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843200000004

第4章 社交恐惧的认知行为治疗

直面的勇气

“我是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已经五年没有生活在集体中了,也没有和其他人有过任何的接触,所以我既期待咨询,也怕的不得了——我怕我过于紧张,会有什么不礼貌的地方。

我先说一下我的症状,我最近的一次与人接触是在旅行的时候,在三天中我呼吸困难,不敢和别人目光对视,只觉得脑子里翁翁地响,我真的想从山上跳下去。我一天到晚不说一句话,从早到晚一个表情,都觉得别人把我当成怪人看。

我清楚自己的性格有问题,所以就尽量避免和人发生冲突,被人孤立让我觉得颜面尽失。因为不想得罪人,所以我变的很忍耐,我就像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说话也不对,不说话也不对;笑也不对,哭也不对,越在意别人的情绪,别人反倒会伤害我。

总之,我现在很自卑,人又那么的坏,心眼那么多,我不是对手只有挨欺负的份。最后我只能在家,基本上不出门,天天都在逃避。我好象在一座孤岛与世隔绝,思维和语言已经迟缓了……”

他好像是一个被吓坏的孩子,为了避免伤害,他躲到了一个人的孤岛与世隔绝。虽然他也向往外界世界的精彩,但他太弱小,最终无法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式去生活。而在别人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在他这里都变得异乎寻常地恐惧,试图让自己振作起来的话,最终也只能沦为一种空洞的口号。

时间会让人变得麻木,从开始的惊慌到后来的无觉,最后他甚至会适应如此病态的生活模式。虽然逃避会让他暂时好过些,但逃避的恶果是他的内心无法变得强大,也永远无法发现他所恐惧的原本并不可怕。如果不是在生活的磨砺中去体察和发现这一切,他永远无法发现真相,也永远无法摆脱恐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是一点一点地退缩,也不会导致最后的自我封闭,更不会让恐惧越加泛滥——你所逃避的,最后终将把你淹没。

彻查自己的生活可以从以下问题开始:

1、你是否因为恐惧而不敢上班或上学?

2、你是否故意在逃避人群,选择孤独?

3、你是否在隐藏自我,以防别人发现你的“本来面目”?

4、你是否担心别人觉得你有病,而伪装你自己?

5、你是否为了让别人接纳,而不敢活出你自己?

6、你是否活在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生活模式之中?

7、你是否幻想症状消失,之后再开始生活?

8、你是否还在一直在“想”,而非脚踏实地做点什么?

如果对以上的问题回答“是”,那么这就是你需要努力的方向。

直面恐惧的过程必然会引发内心的阻抗,患者往往期待好了之后再开始生活。他与恐惧达成某种妥协——只要免除恐惧,他甘心放弃一切,哪怕是自由。他成了一个被压迫的“农奴”,只要不饿死,他就绝不反抗,而妥协的结果就是他一步步陷的更深。

因为恐惧而选择“安全”,看似合理的选择,但却因此失去了在痛苦中觉察与了解自我的机会。和生活中其它事情一样,并不是困难变少了,而是我们变强了。依赖“安全”的副作用就是困难没有改变,而我们却越来越弱,以至于之前不恐惧的事情现在看起来都成了灾难。

战胜恐惧需要破釜沉舟与孤注一掷的勇气——我们要面对令我们恐惧的情景,敢于暴露我们的缺点,直面内心中的恐惧。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掩饰,不再伪装,不再模仿别人。一位男性患者,为了把自己变成一个成功和优秀的人,整天有意或无意地去观察及模仿那些老板及成功者是如何接人待物的,因为他幻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为他们。他发现多说话可以交到朋友,更容易受到别人尊重,所以从高二开始他就逼着自己多说话,最后却好像练功练到走火入魔,以前很轻松的人际交往对他来说都成了一个负担——模仿别人,其实还是在逃避他自己。

另一位女性患者非常恐惧社交,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很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和异性及领导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所以每天她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没有任何业余的爱好和聚会。就算在办公室里,她也不主动和任何人说话,只是和他人保持着工作的接触。虽然孤独,但却无奈。不过她却连孤独和无助也不想让别人发现,所以她的痛苦,从来没有人能懂,她一直在控制与掩饰自己。敢于活出真实的自我是治疗的关键所在,面对现实的过程就是面对自己的过程,就算真实的自己“丑陋”,易于被人排斥,我们也要大胆地活出自己。

一些患者更喜欢“想”而非“做”——他更期望在“想”中来解决问题,似乎是想通了,一切都自然解决了。但闭门造车的“想”,想必又是一种逃避现实的理由而已。一位男性患者因为恐惧人际交往,尤其是和异性,所以一直都没有谈过恋爱。几年前的一位治疗师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敢看别人眼睛?这个问题他想了五年,结果到头来,他依然没有敢和异性交往。在我这里治疗的时候,我谈到要“先跳入水中,才能学会游泳”,结果他花了半年的时间来思考,什么是跳入水中。他依然和当年没有什么不同——他更喜欢思考咨询师的话,而不是在实际中去努力,他一直幻想这些问题都想通了,在人际中他就不恐惧了,他就可以会说话了,甚至比那些会说话,受人欢迎的人,更加受欢迎。

