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23600000004

第4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3)

02.定福庄的早春

如果把1977年高考比喻成一列晚点多时的列车,将大学录取通知书比喻成车票,有幸拿到票,并且能够登上这班车的乘客,一定是不辞辛劳的早行人和守候者。

如同在不同地点和时刻上车的旅客,77摄影班的31位同学从中国的23个省市奔向北京东郊的同一个目的地——定福庄,北京广播学院所在地。

这是1978年3月,北京的早春季节。

老校门

1978年3月6日,惊蛰刚过,周五一就从昆明动身,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终于从千里之外的边城来到了北京。尽管如此漫长,在77摄影班的新生中,周五一的旅途还算不上最远。当时,乌鲁木齐到北京的火车时速是60公里到80公里之间,车速比较慢,王政买的又是硬座,经过80多个小时硬板凳的煎熬,新疆学生王政就这样颠簸一路到了北京。

王政:到了北京以后已经晚点,学校的接送车已经没有了,我下了火车以后,就和我的同学刘新荣遇到一起了。下车以后就问,你是哪个学校的?结果一问正是同班的新疆同学,还有一个同学是播音班的,叫马玉坤,所以三个人就在火车站住了一晚上。

和周五一、王政相比,来自南方沿海广东的仇绍强运气好一些,从广州乘坐特快北上,38个小时后到达北京。在那时候,特快已经是仇绍强能坐的最快的交通工具了。广西壮族小伙黄著诚已经不记得自己坐了多长时间的火车,只记得那是自己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第一次到首都北京。

黄著诚:虽然年轻时有过一年在南宁当工人的经历,但上大学以前从未出过远门,甚至连火车都没坐过。若不是恢复高考,我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能够来到北京,并且和母校结缘。

和母校的初接触,从对校门的初印象开始。在杭州学生俞建成的第一印象中,1978年,北京的初春,北京广播学院的初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蓬首垢面。学校接新生的校车到火车站来接新生,笑容自然热情,但那场景却很不配合,满眼望去,车站的广场被斑斑点点移动的蓝黑色填充着,并且还与那灰茫茫的天色互相挤兑,似乎在争辩,谁更惨淡。驶往学校的路上,眼见,墙是灰黄色的,路是灰黄色的,高高耸立的白杨也是灰黄色的,白杨的树叶永远是耷拉着脑袋,任凭风沙扑打,毫无怨言。印象更深的,还是学校的校门,车渐渐驶近,印入眼帘那校门,不是黑色铸铁的那种欧式,也不是牌坊式的中式,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俞建成:78年,北广的校门是用直径大约4—5公分的钢管焊接而成的长方形钢管门,上方是半弧形,主色调是油漆漆成的暗红色,又有点斑驳陆离,如果一旁没有那块校牌指点,你说是哪里都可以,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灵魂。

校门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的展现,对广院有着很高期望值的俞建成通过校门的外表解读着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校门,也许联想到了毁掉的圆明园,透着西式建筑之风;北京大学校门,纯粹的传统建筑,简直就像颐和园的一个牌坊,向世人传递一个讯息:“我就是中国教育界的皇宫!”复旦大学校门,曾经也想复古,但抵不过京邦的原味,只好西化;东北大学校门,受俄式建筑影响,厚重;哈佛大学校门,不求规模,注意艺术细节;牛津大学为了体现海纳百川的教学理念,所以不设校门。而北广的校门,准确的描绘是令人熟视无睹。高考之前,俞建成是杭州一家建筑材料工厂的混凝土工人,天天走进走出的是工厂大门,而如今第一次迈入大学的校门,因为那扇门的似曾相识,竟也觉得如此的自然。生平第一次踏入北京,踏入北广,从兴奋的期待,瞬间落入平常。从校门复又踏进校园,广院的面积堪称袖珍,广东学生王小幸对于母校的第一印象就是“小”,校园还没有自己的中学校园大。

