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705900000001

第1章 孔子的美德智慧(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家境贫寒,却有志于学,20岁时已学识渊博,被当时之人称“博学好礼”。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前往齐国,受到齐景公赏识。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返回鲁国,但此时政权皆掌握在权臣手中,孔子虽有两次从政机会,却全都放弃了。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出任中都宰,卓有政绩。后来先后担任小司空、大司寇等职位,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在鲁国权臣的打击下,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直到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才再次返回鲁国。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于鲁国,享年73岁。

孔子博学多才,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礼”与“仁”,主张用礼教和道德来治理国家,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学徒众多,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达者七十二人。这些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书,是为《论语》。

以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仁义道德、礼法规则,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在人与人之间架起“和谐相处”的桥梁。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家和万事兴”,意思是,与自己的家人“和谐相处”,就会更好地去拼搏事业;与身边的朋友“和谐相处”,友谊就会长存;国家与国家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世界就会和平。

“和谐”是人类文明社会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事、物均应以“和”为贵,和谐、和睦、和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文明遗产,是一代代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披荆斩棘、开创时代、积累下来的生存智慧,也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所必须掌握的通达处世之道。

“将相和”的故事早已被大家所熟知。

廉颇是赵国的第一武将,而蔺相如在没有官职前只不过是一个泛泛之辈。但是,当赵王在为跟秦国谈判的人选犯愁的时候,恰恰是蔺相如毛遂自荐,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王面前。在谈判的过程中,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智慧,最终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和使命,为维护赵国的尊严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功绩。

从此以后,蔺相如这位原本没有任何官职的幕僚在赵国名声大振,他的官职也一跃超过了战功赫赫的廉颇,这让廉颇的心里很不舒服。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之下,廉颇开始找蔺相如的麻烦。蔺相如每次看见廉颇之后,都会远远躲开,甚至为了不与廉颇见面,还称病不上朝。蔺相如的手下对此牢骚满腹:明明位高权重,却为何要再三躲避?蔺相如的回答使手下深深折服,他说:“廉颇与秦王相比,自然是秦王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秦国这么强大,但是却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我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人不和的话,那么秦国必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对我们赵国大举进攻,到时候,不但我们之间的矛盾化解不了,赵国还会面临亡国的危险。所以,我避开廉将军,并不是因为我怕他,而是为了我们赵国的生存与发展。”手下听了蔺相如的解释恍然大悟。不久,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感到非常惭愧。一天,廉颇背负荆条来向蔺相如道歉,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成语。之后,廉颇、蔺相如成为最好的朋友,两人共同为赵国的发展尽心尽力。

无疑,与久经沙场的廉颇相比,蔺相如更具智慧,心胸也更加宽广。他拥有一站在战略大局之上的人生智慧,他知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和”有多么重要。蔺相如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因为他与廉颇之间的争斗而导致将相不和的话,即便最后真的分出了胜负,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满清之初,52岁的皇太极猝然辞世,多尔衮与豪格为了争夺皇位互不相让,甚至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最后,还是多尔衮提出了折中的办法,双方各退一步,让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继位做皇帝。难道是多尔衮不想当皇帝吗?自然不是,可那时的多尔衮也明白,双方一旦开战,大清多年积攒下来的精兵猛将、财富、人心都会被这种内部斗争消耗掉,这样一来,自己父兄多年拼杀打下的江山就会危机四伏。所以,“和”是保住大清现有实力的唯一办法,只有“和”才能让大清更加强大,最终定鼎中原,统一天下。

无论是国与国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甚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只有做到“和”,才能实现“兴旺发达”,才能体现出智慧的力量。

“和”不仅是维系一切秩序的根本与必须,更是使一个人内心真正强大起来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方法。

对他人仁,会使他人更加尊敬你;对朋友义,会使朋友更加信任你;对陌生人礼,会使陌生人更加亲近你;对父母孝,会使父母更加疼爱你;对孩子和气,会使孩子更加依赖你……仁、义、礼、孝、和气都是在“和”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些品质不仅仅能使一个人自身的品质得到提升,还能让这个人的周围充满祥和的气氛。当你每天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充满和谐、幸福与快乐。

以礼待人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会礼,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主要范畴,在儒家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林放曾向孔子问“礼”,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说明了孔子对“礼”的重视。

