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522100000012

第12章 李世民向我们隐瞒了什么?(下)

在前文,我们已经对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渊“泛舟海池”的一幕提出了诸多质疑,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就算李渊和近臣真的在海池上泛舟,可宫中有那么多的侍卫、嫔妃、太监、宫女,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察觉到玄武门前的激烈战斗,也没有一个人赶来通报这骇人听闻的政变消息?

在此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假设:假如在玄武门战斗爆发时,有一个人(或侍卫、或嫔妃、或太监、或宫女,或随便宫里什么人),他的眼睛、耳朵、手脚功能都还正常,没有被施以迷魂术和定身术,及时向皇帝通报了政变消息,那么李渊会作何反应?

如果此刻的李渊还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还是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他会继续悠然自得地泛舟,等着尉迟敬德或随便哪个政变将领前来逼宫吗?

显然不会。这个时候,一个正常的皇帝只可能做三件事:一、第一时间离开海池,进入太极宫中某个最隐蔽且最易于防守的地方,命近卫禁军刀出鞘、箭上弦,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二、火速下诏,由身边的宰执重臣到玄武门宣旨,命令所有人放下武器,听候裁决;三、立刻调集皇城中所有未参与政变的禁军,逮捕兵变各方的首脑和主要将领,随后调查事变真相,严惩政变者。

所以,只要整座太极宫中有一个人的视觉、听觉和行动功能正常,及时向皇帝报警,那皇帝肯定会采取上述举措。而一旦皇帝采取上述举措,李世民的这场政变还有几分胜算?就算李世民不会马上溃败,但是他必然要与皇帝开战。而我们知道,在玄武门事变前夕,李渊对皇权的控制仍然是有力的,并未出现大权旁落的情况,所以,秦王斗胆与皇帝开战的结果,恐怕不会令人乐观。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所见的正史记载是真实的,也就是尉迟敬德是直到前方战斗接近尾声时才入宫去找高祖的,那么李世民就等于是在打一个天大的赌。

赌什么呢?

赌好几支军队在玄武门前乒乒乓乓地打仗,而整座太极宫中的所有人在那一刻全都丧失了正常的视觉、听觉和行动功能!

这可能吗?

这当然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么李世民要如何保证玄武门前开战的同时,太极宫中的所有侍卫、嫔妃、太监、宫女都不会去向皇帝报信呢?

答案只有一个——控制他们。

如何控制呢?

不言而喻——派兵入宫,用武力控制他们的人身自由。这才是真正可行、真正有效的“定身术”!

到这里,一个被李世民和贞观史臣刻意隐瞒的重大真相就浮出水面了。

那就是——事实上玄武门之变有两个战场:一个在玄武门前,一个在太极宫中。

前者是我们熟知的,是公开的第一战场;而后者是我们完全陌生的,是被遮蔽的第二战场。

那么,这个战场的范围有多大?是整个太极宫吗?最需要控制的目标是谁?是所有侍卫、嫔妃、太监、宫女吗?

这是不可能的。李世民绝不会笨到把有限的兵力放到整个太极宫中去漫天撒网。而且就算你控制了九十九个,只要有一个漏网,跑去跟皇帝报信,整个行动照样是前功尽弃。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直接派兵进入皇帝所在的地方,直接控制皇帝!

由此可见,即便只是从常识和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入冥记》中提到的“囚慈父于后宫”的说法也完全可以成立。也就是说,李世民要想确保整个政变行动万无一失,就必须在袭杀太子和齐王之后,第一时间入宫控制高祖。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作为一个精神正常、大权在握的皇帝,高祖李渊如果不是在第一时间被李世民控制,那他绝对会采取应变措施,也绝对有能力进行镇压,而玄武门之变最终也可能功败垂成。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史书中记载的高祖“泛舟海池”的一幕肯定是出自贞观史臣的虚构,而事实很可能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前袭杀太子和齐王后,立刻派兵入宫,把高祖和一帮近臣囚禁了起来,而囚禁的地点有可能就是海池。

