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60300000002

第2章 学而

唯学习为人生第一要务

《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之章,旨在务本。朱熹曰:“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各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学可以立德,学可以增智,学可以致用。”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人生的极致,还是做人立世之根本。唯学而知方,以行其义。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材。无论穷达,唯学习为第一要务。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可见他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享受的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切问,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学识来自于实践,学问是靠亲身的经历体验得来的。人非生而知之,一切的学问识见,皆需广泛地学习,学然后有所得。国以民为本,家以孝为先,做人以德为重,修身以学为主。因此,古人说:学为立世之本。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夫子说:“持之以恒地学习,领悟了困扰自己的疑难,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喜悦的呢?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快乐的呢?别人不理解自己,既不生气也不迁怒,这样坦荡雍容的胸襟又有谁能不敬其为君子呢?”

历代论引

朱子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又曰:“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又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又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札记

学贵养德

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年轻时期,单纯稚真,以学为乐,重在“学”与“习”;中年时期,任重道远,求其友声,“悦”其“来”;老年时期,饱经沧桑,平和中正,宠辱不惊,“喜”与“愠”不形于色。固知需学,德也需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养德。

经历了岁月的砥砺,会得到岁月很多珍贵的馈赠,只要自己善于学习。“学而时习之”,就是如此,这是一个永远的过程,学无止境,人不可一日不学,也不可能一日无惑。有惑必须求得解答,释疑解惑在于学习。运用自己的学识解决面临的问题,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求得进境,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高兴,这就是学习乐趣之所在。

人之为学,既有同道,也必有异趣,有朋自远方来,慕其名敬其德,自然喜形于色。

君子就在于胸襟、气度。有德之人,别人是否知道或理解,无损于其德行的修养。之所以“人不知”,也反衬出其德行修养未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更需要进一步的修持,自然不能迁怒于他人。反躬自省,求之于己,更显其谦谦君子形象。不因为他人的好恶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以自己的喜怨迁怒于他人;不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生气、苦恼,也不因别人对自己存有误解而迁怒于人、产生怨恨之心,始终以宽厚仁义之心、容纳百川的雅量和胸襟对待他人。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人物简介

有子:即有若,字子有,一云子若。鲁国人,少孔子四十三岁,为人强识好古道。

译文

有若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爱兄长,那么处事用世而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既然不愿违抗尊长命谕,又岂能去做逆理乱常的事);能够尊奉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是从未有过的。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历代论引

贾谊曰:“弟敬爱兄谓之悌,反悌为敖。”

“六本”之论,孔子曰:“行已有六本焉,本立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

朱子曰:“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所谓孝悌,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

程子曰:“孝悌,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悌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悌之本。”或问:“孝悌为仁之本,此是由孝悌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悌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悌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札记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是孝,敬父母、尊兄长、友爱兄弟。居家仁孝,必然为乡邻称颂,受到人们的敬重;仁孝行于家,德行著于乡,自然仁爱及于物。敬事父兄,由己及人,也必定会对他人关爱友善。对上敬重,对下有礼,对友信义,必然受人敬重。

观其居家,即可知其志向。不能亲亲,何以爱民?安能及人之老!事亲不孝,何能尊上?不肖之子,岂有忠诚爱国之心?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夫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历代论引

朱子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札记

“仁”,蕴涵于我们的辞色之间

有仁德的人是不会用献媚来取悦世俗的。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很少做出令人厌恶的行为。

巧言者,必居心不正;令色者,必言不由衷。阿谀逢迎者,必为奸佞阴险、居心叵测之徒。察言观色,揣度人心者,必然不能坚持正义,其行为,必然猥琐卑贱,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必然不能秉持公正,不能坚持原则。

品德的修养并非空泛,而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力戒“巧言令色”的行为,少些阿谀逢迎的媚态,多一份诚实,也就接近于仁德了。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物简介

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据《仲尼弟子列传》,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齐尝聘欲以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对自己的言行多次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别人筹谋,是竭尽忠诚吗?和朋友交往,信守诺言吗?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融会贯通的真知灼见吗?”

