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24300000006

第6章

警省俗迷

俗問某。欲常素。可有功德否。師曰。鱗甲羽毛。諸類體殊。知覺痛癢。與人無二。皆因生前念差。今世形骸故異。如若誠信斷腥戒殺。真是大德君子。可謂仁慈善人。果爾齋戒終身弗倦。不但增崇福壽。而亦種菩提正因。可歎世迷無慧。貪味恣腹屠殺。造作百端。自美三寸舌頭。一日改頭換面。展轉吞食。那時痛苦恨悔。無人能釋。

俗云。世人咸言猪羊鷄鵝鱗甲羽毛等等禽畜。天生斯物。與人為菜。若不屠食。留他何用。師曰。世人食肉咸為當然。恣意屠殺。美口悅腹。殊不知水陸空行一切眾生。不過是業力所報。各受軀殼。世人雖仗一時之福。欺殺肥己。柰他力劣難敵之恨。報冤有日。果若猪羊等物。天生與人為菜者。世間豺狼虎豹蚊蠓蚤虱。無限惡獸凶禽。皆能食人。莫非天生。假使男女與歹物為菜。可乎。世人不明殺業互償。無端反生應當。愚昧之甚。

俗云。常聞世人有言。心好強如喫齋。其理如何。師曰。仁德君子。慈心善人。利生濟物。積德累功。至於動用之間。任運作為之所。見一切生靈投於死地。便無不惻隱救於生處。如斯慈悲。方謂好心。無故殺彼。充己口腹。或持利刀剖肚。或拈尖刃刺心。剝皮刮鱗。斷喉劈殼。活烹生煎。鑊煑爐炙。百般造作。美口快肚。慈憫之心全無。好心却在何處。反說昧心之言。其過如何能懺。愚今苦口。應須諦聽。果爾一生戒殺。終身茹素不退。縱心不好墮在異生。也不落屠人之手。鑊湯鑪火之中耳。

俗云。吾雖清貧不作竊盜。師曰。竊盜財物。不單作賊。貪污良善。邪術詐騙。揑唆詞訟。誘哄嫖賭。陷人刑獄。迫人顛沛。害人於險。致人於危。耗人貨財。換人美物。欠債不還。侵愚奪弱。一切不良。皆為賊盜。若有智慧。見人富貴。當起追慕之心。恨無前生修福。今世窮苦應當自受。再發信心。修福積德。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然不負累功行善之人。

俗云。公平取財。不去貪聚。隨分營求。如斯若何。師曰。公平貨財。取之應當。雖云世寶。聚久成禍。來而莫聚。聚而莫久。如要貪索無厭。若是橫取無恥。雖然一時得富。不免暗折明算。佛經云。人生現在財產。為五家所共。何謂五家。一曰國王官長。二曰水火。三曰盜賊。四曰刀兵。五曰不肖子孫。世間癡人。辛苦一生。多聚財物。指望永富。豈知五家有分。他日未免敗散。如是公平取財。尚且不久。何況橫奪騙哄。豈能常遠。

俗云。吾素寡慾。唯守一妻。邪婬之事。斷不肯行。師曰。色慾二字。生死之根。邪婬私奸。諸惡之首。喪道敗德。取禍殺身。古往今時。難以盡述。即如好酒好財。猶且易制。唯有色慾一關。更加酷烈。何故如斯。皆因眾生本從婬慾而正性命。相續生死。宿習太熟。若不慧照。慾業何了。在家難斷。須要色正。非我之妻。必定不可。有般俗子。見人婦女。稍有可觀。便起邪心。思之慕之。貪之求之。天理已昧。人心已喪。佛經云。姦人妻者。得絕嗣報。姦人室女者。得子孫婬泆報。公可槩觀。好淫行穢之家。源流踵弊。往往著人耳目。古人曰。我不婬人婦。人不婬我妻。又有一類癡業眾生。見他婦女本不如妻。以為彼美。設法姦騙。還有棄室不顧。狎近頑童。或有私通僕妻。及俾欺上。等等婬業。舉不能盡。又有讀書才子。稱他一時聰明。描寫閨門婦女私情。編入謌謠。作成書籍。惑人為實。勾引邪念。其惡如山。無所能禱。若有智慧男女。須當自愧自悔。頓斷邪婬。人天有分。愚非苦口勸君。只因婬業惡甚。

俗云。婬惡如斯。口業何如。師曰。十惡造業。唯口有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殺人無血。其過甚惡。敗人之善。說人之短。論人之非。談人之過。騙人之財。哄人之物。至於敗道敗德。喪人喪己。皆因肆口無禁。取禍不一。經云。佛告阿難。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寶財。一切眾生。禍從口出。鑿身之斧。滅身之禍。今有陰德之人。須惡隱惡揚善。吐語真實。談論無妄。有問有答。簡言和色。自然佛天祐之。世人愛而敬之。

俗云。愚性好飲。如之柰何。師曰。迷心喪志。敗家亡身。多起於酒。取禍不一。世人嗜飲無厭。遂至形骸毀傷。顛倒禮法。臥衢罵街。犯上敗名。亂婬失德。等等過逆。貪飲最甚。古人云。戒爾勿崇飲。狂藥非佳味。能使謹厚性。化作凶頑輩。四分律曰。飲酒過失。三十六種。不但世人飲酒有失。羅漢貪飲。而失神通。初學凡夫。在迷眾生。豈不戒之忌之。

俗云。請示過失三十六種。師曰。飲酒過失三十六種。不孝父母。輕慢師長。不敬三寶。不信經法。誹謗沙門。訐露人罪。恒說妄語。誣人惡事。傳言兩舌。惡口傷人。生病之根。鬥諍之本。惡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聖賢。怨黷天地。廢亡事業。破散家財。恒無慚愧。不知羞恥。無故打奴。橫殺眾生。奸婬他妻。偷人財物。疏遠善人。狎近惡友。常懷恚怒。日夜憂愁。牽東引西。持南著北。倒溝臥路。墮車墜馬。逢河落水。持燈失火。暑月熱亡。寒天凍死。飲酒之人。如是之過。養德君子。須自戒之。