最后,我收到了他的一封简短的邮件:王宇老师早上好,我知道了,想什么也不能彻底改变我现在的状态,是我太急了,急着改变,想一下子就不一样,倒不如多做一点实事。

幻想着通过思考,而不行动,就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可以消除恐惧的人,必然不能如愿,因为他一直只是在纸上谈兵。而有一些患者对社交技巧的训练也特别着迷,他幻想自己可以掌握人际交往的“密码”,就可以在社交中游刃有余。所以他会逼着自己参加各种社交的训练班,希望提高自己社交的技巧,通过这种方式来摆脱恐惧。但技巧不能让一个人受到所有人的欢迎,技巧也无法逃避所有的否定,技巧并不能让他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一位女性患者,目前读大学一年级,不过从高中开始,她就存在害怕别人注视,担心别人发现她容易紧张和不善言谈的缺点,所以她经常逃课。后来她就疯狂地参加各种自信或社交训练班,也看了很多关于人际交往的书籍,为了能有更多的话题,她也涉猎各个方面的资讯,她希望自己在人际中不会冷场,能滔滔不绝。但如此的努力不但没有让她找回人际交往的自信,反倒让她更加紧张——她紧张自己不能表现得完美。

社交技巧虽然可以告诉她该怎么做,但却也容易让她过于在意自己的表现,敏感他人对她的评价,此时,技巧反倒成了社交的拖累。并且,押注于技巧,也说明她内心依然执着于逃避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否定,这样只会让她更加无法接受一个不优秀,不完美的自我。治疗的关键不是在于把自己变得更好,而是有勇气接纳自己的不好。

先扛起解决问题的担子,才能解决问题,害怕什么就去面对什么,绝不逃避退缩,是任何心理疗法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不然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比如,一位男性患者,因为脸红,大一都过去了,他竟然没有和班级的女生讲过话;另一位患者,因为担心余光会影响到别人,当他不得不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他总是带着墨镜;还有一位患者,每次和异性在一起总是要喝点酒,不然就不敢见面的……不管你是因为余光、脸红、紧张、外貌、社交能力,还是担心给别人留下负面的印象而逃避社交——去面对令你恐惧的情境,去暴露最真实的自己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逃避可以让我们暂时感觉好过一些,可以暂时不必面对“失败”的自己,并可以继续维系自己完美的形象,但从长远来看,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难治。

人总逃不过现实,面对是医治重要的一步!

负面的想法

患者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头脑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负面的想法,诸如:别人不喜欢和我在一起;别人认为我很古怪;我的表现一定很糟糕;别人看穿我了;我让别人感到不舒服……这些负面的想法让他越来越紧张与不自信。更糟的是他坚信这些想法是正确的——他相信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古怪、不合群或者自己很蠢。

这类的负性想法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自己难以被别人接受

2、认为自己的行为不适当

3、认为自己的表现缺乏吸引力

4、认为别人具有批判性

5、认为自己是一个异类

6、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7、认为症状会影响别人

8、认为别人都将离自己而去

在社交中他只会习惯性地忽视自己的积极表现,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在这种“好是应该的,不好是不应该的”苛求下,他脑中满是自己表现不好的记忆,眼中总是敏感那些不喜欢他的人。他整个人就好像掉进了黑洞,越来越觉得自己失败、无用、可憎、病态、不正常。

他也会把自我否定外移,认为别人也一定如此看待自己,从他人那里也必然得到一些负面的评价,自己也难以达到他人的要求。所以,他更害怕一些看起来长的凶,具有批判性的人,而在一些面善的人面前他才感到一丝的轻松。

他总是不放松,因为他会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表现,而这样的结果是:有限的注意力被分配到了外界威胁性的细节上,他更无法自然地和别人相处,紧张的时候他会大脑一片空白,这样就更容易造成当前社交活动失败。

在负面想法的作用下,他就会越来越恐惧,越来越退缩,越来越放不开他自己,生活的圈子也会因此变的越来越小,之后他就更加相信自己不可爱,不被人接纳。

找到并改变这些负面的想法,对治疗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打破如此的负性的循环。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对自己想法的敏感性,当情绪变化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体察自己的感受,试图发现自己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果情绪可以讲话,它想和我说什么呢?

这件事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到底害怕什么呢?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搞清楚我们内心中的想法,尤其是那些影响我们情绪与行为的负面的思维。

例如:一位女性患者,在做作业的时候抬头看见了老师,而发现老师也看着她,所以她就担心老师误会自己对他有好感,之后就不敢看老师,故意看着其它地方。后来发展到看其他异性都会这样,所以她就刻意回避目光接触,也害怕自己的余光会被别人发现。

余光,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对你而言的意义。当你认为它会让别人误会,让别人反感,甚至是对别人造成伤害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对余光产生恐惧感。而且你对这些想法越加坚信不疑,你就越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其正确性,比如,你坚信出现余光的时候,别人也跟着不自然或用手挡住脸,他们一定是被自己“伤到”了。

虽然这些“证据”都是因为患者的敏感所致,但他却依然坚信自己影响了别人,因此内心就更加恐惧余光。但余光是人的一种本能,就好像“拉屎放屁”一样自然,越是与之对抗只会把一切都变的失控。

