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掉骊姬一党,剩下最重要的,就是国君的人选问题。
对于里克等人而言,继承人别无二选,申生已死,剩下就是公子重耳。按照排名顺序,他是老二,合情合理;若论贤能,在众位公子之中,也绝对首屈一指;里克相信,重耳回国,晋国必然前途光明。
于是,他与邳郑拍板,派遣使者屠岸夷,邀请重耳回国执政。
这位屠岸夷,值得提一下。此人在《国语》中,扮演了使者的角色,速度到很快,只露一面,身影一闪,杳无踪迹。
关键是,后来的《史记》中,又出现一个屠岸贾。他扮演了奸臣的角色,率人发动‘下宫之难’,铲除赵氏,上演了著名的‘赵氏孤儿’案。
屠岸夷与屠岸贾什么关系?后世猜测很多,由于这个姓氏人口太少,他们又分别出现在晋国的朝堂之上,时间相差不远。屠岸夷出现在公元前650年左右,屠岸贾出现在公元前590年左右,所以一般认为:他们是爷孙。
唯一缺少的,就是史册一句话的证据。
重耳在狄国已经住了四年,日子过得到也滋润,根本不像避难的。但来这里也不是旅游消遣的,而是为了保存性命,养精蓄锐,有朝一日,重返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开启自己的霸业。
所以,重耳等人一直关注着晋国的动静。
现在,屠岸夷捎来里克的消息:“国家动乱,百姓惊扰。国家动乱,才有机会得到君位;百姓惊扰,才更容易治理。您何不回国?我们愿意为您扫清一切障碍。”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可是一次绝佳良机。
大臣支持,深得民心,众望所归,一切都在朝着有利于重耳的方向发展。
回?还是不回?重耳疑虑重重。国内形势到底如何,群臣内心到底如何,他不敢保证,但回国即位,真的机不可失。眼看难以决断,于是找来舅舅狐偃,问:“里克要接纳我回国即位,您看怎么样?”
狐偃是重耳的舅舅,娘亲舅大,绝对可靠;同时,狐偃也是最重要的心腹,足智多谋。按理,他应该鼓励重耳立刻回国,越快越好,就像当初齐桓公挤掉公子纠那样,早回国,早继位。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狐偃却提出反对。
他认为:“坚固的树木在于开始,没有好根基,终究要枯萎掉。君临国家的人,必须要知道喜怒哀乐的礼节,用来教育民众。服丧期间不哀痛却想求得君位,难以成功;趁国家动乱想回国执政,将有危险。凭借国丧而得到君位,依靠动乱而得以回国,这样必定会放松道德的修养,与喜怒哀乐的礼节相违背,如何教育民众?如何当国君?”
啰嗦这么多,都是废话,如果真的修养道德,真的知书达理,那就永远不要回国,永远超然物外。
重耳说:“如果不是国丧,谁有机会继承君位?如果不是动乱,谁会接纳我?”
狐偃说:“我听说,父母故去是大丧,兄弟间有谗言是大乱,大丧大乱是不可冒犯的。如今你正处于这种境地,只怕很难成功。”
如果贤能,为国为民,问心无愧,有必要担心这些吗?至少回国即位,稳定朝堂,安葬父亲,抚慰民心,这才是忠孝之举。以道德为借口,虚伪!
于是,重耳出去接见屠岸夷,对他说:“父亲在世的时候,我没有尽到赡养的义务;父亲去世后,又不能回去操办丧事,加重了我的罪过。实在对不住各位大臣,我冒昧的辞谢你们的建议。安定国家的人,要亲近民众,处理好邻国的关系,还要体察民众的情绪以顺应民心。如果是民众认为有利,邻国愿意拥立,大夫们都服从,我重耳才不敢违背。”(《国语》)
当初选择狄国,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方便回国,现在机会来了,却断然放弃。可惜啊!
