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32300000054

第54章 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2)

3.结论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

玩网络暴力游戏的初中生(57%)多于高中生(35%),玩家的年龄越小,他们每周玩网络暴力游戏的时间越长。但调查还发现,女性玩网络暴力游戏仅为19.2%。与学校和家庭的关系越融洽,暴力赞成度就越低;普通家庭玩网络暴力游戏的学生(34%)明显少于特殊家庭(单亲或离异家庭)(59%)的学生。有兄弟姐妹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少接触网络暴力游戏。说明由于性别、家庭背景的不同,受暴力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结论部分证实了假设1。也进一步验证了格伯纳对于教养理论的改进,即教养理论不再宣称电视对所有看电视者都具有统一和跨越的效果,而是与其他变量相互作用,电视内容只是针对特定的群体效果突出。他的教养理论不仅适用于电视对观众的影响,也同样适用于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玩暴力游戏时间长的青少年的暴力程度高于其他人。支持了假设2.1。同时也说明网络暴力游戏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调查还发现,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在对游戏中的暴力角色行为评价时,60%的学生将其作为榜样模仿,或以相同方式处理类似问题。部分支持了假设2.2。说明青少年在接触网络暴力游戏时,虽然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但考虑到大多数人长期接触网络暴力游戏的累计效果,青少年会认同游戏中对暴力、犯罪的鉴定,网络暴力游戏已造成部分青少年对暴力、犯罪、现实的认知产生偏差。同时由于网络暴力游戏的高度参与性可进一步验证麦克劳德的“新闻折射假说”。

长时间玩游戏后,会回忆起游戏,计划玩新的游戏的学生占43%,会产生难以区分现实和网络世界的幻觉的占16%,同时24%的学生感觉焦虑、情绪化、报复、攻击或是易怒。这支持了假设3.1。游戏者由于看到了榜样的表达情感从而唤醒了自己的情感。同时还发现,青少年在玩暴力游戏中获得奖励后最可能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这支持了假设3.2。说明当情感随特定的地点、人物、事件被替代地唤醒时,青少年就开始指向这些相关事物的预期情感;而且当青少年看到榜样从事的威胁的行为未受到惩罚时,就趋向这种行为。

和高中生相比,初中生更倾向于采用游戏中的规则去解决实际问题。当和朋友产生矛盾或受到欺负时,模仿游戏中的处理方式的初中学生也明显高于高中学生。当无钱上网时,有29%的学生会采用暴力手段解决。可以说,网络暴力游戏中暴力内容已影响到青少年处理现实问题的方式,而且对年龄低的学生影响更大。部分支持了假设1和假设3.3。说明青少年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会习得新的行为模式、判断标准、认知能力的生成规则。可知,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具有示范作用。

调查还发现,朋友介绍是青少年接触网络暴力游戏的主要途径,“已上手的玩家”是游戏的“意见领袖”,他们对某一网络游戏具有一定的阐述权威,他们通过自己在同学中的“表率”和绘声绘色的宣传使游戏以极快的速度在整个班级蔓延。

如上所述,本研究仅是一项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仅以一个地方的样本数据论证了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鉴于这些原因,笔者将在第三部分对“青少年因玩网络暴力游戏而导致犯罪”的20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

三、对“青少年因玩网络暴力游戏而导致犯罪的新闻报道”的分析

笔者以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的央视法制栏目、报纸新闻有关“青少年玩网络暴力游戏导致犯罪”的20篇新闻报道为样本,分析青少年因玩网络暴力游戏导致犯罪的特点、类型。

1.对20篇新闻报道样本的分类

青少年沉迷网络暴力游戏的原因。如《未成年人挡不住“成人游戏”》(《重庆法制报》/2005-6-1/6版)、《青少年为何沉溺“网游”》(《瞭望新闻周刊》)、《网络游戏与文化暴力》(《青少年文化时尚研究》/2005-8-13)、《网络暴力游戏的背后》(《中国教育报》/2005-8-11/4版)、《谁该为孩子之死负责?》(《南方日报》/2006-6-1)。