历代论引

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朱子曰:“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

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

札记

自省则明

君子进以修身,退以养德。时时反躬自省,自然得失自知。有过则改,无过加勉,兢兢业业,栗栗惕惕。

静夜独处,天籁无心,良知随雨露回归,灵性乘星月降临。正是我们透视内心之时,透过喧嚣斑斓的外象,剥去粉饰与伪装,放下为生存而刻意表演的面具,此时扪心自问,平日所行是否无愧于天,无怍于地,无欺于心,无损于人。

生活总是赐予我们带壳的稗子,只有慢慢地咀嚼与自省,才能有所体味。对于坚硬的生活而言,我们无力改变什么,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求诸己身,反躬自省,获得心灵的宁静。面对强势,我们虽然无法抗争,却可以保持沉默,默然而处,也是一种有力的坚持,而正气也就在这沉默之中育养,是为仁之至境。这比那些违心的“巧言”更显得正直而有骨气,也必然赢得人们的敬仰。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夫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必须做到:谨慎处世,敬其职责,以诚信取信于民;节省资财,力戒奢靡,爱护百姓;征用劳役应体恤民力,不违农时。”

历代论引

程子曰:“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极,尧、舜之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已矣。”

杨氏曰:“上不敬则下慢,不信则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力本者不获自尽,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然此特论其所存而已,未及为政也。苟无是心,则虽有政,不行焉。”

胡氏曰:“凡此数者,又皆以敬为主。”

朱子曰:“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次第,宜细推之。”

札记

治国之道,唯在务本

民者国之本,农者民之本,禾稼农之本。禾稼之治,唯在时令。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无论何时,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吃饭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问题。建设稳固的农业,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是历代当政者高度重视的头等大事。

不违农时,是为政者施政首要解决的问题。历代以无为而治为政治理想。让百姓自主地作息,顺德而治,效法自然。无为之政,大德之为,无扰无绩,乃万世之德。因此,欲图强国,务修仁德。“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敬事、诚信、节用、爱人、适时。此五者必以敬而后行。凡事唯当以诚,无务虚名。天地无言,四时有序,万物滋生,物故天成。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夫子说:“教育子弟,居家要孝敬父母,处世要敬重尊长;恭敬诚信,广交朋友,亲附有德行的人,并以他们为楷模,效法修正自己的言行。闲暇之时,致力学习典籍文章,提高修养。”

历代论引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

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

朱子曰:“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札记

百行孝为先

中国传统讲究忠孝与节义。尊父敬母为孝,友兄爱弟叫“悌”。《新唐书·孝友传赞》:“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悌而已’。”苏轼也说:“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

人的品德修养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出来,也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细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人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既是人的天性,也是做人的根本,更是品质的基础。如果不能孝养其亲,又怎么能敬事他人?虽才高绝伦,却也不可大用。而忠孝礼义之士,虽然多有不得志,但终不失为君子。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人物简介

子夏:即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少孔子四十四岁。习于《诗》,能诵其义,以文学著名。为人性不弘,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孔子卒后,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译文

子夏说:“敬贤尚德,胜过喜好美色;敬奉父母,能够竭心尽力;敬事职责,能够做到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不辞所命;敬重朋友,与其交往能够信守承诺。持之以恒地如此去做,虽然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教育,我也认为是达到了高尚的修养境界。”

历代论引

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如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

札记

孝敬父母,尽心竭力

孟子说:“学所以明人伦也。”人皆父母之所生,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敬孝父母,天经地义。居家孝敬父母能够做到竭尽心力;处国能够做到忠诚赴义;交友重诺守信,即为君子之行。