俗云。某有好處。受辱不怒。縱有少忿。一忍便了。師曰。怒為萬障之根。忍為百福之首。世人言忍。忍字最難。非大智慧。斷然不能。除非佛祖如如不動。初學之人。豪傑之士。多由此敗。陷於非地。佛經云。忍辱第一。俗語有言。喫得三斗釅醋。方纔做得宰相。居世凡夫。尚且如是。何況學道。豈不寬忍。

俗云。世人多貪。廣聚財產。自謂子孫後來巨富得否。師曰。世間癡人倚權仗勢。昧心喪德。百般巧取。縱得暴富。豈能常久。如有智慧男子。須要積功養德。隨分營求。任從天命。自然聖祐。暗增福祿。世人自知為子孫求富。不知為子孫作善造福。何謂造福。敬三寶。積陰德。謹家規。訓耕讀。斯造福也。何謂求富。不誠信。昧天理。用心機。聚橫財。斯求富也。求富者不昌。造福者後顯。豈不見世有巨富。子孫不肖。恣意嫖賭。一旦破家。遂至亡身。往往有之。胡不慧鑒。俗曰。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俗云。如上開示。一切看空。時時檢點。要作好人。師曰。要作好人。須自照察。一日之間。從朝至暮。自照其心。自審其理。舉心動念。與天心合乎。任運所為。與人事類乎。時時惺惺。不漏私心。久久心正。人欲自空。如若放逸。恣情縱意。不畏天刑。不懼報應。非禮而行。非禮而作。日久月深。積惡太重。一朝福謝。眾業臨身。現有顯禍。死墮三途。佛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是知因果不昧。後昆須要誠信。

俗云。因果之事。多有人而不信。師曰。因果不昧。報應無差。如影隨形。纖毫不錯。先聖言之甚詳。後愚昧之不信。須當細觀一切世人。有富貴。有貧賤。有命殀。有壽長。有榮寵。有悴辱。有困苦。有安閒。有少年而登科。有終身而不第。有財穀而無子。有艱難而多嗣。有前中後苦樂不等。有一生窮富而至命終。等等不一。皆因業感。古德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是知三界苦樂。六道昇沉。皆是自造自受。非從外與。

俗云。吾見忠正良善之家而無擔粟。世有刁頑凶惡之徒。良田萬頃。因果之說。豈不錯乎。師曰。善惡不等。果報不一。有報本身。有報子孫。有報現在。有報來生。飡如粗飱玉食。錦袍鶉衣。又有席門金屋。千駟一瓢。皆是生前自作善惡。今報苦樂。絲毫匪濫。只見凶惡受富。豈知他前世修福。或有慈善貧殀。自因過去結業。莊子云。盜跖從卒九千。橫行天下。侵暴諸侯。而其壽長。論語疏曰。項槖七歲。為孔子之師而少殀。故有清正身窮。或是貪污家富。莫執現世有差。而謗前因有錯。

俗云。善惡報應。其理不錯。有等愚人。不信因果。反言良心不能作米。若能入鍋成飯。亦可遵而行之。師曰。可笑愚癡。顛倒之甚。汝果良心明暗無欺。默符天心。神慶人喜。和氣感召。自然佳慶。詩曰。樂只君子。福祿申之。若以喪德有財。虧心得富。反謗良心無用。不能入鍋。豈知天理已昧。暗中神嗔鬼怒。減福奪壽。貧耗凶患。乃至子孫不肖。怪事無所不有。文昌書云。修身勵行者。天必降之百祥。反道敗德者。神亦奪其五福。是知福善禍婬。必然一定之理。如肯改惡行善。不自欺蔽。自然佛天暗祐。福壽增之。

俗云。有過能改。還可許否。師曰。誰人無過。何者無愆。知過若改。善莫大焉。過惡非一。身心口等。須要時時惺惺。必要刻刻照察。所作可當。或作不當。善則便行。惡則急改。改惡從善。如病得汗。自然吉慶。諸聖祐之。

俗云。設是照管不到。一時生心動念。未審如何降伏其心。師曰。古人治心防微。所以收功甚鉅。人心善惡。莫不因念。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書云。罔念作狂。克念作聖。斯乃至言。依而行之。

俗問。在家五欲所纏。不能頓脫。未審有何方便。可能漸修。師曰。在家修行。其事最難。須要勇猛堅志常遠。可在動靜之中。日用閒忙之所。單提一句阿彌陀佛。迴光返照。惟守一念。假饒火輪頂上旋。定不捨此一念。任他八風齊來鼓我。不失此一念。日久月深。一念純真。再將一念粉碎。方現自性彌陀。設或一生不悟。報盡命終之時。自守一念。直往正路。再來一聞千悟。見性成佛有分。斯是歸心要旨。且勿向外馳求。自要言行無虧。方謂真實受用。

儒釋論理

儒云。佛氏之道。無父無君。先儒評論。同於揚墨。以吾細究。果然不錯。師曰。佛在因地。無量劫中。割目救親。捨身代父。廣行忠孝。不能達報。唯有出家。學無上道。成等正覺。方能報盡。佛經云。若人孝事父母。天主帝釋在汝家中。孝養父母。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孝敬父母。諸佛在汝家中。佛律有云。孝名為戒。又曰不先供養父母而布施者。是名惡人。彌勒偈云。堂上有佛二尊。懊惱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旃檀雕刻。即今現在二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心敬他。何用別求功德。佛教雖無治國之語言。能導民善世。化邪歸正。使愚者眾善奉行。令智者悟理修心。可謂明揚佛道。真是暗報 皇恩。豈不見佛教釋子。天下叢林。早晚課誦。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佛果虧心。不忠不孝。十方菩薩。漏盡羅漢。天龍八部。各路鬼神。豈肯歸依。欽心輔佐。吾豈妄談。公自詳之。

儒云。父母在。不遠遊。遠遊尚且不許。何況毀形離親。師曰。只知世間小孝。不悟出世之大孝。在世之孝。不可遠離。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後祭之以禮。始終孝道。俱備盡已。儒教但知事親行孝。不知過世父母。至於現在雙親。造業受報墮落三途。若得親子出家。頓證無上菩提。乃能救拔出苦。可謂真報親恩。古德云。一子出家。九祖昇天。僧雖毀形。是謂遠離世俗。學道易成。不畜妻子。可謂割斷恩愛。速成正覺。汝自知世間之五倫。而不知救親之大孝。

