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26900000004

第4章 路径自主选择“主攻方向”,在感兴趣的领域学有所长

一位哲人在某村落中见一头力量很大的大象,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哲人百思不得其解,便问村人。村人说:“这不很简单吗?象在幼小的时候拴在大木桩上,久挣不脱。等它成了大象,就是拴在小木桩上也会规规矩矩,象始终觉得木栓的力量远在它之上。”长辈们常常对我们的个性给予了各种各样的“规定”,让我们成了围绕着“书本”、“老师”旋转的大象,学习目的多是考一个好成绩,考完后很少有人再有兴趣去学习了!久而久之,我们的想像力僵化了、好奇心淡漠了、兴趣没有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想像力,强烈的好奇心,广泛的兴趣。而这一切正是创新能力最宝贵的心理品质。人性的解放,是产生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达到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其应有的地位。

忠于自己的天真

科学家西德尼·奥尔特曼说,我大约12岁的时候,读了塞里格·海茨写的《原子的说明》一书。这本书简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以及原子的结构,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发现我对元素周期表的优美设计和它的预测能力特别感兴趣。可以肯定地说,是《原子的说明》这本书唤起了我对原子核物理学的兴趣。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源于兴趣,而兴趣是源于天真的心。许多科学家的经历可以说明这一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欧内斯特·卢瑟福童年时,他的生活总是愉快的,近郊的的田野是这样的广阔,下水可以捕鱼,上山可以打猎,就这样,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中的种种乐趣。他经常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农场帮助父亲干活,或到牛棚里帮助母亲挤牛奶。

卢瑟福上学时,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经常受到教师们的称赞。在当时的学校里,自然科学的课程只被列为选修课,许多男孩子都对它流露出讨厌的情绪。也许是出于好奇吧,只有卢瑟福选了这门课,成为班里爱好自然科学的惟一的一名学生。这引起了利·约翰博士对卢瑟福的特别注意和关心,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经常在离校不远的黑姆噔大大街上散步,讨论两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有时还在地上画着证明自然科学规律的图。

我们常常感动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却不知这其中还有难以估量的力量。许多别人不屑于做,或者做不好的事,而有的人却能将它变成轻松能做而且可以很快乐的事,全在于后者对于天真的诚实。唯有以天真的心态去学习,才能发现真正的兴趣所在,并学有所成。

多·克劳福特10岁那年,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小学时,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她第一次看到晶体。这结晶体具有整齐的几何形状、平面间形成的特征角度和特别的对称性。这些明显的规则性,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她还不知道结晶体是原子、离子或分子按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而形成的固体。多·克劳福特15岁的生日那一天,母亲送给她一本儿童读物,名为《关于事物的本质》。书的作者是英国物理学家亨·布拉格。亨·布拉格在《关于事物的本质》一书中告诉读者:“X射线的发现将我们的视觉灵敏度增加了一万多倍,使我们现在能‘看见’单个的原子和分子。”这真是太神奇也太不可思议了!多·克劳福特幼小的心灵充满了美妙的遐想,她恨不得立即见到这个奇妙的原子和分子的世界。1928年,多·克劳福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选择了生物化学作为大学学习的专业。从此,她专心致志地从事X射线在结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多·克劳福特几十年痴心不改,直至生命的结束。

许多人成为科学家的道路大致是相同的:从好奇开始,提出疑问,然后寻找能回答自己疑问的答案,在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之前,绝不停止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任何事情,如果对它懂得越多,它就会变得越美丽、有趣。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化学家鲍林化学生涯的开端起于天下午:鲍林有一个热爱科学、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杰夫列斯,一天下午放学后,杰夫列斯请鲍林去他家参观他自制的简单化学器皿,并向他演示了类似魔术般化学实验。杰夫列斯把各种颜色的粉末混合在一起,制成溶液,吹出五彩缤纷的气泡;他还小心翼翼地把食糖和氯化钾搅和,然后滴入硫酸,火焰一下蹿了出来。

“太奇妙了!简直太奇妙了!”鲍林发出惊叹。此时鲍林被震憾了,他心中的火焰在这一刻被燃起,他如醉如痴。

鲍林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我由此才知道,世界上有一另类变化——化学变化的存在,一种物质能变成性质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物质!”