他无法顺其自然,是因为对“症状”的灾难性的看法与评价,下面简要分析下各种症状对应的负性思维:

*对视:怕自己的眼神不对劲,进而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形象。有时,他也害怕自己的眼神会“伤到”别人,或是担心别人从自己的眼神当中解读出恐惧与怯懦,进而被人贬低和嘲笑。因此,看着别人担心影响别人,不看别人担心不礼貌,最后他都不知道自己眼睛该看哪儿了。

*余光:首先,他担心余光会让别人不自在,担心紧张会传染别人;第二,他也担心余光会影响自己做事的效率与发挥,尤其是当他把学习和工作看得非常重要的时候——他越想百分百地集中注意力,余光就会越加影响他的专注;最后,他害怕别人因为他的余光觉得他品行不端或不正常。

*脸红:一些人认为脸红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现,他担心别人因此小瞧自己。而有时脸红也意味着异性之间的喜欢,但他并不真的喜欢对方,他害怕别人误会自己,认为自己过于放荡。

*手抖:丢人、出丑、没面子、伤自尊、别人认为自己有病。

*表情:首先,表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线索,所以一些人担心自己表错情,让别人误解;第二,一些人对自己表情很不自信,认为自己表情太凶、面目可憎,会吓到别人。更有甚者会觉得自己好像是一片阴云,走到哪里就影响到哪里。

就算来做治疗,患者都坚持认为“症状”让我不舒服,只是因为我是咨询师,所以一直在忍受,他担心总有一天我会受不了他的。因此,我咳嗽、吸烟、皱眉等细小的动作都会被他解读为我已经被他影响或开始厌倦他了。无论我怎么解释,都无法消除他的顾虑和担心。

在治疗中他尚且如此扭曲我的想法和感受,可想而知在生活中他是如何扭曲他人的想法的。此时,他就好像是一个自编自导的导演,而身边的人只不过是他的道具。比如,一位女性患者和爸爸一起看电视都认为自己余光影响到了爸爸,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但她不是爸爸肚子里面的蛔虫,她根本就不知道爸爸真实的感受,她只是把爸爸带入到了她的“剧情”而已。

她谈到:“我害怕与任何人交往,害怕与别人对视,害别人总是看着我,所以我老用余光去注意别人,想控制都控制不了。一与人在一起就会紧张不安,目光慌乱,不知道看哪里,面部表情僵硬。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难以接受,有时对着镜子都觉得自己好陌生,也不知道要怎样才能与别人正常交往,过上正常的生活,茫然没有方向,更多的时候深感绝望!”

“眼睛”对她来说是一个难题——她既不敢看别人(害怕别人会因为自己的眼神而紧张),也害怕别人观察自己(怕别人发现自己眼神及表情的问题),因此就回避目光接触,进而用余光去观察别人(用余光观察别人是否在看着自己),但又担心自己的余光引发别人的反感……虽然她总是试图控制自己的眼神,让眼睛看起来更正常,但试图控制的努力最终只是让她头晕脑胀。

她害怕自己会影响别人,更确切地说她认为自己已经影响了别人,别人因为她的紧张而不舒服。她感觉自己就好像是一个罪人或一片阴云,她担心再这样下去,没有人会接纳她。

如此灾难化的想法让她只想逃离人群,她不想伤害别人,也担心自己被别人伤害,所以她总是努力为别人做点什么来弥补她的“过失”。

如果对这些灾难化的想法不加审视与评估,它们就会在头脑中胡作非为,成为控制她的力量,让她越来越恐惧人际交往的情境。

她只是沉浸,却从未反思——我的想法是正确的么?我的眼神真的有那么可怕?这一切是想象还是事实?

“理性思维”在乎事实和证据,而不是遵从感觉,它认为想法并不等于事实,因此想法可以被分析、被质疑。就类似于之前的人一直认为地球是平的,但在大量的事实下,这个观念才最终被扭转。很多患者会感觉“别人都在关注我”,但这种感觉根本就不可能是事实,毕竟他并不是明星,别人为啥总盯着他呢?这只能说明他太过敏感而导致的草木皆兵,而也说明他太想要获得每个人的关注。所以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他幻想被关注,但又恐惧被关注。

所以,并不是别人关注他,这一切仅仅是他内心冲突的一种外在投射而已。而失败也是如此,一些患者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但这也同样不是事实,毕竟看待事物的角度有不同,为何不能从最美的角度来欣赏自己呢?

