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18800000050

第50章 天津教案,断送清名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就在他直隶总督任上,同治九年(1870年)发生了天津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利用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特权,大量涌入中国,他们并不单纯地从事传教,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推行文化侵略政策的工具。由于他们背靠本国政府,在中国享受治外法权,使教会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权势力,成为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的突出代表。中国民众屡受欺压,清政府却一味忍让,使民众无处申诉,民族主义情绪越来越高涨,“怨毒积中,几有‘与尔偕亡’之愤”。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民众多次掀起反对教会势力的所谓教案。天津教案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

天津作为当时清朝京师门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也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北方的侵略基地。他们在这里划定租界,设立领事馆、教会,租地造屋,一味逞强,早为中国人民深恶痛绝。

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所收养的婴儿不明不白死亡的达三四十人,那时百姓的孩子也经常失踪,因此百姓中就流行着一种谣言,说是天主堂的神甫和修女经常派人用蒙汗药拐了孩子挖眼剖心。而天主堂坟地的婴儿尸体又有不少暴露在野外,被野狗刨出吃了,“胸腹皆烂,腑肠外露”。百姓见了,更是群情汹汹,说这正是洋人挖眼剖心的证据。

5月21日,一个名叫武兰珍的拐犯被群众当场抓住,扭送天津县衙。经审讯,武兰珍供出系受教民、天主堂华人司事王三指使,迷药也是王三所授,先曾迷拐一人,得洋银5元。教民王三是一个开药铺的商人,依仗教会势力,欺压良善,早已引起公愤。

在这种情况下,通商大臣崇厚和天津道周家勋拜会法国领事丰大业,要求调查天主堂和提讯教民王三与武兰珍对质。

丰大业答应了这一要求,将王三交出与武兰珍对质。结果证明教堂并无挖眼剖心之事。当衙役送王三回教堂时,一出署门,百姓就争骂王三,并用砖石掷他。王三向神甫哭诉,神甫又转告丰大业。丰大业两次派人要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镇压。后见崇厚先后只派两人,不肯应命捕人,丰大业怒不可遏,不仅鞭打来弁,而且还倒拖其发辫,赶往三口通商大臣衙门找崇厚算账。他脚踹仪门,打砸家具,接连两次向崇厚开枪,幸被推开,没有伤人。但枪声传出,引起误解,街市哄传中法开战,鸣锣聚众,拥往通商大臣衙门“帮打”。崇厚怕出事,劝丰大业等民众散去后再回领事馆。丰不听劝告,狂吼不怕中国百姓,气势汹汹冲出门外。人们见丰出来,自动让道。不料丰大业走到浮桥时,遇到天津知县刘杰。丰不分青红皂白,就向刘开枪。虽没有打中刘,却打伤了刘的跟丁。这一来犯了众怒,百姓一拥而上,你一拳我一脚,将丰大业打死。发怒的民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赶到天主堂,烧毁望海楼教堂,杀死神甫两名,还到仁慈堂,杀死修女10名,又去了法国领事馆,杀死2人。就在同一天,还杀死法国商人2名和俄国人3名,信教的中国人三四十名,焚毁英国和美国教堂六座。这次事件中先后计打死外国人20人。这就是有名的天津教案。从事情的发展过程来看,天津教案是一次群众自发性的反帝斗争,根源还在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是群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自卫行动。

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美等国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调集军队进行威胁。清政府大恐,一面要各地严格保护教堂,弹压群众,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一面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前往天津查办。

曾国藩闻知天津教案后,十分惊恐。自从与洋人打交道以来,深知中国远非外人对手,因此对外一直主张让步,避免同洋人开仗,通过维护洋人在华利益,换取中外所谓“和好”的局面。他认为以往教案,仅伤及教士,洋人就出动兵舰相威胁,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次殴毙领事,为前所未有,法国必不肯罢休。洋人凶悍成性,天津民风好斗,双方各不相让,很可能构怨兴兵,酿成大变,自己也可能丧命。因此他写下遗嘱,告诉长子曾纪泽在他死后如何处理丧事和遗物等。基于这种估计,他只得勉强硬撑,硬着头皮前往天津。

在曾国藩到天津以前,当地官绅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会秉公办事,不会像崇厚一样,一味“媚外”。他们根据曾国藩的《讨粤匪檄》,还认为他是反洋教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这次反洋教,完全是忍无可忍,理在华人这一边。他们的这种观点也得到朝廷的顽固派和清流派的支持,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

