帮助人们‘认可’特定的权力关系。文学作品的产生和接受都与社会能量的运行相关。”也就是说,作家成长的环境、他所经历的事情,等等,都可归入“非文学性文本”,它们导致了“文学性文本”的产生;后者一旦产生,又可反过来影响前者。因此,作家的创作显然不仅仅是灵感突如其来所至,而是有其源远流长的意识流的。

洪治纲对余华童年的观照显然也不仅仅是评传体例上的要求,更多的是出于他对作家创作个性追本溯源的需要。经过他这样的一步步地剖析,余华热衷于书写死亡的先锋姿态也不再令人有困惑之感了——无论是怎样的“先锋”,作家的写作依然脱离不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思考。如此一来,他还先锋作家以平凡人的面貌:“在发挥想象的具体方式上,先锋作家也并不是绝对地与所有常识性生存状态一刀两断,而是通过必要的整合和重构,使话语最后服膺于自我心灵表达的需要。”这不仅道出了先锋作家背离常态的一面,更说明了为许多人忽略的一面:先锋与常态相弥合,先锋不是彻底游离于传统之外的。

如果没有对先锋文学透彻的认识,娴熟的把握,洪治纲显然是无法归结出以上那些精辟的观点来的,他批评的主要方向还是在于先锋文学。2005年,他的专着《守望先锋》出版。此书收集了他在先锋文学研究中的主要成果。从对先锋概念的考察到具体文本的解读,从先锋主体的精神向度到艺术实践,从先锋文学的潮流到它在当下面临的危机,论者以其一贯激扬澎湃的笔调,结合冷静的思考,对当代文学中的先锋文学问题进行了一次颇具规模、颇有见地的梳理。

当我们随意翻动此书时,那些精辟独到的思考和富于诗意的表述不时地闪现出来:将隐喻作为一种艺术思维的方式,而不再是一种修辞手法,这是先锋作家对隐喻进行的一种有效的翻建与扩容。

在很多先锋作家的作品中,隐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也是先锋作品变得难以一眼看透的重要原因。它在给我们的审美接受带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实际上也为文学作品在审美意蕴的传达上开创了无限繁复的内在空间。

这正是一个优秀作家的独到之处,他以一种看似毫不经意的方式,将一些沉重不堪的过程轻盈而又迅捷地呈现出来。这是一种对小说叙事中轻与重的精妙处理。这种处理在我看来,绝不只是一种叙事上的技巧,而是作家深邃洞察力的精妙体现,是作家独特的审美理想的折射,甚至寄寓了创作主体的某种叙事哲学……

如此点点滴滴的对文本微妙之处的体察,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在阅读洪治纲的文学评论时,常常可以看见其中跳跃着思想的火花,令人不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那些充满了诗意的语言,又令人微笑地想起他的另一重身份:诗人。也许,正是因为诗人的敏感和热情,再加上评论家的深刻与冷静,才造就了洪治纲如此特立独行的批评风格罢。

在批评的道路上,洪治纲不断地在质疑现存的事物,包括对自己的写作和做学问的方法。有了这种对于文学的极大的热情及对于批评的科学态度,他才能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地有所收获。而作为一名处于学院派之外的江南专业批评家,在他的身上,又流淌着诗化的精神特质,这种澎湃的感情不时如熔浆一般喷薄而出,使他成为江南文人之“重情”的一个典型代表。

第二节汪政和晓华:“品味”的批评

说起来,我和汪政是正宗的老乡,虽然辈分不同,但他和我以及后来写小说的鲁羊都是海安县西场中学土生土长的学生却是一个许多人都知晓的事实。……汪政刚刚大学毕业,他教我们班的世界历史和另一个班的语文。他毕业那时大概还不到20岁,典型的毛头小伙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和陌生感。在我的印象中,他的历史课就是故事课,一门世界史被他的一个个故事填充得非常充实和有趣。……当时汪政、晓华的房子并不大,但最大的房间恰是他们的书房。这间房子可以说是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到处都是书,四面墙上顶天立地都是书架,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书,但这样的书房构思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汪政、晓华的文学评论不用我多说。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文学评论这条路上坚定地走着,不管文坛如何变幻,也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他们的步伐总是那样的扎实,沉稳,不浮躁。他们阅读面的广泛和思索问题的深幅,在文学界都是早有定论。……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又是非常认真的文人,每一篇作家论,每一部作品的解读,每一个理论问题的探讨,在他们从来都是一本正经,认认真真的。