儒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師曰。世間倫理。絕嗣不孝。出世之道。不在斯列。眾生相續。貪愛為因。結愛不休。如膠似漆。生生會聚。世世牽連。父母子孫。來往不斷。若有真慧。剛烈決斷。發大勇猛。割斷愛欲。頓悟心性。直超覺地。雖然絕嗣。不為罪過。自有出世大孝。真報祖父之恩。

儒云。僧家開口便言出世。若果有出世之法。除非不在世上行。今現在世上行走。何言出世間之外。師曰。學道之人。不染世緣。處處解脫。謂之出世。非離世間。別有可出。譬如儒家及第。謂之登龍折桂。豈真有龍可乘。有桂可握。可笑迷執。反生異論。

儒云。吾見僧家貪名逐利。純行世法。何曾無染。師曰。末法時節。離聖太遠。龍蛇混雜。凡聖交參。總有智人。不外世法。行於非道。成就佛道。肉眼難識。莫生概論。

儒云。孔聖攻乎異端之說。豈不是佛老二教乎。師曰。孔子若以老子為異端。又有問禮於老聃之歎。若以佛為異端。當時佛法未至。孔子因見春秋之時。賢者太過。愚者不及。俱失中道。故曰異端。後儒借謗佛老二教。其說支離。大不通耳。

儒云。佛氏寂滅謂之異端。先儒檢點。其說不錯。師曰。所言寂者。非對動之寂。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之寂。所言滅者。非對生之滅。從無始來。本無生滅之滅。斯是本性全體。萬用從此而發。後儒不悟性體。妄生斷滅異見。

儒云。吾儒窮理盡性。非同佛教偏空。師曰。佛云寂滅現前。六根互用。儒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佛云如如不動。儒曰空空如也。釋子轉識成智。顏回學聖屢空。若以寂滅謂之異端。孔子空空與佛無二。後儒不明性體。無端妄論偏空。若悟未發已前。方知儒釋無二。儒云。佛氏常以因果。驚恐愚俗之流。言人善定生天堂。如人惡必下地獄。六道輪迴。三途業報。如斯虗誕。惑人之甚。佛徒豈知人命終後。氣化清風。肉身化泥。一生已休。有誰再來。師曰。無因無果。天堂地獄。盡是虗偽。人生一世。死了歸無。氣化清風。肉化為泥。如君之說。既無因果。易經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又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既無地獄。因何傳曰。為不善於幽冥之中。鬼神得而誅之。既無輪迴。何故又言死於此者。則生於彼。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如無因果報應。人生一世而已。正好放蕩。縱意行非。死後不過化陣清風。自如化風且置。然則清風無情。本無知覺。程顥云。孝子祭祖考。祖考來格者。是至誠有感必通。如斯之說。祖考來格。還是清風來格。還是靈性來格。若是靈性來。靈性成風。若是清風來。清風無情。莫是祖考死後。性化無情之風。子孫祭他。復變靈性。受祭之後。還化清風。如是往來變化。真是奇怪之風。程子又云。鬼是往而不反之義。既是往而不反。子孫至誠感格。又是有反。真可笑耳。伊川曰。鬼神是二氣之良能。陽氣生天為神。陰氣下地為鬼。既言因果是假。天堂地獄非實。陽氣生天為神。陰氣下地為鬼。又墮因果感應之內。可歎俗儒。不悟妙性。非有非無。不生不滅。妄生斷滅。自昧本真。應須早生智慧。急急訪尋明師。肯求一言半句。發明一貫之道。定不落於斷常二見。了悟孔門中和之理。

儒云。既是因果不昧。善惡報應無差。因甚武帝奉佛。又有侯景亡國之釁。師曰。國祚之短長。世數之治亂。皆有定數。故不能移。梁武小乘。專修有為。過信泥跡。執中無權。侯景兵至。不設方便。集眾沙門。搖鈴擊磬。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如後漢向詡有張角作亂。不欲國家興兵。但追將兵河上。向北讀孝經。賊聞當自消。用斯不善之法。豈是孝經之過。梁武執中。又且定業亡國。非由作善損之。武帝壽高九十。定業以疾而卒。不至大惡。何故借此。誹謗聖教。自取過耳。

儒云。師言定業難逃。感應之事誠偽。師曰。前世作業。今生受報。現身修福。再來受樂。斯理以定。非自能移。武帝生前結冤。今世宿讐相遇。雖逢冤難。修善因在來生。樂果定不能昧。

儒云。因果不昧。定見而無可移。師曰。此是定法。還有不定。儒云。如何不定。師曰。前生造業。今世貧殀。或行陰隲。罪滅福生。或在往劫。因結命債。今生會遇。因行大德。感動天地。化凶為吉。古德云。若行陰德。能解宿業。雖有定法。又有不定。

儒云。武帝捨身。修寺建塔。印經造像。奉佛度僧。如是之善。豈無陰德。感動天地。解冤釋難。師曰。斯是有為福田。再來自受樂果。若是無心陰德。能與天心合一。所以化凶為吉。可能轉禍成祥。

儒云。佛法若正與儒理同者。因甚歐陽修曰。佛為中國大患。師曰。若是佛法非正。乃是中國大患者。因甚上古。至於今時。聖帝賢王。宰官大儒。長者居士。道婆奴女。奉佛者如水潮渤。歸依者似星拱極。難道其中無有一人。識破是邪而滅除之。況佛遠方親身未至。不過言教而傳此土。若是害人之法。豈容流傳日久。奚不人厭。天可誅之。

儒云。歐陽修曰。佛者。善施無驗不實之事。師曰。佛施妄事。必有所圖。若謂名利。佛本至貴。若謂饑寒。佛本至富。因甚捨富貴之王位。反施無驗不實惑人。斯亦顛倒奇怪之甚。若佛但有纖毫詐妄之心。十方聖賢。豈肯相隨弘化。經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斯是歐陽昧心言耳。

