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528200000003

第3章 心灵之潮

什么是情绪?

本书既是探讨情绪,在此有必要就情绪的意义略做澄清。关于情绪一词的确切定义,心理学家与哲学家已争辩了100多年。

就字面上的意义而言可参考牛津英语字典的解释:“心灵、感觉或感情的激动或骚动,泛指任何激越或兴奋的心理状态。”本书所指的情绪是指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与心理的状态及相关的行为倾向。事实上,人类有数百种情绪,其间又有无数的混合变化与细微差别。情绪之复杂实远超过语言所能及。

是否就像颜色上有红黄蓝三原色,也有所谓原始情绪?如果有的话又是哪些?这一直是学者专家争议不休的问题。有专家建议以基本族类来区分,当然还是有反对的声音。下面列举主要的分类方式:

·愤怒:生气、微愠、愤恨、急怒、不平、烦躁、敌意,较极端则为恨意与暴力。

·恐惧:焦虑、惊恐、紧张、关切、慌乱、忧心、警觉、疑虑,以及病态的恐惧症与恐慌症。

·快乐:如释重负、满足、幸福、愉悦、兴味、骄傲、感官的快乐、兴奋、狂喜,以及极端的躁狂。

·爱,认可、友善、信赖、和善、亲密、挚爱、宠爱、痴恋。

·惊讶:震惊、讶异、惊喜、叹为观止。

·厌恶:轻视、轻蔑、讥讽、排拒。

·羞耻:愧疚、尴尬、懊悔、耻辱。

当然上述所列难免挂一漏万。举例来说,有一种嫉妒是混杂着悲伤与恐惧,应该如何名之?又如希望与信念,勇气与宽恕,坚定与宽大等美德应如何分类?还有怀疑、自大、懒惰、麻木、无聊等又归于何类?显然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关于情绪分类的科学争辩恐怕还要继续下去。

关于基本情绪的论战主要源自旧金山加州大学艾克曼的一项发现:全世界任何一种文化的人都可认出四种表情(恐惧、愤怒、悲伤与快乐),包括未受电影电视污染的没有文字的人种,证明这四种情绪的一般性。他拿着精确显示人像表情的照片给各色人种看,甚至远及一个偏远高原与世隔绝的石器时代遗族,发现任何人都可辩识上述基本情绪。首先注意到这个现象的大概是达尔文,他认为这可证明进化曲力量将这些信息深印在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

基本上我遵循的是艾克曼等人的方向,以族类或范畴的角度来蹬、索,先区分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羞耻等大类,据以引申出繁复的情绪世界。每一族类的核心是基本的情绪,无数的变体层层向外扩散。外围有一圈是心情,一般而言比情绪和缓而持久。举个例子,人很难整天都在盛怒之中,但却可能长时间处于暴躁易怒的心情之中。心情的更外围是性情,具特殊性情或气质的人(如忧郁、害羞、乐天等),较易引发特定的情绪与心情。最外围则是恒常陷溺的情绪障碍,如抑郁症或不断的焦虑。

情绪的判断

近几年才开始有人为情绪心灵建立科学模式,试图解释人类许多行为是如何被情绪驱动,又为何会突然在一瞬间变得极不理性,以及情绪是否自有一套逻辑。这方面研究最精辟的有两人:旧金山加州大学人类互动实验室的艾克曼,及麻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家赛摩·艾普斯坦(Seymour Epstein)。两人着重的科学证据可能不同,却共同突显出情绪与其他精神层面不同的基本特质。

我们的情绪反应比理性快得多,确乎是不假思索就可采取行动。正因求快,思考中枢特有的分析与深思功能都付诸阙如。在进化的过程中,这种快捷反应极可能应用在最基本的决策,包括何时应提高警觉?面对其他动物时必须在瞬间决定:是我吃它还是它吃我?动物如果必须花很多时间思索这类问题,恐怕无法留下太多后代传递它的慢速基因。

受情绪指挥的行为反应总是特别地成竹在胸,这其实是认知程序过度简化的结果,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往往会觉得莫名其妙。常常在事过境迁或甚至行为反应的中途,我们会疑惑:我这是在干什么?显示理性已经觉醒,只是速度不及情绪。

情绪从被刺激到爆发的时间几乎是间不容发,知觉的评估必须在瞬间完成,当然这是根据以干分之一秒计的脑部活动速率做为标准的。这种是否要采取行动的评估必须快速到形同自动的地步,甚至在意识尚未察觉以前便须完成。

这种知觉模式为求速度而牺牲了准确,将第一个印象视为全部,只凭一个概观或看最醒目的部分,无暇审慎分析便做出反应。这个印象可能只是由鲜明突出的部分构成,经不起进一步的细节评估。这样做的优点是可瞬间做情绪判读(如他在生我的气,她在撒谎,他很伤心等),迅即判断对此人的态度应该是小心、信赖或同情。情绪心灵更是侦测危机的雷达,如果我们(或祖先)总要等待理性判断,结果可能不只是犯错,而是性命不保。当然,这种印象式的直觉判断也有其缺点,仓促论断,误判误导在所难免。

艾克曼认为,情绪的这种先发制人、未觉先动的特性是其快速应变的主因,能使我们不须浪费时间思索应如何反应或应否反应,就可立即采取紧急动员。艾克曼研究人脸部的表情发现,极细微的情绪变化可在半秒种内闪过脸部。仔细分析,刺激来源发生后的千分之几秒内脸部肌肉会先产生改变,各情绪特有的生理征状也会在几分之一秒内出现。特别是强烈的情绪,如面临突如其来的威胁时,油然而生的恐惧感更是迅雷不及掩耳。

艾克曼指出,基本上情绪的高潮期只能维持数秒钟。如果说外在的环境已改变,而原来的情绪仍将继续控制我们的身体与脑部,将使应变能力大为降低。因此一种情绪要持续下去,原来的刺激必须继续发生作用,譬如说挚爰的人死去会让我们伤心许久。当感觉持续长达数小时,通常会变成较缓和的形式,即心情。心情是一种情感的基调,也会影响我们的想法与作法,但不及情绪高潮期那般强烈。

情绪的风格

由于理性反应所需的时间比情绪略长,碰到较富情绪意蕴的情境时,我们的第一个冲动常是情绪性的。但另外有一种情绪反应较前面所说的立即式反应要慢一点,先在思想中慢慢酝酿,最后再导出情绪。这条路径较为曲折刻意,通常我们对酝酿期的思想也都很清楚。这个过程涉及较广泛的评估工作,也就是说思想(认知)是决定将挑起哪一种情绪的重要因素。譬如说我们的评估是:是先有清晰的思想而后产生情绪。比较复杂的情绪,如尴尬或考试将临的焦虑,都是遵循这套模式。

反之,在快速反应模式中,情绪多是先于思想或同时发生,尤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然。快刀斩乱麻的决策模式可让我们在瞬间进行危机总动员。最强烈的情绪常是不由自主的,法国小说家斯汤达(Stendhal)说:“爱情就像来去倏忽的热病,非意志所能控制。”岂只爱情如此,愤怒、恐惧等也是如此。诚如艾克曼所说的:“我们确实无法决定陷入何种情绪。”但这也常常成为人们冲动行事的藉口。

情绪不但有快慢之分,更有召之即来的情绪。最深谙此道的莫过于职业演员,他们可能为了效果逼真刻意唤起悲伤的记忆,继而使眼泪夺眶而出。事实上,这种透过思想引发情绪的招式人人都会,只是不及演员高明罢了。特定思想通常只能引发特定情绪,这一点很难改变,但我们确实可选择思想的方向。性幻想可引发性欲,快乐的回忆让人心喜悦,忧郁的思绪引人烦忧,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不过我们通常无法理性地决定“应该”有何种情绪,感觉大抵总是不召自来的,理性能够控制的是反应的方向。除了少数例外情形,我们通常无法决定何时要愤怒或悲伤等等。

情绪心灵的逻辑

情绪运作的逻辑是联想式的,误将象征或唤起记忆的事物当作真实。这也是为什么比喻、象征、意象及诸种艺术形式(小说、电影、诗歌、戏剧、歌剧等)可直接冲击情感的道理。伟大的心灵导师(如佛祖与耶稣)也是以感性的语言感动信徒,透过比喻、寓言与故事来说教。事实上,宗教的象征与仪式正是一种感性的语言,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毫无意义。