广院所在的定福庄位于京城偏僻的东郊,那时的定福庄是真正的村庄,出北京站沿东行,再出了二环建国门之后,立马风景大变,通往广院的道路两旁树木很高,周围都是乡村田野。土气的周边环境、简陋的校门、局促的校园让学子们少了些兴奋,但他们不知晓的是,这所1959年挂牌的中国唯一的广播电视高等学校几乎比他们所有人都年轻。从建校时起,广院一直以位于定福庄东街的西门为主校门,因为门口较窄,很多车开进校门的时候可谓是“挤”着进来,进进出出的班车被戏称为“考茨基”(考司机)。但广院的风范与个性就在于此,正是从这所小小的校园里走出了众多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大专家、开创者和奠基人。和其他高校一样,广院在“文革”中也未能免于政治风暴的侵袭,校园被工厂占用,教室变成了车间,运动场变成了堆料场,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课桌课椅荡然无存。70年代末,当广院和“文革”后的第一批学生相遇的时候,它正经历着白手起家的二次创业阶段。外表不那么光鲜的母校其实就好像历经浩劫之后的中国,期待着和它的师生来一次热烈的拥抱,彼此鼓励,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余义宁:回头看那个冬天,能够记起的细节十分有限,但是有一道门,却牢牢地钉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那是广院的大门。为什么很多细节我都记不起来,却对一道门的记忆如此清晰?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当我有机会静下心,重新梳理自己的轨迹,我才突然明白,那个影像不仅仅是广院的大门,它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道门。是的,在1977年,高考恢复,大学校门重新打开,虽然还处在将开未开的阶段,但是对于我来说,也已经足够了。

从一个激荡的动乱时代跋涉而来,他们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各自生命的一个舒缓的出口。

老大哥

矫广礼老师是钟大年进入广院认识的第一个人。3月10日入学报到那天,钟大年一早来到学校,矫老师对他说:“你去接待新生吧。”没有任何交待,好像钟大年就不是新生,天经地义知道应该怎么做。其实,矫老师对于钟大年的信任是有道理的,作为一名插队陕北九年的北京知青,钟大年参加高考时已是工作过数年的公社干部。

人际之间不经意的一次巧遇,往往由此建立起某种特定关系,并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带来意想不到的机缘和变化。

1978年3月,来自甘肃的乔保平由北京站乘坐学校接站的大轿车抵达广院门口,正巧被参加迎新工作的钟大年热情接下车来,两人结对各提一头抬着每位新生报到必带的大体积铺盖卷,朝着紧临校门的宿舍楼走去。

“老师您贵姓?”乔保平误以为他是年轻教师。

“我不是老师,我也是新生。因为家在北京,被学校通知提前到校帮忙迎接新生。”钟大年连忙解释。

“啊,你是哪个专业?”

“我是77级摄影班。”

“我也是这个班,”说话间,两人很快便走到了宿舍楼口。

“你去哪间宿舍?”

“哪间有空就去哪儿。”

“我那间就我一人,就去我那间吧。”……

就这样,钟大年成了乔保平踏进广院校门遇到并结识的第一位同学,而且住进了同一间学生宿舍,成为四年朝夕相处的“大学同窗”。俩人都曾有过知青和工作的经历,是同宿舍五人中的两个“烟民”,加之其他的一些相近因素,后来两人自然成了交往融洽、相处默契的好友。

有趣的是,在当天报到的同学中,山东的韩国强竟然将钟大年误认为学校的“老校工”。

韩国强:入学报到那天,我一进校门,就遇到了一位“老校工”。他身着黑棉袄,脖上扎着一条灰围巾,略显沧桑的脸上挂着微笑:“七七摄的吗?”我忙说:“是。”他赶忙接过行李就带我来到宿舍。“你住上铺还是下铺?”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我的同学——钟大年。

听到新来的同学有半数见自己先叫“老师”,这时钟大年才认真地打量了一下自己的形象:灰衣灰裤,满脸沧桑,实在不像个新学生。于是,一笑憨然。

怀着对学校生活强烈的渴望,马国力由自己的老师,清华大学摄影组组长郑永泽专门驾驶着一辆三轮摩托车送到了广院,郑老师还专门送给了马国力一件皮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两人终于到达了广院的门前。当马国力拍打着身上的“老羊毛”时,走过来两个人,热情地帮助他拿起了行李,并送他到了自己的宿舍。马国力连声说着“谢谢!”他们只是含含糊糊地答应着,马国力心中就一直在想:他们到底是学生还是老师啊?当晚才知道,他们是自己的同学,其实只比自己早几个小时到校。