一位女性患者,总是觉得自己工作能力不够,社交能力不强,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也害怕别人发现这一点,所以她就尽量不与他人深入接触。就算别人对她好,她也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如果了解她,一定会远离她。因此和别人在一起,或别人看着她的时候,她总是紧张不安。几年来,她总是漂泊,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她不敢在一份工作或一个城市呆的太久。越是如此,她越觉得自己失败,就算有人对她好,她都觉得这不过是对自己这样一个失败者的同情。

否定了自身的价值与积极因素,不断放大化自己的不足,那么结果就会让她觉得自己越来越渺小,而别人越来越高大。但这并不真的说明她一无是处,而仅仅说明她用了一个不公平的视角与评价体系来衡量自己和别人——她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并放大化别人的优点。在这种不公平的比较之下,她成了世界上最失败的人。

而当她把自己定义为失败者之后,她整个生活也将按照一个失败者的模式来进行,这样她就真的一点点落后于同龄人,这样她就更加确定自己失败。

理性思维的好帮手是行动——积极的行动,冒险的行动,探索与求证。只有打破之前自我保护的生活模式,只有敢于挑战未知与恐惧,只有在迷雾中探求真相,才能帮助我们走出负性思维的怪圈与禁锢。

一位女性患者写道:

我患病的经历是这样的:“我和邻居聊天,几句问候后,就无话说了,之后我就开始紧张,结果大家都很尴尬。然后,她回避,离开,我也回避。渐渐地,只要与人谈话,几句问候之后,就会产生这种尴尬的紧张情绪。而且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也就是说,我紧张的时候,对方也感觉得到,也会跟着紧张。所以,我变得越来越宅,怕与人交往,但内心却渴望与人和谐地相处。我的愿望一直都很简单——做个平凡人,人际交往圆滑!

从开始的无话说时紧张,到后来一开口与人说话就尴尬,再后来只要与人处在一个空间里就不自在。这种情绪时时刻刻在重复,加重,我真的快崩溃了,看着别人回避我,我真的很难受很难受。我上班的地方有一个同事,只要有我在,他就不自觉地紧张,他的表现形式是,咳嗽,吐口水,声音很大,就像那催命符似的时时在提醒着我这个难堪的事。”

虽然这其中有诸多的疑点,但她却一直坚信自己的判断。她竟然也会把我因为感冒而引发的咳嗽解读为被她影响,而我的解释却被她认为是掩饰。

既然道理无法减轻她的顾虑,那么只有用事实来验证——与其活在自己的顾虑当中,还不如直接去问问别人的感受,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果想知道真相,必须要得知对方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我们自以为的。一位有余光恐惧的患者在一周之内问了18个人,问他们是否被自己余光影响,或他们是否发现自己的余光。虽然如此“鲁莽”的行为并没有让他完全治愈,但却减轻了他的恐惧,引发了他更深层次的思考。毕竟大多数人压根就不知道他所谓的“余光”为何物,当然更没有被他所影响,当他大体可以相信自己的余光并没有那么可怕之后,他开始醒悟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何我这么怕影响别人,为何我这么在乎自己的形象。

虽说行动可以破解谜团,但大多数人却不敢卸下面具。直接问别人就等于扯下了他的遮羞布。但如此偷偷摸摸的心态就好像利于细菌滋生的潮湿环境,越是把自己隐藏的完美无缺,就越容易陷入到自己灾难化的想法之中,并活在自己所杜撰的世界之中。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如果不能换一个视角,如果不能从现实出发,如果不能打破之前的束缚,那么也就无法看清楚这一切。所以,醒悟与勇气是打破负性思维和看清真相的途径。这些努力都有利于我们的思想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顿悟。

回归理性:摆脱负性思维举例

1、“不善言辞”就不会被人接纳

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对人际关系敏感的人就非常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诸如,自己是否会说话,是否幽默,是否说话圆滑,自己说的话是否被人重视等。因此,当他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的时候就会变得紧张,并自惭形秽,恐惧别人的不接纳。

一位男性患者,工作后因不会说话受到舅舅的否定(舅舅是领导,在家族当中很有地位),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社交能力很欠缺,之前他一直以为只要学习和工作好其它的不重要。而他的表哥却是一个能言善道的人,看见表哥可以游刃有余地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他就更加自卑。所以每年到舅舅家拜年的时候,就是他最纠结的时候。当问他内向与不善言辞对他的意义的时候,他谈到:“不擅交际,在酒桌上表现的不好,就不能有发展,就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别人也会因为这一点而否定我。”

“会说话”真的是人际交往及人生成败的关键么?

如果我们理智一点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成功者也并不都是能言善道的人,推销员也许比他们老板更会说话,但他却不比他们老板成功。

所以好的口才,只能说是人际及事业成功的良好条件,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就好像高个子是打好篮球的优势,却不是全部。毕竟,无论人际还是事业都需要一个人的投入、执着和用心。好的口才仅仅是成功的条件之一,甚至都不是必要条件。

退一万步说,就算不善言谈是一个缺点,但谁没有缺点呢?他的表哥也同样有很多的不足。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接受本来的、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我年轻时候也因为不善言辞而自卑,但看到了杂志上的一句话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很多青年因为内向而自卑,其实并没有必要,内向的人也能给人诚实和稳重的印象,这恰恰成了人际中的一个优点。所以要保持本色,甘于寂寞,以朴实自然的面目出现在交际圈,你不仅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也会得到一些人的欣赏。”

2、我是一个失败者

一些人因为自卑而恐惧和他人交往,他自卑的理由往往是某些能力的缺失或既往的失败经历,抑或是和别人比较的不足。当失败成为他自我的标签的时候,他整个人就会不断地自由落体向下——在生活中他越来越抬不起头来做人。