情绪心灵的逻辑可以佛洛伊德的原本思考程序(Primarythinkingprocess)来解释,这是属于宗教与诗歌,疯子与孩童,梦与神话的逻辑。约瑟夫·坎培尔(JosephCampbell)曾说:“梦是私密的神话,神话则是集体的梦。”原本思考是解开《尤里西斯》一类书籍意义的锁钥,所谓原本思考程序是自由联想决定叙事的顺序,事物深具象征意蕴,一种感觉可取代或代表他种感觉,整体可凝缩成部分,时间或因果定律都不存在,甚至“不存在”这三个字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任何事都有可能。心理分析可以说是解读这种意义替代关系的艺术。

假使情绪遵循的便是这一套逻辑,那么事物的客观定义便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在情感世界里,客观事实就像三度空间的图像,可由部分窥知全部。诚如艾普斯坦所说的,理智可在因与果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联系,情感则是盲目的,凡有雷同者便可试着联联看。

情感的机转其实是很孩子气的,而且愈是孩子气愈是激越。试列举几项孩子气的特点:其一是黑白分明的思考方式,完全没有灰色地带。譬如说某人因一时失言深感丢脸,心里立刻想到:“我总是说错话。”另一个特征是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譬如某人开车发生意外,事后竟说:“那电线杆不知怎么冲着我来。”

总括而言这是一种自我肯定型的思考模式,凡是与其信念相连的事实或记忆都尽量压抑或忽略,而紧紧抓住足以支撑的证据。理性的信念则是试验性的,凡是出现与事实相连的新证据,便可推翻旧的,完全依客观证据做判断。情感心灵则以其信念为绝对的真理,相连的证据都不足为信。也因此一个情绪激动的人是很难与之理论的,不管你的道理多么合乎理性,只要与其信念不符他便听不进去。

当一个事件在某些地方与过去的情绪记忆有些类似,情绪心灵便会激发与该记忆相关连的感觉。也就是说,情绪心灵的反应模式是将现在当作过去。问题是我们常忽略了今日已非昔日之比,特别是在快速自动评估的情况下。譬如说有个人小时候经常被打,渐渐地看到别人怒容满面便会兴起强烈的恐惧与厌恶之感,这个反应模式很可能延续到长大之后,即使别人的怒容并非针对他。

如果感觉够强烈,所引发的反应自是显而易见。但若是模糊隐微的感觉,我们可能深受其影响而未察觉。我们会以为当时的想法与作法完全是因时制宜,其实或多或少是在模拟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情绪心灵会驾驭理性为其所用,合理化当时的感觉与反应,忽略情绪记忆的影响。

情绪心灵的机转很大程度是因心情类别而定。我们感觉很浪漫时的想法与做法便绝不同于感觉愤怒或沮丧时,因每一种感觉各伴随特定的思想反应甚至记忆,尤以情绪极强烈时为然。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最有力的证据:记忆的选择性。脑部会根据所面临的情境重整记忆与行为模式的顺序,最相关的排在最前面,以备随时派上用场。而每一种主要情绪都有特定的生理特征,随着情绪渐趋浓烈,身体立刻发生一连串改变,并自动发出特定的信息。

应付人生挑战的绝佳武器

惟有用心才能辨识事物的价值,光凭肉眼是看不到事物的精髓的。

——圣艾修伯里(AntoinedcSaint—Exupery),《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先让我告诉读者一个真实故事。前些日子,有一列火车行经路易斯安纳湾区,不幸因一艘大游艇撞毁桥梁铁轨,导致火车翻覆水中。火车中的琼西夫妇一心只想到女儿的安危,眼见河水泛漫入车厢,费尽全力将女儿送出车窗,夫妇两人不及逃生,惨遭灭顶。获救的女儿安德芮因脑性麻痹须以轮椅代步。请读者试想想看,琼西夫妇临终前一刻脑中想的是什么?

琼西夫妇为拯救女儿奋不顾身的作为,确实展现出非凡的勇气。这种为子女牺牲奉献的故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人类未来的进化历程中也必然会一再重演。生物学家或许会解释说,这是人类为了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的本能反应,但对于危机当刻的父母而言,这无非是爱的表现。

这一舍己救女的伟大行为证实了无私的爱(乃至所有情感),对人类有多重要。危急时刻的唯一指引就是我们最深沉强烈的情感,这也是人类得以代代延续的重要原因。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正因抱持着为子女可以牺牲一切的坚定意念,才能超越个人求生存的本能冲动。从理智的角度来看,这种牺牲似乎是非理性的,从情感的观点来说,却是唯一的选择。

情绪何以能经过进化的历程占据人类心灵的核心位置?社会生物学家认为,人类在危机时刻的反应可提供解释。人类在面临危险、痛失亲人、遭遇挫折、维系夫妻关系、建立家庭等重要情境,都不容理智独力担纲,必须依赖情绪的指引。每一种情绪都是可立即付诸行为的明确指示,而且一再证明可充裕应付人生的挑战。经过进化过程的无数演练,这些情绪武器深印在神经系统中成为心灵的自发倾向。

想探讨人性却忽略情绪的重要是种可悲的短视。拉丁文中,人类(Homo Sapiens)一词意指思考的族类,但仔细想想现代科学揭露的情绪之谜,便明白这个说法大有误导之嫌。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决策过程中情感考虑的比重绝不亚于理性,甚至时有过之。然而社会却过度强调智商的重要,忽略了情绪当道之际,再高的智力也是枉然。

下面再告诉你一桩不慎引发的悲剧。15岁的麦蒂想和父亲开个玩笑,躲在衣橱里,待父母访友归来时突然跳出来吓他们,当时是清晨一点。

然而爸妈却以为麦蒂当晚会去朋友家住,因此进门时听到屋里有声音便非常紧张。父亲立刻拿起枪到女儿的房间查看,只见一个人影自衣橱里跳出来。父亲慌乱中开了一枪,打中女儿颈部。12小时后麦蒂伤重身亡。

恐惧正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种原始情绪。恐惧促使我们保护家人远离危险;恐惧促使父亲抓起手枪搜寻隐身在家中某个角落的入侵者;恐惧使他在尚未认清对方是谁,甚至来不及听出女儿的声音,便扣下致命的扳机。生物学家认为,这类自发的反应已深烙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上,因为在史前一段漫长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反应不仅攸关人类存亡,更关系着重要的进化任务——将这个自我防卫基因传递给下一代。麦蒂的故事是极可悲的反讥。

从长远的进化历程来说,情绪的确是人类的绝佳武器,但对照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发展,我们的进化脚步显然已追不上。事实上,历史上最早的法典如汉摩拉比法典、希伯来十诫等,都试图驾驭控制或训服人类的情绪活动。佛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andltsDiscontent)一书中也说,社会必须制定规章来压制人们由内而外汹涌澎湃的情绪。

尽管有社会的规范,激情压倒理智仍是常见的现象,这是人性使然。我们生下来便具备掌管情绪的神经基本构造,进化历程证明这是过去数万世代以来最理想的生物设计,至于是否最适于最近500代,乃至最近五代,恐怕还有待进化的考验。我们的情绪机转是过去百万年来缓慢进化的结果,近一万年虽历经人口爆炸与文明的快速发展,在情绪的生物留言板上还无权置喙。总之,我们对任何情境的判读与反应都不只源自个人的理性判断与经验,还摆脱不了老祖宗的影响,也因此有时候不免造成麦蒂的悲剧;在面对后现代的困境时,竟不自觉地祭出百万年前荒野求生的本领。这个荒谬正是我所要探讨的课题。

智慧杀法

早春的某一天,我开车经过科罗拉多一处山隘,突然一场浓雪遮天盖地而来。前方什么也看不见,只是刺目的雪白一片。我紧紧踩住煞车,清晰地感觉到沉重的焦虑,听到扑通扑通的心跳声。