人之穷达,有所不同。故对父母之养也有所不同。然而,不论是心养、力养,还是物养,必不出三个层次:尽义,尽心,尽力。如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就可以称之为孝。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夫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严,而所学也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深境界。为人当以忠厚、诚信、谦敬为本。人皆有长,总有我可以借鉴学习之处,不能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谁也不可能不犯错误,知道自己错了,就勇于改正,切勿自我忌讳,畏怯而苟且掩饰。”

历代论引

朱子曰:“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又曰:“轻乎外,必懈怠于内,则所学不深,所知肤浅,所行虚浮,自然德威无所从树。”

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又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

札记

建立自己的人格和信心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就在于做人需要尊严,所以人当自尊,努力活出我们的尊严。但是也不应当因此就变得虚妄而装腔作势。应该躬行忠信,襟怀坦荡。人皆有长,任何人都有可取之处,都有值得学习的方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矣。”我们应该尊重别人,对照别人之所长而反躬自省,发现自己有所不及,立即学习弥补。“无友不如己者”,有人曲解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照此逻辑,那么谁与我为友?如果我们认为不如自己的不与之相交,同一道理,我们想要与高明者交往,他也会认为我们不如他而不与我们相交。由此,则天下无可交之人,天下人皆不可交往。普天之下,我们在哪里才能找到朋友?这种说法的荒谬,不辨自明,与圣人之一贯“好学”的思想相悖。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认真地按照祭礼的规范哀祭父母的故去,以诚敬之心缅怀追祭远代的祖先,能够这样切实施行下去,老百姓的道德风尚就自然趋于笃厚了。”

历代论引

朱子曰:“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札记

良好的开端

民生之要,生养病死而已。用之于礼,则民劝,民劝则德厚,德厚则政平,政平则天下安。亲亲以睦,友贤不弃,故旧不遗,民德归厚矣。

政事的推行,期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必须有一个好的开端。怀着慎重的态度去从事每一项事业,努力减少失误,这样老百姓的道德风尚就自然归于笃厚了。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总是艰难的,但却是最重要的。《诗》所谓“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诗》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追思先贤,诚敬以礼,民德自厚,不教而化。

万事有因,任何结果,都可追溯到一个直接的原因,都是决定于一定的开始所得出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做出任何一个决定时都必须进行审慎的论证,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切实的准备和科学的设计,并予以严格的执行。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人物简介

子禽:即陈亢,字子禽。孔子弟子。一说子贡弟子。《史记·孔子世家》载: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陈亢问子贡:“夫子沿途每到达一个国家,总是首先考察这个国家的治政方略是否得当,这是在学习呢?还是在寻找不足给予补救之策呢?”子贡说:“夫子仁厚、贤良、庄敬、俭约、谦逊的品德兼备,他这种处世和探求事物本质的方法,大概正是同一般人求知的方法所不相同的地方吧。”

历代论引

谢氏曰:“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进德矣。若子贡亦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矣。今去圣人千五百年,以此五者想见其形容,尚能使人兴起,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张敬夫曰:“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

朱子曰:“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

札记

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做人最为重要的是人格的修养。君子处世就在于温良恭俭让。仁德兼备,其行自宜。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以为求于本身,则必得之,而且“万物皆备于我”。圣德之所求,异于常人,在于反躬以求,在于修持己德,求诸己非求诸人。因而,其德日盛而左右逢源,这样自然不必汲汲于求之外。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夫子说:“(一个人如果)父亲健在则观察他的言谈志向;父亲离世而殁则观察他的处世行为。如果他能够继续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可以说他是做到‘孝’了。”

历代论引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朱子曰:“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札记