我们现在说的“礼”,是表达礼仪、礼貌的一种形式,但孔子提倡的“礼”绝不是现今对“礼”字表面理解的意义。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孔子所说的“礼”在漫长的社会演变中的变化。

孔子提倡的“礼”有着封建时代的烙印,他认为“礼”有着作为政治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他认为用“礼”可以束缚民众思想,限制民众行为,把民众变为统治阶层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统治阶级等级制度的目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儒家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礼”渐渐演化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脱离了为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成为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礼仪。“礼”更多的是礼节、礼貌、礼仪的外化表现。所以,今天读孔子论述的“礼”,我们应更多地从礼节、礼貌、礼仪等行为规范方面来理解。

齐相晏婴出使晋国,路过中牟时看见一个人正坐在路边休息。虽然这个人穿得不成样子,但是晏婴看得出来,这个人是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于是便派人问他叫什么、从哪里来。

那人说:“我叫越石父,是齐国人,在中牟卖身为奴,看见使者您路过,想跟您回国。”晏婴问:“那你为什么要卖身为奴呢?”越石父回答说:“现在的我已经是饥寒交迫了,只好出此下策。”晏婴便用拉车的马帮越石父赎了身,还让越石父跟着自己一起回国。

晏婴回到府邸以后就进了自己的屋,并没有跟越石父告辞。越石父非常不高兴,要与晏婴绝交。

晏婴派人告诉越石父:“你在中牟给人家当奴隶,现在我把你赎回来,你不但不感谢我,反而恩将仇报,还跟我说什么‘绝交’。”

越石父说:“如果是君子的话,就算昔日对别人有恩,也绝不能轻视对方,同样,也不应因为对方对自己有恩就轻易向对方屈服。我给别人当了三年奴隶,那时没有人理解我。您把我赎回来之后,我认为您是理解我的,可您在进入屋门之前都不向我告别,您这不是还把我当奴隶看吗!”

听了越石父的话后,晏婴立刻走了出来对越石父说:“今天的确是我不对,我向您道歉,如果我改正错误,您可不可以不和我‘绝交’?”

越石父点了点头,于是晏子马上让人打扫厅堂,盛宴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说:“我听人说过,对别人的尊敬不必在乎具体的形式,只要你有尊贵的礼节,别人就不会拒绝你。先生如此待我,我实在是不敢当。”从此以后,越石父甘心为晏婴效劳。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越石父太过得寸进尺,晏婴好心好意把他给赎回来,越石父不但不感激晏婴,反而因为礼节上的稍许不周跟晏婴“翻脸”。没错,当时的越石父的确是身无分文,论起地位来也远不如晏婴,但是越石父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低下而忘记了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有的礼节,他认为礼节是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更是对他人尊敬与友好的体现。晏婴最后也正是受到越石父的提醒,认为自己不应该“失礼”,才会去向越石父道歉。

在生活中,凡是成功人士大多都懂得尊重“礼仪、礼节、礼貌”,他们知道,对身边的人以礼相待,不仅能体现出自己良好的道德水准,更能展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深厚修养。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是互相尊重的前提条件。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所以,人们的言语行为应以“礼”为前提。

以孝为本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尊重师长。要谨言慎语,讲究诚信。要有爱心,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做事之余要多学习。

孔子提倡仁义思想,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具备仁义思想,首先就要行孝悌,孝悌是仁义的根本。

春秋战国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主张以“孝”治天下,尤其是在汉代,统治者更是把“孝”作为封建统治的重中之重。

五千年来,“孝”不仅对人们的伦理道德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舜是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相传,在舜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继母、弟弟象,都多次想置他于死地。一次,家人让舜修补谷仓仓顶,但同时又在谷仓下放火,幸亏舜聪明机智,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后来,家人又让舜深挖井,舜刚刚下到井底,继母与弟弟象却开始用土填井,幸亏舜发现井中的地道,才成功逃脱。

然而,舜却丝毫没有记恨家人,对父亲依然恭恭敬敬,对弟弟依然慈爱有加。

天帝被舜的孝行感动了,舜在厉山耕种时,大象帮他耕地,小鸟帮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而且能力很强,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多年后,又选定舜做继承人。舜当上最高统治者后,对父亲、继母仍然孝敬有加,还封象为诸侯。