儒云。韓愈曰。佛者。西域之一法耳。自後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曾有也。自黃帝已下。文武已上。皆不下百歲。後世事佛漸謹。年代猶促。陋哉。師曰。大聖降世。不拘方所。不拘壽數。中國帝王。舜帝生於諸馮。卒於鳴條。東地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地人也。舜與文王皆是聖人。法於天下。後世尊之。亦皆隨其地而得其壽耳。若謂上古壽長。後世事佛及促。何故外丙仲壬之年甚短。何故孔鯉顏淵之壽無多。信善因謂事佛促命。韓愈謗佛合當永壽。如斯掩耳竊鈴之論。未免智者笑也。

儒云。佛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吾儒竟無如斯不實之語。師曰。佛教示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孟子曰。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又云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吾教悟佛之言。行佛之行。是佛而已矣。儒釋何異。而言不實。

儒云。既是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吾見僧家。還有許多不遵佛律。是何故也。師曰。法門廣大。龍蛇混雜。當時佛在之日。尚有六羣比丘。何況末法。去聖逾遠。今時釋子千百之中。求一彷彿古人足矣。譬猶披沙揀金。十斛之沙。得粒今而為世寶。又如裒石攻玉。一山之石。得寸玉亦作佳珍。古德云。眾角雖多。一麟足矣。非但末法時節。佛教難得其人。孔子當時。已有君子儒。小人儒。祇如現今服儒服者。安能保具皆如孔孟。所以像法之教。不單僧有不律。儒教亦然。未能免也。

儒云。既是三教一理。云何妄分等級。釋教治骨髓。道教治血脈。吾儒治皮膚。如斯不公之言。未免令人生怒。師曰。儒門以窮理盡性為道。三綱五常為德。故求人為君子。所以治皮膚。道家以修真養性為道。弱志退己為德。可為清虗道人。故曰治血脈。佛教以明心見性為道。十度萬行為德。成正覺三界師。真能治骨髓。非是三教道體有異。因為各門功行有殊。

儒云。如何謂三教體一。師曰。若門體一。釋教見性。道家養性。儒門盡性。入門雖殊。歸源無二。

儒云。釋教與儒。還有不同。師曰。何處不同。儒云。吾教先讀後講。博覽羣書。以盡性情之理。佛門先教靜坐參究話頭。以悟心性之道。所以與儒大有不同。師曰。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發者。方謂真慧。當時孔子門下。唯有顏回得悟。餘者多學多見。皆從外來助發。所以學與悟。如隔霄壤耳。如程明道受學於茂叔。茂叔每令尋究仲尼顏子樂處。此仲顏樂處。豈不是話頭。又有豫章羅仲素。只教人靜坐參究。四端未發作何氣象。不唯進學有力。兼亦養心之要。斯二公儒門之高賢。何異禪家參究悟入。

儒云。頓悟之理。吾信不及。師曰。不但今時初學儒者信不及。子貢子張。孔門諸賢更信不及。當時唯有顏子信得。所以孔子稱其好學。

儒云。吾教從事入。動中契理。佛家從理入。靜坐悟理。所以動中契理者氣力大。總然靜坐悟理者氣力弱。師曰。如君所言。其理甚是。無柰熟處太熟。生處太生。學人若在動中。熟處證理。不隨事乖。萬中無一。初機偏靜。生處鍊成。若到動中。自然得力。伊川見人靜坐。歡喜斯人善學。朱熹云。明道教人靜坐。李先生亦教人靜坐。葢精神不定。則道無湊泊處。若靜坐養得來。便條暢。如上諸儒。善愛靜究。可笑今時。世俗之儒。妄心生滅。無暫停息。對境逢緣。無分主宰。如何從事入。動契一貫之道。

儒云。禪曰至理一言。轉凡成聖。如斯奇特。使儒難信。師曰。當時曾參。究理心切。忽聞孔子一以貫之。唯然領悟心性之理。又周茂叔。示眾徒云。堂前草不除。有問其意者。答云。自家意思一般。張子厚觀驢鳴領會。斯不是至理一言。轉凡成聖之樣乎。

儒云。禪宗以機緣印證。吾儒定無如此事。師曰。昔程伊川。見邵康節。程指食桌。而問邵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處。康節先生。極論其理。斯問。即是機緣印證。

儒云。吾教諸子。咸論無極太極。不能明爽。後學一時難入。師明三教一理。何不出隻手眼撥轉未悟。信佛最上。師曰。道儒二教。大科理同。以無極生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一陰一陽。兩儀互交。四象五行。而生萬物。總然高推理至極。終不識是心所現。吾若示之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猶恐難入。權借儒教無極太極。二理差別。使汝易悟。再究佛乘。本性空寂即無極。真心靈照即太極。寂照不二。如鏡照物。善惡能辨不生分別。心幾纔萌。善惡紛然。如太極動而生陰陽。陰陽互交而生萬物。真心應物。不生分別。一念纔生。萬法齊現。假指心性而明易道。若到禪門下。再參三十年。

