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13200000017

第17章 从吐鲁番文书看敦煌文献、敦煌文物和敦煌地域情况(3)

3.将敦煌文学文献回归文学本位,进行细致的文学分析

过去一提及敦煌写本,不论是变文、曲子词、诗歌或赋,主要均以文献学的角度来评量。百年来前辈学者的努力,各类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丰硕且具系统,然而文学总归是文学,文献基础确定之后,当从文学本位出发。诚如柴剑虹《转型期敦煌文学研究的新课题》一文所说:“在新的时期,我们应该从文学史观出发,将敦煌文学作品分类汇集后真正置于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考察;从文化史观出发,将敦煌文学作品真正置于敦煌历史文化的人文环境中研究;从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着手,去探讨敦煌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声律特点等,真正实现让敦煌文学研究‘回归文学’的目的。”(《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敦煌文学不论其写本形态如何复杂,然文学终归是文学。所以,展望未来敦煌文学的研究,当回归文学的本位。不论是体制、格律、风格、语言及内容意涵,均需全面细致的分析,总结归纳其特性,结合文体的时代发展,观察敦煌文献的文学价值。

整体而言,敦煌文学研究的焦点,重在敦煌文献中所独有的作品,如变文、曲子词、俗赋、王梵志诗、学郎诗等,这些作品内容的通俗,风格的辛辣、谐隐,语言的口语、鄙俚,实深具白话通俗文学的特色,它的存在,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4.跨越学科藩篱以开阔敦煌文学的研究视野

文学是时代社会的产物,特别是地处西北边陲的敦煌地区,胡汉杂处,文化多元。在这种特殊地理、历史因素下,其创作与流传的文学,尤具地方色彩与历史特质。敦煌文学以唐五代为主体,其中经历盛唐时期与中原文化的互通、到吐蕃占领时期的隔绝、归义军时期自主的地方政权,这些政权的更替,历史社会的变迁,人民思想意识、生活文化与中原自然存在种种差异,其间文学的创作与传诵,尤能凸显时代意涵,反映社会生活,彰显历史现象。因此,敦煌文学研究,在回归文学本位的同时,也必须注意跨学科的整合,特别是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文学诠释,如陈国灿《敦煌五十八首佚名氏诗历史背景新探》,便是利用历史学的考察,发掘有关历史的资料给予敦煌诗歌一种新诠释。朱雷《敦煌两种写本〈燕子赋〉中所见唐代浮逃户处置的变化及其它》利用敦煌文学作品探究唐代历史问题,都是良好的典型例子。又如朱凤玉《敦煌蒙书〈古贤集〉与中晚唐代咏史诗》(《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以敦煌蒙书中的《古贤集》为基础,从咏史诗的文学体类、蒙书的教育功能、类书的事类来源等几个面向,探讨敦煌蒙书《古贤集》与中晚唐咏史诗盛行的文化因素。可见,若能掌握诗歌内容特性,广泛吸取敦煌历史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敦煌社会、文化等相关之事,进行整合研究,当有所收获。

另一方面,敦煌变文或俗赋,故事是其主体,若能以同一故事为轴,打破文体的界限,将叙事诗、故事赋、史传变文、小说、戏剧等同一主题的叙事文学,加以统观,采故事学、主题学、叙事学的方法,或以传播、接受与诠释的角度展开探讨,都可为敦煌文学研究开创一崭新的课题。

5.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成果

就学术研究而言,材料的属性与特色会影响研究方法的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也会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呈现与提升。敦煌文学研究基本特质是建构在文献学的基础上。因此,传统的校录、辑佚、考辨等文献学方法乃是它的基本方法。

然而敦煌文学不论是变文、俗赋等以故事主题为主的叙事文学,若能在方法上,吸取文学研究新兴的叙事学研究方法,将同一主题进行跨文类的比较研究,特别是结合史传、笔记、小说、历代咏史诗、话本、小说、戏曲、弹词、鼓词、宝卷等雅、俗文学作品,一体考察,将不失为可行的研究方法,这片园地有待积极耕耘,其成果理当值得期待。

再如敦煌文学的流传是以写本传播,与一般雕版印刷的传世诗文集不同。流传形式,形态多样,且为读者信手传抄,大抵未经编辑整饬,抄者少有编辑意识,因此不存在定本概念。王重民在《补全唐诗》“序言”便以为敦煌诗歌的整理是敦煌诗、词、变文和俗曲四种文学体裁中“数量最多,也最难整理”的一种。其实也正是敦煌诗歌传播的特色,若我们能掌握他的特色,选择适当的文学文献传播的方法,掌握“敦煌写本”的相关知识、写本时代诗歌传播的方式,进行宏观的统整研究,也许将会有创新而可观的研究成果。