为了让新同学们早日感受到广院的温暖,学校不仅组织了校车到车站迎接,早到的同学们又自发组织起来,亲自到车站迎接自己的同学。在温暖情意的氛围里,刚刚到校的马国力积极加入到了迎接新同学的队伍中。

周五一: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坐了三天火车的我从车站出来,短短的路程,已冻得我双脚麻木,第一次领教了北方冬天的滋味。很快让人感到温暖的是,当时学校居然派了汽车来接站,而且还有先到校的同学前来帮忙。记得挤在车上一同入校的同班同学是厦门来的温化平,而来接站的是后来很有名气的老哥马国力。他俩成了最早认识的同班同学。

河北鲁伟同学的亮相独具个性。作为一名“生下来就挨饿,上学没有课,毕业就下乡”的插队下乡知识青年,鲁伟在广阔天地里修炼成了一副“身体健壮、头脑简单、生猛无忌”的麻辣范儿。为了保护好远离家乡的自己,他挑起扁担,带上被褥、脸盆、网兜之类就第一次进了京。之所以带根扁担,目的就是为了防身,谁若敢惹事,鲁伟同学会毫不犹豫抄起扁担朝他抡过去……挑着根扁担站在北京站前,他才感觉自己用力过猛了。不过他很快在北京广播学院新生接待站附近发现了一个同类项,原来是同车来的河北另外一名新生严翔,是学播音的,他的行李是两个大包袱,中间系着,前后像褡裢似地背个大包袱,狼狈样子比自己好看不到哪去,于是,鲁伟同学一下子释然了……

到校早了一两天,鲁帅哥就被通知到西校门迎接新生,帮人家拿行李。接了很多人,唯独记住了一个人的面孔,后来知道她的名字叫杜宪。看到她第一眼的印象是,身着小翻领蓝布褂上衣,梳着运动头发型,朴朴素素、清清爽爽。心想天下还有长得如此标致的女孩儿,这在我们大队乃至全公社也找不出一个来。再后来,帅哥的眼光被得到验证,她的面孔和形象果然让全国人民都看着舒坦、顺眼。

随着报到阶段进入最后尾声,77摄影班的同学终于全部到位:29位男生,2位女生。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光北京的生源就有7名,浙江、福建和新疆分别有两名,其余省份只有一人。31个同学,来自23个省市,轨迹连起来,几乎是整个中国,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几乎每个人的嘴里都有一种方言。班里藏龙卧虎,光是中共党员就近半数。最大的岑传理28岁,最小的王小幸18岁,全班1954年之前出生的有岑传理、任金州、钟大年、柳春江、马国力、周五一、叶青醇、段晓明和李讯,他们堪称77摄影班中的“老大哥”级人物。

任金州上大学前就已经有十年工龄,刚入学,就被系里指定为班长。原来,广院面试伊始,在系领导矫广礼的安排下,北京的招考老师就特别留意从考生中选拔班干部,选拔标准是政治好,有能力,专业也不错,文化成绩过关。当来自北京电影机械厂的团委书记任金州出现在面试现场的时候,叶家铮老师立刻认定了他就是班长的最好人选。

任金州:我是工厂团委副书记,工作十年,入党七年,老党员了,照片分析的好,又爱摄影,文化考试又过关,这些条件让老师们很满意。在复试现场,除了专业问题,叶家铮老师还问了我许多专业之外的问题,例如,在厂里具体负责什么工作?管理多少人?工作状态怎么样?我回答完之后,他告诉我,挺好,如果你能被录取你是否考虑当个班长。