儒云。吾教學庸謂之聖經。如師不悋求一釋乎。師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釋曰。孔門大學之道。非是禮樂射書。不墮太過不及。常住中道之理。在明明德。分作二釋。上明即悟。下明即心。真心虗靈。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純善無惡。三綱五常。禮樂刑政。總出妙明一心德用。又因眾生。無始以來。逐境隨情。染汙於久。故反德用。顛倒錯亂。遮障本明。漂流生死。一朝悟明本心。方知賢愚無二。自悟已後。須要新民。使人人發明妙明真心。實踐此止於至善之地。如上是頓悟。以下是修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釋曰。自知止於至善之地。至善者是中道之理。若是止於中道。自然善惡無惑。可謂知止而后有定。定者心不動。事物不能移。若到事物不能移。本心如光明鏡子。清淨應物而無染。謂之定而后能靜。靜者是本心靜。非是止動之靜。真靜向前。處處無礙。若至處處無礙。自然動搖不亂。若搖不亂。謂之真安。故所以謂之靜而后能安。安者安閑。內外一如。任運穩貼。處事真實。以上總是定。以下可謂慧。果若定靜安久。真慧自然發現。故所以謂之安而后能慮。慮者是真慧。事事無礙矣。若到於事事無礙。可謂慮而后能得。得者。得無所得。是定慧等等耳。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釋曰。明明德者。是謂之本。新民明理。謂之是末。知止至善。可謂之始。後復本心。謂之始終。本末始終。次序不差。自然近於大學之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釋曰。古之人君。悟本治末。末治天下之人。先要治於一國。欲治一國。先齊其家。欲要齊一家人學理。必先修吾身之德用。若修吾身德。唯先正其心。心本無邪。因意發動。意念顛倒。涉於欺妄。所謂欲正其心。必先要誠其意。誠者真實。應物不偏。欲要應物無偏。須先致其良知。良知者。是心之靈明。如鏡照物。不生分別。今因分別憎愛。是情識之妄能。故曰致知須在格物。物者是情識。非是外物也。佛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後儒不悟。物本情識。誤認格物。謂窮事物。欲其極處。無不到者。可歎外求。反被物惑。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釋曰。這一節文。復上本意。若能轉識。良知自至。良知若現。如鏡照物。善惡分明。不生憎愛。憎愛不生。意誠無偏。意誠無偏。心生無妄。心正身端。自然之理。任運所為。皆合至道。所以感化一家。都學我行。感化一國。都聽我誨自然天下人民。都做良善之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釋曰。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是一心為之根本。不但心是一身之本。可為出世治世之本。其本若亂。修身齊家。治國與平天下否矣。未之有也。

儒云。大學已聞。請示中庸。師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釋曰。孔門心法。中庸之理。不偏不倚。不邪不住。朱熹註解。性猶天命。令與人物。各賦其理。未知本性是何物件。猶天命令。來付人物。却將孔聖之理。註成心外有法。豈知本性。體若太虗。無內無外。非來非去。皆因最初不守自性。忽起動心。故受胎獄。本一精明。分成六用。隨境逐情。流蕩生死。眾生不能返源。先聖指條徑路。拈出天命。即是性體。天命。天心。天道。天理。名異體同。總是性理。古德云。在天謂命。在人謂性。故所以示云。天命之謂性。自人人本具一靈妙明真性。任運應酬。理本當然。體中用和。不落偏倚。日用中事理無礙。故曰率性之謂道。皆因受生以來。塵染遮障本理。顛倒亂想。不悟性體。聖賢設教。化人復性。悟理修證。返妄歸真。以復本來天命之理。所以為修道之謂教。教者修乎道。道者本乎性。性體源乎天。聖人樂天知命。乃中庸之道也。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釋曰。若悟性理。不可須臾有離。須臾不在。習氣則復現矣。所以戒慎恐懼。如臨水淵。保任本性。不落邪僻。慎獨之道。須防隱微。幾纔似萌。微動未發。善惡似生未生。正好一搯放下。復還本理。其功甚大。若待善惡念生。憎愛取捨齊發。再去降伏。豈不太遠。所以慎獨功夫。最為緊要。故曰君子養道。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釋曰。未發之中。即是真智。寂照無二。應物無心。又名良知。可謂道本。已發之和。即是妙慧。能分諸法。無住無染。謂之良能。名曰達道。良知良能。本乎性體。體包大虗。含育萬有。故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儒云。再請明示。良知良能。師曰。良知與識知。其用大不同。良知無心而知。識知有念而知。良知知善知惡。不住善惡。識知知善知惡。而住善惡。良知如鏡照物。黑白妍媸自分。無纖毫影子留於鏡體中。識知在鏡影上妄起分別。取捨障自本明。合塵背覺。良知識知。須當自辨。毫釐有差。千里遠已。良能是慧。能分諸法。善治世道。不隨事染。應用自在。事事無礙。

問。孔子空空。顏回屢空。未審二空。其理是同是別。師曰。孔子空空。以空空空。以空空空。空空即如。斯如即真如。真如即本性。顏子學聖。未證真如。不免有念。雖有念動。覺之即無。為不遠復。孔聖故稱顏子。回也庶乎屢空。

問。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未審如何是一。師曰。一者即性。性者即理。理者即道。道者即一。

問。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師曰。克己情識。復還天理。禮者理之節文。仁者心之德用。人能克妄復真。天下歸仁體一。

問。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師曰。人心生滅不停。故危殆而不安。道心虗靈寂照。故微妙而難見。精為虗中靈。一為靈中虗。執是定辭。中是性體。三教聖賢。本乎一理。若離心性。盡是魔說。

問。如何學顏子道。不遷怒不二過。師曰。怒者動也。非是恚怒。顏子心學念動即釋。不續二念。故云不遷。心常在一。應事無偏。有過即改。名曰不二。

問。聖人以易洗心。退藏於密。師曰。洗心者淨妄。退藏者復真。真妄雙泯。故謂之密。

問。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師曰。真性如鏡。照物無心。纔有知識。便落意識。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禪云不知不識。佛道骨髓。

問。夫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未審所樂何事。師曰。樂者真樂。非世歡樂。所樂者天理。所知者天命。樂天知命。無喜無憂。妙性朗然。其樂難述。

問。顏子簞瓢之樂。與孔聖樂同否。師曰。顏回得孔子道。無喜無憂之樂。其理本同。顏多保任。

問。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師曰。空本無聲。虗本無臭。雖無聲臭。天道不掩。

問。子路問死。夫子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斯答未審是何意也。師曰。知晝則知夜。知始則知終。汝若先悟未生已前面目。便知末後安身立命之處。生從何來。死歸何處。原始要終。其本一也。

問。如何謂赤子心。師曰。赤子之心。純一無妄。赤子非是大道。只取無分別心。如大人通達。知一切法。不失赤子心。方可謂道。

問。顏淵如愚。濂溪守拙。明道端坐。仲素愛靜。如斯行履。是何故耳。師曰。斯是悟理修道。超凡入聖之徑。後儒不貴悟門。唯務多學多聞。皆從外來湊補助發。不能心地用功。發明真實智慧。汝問諸子可謂真學。