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如《网络游戏暴力情节淡化学生是非标准》(新华每日电讯/2005-9-26/3版)、《网络游戏为什么能杀人》(《财富时报》/2005-12-29/12版)、《“杀人游戏”忧思录》(《宁夏日报》/2005-8-3/7版)、《一个网游少年玩家之死》(《南方周末》/2006-3-2)、《电脑暴力游戏让人更好斗》(《人民日报·海外版》/央视/2005-10-17)、《网吧里的悲剧》(《今日说法》/法制频道/2005-5-19)、《寻找回来的世界》(《法治在线》/央视国际/2005-8-4)、《少年犯的控诉:青春被网络不良内容给吞噬》(新闻频道/2006-4-17)、《一鸣论道——网眼中的孩子》(《道德观察》/央视/2006-8-13)、《迷失的花季》(少儿频道/2005-10-13)、《网络迷魂》(《经济与法》/经济频道/2005-8-16)。

对网络暴力游戏的规范。如《杀人游戏还是游戏杀人》(《中国青年报》/2005-3-23)、《暴力游戏诱发安全隐患网络游戏应该分级限制》(《科技新闻》/新闻频道/2005-9-9)、《防沉迷系统能否挽救网瘾少年》(《社会记录》/2006-8-30)、《网中“魔鬼”染黑年轻的灵魂》(新闻频道/央视国际/2006-7-27)、《网游少年频死逼出公益官司》(《南方周末》/2006-3-2)。

2.根据新闻报道样本所得出的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第一,犯罪类型、所涉罪名不断增加,但相对集中于抢劫、盗窃、故意伤害(杀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第二,青少年罪犯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第三,共同犯罪情况比较突出。第四,青少年实施犯罪的暴力程度加剧,手段更加残忍。第五,实施犯罪的方法日趋复杂、成熟。青少年犯罪行为已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智能方向发展。

3.网络暴力游戏直接或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1)网络暴力游戏的游戏规则、示范作用引发的犯罪。

《网络迷魂》中的小兵说:“当时没有想这些,因为在游戏中,杀一个人,没有任何后果,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当时是这种想法。”[《网络迷魂》,央视经济频道《经济与法》,2005年8月16日。]而《暴力游戏诱发治安隐患网络游戏应分级限制》中的弓宪民认为,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他要一步步按照“游戏套路”去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计谋”。[《暴力游戏诱发治安隐患网络游戏应分级限制》,央视新闻频道《科教新闻》,2005年9月9日。]从以上案例可知,网络暴力游戏让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体验了真实的屠杀快感但对暴力游戏的影响和暗示,青少年却不能有效地“排察”而仅限于简单的模仿。同时,网络游戏中的“英雄”壮举,唤醒了青少年内心深处的攻击本能,使玩家们相信暴力是无敌的,造成对生命敬畏与情感的麻木。而网络暴力游戏“杀人”越多越能升级,“骗术”越高越能过关等奖励机制造成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扭曲。

(2)混淆角色而导致的犯罪。

网络游戏给青少年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演的机会,同时也为青少年角色混乱埋下了隐患。榜样示范功能包括唤醒效应,当情感伴随特定的地点、人物、事件被替代地唤醒时,观察者就开始产生指向这些相关事物的预期的情感反应。青少年由于长时间的“过关”“升级”使他们身体、心理极度疲惫和思维异常,角色混乱战胜了自我认同,当现实生活中发生与游戏中类似的情况时,他们无法区分现实与网络世界。如《网络迷魂》中的小兵说:“我当时也没有分辨这个真实与虚幻的能力了,已经完全地感觉所谓的这个网络游戏里的这个世界,就是我真实的世界,而且当时的世界,当时出事儿时,就是在玩游戏,就是游戏中的一个很普通的一个打架的场面。”[《网络迷魂》,央视经济频道《经济与法》,2005年8月16日。]另一方面,由于平时沉湎于网络游戏,较少接触其他媒介,缺乏游戏以外的、自我评价的参考体系,生活在拟态环境中的青少年容易盲目模仿游戏中的暴力情节,为塑造自身“英雄形象”,进而引起犯罪。如河南平舆连环杀人案中的黄勇。

(3)虚拟世界的矛盾诱发的犯罪。

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往往凭借自己昼夜“冲级”获得的高超“武艺”任意屠杀其他“玩家”的角色,这种以扮演的虚拟角色过分侵犯其他角色的虚拟行为,往往会转化为现实犯罪。

