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83600000029

第29章 死去的与活着的(1)

镜头19:精神病人

汶川大地震中,无数灾民因失去家园而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无数灾民因失去亲人而悲痛欲绝生不如死。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多数人咬着牙抹着泪扛过来了,挺过来了,虽痛苦依旧,却还能正常地生活,正常地工作,正常地活着;然而另有一部分灾民,却实在承认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因此他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后,又失去了一个正常人原有的正常精神!

这部分灾民,被称为“精神病人”。

精神病人,不等于神经病人,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大众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所谓精神病人,通俗地说,就是脑功能受到损伤,或者说脑子受到刺激的人;因脑子受到刺激而导致的精神疾病,就是精神病。这种疾病在中国较为普遍。北京大学心理学专家杨甫德告诉我说,中国的精神病患者大约有8300多万!光重型的,就有1600多万!

中国人最多,精神病人也最多。患病诱因,复杂多样,历史的,现实的,都有。据我调查,其中一部分人,则是被人为地整出来的,比如政治运动整的;单位掌权者整的;冤假错案整的;职称级别整的;恋爱婚姻整的;升学考试整的;金钱名利整的;等等。而汶川大地震,又将无数原本精神正常的人,震成了精神不正常的精神病人!

那么在480多万灾民中,又有多少被汶川大地震震出的精神病人呢?

成都精神病医院副院长文荣康告诉我说,四川大约共有20余家精神病医院,其中有五家是综合医院里设置的精神科,比如华西医院的精神病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精神病中心,其余十几家都是专门的精神病医院。另外还有四家精神病医院,比如民政系统的德康医院、公安系统的安康医院等。这些医院在地震后到底收了多少精神病人,根本无法统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遇有外在的刺激,新的成员还会不断增添。

我几经努力,试图将这20家精神病医院的精神病人作一准确的统计,最终却失败了。但是,仅成都精神病医院,即成都精神卫生中心,便收治了110多位精神病人,却是我亲眼目睹的实事。

在灾区走访的日子里,我曾先后五次进入成都精神病医院,每次见到那些被大地震催生的精神病人,恍惚中我感到自己好像也成了一个精神病人。他们中,有的地震前在都江堰住院;有的地震后被送进医院;有的地震前病情已经好转,地震后又加重了病情;有的地震前已经准备出院,地震后又旧病复发。不得不继续留在医院;有的地震前精神稍有问题,但还不算精神病人,地震后便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精神病人;而有的地震前完全是一个健康正常的正常人,地震后一下就变成了一个完全不正常的精神病人!

文荣康副院长告诉我说,地震发生后,在毛文君院长的亲自指挥组织下,全体医务人员紧急出动,在第一时间将医院600名精神病人进行了紧急转移。而后又于5月13日凌晨将都江堰精神病院的80多个精神病人转至他们医院,此外还从灾区收治了30多个精神病人。由于医院对病人安排及时妥当,使惊恐万状的病人有效地得到了控制和稳定。文荣康是个典型的羌族汉子,家乡就在汶川。他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非常热爱他的民族。家乡地震后,他心里非常难受,戴了三天的黑纱。有人问他,你家人是否去世?他说,我的家人平安,但我家乡的同胞受难,这是国殇,我悼念我的同胞!尤其看见那些地震后患病的精神病人,他心里更难受,精神更受刺激。于是他用拼命工作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悲痛与精神的焦虑。

精神病区的谭樨医生告诉我说,这些病人从灾区刚来到成都时,心里都很恐慌。开始,医院把他们安排在三楼,很快发现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很紧张;如果有余震,就更恐慌。于是又把他们调换到一楼大厅,睡在地铺上,医务人员则坐在边上,不睡觉,陪着他们,守着他们,安慰她们,还给她们洗脸、梳头、泡脚、洗澡,帮着联系亲属,等等。这些病人,病情有轻有重,时好时坏,有的情绪狂躁,充满敌意;有的对地震非常敏感,一有余震,便跑出病房,不愿回来;有的稍有一点动静,就神色慌张,到处打听情况;有的不与任何人说话,不和任何人沟通,整天坐在病房,望着窗外,独自发呆,默默流泪……但不管他们病情轻重,表现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里始终想着自己的家乡,想着自己的亲人!