以上这番话来自吴义勤先生的文章,他不无幽默地称赞他们是“一对出色的‘双打选手’”。透过这位自称“学生”同时又是如今在当代文学领域内颇有建树的学者的眼睛看去,汪政、晓华出色的学术成果是与他们的“二人转书屋”有关的:那“真正”的书屋滋养了两位献身文学批评事业的学者。

汪政、晓华确是当代文学批评界罕见的搭档。他们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工作上(评论写作)的合作伙伴。当然,他们各自也有独立写作的文章问世,但令人们耳熟能详的,还是他们合作撰写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如果说体育与文学存在着某种相通之处的话,那么,在汪政、晓华的文学评论世界里,追求“更高更快”的体育精神同样可以被解读成为他们所特有的追求“更新更深”的文学精神。他们尤为关注当下的文学创作,立论新颖,理论依据充实,这也形成了他们在文学批评界的独特姿态。

汪政、晓华的批评常常针对当代作家具体的文本展开,他们的视角贴近时代的步伐,文字不拘长短,显得随性、机智。他们品评过许多当代作家:阎连科、鬼子、新生代作家,等等。每一篇评论总是很贴切地抓住了作家最有特色的一面,这充分说明了他们良好的文学感知能力。如他们对鲁羊的评述:“他关心的焦点只是语言”,“语言在鲁羊这里自然有技术的一面,但更重要更本质的是对语言自身精神的认识和再现”,“鲁羊认为汉语表达在结构上具有‘板块’的性质,它们是一些相对独立的意义、情绪、意象的团块”,等等。对于以出生年代来命名文学流派的做法,他们不无揶揄之意:“年龄与文学的关系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个话题了。而且好像年龄越小就越文学。”他们也评论自己的同行——文学批评家,如有一篇评论王彬彬的文章,说王“真有点‘另类’的意思了”,而这种“另类”的含义为“守旧”,从这个令人惊讶的观点出发,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王在治学中的“平和的心境、务实的态度、朴素的语言”,以及“批判的精神”、“对理想与道德立场的坚守”等特质,凸现出评论家在一片追求“先锋”的喧嚣背景下的特立独行。

他们评论的特点可以用“品”字来归纳,因为不管是多么严肃的学术问题,到了他们的笔下,总是可以妙笔生花,生出许多意趣来。

他们就如同许多吟赏文字的江南士人一般,十分看重文学审美中的精妙之处,在吟哦之中真正品味到文学作品的甘美,并传神地将这些原本很难以言传的意趣传达出来。如在评论魏微的长篇小说《流年》时,汪政将阅读时微妙的情感体验相当到位地表现出来:“这部小说以微湖闸为空间背景,以回忆的叙述方式片断式地连缀起一个个生活场景和这些场景中的人物,它是散文化的,独白式的,作为一个长篇,居然没有一个中心人物和连续的情节,当然更加缺乏推动人物行动与情节展开的戏剧冲突,所有这一切都让位于琐屑的日常生活和叙事人带着怜爱的、叹惜的喁喁低语……这些人物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有一种老照片的微黄和斑驳,他们似乎很远,他们并没有‘呈现’在你面前,他们又是那么近,因为他们的举止音容那么深刻、真切,宛在叙事人的眼前。”

同类推荐
  • 江山重庆奇迹之乡

    江山重庆奇迹之乡

    本书是一部展示重庆旅游文化特色及其对经济建设影响的专著,通过对直辖重庆地域文化内核的产生及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阐述了重庆文化的壮美基调及其经济潜能。
  • 趣味英美文化

    趣味英美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的凝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
  • 知堂两梦抄(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知堂两梦抄(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这个选本和坊间流行的其他选本所选篇目,几乎无一篇同者。周作人在传统中找到了他所称的“中国思想界之三盏灯火”——汉代王充,明代李贽,清代俞正燮,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疾虚妄、爱真实”,并由此上溯到墨子、颜回、大禹,梳理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系统。本书清晰地呈现了这个思想体系。
  • 中华美德故事