当游戏中的“自己”被“敌人”屡次打败时,当游戏中的“战友”竟然出卖了“自己”时,当游戏中的虚拟“装备”、“宠物”被盗取时,常常会激起被侵犯角色扮演者的不满甚至仇恨。在传媒暴力情境中,一部激动人心的游戏使参与者产生了过量的肾上腺素,在停止玩游戏的短时间内极易与人发生冲突,这种生理兴奋往往来自看电影体验的延续,而不是争执本身带来的肾上腺素的增加。[方建移、张芹:《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96页。]而且,如果这种报复的欲望在短时间内不能实现,它就会转化成一种激发波,使得被激发者产生一种冲动,并最终成为一种精神动力,鼓舞被激发者为此努力以满足其报复欲。如《网吧里的悲剧》、《网络迷魂》中报道的青少年的行为。

(4)筹集上网费用而导致的犯罪。

青少年为了筹集网费、“点卡费”、“装备费”而实施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如《五青少年为筹集上网费用偷工地设备配件被抓》、《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4名少年持刀抢劫路人只为上网1受害人被刺死》。

从青少年犯罪的情况看,有的是痴迷暴力游戏模仿杀人,有的是网上起争斗,网下进行报复,有的是上网相互勾结团伙实施抢劫,有的是因上网没钱便偷或抢。同时,在一个案件中这些犯罪的类型是相互交织的,而不是单一存在的。

四、关于“河南平舆特大连环杀人案”的个案分析

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福建东南卫视、《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对河南平舆黄勇杀人案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详细报道。

河南平舆连环杀人案主要案情如下:自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平舆县村民黄勇先后从网吧、游戏厅、录像厅以资助上学、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外出游玩和介绍工作为诱饵将被害人骗到自己家中,杀死17人伤1人。据以上媒体报道,黄勇性格内向、文弱,喜欢画画,从小喜欢暴力录像,渴望成为杀手;后来迷恋网络暴力游戏,是游戏高手,并根据网络暴力游戏的道具设计了“智能木马”,在杀人后把死者的腰带作为杀人后的战利品。

这是一个典型的迷恋暴力录像、网络暴力游戏而引发的犯罪。

在河南平舆特大连环杀人案中,黄勇作案时,虽然他已成年,但却进一步验证了培养理论。即:看电视多的人(比看电视少的人)更会体现电视内容所反映的观念和信仰。[常昌富编选,关世杰等译:《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而且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226页。]

在新华网《平舆特大杀人案犯黄勇自述一个杀手的心路历程》中,黄勇告诉记者,他杀死那些无辜的青少年,是因为在他十二三岁时,看了一场名为《自由人》的录像,他认为杀手很酷,与众不同。他很想体验做杀手的感觉。正如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示范能够加强或减弱对已经获得行为的抑制。如果观察者看到他人从事危险的或被禁止的活动后,遭不利后果,从而增加了对以前有所约束的行为的演练,则表现了去抑制效应。[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由于长期接触暴力影片,暴力镜头被不断地认可,黄勇先前所认定的对实施暴力行为的观念会开始淡化,并渐渐形成一种“暴力价值观”。

如果说,长期看暴力影片改变了黄勇对现实、犯罪的认识,那么沉淀着如战胜“灾难”成为“英雄”、探寻“宝物”、逃避死亡……这些“原始意象”的网络暴力游戏则为他实现梦想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网络暴力游戏中,正如黄勇所说,“级别比较高可以保护级别比我小的人物”,“最起码在那里可以找到一些温暖”。在游戏中,黄勇体验到刺激的杀人场面,暂时满足了自己成为“大侠”、“英雄”的梦想。

同时,由于网络暴力游戏规则对“暴力”、“死亡”等原始意象的曲向解读,作恶者是一个有魅力的行为榜样;暴力的实施似乎有正当理由;暴力的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并没有对受害者造成严重后果的暗示。最终进一步使黄勇对犯罪、暴力认知发生了严重偏差。

同类推荐
  • 美国行政改革研究

    美国行政改革研究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美国政府行政改革,通过对美国行政改革的研究,以点代面地把握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实践取向及其内在规律,并试图对中国行政改革提供某些启示。中美两国处在现代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期的中美两国行政改革的具体制度设计多具有不可通约性,但美国的行政改革能为中国行政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理念启示。本文采用了先实证描述,后规范分析,从具体到抽象,先分后总的研究方法,并以制度分析作为本文的研究框架。通过研究发现:市场化取向、放松规制取向、分权取向是80年代初以来美国行政改革的三大实践取向,而这三大取向在本质上可归结为一个取向,即非官僚化取向。
  • 民主的奇形怪状