遗憾的是,截至我进入医院,这些病人与他们的亲属几乎没有什幺联系,有13个病人根本无人认领,其中有一个还是痴呆;甚至有的人到底姓甚名谁,医院根本搞不清楚,他说他叫张三,实事上你并不知道他是不是叫张三,说不定他叫李四。有什么办法?他是精神病人。而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地震刚过,灾区情况非常特殊,非常复杂,到处乱得一团糟,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信息几乎中断;而这些病人大多数家在山区,家里一无固定电话,二无手机;加上他们的亲属死的死,伤的伤,即便没死没伤,天天余震不断,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又怎么可能顾及他们?尽管医院也想过不少办法,却收效甚微。因此,这些病人虽然每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但地震当前,依然无家可归!

当然,有一部分病人见不着亲人,或者说亲人不来见病人,也确有隐情。

谭医生告诉我说,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每月住院费在3000元左右,生活费在300元左右,还有其他一些小的费用,一月下来,将近4000元。这笔费用对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是根本无法承受的。北京大学心理学专家杨甫德也告诉我说,精神病患者承担的医疗费用是非常重的,在全国所有疾病中,排在前10名,而在这前10名中,精神病患者就占了五个,其中抑郁症患者,列第二位。而问题还在于,对于精神病的治疗,与别的疾病不同,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不像长个肿瘤,或者有根盲肠,一刀切除,万事大吉,永不复发。比如,有的本来病情渐好,一旦遇上什么刺激,当即加重;有的甚至好不容易已经痊愈,这次遇上地震,马上再次复发。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除了当官的,或者大款,谁承担得起啊!更何况,这些来自灾区的病人,哪家哪户,不是穷人!因此,一些“老病号”,家里本已负债累累,汶川大地震后,突然被国家收治,亲属自然就不愿再露面——顺水推舟,岂不两全其美?而一些这次才被地震震出的“新病号”,国家更是统统无条件收治,这类亲属因祸得福,自然心安理得,心想既然国家包住、包吃、包治,他们自身难保,何必出面,自找麻烦;将来万一医院要医药费,就是拉出去枪毙八次,也付不起呀!所以,有的能避就避,能躲就躲——躲都躲不掉,何必自己往里钻呢!

幸而,有医院白衣天使们的真诚呵护,细心关照,这些从灾区逃出的病人总算有了一个落脚的窝,一张治病的床。因此,当我走进病房,与她们融入一起,并与他们倾心交谈时,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障碍,感到多数人和正常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样跳动着一颗肉长的心!尤其他们对家乡、对亲人那份无法割舍的深情,如同大山的溪水,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心中奔涌。

一位病人告诉我说,他逃出来已经10来天了,家里什么消息都没有,家里还有老婆和女儿,他非常想念她们;

一位病人告诉我说,他的妈妈79岁了,多年瘫痪在床上,地震的时候,不知道跑出来没有?他的爸爸在1960年就饿死了,就剩下他和妈妈两个人,从那以后,他最怕的就是饿肚子。地震后,他每天都觉得饿,刚吃完上一顿,就担心下一顿。每天都在想,妈妈今天吃了没有?妈妈今天吃了没有?

一位病人告诉我说,地震那天他看见雷神爷了,黑脸,黑头发,样子凶得很,还大声吼,大声叫,发脾气,他的儿子就是被雷神爷给劈死了。后来解放军又把儿子救活了,不知道儿子现在在哪里,问我能不能帮他找到儿子?

还有一位病人告诉我说,他家养了三头牛,有一头母牛马上就要生小牛了,没想到突然地震了!地震那天他正在山上放牛,一个大石头滚下把他的母牛砸死了!他吓得抱着头跑了,还有两头牛也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他每年就是靠这几头牛给孩子交学费,现在牛没了,孩子也没了,但还有一个学期的学费没交,咋办……

一天上午,我正在精神科病区与几位病人聊天,一位中年男子突然来到我的身边,很有礼貌地对我说,同志,能不能借用一下你的手机,我想给家里打过电话?中年男子个子较高,一米八左右,大眼睛,高鼻梁,若不是一身病号服套在身上,你很难判断他是一位精神病人。我说当然可以,便把手机递给了他。他接过手机,一转身,发现他身边一位胖胖的病友正用比他还着急的眼睛望着他。他好像一下就看穿了对方的心思,忙把手机递给这位病友,让他先打。这位病友拨通电话后,他又贴过去,专心听着电话的回音,好像这个电话不是打到病友的家,而是打到他的家——一个精神病人,居然对病友表现出如此的关心,这是怎样一种情怀啊!