焦虑渐渐演变成恐惧。我将车停到路旁,等待这场雪过去。大约半个小时后雪终于停了,眼前又明朗起来,我才又开车上路。但走没多久又被阻住,这回不是雪是车祸。因能见度太低,一辆车撞上前行速度较缓慢的车,只见救护人员忙进忙出。刚刚我如果继续前进,很可能也会追撞成一团。

恐惧衍生的谨慎心理救了我一命。一如兔子瞄到奔驰而过的狐狸影子会立刻恐惧地静立凝神,或是史前的哺乳动物会躲避觅食的恐龙一般,内在的声音警示我要停下来留神步步逼近的危机。

基本上,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促使我们采取某种行动的驱力,亦即进化之赐使我们在面临各种情境时能立时拟定因应计划。情绪(emotion)一字根源自拉丁动词“行动”(motere),加上字音“e”代表远离,意指采取趋吉避凶的行动。观察动物或孩童的举止,最易看出情绪与行动的关联。事实上也唯有在文明化的成人身上,才看得到情绪与行动分离的特例。

·愤怒时血液流向手部,更便于抓住武器或打击敌人。心跳加速,肾上腺素之类的荷尔蒙激增,激发强大的能量。

·恐惧时血液流向大骨肌肉(例如流向腿部时较易逃跑),并因而使脸部因缺血而惨白(同时产生手足冰冷的印象)。身体僵立动弹不得,可能是争取时间考虑是否躲避为上策。脑部情绪中枢激发荷尔蒙使身体处于警戒,专注逼近的威胁,随时准备做最佳反应。

·快乐时脑部抑制负面情绪的部位较活跃,能量增加,制造忧思的部位获得舒缓。生理方面唯一的特征是较为沉静,使身体能较快自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如此不但身体得以休养生息,也才能鼓起精神因应眼前的挑战与目标。

·爱、温柔与性满足会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警觉状态,这与愤怒与恐惧时常发的打或逃反应恰恰相反,全身笼罩在平静与幸福感之中,极有利于与人合作。

·惊讶时眉毛会上扬以便扩大视觉范围,也可让更多光刺激到视网膜,藉以很快了解周遭的情况,研拟最佳的因应对策。

·全世界任何种族厌恶时的表情都一样:上唇向一边扭曲,鼻子紧皱。达尔文认为刚开始这个动作是为了闭紧鼻子以免吸入可厌的气味,或表示想吐出难吃的食物。

·悲伤的主要功能是调适严重的失落感,如亲人死亡或重大挫折等。在悲伤时会精力衰退,生趣全无,尤其对娱乐不再感兴趣,悲伤到近乎抑郁时甚至会减缓新陈代谢。人们利用这种退以自省的机会悼亡伤逝,省思人生的意义,当精力慢慢恢复时再规划新的开始。或许精力的衰退最初是为了让悲伤者留在家里,因为这时刻他们比较脆弱,在外面容易受到伤害。

这类生物反应又会因生活经验与文化特质而异。举例来说,丧失亲人都会让人觉得悲伤,但悲伤的表达方式或是失去哪些人时才会哀悼,则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些情绪反应多是经过漫长的史前时期慢慢进化,当时的生存环境自是极度恶劣,新生儿夭折率甚高,很少人能活到30岁,食肉动物横行,水旱无常,民不聊生。但随着农业时代的来临及原始社会的建立,人类的生存条件大为改善。过去一万年里,全球人类社会都有长足的进步,主宰人类存亡的种种可怕挑战已逐渐消退。

但也是因为有这些挑战,人类的情绪反应才具有攸关存亡的重要性。如今飞鸟既尽,良弓可藏。在远古时代,一触即发的怒气或许是生存的要件,但今天十余岁的孩子轻易就可取得枪支,火爆脾气往往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情绪的最深层面

在情绪发展中,依照心理学家及心理治疗家希拉瑞能·佩卓尔德(HilarionPet201d)的分析,可将情绪的基本经历品质描述如下:

激动:依情况而定,短时间的情绪经历具有身体的参与。

感觉:乃是和情况有关的、有意识的及无意识的情绪经历,具有生理的、认知的以及与行为有关的看法和特定的意义关联。

热情:“热情”涉及当时情况,可是就情况动力而言乃是细腻、强烈的感觉状态;热情大多视是否达到特定激动标准而定。

心情:为涉及情况的、相当持久的情绪状态,塑造成个别经历的“心情基调”。

基本心情:依情况而定,长时间持续的、无意识甚至有意识的、特殊性格的情绪经历。

生活感觉:视情况而定,因气质而异的及特殊性格的、由不同的基本心情塑造的持久色调。

于情绪心理学中,以下的区分因而形同一种基本规范:当特定的成果中断、阻碍事物的过程或甚至对之产生影响,情绪会突然于数秒或几分钟之内形成。相反的,心情是隐藏的或是无法明显感觉到的情绪状态,可能持续数小时或是数天之久。情绪常会改变,而心情则是持久的。

德国情绪研究者黑尔兹(HermannSchmitz)和欧透·叶卫特(OttEwert),基于基本意义以比较的方式,区分心情和感觉的不同:感觉必与特定的事物有关,因此有“事物性的”或“针对事物的”感觉:“每一份快乐都是,因某事而快乐,甚至是某些特定的事物:每个希望都是,人对某些事物所寄予的希望;每个反感都是,人对某些事物产生的反感。”相反地,心情并无特定的对象,宁可将心情理解为符合情况性或“人类存在的色彩”。

尽管如此多样化,到底感觉具有哪些基本的共同特征?女社会学家阿格妮丝·海勒,基于分析提出对此问题颇具个人关联的看法,并以简要的公式表达:“我感到:我包含于某些事物中”。海勒强调,这种包含性可针对众所皆知的一切:另一个人,另一份感觉,一个事件,一个情况,一个问题,一个自己,一个念头等等。

于情绪心理学中,将持续较长的心情从较现实的、视情况而定的并且经历较短暂的感觉之中区分出来。心情有如情绪的“背景”,而个人的心情经历可能持续数小时或数日,甚至因个人的特质而持续一生。对情绪的形成、过程以及功能之定义与探讨,是目前心理学中最广泛而且不断有新发现的领域。其中对情绪的形成,不免有许多针锋相对的看法与迥然不同的定义和模式。不管是在处理知觉、动机、思想、沟通、记忆、学习、行动或是其他等方面,对情绪过程的诠释,基本上将牵涉到所有心理学重要的理论支派和领域。

尽管如此,若想对感觉做一份全面性的定义不免困难重重,但可以藉由五种观点,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描述一向视情况而定的情绪基本特性。以人类的感觉生活,可以将情绪分为五个层面:

——心理上的活化作用,像是生理上的不安或是兴奋(“背脊凉飕飕的”,“把一只蝴蝶吞到肚子里”)。

——认知上的评价和凭感觉的想法“哪有这么厚颜无耻的?真令我大怒!”)。

——情绪藉由肌肉表达(微笑,纵舁子,皱眉头)。

——有意识地经历主观感觉状态(“很不高兴”,“我感到十分愉快”)。

——行为预备或不自主的行为冲动(真想拥抱某人,很想给某人一个耳光,等等)。

在这一方面,情绪心理学主要探讨的问题乃是:感觉是否可以如纯粹的生理活化作用状态而加以理解?认知(定义为所有思想、判断、逻辑的联系及分类等之功能)能够参与感觉的形成到何种程度?再者,什么是首先形成的:到底是感觉还是思想?