問。吾雖多學。不能頓悟。未知看何文書。可謂入理之門。師曰。真參實悟。不在文字。總有多學。博極羣書。理路太多。解路太過。反障本心。與識作伴。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直須放下一切外學。單參四端。未發已前。是何面目。動靜之中。刻刻追究。是何道理。唯守一念。更無二心。不用博量。不用知解。不用待悟。不用會理。不用墮在寂滅處。不用掉在無事裏。唯要深究。未發已前。日久月深。純一無二。心思不及。意識不行。時節若至。其理自彰。見色聞聲。觸破鼻孔。[囗@力]的一聲。冷灰豆爆。心地開通。發明本性。然後誨學導民。至於齊家治國。無不是汝心性妙用。

問。上根頓悟。直下了然。中下習重。如何保養。師曰。悟理之後。隨緣保任。兢畏齊栗。如臨君父。至誠真敬。本性不失。如是保養。日久自然。

問。設或失念。如之柰何。師曰。顏子之學。而不遠復。一頓之間。自還本理。

釋道辨偽

道云。吾教與釋大不相同。師曰。何處不同。道云。釋教修性不修命。吾教能性命雙修。師曰。如何是性。如何是命。道云。修性者離宮習定。修命者水府求玄。師曰。如何是離宮習定。如何是水府求玄。道云。離宮習定。凝心不動以保神。水府求玄。煉精化氣以固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師曰。釋教偏修。不煉精氣。固形保命。汝却不知離宮習定。心息相依是二乘之法。煉水府精。化氣逆行。通關固形。是延年之術。佛教上乘。頓悟心性。山河大地。萬物身心。咸是性中虗幻之影。無故依幻修影。豈不錯之太甚。古德云。仙者著於形神。而不能捨去。且形神者。乃是真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為真實。可笑道教。古今高真。不悟正覺。錯會至理。妄以心息相依。謂之修性。煉精化氣固形。謂之修命。總得形神俱妙。與本性遠哉。

道云。陰鬼之徒。不能雙修。反生妄謗。吾道二乘。爾可辯明。我心方伏。師曰。學仙道者。起於眾生。雖知生死最苦。不悟最上一乘。迷執色身之內。妄以肉心之中。有一神性。號曰真汞。異名姹女。凝神不動。為之離宮習定。腎中精氣。號曰真鈆。異名嬰兒。煉精化氣。為之水府求玄。意為真土。又名黃婆。自如習定之法。須要偏於靜坐。用意調息。攝身不動。為之伏虎。凝神合氣。心定不動。為之降龍。身心意合。為歸土釜。寂然不動。為之修性。張紫陽云。真土擒真鈆。真鈆制真永。鈆汞歸土釜。身心寂不動。道家認斯心息相依。妄謂釋教偏修。豈不錯會最上至理。殊不知人人本具廣大心性。包裹太虗非有非無。不內不外。本自不動。不用習定。無端却將身內幻識。以幻凝幻謂之修性。真是認賊為子。以謂本具真性。總得修成。不離欲界。定力若盡。還墮下界。

道云。離宮習定。如是之說。水府求玄。爾須辯之。師曰。水府求玄。護惜精氣。二六時中。返照臍內。一寸三分。名曰氣海。守而不著。照而不住。身心定久。坎離并交。心火下降。腎水上昇。精滿氣圓。內腎如火。亥末子初。尾閭氣動。用意吸提。中冲夾脊。直過玉枕。上至天谷。復化金液。香甜之味。嚥下重樓。落於黃庭。名曰乾坤交垢罷。一點落黃庭。從斯和暢。四肢通怏。一氣周流。滋潤臟腑。面返童顏。延年益壽。古仙偈云。法水能潮有秘關。逍遙日夜遣輪環。于中壅滯生諸病。纔決通流便駐顏。吳仙又云。氣歸元海壽無窮。此術為金液煉形。習定為王符保神。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一朝功滿。隨福淺深。行廣者上昇天宮。功微者暫居蓬島。或住洞天。三五百載。二三千年。再來人間。積功累行。培養福慧。一曰行深。上帝來召。隨班列位。仙官不等。若依斯修。與佛之道同者。大似鄭州望曹門。遠之遠矣。道云。心息相依。是二乘法。因甚達摩西來。留傳胎息經文。師曰。祖師西來。傳佛心印。豈將心息相依。是佛最上一乘。達摩未來東土。此方咸習止觀。何勞遠涉。又傳胎習。却是頭上安頭。可謂嘴上添嘴。因此震旦。初機學道。不悟心性。唯習止觀。四禪八定。不證佛心。故我初祖。航海而來。直指一心。見性成佛。不知何人。偽造胎息。假名達摩。教外別傳。迷惑後昆。金鍮不辨。

道云。胎息法偽。非佛上乘。如是之論。有何憑據。師曰。胎息之法。如在母胎。杳杳冥冥。身心寂然。久久定成。神與氣結。煉成幻形。識神外遊。瞬息萬里。逍遙自在。與佛一乘。了無交涉。楞嚴經云。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因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殊不知幻身之中。本無性命。吾真性命。不在內外。包裹太虗。本自現成。不加修證。後學性受。悟斯性命。能現無量妙身。能度無量眾生。能成無量莊嚴。能作無量佛事。無端妄將胎息之法。誤認教外別傳之旨。可歎自眼不明迷惑初學難辨。以小為大其過非細。

道云。身心之內。本無性命。現今心中之神。往來呼吸之氣。斯不是吾真性真命。將此神氣。共相凝合。歸於氣穴。結成大丹。自然身輕神妙。便能遊行八極。天上人間。得大自在。斯謂性命雙修。神仙至真大道。師曰。心中之神是妄。呼吸之氣是幻。若以幻妄是真性命。總然修成。神形輕妙。遊行虗空。瞬息萬里。壽活幾千萬歲。深居洞天福地以為成聖。然而不悟正覺。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道云。佛教修性。偏陰無陽。總得修成見性。却是清靈之鬼。師曰。陰陽鬼神。是空劫後之事。妙明真性。是空劫前之理。若將空劫前之理。認為空劫後之事。斯人不但不明陰陽。而且迷昧顛倒甚矣。