这应该就是李世民在太极宫中开辟“第二战场”并“囚慈父于后宫”的真相。

尽管这个真相被贞观史臣极力掩盖,但是在现有史料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线索和疑点。从这些线索和疑点入手,我们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首先,在《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段话:“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此外,在《唐文续拾·卷二》李俨所撰的《杜君绰碑》中,我们也发现了“矢及宸闱”这样的说法(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杜君绰是进入玄武门埋伏的九人之一)。

“流矢及于内殿”、“矢及宸闱”……这样的表述意味着什么呢?

所谓“内殿”和“宸闱”都是指皇帝所住的地方。既然连箭都射到了皇帝面前,那么李渊还怎么可能安心地“泛舟海池”呢?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流矢及于内殿”和“矢及宸闱”应该都是关于“第二战场”的一种较为隐讳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李世民派兵入宫控制高祖的过程中,肯定与皇帝身边的禁军侍卫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武装冲突。因为皇帝身边的侍卫不可能全被李世民收买,而一旦看见秦王带着士兵杀气腾腾地闯进宫中,那些侍卫也断不会束手就擒或者坐以待毙,可见一定范围内的战斗是不可避免的。而发生战斗的时间,应该是与第一战场、也就是玄武门前的混战同步,也就是东宫齐王兵正猛攻玄武门的那个时候。

要进一步证实我们的上述推断,下面这些疑点和线索也是绝不容忽视的:

第一,回顾玄武门之变的整个经过(参见两《唐书》、《资治通鉴》中相关记载),有一个现象令人满腹狐疑,那就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前射杀李建成并意外坠马之后,忽然就从史料的记载中“消失”了,直到尉迟敬德迫使高祖发出敕令,交战各方全部放下武器,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李世民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演出了“跪而吮上乳”的一幕。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在无端“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李世民上哪里去了?他都干了一些什么?如果说李世民是因为坠马受伤,被扶到什么地方休息去了,史书中为何只字不提?此外,身经百战、英勇过人的秦王李世民,会仅仅因为“坠马”而丧失作战能力吗?在战场上一向身先士卒、不顾枪林箭雨而冲锋陷阵的秦王李世民,会仅仅因为受了一点轻伤就下火线吗?他会放心大胆地把入宫控制高祖的关键行动交给手下,然后躲到安全的地方静观事态演变吗?

答案只有三个字:不可能。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战斗”,所以他必然会全力以赴,也必然会拿出百倍的勇气、决心和力量来进行这场战斗,直到政变成功的那一刻。而当李世民袭杀建成和元吉后,能否迅速开辟太极宫中的第二战场、能否在第二战场取得成功,最终将决定玄武门之变的成败!

在此情况下,即便坠马受了一点轻伤,李世民也绝对不可能躲起来休息。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李世民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率兵入宫开辟第二战场,控制高祖和那些宰执重臣。正因为此,贞观史臣才会把李世民的这段去向全盘删除,以致在现存史籍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空白。

第二,在《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我们发现秦王麾下的“八百勇士”在政变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令人百思不解的异动。在我们前面引述的“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这句话之后,史书接着写道:“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这里所说的“左右数百骑”,很可能就是李世民“素所蓄养的八百勇士”之全部或大部。令人极为不解的是,当东宫和齐府兵猛攻玄武门、并且与守门禁军“良久接战”的时候,秦王麾下最亲信的这支精锐上哪儿溜达去了?为什么直到“玄武门守卫战”已经接近尾声,秦王左右数百骑才姗姗来迟地加入到玄武门前的战斗,从而扭转了之前的不利形势,致使东宫和齐府兵最终“败散”?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们跟随秦王奔赴更重要的地方了。而这个地方当然就是第二战场、也就是李世民“囚慈父于后宫”的地方。