情绪哲学

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和艾利丝·克乃吉纳,由101种不同的情绪定义中归纳出一份工作定义:“情绪即是,主观和客观因素以神经和荷尔蒙系统为媒介,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构,使情感经验,例如冲动或是高兴/不快的感觉发生作用,将认知的过程,例如情绪有关的知觉作用、排列或是评估呼吁而出,使得心理可以适应情绪释出的条件,并导向表达强烈及目的取向的行为。”慕尼黑的情绪心理学家笛特·乌里稀,批评这种工作性的假设,因为其于情绪的经历特性并不正确。他对感觉冲动提出相反的定义:

1.唯一的

2.震惊的基础上

3.非任意的形成

4.在人际关系之内构成

5.以非口头的管道做为媒介

6.心灵的,牵涉到自我意识的状态

7.经历到强度的生理冲动

8.人只是被动的而已

9.意识和经历具有持续性

10.在其本身之外并无基本的功能

如此,方可区分下一页图表所示的感觉理论。

所谓吉姆斯郎尔理论,是一份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吉姆斯(WilliamJames)和丹麦医学家卡尔·郎尔(CarlLange)于上一世纪做出以上重要的结论。

我们的命运不再是由智商、逻辑和语言技巧决定,而是由情绪智慧——感觉的智慧,即所谓的“EQ”所决定。

长久以来,情绪的基本意义虽然不受重视,但是一般还不至认识不清。法国哲学家让—保罗·沙特(Jean—PaulSartre)早已于详细的分析中建立并阐明了独立自主的“情绪意识”。

沙特表示,情绪绝非偶然出现的心理状态,亦不应视为由外界干扰所造成的纯粹意识流动。而是于“情绪意识”的意义下,它们乃是独立自主的意识流动,具有自己一套的科学性及知识性和组织结构。只有在情绪意识及经历之下,人类于其所在的世界中,在一个具有直接包含性和时时洋溢着惊奇的世界之中,人际之间特别的形式才可能形成。

情绪研究中,另一份相当具有影响力的看法乃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及系统理论家陆克·西翁匹(LucCiompi)所发展出来。

于其“冲动逻辑”的模式中,西翁匹指出,同一现象和过程中,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的事件如何被理解为不同的看法。

他试着提出论据,以证明既非于科学亦非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个非同时或多或少强烈的感觉所伴随或包含的思想。西翁匹确定,一套纯粹的思想(或者一份纯粹的感觉)并不存在,而是人类两个心理的基本功能彼此密不可分地相连,对西翁匹而言,如此的配合导致特定的规则。最重要的是:情绪可组织并整合认知的功能,因为情绪有如认知结构中的胶水,授予整个网路所需的内容。

对西翁匹而言,心理自此成为复合式系统,具有冲动和认知两极,两者不可分地互相包含于另一方,而且亦共同建构:所有意识及非意识的心理经历之基础乃是建立在感觉、思想和行为大网之间互叠的复杂组织。这些大网持续形成,并且同时呈现一个共同缀的“浓缩物”。若无这种预先铺设的感觉、思想和行为大网,沟通和知觉也都变得难以想象。感觉共同塑造了一个“框”,在此之内,一套特定的思想系统方可发展开来。

俄罗斯的心理学家罗·菲国特斯基

(LewVygotsky),早已认识到,传统心理学上将我们的意识之智能自情绪方面孤立出来,乃是关系最重大和最具决定性的错误。思想并非一直被误认的自主波流或是最高级的主宰当局,而是,语言本身根植于非口头的、由情绪所决定的经验。其他语言和情绪研究者甚至进一步表示,发展史上,思想很可能是被视为在更深一层的意识中所形成的抽象及类似感觉的心理形式:脑部较高的发展致使具体的字汇或是概念象征可以藉由语言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哈沃德·加尔德纳(HowardGardner),于70年代中期以其所谓的多元智慧概念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心理学。他的基本论点和上述观点相反:智能不只是学术单方面的,像是数学的、语文的或是技术的智能。而是,智能的观点必须也涵盖“活动的智能”及艺术的、个人的或是人际的能力。

感性理性的快感

一个朋友谈起她痛苦的离婚经验。她的丈夫爱上年轻的上班女郎,突然决定要弃她而去,接着便展开长达数月的争战:争房子、现金和孩子的监护权。但现在她发现一个人也不错,独立的滋味很好:“我已经不想他,一点都不在乎他了。”而此刻她的眼睛却涌起泪水。

粗心一点的人也许不会注意到她的眼泪,但同情心告诉我们,模糊的泪眼证明她是口是心非,就像从白纸黑字去推论一样清楚。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兼具理性与感性的判断力。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式交互作用,构成完整的心理功能。理性的认知是我们比较熟知的,属于意识表层的思考能力。同时并存的另一套感性认知体系,虽说主要诉诸冲动且有时不符逻辑,却同样不容忽视。

感性与理性的二分法由来已久,情感的信念似乎又总是比理智更确切。两者对心理的影响比重恰成反比;对一件事感觉愈是强烈,理性思维愈是无法发挥作用。这可能与无数世代的进化历程有关,远古时代当人的生命面临危机时,诉诸情绪与直觉反应可能较为有利,深思熟虑甚至可能有性命之虞。

理性与感性通常都能维持紧密和谐的关系,交互作用引导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次挑战。一般而言两者也多能维持均衡,感性认知提供理性判断的基础,经过理性判断可修正甚至否决情感的冲动。但两者毕竟是半独立的个体,各自反映出脑部互相关联但互不相属的组织功能。

当激昂的情绪破坏此一均衡时,结果通常是感性压倒理性。16世纪荷兰人文学家伊拉斯谟斯(Erasmus)以诙谐的笔调描述两者永恒的拔河:朱比特赋予人们的激情远胜于理性,比例大约是24:1。他发明了两大暴君(愤怒与欲望)与单枪匹马的理性相抗衡,当然,双拳难敌四掌,凡夫俗子的生活就是最佳见证。势单力薄的理性声嘶力竭地一再鼓吹美德的药方,愤怒与欲望却大肆诅咒,愈来愈嚣张跋扈,到最后天神也无可奈何,只好弃械投降。

要了解感性何以能经常战胜理性,或许应该先探讨脑部的进化历程。人脑总重约三磅,约为人类的近亲灵长头的三倍。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脑部逐渐由下层部位发展出较高的上层组织。人类胚胎的脑部发展大抵仍遵循此一方向。

人脑与其他高级动物一样,最原始的部分是环绕脊髓上端的脑干,负责呼吸及器官新陈代谢之类的基本生命功能,并控制一些固定的反应与运动。这个原始部位不具思考或学习能力,而是类似预先设定的调节器,确保身体维持生存所必须的运作与反应。这个部位扮演最吃重角色的时期是爬虫时代,蛇类在攻击之前嘶嘶作响便是最佳写照。

继而自原始的脑干发展出情绪中枢,又历经数百万年,再发展出思考之枢——大脑新皮质,亦即大脑最外层的皱褶组织。也就是说,人脑是先有情绪中枢,许久之后才发展出思考中枢,由此也可约略推知思想与情感的关系。

最古老的情绪重镇是负责接收与分析气味的嗅叶(olfactorylobe),任何有机物,不管是营养的、有毒的、是性伴侣、猎人或猎物,都有特定的气味。在远古时代,气味的辨识是存亡的关键。

以嗅叶为根基开始发展出最原始的情绪中枢,终而扩大到中枢环绕脑干的顶端。原始的嗅叶不过是几层薄薄的神经细胞,第一层接收气味加以分类,看是属于可食的、有毒的、具性吸引力、敌人或是食物。第二层传递反射性信息,透过神经系统指挥身体采取适当的反应,如咬、吐、接近、逃跑或追逐。

随着哺乳类动物的出现,主要的情绪中枢渐渐成形,状似甜甜圈而底部被咬了一口,那正是脑干嵌入之处。这个环绕脑干的部位称为边缘系统(limbicsysem),为脑部增添了情绪的实质功能。在我们陷入狂烈的欲望、愤怒、爱恋、惊惧时,其实正是被边缘系统攫住了。

在进化过程中边缘系统进而修正两大重要功能——学习与记忆。这一革命性的进展有助于提升动物的生存能力,根据不同的挑战调整因应方式,而非采取一成不变的自动反应。譬如说吃了某种食物会致病,下次便懂得避免。而这类食物的选择主要仍是依赖嗅觉,也就是说,嗅叶与边缘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只要分辨不同的气味,还要与过去的经验相比较,藉以做出优劣的取舍。负责这项任务的部位称为嗅脑(nosebrain)。

大约一亿年前,哺乳动物的脑部发展向前迈进一大步。原来薄薄两层皮质负责计划、理解与运动的协调,现在上面又增添了几层新的细胞,形成新皮质,这是脑部增进智能的重要功臣。

