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40000000012

第12章 关于《知堂回想录》

《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一生中最后的一部著作。一九六〇年十二月开始写作,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完成。这以后他虽然仍有写作,但作为完整的书,这却是最后的、也是晚年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

这部书最初的名字是《药堂谈往》,后来改成《知堂回想录》。

书是曹聚仁建议他写的。当时我们都在香港工作,有一次曹聚仁谈起他这个想法,我说这是个好主意,可以在香港《新晚报》的副刊上连载。曹聚仁于是写信给周作人。在周作人看来,这是《新晚报》向他拉稿,尽管也可以这样说,但说得准确些,拉稿的其实是曹聚仁,因为立意和写信的都是他。

周作人晚年的一些著作能在香港发表、出书,都是曹聚仁之功。曹聚仁一九五七年第一次到北京进行采访工作,访问了周作人,表示可以通过他,把周作人的文章拿到香港发表。这以后,周作人就开始寄稿给他,由他向一些报刊推荐。

周作人晚年和香港(也可以说是海外)的两个人通信最多:一是曹聚仁,一是鲍耀明。但文章基本上都是寄给曹聚仁的。曹聚仁长期担任《南洋商报》驻港特派员,后来又参加了《循环日报》的工作,和朋友办周刊,又替好几家报纸写过稿,是香港文化界中活跃的人物。鲍耀明长期在一间日本商行工作,虽然也写、译一些东西(笔名成仲恩),但到底是商界的业余,不像曹聚仁是文化界的专业人士。他近年已移民到加拿大,不做“香港人”了。他和曹聚仁一样,手头上保留有周作人不少信札,也一样都在编印出书。曹出的是《周曹通信集》,鲍出的是《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影印)。

经曹聚仁之手出周作人的书,前有《过去的工作》和《知堂乙酉文编》,后有这《知堂回想录》。

《知堂回想录》前后写了两年,但开始在《新晚报》上连载时却是完成一年多以后——一九六四年八九月的事。香港报纸习惯边写边登的做法,一般都不是等全篇写完才登。对于周作人这一著作之所以拖延刊出,一个原因是我还有顾虑,怕他这些尽管是回忆录的文章依然属于阳春白雪,不为晚报的一般读者所接受;另一个原因是要看看他对敌伪时期的一段历史是如何交待的。后来见他基本上是留下了一段空白,这才放了心,认为他很“聪明”,没有想到他是另有自己的看法这才“予欲无言”。

经不住曹聚仁的不断催促(曹又是受到周的不断催促),终于在拖了一年零八个月以后,开始了《知堂回想录》在《新晚报·人物志》副刊上的连载。《新晚报》的这个“人物志”副刊,是因为要连载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而创办的。这时这个专栏早已结束,正在连载一个字数较少的张高峰的中篇《绿林元帅外传》(?),是写张作霖的一生。《知堂回想录》开始连载时,它还没有连载完,两个连载就同在一个版面上刊出,周作人在给鲍耀明的信中说:“知《新晚报》通告将从八月起登载《谈往》,在宣统废帝以后,又得与大元帅同时连载,何幸如之!唯事隔数年连我写的人也忘记说什么了,其无价值可知。报上既经发表,译载亦属自由,唯不知系何人执笔……”这里的“译载”是听说日本某一大报要译载全文,但后来似乎并无其事,只是有节译在日本报刊发表。

对于拖延了还么久,周作人显然是感到不愉快的;但终于能连载却还是使他表示了“何幸如之”的一点快意。不料没有多久就又是不幸来了,才不过一个多月,它就受到了“腰斩的厄运”,我是奉命行事,“这个时候还去大登周作人的作品,这是为什么?”上命难违,除了中止连载,没有别的选择。

周作人在另外给鲍耀明的信中说:“《回想录》想再继续连载,但或者因事关琐闻,中途会被废弃,亦未可知。”也许他在北京听到什么风声才这么说吧,我们远处海隅的人当时却是茫无所知的。当停载成为事实,周作人又给鲍耀明写信说:“关于《回想录》的预言乃不幸而言中了,至于为什么则外人不得而知了。”他当然明白,这绝不是因为“事关琐闻”而不被继续登载。

那时候,离“文化大革命”虽然还有一年多,但北京文艺界已经有了一点不同的气氛,有些文艺界的领导人已经开始被批判,包括一个月预支四百元稿费给周作人也似乎成了问题。当然,这些都是后来才听说的。