可惜,手机里传回来的是忙音。病友又打了一次,还是不通。中年男子这才接过电话,开始给自己的家打电话。我见他拨号码时很紧张,手指都在哆嗦。也许他怕遭到同样的命运,不愿让同伴承受他的痛苦,拨完号码后,他就拿着手机躲到墙脚边上,独自倾听去了。可惜,我一看就没拨通。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又拨了一次,还是不通。他的手臂慢慢垂了下来,却没有转身。我走过去,这才发现,他的眼角挂着泪痕。

我想安慰他几句,可他却突然转过身来,把手机递到我的手上,然后一个立正,向我敬了一个礼——一个军礼!我很奇怪,也很感动,想不到当今中国社会少有的人间真情,居然会在一个精神病人的身上体现得如此的淋漓尽致宴实在在!这个世界,到底是正常人不正常,还是“不正常人”正常?也许,“不正常”的人永远不知道正常人的内心秘密,而正常的人也永远不清楚“不正常”的人的情感世界。

还有一位女病人,叫何凤英,33岁,都江堰向阁乡人。精神科病区主任段明君告诉我说,何凤英送到他们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病情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特征是,发呆,发愣,神志恍惚,眼神麻木;时而笑,时而哭;不吃饭,不睡觉,不与人说话,不与人交流,甚至有时半夜三更爬起来,冲出病房,大声喊着女儿的名字,要回家找女儿!何凤英有两个女儿,小女儿3岁,大女儿15岁。地震那天,大女儿在学校,小女儿在家。结果,大女儿死了,她的公公也死了。她每天就坐在废墟上,望着天空,发呆,不停地叫着女儿的名字。像这种病人,她不知道时间,不知道睡觉,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不去想过去,也不去想将来,只知道坐在哪儿望着倒塌的楼房等,幻想着女儿突然活过来,走出来。但女儿没有活过来,走出来,她自己却被送进了医院。

段明君还说,地震后,大部分人都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但大部分人几天就会消失;有的要两周,有的要四周,有的更长。像何凤英这种病人,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很重要,就是要让她多回忆,多谈,当时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然后纠正她一些想法,补充一些信息,尽量让她把事情回忆出来,谈出来,她的心里就会好得多。

在段主任的安排下,我与何凤英见面了。见到何凤英的第一眼,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年轻母亲,而且有想说话的愿望;但一开始我便注意到,她说的话,不是四川话,而是非常糟糕的普通话。这种普通话被四川人幽默地称之为“椒盐普通话”,即四川话与普通话混杂一起的“川普话”。我提醒她我是四川人,能听懂四川话,但她还是坚持要说普通话。她说,你是北京来的客人,我就应该说普通话,不然就不礼貌了,对不对嘛?其实她并不知道我来自北京,更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但她就是坚持要说普通话。后来我才知道,除了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不管是谁和她谈话,她都认为是北京来的,一定要说普通话。她说北京是首都,首都来的人,就要尊敬嘛!

我问她,家住什么地方?家里人怎么样?有没有联系?

她说,我的家在都江堰向阁乡。家里妈妈对我好,妹妹、侄儿、大姐、二姐对我好,老公对我好,我的心情好。老公对朋友好,朋友对他也好。我的老公要去打工,我说好。有一次我骂他,他心情不好,但他不骂我,我的心情好。我现在就担心我的婆婆,妈妈,还有老公,他们活得怎么样了?只要他们好,我就好,帮我打听一下,好不好?我没有给老公通电话,我记不得老公的电话了。他在外面打工挣钱,很辛苦,从外面赶回来了,走路回来的,舍不得花钱,我见他很伤心。他要在家里把玉米、谷子晒一晒,要不然明年吃啥子嘛?老公姓罗,我到罗家去看他,我就看上他了,只要人好,对我好,就行,对不对嘛?

我问她,什么时候结的婚?