一位女性患者认为自己很失败,她总是能记住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却总是容易忘记自己成功的经历。就算有些工作是她可以胜任的,但她也总是会轻描淡写地说:我能胜任的工作,其实是一些不重要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好的工作。而她辞职的时候老板挽留她,她也会认为如果老板发现了她的无能,就绝不会挽留了。她总是能轻易地说出诸多她失败的例证,而几乎想不到自己有什么成功与可取之处,所以她不敢和以前的朋友联系,因为她害怕别人看不起她。

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败?什么是有价值,什么又是没有价值?想必,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评价尺度与衡量标准的不同。用钱来做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有一百万,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是有钱人,但在大城市,这连一套房都买不了,所以一百万在大城市,又不算什么。因此,结论因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有时,这一切也来自于我们的比较对象。你是和那些优秀的,还是和一般的人在做比较?你是盯着“ABC”还是“XYZ”?总有比我们强的人,如果总是和那些优秀的比,那么没有人是成功,有价值的。

最后,成功和价值,也和一个人对自己的期望有关,当他总是幻想大成功的时候,就看不到自己的小进步;当他总是幻想鹤立鸡群,那么当他不能如愿的时候,就会否定和排斥他自己。因此不是他不好,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

3、只有成功,我才有价值

成功,已经成为全社会追求的目标,但把一个人的价值全都寄托于是否成功,是否超越别人,是否比别人强,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毕竟没有永远的强者。并且抱有“只有成功,我才能有价值”生活信条的人就算他已经成功了,他依然会焦虑,因为他害怕自己会失去这一切。

这种价值观有时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当父母对孩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当这种期望成为是否接纳与爱孩子的条件的时候,这种价值观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生活与他看待自己的方式。

一位男性患者的父母就是如此,小时候父亲告诉他只有开朗活泼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所以他努力变得开朗。后来当他学习好的时候父亲就会露出欣喜的笑容,所以他就拼命学习。但最后他终于有一天无法继续保持出色,无法继续比别人强的时候,他就感觉自己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他既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身边那些不成功的人。

另一位患者,虽然他很成功,但他依然非常焦虑,因为他害怕自己在人前表现得不好,如果有一点做的不好他就很不安,很焦虑,无法接受自己。他的口头禅是: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还能做点什么?所以他的目标就是在各各方面都做到完美,只有这样他才有安全感。

如果把一个人的价值建立在比别人强、出色、成功的基础上他总有一天会陷入自卑,因为他总有失败和不如意的时候,此时他就会从成功的骄傲跌落到失败的恐慌之中。或者说他整个人就会活得两极化,一会自负,一会自卑,他总是难以有一颗平常心。

真正的自信并不是来自于外在的成功,而是来自于内在对自我的肯定与接纳。这一切并不是建立在某些条件的基础之上,而是一种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如果通过外在的条件建立自信,其实这不是真正的自信,而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是一种狂妄的自负而已。因此,去条件化(只有成功,我才能有价值),才是接纳与爱自己的第一步。

4、我的价值来自于他人的肯定

一些人把他人的看法看得特别的重要,甚至用别人的看法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他整个人的生活重心也在于别人,而不是他自己。当他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他人肯定的时候,整个人就陷入到恐慌当中——别人的肯定成了他人生的支柱。

一位患者写道:“我的症状主要是当面对一些我觉得无法应付的人或事的时侯我就很焦虑,眼睛不敢直视,视线变的模糊。然后我觉得身边的人肯定发现了我出丑。此时,我就很想走掉。平时上班我很少和别人说话,同事的观点我几乎不会反驳,而他们的要求我也不知道怎么拒绝,因为我怕他们整我。看到那些比较厉害又不喜欢我的人我就很怕他,和他说话也不敢看他,慢慢地我就不和别人说话,更别说开玩笑或吹牛了。”

一个人的价值如果是建立在被他人接纳的基础之上,就说明他缺乏自我接纳。他只是用别人的接纳来添补他空洞的内心,缺乏内在的支撑才需要外在的肯定。一位女性患者的母亲从小就不断在她的面前说:你这样怎么见人?别人该怎么看你呀!所以她不得不试图做好母亲期望的一切,并且也因此觉得周围的人总是在评判着她,所以她总是试图讨好身边每一个人来获得安全感,当她无法维系别人的肯定的时候,她的世界就崩溃了,整个人陷入到了恐慌之中。

总是在乎别人怎么看,就会无意识地在行为和表情上去讨好别人,以此来赢得别人的接纳。但这无形中也让他成了一个小跟班,不能和别人平等地相处,因此,内心中就会潜藏了很多对他人的愤恨与不满。

靠他人和外界找寻的价值总是不牢靠的,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中接纳自己的好与不好,那么就算被人肯定,他得到的依然不是真正的安全感——真正的安全与价值来自于自我的接纳,而非他人的肯定。

5、余光与对视,不可承受之重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扇窗户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在,比如,紧张、焦虑、不安、不自信、病态等。因此它成了暴露一个人内心的“间谍”。

当紧张的眼神让别人感觉到不适,眼睛是不是成为伤害别人的“罪犯”?

当别人发现了我们眼睛里的恐惧,是否会觉得我们很没用?

当别人发现了我们的余光,是否会觉得我们不正常?

眼睛,该死的眼睛,为何成了烦恼的根源!