当时清廷内部围绕天津教案问题分成两派:洋务派代表的“言势者”,顽固派和清流派代表的“言理者”。双方在处理天津教案问题上意见有三大分歧:

第一,关于天津教案发生的原因和性质。前者认为愚民无知,遽启边衅,曲在津民,此刁风不可长;后者认为衅端由夷人所开,津民激于义愤,致成巨案,天津百姓只知畏官而不知畏夷,只知效忠国家而不知恤其罪戾,这正是夷务的一大转机,与刁民闹事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对参与反洋教斗争的群众的处理意见。前者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只有这样才能安抚洋人而消弭祸端;后者认为应该安抚百姓,以激他们忠义奋发之心,民心不可失,否则无以制夷人。

第三,对天津地方官的处理意见。前者认为地方官失于防范,致酿巨祸,不严惩不能平洋人之气;后者认为天津地方官不可更动,以此维系民心。

这两派意见,前者深合当时中国的形势,为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所采纳;后者在舆论上占上风,为广大官绅民众反对洋务派媚外求和方针提供了合法性,在全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曾国藩是持洋务派的意见的。因此他于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初十一到天津,立即发布名为《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的行动多方指责,诫其勿再挑起事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并在奏折中为洋人在中国的行为进行辩护和洗刷。该折传出后,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议讥纷起”,“责问之书日数至”。曾国藩自己也承认:“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论沸腾,致使人不忍闻”。

尽管如此,曾国藩仍然坚持己见,按照法国人的要求在天津大肆搜捕五月二十三日参加反洋教的群众,名曰“缉拿凶手”。但天津民众却把他们当成英雄,致使曾国藩虽然抓了八十多人,但其中供认不讳的所谓“真凶”只有七八人,其余都不肯吐供,也不愿指证。曾国藩认为只杀几个人数目太少,难以使洋人满意,仍不能很快结案。于是一面对被捕群众严刑拷打,一面加紧搜捕,一定要凑够20人,为丰大业等20个洋人抵命。曾国藩认为:“在中国戕官毙命,尚当按名拟抵,况伤害外国多命,几开边衅,刁风不可长。”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也认为“冀终归于一命一抵了案”。曾国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洋人满意,长保“和局”。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认为“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启兵端,唯有委曲求全一法”。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结果是:判死刑20人,流放25人,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并流放黑龙江“效力赎罪”;支付抚恤费和赔偿财产损失银四十九万两;派崇厚作为中国特使到法国赔礼道歉。

天津教案办结之后,对曾国藩的谴责更甚,“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会馆中所悬曾国藩“官爵匾额”“悉被击毁”,并将名籍削去,即不再承认他是湖南籍人。曾国藩闻之引为大恨,中经几许周折,财力兼施,只不过将难堪之处略为掩饰了一下。

就这样曾国藩这位“中兴名将”、“旷代功臣”,转瞬之间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

客观地讲,曾国藩也只不过是秉承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行事,接替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李鸿章对最后判决并无多大改变,仅因俄国只索经济赔偿,不要中国人抵命,将原来20名死刑改为16名死刑、4名缓刑,其余无一更动。

同类推荐
  • 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默克尔从一名不知名的平民少女成长为德国第一位女总理,在冷漠、枯燥、内敛,甚至没有女人味的外表下究竟住着一个怎样的灵魂,才能让她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迈向权力之巅?本书用细致朴实的笔法展示了德国第一位女总理默克尔的的成长轨迹。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处理危机的冷静,从联邦部长到党派领袖,最终,她以“我愿为德国人民服务”叩响人们的心扉,凭借着坚定的意志成为德国总理。作者用最平实的文字将这位遥远的领导人带到读者面前,展现了默克尔沉稳、镇定的形象,以及她勇敢、坚强、不服输的特性。
  •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这是一次对英雄事迹的重温,也是一次对烽火年代的回望。所有的重温和回望,都是因为在这些远去的英烈们的身上,深藏着我们民族不可失落的魂魄。阅读他们的故事,从中感受到生命的韧劲与执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心灵会得到无数次震撼与洗礼。
  • 铁血宰相——俾斯麦