人脑新皮质比其他动物大许多,也是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新皮质为主司思考的重镇,负责汇集及理解感官接收的信息,使我们对于感觉能加以思考,同时对观念、艺术、符号、想象能产生感觉。

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新皮质确乎使动物能够针对不同情境调整因应方式,大大提升了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进而将这优质的基因代代遗传下去。这是因为新皮质具备制定策略与长期规划等心智能力,不仅如此,艺术、文化、文明的结晶无一不是新皮质之赐。

新皮质也是人类情绪精致化的功臣。以爱为例,边缘系统可产生肉体的快乐感受,引发性欲。增添新皮质之后,还有了构筑家庭的基本要素:母爱的天性;母亲长期无怨无悔地抚育下一代,人类才得以不断绵延。在父母的保护下,幼儿的脑部可在冗长的童年阶段慢慢成熟。爬虫类等动物就因缺乏新皮质而没有母爱的天性,新生动物必须躲躲藏藏以免被父母吞噬。

从爬虫类到恒河猴到人类,新皮质的数量明显增加,脑部神经路径的互动相对趋于频繁,这意味着面对挑战时可以有更多样的反应,情绪的表现更精致更复杂,譬如说我们能对自身的感觉有所感觉。灵长类动物脑部新皮质与边缘系统的互动,较其他动物频繁,尤以人类为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有更丰富的情绪表现。兔子与恒河猴恐惧时只能有固定的几种反应,人类便复杂灵活得多(还包括打119求救)。生存的环境愈是复杂,愈需要灵活的反应能力,而任何动物的环境都不比人类的复杂。

但人的情绪并非都受制于高级中枢,遇到重大事件(尤其是情感的危机时刻),高级中枢往往要屈服于边缘系统之下。由于很多高级中枢都是自边缘系统衍生出来,可以说情绪中枢在神经路径的构筑上扮演极重要的角色,形同脑部新旧区域的交接带,透过无数的路径与新皮质纵横交错。也因此情绪中枢对脑部其余部位的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可左右每人的思考力。

智慧行窃

对好思索的人而言,生命是喜剧;对只凭感觉的人而言,生命是悲剧。

——英国文学家荷瑞斯·沃波尔(HoraceWalpole)。

1963年一个炎热的8月午后,也就是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演说的那天,惯窃理查·罗柏斯(RichardRobles)决定干最后一票。罗柏斯因沉溺海洛因而闯空门行窃不下百次,当时正假释出狱。他事后自称当时已决定改过自新,但女友和三岁幼子急需生活费。

当天他行窃的公寓住有两名女子,21岁在《新闻周刊》工作的珍妮丝及23岁的小学老师艾米莉。罗柏斯挑上这间座落在纽约高级住宅区的公寓,是因为他认为当时不会有人在家,没想到珍妮丝恰巧在家。罗柏斯拿着刀子威吓她,并将她绑起来。就在罗柏斯搜刮完珍妮丝将要离去时,艾米莉也回家了。罗柏斯也把她绑起来。

多年后据罗柏斯回忆,珍妮丝警告他,他绝对逃不了的,她会记住他的长相,协助警方逮捕他。罗柏斯原准备干完这一票就改过自新,一听立刻惊慌失措,完全失去控制。他一时慌乱地抓起汽水瓶将两人击昏,惊怒交集之下又将两人刺杀数刀使其毙命。25年后罗柏斯回忆那一刻:“当时我急疯了,整个脑袋简直要炸开来。”

几分钟的失控使罗柏斯懊悔一辈子,将近30年后的今天他还在监狱,那件轰动一时的命案后来被称为:“上班女郎命案”(CareerGirlMlurders)。

这种情绪冲动其实就是神经组织失控。研究发现,这种时候脑部边缘系统发出紧急信息,号召其他组织一起反应,而且这是在一瞬间发生的,职司思考的新皮质根本还来不及了解情势,更别说权衡轻重了。这种情绪冲动的特色是:事后当事者根本不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

情绪冲动不见得都会导致上述残暴的罪行,日常生活上倒是常引发较轻微但同样不容忽视的问题。想想看你最近是否曾有过情绪失控的情形,也许是对家人或狭路相逢的另一部车子的主人大发雷霆,而事后想起来实在完全没有必要。那很可能也是一种情绪失控,亦即一时被边缘系统的杏仁核(amygdala)越权掌控。

情绪冲动也不尽然都是不愉快的,譬如说有人听到好笑的笑话大笑不止,这也是情绪冲动的反应。人在狂喜的瞬间也是一样的,快速溜冰选手丹·詹森(DanJansen)几度与奥运金牌失之交臂,终于在1994年挪威冬季奥运会夺得1000米金牌,他的妻子因狂喜过度而被送到一旁急救。

情绪君王

人类的杏仁核顾名思义状似杏仁,位居脑干之上,近边缘系统之下。杏仁核共有两个,分居脑部两侧。人脑的杏仁核比任何灵长类都大。

海马回(hippocampus)与杏仁核是原始嗅脑的两个主要部分,之后才慢慢演化出皮质与新皮质。到今天这些边缘系统仍职司脑部主要的学习与记忆功能,杏仁核则是情绪方面的总管。如果将动物的杏仁核切除,动物将无法衡量事物的情绪意蕴,这种情况称为“情感盲目”(affectiveblindness)。

任何事件如剔除其情绪意蕴,几乎便不具有任何意义。某医学文献记载,一年轻人因病切除杏仁核,从此对人完全失去兴趣,宁可离群索居。此病人对话能力一如常人,但亲朋好友一概不识,甚至连母亲都不认得,面对亲人的悲痛也无动于衷。看来这个病人对各种情感已不具认知或感觉的能力,这是因为杏仁核是情绪记忆与意义的储藏库,少了它生命便不再有意义。

事实上杏仁核与所有强烈的情感有关。杏仁核被切除的动物不再感到恐惧或恼怒,丧失竞争与合作的动力,对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茫然无感。简而言之,其情绪不是丧失便是钝化。人类独有的情绪表现——流泪,也是由杏仁核与临近的扣带回(cingulategyrus)引发,拥抱、抚摸等安慰的动作可缓和这个部位,使哭泣停止。一旦少了杏仁核,也就无泪可流了。

约瑟夫·莱杜克斯(JosephLeDoux)是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专家,也是第一个发现杏仁核为情绪重镇的人。莱杜克斯等新一代神经科学家运用最新的科学方法,能够将运作中的脑部活动做前所未有的精确图示,揭露出过去一直未能渗透的脑部秘密。他的发现推翻了长久以来关于边缘系统的传统观念,标举出杏仁核的关键角色,也就其他组织做了重新的定位。

莱杜克斯的研究发现,当负责思考的新皮质尚未做成决定时,杏仁核往往主宰了我们的行为反应。杏仁核的运作及其与新皮质的互动,正是构成EQ的关键。

我们都有过因一时冲动而事后无限懊悔的经验,足证情绪的力量往往非吾人所能控制。问题是我们何以会如此轻易地丧失理性?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开了两个小时的车到波士顿与男友约会。共进午餐时男友送给她一份渴望多月的礼物,一个极难觅得的西班牙艺术品。她看了自是满心喜悦,但兴高采烈地提议餐后去看一部好电影,没想到男友竟回答要去练球而无暇陪她。她在气愤伤心之下,含泪转身离去,一时冲动将那珍贵的艺术品丢进垃圾桶。几个月后回想起这件事,她并不后悔负气而去,痛心的是那件艺品。

这股冲动正是杏仁核作祟的结果,杏仁核接受外来的感觉信息后,便会从过往的经验中寻找任何不利的证据。可以说杏仁核就像一个心理哨兵,不管来者是谁一律加以质问,只为了印证内心最原始的疑虑:“这不正是我最厌恶恐惧的吗?”而只要让它找到近似肯定的答案,杏仁核便立刻加以反击,点燃神经引信,通告脑部各区危机来临。