因此,从秦王麾下这支精锐部队的异动中,我们足以解读出三个方面的信息:一、它进一步向我们证实了第二战场的存在;二、它让我们看清了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大致的兵力部署;三、它向我们解释了第一战场、亦即“玄武门守卫战”为何险象环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兵力部署:在李世民及其幕僚所制订的政变计划中,袭杀太子和齐王后,负责防御玄武门的只能是原本驻防在此的常何、敬君弘、吕世衡等部;而最精锐的秦王府八百勇士,则与李世民一同进入太极宫,负责消灭皇帝身边敢于顽抗的禁军侍卫,进而控制皇帝和重臣;同时,秦王的麾下骁将,如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段志玄等人很可能也跟随李世民进入了第二战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第一战场一再遭遇险情的原因。诸如:东宫和齐府兵“驰趋玄武门”时,为何只有一个张公瑾“独闭关以拒之”?那是因为:多数骁将和秦王府精锐当时都不在玄武门。还有,敬君弘、吕世衡为何会战死?这只能证明:留在玄武门进行防御的兵力实在是很薄弱。此外,当东宫齐府将士鼓噪着要转攻秦王府时,秦王阵营为何“将士大惧”、束手无策?那是因为所有的兵力都被配置在第一战场和第二战场了,至于秦王府这个“第三战场”,肯定只留下了一部分老弱残兵,显然是不堪一击的。估计在李世民及其幕僚的计划中,秦王府是无力也无意保全的,很可能早已做好了被攻破的打算。

第三,讨论至此,我们就要引出又一个足以证明第二战场存在的有力证据,那就是秦王妃长孙氏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动向及其所发挥的相关作用。

按《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当李世民“方引将士入宫授甲”时,长孙氏“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新唐书·文德长孙皇后传》称:“及帝授甲宫中,后亲慰勉,士皆感奋。”两《唐书》都记载了长孙氏跟随李世民一起进入了太极宫,这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她的任务仅仅是去慰勉将士的吗?

我们认为,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长孙氏之所以出现在太极宫中,至少可以证明以下三点:一、秦王府的精锐确实已经倾巢而出,府中防守空虚,早就做好失守的打算,所以李世民才会把长孙氏带在身边,以免遇害;二、既然两《唐书》都明确记载,李世民和长孙氏不但一起带着将士进入太极宫,而且还在宫中“授甲”,那么李世民在宫中开辟第二战场的事实就更是毋庸置疑了;三、在李世民“囚慈父于后宫”的过程中,他们夫妇肯定是有所分工的,长孙氏所充当的很可能是“安抚使”的角色。

也就是说,李世民及其将士负责对付皇帝身边有可能顽抗的侍卫,手段是采用武力;而长孙氏则负责对付余下那些嫔妃、太监和宫女,手段则是尽力安抚。道理很简单,李世民入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皇帝,而不是无端杀戮,所以他会尽量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佳的结果,只要是能够安抚的人,李世民绝不会轻易诉诸武力。

因此,长孙氏此时所起到的,就是秦王府的任何人(包括李世民)都难以发挥的作用。凭着女性亲切温婉的先天优势,加之秦王妃的尊贵身份,以及平素与后宫嫔妃的交情,还有谁比她更适合担任“安抚使”的角色呢?

关于长孙氏在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作用,《旧唐书·房玄龄传》中还有一处记载可资佐证:“玄龄尝因微谴归第,黄门侍郎褚遂良上疏曰:‘及九年之际,机临事迫,身被斥逐,阙于谟谋,犹服道士之衣,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于臣节,自无所负。’”

众所周知,房玄龄在玄武门之变的功臣榜上名列第一(《旧唐书·房玄龄传》:“贞观元年……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假如长孙氏没有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褚遂良又怎么可能把她和第一功臣房玄龄相提并论呢?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确实曾经“囚慈父于后宫”,而有关这个“囚父行动”的具体过程,虽然现有史料均不可考,但我们仍然可以依据常识和逻辑来做出进一步推断。

首先我们可以提一个问题:李世民囚父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当然是逼迫父亲交出政权。

接着我们还可以问:假如李渊坚决反抗,誓死也不交权,那李世民该怎么办?