舜把作为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和作为一个哥哥应尽的责任全都做到了极致,这不仅仅说明了舜的宽宏大量,更体现了舜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品质成为舜赢得人心的资本。

开创大汉盛世的汉文帝也是一个大孝子。文帝本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闻名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在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要吃的汤药,他都必须先尝一尝,确定没事之后才给母亲喝。

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着重发展农业,使得当时的社会繁荣昌盛,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顺母亲的行为都是汉文帝自己心甘情愿做的。汉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十分清楚“榜样”的作用以及“榜样”的重要力量。他认为提倡仁孝,就是要从上到下,皇帝应身先士卒,成为大臣和百姓的表率。

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的关于“仁孝”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还有很多很多。

曾参是春秋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人称“曾子”,以孝著称。曾子幼时家里非常贫穷,因此他常常上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打柴时觉得心口一疼,便想到可能是母亲在召唤自己,便迅速返回家中。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子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仲由也是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不但性格勇敢,而且十分孝顺。跟曾子一样,仲由小的时候家里也很穷,吃的是野菜野果,睡的是草铺。父母死后仲由做了大官,从此不愁吃喝。但当他每次吃着丰盛的食物,睡在舒适的床上,盖着暖和的被子时,他常常思念双亲,泪如雨下。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啊!”

如果没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是理所应当。尽孝,不仅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展现,也会使家庭变得更加和谐、欢乐。

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习时经常温习和练习,不是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他人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所为吗?

孔子的这段话简要地概括了他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学习、交友、提高自我修养。其中,他把学习放在了首位。孔子在这里反复强调“不亦说乎”,是指读书做学问要自始至终,并不全然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感受学习与生活的乐趣,不断从书本中学习,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孔子的这段话评价非常高,认为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孔子一生中并没有固定拜过谁为师,他认为,学习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人才能够取得进步。

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孔子在生活中也的确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学习思想主张在《论语》中随处可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

其实,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正是因为几百万年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刚开始在后周节度使赵匡胤手下当小吏。周显德七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于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赵普为宰相。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学问一般。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多读点书。于是赵普回家之后,就关起房门,认真诵读。后来,在朝堂之上,他处理起政事来总是十分得体。家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半部《论语》。于是当时就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个粗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半部《论语》而已,当宰相不合适。宋太宗听后却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口问道:“有人说你只读《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没有超出《论语》的。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再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书是知识的宝库,所以人们格外重视读书,但是,重视读书并不是指把买回来的书当做“神明”一样“供奉”起来,而是要去仔仔细细地读,去体会、去感悟、去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从书中获得知识,得到启迪,也只有这样,书才会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有所帮助。

东汉恒帝年间,有个人很有钱,总想谋取一官半职,让自己能够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一天,他下定决心,拿出很大一笔钱来打通关系,没过多久,他的愿望实现了,他真的当上了一个文官。

但他没得意多久,难题就出现了。他必须要写一篇奏事的成文,再交给太守看。由于这个人平时不学无术,他所以根本就写不了。这个人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的妻子便对他说道:“邻居家的张三读过几年书,要不然你去求求他,让他帮你写一篇。”于是他立刻来到张三家,苦苦地央求张三。张三虽然很想帮他,但是他也写不了这样的文章,于是,张三对他说:“我实在是不会写此类公文,我听说很多年前有个叫葛龚的人,他很善于写奏事成文,他还有一本这样的书。我帮你找出此书,你从他那里抄一篇。”

这个人听完连连作揖。张三将自己所有的古书都翻了出来,找到了葛龚写的书之后,交给此人。此人立刻找到一篇文章抄了起来,连一个字都没有改动,最后甚至连“葛龚”的名字也一起抄上了。

第二天,太守看完之后火冒三丈。经过太守的一番训斥,这个人才知道自己原来连人名也抄了上去,顿时哑口无言。太守当即罢免了这个人的官。

现今,很多人都认为只要有了钱,有了人脉,自己就能够心想事成。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就好像上述故事中的这个人,他虽然靠钱买来了官,但是由于平时不学无术,所以到了关键时候就“露出马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凭本事吃饭,如果总想着靠“邪门歪道”蒙混过关,最终吃亏的必将是我们自己。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勤奋刻苦地学习,而且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在生活中,总会有我们不懂的东西,总会有我们没有掌握的知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我们判断事物的综合能力,让我们在问题面前变得更加理性、理智。

有一天,齐景公问晏子:“你能不能告诉我在这天下最大的生灵是什么?”