她说,18岁,但没有办结婚证,我们去办过,没办成,后来大家一起吃了顿饭,就结婚了,谁也不知道。我还受过伤,被火烧了,在我妈妈家,我在洗碗,才12岁,点火,不懂事。当时谁也不知道,只有我妈知道。过去的人要老实些,对不对?火烧了,都不知道,现在地震了,全国都知道,全国都跑来了,是不是嘛?哎呀,你问那么多干啥子嘛,问这些又起不了作用,你又不去都江堰,不去向阁乡。

我问她,家里这几年生活好不好?

她说,这几年生活好一些,我们是农村人,要劳动,才有吃的,对不对嘛?我们家住在山上,山上很困难,条件不好,交通不方便。我家在向阁乡二七队……(她开始使劲回忆)我们家以前是木头做的房子,木头房子你说好不好嘛?木头房子很好,金窝银窝,不如狗窝,对不对嘛?但现在都垮了!我们那儿过去有很多木头,我们砍树去买,维持生活,还砍竹子,卖了,再买肥料,买种子。现在木头很少了。我们那儿的山很高,但空气好,山上不冷不热,有花,有草,有树,成都很热。我们种的菜,很新鲜,很好吃。我没说你们城里的菜不好啊,我是说我们哪儿的菜好,新鲜。因为好多外地人,都来我们山上避暑,都说山上好,都说山上的菜好吃,都说山上很凉快。是热天,不是冬天啊!但我不喜欢,我喜欢我们家里人团团圆圆,只要团团圆圆就好,对不对嘛?

何凤英在与我的谈话中,应该说思维基本还算正常,尽管表述有些混乱,语句也不连贯,时而普通话,时而四川话,而且说话像快板,每说一句,好像都在故意讲究押韵;每遇到一个问题,总要反问一句“对不对嘛?”或者“是不是嘛?”但意思我都能听懂。我注意到,每当谈到她的家人和家乡,她便一脸喜色,心里像有一只小兔子。看得出,这是一个非常爱家、恋家的女人。

我问她,地震的情况还能想起来吗?

同类推荐
  • 杜甫文集4

    杜甫文集4

    深刻反映唐代安史之知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展现诗人的一生传奇。
  • 雨夜看星星

    雨夜看星星

    为博少年一笑,蹂躏着青春,这些文字权当记忆,只为过往的人和物。《雨夜看星星》选于作者高中部分散文、小说,凌乱的笔风下更多的是一种无处逃避的生活。如序言所说:当一切都成为过去时,再美丽的誓言和回忆也已变质,败给了时间。
  • 邓刚幽默

    邓刚幽默

    早恋的要害在于发生在关键的学习求知阶段,犹如一列不按时刻表而提前开出站的火车,整个前程将不堪设想。爱情是一种非常状态,而家庭却是正常状态,爱情是浪涛滚滚,家庭是平坦的沙滩,相爱的男女两人兴奋地从爱情的浪涛中游上来,到了家庭的沙滩上还做游泳状,那就有点精神不对头了。
  • 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上册)

    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上册)

    《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将呈现一位有史以来最为有趣的书信达人。作为百年来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最为我国读者所知的一位作家,海明威的公众形象、传奇人生早已通过其作品为人所知,但这批世人陌生的私人书信却让一个崭新的海明威浮现出来。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贝克从海明威留给世人的卷帙浩繁的海量书信中精选了其从18岁至逝世这40多年间写就的近600封信件,书信中的海明威用作品外的“私人”语言坦诚地向各色人群——家人、朋友、敌手、编辑,以及当时几乎所有的知名作家——揭示了自我,记录了他生活与写作生涯的方方面面,称他为有史以来最为有趣的书信作家也不为过。作品所选的书信不仅记录了作家人生各个转折点,更展现了他的性格与智慧,及其对狩猎、垂钓、饮食等的特殊嗜好。其流露出的幽默与狂野大大超过了他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非常规的作家自传。而其中描画的众多国际性、社会性事件,以及一众名噪一时的艺术家、文学家,更是从侧面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国际风云与艺术影像。这些信不仅成为一般读者的指南和阅读享受,而且为认真研究文学的人提供了考证二十世纪美国文坛巨人之一的生平与成就所需的原始文件。
  • 一代人的心事:名家文集(套装共9册)