鲍林迷上了化学,他需要一个实验室,但是他的家境相当贫困,不能满足他的愿望。有一次,当他去祖父母家玩耍的时候,他在祖父母家附近的一个废弃的冶炼厂发现了许多实验室器材:装满矿石样品的瓶瓶罐罐,黑色大玻璃瓶里盛放着的黑硫酸;各式各样的容器和木箱里盛放着不同的化学药品,形形色色的玻璃器皿和仪器设备。鲍林如获至宝,把一切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回了家。

从此,鲍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对他而言,这是一个还算设施先进的实验室。他每天都去独自做不少实验。他独自一人对矿石仔细观察、研究、试验和分类,实验室象他的好朋友似的,它能帮助鲍林探求事物奥秘,满足鲍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他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在其后的日子里,鲍林的化学成绩在各门功课都优异的成绩中仍显得突出。他经常在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做实验,他的实验已经超出了学习课本知识的范围,具有了化学研究的性质。就连课余时间的打工挣钱工作,他也与化学联系起来。他甚至想尝试开设一家独立的化学研究所,虽然没有成功,但可以看出鲍林对于化学的热情。

鲍林高中毕业时,对自己专业的选择也是毫不犹豫的。他的家庭经济极端困难,他没有条件任意选择学校。他选择了俄勒冈农学院,因为那里的学费低廉,还有一个条件不错的化学工程专业。1917年秋天,16岁的鲍林拿着俄勒冈农学院的入学通知书,离开家乡向着他成为化学家的目标迈进。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比自己钟爱的事情更让人沉醉了,这种兴趣不仅带给我们快乐的体验,推动了学习的进步。人们之所以能学有所成,是因为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充满兴趣,而之所以他们充满兴趣,是因为他们在最初保持了自己天真的态度!

通过学习和活动确立稳定的兴趣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小时候,从父亲的藏书柜中找到一本印有彩色插图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学》,这本书就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书里有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些故事讲述了人体有关呼吸、消化、心脏如何工作的生理学原理。这些故事和原理令巴甫洛夫目不暇接,心醉神迷,他只要想着自己吞进去的面包、肉、奶等食物在胃和甩手道里有这么多奇遇,最终变成自己身体的建筑材料和力量源泉,他就禁不住对这本书描绘的世界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不要抱着消极的或应付的态度去学习,努力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满足,还可以寻找课本中对自己成长的种种启示,这些都有利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阿瑟·L·肖洛从大约6岁起,经常去离他家半英里远的一座小图书馆。他在那里可以借很多书带回家,把书读完了再还回去,然后再借。这样,肖洛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有时候也读一些传说、神话和史诗故事类的文学作品,像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和一些挪威传说。肖洛的家中有一部《知识丛书》,这本书不是作为百科全书写的,更像一本杂志,或是关于各种题材的故事文集,肖洛花了很多时间读它,从中受到很多启发。

肖洛对科学的兴趣也是从读书中培养起来的,其中特别是关于收音机的书引起了肖洛很大兴趣。他没有钱,只想装一台矿石收音机。肖洛在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我记得,我得到第一台收音机时大概是1925年或1926年,它是由电池驱动的。街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跑来听‘圣诞老人的奇遇’那个节目。报纸上每星期载文讲解如何看电路图装配收音机。收音机一般都是用标准零件装配起来的,而报上介绍的方法却可以用一些非标准件来进行组装,而且比买的收音机便宜。看了这些文章之后,我心情非常激动,也试着做了收音机。”肖洛确实对收音机着迷了,他经常从朋友那里借一些旧的无线电杂志来看,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后来,肖洛成了美国物理学家,因发明高分辨率激光光谱仪和发展激光光谱学的成就,获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要在学习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稳定的兴趣。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巩固知识,又能修正知识,还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正式建立稳定持久的兴趣所必需的。

华人诺奖得主丁肇中刚上大学时,经常沉浸于物理定律的推敲和难题的解疑,同时阅读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麦克斯韦和法拉第等物理巨匠们的传略,这也是他这个时期最大的乐趣。阅读着这些伟人成功的经历,丁肇中被深深地感染了,他为他们那种面临挫折坚忍不拔,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坚强毅力所感动,也为他们的伟大成就而欢呼。将来做一个像法拉第那样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念头,慢慢地充满了丁肇中的大脑。到学年结束考试,他物理取得了91分的优秀成绩。此刻,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该定向了。一天晚饭后,他郑重地向父亲谈了自己转学到台湾大学改读物理的想法。当父亲为他的选择担心时,他认真地说:“只要我埋头苦干,我想是行的!”

