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51000000006

第6章 用幽默改变他人的沟通观念 (1)

曾在报上看到一篇“图文并茂”的报道:

有一名高中生骑摩托车,在路上被交通警察拦下检查;这名学生因忘了带驾照,紧张不已。不过,这名学生一直“陪笑脸”,笑嘻嘻地向交通拜托求饶,并希望以“伏地挺身、交互蹲跳”的方式受罚;当警员未置可否之际,这高中生就主动趴在人行道上,做了“50个伏地挺身”,也跳了“50个交互蹲跳”。

警员看了,不禁噗嗤地笑了起来,也姑念这学生笑嘻嘻的和善幽默态度,又有悔意,就法外施恩,放他一马了!

这件事透着那么一种趣味,让人边读边笑;又透着一点哲理,给我们日常沟通与交际一些启示。

一、一千个沟通对象,一千种沟通

我们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各种人,他们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年龄性别、性格、脾气等等。所谓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性。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每天不同的情境下,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是无从判断的。只能掌握一个原则:相机行事,因人而异。一千个沟通的对象,就有一千种各不相同的沟通方法。说话的内容与分寸就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作不同的处理。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同辈人与对长辈(或上级)、对陌生人与对知己、对不同的性别都应该掌握分寸,考虑到听者的接受程度。

这事你错了,该找人赔礼道歉去。

这事咱们也有不对,最好还是去向人说清楚。

上面两句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但前一句说得较直率,有劝诫的口吻,较适宜于长辈对后辈(如老师对学生),或者知己之间说。第二句话婉转多了,如对人称的处理就很巧妙。它对对方不直指为“你”,而用“咱们”。其实说话者不一定介入这件事,只是为了把话说得婉转或表示自己与对方更贴心。另把“赔礼道歉”说成“说清楚”,也是为了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字眼,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可见,后一种也是劝,但不是劝诫,更多的是请求,比较适合后辈对长辈,关系不太密切的人或者对一些自尊心特别强的人说的,这样分别讲就有分寸了。沟通对象不同对沟通内容和方式选择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再比如你对领导某些工作上的决定有意见,要向他指出。这时你的沟通对象是你的上级,沟通方式的选择也有学问。你可以直接指出: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对。你也可以提意见的方式,用商量的口气,提建议的方式,如:这样做会不会更合适一些……两者相比,后者用语婉转,显得有分寸,人家容易接受。

有时候你是与下属或晚辈沟通,常常对他们发出要求,这种上对下的沟通最蹩脚的沟通方法,就是用命令的口气和手段了。真正有用的一些方法,是让人打心里自动愿意配合。要想做到这种程度,就必须先对人性彻底了解。

英国国王亨利四世在位时民生富足,但是社会上奢靡的习惯却日益严重。

颇有忧患意识的亨利四世于是颁布一条命令:“禁止穿华丽衣服及配戴首饰。”

这个命令颁布以后,一点效果也没有,人民还是我行我素。

过了几天,这个命令加上了一条诏书:“妓女和扒手不在此限。”

数天后,全国上上下下就再也见不到穿着华服、珠光宝气的老百姓了。

你应当明白:在社会中,不可能每个人都像个火车头,能自动带头,而不必让人去催促、施压。所以上对下的沟通,有必要时就得要采取一些模糊政策,让在下位者拿不准自己会怎么处理,这才能让对方兢兢业业地守好本份。

但是反过来说,在下位的人最好是越清楚了解上面的作法越好,抓得住上位者的想法,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因为搞不清楚状况,而承担过大的压力。当然,最好是能够当个自动自发的火车头,一旦摸清了上面的做法和目标,就有了可以正确行进的方向。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一个企业家朋友,曾经请教过他一个问题:“每回我召集属下开会,时间一久,他们不是心不在焉,就是在打瞌睡,即使我多方暗示,甚至点名问问题,都没办法让大家改进这一点。怎么办呢?”

威尔逊想了想立刻回答:“这不难呀!你就撤走会议记录员,告诉大家,每一次只要开会,在开会之后才宣布由谁担任这次的会议记录员。”

二、沟通的四个阻力

1自我封闭

中国人擅长严肃而不擅长浪漫,擅长冷峻而不擅长热情,擅长警觉而不擅长接纳。尤其是在一个互为陌生的环境中,这么—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情感倾向,会更加显而易见,会更加咄咄逼人,会更加不可战胜。当这种性格特征点击在两性关系中时,可以率先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是不擅长萍水相逢式的一见钟情的。

比如是一个初次相识的聚会,正襟危座的人总是占绝大多数,热情奔放的人总是凤毛鳞角;面面相觑总是这么一种场合的主旋律。即使在这其中有一个让自己怦然心跳的异性,即使自己在心底里很希望立即打通与对方沟通情感的渠道,但是除非是两个性格上的异类,否则这么一种努力几乎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这么一种努力基本上是徒劳的。只有在彼此相当熟知之后,浪漫和热情才会悄悄地渗透在人际关系之中。