这些担忧在“目光恐惧”患者中并不陌生,但眼睛的问题只是表象,根本的问题在于他内心中的恐惧——他恐惧别人的否定;恐惧自己不正常;恐惧被他人忽视及远离;恐惧自己无法成为他所期望的人,并赢得人际的和谐。

当一个人无法承受否定与伤害,无法接受本来的自我,无法直面内心中的恐惧,那么他就会一味地沉浸到对眼神的纠结之中,就算他的眼睛压根就没啥问题。他总是幻想眼睛问题的解决,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他又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但如此的幻想只会让他更加与自己的眼睛对抗,无法和自己和解。

6、我是一个异类、一个不正常的人

社交恐惧患者往往会因为症状,诸如,脸红、口吃、手抖、紧张、余光、对视恐惧等问题而把自己当成异类或不正常的人。所以,在人群中他会异乎寻常地恐惧,恐惧别人发现他的“问题”而嘲笑他。因此在人群中他总是隐藏自我,隐藏“症状”。但这种“潜伏”的生活不但不能消除恐惧,反倒会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与众不同”。

一位女性患者因为脸红而痛苦,她总是担心脸红被人发现。她和陌生人在一起反倒放松一些,因为萍水相逢,她不必在乎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眼光,但在熟悉的人面前她就会异乎寻常地紧张。当问她为何如此敏感脸红的时候,她谈到脸红会让别人觉得她不正常。她非常希望自己给别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所以生怕有做不好的地方。在脸红之前她就非常在乎自己的外貌、着装、说话等方面,这些方面是可控的,但脸红不受控,因此她极其恐惧脸红。

在治疗中她总是和我强调脸红有多么不正常,我们暂且不去辩论脸红是否正常,一个人总是期待自己各个方面都正常,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不正常”。

有时她也会观察别人,她发现周围的人也同样有很多问题,但别人似乎并没有把这一切放在心上。为何别人可以有“问题”,为何我不行?这引发了她的思考。

心理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表面的症状,而在于我们不能接纳自我。因此,任何和患者幻想中完美自我不符的东西都能引发他的恐惧,诸如,放屁、撒不出尿、表情严肃、长得凶等。越是以一个绝对正常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就越加无法接受症状的存在,并给自己扣上了“不正常”的帽子。

7、我的“症状”会影响别人

有时患者会坚持认为自己的“症状”,如,紧张、脸红、余光、对视等会影响别人,让别人也变得紧张和不自然,因此他的内心中充满了愧疚与自责。虽然有时他也试图安慰自己,但理智的话就是无法消除他的顾虑与担忧。

一位患者这样写道:在与人交往中,比如一起聊天、开会、吃饭、看电视等场合,我总会用“余光”看人,觉得自己的余光在影响别人,从而深深自责。这种余光恐惧已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我不愿主动与同事、朋友聊天、交往,搞得自己很孤僻,人的激情好象都没了,身心感到很疲惫,生活感到很无趣。我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很虚伪,我渴望别人理解,但我不敢将病情告诉他们,因为社会上的人对心理疾病还是很歧视的。

影响了别人,这到底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臆断?

首先,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投射,是指我们容易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认为的。当我们认为自己影响了别人,那么别人的任何细微的动作,诸如,眨眼和皱眉,都会被我们当成是影响了对方的证明,结果就是我们更加坚信自己影响了别人。

第二,在患者圈里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当一个余光恐惧患者把症状讲给了一个手抖恐惧患者的时候,手抖的患者会认为余光多大的事呀,还至于这么紧张么?就如同,一位放屁恐惧的患者在群里说自己的症状的时候,其他患者都笑话他为何为“这么大点屁事”而纠结。这也说明了“症状”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它“妖魔化”,之后又“剧情化”,最后成了“惊悚片”。

第三,当一个人不允许自己影响别人,害怕自己会影响别人,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其实他已经迷失了生活的本质——他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别人而活。想必,这已经不再是影响别人这个问题本身,而已经升华为:你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活?你为什么总是要取悦所有的人?难道你想获得所有人的肯定?难道你想自己成为一个完美无暇的人?

8、别人都在针对和伤害我

一些患者恐惧人群的原因是害怕被伤害,他所谓的伤害可谓是多种多样,诸如,被打、被骂、被否定、被非礼、被强暴、被杀等。所以他总是尽力逃避他所恐惧的情景和人群,虽然他本人有时也知道自己过于敏感,但被伤害的恐惧让他无法用理智来思考。

一位男性患者在人多的地方就紧张,害怕别人关注自己,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目光不对劲,也害怕被打,被骂。在超市的时候,就算身边有老太太推着车子他都害怕,他害怕对方用购物车撞他。为了不被伤害,他也总是试图装得很强势,一次他和陌生人乘电梯,他害怕对方看他,所以他就故意看着别人,努力显得自己很男人。

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中寻找绝对的安全,这本身就是在缘木求鱼。但对于具有病态自尊心的人来说,不被伤害和强者形象就是他人生的支柱。他害怕被伤害并不是说伤害无法承受,而是因为这会打破他的强者幻想,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弱小,让他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一样会死掉、被伤害、被打、被欺负……