孝存于心,见之于行

言行之间,见仁见孝。孝者,生时养之以敬,殁则尽怀念之诚。“三年无改”,亲情不忍,其心必仁。然而,世风奢靡,人心废弛。不养其亲,却养宠物,已成时尚。

近年城里人养宠物的行为渐趋蔓延,以至于豢养宠物成为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种荣耀、一种尊贵。于是在大街小巷间,人群混杂中,各种各样的宠物招摇于市。用于宠物的花费甚至超过了一个正常人生活的平均消费。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动物墓地”。一些宠物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特制的棺材、修建墓碑、奉上鲜花和食物供祭。甚至清明节不去祭奠先人,却祭享宠物,令人恻然。更有一些通过非常手段一夜暴富的人,在父母有生之年不愿尽赡养的孝行,却在父母死后大操大办父母的丧事,以博取“孝名”于世,其虚伪行为,令人不齿。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若说:“礼仪的效用,以和顺自然为可贵。前代王道的治要中,以此为最好。大事小事、国事家事无所例外,如此而有所行不通的事,则必定是因为没有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徒知和而为贵而不知之所以为和,忽视礼仪的功用而不做节制约束,自然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历代论引

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

朱子曰:“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札记

礼仪为重

礼用于世,在于崇尚自然、疏通关系,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于敬其德、友其亲、贵其尊。礼以严身份,和以通情分。无论国事家事、亲戚邻里,友朋同事,皆循乎礼。有礼则敬,无礼而不行,然则礼在于诚,无诚而繁则伪。

治国之道,就是礼和兼用。礼之用于国、用于家都是以和为辅佐。任何事情不论其影响程度大小,都要合乎礼、顺乎情。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安定天下,没有一样不通过“礼”与“和”兼用才能达到目的。“礼”是原则,“和”是策略。既要坚定地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地运用策略,偏执于一得之见或固执于一端而不知通权达变是办不好事情的。同样,做人也是如此,既要有自己的思想,有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的坚定精神,又要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前进的姿态,使自己的生活美好,使自己的人生顺利。

让生活美好起来,这是每一个人都深切期待的。让平凡的生活精致起来,是一种境界。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善于学习,既要学习来自于前人的理论教义,又要学习来自于实践的经验方法。实践中的具体事务都是相似的,但是永远不相雷同。理论的品质就在于其永远是新鲜的,只有僵化的使用者,没有僵化的理论,运用之妙,存于一心。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若说:“为人诚笃、信守诺言、行为符合道义,这样的人的言行就会被人们广为传颂。与人相处恭敬有礼,尊重别人而不刻意地献媚,他就能保持自己的尊严而远离耻辱。因而没有失信于人,也没有失礼的事情,这样的人是可以推崇结交并使人景仰的。”

历代论引

朱子曰:“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札记

尊重自己的人格

中华民族是注重血缘关系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思想,中国文化的基本旨义:亲亲、仁民、爱物。有人将这章理解为:靠施行德政来治理国家,同宗子弟必然像城池一样稳固,君主只要强化自己的德政,使同宗子弟效忠,又何必修筑坚固的城池呢?如果只是这样,那么,这不是我所敬仰的人,也肯定不是先贤所孜孜教诲人们去做的人。朋友之交不能失去信义,与人交往不能有失礼的行为,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三国故事中刘、关、张三兄弟的结义,之所以被广为传诵,就在于诚信重义的精神,就在于他们互相敬重、循守礼仪。做人有义,待人有礼,敬其贤德,亲其亲以及人之亲。为了我们的人生,义无反顾地奔赴那个生命的约定。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夫子说:“君子对于饮食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能够饱足就行了。对于居住之处也没有太多的讲究,不求安逸享受,只要安全就可以了。对于世事反应机敏,但是言辞谨慎。去到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修养自己的仁德。如此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啊。”

历代论引

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乎?”