汉语史研究应重视敦煌佛教文献

董志翘

董志翘,男,1950年8月生,浙江省嘉兴市人。1976年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1997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论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敦煌文书词语考释》、《敦煌文书词语琐记》、《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校理》、《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略考》等。

敦煌学研究迄今已经一百多年,百年来,敦煌学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目前研究的范围已经涵盖宗教学、文学、史学、语言学、艺术学、考古学、科技等各个层面。所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尴尬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敦煌学研究中心。

就语言学领域而言,利用大量宝贵的敦煌文献资料进行汉语史研究,已成为20世纪末及新世纪以来的新潮流,大批汉语史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汉语史工作者)徜徉其间,从最基础的文献收集、缀合、校勘、释读、整理做起,在浩繁的敦煌文书中探幽索隐、寻觅、发掘研究语料。因为敦煌文书大多为唐五代及宋初的“同时资料”,所以最先取得大宗成就的是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老一辈的学者,如王国维、刘复、姜亮夫、罗常培、魏建功、周祖谟、潘重规、蒋礼鸿、周绍良等自不待言,嗣后的自刘坚到郭在贻、项楚等,直到他们众多的弟子学生。在利用敦煌文献进行近代音韵研究、俗词语研究、俗字研究方面都有重大创获。研究的对象除了敦煌藏经洞中的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文书(如韵书、字书、训诂书)而外,涉及敦煌变文、愿文、曲子词、诗赋、小说、社会经济文书、医籍、禅籍等各个领域的材料。但是,相对而言,在中古汉语(自东汉至隋)研究中,对敦煌文献材料的重视和利用却显得不够。

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文献语言。

从理论上讲,所有的历史文献都可以成为语言史研究的材料,但并非所有的历史文献均具有同等的语料价值。语料的价值取向在于它能够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各个特定时期)的语言的真实面貌,具体要求是:一、具有广阔的社会性及生活覆盖面。二、语体不过于典雅、含有较多口语成分。三、年代大致可考。四、并有一定的数量。

众所周知,东汉以降,是汉语发生极大变化的时期,因此在汉语史上将东汉至隋的六百来年间称为中古汉语,自晚唐以后称为近代汉语。自东汉至六朝,是古白话的萌芽时期,晚唐五代“文言由盛而衰,白话由微而显”(吕叔湘、江蓝生著《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序,语文出版社,1988年),但是,由于当时战乱频仍,文献典籍遭到严重摧毁,中土文献传世不多,加上历来有文化的人一般重“文”轻“俗”,因而其中能较好反映当时口语特点的中土文献更是凤毛麟角。篇幅较大、语料价值较高的中古中土文献:文学类有《世说新语》及刘注;史学类有《三国志》及裴注,《后汉书》、《宋书》、《魏书》;政治哲学类有《论衡》、《颜氏家训》;地理类有《水经注》;科技类有一些医书及农书《齐民要术》等。本来中古时期志怪小说十分发达,见于著录的不下三四十种,但其中极大部分原本早已散佚,经后人辑缀而成,并非古本原貌,作为语料不甚可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较有价值,但数量不多,晋人杂帖口语程度很高,但数量更少,且大都为片言只语。除此以外,中古时期的文献几乎都用极少透露当时口语消息的文言文写成。

正因为此,所以在汉语史研究中,以往对上古阶段、现代阶段的语言研究较为集中。利用敦煌文献以后,近代汉语研究也充满了亮色,中古汉语阶段的研究则一直较为薄弱。而汉语史研究跳过中古阶段,终究不是完备的汉语史,同时也讲不清楚汉语演变的来龙去脉。“文化大革命”后,虽然有很多中青年语言学者将注意力转向了中古汉语,如对以上所举的中古中土文献几乎都作了很好的研究,但由于语料数量的局限,还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寻找较为集中的能较好反映中古实际语言的文献语料。经过研究者的努力,发现和开掘出了中古语言的富矿——汉译佛经文献语言。虽然从三四十年代就有学者对这方面有过研究,但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直到编纂《汉语大词典》,例证中仍较少采用这类材料。

佛教最初是顺着丝绸之路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的。约在东汉明帝时,佛教这一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便是佛经的汉译。这一巨大的工程从东汉开始,一直到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惟净和孔道辅先后奏请北宋朝廷解散翻经院止,前后持续了近九百年。