晏子说:“在大海的北方,有个大鸟,它的名字叫大鹏,它的脚在云彩当中,它的背部直入青天,它的尾巴横在天边。大鹏在北海中寻找食物时,它的头部和尾部能把整个大海和青天连接起来。如果它张开翅膀,那根本就望不到头。”

齐景公听完后非常惊讶地问:“那么在这天地之间有没有特别小的生灵呢?”

晏子回答说:“同样有,在东海边就生活着这样一种小虫,叫焦冥,它非常非常小,甚至可以在蚊子的睫毛上边建筑自己的巢穴,繁衍生息,并且在蚊子的眼皮底下飞来飞去,蚊子却一点也感觉不到。”

听完晏子的叙述,齐景公感叹道:“原来天地之间还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生灵,看来我不了解的事情还有很多啊!”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这大千世界中,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事情的复杂性、多样性更是难以想象。所以,不论是谁,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才能对这个世界更加了解,就算是大学问家也不例外。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有一次突然看见两个十岁大小的小孩在争论,于是便问他们在争论什么。

一个小孩对孔子说:“您看到天上的太阳了吗,我总觉得太阳在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非常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我们却远了一些。”话音未落,孔子就听到第二个小孩说道:“我的看法正好跟他的相反!”这时,先说话的那个小孩立刻反驳道:“不对,太阳在刚刚出来的时候跟车盖差不多大,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反而只剩盘子那么大了,谁不知道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第二个小孩反驳道:“你说得不对,太阳在刚刚出来的时候,天气还是很凉的,可到了中午的时候天气却变得非常热,这难道不是远的物体人们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人们就感到热的道理吗?”

两个小孩说完便让孔子判断谁对谁错,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倒了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虽然当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但是他对于自然现象一无所知。两个小孩看到哑口无言的孔子,便对孔子说:“人们都说你是一个大学问家,知识非常渊博,没想到你也有不懂的地方!”

或许就连孔子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竟会被两个小孩问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既要不断地学习,同时也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对事物才会看得更加透彻。

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的3000多名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思是说,颜回最爱学习;在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马上化解,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绝不重犯。

在校园中,学生向老师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的老师更是无处不在。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学习有多么重要!

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就要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

安贫乐道

饭疏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很大乐趣。而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贫富观,同时也表达出他的高尚品质,即不做物质的“奴隶”,不为了谋得富贵出卖人格。

孔子一生提倡安贫乐道。他认为,凡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君子,不应该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烦恼。虽然孔子一生最大的梦想是为官从政,但是,他认为如果这些东西是从“歪道”上来的话,那么就算再怎么富贵荣华,他也是坚决不接受的。在孔子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颜回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为贫困的一个。颜回的同门子贡来看望他,见他窘迫至此,以“先生何病”讽刺他艰难的生活条件,但即使这样,也没有改变颜回对于知识的热爱,颜回严辞反驳:“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移是也。”

安贫乐道意味着对物质匮乏的超越,要求人能够从精神上进行选择,最终战胜私欲。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是一种痛苦的选择,但是颜回甘于贫困,不改其志,这无疑是达到了孔子认为的较高境界。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一个“五柳先生”,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在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尽管他居住的是简陋的屋子,里面冷冷清清,遮不住风雨,所穿的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些文章来记录读书体会,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但过度的欲望则是非常可怕的,很多人就是因为掉进了“膨胀”的欲望深渊,最后无法自拔,以致身败名裂。凡是取得成功的人,他们都能在最关键的时候认清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懂得控制过度的欲望,拒绝人生路上的诱惑,他们知道什么可以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路可以走,什么路不能走。

刘禹锡在其有名的《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几乎每个人都想得到荣华富贵。如果仅仅是为了富贵或者权力就不择手段,穷其一生去追逐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得不偿失,甚至还有可能毁掉自己的前途与命运。

同类推荐
  • 绵山故事与传说

    绵山故事与传说

    同窗好友融亮及青年作者的又一新作《绵山故事与传说》即将付梓。融亮约我作序,并说:“这件事是你我一起策划的,非你莫属。”看来义不容辞,只好从命了。我和融亮是大学时代的同学。他生长在“三贤故里”(“三贤”指春秋晋国贤臣介之推、东汉太学生领袖郭泰、北宋名相文彦博),是听绵山的故事传说长大的。他小我三岁,当时还是个内秀腼腆的小伙儿。他才思敏捷,学习刻苦,成绩骄人。
  • 远传的衣钵:日本传衍的敦煌佛教文学