一位大学女生是如此描述自己的心境的:我不明白,我为何宁愿自杀,也不愿接受被伤害。被伤害,我会崩溃的,或许我早就崩溃了,我太敏感了,我有时会控制不住地想杀死自己或者咬自己直到感觉疼,疼到比恐惧的感觉强烈才会松开。其实在生活中我从来都没有被打过,但我依然害怕被打,害怕的要死。当自己如此脆弱到不堪一击的时候,我就告诫自己:不要像一个娘们似的。不过我又笑了,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女人。也许是我总是试图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女汉子,一个强者,一个绝无脆弱,绝不会被伤害的人,才如此害怕被伤害吧。

一个人越是沉浸在强者幻想之中,越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也无法面对现实——每个人都有被伤害的可能。他也总是试图按照“强者”的姿态来生活,来捍卫自己的自尊。但他不是神,只是一个人,他不可能无时无刻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因此他总是恐惧,并为了可能的伤害而焦虑,但这并不是说外界真的就如此可怕,而是他固执地要逃避所有的伤害。

9、别人都在看着我

患者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被关注和审视的感觉,就算并没有人在关注他,他都能感到有一双眼睛在无时无刻地监视着自己。因此有人的地方就会让他感到紧张。严重的时候就算他一个人在家里,他都感觉有双眼睛在看着自己,也许在窗外,也许在某个位置。他知道这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但他就是无法放松下来。

一位患者写道:有一个症状让我活的疲惫和痛苦不堪——当我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无论做什么,在做之前我头脑中总感觉“有人在看着我”,然后就想“他会怎样看我”。当我做事情的时候根本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心思全部放在了这些担忧上。然后我做事的时候就会去监控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又因为确定不了“他人的看法”,所以我做事紧张焦虑、小心翼翼,做完之后又会去担忧他人的看法。最严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在监控着自己的呼吸,监控着自己的躯体感觉。就好像,我在呼吸,我在感觉的时候,都在想着“他人会怎样看我”,又因为不确定他人的态度,我呼吸都变的紧张。时间长了,我整个人就变的很麻木,感觉自己好像没有躯体感觉一样。所以,我整天大脑昏昏沉沉,魂不守舍。

“有人在看我”,这是一种想象,此种想象来自于一方面他想要博得别人的关注,而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别人的关注。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总是希望别人看到的他是完美的,总是幻想自己被所有人接纳和肯定。因此,他会监控自己,也会敏感别人,毕竟只有如此才能达成他完美的期待与要求。但因为他总是不确定“他人的看法”,所以他总是处于焦虑之中。

其实,这一切压根就和别人没关系,他就好像是一个戏子,有人的地方就是舞台,他始终在表演,因为他不能放下对完美自我的执着,因此他不允许自己搞砸这一切。在痛苦的背后隐藏着一颗贪婪的心,如果不能放下被所有人肯定与认可的幻想,那么也注定无法拥有平静的心情。

10、别人都讨厌我,憎恨我,鄙视我

当一个人不喜欢他自己的时候,就会担心别人也讨厌他。此时,他整个人会变得非常敏感,容易将别人细微的表情和动作解读为一种对他的否定,如,别人皱了一下眉毛、咳嗽。有时患者的敏感几乎到了妄想的程度——就算别人在闲聊,他都担心在议论他;就算别人随口说一句“有病”,他都担心是在讲他;就算别人多看他两眼,他都认为对方发现了他的“问题”;就算别人说一些中性的话,他都能解读出否定性的意味……比如,一位女性患者,只要班级里有人讲脏话,难听的话,她就会认为是在讲自己,所以无心学习,对前途茫然,终日思虑。而另一位女性患者,非常担心别人发出“丝”的声音,当问道为何如此敏感,她谈到因为“丝”和“骚”发音上类似,所以她会认为这是别人在骂她骚。

此种现象只是说明他内心中对自己的憎恨,当一个人越加自恨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中谩骂自己,而越是如此,就会把如此的自恨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一定是这样看待自己的,进而把别人一些与他无关的言行联系到他自己的身上,解读为一种对他的否定与鄙视。

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憎恨。当我们可以接纳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外界也因此变的和谐,或者说外界一直都没有变,而是我们的内心的冲突减弱了。此时,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

同类推荐
  • 人生的戒律

    人生的戒律

    本书以马斯洛心理学理论为原理,介绍如何健康实现自我心理成长,启迪读者创造成功而美好的人生。
  • 微反应心理学

    微反应心理学

    这是一本大众心理学类图书,书中讲述了几种典型的身体微反应,分析了其发生的机制和应用的领域,以便给读者以提示和启发。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微反应心理学,不动声色地分析与我们交往的人,尤其是那些你还摸不透的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时候,人们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反应,这是人性最自然地流露,难以作为,这也因此成为我们读懂他人的利器。这一原理其实早已经被世界警方应用了很久,只是没有普及到日常生活中来。
  • 心理咨询师临床操作手册