    中华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 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本书包括西夏人的自然崇拜、原始巫术意识、西夏佛教溯源、西夏人的华儒情怀、西夏佛教的兴起、西夏佛教的风貌以及西夏的社会习俗等内容,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西夏人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透视,对研究西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热门推荐
  • 无聊的剑仙

    无聊的剑仙

    八百里飞剑,不如无聊瞌睡,既已是天下绝唱,又何必孤芳自赏。
  • 难以找回的青春

    难以找回的青春

    当我们匆匆走过,是否还记得那些个,让我们落泪,令我们欢笑,使我们无法自拔,那个幼稚却又刻骨铭心的爱情。花中岁月已匆匆,青山绿水月满楼……
  • 仙道古今

    仙道古今

    穿越诡异梦境,突入九幽异界,都市青年云舒一朝变身修仙小学徒!被封印的记忆渐渐恢复,他才发现自己天赋通灵异宝,身怀强悍体魄!从此道元经法随便修炼,爆体武技手到擒来!云舒修仙口诀:一元初始仙法修,两仪练完泡美妞,三才四象除强敌,五行全通天下收!
  • 我的世界之我为矿工

    我的世界之我为矿工

    在方块大陆里,并不是只有强者守护这片世界,那里还有低层在运转这个世界。
  • 万物皆可辅

    万物皆可辅

    天才中单,内因外素,饮恨退役,一场人为制造的车祸,反而让其回到三年前,势必卷土重来,回忆赛场风云,发现中单无力回天,一代法王,从回神位,万物皆可辅,我就是王,王就是我。
  • 长刀带血

    长刀带血

    茶楼里,茶客们听着说书人开腔拍板——有道是,有人之处有江湖,一入江湖难自顾,若想求得万全法,多行仁义侠气事。别以为你是大派子弟,或是帝王之家,就可以肆意妄为,说不得哪天就被乞丐踩在头上。您还别不信,这江湖里啊,可多得是不可能发生的事。P.S.本书没有金手指,但同样会很爽。
  • 90后的时光

    90后的时光

    90后是怎样的一个年代?怎样的一个世界?我不知道。或许是一个朦胧的年代,或许是一个纯真的年代,也许是一个尚未开化的年代,也许在我不知道的世界有我不知道的疯狂。有人说90后是被宠坏的一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没有忧虑的世界里寻找烦恼;也有人说90后是沉重的一代,肩负着三代人的期望,在三座大山之下生存。有人说90后是没有思想的一代,在奢靡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也有人说90后是叛逆的一代,乖张跋扈、不听良言,总是把自己弄的伤痕累累。有人说90后是软弱的一代,温室的花骨朵总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也有人说90后是激进的一代,偏执的思想总是令他们做出疯狂偏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 逐步江湖

    逐步江湖

    得传承,遇侠士,昔恩怨,今朝醉,江湖武林恩怨纠纷,情仇恨别落笔成书,且看平凡少年持善心,热心,真心闯江湖.........
  • DNF之地下城与勇士

    DNF之地下城与勇士

    我是黑夫,一个原本在洛兰逍遥快活的土霸王。直至有一天,我和小伙伴正吃着火锅唱着歌,却突然冒出来一位不速之客,不仅踢翻了我的火锅,还嫌弃我唱的歌。不忿之下,血溅当场。只是,虽然我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却不幸染上卡赞的诅咒,更是在狂暴迷失中,扑倒了赛丽亚。为了避祸,我只好出门游历,开始我放浪形骸的一生。阿拉德大陆,黑夫来啦~
  • 花落时成年的你

    花落时成年的你

    每个人都有个亲密无间的朋友……………甚至涉及到自己的父母亲…………每个人都该好好珍惜自己身旁的她(他),不要因为一些小争吵,荒废了十几年的无价青春…………希望每位读者都会有一个自己可以长久依靠的朋友…………此文结合了我的一些亲身经历,和一些自编情节。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