    一代人的心事:名家文集(套装共9册)

    做一个简单的人,活出生命的本真,把一颗心放在最温暖的地方。热爱生命,回归到真实的自我。数十位知名作家联袂巨献。本套装包括:《一代人的心事》、《活出生命的本真》、《成长是痛,也是幸福》、《桃花难画:张爱玲档案》、《台湾与我这些年:陈映真档案》、《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周作人译文精选集》、《惶惑的人,寻路的文:周作人杂文精选集》、《花前月下,青丝白发:周作人散文精选集》。
热门推荐
  • 我是极品小道士

    我是极品小道士

    欢迎入坑,进来了就别走了,抱紧我,我带你们装逼带你们飞……,记着,要抱紧……别放开……
  • 东有境名嫏嬛

    东有境名嫏嬛

    碧水飞云,杨柳拂堤,一男子悠然而来,于梦中,白色衣袂飘扬,墨发轻散,唇角似噙湮花笑,七分温润三分傲,举手投足间自成凛然风骨,执箫而立,风华无双。
  • 天之子O

    天之子O

    命里缺水的小孩儿,被取名江流海。再不断的机遇巧合之下,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并被带到一处神奇的学院,开始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一生……
  • 随身带着地狱系统

    随身带着地狱系统

    普通公司小职员秦风,偶然获得一个地狱系统。凭借地狱系统,他能够随意的捕捉鬼魂,读取他们的记忆,获取他们的能力。“听说了吗?那个大坏蛋要来我们这了。”某小萝莉在空中乱窜着。“麻痹,不就是吓唬吓唬那个熊孩子吗?至于跑这么远抓我吗?”某吊死鬼气急败坏的收拾行李。“我靠,竟然欺负我小弟,不要让我遇见他,不然……”某厉鬼直愣愣的瞪着突然出现的秦风。
  • 惹火狂妃:小萌夫,要听话!

    惹火狂妃:小萌夫,要听话!

    段樾整日撩天撩地、肆无忌惮,她就爱看小少年那害羞脸红,又乖乖听话的可爱模样。一朝风云起,她的小少年摇身一变竟成了搅动天下局势的枭雄。还扬言要以山河为聘,铺万里红妆,迎她进门!(女扮男装的将军vs腹黑贤惠小皇子,甜宠养成1V1)
  • 现代修仙掌门

    现代修仙掌门

    练笔之作,主角是渣男,不喜勿入。不是传统修仙文,更偏向都市和科幻(科幻)一些。基础设定不会变,如果觉得作者哪里描写的不行,欢迎指出,但如果希望作者改一下设定的,麻烦出门左转。————————————————————以下正经介绍:仙道渺渺,人道惶惶。修仙若斩情绝欲,何不学蜉蝣于天地;为人若泯然众人,何不如行尸走肉,踢踏烟尘。修人仙两道,掌宇宙涟漪。晓今古巨变,挽天外潮汐。何源修三清道,掌仙门缘;历红尘事,品人间眷。仙,不仅是神话,更是守护人类的源!
  • 我的细水长流是你

    我的细水长流是你

    浑浑噩噩了十六年,墨兮终于鼓起勇气,跳海自杀,可谁能告诉她,这个不经她同意绑定她的毛球挂件是什么鬼!毛球:哭唧唧,伦家是正儿八经的系统!墨兮冷漠脸:拒绝,我为什么死不了?毛球收起眼泪:宿主,女主光环了解一下。从此,墨兮走上了跟着剧情走,男神投怀送抱的不归路。墨兮:毛球,你给我解释一下,每个位面的男神为什么都是一个人!毛球:宿主你就从了吧,男神他老人家也不容易啊。——入坑先排雷,本书一对一,可能有甜有虐,女主性格不一定是你一开始看到的,但一定是被用心雕琢的。ps:不保文笔,不保走向,喜欢可以多夸夸。读者群黑域天使:815333919入群答案:保护好自己
  • 将女装进行到底

    将女装进行到底

    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女装,算什么真正的女装大佬!想要做真正的女装大佬,那就让穿着女装的自己走遍诸天万界,留下属于自己的女装传说!
  • 被你的心房过滤

    被你的心房过滤

    也许这就是命运,它注定了很多事,无论你怎样挣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