一九六五年,我受朋友的委托,协助黄蒙田办《海光文艺》,想把它办成一个中间面貌低调子的月刊,争取台湾有稿来,刊物能销台。它在一九六六年一月创刊。《知堂回想录》停载后曹聚仁一直在另谋出路,却一直找不到适当的出路。那时就想到在《海光文艺》上连载,但由于每期篇幅有限,近四十万字不知要多久才能登完,因此就打算由曹聚仁选出一部分作为节载。这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书稿已交书店出单行本,怕书出了而全文还不能连载完。不料事与愿违,《海光文艺》才出了半年,“文化大革命”就惊天动地而来,香港虽在海隅,属于“化外”,谁还有胆办那样的刊物,登知堂其人的文章?勉强拖到第二年年初,《海光文艺》就自动停刊了。《知堂回想录》的节载于是又成为泡影。周作人也就在《海光文艺》停刊后的几个月去世。在他生前,他只看到了《知堂回想录》在《新晚报》上连载了不到两个月。

周作人的去世并没有使曹聚仁放弃争取这部书的刊印和出版,相反的,他感到只有更努力使这一愿望实现,才能对得住他的故友。他一方面继续让书店慢慢在排书,一方面又设法使它在海外的华文报纸上刊登。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知堂回想录》终于在那一年秋天开始在新加坡的《南洋商报》刊出,用了十个月的时间,连载完毕。又过了一年多,一九七〇年,这部历经坎坷的书稿终于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了。这时已是周作人一瞑不视的三年以后。

《知堂回想录》从写成到出书,历时八年。这使人想到周作人的另一著作——《知堂杂诗抄》,那是比《知堂回想录》成书更早,寄到海外更早,掌握在星洲的一位学者手中二十多年,终于还是“出口转内销”,今年才由湖南的岳麓书社出版。白跑了一趟海外,经历了二十七年,比起《知堂回想录》只历时八年来,就不免使人感到曹聚仁的难能可贵了。他这时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晚年,一九六七年还大病了一场,从死亡边缘挣扎而回,《浮过生命的海》是他病后记下病中心情的书。他以病弱之躯,又亲自担负起校对《知堂回想录》的责任。书出了两年之后,他再一次受困于病魔,终于在澳门撒手人寰。回想整个过程,就不能不使人对这位离开我们已经十五个周年的老作家,有更深的怀念和更深的敬意。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的《后序》中,对曹聚仁深表谢意,“因为如没有他的帮忙,这部书是不会得出版的,也可以说是从头都不会得写的”。这是事实。但曹聚仁的《校读小记》中,却说是我“大力成全”的,他“不敢贸然居功”。真正不敢贸然居功的是我,因为他说的不是事实。而且,书出版时的一九七〇年,“文化大革命”还在高潮之中,早已奉命“腰斩”这书的我,又怎么当得起这“大力成全”的称赞呢。书一出,他就送我,我一看,就连忙找他,希望他能删去这一句,尽管只是一句。同时,书前印出的周作人的几封信中,有一封谈到他认为上海鲁迅墓前的鲁迅像,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味道,此外还说了几句对许广平不敬的话,我也劝曹聚仁最好删去。这封信后来是照删了,那句话可能因改动不易,还是保存至今。我当时这样的“戒慎恐惧”,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小心谨慎,并不是受到了什么压力,当时有权力可施压力的先生,正在北京忙于“闹革命”,无暇过问这远在海隅的区区小事了。

我还要说一下自己。年轻的时候,我是对周氏兄弟双崇拜的,既爱读鲁迅的文章,也爱读知堂文章,不仅爱读,还暗中在学,当然,都学不像。后来由于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报纸工作,又由于时世和工作的需要,我就一心一意学鲁迅,写杂文,惭愧的是没有什么成就。至于周作人,因为他做了汉奸,也就成了我笔伐的对象,这就使我不再学他,那时的时世也没有心情去写作什么闲适的小品。抗战过去了,生活在政治运动之外的香港,比较有一些闲情逸致去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于是又渐渐恢复了对周作人散文的爱好,尽管爱读鲁迅杂文的热情不减。因此,到后来有机会刊发周作人的文章时,我是乐于采用的。由于知道内地报纸上已经刊登了不少他的散文,而写鲁迅的一些文章更是出了好几本书,还听说他每月可以固定预支四百元的高额稿费,使我就更加没有什么顾忌。正是这样,《知堂回想录》给《新晚报》发表,我很愿意接受,尽管后来看了原稿,觉得材料是丰富,但文章的光彩却已不如早年,这支笔到底是老了。周作人晚年的不少文章,也多半使我有这样的感受。不过,还是认为有它的可读性。总的说来,周作人的散文是十分具有吸引人的艺术力量的。

最近偶然看到自己在一九四五年写的一篇杂文《吴承仕与周作人》,说周作人不仅比不上当年在日军占领下的北平不屈死节的学者吴承仕,也比不上明末清初有所失节的诗人吴梅村,吴梅村后来是有悔意的,而周作人看来却并没有什么后悔。二十年后,从《知堂回想录》的避谈敌伪时期,从他的书信中的一些自辩,他似乎直到临终,也没多少悔悟。