初次相识的聚会尚且如此,那么比之来的更加偶然更加短暂的相识,肯定也是更加地自我封闭,就像足球场上的紧缩防守一般。不妨将场景设置在公共汽车上和地铁上。这些场景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几乎时时刻刻都交汇着、集散着短暂相聚、却永不相识的男男女女。

2欠缺分寸

中国人长久以来不把尊重个人隐私当回事,要知道当你随口询问一个外国人的婚姻、年龄、健康状况、收入等情况时,对他来说也许无异于脱光衣服般的难堪。

有的人说话很有分寸感,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该说的时候,说充分些,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而有些人却不在乎,说话的时候,从来不注意言语的分寸,也从来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对方听了会作何感想,会有些什么反应。当他们一句话出口已经伤了别人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还不警觉,仍然照说下去,直说到别人再难忍受,爆发出怒火。

有一次看电影时,有一个人和一只眼睛有毛病的人开玩笑时说:“我们一张票两元钱,你应该只出一元钱就行了。”此人不解,故问其详,那个人说:“别人是用两只眼睛看,你是用一只眼睛看的,不是应该出一半钱吗?”此人听罢后,顺手便给了那个人一个耳光,骂了一句十分难听的话。

像这样,在和别人言谈时,和别人开玩笑、用谐谑,由于谐谑失度,虽有意味,但太过分,就变成了刻毒,成为“毒谑”。虽是在开玩笑,却会因而开罪于人,给自己带来不痛快。

掌握说话的分寸感,既不能过,也不能闭口不言,或只说三分话,这同样是失去分寸感的表现。譬如在进行专题讨论,轮到你发言,你就把所想的问题说出来好了,何必故作谦虚呢?假如别人在讽刺挖苦,那你为什么不站出来反戈一击呢?假如别人误解了你,需要你出来为自己辩解,那么你为什么还要缄默不语呢?

最有说服力的恐怕是恋爱了,假如你跟女友相处还没有几天,就海誓山盟,说我是多么多么爱你,这就是没有分寸感。假如,你们苦恋了几年,对方在等你说“我爱你”,可你就是说不出口,结果可能要失去一个最爱你的人,这也是没有分寸感的表现。

说话要有分寸感,该说的一定要千方百计说好,不该说的千万不要去说,要恰如其分。

3心存偏见

偏见是沟通交往中的一大阻力。它让人不顾事实,失去客观性。

偏见有几个来源:

一是人的主观喜恶不同。这就对交往对象做了第一轮的筛选。喜恶的标准是个人化的、是主观的。有的人对有缺陷的人敬而远之,这就是一种偏见。从道义上说,只要对方不是坏人、恶人,有缺陷和不足,大可不必背弃他。但实际上,人们往往不知不觉远离了他们。即使有沟通,也不能持理解、善待的心态,而是冷落的成分居多。

二是产生于以前的交往记忆。如果沟通对象之前的交际有疏忽不当之处,一般会对他人形成一种固有印象,即成见。

这种成见影响了新的沟通。

三是一些特别情绪。如自身出类拔萃遭受嫉妒而造成的他人对自己的不满。在同一交际圈中,大家本是一碗水端平,但却有谁卓然超群了,自然引起轩然大波,众人会不觉产生嫉妒情绪,对你冷然相对,把你从人群中踢出,你的同伴远离你,你的朋友疏远你,大家往来更为欢畅,独让你冷落一隅。比如你取得了成绩,本还是问寒道暖的朋友,一夜间你成了“一家暴富百家恨”的角色,让人无可奈何。

三、化阻力为助力

当我们遇到难于处理的沟通情形时,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查找原因,分析实情,归结出自己被人冷落的具体情形,再对症下药,校正自我,将自身存在的问题纠正过来。比如交际消极被动时应增加交往,交往方式不当要加以有效克服。

除了反省自身,更要积极了解交往对象,寻找、建立双方交往关系的切入点。

一位经理对天天见面开电梯的小姐说:

“请尽快把我送到第19楼。”

“对不起,经理,这座大楼只有18层啊?”小姐为难地说。

“没关系,小姐!尽力而为。”经理充耳不闻地说。

小姐先还一呆,随即不禁笑了起来。

同类推荐
  •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关键篇)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关键篇)

    如果你说:“老王,我想和老李认识一下,我的公司正需要他的软件公司那样的合作者,我公司在这方面有强大的优势……”老王就成为一个能人,一个能够“促成好事”的、让双方都感谢的人。本书教你在一些关键点上,面对关键的人,做对关键的事。
  • 一剂良药

    一剂良药

    这是一本让穷屌丝也变得内心强大的书。什么?穷屌丝也有可能完爆富二代?逆袭了,逆袭了!你的生活质量高吗,你的工作压力大吗?《一剂良药》专为时下都市男女解决生活困惑,让您烦躁的心灵得到休憩。早就疲倦的你请停下奔忙的脚步,和我一道修修心吧。
  • 内心修炼气质女人