兴趣在我们的学习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使我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为自己的行动提供了无穷的动力。特别是在科学事业的道路上,兴趣对一个人的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兴趣可以使人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奋斗终生,兴趣可以造就伟人。

每个人在年轻时期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到了高年级后,就应当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么?我所学的知识中那些和它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爱因斯坦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便又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又如你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而对写作非常感兴趣。这样你可以通过写作练习,体会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对求知欲旺盛的领域进行超前性学习

欧内斯特·卢瑟福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882年,卢瑟福在哈夫洛克的一所学校里学习。他的老师雷诺兹每天上午上课前,总是为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另外安排一小时的补充课程,这对卢瑟福来说无异于一顿富有营养的加餐。由于卢瑟福勤奋学习,15岁时,在总分600分中,他一共得了580分。不仅得了奖学金,而且进入纳尔逊学院(相当于中学)读五年级。

在学习上进行适当的超前学习,可使基础牢固,学习起来更轻松。在老师上课时,比别的同学更能接受,习题正确率也提高许多。

有一位叫朱元晨的同学,多次在国内外重要的学生课外科学竞赛中崭露头角,特别在美国举行的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连夺了5个大奖,成为第一个在此奖赛上夺得特等奖的中国内地学生,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生课外科学竞赛最高奖金的获得者。他的学习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在业备时间进行超前学习。朱元晨在课外自学了很多大学的数学、计算机、物理等课程,荣获首届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称号,并获得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正因为朱元晨通过自己业余时间的努力,在计算机图形学方面进行了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并多次获得世界性的奖项,他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进行超前学习是可以的,但不要只把目标定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应该扩大知识背景,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知识。有的人某些科目基础薄弱,上课听讲有困难。如果是这样,可以适当超前学习,奠定能够听课的基础。

认识自己的特点

人的特性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人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流中形成一个多层次、独特的精神面貌特征,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每个人在他的生活和实践中都会表现出一些比较稳定而又有一定倾向的特征,也会表现出独特的精神面貌。而这些特征会贯穿他的一生,并将对他的前途和命运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习就要尊重自己的独特性。

1895年,爱因斯坦中学毕业后不幸落榜,他怀着懊丧的心情来到了阿劳州立中学复读。阿劳州立中学的老师思想很开通,他们不赞成用棍棒和名利的诱饵当作教育手段,主张学生自我负责,老师的责任就是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的火花,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的智力自由发展。爱因斯坦从这里呼吸到这样民主和自由的空气,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自信心,他青春的朝气和活力迸发出来了。

在阿劳州立中学时,爱因斯坦同其他的中学生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设想着自己的未来。爱因斯坦曾在一次计划中阐明了他自己未来的成才目标。其主要内容是:

·如果我有幸通过考试,我将到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学习。在那里我将用4年时间学习数学和物理。我设想自己将能成为一名自然科学某学科的教授,我的选择是理论性学科。

·我制定这样的计划理由如下:首先,本人爱好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缺乏想象力和应对实际的才能。再者,我有自己的愿望,它们激发我作出同样的决定,加强了我的毅力。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个人总喜欢从事一些他有能力干的事情。另外,科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一点使我很喜欢。

年仅16岁的爱因斯坦准确把握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身心特点,在他的计划中确立起来他未来所要追求的目标,最终成为一名理论学科的教授。

第二年,爱因斯坦说服父亲,不再报读工程系,转读师范系,他获得了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入学资格。

爱因斯坦正是他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在学业方向上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加上自己的努力,从而顺利升入了大学。