吕叔湘云:“宗教是以群众为对象的,所以佛经的文字也包含较多的口语成分。”(吕叔湘“古今言殊”,《吕叔湘文集》第5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赵朴初云:“释迦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他说法不同于婆罗门的雅言,而用当时平民的俗语就是一个例子。”(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季羡林云:“佛(还有他的继承人)对语言的态度是讲求实效的,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题目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宣传教义、弘扬大法,谁听得懂什么话,就用什么话向他宣传。违反这个规定,对牛弹琴,就是犯罪。”(季羡林:《三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梁启超则早就指出:“佛恐以辞害意且妨害普及,故说法皆用通俗语,译家惟深知此意,故遣语亦务求喻俗。”(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这也就是说,佛教原典语言上的趋俗原则也直接影响到译经。

总之,从东汉至宋,汉文佛典总数达2148部,8736卷。中古时期的汉文佛典约960部,2990卷,2400万字。与这一时期的中土口语性文献相比,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汉译佛经最初是以手抄形式流传,北齐开始石刻佛经,宋代较大规模的雕板印刷开始后,前后刊刻藏经数十种,主要的有:

宋《开宝藏》、《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五种

辽《辽藏》(契丹藏)

金《赵城金藏》

宋元之际《碛砂藏》

元《普宁藏》、《元官版藏经》

明《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武林藏》、《万历藏》、《嘉兴藏》六种

清《清藏》(龙藏)

1911年后铅印《频伽藏》、《普慧藏》。

佛教东传,朝鲜《高丽藏》、日本《弘教藏》、《卍续藏》、《大正藏》等。

其中后出者大多以宋刊本或其复刻本为底本印行的,也就是说,宋代的整理刊刻对当今见到的传世汉译佛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宋代的整理刊刻,难免有改动原文的可能(这从宋初整理刊刻的几部大型类书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可以看出)甚至从官刻立场出发,在语言上有改俗为雅的倾向。这对于汉语史研究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汪维辉:《唐宋类书好改前代口语——以〈世说新语〉异文为例》,《汉语词汇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9~170页。汪文主要指出《太平御览》等类书在引古本时在语言上“以雅代俗”、“误改误删”、“以今代古”三方面的问题,并归纳云:一、类书引文未必皆古本可据;二、一些六朝口语词至唐人已不晓其义,反映了词汇随时代而变迁的事实;三、唐宋人编纂类书时存在着明显的避俗趋雅倾向。)

目前人们借以研究中古汉语的汉译佛经,大多源于《大正藏》,《大正藏》是日本大正十一年至昭和九年(1922—1934)由日本著名佛教学者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主持编撰的。它主要以《高丽藏》为底本(即上世纪20年代编纂《大正藏》时被人们认为最权威的一部藏经),在核对了十几种藏经版本的基础上编定,且加以断句,用铅字排印而成,因此便于使用,加之印行数量较大,易于查找。目前又有全文电子检索版,所以是目前佛教界及学术研究领域最通行的版本。其影响之大,利用率之高,可以说是此前的任何一种大藏经版本都无法比拟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大正藏》的权威性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质疑。

同类推荐
  • 空梦远

    空梦远

    李立是一个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大学生,一场因为心中女神引发的变故,意外开启了一段异乎寻常的人生……“不过白驹一过一场梦,不过寒江孤影照惊鸿,梦里留相逢”
  • 李白的剑客生涯

    李白的剑客生涯

    这里江湖盛世,这里中国之巅,世界文明,这是一个有“诗”的世界,有剑的江湖,众多诗人化身顶尖“剑客”,与世界争锋,化身成“仙”手中长剑横扫世界“武人”,“诗”与“武”的碰撞。“道”与“情”的抉择。
  • 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

    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

    本书以综述、专题研究、文献摘编、报刊资料、大事记五大板块,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 奋斗在贞观

    奋斗在贞观

    【历史文】又名《天降大唐》。 穿越者陈懿轩在贞观二年的同州城外从天而降。此时,唐高宗还未降世。女皇还是懵懂女娃。从此,陈懿轩走上了的乱史人生。他重民生、改律法、搞经济、建实业。且看他如何在贞观年间混的风生水起!
  • 北刀黄金甲