对于这次放弃,后世评判不一,有赞赏,也有批驳。
假如重耳这次回国即位,将是什么结果呢?至少不用四处流亡;能否战败楚国不一定;能否称霸诸侯不一定;晋国的未来将如何,也不一定;很多都无法确定。
当然,一切都是假设,历史不承认假设。
回国即位,主持公道,把晋国带入辉煌,这就是最大的孝,也是他应该负的责任。
然而,重耳没有趁机回国继位,却选择了放弃。担心邻国不满,担心大臣作乱,担心百姓不服,前怕狼后怕虎,都是借口。
最高点的座位只有一个,是宝座,也是颗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前车之鉴,被炸死的还少吗?比如齐国的公孙无知,郑国的郑昭公等。即使重耳后来风光回国,还差点被烧死。
如果他洁身自好,终老泉林,确实值得钦佩。然而,一切托辞,都是苍白的,不可信的。
那么,他现在担心的是什么呢?细想想,是自己的命与名。
明哲保身,人之常情。这导致流亡十九年后,还不得不谋划回国,甚至派人刺杀了侄儿姬圉。这难道是‘道义’吗?如果能放过侄儿姬圉,也让人赞赏胸怀宽广,然而没有。挥舞‘道义’的旗号,来做虚伪的事情,孔子评价他:谲而不正。意思就是,诡谲而不正派,暗中玩弄手段。
重耳的拒绝,彻底打乱了里克的计划。他原本以为,这份大礼,重耳不会拒绝,也没理由拒绝。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宝座,能否安邦定国,成败在此一举。
然而,他错了,完全错了。重耳手下人才济济,比他想象的精明。
一次不经意的误判,代价是致命的。
重耳拒绝回国即位,怎么办?这个结果太意外,让里克进退两难,众位大臣也面面相觑。没想到,造反成功了,却遇到新的难题。能否再次派人前去盛情邀请?能。
但是,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
因为,并非所有的大臣都心向重耳,有资格的继承人,也并非他一个。眼看情况出现变数,大臣吕甥及时站了出来,推荐了另一位公子——夷吾。
这位吕甥,绝对是个人才,夷吾的坚决支持者。他的封地有阴、吕和瑕三个地方,史书也称吕饴甥、瑕吕饴甥、阴饴甥,其实都是一个人。虽然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但关键时刻,却并非如荀息那样以死尽忠,若干年后就会知道。命中注定,他也是一位缺少忠贞的过客。
里克作为主导,杀死了奚齐、卓子,吕甥和郤称等人,作为配角,早早开始谋划,准备摘桃子。
他们与里克同朝为官,彼此站队并不相同,暗中派蒲城午去梁国通知夷吾,让他用厚礼贿赂秦国,请秦穆公帮助回国,并且表示,愿意在国内作为策应。
当时,跟随夷吾保驾护航的,是他的老师郤芮,据说是郤叔虎的后代,因封地在冀,也称冀芮。
夷吾接到吕甥的消息,非常兴奋,跟郤芮商议。郤芮说:“你努力吧!国家动乱,群臣无主,不能失掉这个好机会。你何不用晋国的所有财富,收买国外诸侯和国内大夫,回国即位后还可以设法聚敛。”
出谋就是贿赂,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卖国。老师不走正道,弟子岂能光明?
与此同时,在晋国内部,吕甥对众位大臣们说:“国君已经死了,我们不敢擅自立新君。时间拖得太久,只怕诸侯算计;迎立外面的公子,又怕大家意见不统一,产生新的动乱。我们何不请秦国帮助立新君呢?”
几句简单的话,分析了形势,扭转了话题。
你里克想立重耳,我吕甥还想立夷吾呢。重耳拒绝回国,国内总不能没有国君吧?而且齐桓公听说晋国内乱,已经派军队远远观望。如果再没有国君,国家该怎么办?
里克心烦意乱,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吕甥几句话,把他打懵了。从他当初被优施蛊惑,就可以看出,一者心志不坚,再者反应不敏。从政者大忌!
现在的形势,并不在他的预料之内,一时竟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反驳。有心再次派人请重耳回国,如果重耳再次拒绝,该怎么办?国君之位,总不能长期空缺吧?
自己杀了奚齐,杀了卓子,杀了骊姬,虽然是为国为民一片好心,但杀死君夫人,杀死两位国君,还杀死忠臣荀息,已经犯下滔天大罪。至少,两个孩子和荀息的死,都是冤屈。
重耳拒绝回归,如果让别的公子即位,能否追讨自己的罪责?
最关键的时刻,里克竟然放弃了自己的主见,同意吕甥的建议,请秦国帮忙择君。重耳不肯接纳内部的迎接,岂能屈身听从外国势力的赞助?而且,这是晋国的内部事务,岂能让别国介入?失策,大大失策。
此时的里克,也实在很无奈,甚至很狼狈。重耳不愿意,自己总不能再阻挡其他公子吧;得罪的人已经够多了,万一新君即位,听说他里克多方阻挠,那就彻底废了。
就这样,在吕甥的安排下,晋国派梁由靡去秦国,请秦国帮助择立新君。里克做了一路恶人,到了该收获果实的时候,心智不坚,被吕甥钻了空子。
更糟糕的是,这位梁由靡,跟吕甥一样,也是夷吾的支持者。
里克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当他算计奚齐、卓子的时候,自己也正在成为另一方势力算计的对象。
里克,将为自己的误判,付出惨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