在脑部构造中,杏仁核的设计有点像保安公司,总机人员24小时待命,只要保安系统被启动,立刻发出警讯给消防队、警察局及左右四邻。

假设触动的是恐惧的警铃,杏仁核会将警讯传给脑部各主要部位:促使分泌打或逃的荷尔蒙,动员运动中枢激活循环系统、肌肉与消化系统。自杏仁核分出的其他路径发出分泌肾上腺素的信息,刺激脑部进入警戒状态。另外也发出信息给脑干,使脸部露出惊怖的表情,肌肉僵凝、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减缓。同时将注意力专注在引发恐惧的来源,动员肌肉随时准备做因应。同时从大脑皮质的记忆系统抽取出与眼前危机相关的知识,做为采取行动的优先参考。

这只是杏仁核指挥脑部各区的一系列审慎计划的一部分(详细内容请参考附录三)。面临情绪危机时,杏仁核庞大的神经网络几乎是总管脑部兵符,任意调兵遣将,甚至连理智都要臣服其下。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到英国度假的奇妙经验。有一天他在运河旁的咖啡馆吃饭,餐后沿着运河边的石阶散步,到河边时他突然看到一个小女孩瞪着水面,脸上露出极惊恐的表情。我的朋友来不及思索便一骨碌跃进水里——身上还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碰到水,他才恍然,原来有个刚学步的小孩落水,这也是那个小女孩一脸震惊的原因,他因此救了这个小孩儿。

他如何能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跃入水中呢?这可能要归功于杏仁核。

莱杜克斯的研究发现,脑部的特殊构造使得杏仁核得以担当情绪尖哨的地位,在某些时候甚至夺走动员整个脑部的总兵符,这可以说是过去十年来关于情绪的一项极重要发现。他的研究证明,自眼睛与耳朵传来的感觉信息首先传到丘脑(thalamus),而后跃过突触传到杏仁核。第二条信息则是自丘脑传送到职司思考的新皮质。这个分支的结果是,新皮质还来不及透过层层路径分析咀嚼信息,决定出较精细的反应以前,杏仁核便可率先做出回应。

莱杜克斯最具革命性的研究结果是,找出不经新皮质的情感神经路径。直达杏仁核的感觉往往是最原始强烈的,这也可为情绪冲昏理智的现象提供说明。

神经科学的传统观念认为,眼耳鼻等感官将信息传递到丘脑,再传送到新皮质的感觉处理区,整理成为我们对事物的观感。经过此一处理过程,脑部得以认知外物的内容与意义。最后新皮质将信息传送给边缘系统,决定适当的反应后通告脑部其他区及全身。通常的运作情况也确是如此,但莱杜克斯发现,除了连接到皮质的较显著的神经元外,另有一小络神经元直接自丘脑连接到杏仁核。透过这些窄小的巷弄,杏仁核可直接接收感觉信息,在新皮质尚未全然察觉之前便先斩后奏。

传统观念以为,杏仁核只能倚赖新皮质的指令以决定情绪反应,这观念已不攻自破。现在我们知道,即使在杏仁核与新皮质之间同时发出平行的信号,杏仁核仍可抢先决定回应方式。莱杜克斯的一项研究是关于动物的恐惧,他先将老鼠的听觉皮质破坏,之后每次发出一种声音时都伴随轻微电击。虽然这声音已无法在新皮质留下印象,老鼠仍很快学会畏惧这个声音。

这是因为该声音直接从耳朵经丘脑传到杏仁核,省略掉所有更高级的管道。也就是说,老鼠已学会在没有皮质的参与下做出情绪反应,杏仁核对恐惧已具有独力感受、记忆与反应的能力。

莱杜克斯告诉我:“从结构上来说情绪系统的运作可独立于新皮质之外。即使缺乏意识或认知能力的参与,有些情绪反应与记忆仍可形成。”我们可能在不明所以的状况下启动杏仁核中储存的一些记忆与反应模式,这是因为连接杏仁核与丘脑的捷径完全绕过新皮质。这显示出杏仁核似乎储存了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印象与记忆。莱杜克斯以一项实验为例说明杏仁核的隐藏式记忆功能。实验方式是以极快的速度在实验者眼前闪过几何图形,速度之快使他们根本未察觉到任何图形,但之后实验者却会对其中若干奇特的图形特别偏好。

其他研究也显示,在我们观看事物的最初几分之一的时间内,不但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察知其内容,还可决定喜不喜欢,可见我们的情绪具有独立于理智之外的意见。

这种无意识的意见便是情绪记忆,其储藏库则是杏仁核。莱杜克斯等人的研究显示,长期以来被视为边缘系统主要构造的海马回,似乎与知觉能力的关系比情绪反应更密切。海马回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明确的情绪记忆。举例来说,对人而言,动物园里的熊与自家后院出现一只熊所以会有不同的意义,便要归功于海马回。

海马回记忆的是客观的事实,杏仁核则为事实增添情绪的意涵。假设我们在公路上差点撞上对面车道的来车,海马回会记住这个事件的所有细节,包括当时路况、同车的人、对向车的车型等,但使我们以后每次碰到类似的状况都会产生焦虑感的则是杏仁核。莱杜克斯举过另一个例子:“海马回帮助你认出某远方亲戚的脸,杏仁核则提醒你这是个讨厌的家伙。”

人脑利用一个简单而聪明的方法使情绪记忆深印脑海:面临危机时我们的神经化学警示系统会促使身体做出打或逃的反应,并将这一刻鲜明地留下印记。在面临压力、焦虑甚至狂喜时,自脑部通往肾上腺的神经,会激发肾上腺素与正肾上腺素的分泌,促使身体做出危机应变措施。这些荷尔蒙会激活迷走神经的接收器,迷走神经接收脑的信息以调节心跳速率,同时因应肾上腺素与正肾上腺素的刺激将信息传回脑部——主要是传到杏仁核,激活杏仁核的神经元以通告其他部位强化当刻的记忆。

杏仁核的参与似乎使得具情绪意涵的记忆格外深刻,也许正因如此我们总是特别记得第一次约会的地点,听到太空挑战者号爆炸的新闻时正在做什么等等。杏仁核受到的刺激愈强,烙印的刻痕愈深,生命中最恐惧最刺激的经验总是最难抹灭。可见人脑有两套记忆系统,一套记忆一般事物,一套记忆具情绪意涵的事物。这种设计在进化上是很有道理的,如此动物对最感威胁或喜爱的事物才会留下特别鲜明的记忆。不过在今天,情绪记忆却可能产生误导作用。

这种神经警示系统有一个缺点:杏仁核传递的危机信号有时已经过时,在瞬息万变的人类社会尤其如此。杏仁核仿佛情绪记忆的贮藏室,杏仁核会审视过往经验,与现在的情况相比较。其比较方式可称为联想式,亦即目前的状况只要有一项要素与过去相仿便算符合,在尚未完全确认以前便率尔行动,也因此常常患了草率的毛病。也许今昔之类似性极其微弱,但只要足以刺激杏仁核,后者便会疯狂地指挥脑部察出很久以前试过的想法、感觉与反应。

于是乎原先在军中任职的护士会因为看到太多血肉模糊的伤口而惊吓过度,多年后有一天在家中橱柜看到小孩丢在那里的一片湿透的尿布,竟然涌起旧时战场上的反应:恐惧、厌恶、慌乱到不知所措。足见杏仁核只需些微小相似性便可发出紧急通告,最堪忧的是我们往往也不加细察便做出不合时宜的反应。

很多深刻的情绪记忆都是人刚出生的几年里,透过婴儿与父母的相处经验建立的,这使得情绪中枢的运作更不精准,尤以幼年有过被虐待或忽略等痛苦经验为然,而这时主掌叙述记忆的海马回与职司理性思考的新皮质尚未发展成熟。在记忆的存取上,杏仁核与海马回双手并进但又独立不相属,海马回取出一项信息,该信息是否具有情绪意涵则由杏仁核决定。但因杏仁核发展速度极快,在出生时是比较接近成熟的。

心理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婴儿藉由幼时与父母(或保姆)的互动经验,来奠立情绪学习的基调。莱杜克斯更以孩童杏仁核的功能支持此一假定。他指出,这些情绪学习经验虽深印脑海,对成人而言却非常难以理解,因为这些未来情绪生活的蓝图,是以粗糙而非语言的形式储存在杏仁核。婴儿既无法以语言表达,长大后当类似的情绪刺激再度引发,脑中已无法找到对应的思想。正因为很多情绪的爆发源自世事混沌难明的懵懂年龄,长大后我们面对激昂的情绪往往不知所措。混乱但鲜明的感受是有的,但最初形成这些记忆的语言已不复寻。