朱子曰:“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札记

知足常乐

“食”与“居”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所以孔子告诫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向往着在一个政治民主、百姓安乐的国度里过着清静的生活,默默地充实自己的内涵,修养自己的仁德,以自己的德行潜移默化着民风世俗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南怀瑾先生说:学问并不是只读死书,而要注重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孔子认为生活不要太奢侈,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奢侈的要求,这与《乡党篇》中孔子自己生活的态度、做人的标准是相通的。“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慎于言”,不能乱说话。“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并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实践才是更重要的学问。

知足则常乐,慎言则自安。言行不可草率,轻率的言行会使国君失去辅佐的忠臣,会使普通人失去朋友。国君失去忠臣的辅佐,祸患必然降临。平民失去朋友,必然陷于困境。故言论必当谨慎,轻率的言辞必将带来后患。享乐是腐蚀、消磨人志向的毒剂,放纵嗜欲,必将陷于贪婪。德行的养成在于自我节制。

苦难是生活为我们的人生准备的一份盛宴厚礼,要多加珍惜。要想成就事功,苦难的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其实,人生也很简单,只要有生命就可以成行,而不必有过分的附加承载。重要的是领略沿途的风景,不要忽视了岁月的馈赠。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人物简介

子贡:即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有口才,孔子常诎其辩。家富累千金。历相鲁、卫,终于齐。史载: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译文

子贡说:“身处贫穷但能够做到不卑屈谄媚,生活富有但却无骄矜恣肆的势利神态,怎么样?”夫子说:“这是可以的。但是,不如安于贫穷而以恪守道德为乐,身处富裕显贵而谦敬有礼的人好啊。”子贡说:“《诗》曰:‘就像在削制骨器、打磨象牙、雕刻美玉、镂冶金石一样,精益求精,乐在其中。’就是这个意思吧?”夫子说:“端木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讲论《诗》的微言大义了。告诉你已有的道理,你便能够体悟到言下未尽之意了。”

历代论引

朱子曰:“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札记

打磨自己的人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唯其心仪,贵在真诚自然。去其伪饰,必见其诚。安什么贫,乐何种道?物有高下之别,路有不平之虞,人虽无贵贱之分,但有贫富之差。人无所安,则无所成就。君子当自强,处富贵不宜骄傲,居贫贱不失尊严。即使处在极端的困苦中,也当建立自己的信心,情志高远,绝不沉沦。

人的一生中会见到许多人或物,得遇知己、挚友、良师是一种幸运,彼此间的默契与意气相投总会让人感动得愿意感谢冥冥中的缘分,感受那无声的契合。其实,人生不论成功与失败,富裕或清贫,重要的是自己感觉到活得像个人。

达成人生的极致,必须经历岁月的冶炼。首先要能够严肃地解剖自己,勇于审视自己的无知;然后,让生活的钝锉砥砺去那些尖锐的棱角;在经历过来自各个方面的打击与非议后,你对这世道炎凉有所体悟,仍然坚守着做人的本分,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那么你就将走向成熟。当你走过了命运为你准备的必经之路后,经受了苦难的打磨,那么你思想的火花就将闪射出光芒。是的,每个生活的细节,不论甘苦,各有滋味,都可能欣赏到生活的某种高贵气质。那么,就这样开始打造自己的精致人生吧。何必在乎贫富贱贵,何必在乎歧视或礼遇?只要我心安泰。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夫子说:“不要忧虑人们不理解自己,应当忧虑的是自己不能真正地理解别人。”

历代论引

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

札记

患在不能知人

君子不患无位,而患无所作为。名利地位,人皆欲取欲求,熙熙攘攘之间,奔波劳碌,耿耿于虚名与蝇利,从而不能潜力于实学躬行。

德行的修养、才能的提高,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人们说,是黄金终归要发亮。有真才实学的人,岂能长久掩埋于草莽林泉?一个人只要真正有才能,或迟或早总能够脱颖而出,干一番事业。怕就怕自己既没有才能,又缺乏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却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处处怨天尤人。没有什么轻而易举的方法可以代替勤奋的苦读,自己不努力是成不了大器的。