    内心修炼气质女人

    英国作家毛姆说:“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些不懂得如何使自己看起来美丽的女人。”现代女性早已抛弃了旧观念,学会了在忙碌与优雅中积极地生活。女人的真正魅力不是时髦,而是内在修养。通过修养打造一个气质不凡的自我,通过读书学习培养一种远离庸俗的品位,因为气质修养才是女人永恒的化妆品。内涵是现代女性最应该具有的品质。在如今这个高科技时代,美容健身和着装打扮很容易改变一个人的外貌,外表美丽已不再是梦想。现代社会中,人们欣赏女人的角度也已经从外表的美丽转向知性美和内在美。这告诉女性:想拥有丰富的内涵就必须读书学习,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实起来。
  • 带着快乐去工作

    带着快乐去工作

    作为中国职业界健康系列读本之一,《带着快乐去工作》一书以“快乐产生激情,快乐营造健康和智慧,快乐营造迈向成就的职业活力”为主题,讲述了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幸福生活观。全书结合古今中外的快乐工作或生活方式,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郁闷、压力、缺乏原动力等问题,提出了快乐工作就是成功人生的哲理。
  • 高调理事低调做人

    高调理事低调做人

    做人是每个人生存在世上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前提,而综观古今中外,最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高调理事,低调做人”。高效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最多的工作量,就是要用最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效益。不但要快,而且要好。效是一种不畏艰辛的精神,也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工作方法。高效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头脑的清醒。只有高效才能打造一个人竟争优势,提升核心竟争力,战胜对手,赢得辉煌。
热门推荐
  • 别拿皇后不当妖精

    别拿皇后不当妖精

    她因一条项链戒指意外穿越,成了皇上的落跑新娘;他被太后逼婚,却惨遭新娘逃婚。她是御封“姑奶奶”,只为了赚钱骗赏赐,他得知她痴心于人,怒不可遏,誓要得到美人真心与真身。几度离合,原来他也有一条项链戒指,项链戒指六百年一轮回的双栖宿命,让这对跨世冤家终于相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百家姓三字经颜氏家训朱子家训

    百家姓三字经颜氏家训朱子家训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便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所辑录的这些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姓氏文化,或谱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历史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
  • 雪溅山河

    雪溅山河

    “我的队友呢?”“他们死了。”“不!”林飞灿烂地笑着,他坚定地说道:“他们一定在我身边等我,等我给他们报仇!”
  • 霸道总裁的宝贝迷糊妻

    霸道总裁的宝贝迷糊妻

    此文是一个总裁(先高冷后逗比)和一个萌物(先迷糊后理智)的故事情景一:“咖啡、orange、tea你要哪一个?”“随便”叶思瑶白了彭子诺一眼说:“没有这个,彭子诺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给你个鸡窝,你就下蛋。”情景二:“BOSS,夫人和当红明星吵起来了。不过夫人赢了。”“张凯,去把哪个明星雪藏起来,不要让夫人在看到她影响心情。”“BOSS不好了,夫人把花园里的花全拔了,说难看。可是那都是珍(珍贵)稀(稀有)品种啊!”“没事,爷有钱,娶她的作用就是败家。”
  • 璕珎

    璕珎

    南巡,乾隆遇见了那个美得如一块青玉的少年,惊才绝艳,遗世而立。这个高高在上掌控一切的男人从来不知道,将一切当做棋子笑料的他竟然会有在意一个人的一天。而越是接触,越是叫他喜欢他,喜欢他……喜欢到了,看着他,心中便觉熨帖,喜欢到了,便是面对面,也止不住思念,喜欢到了……没有你的那些年,我,是怎么过的……
  • 当爱不在爱

    当爱不在爱

    这么多年,你难道就真的看不到我的一丝好吗?你难道从未爱过我吗?爱?我对你根本就没有爱,只有恨。呵呵,恨吗?就是因为她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到底爱的是谁?“我爱的人只有她一人,你只不过是一个我复仇的玩偶而已,我要让你受到当初蓉儿的所有痛苦。”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最终还是敌不过那让人伤心的话语掉落了下来,肩膀不停地震动着,抬头看着那正在天空中飘落的雪,我们真的回不到过去了吗?……………………
  • 求道觅红颜

    求道觅红颜

    神级存在于传说之中的根骨,没有人知道其真正的特性,但却知道其包容万系。拥有神级根骨的他被赐神诀,修万法,融万法于一身。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妖临天下:天才殿下

    妖临天下:天才殿下

    神隐家族少主,千易国落尘公主,从来,她只有这两个身份,她一出生便拥有神遗留下的神脉,她不需要努力,做出任何成就,拥有任何功名。她的身份、她的实力,注定在哪里都是耀目的。简介无能
  • 易图通变

    易图通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