弗雷德里克·桑格1918年出生于英国格罗斯特郡伦德科姆村。母亲是一个富裕棉花商的女儿,父亲是伦德科姆村的一位开业医生,是从事医药研究的学者。

父亲很热爱自己的事业,他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继承自己的事业。桑格的哥哥耳濡目染,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受哥哥的影响,桑格也从很小就开始迷恋上了生物学。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小哥俩走得很近,他们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阅读生物学的科普书籍。在相互竞争与学习中,桑格不仅增长了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初步技能,而且他逐渐认识到了科学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桑格热爱生物学,并投入了很大精力,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水平远远超出了同龄的孩子,然而他绝不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学生。因为生物学并不是学校所要考核的课程,这对于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没有多大帮助。对一个学生来讲,总成绩才是最重要的,然而桑格对分数高低并不在意,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草,加上性格内向,因此他在学校里很少引人注意。桑格的父母也没有要求他为追求好成绩而放弃自己的爱好,而是任凭他在生物学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自得其乐。

在默默无闻的学习中,桑格即将中学毕业了,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前程。他很尊敬父亲,也很喜欢父亲的职业,但他不善言谈,甚至羞怯于与陌生人交谈,他意识到自己腼腆内向的性格并不适宜于当医生。在经过认真慎重的考虑之后,他选择了一项可以不用抛头露面但又可以干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科学研究。由于成绩一般,桑格中学毕业后没有取得任何一所学校的奖学金,但在有钱的母亲的资助下,他还是顺利地迈进了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1943年,桑格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这年,A·切尔布纳接替霍普金斯担任生物化学系教授,桑格加入他的研究小组,开始蛋白质特别灵胰岛素的研究。当时,切尔布纳和其他科学家已经发现胰岛素分子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并推断出它的长链的末端一个氨基酸为苯基丙氨一,但各种氨基酸在链中是以什么样的序列位置连接到一起的,当时还没有人弄清楚。桑格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在头几年里,他在同事中仍是默默无闻。他不善于讲课,学生的反映不佳。用桑格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不擅长与人共事的人,既无领导能力,又不善于宣传自己的研究项目,所以在筹措研究资金时遇到了困难。可以说,他是在一种寂寞的环境中从事工作。桑格认为这反而使自己免受外界的干扰,也不必分心面对多种选择;既然经费不允许搞更大的研究项目,那就一心一意把所能做的唯一课题进行到底好了。

这期间,桑格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有几位助手因为耐不住寂寞离他而去,但桑格本人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科学研究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总可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他在计划遭受挫折时从来不着急,反而会开始设计下一次实验,整个探索的过程都充满了欢乐。

经过前后近十年的努力,桑格终于在1953年弄清楚了胰岛素全部结构,绘出了胰岛素分子精确的结构图。为此,桑格荣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桑格的性格或许不适合别的行业,但正是他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在学业方向上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加上自己默默无声的努力,从而取得了杰出的成绩。

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蒂姆·汉特说,实际上,我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各科功课我都没有特别下工夫,只是自然而然地学,因此我知道自己不是搞数学、物理的材料,这一点我在中学时就清楚了。我到了剑桥大学读书后,那儿的同学中还有不少人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还在犹豫,还在选择,而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如果你自己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别人往往不会给指出来,即便你的哪一科很差,人们出于好心,也总是鼓励你“加把劲儿你也能行”,在这种鼓励之下就容易糊涂。常听到一些年轻人说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年轻人怎么才能清楚自己的所长所短呢?我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各种各样的事,不能光在教室里读书,通过广泛的活动来确定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恰如蒙田所言: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乃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每一个人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行业,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在学业方向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加上自己的努力,必然会有所作为。

杨振宁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当初他走上理论物理的研究之路,并不是他的初衷。他赴美时念念不忘中国的实验物理基础薄弱,想要在这方面多学一点,以报效祖国。在艾尔逊实验室,他认识了泰勒,泰勒对杨振宁影响很大。泰勒对群论在原子、分子物理学方面的应用有一种敏锐的直觉了解,而杨振宁对物理学的对称性、对群论的应用等有着特殊的爱好。通过泰勒的指导和自学,杨振宁学到了更多的群论知识及它们在物理学上的应用。

但是,杨振宁在艾里逊实验室前后20个月的工作,却不很成功。杨振宁发现,在实验技巧方面,他缺乏其他同学那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近乎本能的直觉——一种他戏称为神秘莫测的第六知觉。实验仪器出了故障,别的同学很快就能找到原因修好,甚至踢一脚就解决问题,杨振宁则束手无策,到处涂抹肥皂泡也找不出原因,修不好。同学们见到杨振宁做实验时手忙脚乱的窘相,往往善意地开他的玩笑,其中一个最有名的玩笑是:“凡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这个玩笑甚至把艾里逊教授也给逗乐了。