    北刀黄金甲

    弗手一笔,写遍天下万事,腹中一吐,吐尽凡尘苦楚,唉,酒又喝完了,打酒去喽......接下来就让我这个年迈体弱的老头子带你看遍人间冷暖,尝遍人情世故吧......“出入凡尘皆定数命该如此何处渡远望深山两棵树一株无奈一株心酸呦!”
热门推荐
  • 悲壮的挽歌:11·24特大海难纪实

    悲壮的挽歌:11·24特大海难纪实

    本书如实反映了“11·24”特大海难的整个救助过程。灾难是不幸的,但在灾难面前,党中央、国务院和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所表现出的高度负责精神,我们的干部群众所表现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所表现出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是值得称道和弘扬的。本书客观分析发生“11·24”特大海难的深层次原因。这一事件有天灾,恶劣的天气和海况,也有人祸,管理上的漏洞和事故背后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漠视。如果我们能够像本书期盼的那样认真汲取教训,灾难也是一种财富,它警示我们不再忽视安全,不再淡漠生命,不再重蹈覆辙。
  • 五界风云录

    五界风云录

    本书讲述孙悟空的儿子闯荡五界、传奇四洲的故事。男主有点邪气,却邪得正义、可爱,以救天下苍生、杀五界凶顽为己任。而情关漫漫,回首血腥滚滚,一介奇人,终究何去何从?本书情节多样化,集仙侠、玄幻、言情于一体,仙术、法宝、阵法、YY情节一样不少,结局出采。
  • 异界超级玩家

    异界超级玩家

    当李斯特成为大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时;有人问:是什么让你如此年轻就成为国王?李斯特:努力!有人问:又是什么让你得到大陆上排名最前几位美女的眷恋?李斯特:英俊、儒雅、幽默、贴心……
  • 武斗苍宇

    武斗苍宇

    人生有大起,就会有大落。从小被冠着沈家小少爷的威名,美食金衣,样样不缺,父母宠爱,还有青梅竹马的红颜知己,生活的无忧无虑,每日欢声笑语不断,这算是人生大起吧?不见得,在他的眼里这算个不错开端。沈家小少爷?天生废物,连元海都没有的人,如何修炼?踏入武道?痴心妄想,终身废材,也就配苟且偷生的份,就连乞丐都瞧不起他。这肯定算是大落,对,这就是大落。废物?废材?这只是庸者的定论。看沈轩如何以“斗战圣体”逆袭归来,破苍宇,斗九霄,踏八荒,斩十界。
  • 西伯利亚丛林

    西伯利亚丛林

    对于西伯利亚一直在很多人心中的感觉就是寒冷到无法生存,我写的就是在西伯利亚的原始丛林的隐藏的秘密。本作品纯属虚构,和国家政治无关!!!和我一起走进西伯利亚的恐怖悬疑世界!!!绷紧你的弦,在黑夜里的那一声清脆是最恐怖的恐吓!!
  • 修笔成仙

    修笔成仙

    两个世界三观的碰撞,一个现代而另一个是魔法世界,这里的人不用魔杖,只有威力强大的符笔与笔术;没有魔药学,只有神秘强大的炼丹;没有骑着飞天扫帚,脚踏飞剑遨游世界,让我们跟随着方思的脚步来探索世界吧。
  • 不说永远

    不说永远

    [花雨授权]做人果然不能太铁齿,她也没想过自己竟然会真的——和一个医生谈恋爱!为什么讨厌医生?说出来会笑死人——算了吧?可,面对他的求婚,她到底要不要答应啊?
  • 深藏那片海

    深藏那片海

    纠结悲观主义女遇到摩羯总裁,会有什么样的奇遇?一个害怕步步后退,一个不解步步紧逼。让陆知晓有种想死了的心都有!在她心里季斐然是人渣,在他心里陆知晓是一只捞心的小呆猫。陆知晓也没有什么爱好除了给他撒点小谎,制造点舆论,大概就没有什么了吧。季斐然承认陆知晓长很温柔,让人一看就是那种听话懂事的女人,虽然她不是很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个听话的女人。有些爱欺负她,但也不算太过。嘴巴有些毒又有些爱忘事爱吃飞醋的男友有一个纠结龟毛悲观主义的女友,这日子要怎样过下去?“我决定要离开。”陆知晓挣脱他的束缚,脸色阴沉的说。“你当这是游乐园?别开玩笑了晓晓,我都快等不及了。”季斐然将外套一甩在椅子上向陆知晓走去……。
  • 孙子谋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孙子谋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千尘无月

    千尘无月

    悲惨皇子慢慢成长为威震四方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