智慧胜利大逃亡

那天大约是清晨三点钟,我在睡梦中似乎听到有一样庞大的东西穿透卧室天花板的一角,阁楼的东西全掉到房间里。我一跃而起,急逃出房间,一心担忧整个天花板会塌陷下来。确定平安无事后,我才谨慎地探头查看究竟发生什么事,原来是我太太堆在角落的一叠纸箱掉了下来。没有任何东西从阁楼掉下来,因为我们家根本没有阁楼。而且天花板完好无缺,我也毫发未损。

我能在半睡半醒中跃下床来,显示杏仁核能够在新皮质未完全掌握状况之前的关键时刻,就使我们采取紧急应变措施;果真天花板塌下来,这一跃可救了我一命。这种从眼(或耳)经由丘脑连接杏仁核的捷径关系重大:在危急存亡之秋可节省决策时间。不过多数感觉信息都是行经通往新皮质的康庄大道,只有极少数信息经由丘脑到杏仁核的捷径,而且多半是仅供警示的约略信息。诚如莱杜克斯所说的:“你即使不确知危险的内容,也可感觉危险逼近。”

要知道脑部的运作是以千分之一秒计的,走捷径当然有助于分秒必争。老鼠的杏仁核可在接收信息后尚未测得,两者的比例大约不出于此。

从进化的观点来看,这条捷径当然极具生存竞争价值。如此所争取到的千分之一秒很可能挽救了无数人类始祖的性命,以致今天所有哺乳类(包括你我)的脑部都保留此一设计。对人类而言,这条捷径也许作用不大,对于鸟类、鱼类、爬虫类来说,可是发挥了关键性的功能;不断帮助他们在此间判断逼近的是猎人或猎物。莱杜克斯指出:“哺乳类这种原始细微的脑部设计,却是非哺乳类的重要装置,使其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控情绪。问题是这个过程虽然快速,却不大精华。”

这种不精华有时候无伤大雅,譬如说一只松鼠误以为敌人逼近而赶快跳开,充其量不过是白忙一场。但这种误判却可能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造成严重伤害。假想某服务生瞥见一个满头红色卷发的女人,心中一乱手上的一叠盘子跌个粉身碎骨,原因竟然是她先生的情妇也有一模一样的头发,如果因此被炒鱿鱼岂非不太值得?

这种失误源自感觉的步调抢在思考之先,莱杜克斯称之为“认知前的情绪”,亦即感觉信息尚未被消化认知以前,仅凭片断信息做出的反应。这种断章取义的模式有点类似歌曲抢答的游戏,仅播放开头几个音符便要猜出歌曲曲名。杏仁核一意识到重要的感觉信息浮现,立刻断定因应之道,不及等待完整的确认过程。无怪乎我们对骤然爆发的情绪总觉得难以捉摸,尤其是身在其中时更是云深不知处。

左右脑激战

一位朋友的七岁女儿洁西卡第一次到朋友家过夜,母女俩对这件事似乎都很紧张。母亲惟恐女儿忧虑,努力表现出若无其事。当天半夜她正准备就寝,突然听到电话铃响,压抑了半日的紧张情绪涨到最高点。她丢下牙刷,心脏狂跳,冲过去抓起电话,脑中浮现洁西卡可怜兮兮的样子,对着话筒脱口直呼:“洁西卡!”对方传来一个陌生女人的声音:“我大概是打错电话……”这时母亲立刻恢复镇定,礼貌地问对方:“请问你打几号?”

焦虑的冲动反应源自杏仁核的作用,脑部另一个部位却能提供更正确恰当的回应。这个缓冲装置位于额头后面的前额叶(prefrontallobe),恐惧或恼怒的情绪似乎与这个部位的作用有关,但为了因应眼前的状况或发现先前的评估错误时,前额叶也会抑制或控制情绪,就像洁西卡的母亲接听电话的反应。也就是说,这个新皮质区可产生较理性的反应,调节杏仁核等边缘系统的冲动。

一般而言,情绪反应一开始就是由前额叶所主宰。前面说过,绝大多数来自丘脑的感觉信息并不是传送到杏仁核,而是送到新皮质做意义分析,前额叶则是负责协调适当的反应。在新皮质有一连串复杂的路径负责信息的接收、分析与理解,最后透过前额叶导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如须做出情绪性反应,由前额叶指挥,同时与杏仁核及其他情绪中枢联手合作。

当脑部接收情绪刺激时,前额叶会在瞬间就无数可能的反应进行风险与效益评估,并选出最佳决策。对动物而言这个决策可能涉及攻击或逃跑的时机,对人类而言当然要复杂得多,还包括何时应采取安抚、说服、争取同情、拖延、气对方的罪恶感、抱怨、先声夺人、表示轻蔑等不可胜数的情绪策略。

新皮质的反应因涉及较复杂的路径,时间上不及先斩后奏的情绪机转。但前者也因为以思考为前导,较能有周详而理性的考虑。在我们感受到失落而心生悲意,或获得胜利后志得意满,或是细思某人的言语作为而深感受伤害等情绪时,都是新皮质作用的结果。

正如杏仁核一样不可残缺,如果去除前额叶的功能,我们的情绪起伏恐怕幅度会小很多,一个人既然不了解何种情形需要做情绪反应,自然毫无反应可言。早在1940年神经病学家已怀疑前额叶对情绪的主宰力量,当时精神疾病尚无有效的药物可治疗,有人以前额叶白质切除术“治疗”精神疾病,亦即切除前额叶一部分或前额皮质与低级中枢的连接。可悲的是患者的情绪起伏似乎也从此归于平淡,这是因为主要的神经路径已遭破坏。情绪失控必须同时有两个条件成立:杏仁核被刺激而负责平衡情绪反应的新皮质机转又未能启动,或是新皮质区反过来为情绪中枢效劳。将这种时刻形容为理性被情绪淹没一点也不夸张。而要有效管理情绪则有赖前额叶皮质的权衡轻重,为来自杏仁核及其他边缘系统的信息担任守门员,就好像为人父母的会制止孩子的争先恐后,导致他要礼貌请求或耐心等候。

脑部负面情绪的主要关闭按钮似乎位于左前额叶。神经心理学家研究前额叶受伤病患的情绪变化,发现左前额叶有调节不快情绪的功能。右前额叶是恐惧、侵略等负面情绪的重镇,左前额叶则有抑制此负面情绪的作用。以中风病人的研究为例,左前额叶皮质受伤的病人有严重忧虑与恐惧的倾向。右边受伤的病人则有过度愉快的现象,在做神经病学检查时病人随意开玩笑,对检查结果也满不在乎。一个特殊的案例是病人接受左前额叶部分切除手术,事后他的妻子告诉医师,病人性格大变,不但不易发怒,更让她欣慰的是变得较温柔体贴。

简而言之,左前额叶似乎可关闭或至少减弱多数负面情绪,少数极强烈的情绪冲动是例外。杏仁核可以引发危机反应,但最终把关的是前额叶,这两者的互动不仅发挥情绪的微调功能,还会是我们面临人生重大决定时的关键舵手。

IQ+EQ等于成功决策

理性与感性的战争与和平,关键就在于杏仁核等边缘系统与新皮质的联络。也正因如此,情绪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思考能力,不仅关乎决策是否明智,甚至思路是否清晰也受到左右。神经科学家以操作记忆(workingmemory)一词代表为解决问题而记住相关信息的专注能力,而职司实用记忆的正是前额叶皮质区。但由于边缘系统与前额叶有路径相通,焦虑、愤怒之类的强烈情绪信息,可能会干扰前额叶维持实用记忆的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在情绪不佳时总会觉得无法思考,持续的情绪低潮更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类型的学习能力低落多半无法在IQ测验中反映出来,而必须透过较专门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或是从孩子经常性的烦躁与冲动观察出来。有一项研究给IQ中上但学业不佳的小学男生做神经心理学测试,发现他们的额叶皮质功能受损,同时伴有冲动、焦虑、易闹事等现象,显示前额叶对边缘系统的冲动控制失当。这类孩子虽然资质不错,却也最容易出现学业不佳、酗酒、犯罪等问题。要知道人脑情绪中枢的运作方式自童年时期便随生活经验逐渐成形,忽略这段经验的经营可能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即使是最理性的决策过程也不免情绪影响的成分。爱荷华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家安东尼奥·戴马西欧(AntonioDamasio)在这方面贡献卓著,他特别注意前额叶连接杏仁核路径受伤的病人,研究发现其决策能力严重受损,但智商及其他认知能力则毫无影响。病人在事业及个人生活上都可能做出大错特错的决定,甚至连订定约会这样简单的决定都可能要踌躇多时。

