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结局都一样——死亡,楚武王也不例外。
对于有些人,死亡很可怕;还有一些人,死亡是解脱;而楚武王,死的挺不甘心。
在他称王十多年后,公元前690年,周桓王的儿子周庄王姬佗,忽然心血来潮,召见随侯。其实也没别的事,就是翻出昔日旧账,责备他支持楚国称王,不加阻止。
随侯真是百口莫辩。楚国私自称王,随国自保不暇,哪有能力阻止?楚国敢对抗王室,随候岂敢不敬?面对周庄王的质问,满头大汗,他连连赔罪:对不起,我错了,我错了。
这事传的挺快,不久就到楚武王的耳朵里,认为随国背叛自己,于是率军伐随。
这算什么事?两头不得好。
公元前690年春,楚武王准备就绪,把戟分发给士兵,并且排出一个‘荆尸阵’。
这个阵法,名字听去挺骇人,成为一些武侠小说中的神秘阵法。后世也有研究这个阵法的,至于到底怎样排列、实战如何、多大威力,各说各的理,结论不是很明确。
出兵之前,先要斋戒沐浴,虔诚地祭告先祖,祈求保佑的时候,楚武王忽然感到心神不宁。他已经在位五十年,岁数绝对不小了,估计七十多,内心难免疑虑。
回到后宫,他跟夫人邓曼说了自己的感受。
老夫老妻,相伴多年,邓曼长叹一声:“君王的福禄尽了。盈满就会动荡,这是自然的道理。或许先君已经知道,故而在发布征伐命令前使君王心跳。如果君王死在行军途中,军队没有什么损失,这就是国家之福了。”
都这时候了,如果换作别人,必定在家吃好喝好,交代后事;或者找些神医,开个秘方,吃点补药,琢磨着及时享乐,尽量延长几天寿命。
楚武王没这份闲心,为了楚国,为了子孙后代,头也不回,毅然踏上征程。他可是够坚强的,七老八十了,依然争强好胜,亲自率军出征。
行军途中,或许感到疲惫,在一棵樠树下休息的时候,不知不觉与世长辞。
一代枭雄,病逝征途。
可以说,楚国的强大,就是从楚武王开始。东征西讨,即使死,也要倒在征伐途中,称得上战斗民族。他的做法,给楚国历代君王,做了很好的榜样。
原本要轰轰烈烈与随国大战一场,没想到君王病逝,这一突发情况,打乱了原来的部署。
如果就此发丧退兵,不仅影响士气,很可能被偷袭。关键时刻,令尹斗祁、莫敖屈重秘不发丧,继续率军前进。并且开通新路,在溠水(今湖北随州市桐柏山南麓的扶恭河)筑桥,在随国境外建筑营垒。
楚军的到来,让随国人感到恐惧。楚国人装得太像了,消息封锁的非常严密,随国人根本不知道,楚武王已经病逝征途,正是打败楚军的最佳良机。
随国人终究畏惧楚军的强大,不敢开战,被迫向楚军求和。
楚军将领也明白,真要开战就麻烦了,此来目的,就是稳住阵势,逼迫随国求和。
于是,莫敖屈重以楚武王的名义进入随国,和随侯结盟。同时,还使出一个缓兵之计,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邀请随侯在汉水转湾处会见,然后退兵。
军队渡过汉水,立刻公布丧事。
楚武王死了,他的臣子并没有辜负他的期待,迫使随国求和,并且安全撤军。但随国的厄运并没有消失,它是一块肥肉,挂在楚国嘴边,吊着每一位楚王的胃口,随时都可能被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