有一天,泰勒来到实验室,关切地询问杨振宁的工作情况,看到杨振宁愁眉苦脸,心里便明白了一半。泰勒教授以他对杨振宁才能和特长的了解,建议他说:“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理论论文,而你在理论上是擅长的,我建议你就写一篇理论论文作为毕业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

杨振宁此时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觉得十分失望,一方面也觉得力不从心。也许是该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经过两天的考虑,他决定放弃写实验论文而转向理论物理。为此,他如释重负。

杨振宁有一次在中国科技大学讲学时,谈到这个转折:“我在实验物理方面不如人家,但是在学习理论物理方面因为基础好,读的也比较好。到学校两年之后,我写了两篇理论文章。泰勒教授就找我谈,让我去搞理论研究,把文章作为学位论文。当时,我对老师要我放弃实验物理非常失望。过了两天,我考虑了自己的具体条件,感到自己确实不能做一个很好的实验物理学家,因此思想搞通了,就高兴地请泰勒教授当我的导师,专心从事理论研究。两个月以后,我就得到了博士学位。我讲这段经历的意思是:选择专业的决心,应该随着对自己的了解而变动。如果当时我不离开实验物理,那么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收获!”

时至今日,杨振宁对那段历史性的转折仍不能忘怀。当时那种决定使他如释重负,其实是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再没有心理上的负重感。

学习上,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缺点,为自己准确定位进而订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必须充分而完整的认识自我。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存在。我们常常在意老师、长者的旨趣、愿望,很少考虑自己的存在以及个人的发展需求和空间。这就使得我们在他人的主观期望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当我们回首时,却发现自己是孤独的,甚至走错了路。

可见,有效的学习需要我们把视角转向自己,转向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世界。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存在方式和前进方向。学习,就是让自己在自由舒展的生命姿态中形成独立意识,获得人格尊严。也正因为路是自己选择和确定的,所以我们会在现实的面前,主动积极地追求既定的目标,规避成长中的曲折,建立事物判断的标准,从而满足自己成长的欲望,不断谱写更为理想的人生目标。在这种鲜活的生命实践中,可以发展自己的社会道德认识,提升人生价值追求。这种个体积淀的经验和生命的体验,将是我们一生享受不尽的的财富,也会促进自身成长和人格确立。

选择有意义的愉快人生

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说,很多朋友和尊敬的同事问我:“为什么你要离开贝尔实验室去普林斯顿大学呢?”即使是在今天,我也不知道答案。或许是因为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吧,在我独处时,经常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对我说:“只有学习的一生才是惟一意义深远的一生。”那么,有什么样的方式能比通过教学来学习更好呢!我们常常对学习意义缺乏认识,比如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汉斯·德默尔特1922年生于德国格利茨。1933年,希特勒窃取了德国政权。在纳粹的种族思想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下,许多人跟着纳粹冲锋队上街游行,抄砸犹太人的商店,殴打犹太人。即使在学校里,一些男孩子也变得狂热和好斗起来,小德默尔特曾被一个强壮的留级生打得鼻子流了许多血。大概是出于对这种暴力活动的反感,他更愿意在家中静静地摆弄无线电一类的小玩意和在厨房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那时,组装和操作无线电,占据了小德默尔特大部分业余时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时间做功课。为了完成作业,他只好求助于父亲。幸好父亲也乐于指导儿子,小德默尔特才算度过了难关。

小德默尔特不仅对无线电制作充满了激情,还想知道有关的知识。他找来大批无线电书籍仔细阅读,阅读不仅解决了他在制作时产生的疑惑,明白了许多原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对物理学的兴趣。这可能是推动他走上物理学研究道路的最初起因。