答案只能是一个字——杀!

至此,我们已经逼近了李世民竭力向我们隐瞒的那个真相的核心。

也就是说,在李世民的计划中,他入宫控制高祖的行动必然会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囚父”,亦即消灭有可能顽抗的禁军侍卫,将高祖和近臣们彻底控制起来;第二步就是“逼父”,亦即让某个将领出面,逼迫高祖下诏,把军政大权移交秦王;最后一步,也是李世民最不希望走到的一步,那就是——假如高祖誓死不从,李世民就不得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被迫“弑父”!

这样的“三步走”是任何一场逼宫行动都不可避免的内在逻辑。因为对于高祖李渊这样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来说,假如他始终不肯屈服于李世民的意志,坚决不肯以他的名义发布诏书,将军政大权移交给李世民,那么李世民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杀了他。

或许有人会说,采用软禁手段、然后矫诏夺权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但是如此一来,李世民无疑要承担一个很大的政治风险——只要高祖不死,那么即便秦王要矫诏夺权,那些仍然忠于皇帝的文臣武将们也有可能会识破秦王的阴谋,因而拒不奉诏,发兵与李世民对抗。到时候不光京师会爆发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整个帝国也完全有可能陷入内战。所以,在李世民率兵入宫的时候,他心里肯定已经做好了“弑父”思想准备,因为这是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最能够避免上述政治后遗症的唯一办法。

当然,谁都希望事情在第二步结束,谁都希望最后的结局是高祖妥协,与秦王达成政治和解,双方相安无事。可是,谁敢保证事情不会发展到第三步呢?在尚未知悉高祖的反应之前,李世民又怎敢保证自己不会走到第三步呢?

可见,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所面临的一个最可怕的道德困境和最艰难的人生抉择,恰恰不是应不应该在玄武门前袭杀兄弟,而是如果形势逼不得已,他应不应该痛下杀手、弑父弑君?

对于一个以“爱敬君亲”为最高行为规范的社会而言,对于一个以恪守“忠孝之道”为人生准则的古代臣子而言,还有什么行为比“弑父弑君”更加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的呢?还有什么比这种行为产生的道德和舆论压力更让人难以承受的呢?

虽然后来事实的发展让李世民有幸避免了这样的罪恶,但是对于李世民本人来讲,这样的罪恶只要在他的心中预演过一次,就很可能在他的记忆中留下永远无法抹除的阴影。

退一步说,就算“弑父弑君”这种未及实施的恶并未对李世民造成道德困扰,但是单纯就“囚父”和“逼父”而言,李世民也注定要承受非同小可的道德压力。更何况,“囚慈父于后宫”的过程必然不是一场温文尔雅的谈判。因为对于秦王的逼宫,高祖李渊肯定会尽一切力量抵抗,而忠于皇帝的禁军也必定会与秦王部队开战,只有到了所有的武力对抗宣告失败,而李渊的一切努力也均被秦王瓦解,他才可能无可奈何地举手投降。至于像正史所载,尉迟敬德一进入海池高祖就乖乖交权的事情,基本上是不足采信的,这就算不是贞观史臣的虚构,至少也是一种高度简单化的曲笔。

根据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中以及此后的种种表现来看,几乎对一切事情都无能为力,完全丧失了一个皇帝应有的尊严和权力,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就算李世民没有做出“弑父”的举动,但最起码也是把高祖逼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否则李渊不会是一副听天由命、任人宰割的模样。诚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言:“是时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矣!”(《二十二史札记》卷十九)

既然如此,那么在李世民用尽一切手段迫使父亲就范的过程中,有多少行为是可以在道义上站住脚的?又有多少行为是可以在后来改史时原封不动、公之于世的呢?