戴马西欧指出,这种决策能力低落,是因为病人无法借助过去的情绪学习经验。我们在生活中累积的好恶经验会贮存在脑中,而连接前额叶与杏仁核的路径正是通往此贮藏库的要道。一个人如果无法取用杏仁核的情绪记忆,新皮质如何反复思索都无法起经验中相似的情绪反应,自然一切都落入喜恶难明的模糊地带,即使碰到过去最喜爱的宠物或最厌恶的人,都不再能引发任何感觉。

这样的证据使得戴马西欧做出一个违反直觉的推断:理性决策亦不可缺少感觉的成分,感觉先将我们导引到一个正确的方向,而后纯粹的逻辑才能做最佳的发挥。人生本是一连串抉择的过程,诸如退休金如何投资,如何选择结婚对象等,而情绪学习的经验教训可帮助我们在一开始便筛减许多不当的选择,譬如说我们会记得某次投资的惨痛经验,或一次痛苦的婚姻创伤。戴马西欧指出,由此是证理性推断不只涉及思考中枢,也涉及情绪中枢。

吾人每一次的决策都同时接受感性与理性的指引,在感觉与思考互动之下,思考力可能被强化也可能被瘫痪。反之,思考中枢也有指导情绪的功能,虽则在某些情况下后者可能完全失控如脱缰野马。

因此,我们人类可以说都有两个脑、两颗心、两种智力——理性与感性。生命的成就同时取决于两者,绝非IQ可单独主宰。事实上,如果缺乏EQ的配合,智力绝不可能做最大的发挥。边缘系统与新皮质,杏仁核与前额叶都是相辅相成的,彼此合作无间时,情绪与智商自是相得益彰。

这一论点彻底推翻了理性与感性互相抵制的传统观念,我们不应该听从伊拉斯谟斯的建议,去除感性代以理性,而应该在两者之间求取平衡。过去宣扬的理想典范是将理性自情感的樊笼中释放出来,新观念则告诉我们,要追求心与脑的和平共存,而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善用情绪智慧。

同类推荐
  • 启迪学生的人生感悟

    启迪学生的人生感悟

    《启迪学生的人生感悟》能让青少年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全面的人生启迪,学会为人处世及立足社会的必备技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少一些败。这些凝聚着前人智慧和经验的哲理是我们受益一生的法宝。
  • 真实的人生,就要自己说了算

    真实的人生,就要自己说了算

    本书通过简单易懂的心理学知识,结合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告诉读者如何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不满的到底是什么;教你如何与烦恼、痛苦相处;助你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进而在不为难自己也不为难他人的情况下,找回真实而快乐的自我。让自己的人生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来生活,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人生就要自己说了算,让自己内心说话,让自己的内心发表意见,让自己的内心做出最终决定。人生,不要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不要被世俗生活和外在世界所左右,一定要让自己内心说了算。对青年读者的生活和人生,具有极大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 中国式应酬规则与潜规则大全集

    中国式应酬规则与潜规则大全集

    应酬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应酬中有规则,有方法,有技巧;讲策略,讲心机,讲变通。会应酬,大困难也迎刃而解;不会应酬,小问题也焦头烂额。一个真正的高手,必定深谙其规则与潜规则,将应酬做得恰如其分,滴水不漏。
  • 一生的财富(经典励志文丛)

    一生的财富(经典励志文丛)

    在拿破仑·希尔的诸多著作中,《一生的财富》可谓是最重要的作品,被誉为“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思想观念,激发了所有美国人的潜能”。你真想将自己的生活改变得更好吗?如果是的,那么本书可能是你所碰到的最好的书之一。阅读它,再阅读它,然后开始行动。这是一本铸造富豪的奇书。这本书介绍了一个最奥妙、最玄炒,也是最科学、最实用的法则——“每个人都能成功”——每个人都能发掘自身所潜藏的“积极的心态”,都能思考致富。
  • 沃森的智慧

    沃森的智慧

    对托马斯·沃森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已经40岁的他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孩子,他和妻子珍妮特一起幸福地注视着这个粉红色的小婴儿。
热门推荐
  • 寒夜词

    寒夜词

    我一直听人说情之一词无人识,只是未到烟雨忘川时。“对不起,爱人……”“珊珊,别怕有我在……”“南轩,他人言语之庭,是非如此你便是我活着唯一理由……”“西陌,难道你不想知道,如果你我二人反目,她会如侧你我谁的身边吗?”月影楼台,琵琶三两支,陌上如玉,西南烟雨清风亭……
  • 穿越之斗破签到一拳

    穿越之斗破签到一拳

    第一站穿越斗破苍穹,从夺得薰儿芳心开始。【小炎子,天哥告诉你一个真理】——铲土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地底。萧某人:小炎子你还是道行太浅。薰儿:最喜欢萧天哥哥啦……敢伤害萧天哥哥的人都得死。
  • 古剑奇谭之极品少恭

    古剑奇谭之极品少恭

    这是一个新的欧阳少恭!一个一开始就杀了百里屠苏,霸占了一切美女的极品恶人!这里是神话世界的综合,有古剑,有仙剑,有大话西游,有活佛济公,有天天有喜!风晴雪:唉,苏苏怎么无缘无故就死了啊?到底是杀的?不过还好,我跟少恭在一起了襄铃:我找不到以前那个小哥哥了,可是欧阳大哥这么帅,又温柔,人家跟着他也不错。方如沁:再见到少恭,虽然他很色,也有其他女人,可我就是要一辈子和他在一起!……无数的神话美女,全部都是欧阳少恭的女人!
  • 多半是惊蛰

    多半是惊蛰

    我其实并没那么喜欢她
  • 路星河之星辰弥漫

    路星河之星辰弥漫

    星辰初中时遇见的少年星路河,在星辰第一部作品完成后即将推出他的故事
  • 火影忍者之宿命

    火影忍者之宿命

    我是宇智波溯,如你所见我出生在第三次忍界大战末期,是一个一出生就有单勾玉写轮眼的特殊人种,在各方面都异于常人,也是第一个成为火影的宇智波族人。而我,将会成为六道级的人,统一忍界。
  • 极品萌宝:天价腹黑妻

    极品萌宝:天价腹黑妻

    一场意外,她失身又失心,却被他狠心抛弃。六年后,她携着天才儿子强势归来。当年纯洁无暇的林小姐已然腹黑成性,扭曲如冷大少仍旧以冷情暴戾自居。女:“认识你之后,我就发现我越来越喜欢狗。”男:“认识再多的人我也只喜欢漂亮女人,认识的漂亮女人再多我也只喜欢技术好的,认识技术好的女人再多我也只喜欢胸.大的,认识胸.大的女人再多我也只喜欢你一个。”言下之意,你符合所有条件,漂亮技术好还是大扎软妹。女:“滚!老子干死你!”他猛地拽她到床.上,让她扑倒他,装嫩卖萌当小受,“来吧,干我吧!”*女强男强宝宝强。一家三口没有最腹黑只有更腹黑!整体格调轻松,放心跳坑。[7月开更]
  • 从小学开始的一份暗恋

    从小学开始的一份暗恋

    这本书主要讲述女主人公江若曦遇到了一个傻瓜同桌,之后擦出了火花,不剧透了,期待哦~
  • 锦衣之下绎夏大婚

    锦衣之下绎夏大婚

    陆绎和袁今夏的婚后生活,两人经常一起破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