当时,只有高年级才有物理课,于是,小德默尔特就到公共的图书馆找书,像《物理学改变了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巴勒莫的丛书和玻尔关于氢原子能级的书,都是他当时喜欢看的书。那时,学校有一批很优秀的老师,其中一些人德默尔特至今仍记忆犹新。像拉丁文和希腊文教师理查德先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喜欢扩展课本上的知识。还有一位生物和物理教师,他除了教课以外也做一些研究工作,暑假期间去海洋生物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德默尔特受到老师的启发,更加渴求知识,他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一些同学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很多问题搞得更加深入和清楚了,逻辑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当然,这些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的。当德默尔特与几个同学为某个科学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的时候,另一些同学正在练习拳击呢。兴趣和爱好往往使青少年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要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看书上的绪言部分,听老师介绍学科发展的趋势,或从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例如,记外语单词和语法规则,常常是枯躁无味的。但记住以后,会给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掌握到这种有意义的语言能直接阅读外文书刊,能为更多的人服务,自己的价值也能得以更好地实现,那么就要有更大的动力去学它。如果我们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的意义是滋生兴趣的催化剂,高尚的意义会使人将一种行为积极地进行下去。

巴甫洛夫上中学时,品学兼优,他所在的教会中学召开学年表彰大会,他被学校指定承受“法衣”。无疑这是一项很高的奖赏和荣誉,意味着通向神职的道路上成功了一大半。他的父亲是一个教区的神父,当然希望自己的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同学们和邻居们也都来向他表示祝贺。大家都明白,他只要照着目前路子走下去,再过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地当上一个教士,获得一份还过得去的收入。这对大多数人来讲,可是求知不得的。

然而,对巴甫洛夫来讲,还有一种令他更为振奋的消息:政府允许中学最高年级的在读生在毕业前报考彼得堡大学,此外,大学还可免去家境贫寒、持有政府发给的“贫困证明书”的学生的学费。这意味着巴甫洛夫有可能提前实现他进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的梦想。

巴甫洛夫通向神职的路,可以说能顺理成章;对通向大学的路,显然是一条崎岖而漫长的路,能否考得上,考上后能否学得好,学成后能否顺利找到工作,一切都是未知数。现在,他就要面临对未来的选择了,他能舍弃他心爱的科学于不顾,而去从事他完全不喜欢的、沉闷的神职工作吗?不能!这位未来的“世界第一生理学家”没有多少犹豫,就做出了他自己的决定。

然而,父亲能同意他的选择吗?彼得堡大学离家乡有800俄里(1俄里=1.06公里)远,家里的经济负担得起吗?巴甫洛夫对这些问题一点把握也没有。

当巴甫洛夫向父亲表示自己的志愿不是研究神学而是研究自然科学时,父亲虽然一度伤心,但并没有为难这个他曾寄予厚望的长子,他说:“随你的便吧,这是你自己的事。”然后,他又以自己步行跋涉200俄里到梁赞城上神学校的往事,鼓励他的儿子不要害怕求学路上的困难。为此,未来的院士的院士、伟大的生理学家很有理由眷恋怀念他的父亲,及至垂暮之年,他还常常说:“亲恩重如山。”

人不同于自然界,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每一个人追求他们自己的自觉期望的同时而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通过理想人格的范导而形成塑造自己的人格,并从事业的成功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理想引导下的生活中,我们不但形成了自己完美的人格,而且可以获得推进学习和生活发展的新动力。

尽管有时社会上的许多人会认为科学家所从事的某项研究对他们的生活而言并不重要,但科学家仍能从中体会到一种以科学为目的的价值和满足。

克鲁岑是荷兰气象学家,因阐述了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的破坏作用,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克鲁岑从小就树立了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但由于出身贫寒,他中学毕业后未能上大学,只得上了中专。1958年,报纸上刊登一则广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招收计算机编程人员。这时,克鲁岑已在政府机构中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出于对科学研究和大学的渴望,他毅然辞去工作,举家迁往斯德哥尔摩,当了一名职位低下的普通工作人员。他边工作,边旁听大学课程,后来获得了气象学硕士学位,并首次提出和论证了大气中臭氧层空洞是由于某些工业化学物质破坏所致,成为由于环保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荣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在全部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95%以上是博士。克鲁岑作为一名没有经过正规大学教育、非化学专业的硕士,最终却在化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这在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是极罕见的。

无论是追求科学发展,还是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进行,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理想人格的有机内容。通过对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的追求,能够实现人格的升华和远大目标的实现,使我们获得巨大的感召力。