    心理咨询师临床操作手册

    这是一部留学日本的临床心理学专家和国内心理临床专家共同打造的力作,以其全新的视野,引领您走进最新临床心理学领域,掀开了心理临床的奥秘与实务。本书在借鉴、整理日本临床心理学的大量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详细阐述心理咨询师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涵盖了心理咨询的一般步骤和基本原则,常见的困扰和挑战的突破技巧,心理测试的方法运用,促进心理咨询师自身成长的督导方法,与精神科医生及同行的紧密合作等临床实践中的各个方面。本书是心理咨询临床工作者的极其实用的操作手册,也是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实习指导手册。
  •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

    《我们内心的“坏东西”》是一本探讨我们内心隐秘情绪的心理类图书。我们内心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坏东西”?我们又将如何对待它们?本书系统阐明了这些隐藏心理的成因、类型,并邀请读者反思它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情绪和心理来更好地感受自己。
  •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

    人们都说,精神疾病是不治之症,其实,这种认识本身就是我们这本书要治的“病”。英国的威克斯大夫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这种观念,也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观念。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内在的力量、比较简单的神经疾病、重新找回自己、如何治疗变得复杂的神经疾病等内容。 无论您是否有精神的困扰,这本书一定会或多或少给您的心理健康带来好处。
热门推荐
  • 快穿之宿主请补充能量

    快穿之宿主请补充能量

    作为一名中专生,邓梓莹每天都做着她的中二梦。当某天,这个梦真的实现了。“叮......系统开启......”邓梓莹内心激动?期待?还是.......只见她扭头一转:“你可以干嘛?”“......本系统,可以让你享受不同人生!”身后出现黑洞,就这样吧邓梓莹的灵魂体卷进了异位界面......
  • 木灵香囊

    木灵香囊

    本书是传统的修仙玄幻文,节奏既快又慢。开篇更多的以女主视角推进故事情节,让幼小的男主有依靠的去体悟世间冷暖,侧面去感受世界的绚丽,希望塑造出更加立体、鲜明的人物性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男主毕竟年幼,需要更多的侧面渲染去影响男主的性格,通过设身处地的经历塑造出成熟的价值观。不是传统的爽文却爽点不断,精心雕琢难忘的画面,让男主一点点见证,一步步成长,最终依靠自己去挣脱枷锁。如生活般,有无忧无虑,有内心焦灼,有惶恐无力,有坚定执着……让我们一起去见证有血有肉的人物成长,修行之路从此处开启。
  • 曾经的痛

    曾经的痛

    也许,我们选错了方向,才踏上了那条忧伤的路,也许,是你不经意的轻拂,却刺痛了我心灵的窗户。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无望的期待与惨淡的结局的唯一区别就是能带给你一点苦的慰藉,抬头望望鼓鼓的行囊,我的心不再流浪……
  • 紫气雄关

    紫气雄关

    他拥有超强的射击精准度,无处不在的天目侦察系统,声势浩大的战场能力。他的出现改变了战斗进程,战争的走势,甚至是世界格局。奇袭战,阵地战,防空战,海洋战,情报战,海岛战,走私战……战战相扣,跌宕起伏。
  • 庶妃压嫡:步步杀机

    庶妃压嫡:步步杀机

    身为庶女,没有掌控命运的权利。身为母亲,亦无保护孩子的能力。一年来的柔情许诺,所谓此生不疑,皆是虚幻。身为废妃,在深宫诞下死胎。身为庶人,在冷宫受尽苦难。她再无能力保护身边人,身边人却皆为她而死。再见之时,她贵为贵妃,宠冠后宫的言贵妃。他将苍梧宫赐予她,取义凤栖苍梧。“宜琰,你待你的棋子太好,竟让我险些以为你亦有真情。”情丝缠绵,她是他的贵妃,爱恨纠葛,她是他的棋子。谁是谁非?孰真孰假?何生何亡?
  • 夫人废柴她还狂

    夫人废柴她还狂

    相府嫡女天生痴傻,备受欺凌,前夫退婚、庶姐阴险,姨娘虐待,爹爹抛弃,最终惨死在族人之手,好惨一女的!一朝归来,竟是惊艳才绝的全能符箓师。跟我打?一白绫送你跪地挺尸!跟我吵?一巴掌扇你满地找牙!跟我阴?一符箓搅你心神崩溃!斗皇族,怼渣男,除白莲、惩小人。吃瓜群众瑟瑟发抖。这是哪个屯的女滴,竟惯的如此膨胀?云宫圣境仙尊无奈扶额:“自己养大的徒弟,能怎么办?继续胖呗!”【宠文爽文,男女主1V1,无毒无玻璃渣,欢迎入坑!】
  • 瓦洛兰之黑暗降临

    瓦洛兰之黑暗降临

    喜欢LOL的朋友和我一起高呼:德玛西亚吧!
  • 五教章集成记

    五教章集成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烁夜鸿道

    烁夜鸿道

    现在,不仅是科技的发展,随着炎黄的强大,一批具有上古时代血脉的人涌现出来,他们有的习武,有的修道,有的来自仙界、冥界、佛界,还有一群具有上天赋予能力的人,不论他们归向何处,也不论他们修炼什么,他们的目标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六道!
  • 重生之缘来只为你

    重生之缘来只为你

    他说“丫头,救人一命当以身相许,以后我就是你的人了”“你休想老牛吃嫩……”某人还没说完就已经被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