恐怕很少。

也许正因为此,所以时隔多年之后,李世民尽管可以大胆地把弑兄、杀弟、屠侄的真相昭示于天下,但唯独不敢公开他在太极宫中开辟“第二战场”并“囚慈父于后宫”的真相!

对李世民和贞观史臣而言,当年那场逼宫行动确实难以在道义上重新包装,也难以在道德上自我说服,因而只能尽力掩盖。但是考虑到事件的完整性,有关高祖的情况在史书的编纂中又不能只字不提,所以贞观史臣最后只好挖空心思地编造了高祖和近臣“泛舟海池”的荒诞一幕,之后又大而化之地抛出了“尉迟敬德入宫宿卫,请降手敕”的粗糙情节,试图以此掩人耳目,把整个玄武门之变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幕和真相含糊其词地敷衍过去。

然而,经由残留在史书中的蛛丝马迹,借助常识和逻辑的力量,我们最终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窥破了李世民极力向世人隐瞒的真相。

对于李世民篡改历史的行为,今天有一部分读者很不愿意承认。这点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伟人情结”,没有人愿意看到千古一帝李世民的光辉形象因此受到玷污。但是,我们在崇拜伟人的同时,更需要尊重事实。时至今日,关于贞观君臣改史之事在学界几乎已成定论,所以我们也不必再“为尊者讳”。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世民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污点,丝毫改变不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事实,也丝毫不会影响他所创造的历史功绩。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故作惊人之语,把李世民改史的行为贬得一无是处,甚至指责他“腰斩”了中国几千年来宝贵的“信史”传统,言下之意是李世民开了篡改历史的先河,“罪莫大焉”!

其实这样的指责又未免矫枉过正了。中国的信史传统和史官精神固然有不阿权贵、秉笔直书的一面,但是早在孔子时代,删削历史的行为就已经大行其道了。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其实就是在某种主观目的的驱使下,对史实进行删削、涂饰和修改。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孔子作《春秋》,时或为目的而牺牲事实。……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中国历史研究法》)可见,李世民并非“改史”的始作俑者。而且,在李世民身后,喜欢用权力摆弄历史的统治者也代不乏人。

诸如宋太宗时期,官修的《起居注》和《时政记》就要时时送交皇帝“御览”,而有关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的历史记载,正是在太宗赵光义的直接干预和授意篡改之下,变成了又一桩千古悬案。到了清代,皇帝对历史和文化的“热衷”程度更是盛况空前,不但大兴文字狱,而且发展到了借修书之名大规模消灭“异端”文化的地步,此亦众所周知之事实。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胡适才会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由此可见,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李世民绝不是第一个对“小姑娘”动过手脚的人,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

同类推荐
  • 段氏大表哥

    段氏大表哥

    段水流:怎么遇见的都是表妹……我该怎么办?在线等!
  • 掌上帝国之南朝烟雨

    掌上帝国之南朝烟雨

    南北朝时期应该从北魏和刘宋的南北对峙开始说起。实际上当刘裕刚死的时候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开始,因为北魏还没有统一北方,南北对峙并没有形成!乱世之时,唯有抢占先机,才有活下去的机会。
  • 江湖红尘路

    江湖红尘路

    东厂和王爷府争斗几年,一直相持不下,正当东厂曹督主筹谋如何陷害王爷的之时竟发现王爷得力助手燕晴锋的秘密。为了承诺,他隐蔽一年再度出现,情与仇之间又该如何选择?
  • 山野之徒

    山野之徒

    大千世界本无道,寻找的人多了,也便成了道。
  • 昙花帝王

    昙花帝王

    一个毛泽东高度关注的历史人物,一个进入美国中学教材的中国人物。他从驿卒到帝王,然后又从帝王到高僧。他传奇的一生,既让人热血沸腾。又让人感叹唏嘘。他改变了历史,却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是英雄,他是盗贼。他不贪美色,却一生与美色相伴。他无意功名,功名却和他不离不弃。他的人生是个谜,他的结局是个谜。他是个短命的帝王,他是个长寿的高僧。他带我们走进波澜壮阔的画面,他带我们走进刀光剑影的历史。这就是昙花帝王——李自成。
热门推荐
  • 胜却人间半场春