道云。佛教偏修為陰。吾教雙修為陽。丹經子書咸論。非我自生杜撰。師曰。道家雙修。悞認真實。心中識神。為陽中之陰。身內精氣。為陰中之陽。聚氣合神。神凝氣住。謂之取坎填離。點化陽中之陰。成乾健體。煉成金丹。十月結胎。九年保養。上出頂門謂之陽神。散則成風。聚則成形。遊行天下。逍遙自在。有功上昇天宮。功微隱居蓬島。若依斯是。而不修三昧。仙報已盡。還墮下鬼。古德偈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佛教上乘。見性無為。湛若太虗。體同法界。非陰非陽。不出不入。牽之無前。引之無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亘古常明。至今不昧。雖無形相。能起報化。豈但能現一身。能化千百億身。度脫恒沙眾生。成就萬德莊嚴。淺機抱疑。何能信受。

道云。吾教有云。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師曰。命學之理。大有差別。若不深究。恐悞後學。山僧不惜唇吻。與爾微細辯之。修命二字。有理有氣。理命有二義。氣命有兩種。吾先明氣命。後再論理命。一氣命者。固本開關。常偏靜坐。返照氣海。真意不散。湛然不著。日久月深。精滿氣圓。內腎如火。急急撞動。調勻鼻息。急提穀道。用意引之。謂之採藥。仙云。癸生須急採。望遠不堪嘗。半晌之間。精氣上騰。自從尾閭。歷歷有聲。中過夾脊。直透玉枕。努力運上。冲至頂門。其氣欲降。用鼻引之。自化甘露。香甜之味。嚥下重樓。落於黃房。此名肘後飛金晶。又曰閉任開督脈。從斯丹田氣煖。神氣冲和。潤澤肌膚。暢於四肢。面返童顏。長年益壽。以此觀之。延命之術。總活千歲。終成敗壞。不悟心性。還墮諸趣。若謂此術。可能成聖。迷惑後昆。真大誑語。二氣命者。凝氣歸根。人在母腹隨母呼吸。及至降誕。剪斷臍蒂。一點凡氣。棲於丹田。如龜一座。吐納元氣。一晝一夜。呼吸往來。一萬三千五百之息。皆從口鼻。漏洩於外。不能返本。歸於氣穴。故壽不長。色身不堅。須在行住坐臥。返照常納氣海。氣住形生。神凝氣住。神氣結成。謂之陽神。日久出形。遊行天下。隨功淺深。列位不等。報盡還來。世間為人。復作惡業。沉墮三塗妄言斯道。了脫輪迴。不修斯道。難入聖位。未免智者見笑。道云。氣命二學。分別甚明。理命二義。再乞示之。師曰。理命二義。在纏出纏。在纏以情為命。出纏以虗為命。在纏動為喪命。泯情為修命。出纏合虗為至命。又謂之復命。儒曰天命。釋曰法界。此乃大乘之學。可謂中道之理。依斯修證謂之理命。若依氣命。不悟理命。到底成空。終非大道。

道云。仙師有言。見性者不知其命。末後何歸。未審知命。是理是氣。師曰。見性之人。自知天命。末後一著。與虗合體。儒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釋云。在纏名如來藏。出纏為法界性。若煉氣命。而神倚氣結。為我歸處。未免報盡。還墮諸趣。須知天命。方謂本理。

道云。一陰一陽。謂之正道。孤陽寡陰。萬物不生。因甚却言無陰無陽。如無陰陽。與頑空何異。師曰。動而為陽。靜而為陰。兩儀四象。五行八卦。是太極分後之事。性是無極前之理。太極之中。陰陽尚且未分。何況無極之前。豈有陰陽。頑空名無靈。有靈者非頑。後學不悟。妄生斷見。釋云。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儒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道言身心不動以後。復有無極真機。三教示徒。其理無二。若悟真空。則虗靈不昧。

道云。吾教雙修。一世飛昇。釋教偏修。未免形衰。如果道成則可。不然再來。未免遷移投胎之苦。師曰。汝祗見一世飛昇。不知他歷劫培植。道教馬丹陽。邱長春。三生為伴侶。十世做修行。一出頭來。頓悟正道。今見利根一生成辦。皆是遠劫累積功行。今時故能現世成真。勿執一偏。定在現世。

道云。氣命之學。是偽非真。依斯之說。命術其無用乎。師曰。煉精化氣。氣聚形生。修命延年之術。若依斯了脫。則悞人非淺。須要頓悟心性。方能超凡入聖。

問。泥水金丹。黃白妙術。未審其理。是邪是正。師曰。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五欲不空。生死不息。真實學道。割恩斷愛。持戒明心。方能證理。無端反用。美女採戰。損人補己。不但大喪良心。他日難免火獄。佛云。貪婬眾生。惡業益深。花報眾病。果報火床。又有一等癡業之輩。貪財取利。燒茅煉汞。人問何故。假曰學道。古人去貪。財物沉之於海。今反却使鉛錫為之修行。如此慕道。真是詭譎奇異。可歎貪財好色之徒。自投三途苦惡之路。

道云。大聖老子。化胡成佛。殊不知釋迦是老子之徒。師曰。佛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滅於穆王五十三年壬申。歷恭。懿。孝。夷。厲。宣。幽。平。桓。莊。僖。惠。襄。項。匡。定。共十六王。滅後三百四十四年。定王三年方生老子。過流沙時。佛法遐被。闡五天竺。及諸鄰國。天下聞佛正法。已經三百餘年。妄造老子化胡成佛。此是晉惠帝時。王浮偽造欺聖。自入拔舌。其罪何救。

道云。定王三年。所生後天老子。先天老子。化胡成佛。是實有之。師曰。混沌未分。鴻濛渺茫。自然元氣。謂之先天。太極已判。天地始分。萬物發生。謂之後天。先天本無形。後天方有像。佛生昭王離闢太遠。如何先天之無形。教化後天之有像。真無地位之言。聞者未免掩鼻。