正式入了学,任金州的职务除了班长,还兼任党支部书记。岑传理入学后,班主任白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在班长和支部书记两个职务之间选择一个,任金州经过权衡,本着“远离政治”的原则,选择了“班长”,再经过党员会的举手表决,岑传理当选了支部书记。就这样,77摄影班拥有了一个内定的班长和选举产生的书记,钟大年担任副班长,马国力担任学习委员,柳春江担任生活委员,周五一担任文体委员,班委会正式宣告成立(大三后两年,乔保平、徐佳伦分别接任生活委员和文体委员)。

刘建新:在班里,我只是中间年龄段的,任金州、钟大年、马国力,他们真的像老大哥一样,照顾和帮助我们这些年龄稍小的同学。所以说,我们现在还叫任金州班长。说句老实话,他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因为他也是部队子弟,我也是部队子弟,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共同点。

因为同班同学存在着从18岁到28岁的年龄跨度,所以班里会出现非常特殊的情况,甚至刘建新同学和叶青醇同学还有着“辈分”之说。

叶青醇:现河南电视台总编辑刘建新比我小不了几岁,却比我小一辈儿,呵呵。我们有一次聊天说起他爷爷刘其仁(原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少将),我很开心地告诉他以后叫我“叔叔”了。他很惊讶问为什么?我说刘其仁的小儿子刘海虹是我小学同学。

不仅仅是年龄元素,更有因地域和阅历等等差异而形成了心理上的互相比照,也就是在这样的比照中,77摄影班的同学们认识着彼此,阅读着社会。

王政:到校入班,我被分配与任金州、刘建新、程鹤鹤、张旭奎、李迅同一间宿舍,开始了朝夕相处的生活。在同学们办理手续的过程中,我发现全班31同学中,竟有13人是中共党员,这使我感到莫大的差距和不足。再则,由于在新疆的生活和学习中,书籍读得较少,信息又匮乏。因此,在认知社会、分析问题中显得孤陋寡闻,更感自己才疏学浅。

同类推荐
  • 做整个的校长

    做整个的校长

    《做整个的校长》是作者从事校长工作一年多以来的工作总结和人生体悟,包括励志演讲、学习思考、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共建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孩子的培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具体到一所学校,初中三年的学校教育虽然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却马虎不得。需要注意的是,过程里面虽然有主有次,但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如果说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而你仅仅选择了重要的,可能在你今后的人生过程中永远不可能有机会回头弥补丢掉的东西,就像柏拉图走过整个麦田也没有摘到象征爱情的最大、最饱满的麦穗一样。
  • 播音主持艺术论

    播音主持艺术论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现实,播音主持艺术、是现实,话筒前,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创作,也是现实,如何面对广大的受众,更是现实。我们既然有志于研究中国播音学、那就要专心致志、矢志不移地为此而一往无前、永往直前。播音界公认的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学术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他是国家级数学名师,他以“为人师表”而自稁,以“塑造灵魂”为自律,他为电波里,荧屏上的“名人”们培根养心……
  • 大学竞争论

    大学竞争论

    本书分为理论篇、本体篇和谋略篇,共七章,内容包括大学竞争的发展论、大学竞争的环境论、大学竞争的理念和制度论、大学竞争的质量论等。
  •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关于网络的书,它借用网络的思维方式评判着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很少人有勇气或者不屑来写这样的一《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因为这是对一个冷冰冰的网络及其相互关联的经济与文化进行线性描述的同时,还要用大量的非线性知识结构来进行佐证的论著。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但是,埋藏在书本深处的一些绝对属于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和那些压抑不住的理论激情,或许会给那些研究网络的学者们一些启发。
  • 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本书以《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为指导,运用最新的现代教育与领导学原理,全国阐述了校长自身素质修养和治校方略的实施,讲解校长在领导学校人事、创新教育、校本管理、科研、教学、体育卫生、后勤总务等方面的原则和技巧。并结合校长管理的实际情况,汇集大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案例,为校长治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热门推荐
  • 异世界穿越从游戏开始