    铁血宰相——俾斯麦

    《铁血宰相·俾斯麦(插图版)》: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史玉柱全传

    史玉柱全传

    史玉柱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之一。从1989年以深圳为起点,史玉柱在经历了20多个春秋之后,最后在上海这个繁华大都市指点江山。在史玉柱身上承载着崇高至上的荣誉,也背负着巨大的失败,大起大落给这个原本普通的创业者烙下了非凡的印记。史玉柱最大的资本不是他的财富,不是他的股票,而是惨败之后的东山再起,而是以常人难有的勇气完成的人生大逆转。商海沉浮,史玉柱起死回生,再造奇迹,为无数创业者高高地竖起了一面精神旗帜。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2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2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国家面临灾难之时,不仅朝廷中有挺身而出的大臣,军队中有浴血奋战的将领,尤其是平民百姓,农民起义军中,有更多的爱国志士。他们勇当国难,无私无畏,可惜大多成了无名英雄。只有一些重要的义军首领的名字和事迹,才被历史记录下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大凡把国家、民族的兴衰放在首位,一心报效祖国的热血男儿,早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则为敌军叛党所俘,身陷囹圄。面对威逼利诱、严刑拷问而不屈不挠,最后凛然赴死、慷慨就义,表现了爱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和气节。
热门推荐
  • 陨落在心里的星

    陨落在心里的星

    宇宙那么大,也许我们只是渺小的那颗星,但相遇了也会成为最耀眼的星……
  • 对你不是心动但胜似心动

    对你不是心动但胜似心动

    ---我对你不是心动,但胜似心动--江泽熙---不想和你擦肩而过--宋清欢高中结束,宋清欢感叹“OMGD,我也考上了耶耶耶,终于不用被俩没心没肺的哥笑话了”。宋靖羽(老大)“还不是我给你补习的,这么开心干嘛”“切,拆台王”大一美术院分班结束,宋清欢这个花痴竟看起了帅哥???“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男孩子呢,老夫的少女心啊”宋清华的花痴想法。“what,这女的也太花痴了吧,虽然我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但也不需要这样子吧”没错,这是来自某个自恋男的心里想法。ps:甜文,为虐,会很长但是章数不多。
  • 世人排挤的爱情

    世人排挤的爱情

    莫言因:我爱你梁凉,不管别人怎么反对我们我一样爱你
  • 超品病患

    超品病患

    天才疯子一念间,有时候,确切的说,所有的天才都是一个疯子。天才和疯子其中二个共同点就是:1:执念!2:异想天开。心中那个谁都不能更改的执念,那个所不能被常人理解的思想。而人们区分天才和疯子的一个准则就是一个执念成功了,一个没成功。成功的如爱迪生失败九百九十九次,最后一次成功了,流芳百世,没成功的,要么死了,要么死了。永远没有人记得那个死的疯子叫什么名字。在遭受了一些常人不能所理解与承受的压力的情况下,精神崩溃,内心选择逃避,他们就是疯子。可是一个疯子,如果面对社会,闯荡这个人踩人的社会,会不会别有一番成就?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本书以特殊的“领袖史”视角,写出了毛泽东被选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毛泽东当年的沉浮,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 守在未来的你

    守在未来的你

    时间是难以捉摸的,但是在未来,人们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于是,人们纷纷开始了漫漫长长的征途,在未来的世界,女人的地位远远比男人要高得很,但是自从人们知道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后,这个世界的规则开始改变了男女开始平等......
  • 侠义江湖风

    侠义江湖风

    主角张文枫,莫名奇妙的穿越到了一个满是江湖味的世界,在这里有痴迷于武术的疯子,充满侠义的盗贼,充满正义感的豪杰
  • 股票细节

    股票细节

    股票的独家解析,专业解析,非文学作品,切勿YY
  • 锦绣嬛华

    锦绣嬛华

    有些事,注定了便是宿命。如果,那一晚,她不曾遇见他,不曾对他一见倾心,那么,当他们再次相见时,就算身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便不会如此两难。深宫寂寂,他只是想夺回原本属于他的东西,为此,他算无遗策,然而,她的出现,却颠覆了一切。什么是宿命?就是相遇时,他不再是他,她也不再是她。
  • 神奇宝贝之冰凯

    神奇宝贝之冰凯

    神奇宝贝是这个世界最为不可思议的生物,突然穿越过来的大叔,冰凯,前方会有什么样的冒险正等待着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