不以人废言,周作人在散文上所立的言,所达到的高度,所具有的光彩,数十年以下,依然动人。不以人废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作为一员主将的历史,也是不可能被抹去,而需要保存下来的吧。

一九八七年十月于北京

同类推荐
  • 奥斯维辛之后

    奥斯维辛之后

    奥斯维辛是纳粹希特勒所设的一个很有名的集中营。书名借用“奥斯维辛之后”,即指人类一次重大灾难之后。作者的视野从中国扩展到外国,“以天地之心为心”,对国际事物见解独到。这些涉外文字,时生悲悯,时生义愤,还有不少疑窦,形成“国际题材”的随笔杂文。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
  • 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宗教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它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课题,其著作汗牛充栋,观点纷繁芜杂。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研究还会继续深入下去,但无论怎样研究,一个客观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即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底蕴。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儿童趣事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儿童趣事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带着故乡去流浪

    带着故乡去流浪

    《带着故乡去流浪》是作家林东林的一部全新散文集,讲述了作家对故乡的感官记忆。每个人都在远离故乡,或在空间里,或在时间上,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异乡人。但是,故乡烙在我们身上的感官记忆却永不消散。我们永远忘不了儿时的饮食记忆,摆脱不掉骨子里的故乡身份,尽管我们一生都在与故乡为敌。作家以文学的方式重新认识故乡、书写故乡、回归故乡,提出了异乡和故乡的和解之道。
  • 学生精品美文:网人往事并不如烟

    学生精品美文:网人往事并不如烟

    本书是近几年中国社会各种热点,焦点的集大成者,又可谓是最鲜活的“网络史记”。作者狸美美是资深香港媒体人,又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土著”,视角独特,行文精当,虽是专栏小事,她却写得大气、幽默。更难得的是,作者浸淫纸媒与电媒多年,既有一位“主流媒体”的操守,又有一个“网络高手”的通达,能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作者不多。能第一次结集其文在内地出版,亦实可谓是一件幸事、好事。这是一本可遇而不可求的书!
热门推荐
  • 我真不想教你码字

    我真不想教你码字

    我真的是扑街写手,不是什么大佬。为什么你们这群萌新非要让我带你们写网文?啥?你的小说火了?首订破万?嗯?你的小说改编了?灵气化马?不可能!我不信!别想骗我重新码字!聊天搞笑流,轻松幽默。
  • 与你咫尺之间

    与你咫尺之间

    八十四天,十二个星期,然后坐在你的后侧。可以安静的看着你安静,看着你笑,你闷,你轻皱眉头时眼角细细的纹。你一定不知道吧,我躲在你的右后侧偷偷的看你,看你的背影,你的姿势,看你光影轮廓模糊的顺着桌沿流上来。这样似乎很温暖,哪怕我右手侧就是几晕绥阳,我依旧宁愿在寒风呜咽之时躲在你的影子里,让我仿佛又和你近了一些,并且你也不容易察觉。
  • 神奇宝贝闪烁炎

    神奇宝贝闪烁炎

    多年以后的神奇宝贝世界,被选中的少年,继承了阿尔宙斯力量,妄图重启世界的灭世团。。。。闪烁着羁绊之光的手表,象征着光芒的火焰,是毁灭还是温暖。。。
  • 亿古帝尊

    亿古帝尊

    绝世力量降临,没入普通人燕凡身体,将燕凡带入异界大陆,灵魂附入一国强势君王身体,从此君临天下,挥手间伏尸百万。一日为帝,一世为尊,凡人国度君临天下,修真界也要成为主宰,仙界也要建立王朝,即使神王也要臣服,星空之中,亿古帝尊。
  • 义和风云

    义和风云

    作品以1900年义和团运动为背景,着力追踪义和团最早期的首领赵三多等人的生平足迹,再现他们起伏跌宕的辉煌人生。
  • 来生依旧爱上你

    来生依旧爱上你

    内心自卑怯懦的易方舟,进入大学后,在室友、同学、朋友的多重鼓励和助攻下,克服了自己内心的障碍,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女神……讲了一个青春无悔的爱情,谱写了一首动人的情歌。
  • 墓奠谁

    墓奠谁

    一个张姓少年,究竟牵扯出多少恩怨往事。“这不是你的宿命,你可以选择离开。”“苏老板,我想好了,让我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
  • 穿成郡主

    穿成郡主

    一夕穿越,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王朝,成为了皇上的沧海遗珠。三皇子:拥有你,我才拥有整个江山!五皇子:不要管我好或不好,我只要你开心!九皇子:来世,我一定先认识你!当真正的公主出现时,本不属于她的时空,又该何去何从?这一切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前世今生的约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玄天神皇

    玄天神皇

    玄功创世,武学灭世。天地之间,唯有神皇。