    远传的衣钵:日本传衍的敦煌佛教文学

    《远传的衣钵:日本传衍的敦煌佛教文学》是《人文日本新书》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是一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深刻人文精神的新型文化学术类图书,每册突出一个人文主题,小题精作。其体现了学术前沿、专家功力;体现了中国学者透视日本文化的独到见解。语言规范而不板滞,平易流畅,理、趣相得益彰,体例设置灵活生动,图文并茂,亲近阅读。对增进国人对异质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扩大视野,提升跨文化平等对话的能力,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具有深远而悠长的意义。
  •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本书撷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具时代特征、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红色经典故事,向青少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克服艰难险阻,奋斗不息,在内忧外患的多重压力下突破险境,绝处逢生,在道道关隘和重重考验面前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 流水沧桑:江河之卷

    流水沧桑:江河之卷

    本书讲述了中国几条主要水脉的历史和现实,其中涉及神话、传说、历史,带您走进孕育华夏文明的中国江河。
  •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涉及碑刻中表现的民间文化、信仰、美学意味、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在书中形成内在联系,作者颇费心思。由于全书涉及到几大块各自独立的内容,其“散点式”的结构,显得内在逻辑不是十分紧密。而六章的关系,在文化视野的统摄下,总体能见出其内在理路,即归结到白族古代碑刻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味。苦心经营,殊为不易。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苏月连

    苏月连

    逍遥剑出,天下易主,天下都是我的,为何唯独你不是我的。
  • 秦时明月之医行天下

    秦时明月之医行天下

    梦回千年来到了这风起云涌战火纷飞时代,战国七雄争锋天下,诸子百家傲视群雄,在这萧索的天下该何去何从,或是侠行千里,剑撒长空,或是寄居庙堂,位极人臣,亦或是偏安一隅,终了此生.徐子彦:等等,这个战国好像有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折了的翅还爱吗

    折了的翅还爱吗

    他跑到异国他乡本是为了“疗伤”,不料又邂逅了另一人,跳进了另一段感情的漩涡当中~~~
  • 异世情仇

    异世情仇

    王朝更迭,天下动荡。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有成名已久的老前辈,更有青出于蓝的年轻新一代。有热血的武斗,也有缠绵的情仇。黑角虎郭亮挺着自己的草包肚子,一脸郑重的向天宣誓:“我要当最大的官,娶最漂亮的女人!”朱子青挥舞着开天大棒,喝到:“我乃玉面阎罗朱子青,哪个与我一战!”马跃抽出手中的宝鞭,说道:“师父,今天弟子就为你清理门户!”话音刚落,鞭影重重……红梅:“一年吧,一年以后我们在父亲的坟前相见,了解我们之间的恩怨……”说完,一滴眼泪划过脸庞,滴落尘埃。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阳帝

    阳帝

    寂寞沙场,依稀斑斓。战旗招展,尸骸遍野。青色城墙下,血流成河,十六杆长枪穿身而过。神秘师尊,奇异拯救。看国破家亡后,重新复活的龙阳如何复仇。为了将寄宿奇异魔剑中的龙葵复生,龙阳又怎样纵横苍生六界。忠君道的仰首野望,建立仙庭后的无限畅想,打破神域界限后,组建神庭时的号令六界。一切敬请期待!看习得《王道九卷》后,龙阳如何一路披荆斩棘,笑傲六界,又如何建立凌驾于众生之上的神庭。成为长生天地中,那永垂不朽的‘阳帝’!
  • 太初帝君

    太初帝君

    紫气东来三万里,凡尘练心五千年!不羡皇朝功名禄,回首高歌踏仙路。这是一个求道的故事,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莽夫的成仙记。若有模仿,纯属致敬!
  • 浮生有云

    浮生有云

    这里是期元山,守生亭,我已在此等待千年……——徐留戚最喜欢师兄了!——清野对不起,不能回应你的善意。——伏宥……更多人物等待解锁中,《有约》篇正在热烈放送中。欢迎戳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