    异世界穿越从游戏开始

    三亿元,这是赌上了血与泪的赏金。三亿元,主角林枫踏上了游戏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强者才能生存,任何一切弱者都会被斩杀,只有能通过世界树历练的人才能拿到赏金。“没有人能活着出来”主办方的阴谋,未来的危机,一触即发。但所有人突然穿越到了【真正的异世界】,这里,才是真正的强者为尊!
  • 倾世绝宠:鬼王邪妃

    倾世绝宠:鬼王邪妃

    她,沧澜国将军府人人皆知的废物三小姐。刚拜完堂,她眼前的却是那张休书,耳边传来他和四小姐成婚的消息。他用脚将她踢飞到墙角,终究还是闭上了双目。当她再次睁开双眼。她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她。切,不就是休书,你还是我不要的垃圾。回到将军府,见一个打一个,不是说我是废柴吗,那你被一个废柴打了,是不是连废柴都不如。某女“夫君,你说他讲的对吗,”某男“娘子,这那对呢,妻子是用来宠的”女主:一身红衣,绝艳妖娆,肆意猖狂。一身白裙,绝魅冰冷,寒笑如冰。男主:腹黑情深,俊美冷酷,孤傲狂放。
  • 网王:德川一叶新

    网王:德川一叶新

    最美好的青春我遇见了温得斯特,最浪漫的年华我遇见了迹部景吾。最后,初遇是过客,时光荏苒匆匆,那么,她又该如何呢?女主角:德川一矢的表妹,德川家嫡女,非全能,不玛丽苏,性格暂时属性不明,男主角未定,温得斯特只是打酱油。
  • 久安之如果可以再来

    久安之如果可以再来

    女猪脚陆瑶单纯的少年时光,与哥哥陆易“相爱相杀”,与父母的打打闹闹的时光。也少不了那个心心念念的男孩儿,陆易曾经说:“陆瑶这些年唯一没放弃的,就是喜欢那个男生,白一帆”少年时光,以你开始,为你而来……
  • 女配上啊,逆袭女主

    女配上啊,逆袭女主

    女配就活该被虐死吗?女配就活该是垫脚石吗?女配就活该被炮灰吗?不,拒绝。且看我是如何逆转女配的人生,呵呵。女主你完了(简介无能,你们自己看吧)
  • 偶像我是你的粉丝啊

    偶像我是你的粉丝啊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子,我叫李小蛮,没错蛮不讲理的蛮,在帝都租了一个自己的小房子,做着记者的工作,每天时间不定却很开心,因为我和我的偶像住在同一片天空下,可是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会做我偶像的人物专访呢,更难以想象的是,我的高冷爱豆竟然会变成一只疯狂吃醋的小狼狗。
  • 纯洁的爱恋梦里的星

    纯洁的爱恋梦里的星

    她,乐梦儿世界第二大集团的千金美丽的外表,乐观的心态,是她的标签,然,她的命运不止于此:她的父母在一夕之间被残忍杀害,她又该怎样选择,……三年后,她作为全球时尚总监ceo重现人们的视线……正在复仇的她遇见了他……
  • 我们的好时光啊

    我们的好时光啊

    初三毕业那年,陈夏树家中发生变故,导致本来就内向的她变得更加孤僻、落魄。直到高中时她遇到了阳光男孩赵颂,赵颂成绩非常好,在年级称第二就没人敢第一,况且他们所在的高中是市里最好的。赵颂不仅成绩好,人也很阳光帅气、暖心善良,身上完全找不出什么瑕疵。这么好的男孩,谁不喜欢?陈夏树虽然一直暗恋他,却因为自卑而始终不敢表白。直到最后,赵颂主动出击了!
  • 血红色的战争

    血红色的战争

    一个人,一杯酒,一个故事...我叫陆遥,陆地的陆,遥远的遥,是一个一直行走在路上,不曾停下的人。这也是一个永生者从战国独自活到现代的故事...(历史战争题材)
  • 小笨孩的故事

    小笨孩的故事

    乖小孩啊,人人爱啊人人爱~笨小孩啊,老天爱啊老天爱~小笨孩啊,谁来爱啊谁来爱~我把他定义为一个简短的童话故事,讲述一个小笨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