    民主的奇形怪状

    本书作者家中的沙发上,接待过来自15个民主国家的39个普通人,他们中有纽约警察、德国记者、葡萄牙白领,也有打黑工的比利时女招待……他们都是来中国游玩的普通游客;作者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生动有趣的聊天,透过这些聊天,读者可以一窥民主制度下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在澳大利亚,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哪怕这一技之长只是捡垃圾,甚至可以有闲钱环游世界!在美国,小镇教师一人的收入可以养活一个七口之家;而在好莱坞电影中那些骑哈雷摩托的凶神恶煞的“大胡子”,在现实中其实都是温和的中产阶级!在波兰,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丛林,改革使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 公共服务创新

    公共服务创新

    针对中国目前存在的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们又提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更加重视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21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 人民日报国际评论选编2018

    人民日报国际评论选编2018

    国际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传统和优势,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立场的重要窗口。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已形成数个品牌栏目,如国纪平、国际论坛等,本书精选2018年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中富有代表性的文章,结集成册。各专栏文章按发表时序由近及远编排,以方便读者阅读。
热门推荐
  • 帝释天异界游

    帝释天异界游

    风云中的帝释天,一代枭雄,在魂飞天外之后靠着圣心诀的保命绝技——生死劫来到了金庸历的射雕世界。本是江湖群侠,奈何还有河外星系的直系后裔寻祖,三十三天外的神魔之战也影响了这个世界。帝释天化名黄晓天作为黄药师的弟子又该何去何从呢……当然,还有那些伟大的群穿……
  • 少女时轴

    少女时轴

    正版简介:世界就像是一辆正在跨越珠穆朗玛峰的车,谁也别想下去,上来也要小心摔死……ps:下面是内容简介【男性思维的重生女主文……】【本书是超能者的世界(类似异能,但后面绝不转修真以及玄幻)】【超能等级,最高5级,6级及以上不存在,免谈】
  • 那年夏天你还是走了

    那年夏天你还是走了

    一段经历,换个身份,记录下来,我还在等她
  • 星羽之争

    星羽之争

    足以毁灭世界的大劫降临平静的世界,许多规则被打破,世界由此发生改变,数千年之后,一个青年从东方森林走出,书写一段传奇。
  • 豪门骗局:高冷千金归来

    豪门骗局:高冷千金归来

    一场阴谋,白家千金坠海失踪。一年的相伴,两人之间擦出爱的火花,当阴谋露出破绽,爱情有了碎痕,当真相摆在自己的面前,却还是在骗自己这是假的。原来那次阴谋是他一手策划,原来两人的相遇不是命中注定而是阴谋,雨下的那么大,鲜血染红了地,可是在她的眼里,就像是在讽刺她有多么的傻。
  • 仙论江湖录

    仙论江湖录

    他是仙界最强的仙帝之一,因为一生挚爱,散尽灵力,坠入凡间江湖。飘逸的剑仙卷入江湖恩仇,以深不可测的实力,纵横驰骋,无敌于世。一剑天涯寄相思,一剑伴风听雨眠,从此红颜痴情笑,最是人间逍遥仙。
  • 念念不忘愿有回响

    念念不忘愿有回响

    对一个人心动,也许只要一瞬间。然后一瞬间之后的念想,让林深念念不忘十年。“我曾对你心动过”这大抵,是他这辈子听过最深情的告白了吧。林深的一念心动,便是之后十年的不相忘。“好,我等你”也许是她给他最肯定的承诺了吧。一望十年,自始至终,不曾相忘。
  • 食鉴本草

    食鉴本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妇产科及生殖医学疾病治疗与护理

    妇产科及生殖医学疾病治疗与护理

    本书全面介绍了妇科临床常见病的辨证施治,以及健康教育内容,列举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常见病的原因。女性生殖系统最重要的器官是子宫和卵巢,子宫颈就位于子宫下部,阴道上部,形状近似圆锥体,与宫体大小比例随年龄及内分泌状态变化而变化。
  • 锦绣满园:农妇生活攻略

    锦绣满园:农妇生活攻略

    【已完结】一朝穿越,醒来就被人说是死了,华丽丽的‘诈尸’,吓到了前来诊脉的‘山羊爷爷’。穿越到农村没有什么不好,都说庄户人家老实,各种淳朴,为毛我见到的却个个是极品?仗着自己是老大家的大伯父一家横行霸道。小姑就只是个说三道四的婆娘,颠倒是非的婆娘。罢了罢了,大不了找个男人嫁了,带着爹娘摆脱这糟心两家子。但是为什么好不容易遇到如意郎君,为毛又有两个极品小姑子?且看现代犀利女如何智斗极品带着全家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