重要的是修养自己,修养我们的德行。

同类推荐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文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格言体人生智慧书,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涉世待人,如何过好生活,如何面对命运等方面,从方方面面教导人们如何超越现实人生的苦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正心、修身、养性、育德,让自己能够正义有效而又悠闲从容地活在世间。本书以武进陶湘1927年序刻的《还初道人著书二种》之一的《菜根谭》刻本为底本,从中精选264条,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以方便现代读者阅读理解。
  • 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老子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源头,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外儒内道、刚柔相济的观念,制约着中国文人的心理张力结构,规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自身的完善。老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重要思想。老子的思想在当前全球的消费主义化和数字化生存浪潮中具有重要的警世意义。在生态平衡、竞争世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追求物欲等思潮面前,老子无疑是一座警世之钟,他告诉人们要以智慧之言看生命之道、社会之道和宇宙之道。
  • 理想国

    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体著作,共分十卷阐述了他建立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的方案。它通过各界名流对话和争辩的形式,表达了柏拉图对人类社会种种重大问题的看法,如政治制度、宗教、道德、教育、婚姻家庭、文艺、男女权力等。
  •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文化高度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一样,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二千年来思想发展的源泉。法家的治国之术为历代统治者所推行,其中必有其合理因素,法家思想及法家精神中必有其精华。这些对我们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即使是其糟粕部分,对于我们提高认识,进一步肃清封建流毒,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并非毫无益处。
  • 老庄人生

    老庄人生

    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老庄人生:老庄哲学里的经典人生》观点独特,文字脱俗,实是同类书的样板!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大象”就是大道的形象,一面它“大象无形”,一面它又像一头大象:庞大,有具体的形状,并且在走。庄子说:“心斋”,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心珍视起来。斋戒三日,对此心,如对神。
热门推荐
  • 嫡女龙妃

    嫡女龙妃

    她!是21世纪的新时代女性,结果因为做了个梦,很悲催的穿越了!梦里的老头说,这是她自己选择的“死路”……这好不容易重生了,结果发现爹妈失踪,伯伯婶婶不爱,表姐堂哥找麻烦,还有狗血的未婚夫带着小三私奔,这都是什么鬼!没关系,渣男不去,美男不来!且看她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欠她的,总是要千倍还回来给她滴……
  • 这个升级系统不一般

    这个升级系统不一般

    穿越到灵武大陆,垂暮之年,本以为就此郁郁终身,不料....一百年的等待,终于觉醒系统!“最强无限升级系统!这个系统不一般
  • 我就是鹿目达也

    我就是鹿目达也

    如书名←_←主角是鹿目达也,很久以前就想写了←_←更新不稳定,但不会tj←_←最多烂尾重生只是便于设性格,并没有什么用就是这样
  • 综漫之恶魔的觉醒

    综漫之恶魔的觉醒

    看恶魔主角如何搅动风云,在新鬼泣,鬼泣,火影,fate留下自己的足迹,改变一段段剧情,迎来自己的进化。
  • 嘿,恶魔

    嘿,恶魔

    一心想去大城市打拼,职场菜鸟郭小琪遇到高冷恶魔安子谦,上演女追男隔了几重山,“一见杨过误终身”。
  • 八零年代女首富

    八零年代女首富

    重生八零,人生轨迹任我把控,运筹帷幄攀商界高峰,虐渣男浪女绝不留情,男人帅点我喜欢,但是别对我说你有钱,我就是豪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奋斗吧,米虫
  • 千雅翼梦

    千雅翼梦

    本以为遇到良人却遭欺骗,与狼心狗肺的大姐合谋将我封印在危机重重的极凶之地,并设下禁制“若有一日离去必将肉体腐败而亡,魂灵净散”本以为自己不会再有报仇的一天,却幸得老天垂帘,在即将魂飞之际,得以寻得复生之肉身。“大姐,靖宇,等我回来吧,到时必将令你们生不如死,以报当日欺我害我之仇。”
  • 那些年追寻的脚步

    那些年追寻的脚步

    一段故事,一段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