同类推荐
  • 孩子厌学怎么办

    孩子厌学怎么办

    孩子厌学情况的普遍出现,说明厌学已成为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要改变它,必须对其产生的原因作出探析,而其产生的原因又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来自社会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的因素,更有来自家庭和孩子自由的因素。本书内容丰富,科学、实务,既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比较全面的学习指导,又有针对性很强的改变孩子厌学的具体做法。语言朴实、简明、相信本书会对广大家长形成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提供有益的帮助。
  • 好孕准备一点通

    好孕准备一点通

    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充足的备孕对孕妇以及胎儿具有良好的效果。本选题旨在对女性备孕过程中夫妻双方需要注意的问题、掌握的方法、活动的宜忌等进行系统介绍,并力求简单完整,一点就通,给每一对夫妇以贴心、细心的指导。本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科学性强,实用性强,是众多年轻夫妻向专家学习孕产经验的绝佳选择。
  • 独生男孩怎么养

    独生男孩怎么养

    俗话说:“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这话不无道理。然而如果家有男孩,仅仅是“穷着养”,就一定能培养出了不起的男孩吗?未必。独生男孩与有兄弟姐妹的男孩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心理特点。我们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独生男孩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培养出一个了不起的男孩。本书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根据独生男孩的成长特点,分别从生活习惯、独立个性、基本能力、身心健康、优良人格、情商教育、性教育,美德教育八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内容翔实,分析透彻,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从本书中,您一定能找到养育独生男孩的有效方法。
  • 黑孩子:如何塑造完全自立的领导天才

    黑孩子:如何塑造完全自立的领导天才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21世纪最科学最具现代意识的重大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天生胜出的特质,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爱、关心、培养和教育。但如何去爱孩子、如何去关心孩子、如何去培养孩子,如何去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学问。本书教您如何塑造完全自立的领导天才。每一个成才的孩子,都是父母们的极富原创性的艺术作品,没有一个方法能保证,所有的孩子都成才,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功的特质与潜能,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独特的培养方法,这需要科学的依据,更需要艺术的方法。古代人早就明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 怎样学会和孩子说话

    怎样学会和孩子说话

    本书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独特原因——家长不会说,并且介绍了怎样更好地和孩子说话的技巧,以及与孩子沟通的非语言的技巧等。
热门推荐
  • 三灵位面

    三灵位面

    三灵位面,也称三灵界,是无数等级位面的统称,人兽魔三足鼎立,从古至今。上古时期,人兽两族与最强的魔族展开了毁天灭地的末日之战,然而却是胜负未分。我们的故事从低级位面天启大陆开始,自天帝之魂苏醒的那一刻起,身份神秘的百里择尘就开始了他的宿命历程!前路漫漫,世人无法承受之磨难成就他,他成就世人无法企及之天道!上古时期的族战并没有得以出战的人兽魔三族终极力量,这一次降临大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易烊千玺念念相忘

    易烊千玺念念相忘

    我的心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千回百转,兜兜转转,最终都将流向你。
  • 变身从西游开始

    变身从西游开始

    无意间获得变身系统,他需要在每个世界,完成任务才能获得新生命。西游、诛仙、神墓、封神、聊斋每个世界都有他的身影
  • 江山美人榜

    江山美人榜

    九星大陆传言《江山美人榜》上十大美女有惊天的秘密,每人背上纹有一副神秘的图案,有人说是神秘宝藏,有人说是绝世功法,还有人说是武碎虚空图,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十大美女成为众人追逐的对象,李飞扬凭着高超的手段,捕获十大美女芳心,当他得到十副神秘图案后,他发现了一个更为惊天的秘密!
  • 都市传说之妖怪游戏

    都市传说之妖怪游戏

    养宠物是人类的游戏,养人类是妖怪的游戏,陈淼淼有些搞不懂,那养她的人玩的是什么游戏呢?
  • 快穿之校园攻略

    快穿之校园攻略

    玩转校园看暴力女校霸追高冷校草温柔教师秒变灭绝师太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在上个时代寻找真相

    我在上个时代寻找真相

    一场离奇的死亡,一段尘封的过往。扑朔迷离的事实,随着支离破碎的片段,逐渐拼凑成真相……
  • 侏罗临界

    侏罗临界

    这看似祥和的世界,逐渐走向末期,祥和背后所积累的怨恨已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当空间裂开之时就是他走向毁灭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