    胜却人间半场春

    演艺圈顶级艺人曹笙她是实力派演员、她是小满贯影后、她是后辈心中的大姐头,前辈眼里的好学生。她更是一名与你一样的女性。在遇到年龄危机需要平稳转型时,朋友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她被偷拍的私密视频,只因她不满流量小花肆意妄为,被幕后资本势力抹黑。当她不顾个人荣辱捍卫女性尊严时,却被所谓的“女权”恶意中伤?!职场遇到危机,爱情苦苦无果。她迷茫的不知道该寻找什么作为救命稻草,在诽谤与抹黑之中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定自己。究竟为非作歹的资本势力阴谋得逞,还是坚韧地女性精神能够始终挺立,那便是这本书要写的内容。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女性,尤其是那些遭受过性别歧视、性别暴力的女性。不要放弃,不要沉沦。你会成为自己的光,使污秽的、龌龊的无处遁形。
  • Taras Bulba and Other Tales

    Taras Bulba and Other Tal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日日新

    日日新

    本书作者多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集,收录了作者自诗歌创作以来发表在全国各大诗歌刊物、报纸副刊的优秀诗歌作品。
  • 末世之天陨

    末世之天陨

    一块神秘的陨石令世界上大多数人觉醒了异能。这是上天的恩赐,亦或是恶魔的诅咒?
  • 芳华筝

    芳华筝

    韩曦常常想,在京都,是不是像姑姑那样善良的人永远得不到善终。所以,她狠毒,伪装,用一副张扬的面孔,哗众取宠。但,总放不下的,是心底仅存的那一份善意。却给了一个在路边落魄的小乞丐。小乞丐知她苦,懂她意,一生的幸运,都用来遇见你。————你是我心底触不可及的地方,即使自己满身伤痕,遍体鳞伤,也不忍看你在我面前受苦。————踏遍千山万水,最好的风景,是你。愿如初遇,喜你人畜无害,喜我那时,眼有星辰大海。
  • 冰冷校花PK热情小鲜肉

    冰冷校花PK热情小鲜肉

    爱看青春校园小说的就来吧,小夜争取每天更两章哦~
  • 十四月有雪

    十四月有雪

    爱新觉罗胤禵,我再理你就跟你姓完颜罗察之女,昭月,秀外慧中,策为十四福晋——爱新觉罗完颜氏,接旨吧我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与你却有万水千山,既然不能长相守,何不共饮黄泉水!
  • 豪门虐恋:错恋

    豪门虐恋:错恋

    【有宠有虐】她与他出身于孤儿院,却继而被领养。十年之后,两人再次相遇。他能否认出十年前的她,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是替身?她一心为他,却换来伤痕累累,遍体鳞伤。作者第一次写作,喜欢的收藏,欢迎跳坑。群号:496428646。欢迎加群^~^
  • 商道神尊

    商道神尊

    自古以来,行商坐贾,往来货物,交易流转。郑亦金学得商道秘笈,穿越重生到贫穷之家。努力奋斗,不甘贫穷,专心经商。层层升级,层层磨难,终得商道之玄妙。最终,赚金银无数,富甲一世,成商道神尊。-----------------------商:本书让你学得更多经商真谛!道:本书讲了很多生意兴隆的道理!神:本书让你学得神奇的商业思维方式!尊:本书让你拥有别人尊重你的资本!-------------------------暂时不要封面,以求返璞归真!本书属于慢热型,请您耐心阅读!
  • 还珠之和婉公主

    还珠之和婉公主

    一个现代的姑娘爱新觉罗启画在对红遍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新月格格》,《梅花烙》等文大加吐槽时,穿越了......什么?我的阿玛是我祖宗?什么什么?四爷还活着?什么什么什么?我嫁给了我的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