問。吾教氣命是外術。心息相依是二乘。還有大乘可修之理麼。師曰。有可修理。問。請示可修之理。師曰。道德清靜二經。依斯修之無過。

問有幾異名。後學錯會。乞師慈悲。明示易悟。師曰。有疑來問。吾不悋示。問。如何示谷神不死是謂玄牝。師曰。谷者虗。神者靈。虗靈不昧謂之不死。玄牝者。即靈機。靈機者。即真心。問。如何是玄關一竅。師曰念未起。機未萌。謂之玄關。虗中靈。寂中妙。謂之一竅。如何謂取坎填離。師曰。却妄為取坎。歸心為填離。如何謂抽鈆添汞。師曰。泯情即抽鈆。空心即添汞。如何謂之安爐。師曰。不在內。不在外。如何謂之立鼎。師曰。不即心。不離心。如何謂之金丹。師曰。圓陀陀。亘古常明。光爍爍。至今不昧。如何謂之元精。師曰。妙明真精。應現六用。如何謂之元氣。師曰。一心無妄。德氣潤身。如何謂之元神。師曰。隱顯莫測。應用無方。如何謂之火候。師曰。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如何謂之溫養。師曰。返照究心。不昏不散。如何謂之降龍。師曰。心生不續。假喻降龍。如何謂之伏虎。師曰。泯情復性。異名伏虎。如何謂之動靜。師曰。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如何謂之水火。師曰。定水慧火。等學無二。如何謂之真種。師曰。應物靈機。為真種子。如何謂之純陽。師曰。一念不生。萬緣空寂。如何謂之純陰。師曰。妄心顛倒。生滅不停。如何謂之沐浴。師曰。清心釋累。名為沐浴。如何謂之脫胎。師曰。靈光獨耀。逈脫根塵。如何謂之還虗。師曰。人法雙亡。物我一如。如何謂之了當。師曰。出纏真如。清淨法界。

問。初學入門。從何下手。師曰。先悟後修。問。云何先悟師曰。將平日能所。一切善惡知見。置於肚外。不守一處。單參玄關在於何處。二六時中。深究疑參。此一關竅。是何面目。真疑現前。身心一空。唯有參究一念。再將一念粉碎。真性朗然。玄關現矣。然後隨緣保任。淨除微細流注。自待與虗體一。方為始終了當。

問。上根頓悟。直下了然。中下之機。宿習太重。縱得頓悟。不能頓證。有何方便。再假保養。師曰。悟理之人。隨緣保任。二六時中。動靜之內。外不住有。內不守空。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忽有念生。後念不續。古仙云。神一去。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結靈胎。赤子靈胎者。非實有胎也。如赤子之心純真。而無外想也。

問。守赤子心。可謂道否。師曰。赤子心非是道。自取無分別。心若證赤子心。莫守赤子心。更須轉位。方為大方。

問。如何謂之大方。師曰。靜若谷神。動若行雲。卷舒無跡。出沒無踪。不掛珍服。權披垢衣。行於非道。成就至道。隨類教化。普濟含靈。自待福慧兩足。方證大覺金仙。

同类推荐
  • 医学发明

    医学发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十六水法

    三十六水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PROFESSOR

    THE PROFESSO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CONDUCT OF LIFE

    THE CONDUCT OF LIF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洞玄灵宝道要经

    洞玄灵宝道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代武魂

    末代武魂

    这是一个爆发了丧尸危机(不止)的世界一个被神秘陨石赐予武器大师系统的神秘刺客该何去何从?是拯救世界,还是和系统召唤出来的妹子浪迹天涯?又或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或寻求真相?这就得看作者的选择了(笑)
  • 我真不想吃软饭

    我真不想吃软饭

    葫芦山有个女王大人叫春三娘。她喜欢赤着莲足,步步落在虚空。青云观有个风华绝代的小道士法号英俊。他不想靠颜值,只要以自己的才华努力活。命运之门安排他们相遇。春三娘笑靥如花:小道士,你愿意为我还俗吗?英俊真人宝相庄严:小道道号肾亏,俗名不举,实在不合适吃软饭。春三娘眉蛾微蹙:你逃不出我的手心英俊真人双手合十:芝麻开门有欢乐,有感动,有美人如画,有狐妖艳鬼,三眼杨二郎,黑眼圈的哪咤,将以不一样的形象出场,总之是个“帅气逼人,搞笑沙雕”的故事。
  • 快乐王子·石榴之家

    快乐王子·石榴之家

    本套丛书共56册,精选广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古今中外的著名故事编纂而成,分为56个主题,每册故事围绕一个主题选取经典故事,启迪和教育读者,适合青少年阅读和收藏。本册以“成长”为主题。
  • 我们的爱情,是你路过的风景

    我们的爱情,是你路过的风景

    我一路狂奔,渴望在拥挤匆忙的人群里找到一个和我相似的面孔,她和我有相似的命运。我可以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命运的参照,何去何从,不再那么仓皇。
  • 溺惹甜妻:薄幸攻略

    溺惹甜妻:薄幸攻略

    重生回到18岁,伪善继母,白莲花妹妹,她发誓要将那些贱人先一步铲除掉!渣男回头,她微笑万千:“送你十个字,有他妈多远,滚他妈多远。”懦弱千金一朝变腹黑女王,惊艳重生这一世,她决不允许自己再活得卑微!属于她的,她通通要夺回来!千金归来,盛开一场华丽的大逆袭!
  • 陌上再见你

    陌上再见你

    安忆从小父母离异,而她是跟着妈妈的。从小安忆学习就很好,但是因为爸爸徐天明在她
  • 斗罗之傀儡师

    斗罗之傀儡师

    能群殴何必单挑呢?本着这句真理的云某人,再觉醒自己武魂后,在群殴的路上越走越远。“你说你先天满魂力?顶级武魂?如今已证道封号斗罗?不好意思,云某人我九个傀儡都是封号斗罗而且我还会九位一体的武魂融合技。”……简介已无力请看正文PS:爽文,有脑子(我换个号发书,这个号没实名发不出去)
  • 奇思妙想创世录

    奇思妙想创世录

    一觉醒来身处奇异空间,这到底是什么鬼??
  • 弑神引

    弑神引

    一个被人推出家族的男孩,在山林中无意间被卷入一场异兽的战场中、他的命运会是什么、等待他的会是什么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